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中国史纲

附录二 中学本国史教科书编纂会征稿启事[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在本刊第二期(去年九月廿八日)所载《关于“历史学家的当前责任”》一文里,素痴君曾说过:

良好的国史课本的编撰是大家公认的急需,而目前似乎没有一个史家敢自信能独力担任此事而愉快。于此,我们被迫到一个史学史上旧问题的变相:毕竟理想的国史课本应由一手独修抑由众力合作?这两方面的利弊,昔人论说已详。现在事实恐怕要迫得我们出于合作的一途,那么,我们不可不想一个法子,以尽其利而去其弊。

当时他提出的法子是这样:

设想一个以友谊和共同兴趣为基础的小团体,内中包涵国史各方面的专家,和一两位有历史兴趣的散文作家……大家推定一人为总纂。首先大家讨论出这部课本所应当包括的项目,拟成一个大纲。这个大纲不妨先发表,征求这个团体以外的史家的意见,然后由总纂作最后的去取。第二步,由这小团体的分子各就所长的范围,从大纲中认定自己担任的项目,去广集资料,纂成长编……长编全部告成后,也可以刊出。总纂根据长编和对它的批评,乃开始作这课本的初稿。由初稿以至定稿,自然要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纂的裁定。

这个法子,依我们现在看来,还是太过于理想了。机会把编纂一套中学本国史教科书的工作放在我们肩上。我们面对着一个立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套课本包括高中和初中两部分。完成的期限是三年:以二年完成其中的一部分,以一年完成其余的一部分。这个时间的限制马上使我们觉得上说的办法大部分不切实用。那“包涵国史各方面的专家和一两位有历史兴趣的散文作家”的,“以友谊和共同兴趣为基础”的合作团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我们现在不能再费时间去等待那不可知的奇遇。那样的团体不独需好些能合作的“专家”,而且需要他们能聚在一起,而且需要他们能在一定时间内以中学本国史教科书的编纂作为正业,至少正业的大部分。于是又牵涉到经济的问题。那样的团体我们能马上唤召得起么?但我们的工作却是马上要开始的。因此我们不能不放弃素痴君的理想。

因为事实上的种种限制,我们同在一起,直接合作的只能有两三人。我们深觉得自己的力量远不能与所担任的工作相副,现在特用征稿的形式,请求国内史学家的援助。在说明所需要稿件的性质和关于投稿的规定以前,为着愿意和我们合作的人的便利起见,让我们把编纂的计划略为解释。

我们劈头碰到的问题就是国史教材在初中和高中两阶段里的分配。这个浅显而且基本的问题,竟被以前编纂中学国史教本的人忽略了,这不必因为他们智力不周,只因过去初中和高中的国史教本绝少是同出一手的。结果这两级的教本,内容大半雷同。学生们在初中时读的是一套,在高中时读的还是那一套,这最足为兴味的障碍。我们第一步要使初中的国史教本不是高中同类教本的缩影或稀淡剂。要使它们各有各的范围,各有各的生命。这目的怎样达到呢?中国史是一而无二的,我们怎能给它做两种不同的叙述呢?我们不能把它斩成两橛,以一橛给初中,一橛给高中;若如此,则读了初中而不升学的学生对本国史只认识一半。那又怎行呢?

我们对于这分配的问题的解答是这样的:第一,在初中采用纵的划分,在高中采用横的划分。所谓纵的划分者,即是将历史的众方面,如民族的斗争和离合、国境的开拓、物质生活的变迁、社会结构的演化等,分别叙述,各方面从古及今,自为段落。这种方法最宜于简要的鸟瞰和现状的溯源,这些正是初步的历史智识所需要的。所谓横的划分者,即是以整个的时代为段落,其目的在显示各时代的特殊面目,这正适合于历史之较深刻的认识。第二,在初中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在高中则各时代的叙述力求比较的平均。我们以为初中的历史教材应侧重解释现在;而大概而论,愈近的历史对于现在的影响愈深,故应当愈详。高中的历史课程应当侧重各时代之比较深刻的认识,故需要比较平均的叙述。

