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四之器

【题解】

陆羽在《茶经·二之具》中详细介绍了从事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等一系列制茶工具,《四之器》中详细介绍了二十四组共计二十八种全套饮茶器具,可见陆羽在编写《茶经》时,从内心是将“具”与“器”严格区别开来。《续茶经》各章虽然依照陆羽《茶经》体例所命名,但就具体内容而言,却并非一成不变。本章与《二之具》界线比较模糊,《二之具》中除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与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具》五首中个别提及制茶工具,其他则都是介绍饮茶器具。显然作者虽刻意模仿陆羽《茶经》的写作体例,但仍将《二之具》与《四之器》相为混淆,可见其并未完全领会陆羽《茶经》的真谛。

本章共搜集文献六十三则,主要论述了由唐至清各个时期的饮茶用具,通过大量史料,较为系统地叙述了自唐至清茶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等。通过大量史料,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茶具由粗至精、由大至小、由繁至简,最终由奢华富丽的金银器到反璞归真的紫砂器的发展史。

清张大复《闻雁斋笔谈》认为,茶叶采摘后装进筐里,那么茶的自然之性必借阳光而散发,而且遇到的知己是水。然而不经过茶灶、茶炉的烹煮,那效果也不好。所以说饮茶是一件富贵的事情。饮茶是富贵事,这与陆羽在《茶经》所提及的“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性俭”观点背道而驰。在陆羽看来,以“茶性俭”应由有“精行俭德之人”的茶人享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历代王公贵族在饮茶时不仅要享受口福,还要处处炫耀自己高贵的社会地位。如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宋朝时长沙制造的茶具精致巧妙,每副茶具都要用白银三百钱或五百钱。丞相赵葵在做潭州知府时,曾用上千两黄金制造茶具,以进献给皇上。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茶到了明万历年间,就不再碾成细屑配上香料制成团饼了,于是人们饮茶的方式也由烹煮改为冲泡了。茶壶也淘汰了银壶、锡壶以及福建和河南的瓷壶,而开始崇尚宜兴的紫砂壶了。伴随宜兴紫砂的兴起,产生了如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时大彬、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等紫砂名家,他们制作的紫砂壶超凡脱俗,别具匠心。

《御史台记》[1]:唐制,御史有三院[2]:一曰台院[3],其僚为侍御史[4];二曰殿院[5],其僚为殿中侍御史;三曰察院[6],其僚为监察御史。察院厅居南,会昌初[7],监察御史郑路所葺[8]。礼察厅,谓之松厅,以其南有古松也。刑察厅,谓之魇厅,以寝于此者多梦魇也[9]。兵察厅,主掌院中茶,其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10]。御史辄躬亲缄启[11],故谓之茶瓶厅。

【译文】

韩琬《御史台记》记载:唐代制度,御史台分为三院:第一个叫台院,其官员称为侍御史;第二个叫殿院,其官员称为殿中侍御史;第三个叫察院,其官员称为监察御史。察院的办公大厅在南面,会昌初年,由监察御史郑路修建。礼察厅,称为松厅,因为厅南面有古松。刑察厅,称为魇厅,因为在这里睡觉的人大多做恶梦。兵察厅,主要管理察院的茶饮,这里的茶叶一定要购买蜀茶中的佳品,贮存在陶器里,以避免炎热潮湿。御史往往亲自封存或开启,因此又称为茶瓶厅。

《资暇集》:茶托子[12],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13],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14],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工匠以漆代蜡环,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15],人人为便,用于当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译文】

李匡乂《资暇集》记载:茶托,创使于建中年间蜀相崔宁的女儿,因为茶杯没有衬垫,担心烫伤了手指,于是就取碟子将茶杯托住。品饮之后,杯子也倒了。于是她就用蜡环绕在碟子中央,茶杯就固定住了,随即命工匠用油漆代替蜡环,进献给蜀相。蜀相非常惊奇,亲自为它命名并且告诉亲朋好友,人们认为很方便,当时就流行开来。后来,传承人再将它的底部弄得更圆,制作更加新奇,以至茶托有上百种形状。

贞元初,青郓油缯为荷叶形[16],以衬茶碗,别为一家之碟。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17],讯则知矣[18]。

【译文】

贞元初年,青州、郓城人用缯布加油漆制成荷叶形状,用来衬垫茶碗,成为另一种碟子。如今的人大多认为茶托起源于此,其实不是。蜀相就是今天升平的崔家,一问便知。

《大观茶论·茶器》: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罗欲细而面紧,碾必力而速。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译文】

宋徽宗《大观茶论·茶器》记载:罗碾,茶碾用银制的为最好,熟铁的稍差一些。槽内尽量又深又陡,轮子最好是薄而锋利。罗筛要细密而罗面要拉紧,碾茶时必须用力而且速度要快。只有两次罗筛的茶,加进开水后才会轻轻漂浮,茶汤表面有光泽凝聚,充分展示了茶的色泽。

盏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惟盏热,则茶发立耐久。

【译文】

茶盏,需要度量茶叶的多少,从而决定茶盏的大小。若是茶盏高而茶少,就会掩盖茶的色泽;若是茶叶多而茶盏小,就会使茶叶不能完全接受浸泡。只有茶盏热了,才会使茶叶充分挥发其色香味,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筅以筋竹老者为之[19],身欲厚重,筅欲疏劲[20],本欲壮而末必眇[21],当如剑脊之状[22]。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23],而浮沫不生。

【译文】

茶筅,用中实而强劲的老竹加工而成,筅把厚重不轻佻,筅帚分散而有力,根部要粗壮末梢要纤细,应该像剑脊的样子。因为茶筅厚重,就能在操作时有力且运用方便。筅帚分散有力像剑脊一样,这样即使击拂时用力过猛也不会产生浮沫。

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24]。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25],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26]。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译文】

茶瓶,适宜用金银铸造,至于大小规格,就要根据实际用途来设计。冲沸的水流入茶盏,只取决于茶瓶口嘴的大小和形状而已。茶瓶口嘴与瓶身反差大而且曲度较小的话,这样倒茶力道紧凑水流就不容易分散。茶瓶的出水口要圆而小并且尖削,这样倒茶时有节制而不会滴水不停。倒茶时力量集中并且快慢有节制,不滴水就不会破坏茶面的汤花。

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有余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译文】

