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考(上)
晉
(惠帝)永康元年(庚申),太白祖師義興結茅菴於楊州部會稽郡𨞵縣東南山之東谷,久之漸成精舍。
(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太白精舍燬,因孫恩之亂也。
唐
(玄宗)開元二十年(壬申),天童禪師法璿重建精舍於江南道越州鄮縣太白山麓之東(即興師故蹟)。
是時,祕書省正字郎萬齊融就精舍西南隅建多寶塔,峭㧞,凡數仞。
〔附紀〕齊融,本州人,以涇陽令入為祕書正字,出刺徐州。常撰〈阿育王山常住田記〉,其文摛藻。劉昫《舊唐書.文苑.賀知章傳》言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辭俊秀,名揚於上京,人間間往往傳其文。則知當時建寶塔自有自記。
(肅宗)至德二載(丁酉),禪師宗弼、曇總偕觀宗徙建精舍於太白峰下。
乾元二年(己亥),敕賜浙東明州鄮縣「太白山精舍」為「天童𤫩瓏寺」。從平章第五琦所請,以山有𤫩瓏巖也。
是時禪師清閒增建食堂(事詳〈本傳〉)
又偕禪師曇德植夾道松二十里。
(武宗)會昌(年間),心鏡禪師藏奐徙清關潭神龍於太白峰頂,建鎮蟒塔於小白嶺頭。
〔正疏〕相傳師自雲閒歷遊至山,居久之,以龍湫近在清關橋側,行人易觸,乃咒龍入鉢,移之峯頂,傾鉢成池,龍即安焉。又山中有蟒,每為人患,師以法度。一日,蟒死嶺上,焚而瘞之,因鎮以塔,至今猶存。
(宣宗)大中元年(丁卯),禪師咸啟請以本寺充十方住持。
〔質實〕案司馬溫公《稽古錄》,大中元年春,復天下佛寺及僧尼。時啟禪師從徑山開法是山,因有此請。
〔附證〕〈延慶寺使帖〉云:本院僧請依江南、湖南道山門體式,永作十方住持。準中書省劄子,奉聖旨,宜令本院依久例指揮,具結供申。據僧司勘會,本州天童山景德寺、大梅山仙居院兩處,亦是十方住持,即依得上項江南、湖南道山門體式。如勘會天童、大梅兩處不是十方住持,甘伏深罪者。奉聖旨依天童、大梅兩處體式施行。今本山唐劄雖不傳,據此宋帖,以本山準十方住持勘會體式,足證當時法制之重。
(懿宗)咸通十年(己丑)有啟,更賜浙東明州鄮縣「天童𤫩瓏寺」為「天壽寺」,浙東觀察使楊嚴所請。
〔附證〕時嚴又嘗奏度三七僧,奉阿育王山舍利塔。
宋
(真宗)景德四年(丁未),敕賜浙東路明州鄞縣天童山「天壽寺」為「景德禪寺」。
大中祥符年閒,禪師子凝重植夾道松二十里。
〔質實〕凝禪師植松,載《寶慶志》。性道仝竹窗介公,覓東谷水筧下,獲殘碣一小角,篆額有「植」字;其正文第一行有「明州天童山植松」七字;第二行有「子凝禪師聚間」六字;第三行有「至小白嶺」四字;第四行惟一「接」字。雖賸畫零鐫,千秋而下,亦靈光之照。
〔附紀〕建炎末,宏智禪師來住本山。先是,嘗夢入一寺,紀以詩,有「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之句。及至是山,夾道松陰恍符前夢,距植松時百二十餘年矣。
時勝構之可紀者,有東西四設利塔,有蒙堂,閣曰臨雲,軒曰春樂,亭曰宿鷺、曰更幽。
宋(龍圖.信道)舒亶:蒙堂詩
由來去住不相關 贏得隨緣到處閒 笑出海天飛一錫 行分江月過千山
微言定許誰人叩 勝事偏於俗士慳 咫尺蒙堂隔霄壤 城東搔首只空還
又:臨雲閣詩
高僧終日笑憑闌 亦似無心懶出關 幾度海風吹散雨 坐看彩翠落人間
又:春樂軒詩
隔水嵓花紅淺深 花邊相對語幽禽 管絃不到山間耳 誰會憑闌此日心
又:宿鷺亭詩
雲過千溪月上時 雪蘆霜葦冷相依 正緣野性如僧癖 肎為游魚下釣磯
(編修.放翁)陸游:宿鷺亭詩
疎鐘迎客到溪亭 碧瓦朱闌相照明 想得松陰排萬衲 籃輿到處恰詩成
又:更幽亭詩
攀石捫蘿到更幽 玲瓏咫尺懶窮搜 旁人不會當時意 為欠門生作伴遊
明(白川)楊明:宿鷺亭追詠
池上幽亭面面凉 水風山月足徜徉 夜深休拍闌干嘯 宿鷺沙頭夢正長
(高宗)紹興二年(壬子),宏智禪師正覺始建僧堂。
正覺:僧堂自記
夫靈山之笑溫,少林之坐寒,東西繩繩,三十三傳。老盧受衣鉢而逃,厥事顯著,開闔歙張,波瀾光燄,肆口而說,肆心而應,道傳器受,源深流長。南嶽青原,代以得人,或默有所宗,潛幽遠遯,歸迹世外,研究生死,松食荷衣,巢棲草座,晦而不耀,持養老成。有慕其風,師而親之,鋤植舂炊,采汲烹瀹,溪毛原粟,枯槁自甘,來遠集繁,乃建僧堂而統受焉。齋之萃師友同事,刳情刲智,擯學黜思,妙盡心空,宗通眼活,發越於設施,果其能而備也。建炎之末,人病亂離;湘漢江淮,兵火燔掠。尊宿叢林,沒蕪八九;毳衣瓶錫,投棲於東南。四明禪席,素號小廬山。郡東六十里,天童道場,山紆盤而氣幽,松偃蹇而皮皴;蒼壁附蘿,烟晞而翠膩;孤虹枕澗,埃濯而清揚。予住山之四年,十方來學,雲趨水赴,屋不能容。比丘行深遽來白事曰:「柏庭有子,露坐簷宿,殆無尋赤與受單鉢。欲募淨信,增大其堂,得乎?」予頷之。已而,匠摉於林,斧鳴於谷。一年餘,礎布楹列,梁橫桷攢;棼橑翼張,甍瓦鱗覆。前後十四間,二十架,三過廊,兩天井。下廡墻陼,縱二百尺,廣十六丈。窗牖牀榻,深明嚴潔。萬指食息,超搖容與。謀始於紹興壬子之冬,工畢於甲寅之春,總費緡錢萬五千有奇。冬溫夏凉,晝香夜燈。開鉢而飯,洗足而坐。耕牧其間,警導以寂。秋函古井,春入化機。淵兮默成,粲兮用光。水盈科而流,石隨呼而響。理契平等,智應自然。動靜威儀,鍼砭相益。撿責滲漏,磨瑩瘢痕。淬礪光芒,錯礱圭角。高標遠到,追武古人。丐心施方等,不負其意。器劣學獘,希易欲速。以機械為蹊,放蕩為徑。耕於空言,餒無所穫;戰於强辯,勝無所歸。見聞流習,知解汩心。佛祖之所訶,魔外之得便。其疵癘萌蘖,治不可緩也。登崑崙之丘,決河源之水,濯肝瞻之汚,盪心目之翳。生滅迹亡而妙存,有無轍泯而過量。大夜之夢破,永劫之疑拔。出家之志償,行脚之事辦。相從儔侶,殆庶幾焉。
紹興四年(甲寅),宏智禪師建僧堂落成。繼而拓舊維新,巍其門為傑閣,延袤兩廡。範千銅佛列於閣上,中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參善知識。前為二大池,曰萬工,中立七塔。
〔附紀〕郡丞浚儀李濂云:「入天童寺,路徑如斗形。雙池並深,中築七塔,以象斗。外池有水碓磑。」〈寰宇歌〉註云:「天童池上七塔,四白、三赤。白以生水,赤以厭火。」
紹興二十六年(丙子),試權起居中書舍人.兼玉牒所檢討.于湖張孝祥題小白嶺上之亭曰「揖讓」。
〔正疏〕是年,宏智禪寺舉大慧禪師宗杲主阿育王山。時大慧與張安國同過天童,宏智迓之嶺上,會於亭中。兩師交讓無已,乃不次而坐。安國歎曰:「三代禮樂,今歸釋氏矣。」因以「揖讓」名亭。
〔附紀〕歷陽張邵,建炎初,假禮部尚書使金補其弟祁為明州觀察推官,因奉母居鄞之雷峯。至今有張碩人墓,即其母也。祁在雷峯生子孝祥於方廣院中,紹興甲戌科狀元。邵生參知孝伯,祕閣即之之父也。孝祥擅書學,高宗稱其必將名世。宏智塔銘及後錄,皆其手書。昔人評即之書:「初學伯父,晚失其法。」仕終顯謨閣學士。
明(雙林僧幢)海懷追詠
主盟斯道兩齊肩 一叚謙光尚藹然 坐頃頓還三代禮 典刑千載揖雲巔
(孝宗)淳熙五年(戊戌),永興成德軍節度使.雍州牧.開府儀同三司.判明州、軍州提舉學事.兼沿海制置使.皇子魏王愷以太白山圖進上;少保.右丞相.永國公史浩又奏請帝宸翰,揮「太白名山」四大字,賜天童山景德禪寺。
是年,魏王妃某氏,親書入山之亭曰「鎖翠」。
(長溪臯羽)謝翱:鎖翠亭避雨詩
客有游山衣 著久如薜荔 行行萬翠庭 忽作風雨憩
仰面無所睹 梁間有題字 問此何人書 婉娩有弱氣 云昔魏王妃 學書如李衞 乘雲到此山 灑墨在空翠
塵風吹土花 倏忽景物異 疑此夢與山 不類人間世
是年,慈航禪師了樸建雲章閣於方丈,恭藏御書「太白名山」真蹟。嗣又別建一閣曰「超諸有」,前於盧舍那閣,複道聯之。
(光宗)紹熙四年(癸丑),虛菴禪師懷敞重建千佛閣,日本千光師榮西航巨木來佐。
(參政.攻愧宣獻)樓鑰:千佛閣記
