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国学常识

七一 儒家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儒家的开派大师是孔子,孔子的思想,可以《论语》代表之。孔子思想的特征是:(一)不信神怪,不谈宇宙本体,专讲人事;(二)因此在政治上就抛弃了上古的天道思想,而主张人治主义;(三)以伦理思想为中心,他的政治主张及逻辑方法都从他的伦理思想引申出来;(四)对当时的现状主张改革,但改革方法却是和平的,折衷主义的。

孔子的伦理思想,是主张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而以“仁”为根本观念。仁是爱人、救世的热情,而出发点则在于孝悌,这就是推爱己之心以爱人,推爱父母兄弟之心以爱一切世人。实行的方法则有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积极方面,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以为这样推己及人的仁爱,可以使五种人伦关系调整合理,而社会便能安宁发展。同时在政治上能够推己及人,即由亲亲而仁民,便能施行仁政,以德化民。孔子主张“以礼让为国”,凡在统治地位的一定要有道德,和希腊柏拉图以哲学家治国的理想相像。

孔子推己及人的伦理道德学说,应用于逻辑上,便成了“问一以知十”、“举一隅则以三隅反”的演绎法。同时孔子也应用归纳法,如“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即注重观察事实,为应用归纳法的一例。

发扬孔子学说的有两派:一派是子思和孟子,一派是荀子。据郭沫若及王柏两氏考证,《易传》(十翼)、《大学》和《中庸》一样,都是子思的思想。

子思哲学是观念论的,他发展了孔子的演绎逻辑,而以主观范畴的“诚”为宇宙本体,建立了天道与人性合一的体系。在政治上以正心诚意为基本,构成修齐治平的一系列程序。其在《易传》上,提出“阴阳不测之谓神”,在《中庸》上盛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又赞美孔子为天下至圣,可以配天,这几处文字,颇有宗教化色彩,或系受了墨家的影响。

孟子继承子思的思想,与杨朱、墨翟两派作理论争辩,其言论见于《孟子》七篇。孟子倡性善说,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类先天具有的“良知良能”,只要扩充这个良知良能,“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又主张“存心”、“养性”的修养方法。孟子与子思一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又自命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继承者。他表面上不讲功利,而标榜仁义,其实是以仁义为功利,如说“仁者无敌于天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能一之即能统一天下)等话,处处都说出仁义的实效。孟子这种政治主张就是所谓王道,王道是开明专制,故尊重民意,强调“民贵君轻”之说;王道又是保育政治,故说“保民而王”。对于人民生计,他主张实现井田制的理想,“薄税敛,深耕易耨”,使人民有“恒产”,以“野人”养“君子”。

荀子名况,又称孙卿子,赵人,他的学说与子思、孟子不同,可说是发展孔子的经验论一方面。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须用人为的方法教育训练,方才可以为善。因此他很注重礼乐,注重教育,荀子书中的《礼论》、《乐论》、《劝学》诸篇,为大、小戴《礼记》所采用,可以证明他在儒家中地位的重要,但自宋儒尊孟黜荀以来,一般人都不研究荀子,儒家思想更狭隘了。荀子的无神思想,比孔子更进一步,他在《天论》篇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即是主张利用自然、征服自然,颇有科学精神。荀子的《正名》篇,以实(存在)为名(概念)的主导,尤其是比较进步的逻辑,他凭藉这个工具和“别墨”及诡辩家作斗争。荀子书以王先谦《荀子集解》本为佳。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