茶勺的大小,应当以可容纳一盏茶水为标准。茶勺太大或太小的话,就要反复多次用勺舀取倾倒,这样茶水就必然凉了。

蔡襄《茶录·茶器》: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译文】

蔡襄《茶录·茶器》记载:茶焙,用竹篾编织而成,外面包裹一层箬竹叶。盖在上面,以便收拢火气;中间隔开,以便增大里面的空间。把茶饼放在上层,在下面放置焙茶的炭火,距离茶饼一尺左右,可以保持其温热的状态,就是为了保养茶的色香味。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切勿近湿气。

【译文】

茶笼,暂时不烘焙的茶饼,应该密封包裹起来,用箬竹制成的茶笼盛放,放置在高处,千万不要接近潮湿之气。

砧椎,盖以碎茶。砧以木为之,椎则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译文】

砧椎,用来捣碎茶饼。砧板用木头制成,椎用金或用铁制成,取决于方便实用。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27]。

【译文】

茶钤,用屈曲的金或铁制成,用来烘焙茶叶。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石皆能生,音星[28]。不入用。

【译文】

茶碾,用银或铁制成。黄金本性柔软,铜和石又容易生锈,,读音为星。不能选用。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绢之密者[29],投汤中揉洗以罩之。

【译文】

茶罗,以网眼极细的为好。罗底用四川东川盐亭鹅溪绢最细密的绢帛,放进开水里揉洗干净再罩在上面。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30],纹如兔毫[31],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32],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自不用[33]。

【译文】

茶盏,茶的色泽白,适宜黑色茶盏。建安制造的茶盏黑里透红,纹理就像兔毛一样,而且内壁稍厚,烤过以后能够长久保持热度,很难冷却,最适合饮茶使用。其他地方出产的茶盏,不是坯太薄就是颜色发紫,都不如建安茶盏。其中青白色茶盏,在斗茶的时候自然不会使用。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太轻,建茶不取。

【译文】

茶匙,要重一些,这样击拂才会有力。黄金制成的最好,民间用银或铁制成。竹子制成的茶匙太轻,建茶一般不用。

茶瓶要小者,易于候汤,且点茶注汤有准[34]。黄金为上,若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若瓶大啜存,停久味过,则不佳矣。

【译文】

茶瓶,要小一些,这样容易观察水的变化过程,而且往杯子里面注水泡茶也好把握。黄金制成的最好,民间大多都是用银、铁或瓷器制成。如果茶瓶过大,品饮后有所剩余,停放久了茶味过熟,就不好了。

孙穆《鸡林类事》[35]:高丽方言[36],茶匙曰茶戍[37]。

【译文】

孙穆《鸡林类事》记载:高丽方言,茶匙称为茶戍。

《清波杂志》:长沙匠者,造茶器极精致,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数,士大夫家多有之,寘几案间[38],但知以侈靡相夸[39],初不常用也。凡茶宜锡,窃意以锡为合,适用而不侈。贴以纸,则茶味易损。

【译文】

周煇《清波杂志》记载:长沙工匠制作的茶器非常精致,工价费用之高几乎等同于所使用白银的数量,士大夫家大多都有非常精致的茶具,放置在茶几案头,只知道相互炫耀奢华,起初并不经常使用。一般茶叶比较适宜锡器,我私下以为用锡制的作茶盒,这样既适用又不奢华。如果器具贴上纸,那茶味就容易受损。

张芸叟云[40]:“吕申公家有茶罗子[41],一金饰,一棕栏。方接客索银罗子[42],常客也[43];金罗子,禁近也[44];棕栏,则公辅必矣[45]。家人常挨排于屏间以候之。”

【译文】

张舜民说:“吕公著家里有茶罗子,一个以黄金装饰,一个以棕毛为栏。接待客人时索要银罗子,说明是平常的朋友;索要金罗子,说明是皇帝身边的近臣;索要棕栏罗子,那肯定是宰相一类的大臣。家里的下人常常排列在屏风间等候召唤。”

《黄庭坚集·同公择咏茶碾》诗: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译文】

《黄庭坚集》中有《同公择咏茶碾》诗写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陶穀《清异录》:富贵汤当以银铫煮之[46],佳甚。铜铫煮水,锡壶注茶,次之。

【译文】

陶穀《清异录》记载:富贵汤,应当用白银制成的茶铫子来煮,非常好。用铜制的茶铫来煮水,用锡壶注茶,那就稍差一些了。

《苏东坡集·扬州石塔试茶》诗:“坐客皆可人[47],鼎器手自洁[48]。”

【译文】

《苏东坡集》中有《扬州石塔试茶》诗写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秦少游集·茶臼》诗[49]:“幽人耽茗饮[50],刳木事捣撞[51]。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柷椌[52]。”

【译文】

《秦少游集》中有《茶臼》诗写道:“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柷椌。”

《文与可集·谢许判官惠茶器图》诗[53]:“成图画茶器,满幅写茶诗。会说工全妙,深谙句特奇。”

【译文】

《文与可集》中有《谢许判官惠茶器图》诗写道:“成图画茶器,满幅写茶诗。会说工全妙,深谙句特奇。”

谢宗可《咏物诗·茶筅》[54]:“此君一节莹无瑕[55],夜听松声漱玉华。万里引风归蟹眼[56],半瓶飞雪起龙芽[57]。香凝翠发云生脚[58],湿满苍髯浪卷花[59]。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译文】

谢宗可《咏物诗》中有《茶筅》写道:“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声漱玉华。万里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乾淳岁时记》[60]:禁中大庆会[61],用大镀金[62],以五色果簇饤龙凤[63],谓之绣茶。

【译文】

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皇宫举行重大庆典活动时,用镀金的大,摆设五色水果,中间放龙凤团茶,称为绣茶。

《演繁露》[64]:《东坡后集二·从驾景灵宫》诗云:“病贪赐茗浮铜叶[65]。”按: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耳。铜叶色,黄褐色也。

【译文】

程大昌《演繁露》记载:《东坡后集二》中有《从驾景灵宫》诗写道:“病贪赐茗浮铜叶。”按:今天御前赐茶都不用建安茶盏,而是用大汤,色泽正白,只是它的制作式样如同茶盏的汤而已。茶盏色泽,就是黄褐色。