淳熙五年,孝宗皇帝親灑宸翰,大書「太白名山」以賜天童山景德禪寺。寺之門甚雄敞,刻「雲章尊閣」其上。又於方丈專建一閣以藏真蹟,實為禪林盛事,前所未有也。初西晉永康中,沙門義興卓菴此山,有童子手給薪水。後既有眾,遂辭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師篤於道行,遣侍左右。」因忽不見,自是始有「太白天童」之名。山在郡東南六十里所。太白一峯,高壓千嶺,雄尊深秀,為一郡之望。紹興初,宏智禪師正覺欲撤其寺而新之,謀於眾。有蜀僧以陰陽家言自獻曰:「此寺所以未大顯者,山川宏大而棟宇未稱。師能為層樓傑閣,以發越淑靈之氣,則此山之名且將震耀於時矣。」覺深然之,乃拓舊址,謀興作。內外鼎新,以次就成。智匠高妙,務極崇侈。門為高閣,延袤兩廡,鑄千佛列其上。前為二大池,中立七塔,交暎澄澈。遊是山者,初入萬松關,則青松夾道凡二十里,雲棟雪脊,層見林表而倒影池中,未入寶閣,已非人間世矣。中建盧舍那閣,尤為壯麗。住山三十年,其為久遠之計,皆絕人遠甚。後有慈航了樸,一住亦二十年,起「超諸有閣」於「盧舍那閣」之前,複道聯屬,至今巍然相望。又大築海塗,增益歲入。由是天童不特為四明甲剎,東南數千里亦皆推為第一。游觀者必至,至則忘歸,歸而詫於人。聲聞四方,江湖衲子以不至為歉。皇子魏惠憲王出鎮,一見慈航,懽若平生。暇日來游,顧瞻山林,登玲瓏,坐宿鷺,或累日不忍去,因圖以進於上。會稽郡王太師史文惠公又從容奏請,遂有四大字之賜。瑰奇絕特之觀,無以加矣。十六年,虛菴懷敞自天台萬年來主是剎,百廢具舉,追跡二老。而千佛之閣歲久寖圮,且將弗支,猶以前人規模為未足以稱上賜。欲從而振起,更出舊閣及前二閣之上,僉以為難,師之志不回也。先是,日本國僧千光法師榮西者發願心,欲往西域求教外別傳之宗。若有告以天台萬年為可依者,航海而來,以師為歸。及遷天童,西亦隨至。居歲餘,聞師有改作之意,請曰:「思報攝受之恩,糜軀所不憚,况下此者乎?吾忝國主近屬,他日歸國,當致良材以為助。」師曰:「唯。」未幾,遂歸。越二年,果致百圍之木凡若干,挾大舶,泛鯨波而至焉。千夫咸集,浮江蔽河,輦致山中。師笑曰:「吾事濟矣!」於是鳩工度材,雲委山積。列楹四十,多日本所致,餘則取於境內之山。始建於紹熙四年季秋之甲申,才三載,告畢。費緡錢二萬有奇。是歲,海莊倍稔,贏穀三千斛,如有相之者。不求於人,見者樂施,以迄於成。凡為閣七閒,高為三層;棟橫十有四丈,其高十有二丈,深八十四尺,眾楹俱三十有五尺。外開三門,上為藻井。井而上,十有四尺為虎座,大木交貫,堅緻壯密,牢不可拔。上層又高七丈,舉千佛居之。位置、面勢,無不曲當。外檐三,內檐四,檐牙高啄,直如引繩。旅楹有閑,翬飛跂翼。周延四阿,繚以欄楯。內為綺疏,表裏明豁。自下仰上,如見崑閬。梵唄磬鐘,半空振響。徜徉登覽,四山下瞰,河漢星斗,如在欄檻。御書金榜,巍乎中峙。翊以翔龍,護以絳綃。高出雲霄之上,真足以彈壓山川、傳示千古。善財童子大莊嚴藏,入見樓閣廣博無量,則不可知;若經行四方,室屋巨麗,殆未見其比也。鑰奉祠東歸,嘗往游焉。驚歎傑特,目眩神駭,過於耳聞。敞請記其事,老矣學落,不能形容。姑記大畧,以表吾鄉之勝。海內好奇之士,欲游而未遂者,覽此,則太白之景思過半矣。虛菴道價素高,禪子向方,島夷亦聞其名而歸之。加以願力深重,才刃恢恢,巧匠瑰才,成此勝事,觀此無不欽歎。或請飾之,敞曰:「殫力竭材,幸濟登兹。若丹臒華飾,尚有賴於後之人云」。
(理宗)寶祐四年(丙辰),寺災。
時觀文殿大學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軍府事.兼管內勸農使.金陵郡開國公吳潛,奏請住洞庭天王寺別山禪師祖智主寺興復。至則結茅以居。
寶祐六年(戊午),別山智禪師建復寺宇、寶閣。
景定四年(癸亥),簡翁禪師居敬主寺事,復作千佛寶閣。
元
(成宗)大德五年(辛丑),賜「朝元寶閣」額。因東巖禪師淨日增新,允慶元路守臣之請也。
(英宗)至治(年間),構疉秀軒於中峰。
(太史.文獻)黃溍詩
名山標巨剎 樓閣在青冥 別路通禪窟 當軒列翠屏 暝禽多雪色 偃樹盡龍形
負土新成塔 非才愧勒銘
〔存俟〕元袁學士桷《清容集》,載〈題噩上人疉秀軒賦後〉云:楚之辭不作久矣,鼂無咎氏始分其言為二,淵乎得其微旨,《離騷》、《九歌》判不相合。漢魏而降,一而為之,縝密者為揚馬,反復悲悼,漢帝所謂鄰於楚之聲也。左太沖融液藻繪,能為一繼者,不復若是,鼂氏豈虛語哉?吾鄉高端叔先生(元之)作《變離騷》,直與古昔相抗。而或者謂羇窮不偶,怨悱不得以自振。今噩上人作〈驃騎山賦〉及〈疉秀〉、〈洌清〉二賦,手而讀之,誠駸駸乎古作矣。渡江以來,諸賢蹈襲蘇學,以雄快直致為夸,詩與文率相成風。科舉學盛,屈宋不入於口耳,積弊幾二百年。山林枯槁之士,尚何能冀其髣象?是則皆吾徒之罪也。上人語精意新,無模繫之弊。言道也,師〈遠遊〉;託興也,鄰〈九辯〉。嗟乎!余老矣,上人當勉之。投閒謝事,願相與過從。將復見於雪竇、玉几諸山,斯幸矣。泰定二年閏月乙亥,清容居士書性道家藏此跋,無從覓曇噩賦,豈神龍反見尾而不見首耶?歲戊申,余入山,遠菴㒥公偶於殘石中得廢碑二角,出以相示,正其賦也。勒漢隸甚精,其一角第一行「太白中峯疉秀軒賦」凡八字,第二行「紛萬物之總總兮曾一氣之不殊」凡十四字,第三行「之蚩蚩兮率資昏而質汚裂規矩」凡十三字,第四行「履才辯兮衷慈忍之襜褕厲」凡十一字,第五行「固摧落之餘也」凡六字。又一角第一行「先殂憖遺後以」凡六字,第二行「之粗也追先哲而會」凡八字,第三行「岌九隴兮翠扶疎泊雙」凡九字,餘五行作行書,即清容跋語。又三行作小楷,第一行「太史一日持至翰林,出示,諸名賢讀之,靡不稱歎」,第二行「惜乎,禪師平昔所製作,素無遺稾,蓋吾宗心空萬有」,第三行「庶好事者得便觀覽焉,洪武十二年歲己未九月初吉」,缺立石者名。嗚呼!斷文殘碣,泉石猶香;搜覓全篇,雲烟多漫。姑存之,以俟博藏金石錄者補闕焉。隨紀一詩:
一室堆亂峯 寸心履小石 時聞烟有聲 到處嵐光積 好畫不在幀 好書不在冊 惟吾意所之 空翠皆堪摘 願言懷幽人 峩睂天半白 願言思烈十 奇巒森劍戟 秋山即老僧 春嶠浮仙客 千里落雙眸 萬疉歸咫尺 我笑中峯中 置身無氣骨 獨立豈不能 高下生肘腋 何人構小軒 疉秀夸臬卼 松雲階上栖 繞屋挂苔壁 枯鉢響楚音 聽者多感激 乃得清容賞 鱗藏尾弗沒 毒龍不識字 驅電焚蒼畫 瑣屑遺斷章 古香隨手發 字字疉空濛 秀色冷晴碧 何問軒有無 視今猶視昔
(文宗)天曆二年(己巳),朝元閣燬。
(順帝)至正五年(乙酉),孚中禪師懷信重新佛殿。
至正十九年(己亥),原明禪師元良重建寶閣,鑄萬銅佛居之,司徒平章方國珍捐協以貲。
至正二十年(庚子),有敕,仍賜寶閣額曰「朝元」。
(中書參政.臨川)危素:奉敕撰朝元閣碑銘
至正二十年,天童山景德禪寺新作大閣成,宣政院臣以聞,有敕,賜名曰「朝元閣」。復三年,皇太子命太保右丞相臣搠思監請於上,敕中書參知政事臣素撰述碑銘,以賜刻石,垂諸永世。臣素按,慶元郡城東走四十里,有山盤亙高廣,若抱圜珠。晉永康中,沙門義興廬於此。山有童子,日給薪水,久而辭去,曰:「上帝以師篤於道行,故使以來。吾太白星也。」寺經兵燼,唐開元二十年,高僧法璿按古跡造精舍於山之東麓,祕書正字萬齊融建多寶塔於精舍西南隅。法璿日誦《法華經》,亦感太白星化為童子,因名其山曰「天童」云。至德中,禪師曇總來自縉雲,與禪師觀宗徙太白峯下。乾元初,相國第五琦請於朝,遂賜天童「玲瓏寺」額。宣宗時,禪師咸啟始為十方禪剎。宋建炎中,宏智禪師正覺剙建千佛寶閣。淳熙五年,孝宗書「太白名山」贈僧了樸。十四年,禪師懷敞謀重新是閣,時日本千光法師榮西依敞問道,乃請曰:「某為國主近屬,歸,當助施材木。」越二年,果至,閣成。而寶祐四年,丞相崇國公吳潛奏請禪師祖智主之,閣再建。景定四年,禪師居敬復作焉。歲既久,復燬。大德三年,禪師淨日益加,聞於朝,賜額「朝元寶閣」。天曆間,又燬。至正十八年,江浙行省咨宣政院,奏,起台之瑞嵓臣僧元良主寺事。良覷堂宇殘缺,產入寡薄,於是刻心殫力,日以興建為事。明年秋,臣左丞方國珍捐己資,助工物。未踰年而落成,屋中為七間,兩偏四間,左鴻鐘,右輪藏。下為三間,以通出入。梁棟雲飛,柱石山積,榱題修敞面河注袤延,綺疏青瑣,甬道躡虛於阿迦尼吒之表。崇十又三丈,邃十丈,廣廿又五丈。用人力,以工計,則十萬;用粟,以石計,萬又奇;用楮幣,以貫計,百五萬。鑄萬銅佛置閣中,復堰海塗一十七頃於寧海牧峯,以為香燈、修造之川。至於重構𣃼檀林、庖湢、眾屋,不可殫紀。今司徒平章臣國珍上其事於朝,既賜臣僧元良之號曰「善覺普光禪師」,遂有賜碑之命。蓋自兵禍且一紀,名山勝地、浮圖氏之寺宇,往往摧拉焚燒,化為狐兔之穴、草莽之墟;獨慶元諸剎得以無事。臣國珍能於斯時保境而安民,觀諸天童之事,其功有足書者。論者謂臣僧元良審以發謀,斷以行事,惠以使下則貪者勸,勤於率眾則怠者勉,此其所以成功速而樹業隆也。昔懷敞師之樹閣,則有宋參政樓鑰實紀其蹟。距今百八十年之久,而其文章烜赫,照耀千古。臣素之寡陋,安能執筆以奉明命?謹拜手稽首而為之銘曰:
峩峩太白 鄮山惟高
其高伊何 下瞰海濤 奠厥精藍 肇於西晉 唐宋以還 宗門大振 有巋傑閣 上摩雲霄 屢廢而興 突於層杓
