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之煮

【题解】

本章共搜集文献一百三十一则,内容较为丰富,主要论述了自唐以来煎煮茶汤所用的水,以及在煎煮茶汤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火候、茶与水的比例、煎煮所用的器具、茶汤的调制、燃料的选择等方面。

本章多次论及水的重要性。如唐苏廙《仙芽传·作汤十六法》记载:“水,是掌管茶的命运之神。”明熊明遇《岕山茶记》记载:“烹茶时水的功劳最大。”明顾元庆《茶谱》记载:“煎茶的四个要诀,第一就是选择水。”因为水在煎煮茶汤的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于是便产生一系列名人与水的故事。如南宋祝穆《事文类聚》记载:唐李德裕在朝当政时,有亲知出使京口,因为醉酒忘记取水,便从石头城下汲水以替代扬子江南零水,经李德裕品饮后而察觉的故事。

“汤有三大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捷辨。”关于烹茶煮水火候的把握,有三种辨别的方法:一是通过水性加以鉴别,称为内辨;二是通过水声加以鉴别,称为外辨;三是通过水气加以鉴别,称为气辨。

“投茶有序,无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夏宜上投,冬宜下投,春秋宜中投。”“夏先贮水入茶,冬先贮茶入水。”讲述了煮茶时茶与汤投放的先后顺序以及适宜的饮茶季节。

“三人以上,止热一炉。如五六人,便当两鼎炉,用一童,汤方调适。”即三个人以上,只需要加热一炉火即可。如果是五六个人,就应当用两个鼎炉,每一炉专用一名童子,调和烹煮和点茶。说明饮茶人数与火炉的数量之比。

煮水的火,不宜使用贱劣的树木、破败的器具,必须用坚实的木炭所烧的火才最好。

茶叶不适宜靠近阴暗的房间、厨房、喧哗的闹市、小儿啼哭的地方、性格粗野的人、奴仆相互吵闹的地方、酷热的书斋。说明贮茶的场所要不受外界影响。

唐陆羽《六羡歌》:“不羡黄金罍[1],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2],曾向竟陵城下来[3]。”

【译文】

唐陆羽《六羡歌》写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张又新《水记》[4]: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5],于又新丈人行也[6]。为学精博,有风鉴称[7]。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井水第四,大明寺井水第五[8],吴淞江水第六[9],淮水最下第七[10]。余尝具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11],诚如其说也。客有熟于两浙者[12],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及刺永嘉,过桐庐江[13],至严濑[14],溪色至清,水味甚冷,煎以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15],愈于扬子南零殊远。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16],以是知客之说信矣。

【译文】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原刑部侍郎刘伯刍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辈。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有风度和见识。他曾经比较了天下适合泡茶的水,共分为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井水第四,扬州大明寺井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河水最下品名列第七。我曾经携带水瓶乘船汲取这七种水,亲自品尝比对,确实像刘伯刍先生所言。有熟悉浙江水泉状况的朋友,说我搜访的不全,我曾记录下来。等我做永嘉刺史时,路过桐庐江,到严陵濑时,山溪水色非常清澈,水味特别寒冷,用来烹煎好茶,茶汤清新香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超过扬子江南零水多了。等到了永嘉,汲取仙岩瀑布的水煮茶,也不次于扬子江南零水,因此才知道朋友的说法确实可信。

陆羽论水,次第凡二十种: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虾蟆口水第四[17],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泉第八,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18],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19],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20]。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21],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22],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23],柳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译文】

陆羽论水的等级,按照次序共分为二十种: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泉水第八,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柳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以太冷。

唐顾况《论茶》[24]:煎以文火细烟,煮以小鼎长泉。

【译文】

唐顾况《论茶》记载:煎茶要用小火细烟,煮茶要用小鼎长泉。

苏廙《仙芽传》第九卷载《作汤十六法》谓[25]:汤者,茶之司命[26]。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味同调矣。煎以老嫩言,凡三品;注以缓急言,凡三品;以器标者,共五品;以薪论者,共五品。一得一汤[27],二婴汤[28],三百寿汤[29],四中汤[30],五断脉汤[31],六大壮汤[32],七富贵汤[33],八秀碧汤[34],九压一汤[35],十缠口汤[36],十一减价汤[37],十二法律汤[38],十三一面汤[39],十四宵人汤[40],十五贱汤[41],十六魔汤[42]。

【译文】

苏廙《仙芽传》第九卷中所载《作汤十六法》写道:水,是掌管茶的命运之神。如果名茶用平常的水来煎煮,就与一般的茶味道一样了。煎茶如果以过与不过而言,共有三品;以注水的缓慢与急切而言,共有三品;以茶具为标准,共有五品;以煎茶所用的柴薪而言,共有五品。与之相应有:一得一汤,二婴汤,三百寿汤,四中汤,五断脉汤,六大壮汤,七富贵汤,八秀碧汤,九压一汤,十缠口汤,十一减价汤,十二法律汤,十三一面汤,十四宵人汤,十五贱汤,十六魔汤。

丁用晦《芝田录》[43]:唐李卫公德裕[44],喜惠山泉,取以烹茗。自常州到京,置驿骑传送[45],号曰“水递”。后有僧某曰:“请为相公通水脉。盖京师有一眼井与惠山泉脉相通,汲以烹茗,味殊不异。”公问:“井在何坊曲[46]?”曰:“昊天观常住库后是也[47]。”因取惠山、昊天各一瓶,杂以他水八瓶,令僧辨晰[48]。僧止取二瓶井泉,德裕大加奇叹[49]。