周密《癸辛杂识》[66]:宋时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67],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缨银合贮之[68]。赵南仲丞相帅潭[69],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尚方[70]。穆陵大喜[71],盖内院之工所不能为也。

【译文】

周密《癸辛杂识》记载:宋朝时长沙制造的茶具精致巧妙,甲于天下。每副茶具都要用白银三百或五百钱,凡是茶器都要齐备。外面用一个饰有穗带的大银盒子盛起来贮存。赵葵丞相在做潭州知府时,曾用上千两黄金制造茶具,以进献给皇上。理宗皇帝非常喜欢,因为这是宫里的工匠所不能制造的。

杨基《眉庵集》中《咏木茶炉》诗[72]:“绀绿仙人炼玉肤[73],花神为曝紫霞腴。九天清泪沾明月,一点芳心托鹧鸪。肌骨已为香魄死,梦魂犹在露团枯。孀娥莫怨花零落[74],分付余醺与酪奴[75]。”

【译文】

杨基《眉庵集》中有《咏木茶炉》诗写道:“绀绿仙人炼玉肤,花神为曝紫霞腴。九天清泪沾明月,一点芳心托鹧鸪。肌骨已为香魄死,梦魂犹在露团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余醺与酪奴。”

张源《茶录》:茶铫,金乃水母[76],银备刚柔,味不咸涩,作铫最良。制必穿心,令火气易透。

【译文】

张源《茶录》记载:茶铫,金为水母,银刚柔兼备,味道也不咸不涩,用来制作茶铫最好。制作的时候中间必须穿透,以便能透过火气。

茶瓯以白瓷为上,蓝者次之。

【译文】

茶瓯,以白瓷的为最好,蓝色的稍差一些。

闻龙《茶笺》:茶[77],山林隐逸,水铫用银尚不易得[78],何况乎?若用之恒[79],归于铁也。

【译文】

闻龙《茶笺》记载:茶,隐居在山林里面的隐士,白银制成的水铫都不容易得到,更何况黄金制作的呢?如果要用得长久,还是使用铁制的为好。

罗廪《茶解》:茶炉,或瓦或竹皆可,而大小须与汤铫称。凡贮茶之器,始终贮茶,不得移为他用。

【译文】

罗廪《茶解》记载:茶炉,陶制或竹制都可以,然而大小必须同汤壶相称。凡是用来贮存茶叶的器具,始终只能贮存茶叶,不能改作其他用途。

李如一《水南翰记》[80]:韵书无“”字[81],今人呼盛茶、酒器曰“”。

【译文】

李如一《水南翰记》记载:韵书里面没有“”这个字,如今的人把盛茶和装酒的器具都称为“”。

《檀几丛书》: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也。制宜弇口邃肠[82],色浮浮而香不散。

【译文】

王晫《檀几丛书》记载:品茶用的茶瓯,白瓷的最好,这就是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形制应该是小口,中间部分很深,这样能使茶色漂浮而且香味不易散发。

《茶说》[83]: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今时姑苏之锡注[84],时大彬之砂壶[85],汴梁之锡铫[86],湘妃竹之茶灶[87],宣成窑之茶盏[88],高人词客、贤士大夫[89],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译文】

黄龙德《茶说》记载:饮茶器具精致洁净,茶就会因此增光添彩。至于当今苏州的锡壶,宜兴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开封的锡铫子,斑竹制成的小茶炉,宣德窑、成化窑制造的茶杯,无论高人隐士、文人墨客,还是贤明的士大夫,没有不珍惜的。即使唐宋以来,茶具虽说精致,但未必有如此的雅致。

《闻雁斋笔谈》[90]:茶既就筐,其性必发于日,而遇知己于水。然非煮之茶灶、茶炉,则亦不佳。故曰饮茶富贵之事也。

【译文】

张大复《闻雁斋笔谈》记载:茶叶采摘后装进筐里,那么茶的自然之性必借阳光而散发,而且遇到的知己是水。然而不经过茶灶、茶炉的烹煮,那效果也不好。所以说饮茶是一件富贵的事情。

《雪庵清史》:泉冽性驶,非扃以金银器[91],味必破器而走矣。有馈中泠泉于欧阳文忠者[92],公讶曰:“君故贫士[93],何为致此奇贶[94]?”徐视馈器[95],乃曰:“水味尽矣。”噫!如公言,饮茶乃富贵事耶。尝考宋之大小龙团,始于丁谓,成于蔡襄。公闻而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东坡诗曰:“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96]。”观此则二公又为茶败坏多矣。故余于茶瓶而有感。

【译文】

乐纯《雪庵清史》记载:甘美清澄的泉水很容易走味,如果不是用金银器具来封存的话,味道很快就散失了。有人送中泠泉水给欧阳修,他惊讶地说:“您是个穷儒生,为什么有如此珍贵奇特的馈赠呢?”然后缓缓地看送水的器具,又说:“水味已经没有了。”哎!如果像欧阳修先生所说,饮茶真是一件富贵的事情。有人考证宋朝大龙团茶和小龙团茶,创始于丁谓,到蔡襄才渐渐成熟。欧阳修听说后叹息道:“蔡襄是位贤士,何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呢!”苏轼有诗写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由此可见这两个人对茶的声誉败坏很多啊!因此我面对茶瓶发出感慨。

茶鼎[97],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涤烦消渴,功诚不在芝术下[98]。然不有似泛乳花浮云脚,则草堂暮云阴[99],松窗残雪明[100],何以勺之野语清[101]。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故日休有“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102],禹锡有“骤雨松风入鼎来[103],白云满碗花徘徊”,居仁有“浮花原属三昧手[104],竹斋自试鱼眼汤”[105],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铜[106],瓶携江上中泠水”[107],景纶有“待得声闻俱寂后[108],一瓯春雪胜醍醐”[109]。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虽然,吾犹有取卢仝“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110],杨万里“老夫平生爱煮茗[111],十年烧穿折脚鼎”[112]。如二君者,差可不负此鼎耳[113]。

【译文】

茶鼎,是炼丹和煮水的地方,那些在明月之涧和白云之龛所出产的茶品,能够消除烦恼解除饥渴,功用的确不在灵芝、白术之下。然而没有飘着乳花的香茶,那草庐的傍晚阴云笼罩,书斋外残雪犹存的月夜,用什么伴随野语清谈的雅兴呢?哎!茶鼎对于茶事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所以皮日休有“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刘禹锡有“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吕本中有“浮花原属三昧手,竹斋自试鱼眼汤”,范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罗大经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哎!茶鼎对于茶事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虽然如此,我仍然取用卢仝“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和杨万里“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鼎”的诗句。只有像这两位先生,才勉强算是不辜负这个鼎而已。