攘攘域中 兵革蝟起 眷兹甬東 民物完美 締構竣事 航海上聞 何以名之 錫之朝元
粲彼眾星 北拱辰極 孰曰彼邦 天威咫尺 寶藏所儲 三學之書 觀諸義諦 湛彼玄珠 華鐘擊撞 天龍竦聽
冥冥晨昏 發我深省 政臣承詔 庸述因緣 升中於天 天子萬年
(分司郎中)劉仁本:朝元閣題句
山勢奔如海湧潮 朝元錫閣構岧嶤 曾招太白星辰下 獨倚空青烟霧飄
金素原題句
雲從太白山頭起 香自朝元閣上飄 白馬馱經來絕域 紫泥封詔下層霄
李五峰題句
雲埋洞口蛟龍伏 日落峯腰紫翠圍 寶閣珠宮常散彩 宸章金榜亦交輝
明(司𡨥.仲能)程徐詩
翠微高聳倚雲霄 金碧浮圖第一嶣 崦嶂慈雲森殿閣 湖山暮雨半漁樵
敕書璿榜題前代 妙乘珠函祝聖朝 莫問當年總陳迹 天香裊娜寶花飄
是時,百廢具舉,有法堂,有大鑒堂,有東西蒙堂,有梅屋、此軒、疉秀軒。樓則有疉翠、有望月、有鐘、有鼓。藏則有轉輪,退居則有旃檀,林寮則有四禪,有耆舊,有老郎。閣曰涵虛,亭曰印月、曰清關、曰隱蓋。隱蓋之外有山門。室則有水碓,橋則有磨茶、有金莊。樹之奇古者,有獅子柏。器之異鉅者,有千僧鑊。
〔正疏〕良禪師自元末至明初,皆住本山,故其建置實繁。昔時大鑒堂中有一圖,白川楊明猶及見之,謂是元時故物,故白川各有題詠。大鑒堂額,宋文憲公濂所篆。梅屋者,有了菴欲禪師追和天童滅翁祖〈梅屋偈〉云:
太白山頭第一層 一枝春信見無能 何年飄落人間世 散作人間六月冰
此軒者,良禪師曾延實菴茂禪師居此。疉翠樓在大鑒堂前,白川有詩云:
危樓起山阿 山深樹重疉 虛檐雲氣浮 淨几幽光接
其額,羅雙塘所書。鐘樓在朝元閣左,輪藏在閣之右,鼓樓在內萬工池外。旃檀林,豐南禺坊補書額。白川有〈四禪寮詩〉云:
松寮寂寂月蒼蒼 一琖燈縣夜影長 禪老定中心自息 不知門外虎廵廊
又耆舊寮詩云:
山中緇侶各龎眉 笑聚松堂何所為 試取虎泉烹細茗 臨風坐啜兩三瓷
又老郎寮詩:
少壯用其力 衰老焉能棄 食此畢餘生 熙熙樂生聚
又涵虛閣詩:
池上倚高閣 涵虛心廓然 清風生兩腋 俯見波中天 樹影落吾手 山光橫几前 何須跨黃鶴 萬里凌紫烟
印月亭,臨池而建,清關亭即在橋上。白川〈磨茶橋詩〉:
春茶成月團 必假磨礱力 橋畔聽經人 茶香聞月夕
又金莊橋詩:
金川莊已蕪 莊外橋仍在 我時踏月過 惟有清風待
〔從正〕獅子柏者,舊傳有柏在萬工池上,晉義興祖師所植,曰:「此柏垂池,吾當再出。」今佛殿下有柏,根幹蟠拏,枝葉猙獰;風來振吼,宛肖獅子,謂即義師所手植。詎知義師結菴在東谷,而池則成於宋時,安得有「垂池」之說?况今柏不臨池,蓋唐徙寺在太白峯下時所種,非晉植也。
〔參紀〕千僧鑊,以斤計者,七千。深廣各八尺。歲久明瑩,魚入輒死。在殿右輪藏下,此楊白川《寺集》所紀也。又名漏沙鍋者,謂鍋底有xiao穴,相傳漏沙不漏米,為寒山拾得靈蹟,自天台國清飛來。明萬曆閒為洪水所壞,故鐵尚存,此白山僧「壬申寺志」所紀也。參而斷之,曰「魚游釜底」,是名放生;謂「輒死」者,眼欠分明。既能飛來,何不飛去?洪水湯湯,豁然大悟。
明
(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冊天下寺名,以浙江寧波府鄞縣天童山景德禪寺定名「天童禪寺」,稱「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
(成祖)永樂十三年(乙未),歸併天下寺觀,以佛隴、盤山、二靈、珠山寺僧歸併天童禪寺。
是時,重植夾道二十里松,已成拱把。
〔質實〕《永樂鄞志》云:二十里松,歲久無存。寺僧新植者,今漸成拱把矣。
(宣宗)宣德三年(戊申),寺殿燬。
宣德七年(壬子),住持圓愷重建殿閣,像設維新。
〔正疏〕殿高一十三丈,廣一十二丈,深八丈四尺。左右翼以伽藍、祖師二堂,各廣二丈六尺。佛、天、羅漢像,設備極精麗。
(敬宗)正統六年(辛酉),無傳禪師宗孠合眾鑄洪鐘,自為銘:「體元靜,扣而應。用則神,誠夫性。噫!惟汝不傳之令。」閏十一月廿七日鑄。
是歲,住僧宗正又鑄鐵鑪雙瓶。
(世宗)嘉靖十四年(乙未),鄞隱士白川楊明輯《天童寺集》七卷。(集既成,萬曆間,住僧無憂萬懽增編鷲峯正位,授梓。)
明〈自序〉略:天童為天下禪宗五山之一,禪教大振於天下。其山蜿蜒起伏,盤廻隱暎;層巒疊嶂,嵸巃嶻𡺼;豐林喬木,薈蔚蔥菁,綿亙二十餘里。夾道松行,翠陰蒼靄,如行水簾洞中。炎月凉颸,令人灑然心快。到寺,廓為邃谷,衍為平疇。峯巒環拱,嵓竇窅深;溪流清激,竹樹嘉美。風日晴和,洞開軒窗,則青山白雲,盡在几席。誠棲真學道之奧區,達士名賢之所樂游者也。惜乎碑碣毁湮,遂使先代建置之勛、古人題詠之蹟,俱不見於世。猶幸存一圖於大鑒堂,擬謂元時故物,披閱之,景物森然在目。昔時僧眾統一,今則分食各居,古風不復可見。夫地以人而勝,景以文而傳,豈亦有所待耶?嘉靖乙未春,白川子假館於兹,鉛槧之暇,因歷訪故蹟。蒼烟灌莽,觸目凄然。而先賢文字,亦所罕見。余是以旁搜徧訪,修斷簡、拾遺篇,得近代詩文若干。又得懷讓吟稿若干,并余瓦缶之音,釐為七卷,名曰「天童寺集」,付之住山隆、昂二公。倘能好事,梓而行之,庶幾名山勝蹟不遂泯沒無聞;而湖海好奇之士,足迹所未至者,亦可為臥遊、博笑之一助云。
嘉靖三十四年(乙丣,)夾道松遭伐,以日本猝警,備艦防海也。
〔從正〕二十里松,按籍可徵者,始植於唐之乾元,再植於宋之祥符,迨元末明初,已成三植。其間尚有缺紀者,至是殆絕。「壬申寺志」註「萬松關」下,言其「松歷唐、宋、元迨明,為一有力者所伐」,真成夢囈。
傳法而住持,有明至宣德時,無傳孠禪師稱七十二代,大用機禪師稱七十五代,此後中斷。其閒圓愷惟著興建之勛,承法無聞焉。凡書住持而不書禪師者,示別也。《會典事例》載天順八年詔:「京城內外寺觀,今後不許增修、請額。」他可知矣。自此佛教寖衰,如本山名剎,亦更十方住持之制,分房凡四,與常住為五,莊產各持。茶香筍熟,饕於勢家;龍角雞丸,謀於俗姓。斸塔毁碑,無所不至。猶幸住持一二老宿,勉力攝延,保此殿閣,以故不廢。游詠者迨洪水降警,而勝構遂不可問。嗚呼!興替不常,循環治亂。余故述往蹟,分次游寺歷詠於此。訖明萬曆洪水以前,為〈建置考〉之上。
宋
(二見)謝翱:雨宿詩
城中家斧冰 此地絕炎蒸 天食青童捧 龍居白氣升 暗燈猶宿火 寢服尚衷繒
客話從前事 書傳入內僧 風流今獨盡 雲物老相仍 淨榻搜凉臥 危闌入醉凭 雨師行下界 鳥夢識中乘
明發甬南去 他山逢智弘
元
(二見)金原素詩
喜尋方外友 特地到天童 松徑二十里 雲山千萬重 倚窗僧聽雪 隔岸鳥呼風
游憩歸何晚 舟行夜半鐘
(二見)李五峰詩
甬東東頭望天童 金銀夜氣雜雲濃 却逢春雨兩三日 洗盡北山千萬重
奴子肩輿頻勸下 老僧强飯已鳴鐘 歸來城郭應回首 太白山前廿里松
明
(蒲菴見心)來復:對雪詩
玉龍顫曉朔雲屯 滕六吹花積厚坤 凍合白峯天不夜 光吞大地月無痕
消冰成水應能辨 會色歸空孰與論 老我難禁寒徹骨 玲瓏松火喜春溫
去年旅寓北山陰 踏雪茅堂三尺深
紫禁有詩曾應制 少林無法可安心 梅花月霽僧初定 芋火烟寒客獨吟
今日南歸重聚首 天光如對閬峯岑
(正科)薛士銘詩
行盡名山廿里松 峯巒重護梵王宮 層樓壯麗巍千尺 一沼清泠紀萬工
茶攪酥酡分玉乳 飯供香積下金童 我來暫借蒙堂宿 臥聽頻伽弄晚風
(比部.大本)張得中詩
廿里松關鎖白雲 上方樓殿絕纖塵 好山矗矗鼇頭湧 流水濺濺虎跡陳
燈鏡交輝天不夜 幡花鬬彩地長春 凭闌極目情無限 吟罷凉風灑葛巾
湖海禪林太白山 我生今亦此躋攀
回頭便覺紅塵遠 適興何妨白日閒 瑞靄深籠千佛閣 祥烟密護萬松關
石窗燈火餘光在 再毓曇華出世間
(廷尉.季爵)夏時正詩
陰陰九隴六均峯 靉靉春雲護遠空 二十里松千丈嶺 兩重山閣一聲鐘
林閒問道滄洲客 石上聽經碧漢龍 五百年前香積飯 二時天外走青童
(中丞.定齋)王應鵬詩
十里青松接翠微 梵王宮殿白雲飛 鐘聲出岫客初到 月色滿庭僧未歸
偶有閒情依淨土 竟無塵慮瀆天機 明朝尚有登高興 萬仞岡頭一振衣
(硯溪)盧鎮詩
高世原非志 名山獨有緣 為探諸法界 來上萬松巔 嵓瀑晴飛雪 林坰夕起烟
便應尋惠遠 結社共長年
(方伯.仁仲)李麟詩
興逃方外翠微間 問道西來此日閒 仙鶴低回疑五鳳 禪心寂歷面三山
傳燈片月空中落 結夏孤雲定裏還 匹馬遁公頻著眼 為憐神駿邈天顏
(州守)徐栻吟句
日影正縣亭午塔 松聲先度隔雲鐘
(溪叔)周濂吟句
雲間遠樹雲邊寺 屋上清泉屋下山
(雲遊)無住子題壁
杖錫今來此 春歸欲夏時 丹崖秀凌漢 嘉樹綠連池 澗落飛泉急 山崇古殿危
穹碑臥苔蘚 猶誦昔人詩
(轂齋)鄭槮吟句
幾處人烟分下界 半空僧磬散清音
(友璧)陳璋吟句
滿山筍老多成竹 一路花香半是茶
(吉安守.三岡)葉應驄詩