为着研究和编纂的便利,我们打算从高中部分着手,因为由博返约,则约者易精。现在所要征求的稿就是为这部分用的。下文附有这部分的草目,这只代表我们出发前约略画定的路程,将来是不免稍有分并或增减的。同时我们极端欢迎对于这草目的批评。这草目包涵八十章,七十二个大题。(也许将来在这范围内增多若干章,给教学者以伸缩的余地。)计高中的本国史授三学期,共约一百六十学时。平均恰可每两学期时毕一章。也许有人觉得大题的数目未免太少,遗略的未免太多。这一点我们也曾考虑过。我们以为过去的历史教本的通病之一就是头绪太过纷繁,使读者如堕大海。中学教科书的理想是引人入胜。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欲使文章动听,必须条理简明。韦尔思有名的《世界史纲》连引论通共只有四十章回。若过求材料的周备,结果只成一部类书或辞典,要追求趣味的少年读这样的点鬼簿,(某印书馆出的高中本国史便是一个例子,我们曾偶于其中一叶里共发现一百多专名!)未免残酷。

我们一方面要求纲领的简单,一方面要求叙述的丰腴。我们不轻易引进一个专名,但每个专名被书中给予的涵义必须极具体而饱满。我们打算定稿每章的字数从六千到一万左右。这已经是无法再添的了。在这样的限度内处理像“东汉的学术”或“南朝的社会和文物”等类的题目,我们只能选择最有特征的或对后来最有影响的事项来叙述。但这选择的必要条件是对本范围的澈底了解。编教科书之难在此。

现在我们可以说到投稿的办法了:

(1)所征求的稿是作参考的长编用的,而不是供定稿直接采录的。

(2)投稿分两种:一是受酬的,一是不受酬的。

(3)不受酬的稿,分量或内容无限制,凡作者认为可供本会编纂之助者,均所欢迎。凡不受酬的稿,不论其见解或文字为本书采用,则将来我们于“编纂始末”中著录作者姓名、籍贯及其对本书之贡献,并以本书精印本为赠。

(4)凡欲受酬的投稿者,于附录草目中认定若干章(每人至多以五章为限),或另定题目亦可,惟均请预先通知本会,经其同意,方可属笔。此之规定,一以免工作的重复,二以免与本会的需要相距太远的稿件徒劳往返。但上说本会的同意并不保证来稿之必被采用。

(5)凡欲受酬之投稿者,于其以所担任题目通知本会时,请附寄一些本人以前专题研究之作品,或对于所担任题目之编撰计划及依据资料简目。

(6)凡每章之长编,以万二千字为最高限度,其酬金以六十元为最高限度。酬金之多寡,以内容之价值,而不以字数为比例。

(7)凡担任一章的长编者,其稿件请于接到本会同意后半年内寄来。担任两章者可分两期寄来。担任三章以上者可分三期寄来,均以半年为一期。过期不致酬。

(8)凡已发表之稿概不致酬。

(9)受酬之稿若被采用,则于本书“编纂始末”中著录作者姓名籍贯并来稿之目,采用时并注明所出。

(10)凡受酬之稿,经本会采用后,在本书完成前不得发表。

(11)不用之稿一概退还。

(12)本会通讯由《史地周刊》社转,惟来函请标明寄致本会。(由北平寄该社址,邮费照外埠例,请勿欠资。)

附录:高中本国史教科书草目

卷一

第一章 石器时代(以地质略史为背景)

第二章 殷商文化及其渊源(附述唐虞夏的传说)

第三章 周朝的建立

第四章 周代封建社会的组织

第五章 戎患与东迁

第六章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七章 孔墨及其时代

第八章 七国(上)(政治的、社会的)

第九章 七国(下)(文化的)