冯时可《茶录》:芘莉[114],一名篣筤[115],茶笼也。牺,木勺也,瓢也。

【译文】

冯时可《茶录》记载:芘莉,又称为篣筤,就是茶笼。牺,就是木勺,也称为瓢。

《宜兴志》:茗壶,陶穴环于蜀山,原名独山,东坡居阳羡时[116],以其似蜀中风景,改名蜀山。今山椒建东坡祠以祀之[117],陶烟飞染,祠宇尽黑[118]。

【译文】

《宜兴志》记载:茗壶,陶窑分布于蜀山周围,原称为独山,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时,因为它很像蜀中的风景,改名为蜀山。如今山顶建有东坡祠堂以祭祀苏东坡,因为被制陶的黑烟飘来熏染,东坡祠堂的建筑都变黑了。

冒巢民云[119]:“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斟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迟[120]。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恰有一时。太早或未足,稍缓或已过,个中之妙,清心自饮,化而裁之,存乎其人。”

【译文】

冒襄说:“茶壶,以小巧为贵,每位客人一把茶壶,任凭独自斟茶品饮,这样才能得到饮茶的乐趣。为什么呢?因为茶壶小巧香气就不容易散失,茶味也久久不出。何况茶中的香味,不早不晚,正好保持一个时辰。太早就会显得不足,稍晚就又可能过了最好的时辰了,其中的奥妙,需静下心来独自品饮,衡量其中的变化并做出裁决,完全在于个人的自我领会。”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121]: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122],而尚宜兴陶,此又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123]?取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银注玉惊人眼”[124],高流务以免俗也[125]。至名手所作[126],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127],抑足感矣。

【译文】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饮茶到了明代,就不再将其碾成细屑配上香料制成团饼了,这已远远超过古人。最近百年来,茶壶淘汰了银壶、锡壶以及福建和河南的瓷壶,而开始崇尚宜兴的紫砂壶,这又远远超过古人了。宜兴紫砂壶有什么可取之处呢?陶壶是用本地山中含砂的陶土制成,能够充分发挥茶叶真正的色香味,不但杜甫说“倾金注玉惊人眼”,其中上乘的作品一定不落入俗套。至于名家所制,一个茶壶重量不过几两,而每个壶的价格高达一二十两银子,能使泥土与黄金争价。现在世风日趋浮华,也足以让人感慨了。

考其创始,自金沙寺僧[128],久而逸其名。又提学颐山吴公[129],读书金沙寺中,有青衣供春者[130],仿老僧法为之。栗色暗暗,敦庞周正[131],指螺纹隐隐可按[132],允称第一,世作龚春,误也。

【译文】

考察宜兴紫砂壶的创始,是由金沙寺的僧人发明的,年代久了也就不知道他的名字了。又提学吴仕在金沙寺里读书,有青衣小童供春仿照金山寺僧人的方法制作陶壶。陶壶色泽如栗子,敦厚朴实,形制周正,壶上手指按的螺纹隐约可见,可以称得上天下第一,世人称他为龚春,这是错误的。

万历间,有四大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133]。朋即大彬父也。大彬号少山,不务妍媚[134],而朴雅坚栗[135],妙不可思,遂于陶人擅空群之目矣[136]。此外则有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137];又大彬徒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荂四人[138];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光甫[139];又婺源人陈仲美[140],重锼叠刻[141],细极鬼工;沈君用、邵盖、周后溪、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辈[142],各有所长。

【译文】

万历年间,有四大制壶名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时朋就是时大彬的父亲。大彬号少山,风格上不追求美丽可爱,却崇尚朴素、雅致、坚实、栗色等特征,他制作的陶器非常巧妙,让人意想不到,于是在陶艺领域无人可以比肩。此外还有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又有时大彬的徒弟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荂四人;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光甫;还有婺源人陈仲美,所制文玩器具反复镂刻,重叠雕饰,细致如鬼斧神工;沈君用、邵盖、周后溪、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等人,也都各有所长。

徐友泉所制之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名。

【译文】

徐友泉所自制的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名称。

大彬镌款,用竹刀画之,书法闲雅[143]。

【译文】

时大彬在茶壶上镌刻落款,运用竹刀在上刻画,书法文雅大方。

茶洗,式如扁壶,中加一盎[144],鬲而细窍其底[145],便于过水漉沙[146]。茶藏,以闭洗过之茶者。陈仲美、沈君用各有奇制。水杓、汤铫,亦有制之尽美者,要以椰瓢、锡缶为用之恒[147]。

【译文】

茶洗,式样像扁壶,中间加一个盎,隔层底部有细孔,便于过水滤沙。茶藏,用来留住清洗过茶叶的工具。陈仲美、沈君用各有奇特的制作工艺。至于水勺、汤铫,也有制作非常完美的,日常生活中还是以椰壳制成的瓢和锡制的器皿更为实用。

茗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148],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149],方为佳也。

【译文】

茶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应该为弧形而不适宜平面,这样可使得汤力集中,香气弥漫,才是最好。

壶若有宿杂气,须满贮沸汤涤之,乘热倾去,即没于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译文】

茶壶如果有过夜留下的陈杂气味,必须盛满热水进行清洗,并且趁热倒掉,马上浸入冷水里,并立刻拿出将水倒掉,这样原有的气味就恢复了。

许次纾《茶疏》:茶盒以贮日用零茶,用锡为之,从大坛中分出,若用尽时再取。

【译文】

许次纾《茶疏》记载:茶盒贮存平时所用的零星茶叶,用锡制作,从大坛里分取茶叶,用完再从大坛中取用。

茶壶,往时尚供春,近日时大彬所制,极为人所重。盖是粗砂制成,正取砂无土气耳。

【译文】

茶壶,从前崇尚供春制作的紫砂壶,近日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特别为人所看重。大概是以粗砂烧制而成,正是取砂土不含土气的特点。