賞心隨處物吾偕 上巳登臨景更佳 猶喜山僧能曠達 不妨仙客共詼諧
茗杯淨澣三更月 詩墨淋漓萬仞崖 擾擾風塵渾擺脫 相將身世到無懷
(三見)張憬詩
白帝司辰海國秋 不禁清夢到滄洲 風生遠浦朝聞笛 月出青關夜飯牛
落葉滿庭僧自歸 亂雲遮戶客還留 丹山赤水從吾好 不用題書汗漫遊
(考功.南禺)豐坊詩
倚天古殿雕金麗 落澗鳴泉佩玉新 何得盡逃塵世業 結茅終日對松筠
(司馬.東沙)張時徹詩
生平只自愛青山 夢想清泉碧樹間 鷲嶺半穿黃葉路 石門遙度白雲關
林中猿鶴僧偏狎 木末星辰客共攀 五岳遨遊空遠興 聊從此地避塵寰
(相國.蛟門)沈一貫詩
我來尋淨土 廿里憩松陰 池色空諸有 山光明佛心 金精歸上界 琪樹隱中林
明發慈雲嶺 禪關白月深
陳復言詩
萬疊青螺絕點埃 分明此地勝蓬萊 祇園玉樹無時老 優鉢羅華盡日開
不雨白雲飛欲去 如花紅葉落將來 我今憩此無窮意 滄海茫茫問渡杯
劉炌詩
羣峯來太白 環撫碧嵸巃 金殿當溪口 松關立徑中 泉流雜梵磬 雲籟遞山鐘
月印龍堂靜 真僧了定空
(侍御.東磐)徐待詩
溪頭緩步石苔斑 面面楓林破醉顏 看盡暮雲東入海 送餘返照北當山
魚潛清水芙蓉靜 鶴隱青松石洞閒 僧舍林深無侗事 未昏鐘動掩三關
(清卿.漢城)余寅詩
長庚來寶地 帝遣護禪關 象設虛無外 玄通窈窕間 白雲閒在野 明月靜于山
老檜離奇甚 應知說大還
(勳卿.會之)吳禮嘉詩
塵世勞勞幾日閒 漫將屐齒印青山 竹過梅雨晴猶溼 鶴帶松雲去復還
浸月雙池浮七塔 倚天孤殿撫三關 何時太白星重下 欲乞金精駐玉顏
(伯翼)楊承鯤詩
天上羣峯到寺門 千年長禮聖僧尊 雲生合殿雙龍戲 雨度空山萬馬奔
法相不知何世界 古碑猶記晉乾坤 旃檀寂莫金花落 坐想寒鐘下遠村
(偉卿.三橋)李瑋詩
連峯奔馬積陰長 十里松行上上方 世遠事猶傳太白 雲深興欲覓中黃
日臨池影搖蟲吻 風遞泉聲入土囊 老衲定回無一事 蒲團共話紫茸香
建置考(下)
明
(神宗)萬曆十五年(丁亥)七月二十一日,太白龍見,乘風鼓雨,洪水懷山,寺盡圮,礎礫無一存者。
(二見)沈明臣:紀災詩
千載天童寺 名山大海東 丹青餘古殿 像塑儼新工 佛亦難逃劫 塵應總是空
滄桑陵谷變 百六數誰窮
(郡丞.武陵伯貞)龍德孚:賑饑經寺詩
太白知何處 天童尚有名 池渟金液水 山繞蕊珠城
護法龍空臥 啼飢鳥亂鳴 飄風摧棟宇 牢落不勝情
褰帷乘俗駕 卓錫問名山 貌以憂民瘦 心因學道閒
樓空峯崒嵂 林密鳥間關 不照龍潭水 風塵客子顏
是歲冬,延住持僧因懷重建法堂。
萬曆三十年(壬寅),住僧傳僖重建鐘樓。(紫柏達觀)真可感言:
四明三佛地 海闊魚龍鯹 天童與雪竇 法鼓久不鳴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住僧慧高偕緇素六人,詣金陵請印大藏。
〔附紀〕高,號寶峯。藏既得請,高以病逝,偕行者繼殞其三。
(懷宗)崇禎二年(己巳),住僧明貫,介姚江張孝廉廷賓,奉闔郡檀越諸函,迎密雲禪師於金粟,不至。
〔附紀〕貫,號鏡池,西上仲房僧也,每悼祖庭荒落,嘗拾娑羅果于阿育王塔下,歸種山軒之前,且祝曰:「此樹敷榮,法門再振。」久之,幹成尋丈,因主金粟之請。廷賓,字客卿,天啟甲子舉人,嘗任鄞學博士,後得法于密雲之子石奇。通雲,名行恂,號退安,住雪竇之妙高峯。
崇禎四年(辛未),萬工池朱藻藂生,殿基前獅子柏復榮。
〔質實〕自萬曆丁亥洪水後,池水汚葑、柏枝枯瘁。是年,池生朱藻,波光若錦;柏亦漸還蒼翠,兆本山中興之瑞焉。
是歲四月三日丙午,密雲禪師圓悟繇阿育王山來主法席,寺復為十方住持。應郡司李新建、海岸黃端伯、鄉侍御李漸鴻,遵徐心韋之垣及僧明貫、佛金諸人申前請也。
崇禎五年(壬申),纂《天童寺志》。
〔正疏〕志凡五卷,咨謀者張客卿,草創者僧白山,討潤者王金如、管而抑,鋟傳者陳紀常,稱「壬申志」。
(鄞令.蘭陵芳洲)王章序
今夫一行作吏,便縛俗緣;即翻閱志林,不離藤橛。靈山非不咫尺,未遑著屐探奇;衣鉢縱有原頭,誰向傳燈問派?茫茫簿案,幾於苦海無邊;碌碌風塵,竊願色身無礙。憶昔育王寺征車暫憩,因得密雲師棒喝指迷;擊拂不過眼前,直令通身汗透。拈花即是了義,何但劈面金針?就此慈悲法門,都關民社正印。無何,受請天童,中興臨濟。慨梵宇之歷劫,半屬艸烟;憫真諦之沉淪,為傳薪火。放下樵擔,立成龍象莊嚴;獨座法筵,盡作鳥魚參聽。發願時,正如水銀撒地,隨到皆圓;卓錫處,又如明月落川,容光必映。太白遺勝,一稽圖而晉殿、唐宮宛爾神游,渡葦宗風;一按譜而曹溪、臨濟儼然未散,猗歟盛哉!莫作瞿曇內詮,堪入古菫外紀。余質慚下乘,力遜布金。原本山川,徒羨青蓮仙蹟;披觀寶筏,聊於玉局效顰。倘曰口頭禪和盤托出,須提門外漢息念皈依。固是密師普度弘功,亦是弟子當官懺業。時將入計,因廣文請而為之序。
崇禎八年(乙亥),密雲禪師始建佛殿、天王殿,既而法堂、先覺堂、藏閣、大方丈,以次落成。
〔正疏〕佛殿為間者七,其高九丈六尺,縱十一丈,廣十三丈五尺。東掖則有伽藍堂,西掖則有祖師室,為楹各三。天王殿,為間及廣並如佛殿之數,其高八丈六尺,縱九十尺。法堂,間與廣同佛殿,惟兩偏又各一楹,六丈六尺者,其高也;八丈六尺者,其縱也。先覺堂,為間三,其高三丈,縱五丈,廣六丈。左側有樓二間,曰司香。藏閣凡七間,高四丈六尺,縱七丈,廣十又一丈。大方丈凡三間,兩偏為間各一,高三丈六尺,縱六丈六尺,廣八丈二尺。輔左右以樓,曰刷印,凡十間。小方丈,為樓凡三間,兩偏各一間。韋馱像,僧朗契自維揚造成,浮海而至。
悟禪師:法堂銘
法堂中 主人公 高陞座 萬指叢 無法說 度朦朧 惟直指 棒頭通
又:先覺論
先覺雖覺後覺,後覺若不覺,安知先覺之覺趣?故因自覺而感先覺,所謂後覺效先覺。既因先覺以自覺,復將斯覺以覺後覺之覺,是則自覺覺他。覺覺相承,如燈然燈,燈燈續燄。先覺之義大矣哉。
又:先覺堂碑記
設造祖堂,蓋因三因:一因山僧從上來源中有天童華、天童傑二祖,故於育王來歸二祖塔,詢舊住僧,竟無知者。二因天童請入院後,徧禮傳燈所載本寺陞堂說法利生者,不惟山屬他姓,即塔已大半掘壞。三因舊住房僧,惟設遞代受度付產者為祖,即宏智兒孫例如此。故山僧發願,自開山來,凡開堂演法者,咸設牌位,同居此堂。遇朔望時,住持當炷香禮拜,啟後人以了生死為心,不可以產業為事。即山僧設有兒孫,并諸房僧,非於本寺開堂者,斷不可入此堂,混雜先聖,致不尊重,獲罪法門。願護法韋馱并伽藍神,監悟本心初因如此。是為記。
崇禎九年(丙子),建雲水堂於佛殿東偏,其西偏建應供堂。
〔正疏〕雲水堂為間凡七,左右為間各一,應供堂如之。
是歲,又建延壽堂於天王殿外之西。
〔正疏〕堂凡二十間。初,嘉禾錢大理士貴之子,不知有天童者,將亡之際,忽云「天童、天童」。後復夢告曰:「我三年還來。」大理遂入山修供祈嗣,因建是堂并藥物之需,以安病僧。未幾,果得子,額其堂曰「有喜」。後錢公子芳標至山,恍如再來,捐移天王殿東。
崇禎十年(丁丑),建西禪堂及東西兩客堂。
〔正疏〕禪堂在藏閣前,為間凡七,高四丈六尺,縱六丈六尺,廣十一丈,中設聖僧像。東客堂在先覺堂垣南,為間十一又七;西客堂在小方丈垣南,為間一十又八。
崇禎十三年(庚辰),建東禪堂及鐘樓。又有堂曰新新,閣曰廻光,樓曰返照。
〔正疏〕禪堂在廻光閣東,凡七間,兩偏各一間,高廣溢於西制。中設初祖像。鐘樓在佛殿東廊外,高與天王殿等。對峙欲建鼓樓,已庀材鳩工矣。以形家言,中止。新新堂在東禪堂後,為間二十有二。廻光閣踞天王殿東,其西則返照樓,為間各七,並高五丈六尺。
自辛未至此,凡十載間,所建正宇外,其他隨構者,東西兩廊、香積廚、浴室。樓有三:曰庫司、曰西客、曰藥料。寮有八:曰首座、曰頭首、曰知客、曰化主、曰典座、曰雜務、曰什物、曰浣濯。房有十一:曰碓、曰磨、曰茶、曰小菜、曰收飯、曰磑、曰田、曰園、曰柴、曰頭口、曰圊。而諸構間,器設具備。
〔正疏〕東西廊,自下至上,各長五十又五丈。香積廚凡七間,銅鍋有容二十餘石者,有容數石者,僧深密從金陵募鑄。浴室在澗西,凡四間。庫司樓在西禪堂垣外,為間者七。西客樓在庫樓垣西,為閣者三,兩偏各一。藥樓在西客樓右,為間者二。單寮凡一十九間,在方丈後。頭首寮凡十間,在大方丈前。知客寮凡三間,兩偏各一間,在佛殿西廡,與東廡首座寮相對。化主寮制如知客,在法堂東廡。典座寮凡三間,在香積厨左偏。雜務寮計三間,兩偏各一間,在法堂東偏。什物、浣濯二寮各二間,一在知客寮右,一在化主寮左。落法堂西偏,為間三、左右偏各一者,碓房也。與典座寮對而為間三者,磨房也。落碓房左而為間二者,茶房也。而小菜房傍之。與藥樓對而為間二者,收飯房也。磑房凡三間,田房二間,園房三間,柴房、頭口房、圊房各四間,俱臨西澗之濱。