第十章 统一的进行和完成(上)

第十一章 统一的进行和完成(下)

上章叙秦的强大及合纵连横的国际形势,迄秦亡;下章起楚汉之争,迄吴楚之乱。各注意政治以外的统一趋势。

第十二章 汉武帝及其文化事业

第十三章 西汉与匈奴的斗争

第十四章 西汉的开拓事业

第十五军 儒生的改革运动

第十六章 东汉的建国及其规制

第十七章 匈奴、西域、南蛮和西羌

第十八章 东汉的学术

第十九章 东汉的社会及经济状况

卷二

第二十章 转变时代——汉末至西晋(上)

第二十一章 转变时代——汉末至西晋(下)

右二章从政治、经济及文化三方面考察。

第二十二章 五胡十六国

第二十三章 佛教的输入与传播

第二十四章 南朝的社会和文物

第二十五章 北朝的社会和文物

第二十六章 南北的混一(上)

第二十七章 南北的混一(下)

从隋的建朝到初唐,兼述隋唐政制,尤注意唐律及考试制度。

第二十八章 唐太宗与武后

第二十九章 隋唐的开拓事业(注意海外交通及其影响)

第三十章 安史之乱及其社会背景

第三十一章 藩镇时代

第三十二章 唐代的文学与美术

第三十三章 唐代的宗教

第三十四章 晚唐和五代

第三十五章 宋的建国及其规制

第三十六章 宋与契丹、西夏

第三十七章 北宋的社会及文物

第三十八章 庆历新政与熙宁新法

第三十九章 女真的兴起和宋室的南渡

第四十章 南宋的社会和文物

第四十一章 朱熹的理学

第四十二章 辽国的社会和文物

卷三

第四十三章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四十四章 元代的社会组织

第四十五章 元代的文化(宗教、美术、文学及科学)

第四十六章 蒙古帝国的崩溃

第四十七章 明的建国及其规制(注意八股考试制度)

第四十八章 靖难与迁都

第四十九章 南洋的开拓

第五十章 北元与明的斗争

第五十一章 明代与日本

第五十二章 建州的兴起

第五十三章 西南的开拓

第五十四章 王阳明和明代学术

第五十五章 欧洲文化的初输入

第五十六章 明代经济社会概况

第五十七章 流寇和明的灭亡

第五十八章 建州入关后的设施

第五十九章 复明运动的失败(附明遗老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

第六十章 康熙帝

第六十一章 极盛与渐衰(康熙中至道光初)(一、政治的)

第六十二章 极盛与渐衰(二、经济的、社会的)

第六十三章 极盛与渐衰(三、学术的)

卷四

第六十四章 从鸦片之役到英法联军之役使(注意国际背景)

第六十五章 太平天国(上)

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国(下)

注意太平天国前后的秘密结社,乱事之经济的原因和结果,乱事前后之中国的军队。

第六十七章 中兴名臣的建设事业

第六十八章 外患的激增(上)甲申中法之役及其前后

第六十九章 外患的激增(下)甲午中日之役及其前后

注意国际背景

第七十章 维新运动(注意康梁以前的先驱者及戊戌以后的实施)

第七十一章 义和团之役及其影响

第七十二章 回銮后的清室

第七十三章 革命运动

第七十四章 武昌起义和民国成立

第七十五章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

第七十六章 欧战与中国

第七十七章 孙中山的奋斗

第七十八章 新文化运动

第七十九章 近六十年来的国民生计问题

第八十章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和日本

(原载《大公报·史地周刊》第21期,1935年2月7日)

注释

[1] 本文未署名;其时张荫麟受傅斯年之推荐,负责编纂高中和初中历史教科书,并以《大公报·史地周刊》为发表之园地,陆续刊登《中国史纲》初稿数章,由此推断本文为张氏所作。另文《关于中学国史教科书编纂的一些问题》被收入本书的原因也同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