臞仙云:“茶瓯者,予尝以瓦为之,不用磁。以笋壳为盖[150],以檞叶攒覆于上[151],如箬笠状[152],以蔽其尘。用竹架盛之,极清无比。茶匙以竹编成,细如笊篱样[153],与尘世所用者大不凡矣,乃林下出尘之物也[154]。煎茶用铜瓶不免汤腥,用砂铫亦嫌土气,惟纯锡为五金之母,制铫能益水德[155]。”

【译文】

朱权说:“茶瓯,我曾经尝试用陶制作,而不用瓷。用笋壳做盖子,把槲树叶聚拢放在上面,如同箬叶斗笠一样,可以遮挡灰尘。再用竹架支起来,无比清幽。茶匙,用竹篾编成,像笊篱一样细小,与人世间所用的大不一样,因为它是退隐山林超出世俗的物品。煎茶时用铜制茶瓶汤会有铁锈味,如果用砂陶所制茶铫,又会有土腥气,只有纯锡才是五金之母,用锡制的茶铫能增益茶水的味道。”

谢肇淛《五杂俎》:宋初闽茶,北苑为最。当时上供者,非两府禁近不得赐,而人家亦珍重爱惜。如王东城有茶囊[156],惟杨大年至[157],则取以具茶,他客莫敢望也。

【译文】

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宋朝初年的福建茶,以北苑茶为最好。当时向朝廷进贡的茶叶,不是中书省、枢密院两府要员和皇帝身边的人得不到赏赐,所以他们也更加珍重爱惜。如王东城有茶囊,只在杨大年到了,才拿出来喝茶用,其他的客人就不敢奢求这样的待遇。

《支廷训集》有《汤蕴之传》[158],乃茶壶也。

【译文】

支廷训《支廷训文集》中有《汤蕴之传》,也就是给茶壶所做的传记。

文震亨《长物志》:壶以砂者为上,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锡壶有赵良璧者亦佳[159]。吴中归锡[160],嘉禾黄锡[161],价皆最高。

【译文】

文震亨《长物志》记载:茶壶中以紫砂壶为上品,因为既不会侵夺茶的香气,又没有熟汤气味。锡壶以赵良璧制作的为最好。苏州归复制作的归锡壶、嘉兴黄元吉制作的黄锡壶,价格都是最高的。

《遵生八笺》:茶铫、茶瓶,磁砂为上,铜锡次之。磁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162],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163],心内有“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注酒亦然,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余品皆不取。

【译文】

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茶铫、茶瓶,以瓷器、紫砂制造的为最好,铜器、锡器制造的稍次一些。瓷壶注茶,砂铫煮水为最好。茶盏以宣德官窑的坛盏为最好,内壁厚实洁白晶莹,样式古朴雅致。有些宣德官窑里有白色印花的茶瓯,样式得中,然而也晶莹如玉。稍次一些的还有嘉靖官窑,盏心内写有“茶”字的小盏最为精美。如果要烹试茶叶,茶的色泽黄白,怎么能容忍青花瓷器变换色泽呢?注酒也是如此,只有纯白色的器皿为最上品,其余品种都不取用。

试茶以涤器为第一要。茶瓶、茶盏、茶匙生,致损茶味,必须先时洗洁则美。

【译文】

烹试茶叶,以洗净器具为第一要务。茶瓶、茶盏、茶匙容易产生铁锈,致使茶味受损,必须先清洗干净才好。

曹昭《格古要论》[164]:古人吃茶、汤用[165],取其易干不留滞。

【译文】

曹昭《格古要论》记载:古人饮茶、汤要用,因为它容易喝净而且不留滞。

陈继儒《试茶》诗有“竹炉幽讨”“松火怒飞”之句。竹茶炉,出惠山者最佳。

【译文】

陈继儒的《试茶》诗中有“竹炉幽讨”“松火怒飞”的诗句。竹茶炉,惠山出产的最好。

《渊鉴类函·茗碗》[166]:韩诗“茗碗纤纤捧”[167]。

【译文】

张英等《渊鉴类函·茗碗》记载:韩愈等《会合联句》诗中有“茗碗纤纤捧”诗句。

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琉球茶瓯,色黄,描青绿花草,云出土噶喇[168]。其质少粗无花,但作水纹者,出大岛。瓯上造一小木盖,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颇工。亦有茶托、茶帚。其茶具、火炉与中国小异。

【译文】

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记载:琉球群岛的茶瓯,色黄,其上绘有青绿花草,据说出产于土噶喇群岛。其质地粗糙没有花纹,但有作水波状花纹的,那是出产于大岛。茶瓯上造一小木盖,漆成朱黑色,下面做一个空心托子,制作颇为精致。还有茶托、茶帚等。它的茶具、火炉与中国制造的稍有不同。

葛万里《清异论录》[169]:时大彬茶壶,有名钓雪,似带笠而钓者。然无牵合意。

【译文】

葛万里《清异论录》记载:时大彬制作的茶壶,有一种名叫钓雪,就像是一个戴着斗笠的钓鱼人。然而没有牵强凑合的意思。

《随见录》:洋铜茶铫,来自海外。红铜烫锡,薄而轻,精而雅,烹茶最宜。

【译文】

屈擢升《随见录》记载:洋铜茶铫,来自海外。红铜表面烫上锡,既薄又轻巧,既精致又高雅,最适合煮茶。

* * *

[1] 《御史台记》:十二卷,唐韩琬撰。主要记载唐朝初年至唐玄宗开元五年(717)一百年间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以及主薄、录事等的姓名、行事等。也记述了御史台官制的沿革。韩琬,字茂贞。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曾任按察使、殿中侍御史。另著有《续史记》《南征记》等。

[2] 御史:即御史台。我国古代监察官署名称,又名宪台。

[3] 台院:御史台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执掌纠弹中央百官,参与大理寺的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的监察机构。