又接西澗橋,濬築內外萬工池,造七塔。
〔正疏〕外池水,先是從西澗來,直瀉池面,無旁殺者,故勢多湍決。因別為一澗,引泉曲折出清關橋,捍▆巨石。又兩池各濬深數十尺,工亦萬計。池中獲古龍泉瓷鼎二,上覆以鐘。其一最佳者,兩耳三足,底有圜孔;自足至耳,高可尺五;質同碧玉,光采照人。夫洪水之變,瓦礎無一存者,而此鼎潛淵無恙,鍬钁不傷毫髮,真神物也,今供西禪堂;其一藏庫樓者,後遭燬。
(江陰介子)黃毓祺:天童寺中興碑記
晉義興行感太白,人稱太白祖師,因以名山。唐法璿如之山,又以「天童」稱。天童之有寺也,自乾元之清閒始。天童之為十方禪剎也,自大中之咸啟始。其稱景德禪寺也,則自宋景德始。建炎末,宏智覺撤而新之,即三門為大閣,安奉千佛;又建盧舍那閣,觀者如游華藏界。而僧堂、眾寮、臥具、飲食器,所以處其徒者,亦皆如寶坊、化城。又即濱海之隙,障斥鹵而耕之,以給僧供。天童道場翕然稱中興焉。嗣是,屢燬屢建。迨我明萬曆丁亥,烈風雨,龍出水漲,寺遂圮。今上崇禎辛未,我密雲禪師應寺僧暨鄉紳請,來主兹山。龍象十千,爭趨鎚拂。越數載,百廢具興,視宏智覺所謂「不起於座,變荊棘林為梵釋龍天之宮」者,殆無以異。門下士謀立碑石,紀師中興功。或難曰:「自有天童以來,稱中興者,惟宏智覺。他如慈航樸建超諸有閣於盧舍那閣前,複道聯屬,巋然相望。宋孝宗手書『太白名山』賜之。虛菴敞致島夷百圍之木,挾大舶,泛鯨波而至;傑閣頓為改觀,下瞰河漢星斗,如在欄檻。別山智縛茅以居,歲旱禱雨輒應。人情大和,會輪奐斬新,視舊無一殺。元明良重建朝元閣,左鴻鐘,右輪藏,鑄萬銅佛置閣中。梁棟雲飛,柱石山積,皆未聞有中興名。今師所剙造,修敞巨麗不及諸老千一,其稱中興者何也?且宏智覺時,寺中有田萬三千畝,四面山皆寺中山,無他樵采者,夾道古松二十里。慈航樸大築海塗,增益歲入。元明良復萬佛莊田于牧峯、鼈山二島嶼下,若干頃有奇。今寺僧斥賣殆盡,師概置不問。即山中祖塔,祇存空穴者有之,畧一修復,未免曳杖渡江矣,何中興之足云?」予笑曰:「此其所以為中興也!宏智覺,名徹九重,化走八埏,豈僅以天童樓閣甲于東南而已哉?然則我師之所以稱中興者,亦可例見。」師名圓悟,宜興蔣氏子;嗣龍池幻有傳,溯曹溪為三十四世孫。其持身也,孤峻;其唱道也,直截。意所不可,飄飄然恥同蚖蛇戀窟。其淵源有自,謹拜手作記,系之詞:
達磨西來 曹源一滴 臨濟宗風 楊岐正脈 惟應菴華 暨密菴傑 是父是子 住持景德
十七世孫 天童繼席 密雲彌布 蔭覆一切 手拈白棒 攔腰劈脊 直指諸人 離心意識
石火罔通 電光莫及 須彌搥碎 崖崩石裂 命根下刃 無諸枝葉 大用迥然 全機獨脫 辨魔揀異 案據款結
一任諸方 來納敗闕 同一虛空 天地日月 人何今古 棒何勝劣 個中誰主 撲落無物
見墮斷阬 匠非本色 博山雲門 痛遭訶斥 餘子紛紛 一唾不值 非其種草 徒勞入室 披師子皮 噴野狐沫
徧搜三法 以為成式 魔魅後昆 贓誣先哲 又或於中 妄矜差別 玄要自他 分疆釘橛
韶陽三句 支離配合 世智辨聰 名運糞入 老牛舐犢 遮醜藏拙 須知此老 家風殊絕 每歎古人 門庭建立
鑄印銷印 毋固毋必 臨濟自言 三句即一 皆是空名 而無有實 六十烏藤 如蒿枝拂
匪從檗來 豈大愚力 丈自耳聾 檗自吐舌 肯累馬師 以喝為喝 棒喝臨時 猶如俊鶻 兔起艸間 生擒活擊
扶破砂盆 七穿八穴 蛇頭揩癢 虎口奪食 應菴父子 頂𩕳著楔 盡底掀翻 和盤托出
大冶洪爐 烹煅諸佛 三賢十聖 曝腮點額 到處三拈 賊刀殺賊 棒頭有眼 臨濟一隻 宗祖高明 兒孫烜赫
偉哉中興 勒詞紀石
崇禎十四年(辛巳),重纂《天童寺志》。
〔正疏〕江陰黃介子毓祺所修,凡十卷,分為十志,蓋藍本「壬申志」而稍廣之者。
(參議.槐庭)林祖述:宿天童寺詩
鳥道逶迤入 招提此勝遊 斜陽千嶂夕 玉露萬松秋
法界寰中勝 珠林望裏遒 路從脩竹轉 水向曲池流 苔繡瞿曇古 雲封寶座幽 經幢閒白日 臺殿沒荒丘
絕頂龍湫見 懸崖佛跡留 溪聲疑卷壑 霧氣欲沉樓 午夜聞僧梵 凉思浣客愁 興衰都莫問 天地總浮漚
(少宰.栩菴)林棟隆:同李漸鴻侍御遊寺詩
空王臺殿倚巃嵸 九里長松一徑通
曲水回環分日月 危巒影亂隔玲瓏 岫雲暗度千嵓桺 海色晴連萬谷風 勝友相尋多遠意 歸依何日息心中
(博士.客卿)張廷賓:入寺詩
熏風六月自生凉 獨入深山選佛場 隨到便聞奇特事 蟬聲竹影稻花香
東坡玉版趙州茶 昔日天童舊作家 一自門庭蕭瑟後 筍蒲隙地入官衙
(囊雲)增德詩
衰年差喜健 著得草鞋行 有足何愁溼 尋山不必晴 路非無處入 雲卻此中生
自嚮兹峯久 到來惟雨聲
(冏卿.塞翁)謝三賓:遊天童阿育王詩
雲林來遠客 老衲指名山 百里皆梅竹 孤雲自往還
鐘聲青嶂外 塔影翠微間 舍利今何在 山僧早閉關
(大行.蒼郊)徐家麟詩
自懼雙眉鐘裏看 得逢山色便為歡 輕輿敵馬追危日 濁酒臨風傲薄寒
排對諸巖青未了 飄零幾葉絳猶攢 繇來我輩耽嘉勝 恥不如僧語豈謾
(太常.繭菴)林時對詩
萬峯攢翠到蓮臺 碧瓦丹楹次第開 雲幕重陰催宿雨 谷鳴飛瀑度輕雷
滿山松老龍生樹 一路花香鳥印苔 夜靜香飄垂暮靄 數聲清梵隔塵埃
國朝
(世祖)順治四年(丁亥),費隱禪師通容恢復東谷,清理南山,歸還侵田三百餘畝。
(如如居士.檇李)黃承昊:天童興復東谷記
天童,固五山之一也,自密老人中興,濟道龍驤雷送,而太白雄峯烺烺象表者,遂乃越玉几、凌霄、南屏、飛來諸勝而上之。若稽古輿圖,天童之初得名也,以義興;得地也,以宏智。始始之,終終之。或曰「故非今景德寺址也」。景德,自唐至德之曇總始也。去寺址一里而遙,曰東谷者,其是也。或曰「小天童,非古也」。嘗度清關,去屐齒之前𢽽者,戴松陰,歷甃砌,憑夷鎻翠之虛亭,去古三門尚數十武。緣魁陵而東,澗流淙淙然,摳衣涉之,徙倚中峯之麓,見所為畝首之犁然、壞道之斑然。或曰「此古天童也」。童子汲侍,胡然而天?祕書多寶,胡然而帝?鄰虛析塵,抑已難矣。蓋中峯之障天童左臂者,折而峙。其右,玄武童然,蒼黃相摩,彌望一如太白之巔。其左,層巒蔽虧,木千章,竹萬箇;前峯低昂,池水泱泱。二區三唐,其視端拱雙鏡外者,如屏如幙,森沉不讓,雄秀曠衍弗逮也。以王業例之,將猶姬伯之邠岐,劉叔之南陽乎!視今梁麗輝暎、飛甍盤鬱者而小之。小之乎云爾,或曰「小天童,非古也」。隰州古佛即其墟建窣堵波焉,四方來觀者,遂不以義興,以宏智。額曰「妙光」,志帝錫也。方建炎時,南北初裂,黔首日苦兵,宏智禪師特顯正偏不犯之手,談笑而起曹洞于未墜。平高就下,捨短從長,釋梵龍天之宮,美哉輪焉。禪師善逝後五百歲,非惟河橫斗轉,黃閣之家信莫傳;而窣堵之巋然僅存者,化紺宇為荊榛,夷香幢為井竈,乃更在盛平之世。雖以吾密老人眼定乾坤、發揚蹈厲,二十年來,琳宮再造,獅象圍繞,藉第四正宗祖塔,而一再曳杖出山,又奚論妙光之荒支矣!老人善逝後五六歲,費隱禪師來主院事,以較建炎間,抑觭難矣。乃大師獨從寒沙問烟塢,不假聲色而掀翻老瓦盆。照中用,用中照,幾令洞家鼻祖雪頂龎眉重開生面。知音知後更誰知?蓋濟、洞之激揚,家風舊矣。方太師入院後,徧謁祖塔,而憑杖過東谷,風饕雨虐,衋然傷之,作詩記感。明年。觀察孫公(子秀)、大將軍張公(杰)、參戎吳公(岱),並轡入天童問道,固請所以效鞭驅者,師首以東谷對。三公色動,亟屬鞬珥執戈以從者。澒洞巖壑,闢荊榛,摧井竈,草薙而禽獮之。先是,大將軍建牙蛟川,嘗昏旦望紫氣從東起。帳下士區指分野屬天童云。至是宿山寺,丙夜,老僧見夢中,癯而受食,類冥游單棲者;及至拜祖像,注視久之,猶戃怳疑夢中。因相顧愕眙,并心為師決匡復計。孫公主定法,吳公主財施,請之太守。太守曰:「善而調攝。」上下謀謨萬全,吳公力居多焉。問塔宇之刊落者幾何年矣?影堂淪墟者,何故之從也?問鴈列于塔右者,曰雲外岫禪師。彼豶豕而啼雞者,非元明良退老之故廬乎?奈何日夕推換及此?問荒碑之偃階戺者二,宏智遺世偈及元明祭詞皆在焉。問端居其下址,南面如負扆者,曰宋周益公撰塔銘;其橫峙上方者,則宏智自撰大用菴銘也。文旨斐亹,不具載。往有居民擬操巨斧,擊仆益公碑銘,不中,反中其首,因病創死。斷碣偃道左者,徑二尺,志香燈田數。吳公得以其文,按問諸侵蝕法產者,田若干頃,山若干隴。又明年,太守韋公(克振)主定法,副總戎孫公(世蔭)主財施,并按諸法產之飛灑未歸者,田若干頃,山若干隴。於是太白之陰,寶藏之林,興、璿之英,七十二祖之鍾靈,無復卷婁之垢藏、甌窶之曼聲矣。論者以為天童盛時,鶴歸芝圃,支龍赤光不見廣,九隴非延袤也;柯爛芭蕉,江臯轉浪不見侈,百畝非附益也。夫何足為大師沾沾頌功?予獨嘅夫濟、洞之淵深,雖云中原並驅,然而流傳至今,未敢稱昌昌之二桂也。溯夫楊廣待價、聖巖得鷹,皮履叶帶,奚慮今日哉?余與大師幸忝同門之誼,故不辭老病而為之記。
〔附紀〕是舉也,諸當事施銀共三百二十兩,為給贖田與屋價之費,刊有定案。
順治十四年(丁酉),山翁禪師道忞建輾屋五間,石輾二部。初於西澗建水碓,未成。
順治十六年(己亥),奉敕賜寺額曰「弘法」,時山翁忞禪師應召,奏對所請。
〔正疏〕帝問師「天童」二字何義,師述其繇,兼請寺額。上乃賜「弘法」、「圓照」、「真覺」、「法慶」諸額,俾師自定,因遵首二字。師以詩記之,詩曰:
名山希寵錫 聖主尚勞謙 兩字從高揭 諸顏聽自拈 瑤章侵玉漢 天樂動危簷 太白標弘法 名同實共兼
順治十七年(庚子),賜忞號「弘覺禪師」,錫之敕印。後馳驛歸山,奉上發帑金千兩,遵修殿宇。是歲,遠菴禪師本㒥建知浴寮三間。禪堂前廊宇一帶,募砌兩廊、天王殿磚石。又補植松行,自鎖翠亭至古山門。
(住山)本㒥詩
栽得靈柯作大陰 當知不是等閑心 先從種上搜求異(從壽昌菊兄施種) 還向根邊培植深
初喜森森青覆草 終思鬱鬱翠成林 月明遙見歸巢鶴 雪操何時到白尋
(鏡碧)柴昌銘詩
夾道蒼髥憶昔年 無多秋影瘦于前 竹闌曲護新栽地 龍性他時不讓天
又見永康童子在 因知泉石主人賢 著書歲月何難就 一片蟬聲亂夕烟
(今上)康熙七年(戊申),弘覺禪師建奎煥樓。
〔正疏〕樓凡五間,在法堂之東,敬奉世祖章皇帝所賜藥師佛、關帝諸像;恭藏宸翰、書畫及懸御筆額聯。詳見〈盛典考〉。
康熙八年(己酉),邑令海陵張侯幼學歸大鑑堂古額。
幼學自記:
達磨六傳而至曹溪,圓寂之後,諡曰大監,以表祖之道眼圜明、洞然無遺照焉。明金華宋浦江公濂顏天童之方丈曰「大監」,蓋以誌六祖之宗風於兹再振也。數百年來,興廢不一,流失在城市中,且為兵厮所有,幾斧斯為薪矣。會苾蒭沐峯見之,驚告余曰:「此先賢遺蹟,天童數百年物也,亟收取之,遲則無及。」余如教,遣胥馳索,遂得歸。余署銀鈎鐵畫,對而起敬者久之。夫斯文之墜地在人,莫不有天意焉。六祖傳燈以後,至元末,宗風寖微,而天童獨豎鉗錘,遮前絕後,天下靡然向風。宋儒闡明理學,後人反以「誠意正心」為嚆矢,此道幾乎息矣。明初,宋公以耆舊受徵聘,以理佐治平,遂為一代儒者之宗。宋公謂「不傳之心印,非天童無與歸」,故以「大監」顏其方丈,是以「遠禰六祖」許之也。既失,不可復得,而不自意珠回璧轉,纖毫無損,若有鬼神呵護之者。其所關于天童,輕重大矣,豈特太原之亡簪、江漢之墜履哉?是役也,沐峯之功不可泯焉,遂為記而歸之。
〔附紀〕案《字通》,鑑、鑒相同,而監又與鑑、鑒相通。周書:「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詩小雅:「既立之監。」又云:「監亦有光。」《六書正譌》:「以鏡照人曰監。」此宋文憲書「大鑑」為「監」也。
康熙十四年(乙卯),郡別駕郭公一鳳施法寶全藏。
(文林.梅槎)洪圖光記:
通府郭公皈誠佛教,以利濟為懷。向官江右,道涉鄱陽,忽際怒風,波濤山立;楫摧檣傾者,前後相望矣。公焚香祝曰:「若假弘慈,卸兹恐怖,願請藏經施寺,聿成勝果。」香烟所指,遂得浮嶼,障蔽狂飇,布颿無恙。於是捐貲八百餘緡,用酬心祝。楮札堅好、題躞致工,以卷計,六千七百一十七;以函計,六百七十八;以櫝計,一十有二。如波斯入海,得珊瑚寶樹,晃耀奪目,見未曾有。然非璢璃淨瓶,莫成位置。故思一精舍貯經,未有地也。已而,量移來寧。朞年間,政通人和,公餘多暇,入叩天童。時主天童者,歗堂山公。同登經閣,見層楯雲承、飛甍霞燦,而所藏經卷,不稱傑構。慨然曰:「某購藏經,貯未有所,今登斯閣,若協夙契。」乃載自虎林,供奉入山。時道俗瞻仰、香花夾路,函櫝莊嚴、人天歡喜,遂令名山勝地,增飾大觀。因念密祖創復天童,海內全盛,布金長者,接迹而至。似已豫知嗣法有人,宗風遠扇,機緣所會,後先同揆。是以不嫌其闕,留待今兹。嗟乎!方今燐燹偪爾,鄱陽觸目。郭公意欲仰藉經力,永鎮南土,息大地之風波,伏人間之鯨鱷。俾蒼生赤子,共上慈航;草木禽魚,咸登彼岸。豈若世人施舍,祈一門之福利己哉!公致經日,圖光幸陪侍入山,與觀厥盛。因攬筆記石,期附不朽。公名一鳳,號九苞,由歲進士,江南六合籍,金州人。
康熙十五年(丙辰),山曉禪師本皙,集《寶積錄》於大鑑堂,後名其處曰「寶積堂」。
〔正疏〕錄凡九十三卷,附《敦本崇正錄》一卷,授梓。
康熙十八年(己未),皙禪師建御碑亭於奎煥樓後。
〔正疏〕亭內樹碑四座,一鐫世祖章皇帝賜弘覺禪師敕書手詔,三鐫御書「敬佛」、「春城」、《梵網經》卷。康熙壬子嘉平月,臣僧道忞謹跋云:「世祖章皇帝,生同虞舜,入統中華。當幼冲之年,為百神之主,埽蕩欃槍,平清寰宇。又復多能天縱,既貫通儒之學,更窮釋氏之宗;以至池臨晉帖,畫彷元人,莫不汲幽造玄,深臻大妙。於乎!非位登五地、現御金輪,何以能此?歲在己亥,爰下天書,召忞入京問道。禮遇之隆,邁前安秀。洎忞力請還山,不忍遠別,乃留門人月、皙二子,開法隆安、善果,俾見源源,庶慰遐思。故或陪宸萬善,或賜餐大內,或奉御景山,或駕臨二寺。稱師兄而不名,樂快談而無諱。由是諭免僧眾禮拜闕庭,親灑宸翰,為書此卷。信乎!我皇真面稟靈山而不忘屬累者也。今康熙壬子,皙主天童,畏掩天章,孤上慈德,出授良工壽石,奉為我法萬世金湯。忞拜手颺言,恭述因緣左方,用彰奎璧。至若銀鈎鐵畫,出入歐、虞,則自有通人坐臥其下,三日而不能去者。」
康熙十九年(庚申),皙禪師建古山門。
〔正疏〕舊在金莊橋邊,今進二十餘步。捐貲者,戎銓部上德;補「太白名山」額者,胡孝廉德邁。
是歲,又建法堂後東廊一帶,及增建輾屋三間,并修柴、圊諸房,砌法堂前晒經臺石。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仲冬,庫司樓災,皙禪師重建,增高舊式五尺。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皙禪師重修殿堂,增建兩楹;過道護以欄楯。郡侯李公煦首施俸資。
(嘯堂)本皙疏引:
四明太白山之有天童寺,自西晉永康庚申,迄今康熙壬戌,閱年一千四百矣,其閒更建置百十有二。而吾祖密雲先老和尚,為今寺之開剏,歷朝賜額者三。而先師山翁老人,荷世祖召入內廷,問道啟法,賜號為「弘覺禪師」,賜額曰「弘法禪寺」。又詔俞《密祖語錄》入大藏,於是開創、繼述之功並顯焉。溯殿堂之建,迄今亦四十又八年矣。當時一木片瓦,皆密祖心籌而目遴,堅壯縝塓,自足垂之永久。但歷年半百,山風鼓雪,積作層冰;山露凝霜,復經綿雨,雖金石,猶然銷泐,况土木之質?時傷日損,月破歲殘;一鱗有罅,漸引漏痕,涓滴相沿,寸椽交病。深念修葺之萬無可緩,轉思經營之費不貲。在山衲則心心祇為祖庭,且以肅承先皇帝敬佛之睿意,敢辭艱瘁?于牢蘭海內大檀護,乃人人盡是菩薩;更以推重此名山報國之叢林,必投多寶于陀衞鉢中。昔王含作寺,錢不足,而獲三利之寶珠。所謂「二梵之福,獨歸補理故寺」者,良有以也。
是歲又濬築外萬工池。
(侍讀.藻如)王掞記:
《易》,以木上有水為井;其養而不窮者,不在初六之井泥,在上六之勿幕。勞民勸相,端有在已。崑崙為帝之下都,面有九井。《周禮》,挈壺氏兢兢於軍井之司,素綆銀牀,古人每重言之。耿恭疎勒,泉源坌涌,其驚神應。若西域八功德水,高僧能移致梵剎,大率精誠所格,必有靈異之徵,并受其福,而在釋氏尤著。寧波太白山天童寺,晉義興禪師道場也。咸啟之後,代著禪宗。密雲悟祖更以青蓮妙果,起廢振墜,遠續薪傳。其山孤峙海濱,大雲、小白,秀出天半。考天童舊志,有日月兩池,歲久湮塞。密祖重濬之後,以受西澗之水,沙石衝激,易為壅塞。山曉和上時欲疏鑿而未果。數十年來,未竟之緒,而嗣法弟子淨雲、自可兩公,願為勸募。得石門遠思曹先生家人輩暨四方善信揮金相助,以全山公之願。淨雲為名家冢婦。夏考功,孤忠亮節,垂聲峰泖。令嗣存古,偕婦翁錢職方,並罹黨禍。淨雲悼門戶之衰零,念浮生之泡影,皈禮空王,精心淨觀。其識力高遠,殆過人百倍。余覽曉和上「奏對錄」,參究宗旨,至尊欽仰。一衣一鉢,諒非輕授。淨雲以閨房之秀,領袖法嗣,其心契者不已深乎!夫羣生之溺苦海久矣,金乘珠藏,洒楊枝之一滴,登于彼岸。淨雲弘無上願力,俾靈山一會之眾,咸飫瓊漿。斯固上六之勿幕,非若初六之井泥也。余聞節義之家,類多龍象之侶;諸行事為上帝所默相,井養不窮,宜其還至而立效已。夫利濟之澤,普及法侶,是德施之廣也;功行既滿,俾密祖始願快然無憾,是承前之誼也;聿旗、問水之間,雙池并列,直與鬱林、司命各著奇觀,是法門之勝蹟也。蓋一舉而三善備焉。余曏者選士浙水,兩至甬東,竟不獲一登太白。聞淨雲之事,恍置身于二十里松之內,遂因其請而記之。
又重建中峰菴,并疊秀軒。
〔正疏〕屋凡十有一間,中奉密菴傑禪師像,以其塔相近也。宋時原有菴軒,今增置天然閣三閒。