[4] 僚:官。

[5] 殿院:御史台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掌管殿建仪卫、京城纠察等事。

[6] 察院:御史台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由监察御史掌之。

[7] 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

[8] 葺(qì):修建,整理。

[9] 梦魇(yǎn):恶梦,常常伴之以压抑感和胸闷以致把睡觉人惊醒。

[10] 暑湿:炎热潮湿。

[11] 躬亲缄启:亲自封存或开启。

[12] 茶托子:亦称茶托,古代流行的一种放置茶盏的承盘。

[13] 建中:唐德宗年号(780—783)。崔宁(723—783):唐名将。

[14] 病其熨指:担心烫伤了手指。病,担心。

[15] 宾亲:宾客与亲族。即亲朋好友。

[16] 青:地名,今山东青州。郓(yùn):地名,今山东郓城。油缯(zēng):用缯布加油漆制成。

[17] 升平:唐天宝十二载(753)析宜君县西北升平等三乡置,属坊州。治所在今陕西宜君西北。

[18] 讯:问。

[19] 筋竹:一种中实而强劲的竹,竹梢尖锐,可作矛用。

[20] 疏劲:分散而有力。

[21] 眇(miǎo):细小。

[22] 剑脊:剑身中间棱起的中分线。古剑两刃薄而中间厚,其形如鱼脊,故称剑脊。

[23] 击拂:布茶时的一种手法。

[24] 裁给:根据实际用途来设计。

[25] 差大:指瓶口紧缩,与瓶身的宽大形成的反差。宛直:曲度不大。

[26] 滴沥:指注水后滴水不停。

[27] 炙茶:烘焙茶叶。

[28] (yú)石:像玉一样的美石。(shēng):铁锈。与古音不同。

[29] 鹅溪绢:产于四川盐亭鹅溪的绢帛。唐代为贡品,宋人书画尤重之。

[30] 绀(gàn)黑:黑里透红。

[31] 兔毫:兔毛。

[32] 熁(xié):烤。

[33] 斗试:即斗茶。比赛茶的优劣。

[34] 点茶:冲泡沏茶的一种方法。

[35] 孙穆《鸡林类事》:三卷,宋孙穆著。是一部有关朝鲜风土、朝制、语言的著作,原作还附有《表文集》。孙穆,在高丽王朝肃宗在位期间(1096—1105),曾出使高丽王都开城。

[36] 高丽:朝鲜历史上的王朝(918—1392)。

[37] 茶戍:茶匙的异称。

[38] 寘(zhì):放置。

[39] 侈靡:奢华。

[40] 张芸叟:即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著有《画墁集》等。

[41] 吕申公:即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凤台)人。早年因恩荫补任奉礼郎,并进士及第,官至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元祐四年(1089),吕公著逝世,哲宗亲临致祭,赠太师、申国公,谥正献。著有《五州录》《吕申公掌记》《吕正献集》《吕氏孝经要语》《葵亭集》等。

[42] 索:索要。

[43] 常客:平常的客人。

[44] 禁近:禁中帝王身边。多指翰林院或官署在宫中的文学近侍之臣。

[45] 公辅: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46] 富贵汤:以金银为茶具煎煮而成的茶汤。《清异录》卷四:“以金银为汤器,唯富贵者具焉。所以策功建汤业,贫贱者有不能遂也。汤器之不可舍金银,犹琴之不可舍桐,墨之不可舍胶。”

[47] 可人:有才德的人。引申为可爱的人、称心如意的人。

[48] 鼎器:炼丹容器。此指茶器。手自洁:亲手洗涤干净。

[49] 秦少游:即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等。

[50] 耽:沉溺,入迷。

[51] 刳(ku)木:剖凿木头(用以做舟)。《周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孔颖达疏:“舟必用大木刳凿其中,故云刳木也。”

[52] 雅音:正音,有益于风教的诗歌和音乐。柷椌(zhù qiāng):“柷”即“椌”,同为一种打击乐器,木制,形状像方形的斗。

[53] 文与可:即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元丰初,以尚书司封员外郎充秘阁校理知湖州。赴任途中至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冠带,正坐逝世。人称文湖州。著有《丹渊集》《拾遗》等。

[54] 谢宗可: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约1330年前后在世。元诗人。

[55] 莹:光洁。

[56] 蟹眼:螃蟹的眼睛。比喻水初沸时泛起的小气泡。

[57] 飞雪:茶汤的色泽。

[58] 翠发:绿色茶汤形成。

[59] 湿满苍髯:茶筅在煮茶时被弄湿。

[60] 《乾淳岁时记》:一卷,宋周密撰。记述宋孝宗乾道(1165—1173)和淳熙(1174—1189)年间事。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州等。另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浩然斋雅谈》《云烟过眼录》《志雅堂杂钞》等。

[61] 禁中:宫中。

[62] (piè):古时盛茶、酒的器皿。

[63] 簇饤(dìng):堆迭在食具中供陈设的食品。

[64] 《演繁露》:全书共分十六卷,后有《续演繁露》六卷,又称为《程氏演繁录》,宋程大昌著。鉴于其时《春秋繁露》残缺,因按条发挥,故名。所演虽非董仲舒原意,而于名物典故考证之精明,有资于小学。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官至龙图阁学士。另著有《禹贡论》《易原》《雍录》《诗论》《考古编》等。

[65] 铜叶:借指茶盏。

[66] 周密《癸辛杂识》:六卷,宋周密著。因作于杭州之癸辛街,因以为名。凡四百八十一条,于朝野遗闻、典章制度、都城胜迹、艺文书画、医药历法、风土人情、自然科学等都有所叙及,或有裨于考证,或可广见闻。

[67] 星:金银的重量单位,一钱即一星。

[68] 缨: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69] 赵南仲丞相:即赵葵(1186—1266),字南仲,号信庵。潭州衡山(今属湖南)人。少随父从军,后长期负责边防军事,抗击金、蒙。历兵部侍郎、枢密使兼参知政事,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累封冀国公。传世画作有《墨梅图》《杜甫诗意图》等,另著有《行营杂录》《信庵诗稿》等。帅:地方的长官。潭:潭州。

[70] 尚方: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此指皇上。

[71] 穆陵:南宋理宗赵昀卒葬绍兴永穆陵,或以穆陵代指理宗。

[72] 杨基(1326—1378):字孟载,号眉庵。先世嘉州(今四川乐山),祖父官江左,迁居吴(今江苏苏州)。元末明初诗人,画家。著有《眉庵集》等。

[73] 绀(gàn)绿:红里透绿。

[74] 孀娥:即霜娥。神话中霜雪之神,亦称青女。《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乃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75] 余醺(xun):余酒未醒。酪奴:茶的别名。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肃对曰:)‘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彭城王重谓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复号茗饮为酪奴。”

[76] 水母:五行家认为金生水,所以称金为水母。

[77] 茶(fù):煮茶用的锅,一般以生铁制作。耳方形,使能安放平稳;缘敞开,使茶末煮沸时能扬展得开;脐扁长,使锅心温度高,易沸腾,茶末易沸扬,茶味得以烹煮出来。