〔附〕昔夢堂噩禪師曾著有〈中峯菴、疊秀軒賦〉,湮沒無聞,只存殘碣。聞性道補曰:
領扶輿之旁礴兮 循天作以獨崇
氣漻漻而骨厈厈兮 抗孤潔以自沖 動星垣而下河漢兮 蘿薜為之垂鬉
飲沆瀣而衣松柏兮 烟霞結以成墉 溯瀚海之東南兮 峙太白之巃嵸 衍青鳳之廻翔兮 蜿蜒亙于蒼龍
面盤嶂而背盂巒兮 輔東谷而弼玲瓏 羣然俯首以聽命兮 儼羅拜而肅恭 插碧霄而通紫極兮 惟一峯之得中
當沙盆之未破兮 泉瀁月而彌縫 驚沙盆之忽破兮 泉月漏而難𠑽
系臨濟之十四世兮 傳天童之正宗 豎窣堵于山阿兮 曰密菴傑之幻封 架軒軒以疉秀兮 老噩賦就而精工
跋清容而服膺兮 書漢隸而碑礱 問菴中其誰寓兮 寄左菴之芳叢 及朽木之來訪兮 仰無傳孠之高風
遭亢龍之有悔兮 汎洪水之洶洶 蕩木石而靡遺兮 鞠蔓艸之茸茸
布密雲而施法雨兮 開闢重見于鴻濛 橫一棒以振四海兮 構浮空之梵宮 得善繼之喆嗣兮 號弘覺曰山翁
補天缺而奠地維兮 藉兩住以帡幪 接善述之令子兮 跨東林之遠公 劺十載之經營兮 道峻勛鴻
友宗雷而契陶陸兮 今更聚石于芝峯 山再曉而日杲兮 舒嘯堂之雍容
繇天闕旋而地靈協兮 轉層巘之鬱蔥 體苦心而度艱遇兮 扶破盆而薪紅 緇素傾願以競歸兮 望道德之如嵩
乘清暇而禪文字兮 凌石門而稱雄 觀其雅度如秋兮 嚴律如冬 擔寒梅之瀟灑 堅古柏之髼鬆
潺潺兮於菟跑流之利澤 款款兮宿鷺盟締以心同 懷祖烈兮埽苔痕之絕壁 隨步趨兮每尋勝于孤笻
豫占吉壤兮 箕效良弓 神凝氣結兮 性靜心融 五色斑斕于香土 千華璀璨于高谼
障朝霞兮暐暐 縣夜月兮溶溶 鹿甡甡而求友 雉簉簉以相從 等峩眉于天半 削紫翠之芙蓉
象王呈牙于白石 神猊遙吼于青蓬 鎖翠披瓔珞之委委兮 清關激佩玉之淙淙
敕鼇柱兮擎今時之寶塔 揮鯨鬣兮鳴他日之金鐘 染烟老竹 譯韻孤桐 陳言濫齒兮慚續貂于無夢 醜畫汚眸兮愧學𧓒于雕蟲
(中翰.戢齋)徐勍:中峯詩
天放吾曹歲月閒 相攜衝冷過東山 疎鐘出谷迎人遠 古佛同龕笑客顏
撥火連宵吟小閣 聽泉長日坐清關 此遊似覺晴光好 踏徧芒鞋未欲還
(孝廉.恕齋)謝為憲詩
白雲深處倚枯笻 謖謖風生百尺松 一髮青山長不改 路人遙指是中峯
芙蓉削就裊烟鬟 嵓壑山陰似此閒 一徑逶迤精舍靜 藤蘿未許俗人攀
(進士.鄂山)張起宗詩
築室幽棲青鳳山 路盤石磴共追攀 看雲變幻仍歸岫 待月𤫩瓏勿閉關
三徑野花何用植 萬竿脩竹不須刪 我來初就蒲團坐 便欲留連未忍還
又:疊秀軒詩
隙地誅茅翠可捫 小軒閑處倚雲根 鉢囊挂壁松枝老 麈尾橫琴竹榻溫
鳥語花香閑白晝 山光潭影靜黃昬 何緣得到維摩室 一破蒼苔屐齒痕
(中翰.鹿亭)胡德邁詩
遺蹟中峯在 誅茅勝地賖 寒烟和樹直 脩竹背山斜 客至燒新茗 詩成見晚霞
老僧頻指點 幾處種梅花
聞鐘知寺近 數武即清關 別業中峯老 遊人太白還
鑿泉成碧沼 閉戶有青山 不是方袍客 誰來此地閒
(鳧巖)徐志泰詩
誅茅編柵傍山斜 疊秀新成景最嘉 滿地仍留僧種竹 四簷重憶鳥啼花
到窗雲影隨風澹 出谷溪聲帶雨賖 投老不須開法席 一瓶一鉢是生涯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皙禪師重建東谷菴,并重建普同塔院。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又修密祖南山塔院,重裝祖像,外建石橋(名曰大僧),并造肅敬亭。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刊立重興寺碑。
(司農.蜀遂)李仙根:〈重興寺記〉略
天童自義興以來,建幢繼席,雷無歇響,炬列長紅。蓋亦徧世界妙嚴,闡化選佛之場,未有繩繩奕奕若斯之盛矣。迦文舍利出太康之三年,至義興開山,纔十九年,則是佛出八萬四千之一以鎮曜南天,而義師即以全身福慧,光啟山靈。鶯鳴谷應,符證明確,宜其為金庭英藪,莫可比▆也。自唐宋及元明,屢有興替,皆圖維締構,往往廢不久而即復。蓋天人合發,不使少有墜湮若此。萬曆丁亥秋,忽值龍怒,風雨驟臻,傾蕩就盡,四十餘年莫克維新。夫以山之名勝如彼,歷世諸天人鬼之所瞻護如此。一龍也,昔以仁,今以暴;昔可以化馴,而今獨以怒逞哉?天下之廢興一也,有小廢也則小興;欲其大興也,則必有大廢。龍之為物至神,夫固知法王再造之有屬矣。崇禎戊辰,迎密雲悟禪師於金粟,未果行。又三年,傾企申請,乃至。當是時,一壑荊榛,崇丘敗甓耳。師乃不惜肝腦,觸機披瀝,運正法味,應眾飢渴,頓令緇素雲集,財力輻合。自入山三年,稍有建置。後以海舶致材于閩者,再於乙亥歲,成天人師殿,次天王殿及法堂、大小方丈。其餘堂則有先覺、雲水、新新、東禪、西禪、東客、西客、應供、延壽。樓閣之大者,則藏經、回光、返照、鐘及庫司外,復有小者三。至于廊、寮、房、室,凡有名者,二十有三,以次建置焉。其激于池者,殺之;衝于溜者,隄之;艱于渡者,橋之。塔廟表之江埠,院之山場、莊業、茶亭、松關,無一非師隨意擘畫以成者也。若夫摶土、刻木、範金、施繪,瑞光備現于鬼斧神工,猗歟,百千萬祀之佛海哉!師以壬午秋示寂,所付嗣十二人,繼住者木陳忞、費隱容、林野奇、牧雲門、浮石賢。順治丙申,忞公重應住持。己亥,蒙世祖章皇帝欽召,稱旨,錫號「弘覺禪師」;而《悟公語錄》,俞入大藏,恩賜倍隆,洵希世之遇也。忞公去,付弟子遠菴㒥公;一紀,付山曉皙公。公固昔所侍,應召追隨禁廷者也。公承師志,殫輯《寶積》諸錄,復綢繆堂構,繼述可謂善矣。兹皙公以寺重興,未有備記,屬之仙根,根曰:「夫佛法上等事,以智慧波羅蜜照破一切虛妄名相;而行願、回向,則又取夫廣修供養、隨喜功德。有漏無漏何以殊焉?」當義興之初啟東谷也,一把茅內,清風明月,何輪奐丹碧之有哉?然而金繩、甘露,青豆、赤華,已不可謂非彌滿山谷、照爍古今矣。至宏智覺禪師,于一年所,能致層樓傑閣,標奇聳觀,以今况之,不更遜乎?若夫華嚴會上,佛于默然趺座中,現種種光;于一光中,現種種國土,菩薩、宮殿、寶座、香花、雲網、音樂、飲饌圍繞,咸讚其為人天福報所不能及其億萬之一者,又當何如?而以興造名藍于門百堵,遂謂不朽勝事,度亦悟禪師所不屑也。雖然,予又嘗思之矣,諸佛菩薩于一切有無際,莫不截斷,惟眾生不能斷;非不能斷,實不可斷,亦不必斷也。眾生由六根而迷,亦由六根而悟。莊嚴色相,六根之所寄也。當其迷之之時,而與之語「某時有佛光,有種種饒樂」,鮮不疑也。即其有志向上者,而與之語「倚嵓傍枯,焚頂截臂,可以直超玄要」,恐不盡然也。今試使建一剎于此,而能令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又見所真見,聞所真聞;喜于心,動于目,舞蹈于手足,泛葦航而不懼,步林麓而傾誠。至或剪除葛絮,直探慧日;或鐘魚梵唄,悽切心脾。甚至進退坐臥,耕芸工作,熙熙雍雍,如三代禮樂,頭頭皆是。而又使富貴利達、聰明才辨之士,俯首調伏,望慈月而生清凉。而市井山林,童叟鄙樸,貧餓不能自生,滑黠不可馴制者,亦知發蒙易轍,戀命趨福,則是莊嚴色相之所成就。如是謂之有漏乎?無漏乎?由是而知,舍利之出太白之下,諸大禪師之所拮据不懈,至烈于火、敗于水,除其舊而兆其新者,孰非以此故哉?予是以與皙公,更有望于後之作者。
(觀察.琅槐)杜漺:游寺詩
古寺遶長烟 隔嶺見蒼莽 松杉如比屋 更出羣峯上 山僧導我前 楖栗一條杖
云令龍象伏 斯言何洸漭 天荒破義興 密公更雄長 妙音胡寂然 使我失瞻仰
風雨宿山房 夜聞鐘磬響 忽洗百年愁 琉璃見精爽 皓月忽一輪 林杪寄真賞
參差佛閣倚流泉 太白峯高直上天
十丈蓮中開士偈 三生石上化人緣 今聞啞女稱維衞 始信天親是普賢
風雨滿龕塵夢曉 雲中一指示兜綿
(郡守.▆菴)崔維雅詩
久隨綠水青山夢 未試長松一塊濤 出郭江聲如有約 入峯霞氣已全高
欣逢僧象持金地 恭覩天章捧玉毫 願與斯民同樂土 春風春雨滿林臯
(邑令.曉菴)張幼學:天童道上詩
山灣綠水曲 每曲總成幽 漁網時驚鹿 田歌閒叱牛
廻環穿碧樹 迢遞上紅樓 早晚辨彭澤 來從慧遠遊
又:和杜海憲韻
九廻松壑響幽泉 豈獨丹山是洞天 流覽個中窺眾地 登臨無盡絕諸緣
璽書如見先皇帝 几杖猶傳古聖賢 一宿翠微清夢遠 滿林風雨竹綿綿
(侍御.道南)胡文學詩
條風扇將莫 萋萋蔚平楚 夾岸春色多 鶯花燦香籞 名剎隱龍象 冥參相期許
但為趙州茶 不求嬾殘芋 欽兹南禪風 克纘西來緒 泥金煥璿題 奎文夜光吐
眷懷溪山深 披襟道力鉅 探幽有舊要 回尋讀書墅
(蟄菴)錢光繡詩
十里松陰映碧蘿 雲開梵剎迥嵳峩 擔𧚌黃葉歸茶竈 簷引清泉入飯鍋
曉霧出林迷洞壑 寒飇到峽響山阿 大千一粟堪成供 給侍無勞童子過
(希周)余洽詩
纔入名山耳目奇 眾峯拱立白雲歸 客投深院心都靜 僧在上方茶正馡
世事只緣多一我 法身原自少諸非 此間了義皆經濟 坐聽鐘聲度翠微
(御三)沈延統詩
名山紛我思 良儔快容與 陶然寄扁舟 春波正清楚 取次遵東臯 喬松暗林籞
古剎肇永康 山房杳深許 時坐清關橋 泉聲理幽緒 嵓石▆玲瓏 帝座若逼處 松竹點笙磬 苾蒭一披叙
溪風山雨至 輕寒襲纖縷
(二見)周容:同竹窗夜入山詩
山程半日脚 寒谷易昏黃 緩步淹同侶 回首烟蒼茫 鳴澗為我西 歸雲為我傍
松行逼天窄 聚此沙路光 適興愜寂寞 隨遇成徜徉 但聞竹杖聲 不覺人語忘
門遙一炬碧 路轉殘磬長 幽事寧易得 人生自匆忙
夙約試新茶 又失看紅樹 私念行就衰 苦為塵事沍
兹行舟楫餘 過嶺客暇豫 危橋聽鴻來 短策看雲駐 峯會暝色疑 天陰落日悞
但得此心酬 何須歎遲暮 翻如意外來 忽爾空堂聚 隔簾聞雨聲 隨客先後步
(覺菴)邵似歐詩
太白山上雲接天 太白山下水平川 蛟龍窟宅不可近 時時烟霧相糾纏
我聞此中隱君子 芒屩蘿衣心似水 偶挈笻杖撥雲行 行人邂逅青山裏 相逢誰識是仙人 道是青山未出塵
今日不知何處去 風風雨雨一山春
(蓉嶼)張瑤芝詩
嘯傲烟霞夙有緣 又同老友問諸天 幽禽盡日啼青嶂 靈沼千秋湧白蓮
點筆漫裁康樂賦 焚香徐叩遠公禪 山僧招我相茶話 明月清風不敢眠
(礐樵)李文纘詩
吾師息念二林中 寂坐山堂佛影通 去亦偶然辭百丈 留無不可為蘇公(時留遠公復住)
頻年夢寄高嵓到 此夜鐘聞半偈空 倘許禪坊依澗下 石梁終日聽松風
(梅谷)張鴻儒詩
三十年前快此行 今來猶覺一笻輕 松杉已改當年相 丘壑還知昔日情
雲為留人時近袂 雨因愛客忽收晴 故人若曉吾將至 亭畔先教埽徑迎
(證山)周斯盛詩
雅性愛山水 往往值歲晏 昨歲入梅峯 側徑逢微霰 兹亦三度遊 草草媿未徧
寒風招我來 霜清松色善 層嵐起復收 褰裳試登踐 木脫鳥無聲 怪石開生面 高呼謝參軍 揮手不可見
吁嗟古與今 忽忽如流電 嶺雲獨無心 深烟結片片
(二見)張鸎詩
石壁凌雲出 祇林傍日開 入門聞梵語 說法有瑤臺 樓倚千峯仄 天空獨鶴來
高僧知愛客 豫使埽蒼苔
(貢士.石枰)潘訪岳詩
同人來鹿苑 塵累頓然空 深谷忘諸相 雙池映萬工 蜜脾嘗品異 高足和詩同
竟日談無厭 山花處處紅
十笏通幽徑 扶笻入翠微 臥憑流汩汩 坐聽說非非
舌吐青蓮艶 歌成白雪稀 徘徊天欲暝 雲氣擁禪闈
(缶堂)董道權詩
松關深處與雲齊 遙憶同人此杖藜 庭柏忽垂師有約 山樓無恙客分題
不成獨行逃蓮社 已讓諸公笑虎溪 為寄傳燈居士語 年來應解聽黃鸝(蟄菴有約,未得入山。)
(東臯)丘玉詩
繩牀靜夜集幽虛 茗碗蕭蕭坐論餘 放志莫隨霄鶴去 閑心且逐海鷗居
看山此日依黃葉 結社何年種白蕖 豈待尚平婚嫁畢 息懷先擬事匡廬
(章溪)余浱詩
秋末寒楓葉滿江 莫攜瓢史上吳艭 九年仍作空桑舍 一鉢還依太白幢
深樹花飛宵麈落 乍廻雲臥曉鐘撞 晤言此日成千載 但向林公意自降
(雙水)陸鋆:次先方伯公韻詩
路轉峯廻豁眼新 上方臺殿近星辰 龍歸絕頂參常到 塔湧奇香散自頻
陰壑慣飛經宿雨 老梅先發隔年春 塵蹤縛我緣何事 欲向祇林證夙因
(鶴亭)陳可先:入山詩
太白峯頭好住家 青山層疊鎖烟霞 雲橫古寺龍歸鉢 日麗珠宮鹿獻花
滿徑松肪堪釀酒 懸崖石乳恰宜茶 我來不用天童供 占得清幽興倍賖
(西溪)萬斯備詩
依石寒烟覆碧蕪 松陰欵欵杖藜扶 空山更聽新桐葉 舊社猶餐老䅽蒲
雲外暫隨鶴共返 嵓頭仍聚石為徒 夜來法鼓重傳罷 還似舟廻渡口無
(二見)胡德邁:同友夜入詩
松關迢遞竹輿輕 又傍雲嵐薄暮行 一徑初交寒月影 千山遙落晚鐘聲
鳥依疎樹高還見 人在微烟遠尚明 漸有燈從嵓際出 林閒知是老僧迎
(影巖)林樾詩
天光垂夏首 奇雲垂蘿戶 拂拂生清輝 每自松閒吐 山轉出寺門 斜陽捲宿雨
攜杖歷山隅 曠然見太古
愛山不住山 未盡知山勝 住山能愛山 豈使山容賸 眷懷愛山人 遠霞與之暎
曲徑獨徘徊 忽來一聲磬
過雨山無定 翻疑近不青 路方通野屋 樹忽掩茅亭
領略神能接 盤桓足自停 水聲今古一 曾許幾人聽
(二見)徐志泰詩
山禽作春聲 夢中喚我起 曲澗散朝霞 古池明積水 巍巍太白峯 當殿若環峙
眾山雖迢遙 差詩兒孫比 緩步躋崇階 大觀信觀止 山寒雲滿樓 松暗烟生几 鳥飛綠嶂中 僧老幽篁裏
但已離喧囂 便得脫泥滓
(忠育)史在稷:天童道上詩
雲飛何處是玲瓏 小白山連太白峯 兩月春花香野岸 一灣溪水繞寒松
烟迷隔嶺疑無路 樹密前村聽有鐘 行到清關橋半里 老僧石磴坐從容
(湘谿)本圜:入山詩
縹緲羣巒列翠遙 玲瓏終日對雲霄 石蘿風露寒千葉 斗氣春陰覆一橋
花散梵宮人捉麈 鐘傳齋閣客𠼫瓢 白椎想見豐干舌 烟霧蒼茫捲落潮
(蠡齋)超寤:阻雪別諸公詩
入山凡七日 五日雪相續 梅花生肥香 草芽壓纖綠 萬境寂無聲 雲中鳴一鵠
心醉目亦飽 短筇出山腹 晨光錦鏡開 前溪露茅屋 去路不愁多 山山踏寒玉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經藏閣燬于火。
四十年辛巳,天嶽禪師本晝,重修佛殿。
四十二年癸未,欽賜「名香清梵」匾額等件到山,(臣僧本晝)嵩呼、膜拜之餘,復獻鄙言一律,恭謝聖恩:
此生冰檗一頭陀 謬忝恩光注薜蘿 渴驥凌風來魏闕 怒猊銜澤瀉天河 漢宮桃豈仙瓜並 劫石心同玉硯磨
更祝吾皇天共老 永為法社障頹波
(鄞令.御六)王居中:恭賫御題匾額赴山,紀贈詩
色相全空不染塵 蒼松手植徧龍鱗
袈裟舊賜藏金閣 寶墨新題降紫宸 杯渡錢塘傳舜孝 錫飛太白頌堯仁 名山此日祥光覆 喜得攀雲禮上真
(二見)張起宗:同王明府送御題匾額,恭紀集唐詩
鸞鳳旌旗拂曉陳 山川歷歷在清晨
瓊臺含霧星辰滿 霄漢無雲日月真 賜額御書金字貴 垂軒弱柳萬條新 曾於太白峯前住 八部同瞻一佛身(王維 張九齡 李白 王建 王建 趙彥昭 白居易 廣宣)
五色如絲下碧空 眾香天上梵仙宮 石潭倒映蓮花水 幽谷時聞虎嘯風 未捲翠簾朱閣上 捧將堯日慶雲中
一千龍象隨高步 共識皇恩造化同(許渾 武元衡 錢起 韋應物 許渾 王建 裴休 張說)
四十五年丙戌,偉載禪師元乘重建經藏閣,并修戢南山塔院諸寮室。
四十七年戊子,化士實慧募砌入山石路一十五里。恒如、善來同為募助。
五十二年,請梵本經一藏,住山超乘自記:
密雲悟祖,中興天童,殿堂、樓閣巍然畢備;惟藏經樓忽遭燬,基生荒草,經廢梵本遂闕焉十載,未能頓復前功。乘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春繼住此山,時有北京內務府張公(諱萬鵬者),知此山凡海內學道之士,納之廣而非泛,至之遠而非外,謂此三藏法寶之樓,豈若虛設乎塵積之函?外壯其連雲之棟,徒招凡跡以登臨,致流光之唐喪者,可任其廢久而不舉耶?乃慨然捐金,俾得鳩工再建。未及期年,即告成,并新請三藏,安置其上。閣七間,高五丈餘,深五十尺,橫百尺。中立大悲懺法之壇,龕几、幡蓋,莊嚴悉稱。由是夕燈達晨,晨香接夕,千僧閱習,遂無虛日。此藏也,此閣也,因一廢而復舉,一缺而愈備,皆張公偕其夫人,不待勸施募與而獨賴其成之,易且速也。公由工部郎加一品服;誥命夫人王氏,法名傳髻,能手書《法華》全帙,歸于閣。今癸巳三月,逢聖壽恭祝,又捐金重飾大殿金相三軀、飯僧圓藏、作熏脩法事,此特夫人與子鼎升、鼎彝等,必于名山禪剎,共竭報上之誠,正大異乎庸愚之私邀福己者。名山之光,由斯一念,同日以增。年祝萬年,欲無盡期矣。故悉記其一門功德,真信三寶之標榜,立于石。
太白山十景詩
元乘
深徑廻松
開青闢翠兩行松 夏續春陰雪斷冬 未見梵天樓閣露 深深先有出雲鐘
清關噴雪
最宜雨後看清關 百道泉歸一噴間 滾滾雪濤翻不盡 大開龍口響空山
雙池印景
池清外內合胸襟 容得千峯倒插深 蕩月磨風如鏡裏 從無痕迹著浮沉
西磵分鐘
鉢盂峯下落匆匆 溪竹交加曲轉東 聽得滿山風雨夜 鐘聲又在月明中
玲瓏天鑿
西嵓高豁有窗軒 雲見真根水見源 臥雪膽寒離夜虎 攀藤臂斷墮秋猿
太白生雲
晴時為淡雨為濃 村外先占此一峯 我只在山看畫法 妙於染處藹重重
東谷秋紅
太白山中東谷秋 夕陽紅樹晚雲樓 好春別有霜天外 早是梅花接上頭
南山晚翠
南山翠拱北峯寒 覿面招呼向晚看 流水隔橋春尚在 竹扶松老萬千竿
平臺鋪月
月光鋪滿一臺平 皎皎黃昏到五更 何處不逢山夜好 對人無此十分明
鳳岡修竹
青鳳岡頭日日來 黃鸝囀處坐青苔 好風引入天然閣 竹下春蘭秋又開
康熙五十三年,重葺外山門,又重飾大佛像三軀并羅漢像。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法堂燬於火。
嘉慶十六年辛未,敏菴禪師法堂重建、主席方丈、兼修餘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