[78] 水铫(diào):古代烧水煎茶的用具。

[79] 恒:长久,持久。

[80] 李如一《水南翰记》:一卷,一题明张衮撰。该书内容繁杂,兼及典章制度、考据、名人轶事等。李如一(1556—1630),本名鹤翀,后以字行,更字贯之。江阴(今属江苏)人。著有《得月楼存稿》《明良记》等。张衮(1487—1564),字补之。江阴(今属江苏)人。另著有《水南集》等。

[81] 韵书:我国古代按韵编排的字书,现存的韵书大都先分平、上、去、入四声,再分韵部。

[82] 弇(yǎn)口:小口。邃肠:中间部分很深。

[83] 《茶说》:一卷,明黄龙德撰。专谈明代茶艺、茶事。反映了晚明茶叶种植、制造和品赏的实际情况。黄龙德,字骧溟,号大城山樵。

[84] 姑苏:今江苏苏州的别称。因西南姑苏山得名。锡注:锡壶。

[85] 时大彬:号少山。宜兴(今属江苏)人。明万历年间制壶名家。

[86] 汴梁:古地名。今河南开封。

[87] 湘妃竹:即斑竹。

[88] 宣成窑:即宣德窑和成化窑。宣德窑,明宣德时期(1426—1435)景德镇官窑。宣德时期明代官窑最盛。成化窑,明成化时期(1465—1487)景德镇官窑。

[89] 高人:志行高尚的人。多指隐士、修道者。词客:擅长文词的人。多指文人墨客。

[90] 《闻雁斋笔谈》:六卷,明张大复撰。该书仿苏轼的《东坡志林》而作,体例多似古人杂帖短跋。

[91] 扃(jiong):关闭,封锁。

[92] 馈:赠送。中泠泉:又作中零、中棂。在今江苏镇江金山寺外。旧在江中,盘涡深险。冬日水涸,用长竿汲之可得。今江岸沙涨,泉已在沙中。其南北尚有南泠、北泠,古称三泠。《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润州丹徒县”条:中泠泉“天下第一泉”。欧阳文忠:即欧阳修。

[93] 贫士:穷士,穷儒生。

[94] 奇贶(kuàng):珍贵奇特的馈赠。

[95] 徐:缓慢地。

[96] 致养口体:满足口腹之欲。《孟子·离娄上》:“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97] 茶鼎:古代烹茶器,形似古鼎而得名,又简称鼎。

[98] 诚:实在,的确。芝术:药草名。

[99] 暮云:晚霞。

[100] 松窗:临松之窗。多以指别墅或书斋。

[101] 勺之野语清:唐皮日休《茶中杂咏·茶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102] 菌蠢:像灵芝那样的形状。潺湲:煎茶时水沸的声音。

[103] 禹锡:即刘禹锡。松风:指茶。

[104] 居仁:即吕本中(1084—1145),原名吕大中,字居仁,号紫微,学者又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凤台)人。著有《紫微诗话》《东莱吕紫微杂说》《师友杂志》《童蒙训》等。三昧手:即点茶三昧手。源于古人对点茶高手南屏谦师的赞誉。三昧,奥妙,诀窍。

[105] 竹斋:室外植竹的书斋。唐许浑《寻戴处士》诗:“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106] 首山铜:在今河南襄城南,为八百里伏牛之首,故名首山。相传天下名山八,三在蛮夷,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当年黄帝铸鼎炼丹,曾在此山采铜。

[107] 中泠水:中泠泉水。

[108] 景纶:即罗大经(1196—?),字景纶。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著有《鹤林玉露》《心学经传》《易解》等。

[109] 春雪:指茶。醍醐(tí hú):比喻美酒。唐白居易《将归一绝》:“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

[110] 纱帽笼头:头罩着纱帽。为隋唐以后士大夫文人的普通服饰。泛指在野士人的装束。纱帽,纱制的帽。笼,罩。

[111]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著有《诚斋集》等。

[112] 折脚鼎:足歪斜的茶铛。

[113] 差可:犹尚可、勉强可以。

[114] 芘莉(pí lì):芘、莉本为两种草名,此处为制茶过程中将捣拍后的茶饼放在其上晾晒的工具。

[115] 篣筤(páng láng):此处意同芘莉。篣、筤为两种竹名。此指用竹编成笼、盘、箕等列茶工具。

[116] 阳羡:今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故名。

[117] 山椒:山顶。

[118] 祠宇:祠堂,神庙。

[119] 冒巢民(1611—1693):即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庵、朴巢,私谥潜孝先生。如皋(今属江苏)人。著有《巢民诗集》《影梅庵忆语》等。

[120] 耽迟:耽搁迟延。此指茶味久久不出。

[121]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一卷,明周高起撰。是考述自供春以后有关宜兴陶工、陶艺发展脉络的第一部系统专著。

[122] 黜:废除,取消。闽豫瓷:指福建瓷和河南瓷。

[123] 陶曷取诸:即“曷取诸陶”。陶壶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124] 杜工部云“倾银注玉惊人眼”:底本作“倾金注玉惊人眼”,误,据杜甫《少年行》改。杜工部,因杜甫曾为工部员外郎,故称。倾银注玉,以银壶玉杯盛酒。

[125] 高流:指上乘的作品。

[126] 名手:因精通某行而著名的人。

[127] 世日趋华:世风日趋浮华。

[128] 金沙寺僧:明代制陶名手。佚名。金沙寺在江苏宜兴湖口山间,湖口镇的西南角,为唐相陆希贤之山房。

[129] 提学颐山吴公:即吴仕,字克学,一字颐山,号拳石。宜兴(今属江苏)人。官终四川布政司参政。著有《颐山私稿》。

[130] 青衣供春:又称龚春。宜兴(今属江苏)人。明正德、嘉靖间宜兴制砂壶名手。供春起初为吴仕家僮,侍奉主人之余,从金沙寺僧那里学得制壶技法,并且成为一代名家。

[131] 敦庞周正:敦厚朴实,形制周正。

[132] 指螺纹:制作壶坯时留下的指纹。

[133] 董翰:号后谿。明嘉靖、隆庆间江苏宜兴制陶名艺人。所造茗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古拙风格,是最早创造菱花式砂壶的名手。赵梁:一作赵良。明嘉靖、隆庆间江苏宜兴制陶名艺人。他所制作的茗壶,多梁式,以古拙朴实见长。据传说,砂壶中之提梁式,创制于赵梁。玄锡:有关他的姓字,诸说不一。明周嘉胄《阳羡茗壶图谱》、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作元畅,清陈贞慧《秋园杂佩》作袁锡,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作玄锡。今从周高起之说。明嘉靖、隆庆间江苏宜兴制陶名艺人。善制砂壶,以古朴著称。时朋:又作时鹏。明嘉靖、隆庆间宜兴制陶名艺人。宜兴(今属江苏)人。时大彬父。擅制宜兴砂壶,以古拙见长。

[134] 妍媚:美丽可爱。

[135] 朴雅:朴素雅致。

[136] 空群:唐韩愈《送温造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后因以“空群”比喻人才被选拔一空。

[137] 李茂林:即李养心,号茂林。明嘉靖、万历间宜兴制壶高手。善制砂壶,制小圆式,妍在朴致中,允属名玩。李仲芳:明万历间制陶艺人。制壶名手李茂林之子,制壶名家时大彬高足。他的作品文巧精工,技艺俱佳。徐友泉:名士衡,以字行。明万历年间制紫砂壶名手。善制尊、罍、汉方扁觯等各种仿古器形,其调配的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等。

[138] 欧正春:一作欧子明。明万历时陶器名师。在宜兴丁山镇创制瓷器,世称“欧窑”。所造瓷器,形式大半仿均(钧)窑,所以又称“宜均”。邵文金:又名亨祥。明万历时宜兴制壶高手。邵文银:又名亨裕,明万历至清顺治间人,与邵亨祥(文金)同胞兄弟,都是时大彬的弟子。蒋伯荂: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名士陈继儒将“敷”改为“荂”。明万历时宜兴制壶高手。时大彬弟子。

[139] 陈用卿:俗名陈三呆子,明代制砂壶名手。制壶技艺独具特色,与当时制壶名家时大彬、蒋时英齐名。陈信卿: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人。善仿时大彬、李茂林之传器。闵鲁生:即闵贤,字鲁生。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制壶名家,善仿制,所制壶厚实沉重,朴素而形优。陈光甫:明代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

[140] 陈仲美:明代制陶艺人。万历年间曾在景德镇烧造瓷器,尤善仿古窑器,精制各种古玩,有鬼斧神功之妙,当时与周丹泉齐名。后去阳羡(今江苏宜兴),把瓷雕艺术和制壶巧妙结合,重镂叠刻,甚为精美。

[141] 重锼(sou)叠刻:反复镂刻,重叠雕饰。

[142] 沈君用:名士良。明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邵盖:明万历、崇祯年间宜兴制壶高手。周后溪:明万历年间制壶名手。邵二孙:明万历年间制壶名手。陈俊卿:明万历年间制壶名手。周季山:明天启、崇祯年间制壶名手。陈和之:明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壶式高古清绝,书法有晋唐风。陈挺生: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江西婺源人。《阳羡茗壶图录》谓陈挺生与邵盖、周后溪、邵二孙、陈和之等“皆一时之名手”。承云从:明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沈君盛:明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善仿徐士衡、沈士良。陈辰:字共之。明万历、崇祯宜兴陶刻名手。专事代陶工镌刻书铭,誉称陶之中书君。

[143] 闲雅:即娴雅。文雅大方。

[144] 盎(àng):古代的一种盆,腹大口小。

[145] 鬲:通“隔”。

[146] 漉(lù):过滤。

[147] 椰瓢:椰壳制成的瓢。

[148] 盎:充满。此指壶盖为弧形。砥:平直,平坦。

[149] 氤氲(yin yun):弥漫貌。

[150] 笋壳:竹类主秆所生叶。笋期包于笋外,笋生长成竹过程中陆续脱落。

[151] 檞(jiě)叶:槲树的叶子,形大如荷叶。攒(cuán):聚,凑集,拼凑。

[152] 箬(ruò)笠: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

[153] 笊(zhào)篱:用竹篾或铁丝、柳条编成蛛网状供捞物沥水的器具。

[154] 林下: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出尘:超出世俗。

[155] 水德:古代阴阳家称帝王受命的五德之一。谓以水而德王。此指有益于茶水味道。

[156] 王东城:即王旦(957—1017),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累官至宰相。

[157] 杨大年:即杨亿(974—1020),字大年。卒,谥文,世称杨文公。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后人辑有《杨文公谈苑》等。

[158] 《支廷训集》:指《支廷训文集》,明支廷训撰。《汤蕴之传》,即为阳羡茶壶做的传记。所谓“汤蕴之”,即指壶,产阳羡之壶。

[159] 赵良璧:明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嘉靖民间艺人。工于制梳及锡器,称绝技。

[160] 归锡:即归复制作的归锡壶。归复,又名复初。清人。善以生锡制模,圃光其外,空其中,以檀木为把,以玉为嘴及盖顶,取其夏日贮茶无宿味,年久锡生点鱼斑者佳,人称“归壶”。

[161] 嘉禾:古地名。今浙江嘉兴。黄锡:即黄元吉制作的黄锡壶。

[162] 有等:有些。

[163] 嘉窑:明嘉庆年间景德镇官窑。

[164] 曹昭《格古要论》:三卷,明曹昭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铁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曹昭,字明仲。松江(今属上海)人。

[165] (piè):古时盛茶、酒的器皿。

[166] 《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清张英、王士祯等奉命编撰而成。张英(1637—1708),字敦复、梦敦,号乐圃、倦圃翁。桐城(今属安徽)人。官累迁礼部尚书,兼管翰林院詹事府。康熙三十八年(1699),授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端。著有《笃素堂文集》《存诚堂诗集》《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杂著》等。

[167] 茗碗纤纤捧:语出唐韩愈、孟郊、张籍与张彻共同创作的五言古诗的联句集合。凡三十四韵,六十八句。

[168] 土噶喇:即吐噶喇群岛,又称宝岛群岛。日语称吐噶喇列岛。清朝史籍作土噶喇。在今日本九州西南部,琉球群岛北部。其名日语原意为宝贝,故俗称宝岛列岛或金七岛。

[169] 葛万里:号梦航。清昆山(今属江苏)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