【译文】

丁用晦《芝田录》记载:唐李德裕喜欢惠山泉水,不远千里汲取烹茶。从常州到京城长安,设置驿马进行传送,号称“水递”。后来有个僧人说:“我恳请为相公打通水脉。京城有一眼井与惠山泉脉相通,这样从京师井中汲水烹茶,味道与惠山泉水没有差别。”李德裕问:“井在哪个街巷?”僧人回答说:“昊天观常住库后面就是。”李德裕于是就取来惠山泉水、昊天观的井水各一瓶,混杂以其他地方的泉水八瓶,令僧人辨别清楚。僧人只取了惠山泉水、昊天观的井水,李德裕大加赞叹。

《事文类聚》[50]:赞皇公李德裕居廊庙日[51],有亲知奉使于京口[52],公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南零水与取一壶来。”其人敬诺[53]。及使回举棹日[54],因醉而忘之,泛舟至石城下方忆,乃汲一瓶于江中,归京献之。公饮后,叹讶非常[55],曰:“江表水味有异于顷岁矣[56],此水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也[57]。”其人即谢过[58],不敢隐。

【译文】

祝穆《事文类聚》记载:唐赞皇公李德裕在朝当政时,有亲知奉命出使京口,李德裕说:“回来的时侯,请给我取一壶金山下扬子江南零水。”那个人恭敬答应。等到出使完乘船回乡的那天,因为醉酒而忘记了,行船到南京石头城下才想起来,于是从长江中汲取了一瓶水,回到京城献给李德裕。李德裕品饮后,非常惊讶,说:“江表的水味跟往年不一样了,此水很像南京石头城下的水。”那个人当即表示歉意,不敢有所隐瞒。

《河南通志》[59]:卢仝茶泉在济源县[60]。仝有庄,在济源之通济桥二里余,茶泉存焉。其诗曰:“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自号玉川子,有寺名玉泉。汲此寺之泉煎茶,有《玉川子饮茶歌》,句多奇警[61]。

【译文】

《河南通志》记载:卢仝茶泉在济源县。卢仝有一处住宅,在济源县通济桥二里多的地方,茶泉就保存在那里。卢仝《将归山招冰僧》诗写道:“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他自号玉川子,有寺名叫玉泉。卢仝汲取玉泉寺的泉水煎茶,有《玉川子饮茶歌》,诗句文字大多新颖、深切。

《黄州志》:陆羽泉在蕲水县凤栖山下[62],一名兰溪泉,羽品为天下第三泉也。尝汲以烹茗,宋王元之有诗[63]。

【译文】

《黄州志》记载:陆羽泉在蕲水县凤栖山下,又叫兰溪泉,陆羽品评为天下第三泉。我曾汲取此泉水来烹茶,宋王禹偁有《陆羽泉茶》诗记述。

无尽法师《天台志》[64]:陆羽品水,以此山瀑布泉为天下第十七水。余尝试饮,比余豳溪、蒙泉殊劣[65]。余疑鸿渐但得至瀑布泉耳。苟遍历天台,当不取金山为第一也。

【译文】

无尽法师《天台志》记载:陆羽品评天下泉水,以天台山瀑布泉为天下第十七水。我曾试饮,觉得比豳溪、蒙泉的水质差很多。我怀疑陆羽只到过瀑布泉而已。如果他遍游天台山,应当不会取金山下扬子江南零水为天下第一了。

《海录》[66]:陆羽品水,以雪水第二十,以煎茶滞而太冷也。

【译文】

叶廷珪《海录碎事》记载: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把雪水列为第二十,因为用雪水来煎茶易凝滞而且太冷。

陆平泉《茶寮记》[67]:唐秘书省中水最佳[68],故名秘水。

【译文】

陆树声《茶寮记》记载:唐代秘书省中的泉水最好,所以称为秘水。

《檀几丛书》:唐天宝中[69],稠锡禅师名清晏,卓锡南岳涧上[70],泉忽迸石窟间,字曰真珠泉。师饮之,清甘可口,曰:“得此瀹吾乡桐庐茶[71],不亦称乎!”

【译文】

王晫《檀几丛书》记载:唐天宝年间,有一位稠锡禅师,名叫清晏,居住在南岳衡山涧上,泉水忽然从石窟间迸发出来,有字为真珠泉。禅师品饮之后,感觉清凉甘甜,十分可口,说:“用此泉水冲泡我家乡的桐庐茶,不是很适合吗!”

《大观茶论》:水以轻清甘洁为美,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络迸跃为度[72]。

【译文】

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品评泉水以轻盈、清澈、甘甜、洁净为好,烹煮茶水以刚烧开沸腾如鱼目、蟹眼般连缀在一起不断冒出气泡为最好。

《咸淳临安志》[73]:栖霞洞内有水洞,深不可测,水极甘洌。魏公尝调以瀹茗[74]。又莲花院有三井,露井最良,取以烹茗,清甘寒洌[75],品为小林第一。

【译文】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记载:栖霞洞内有个水洞,深不可测,泉水极为甘美清澄。苏颂曾用此水煎茶。另外莲花院中有三口井,其中露井水质最好,汲取用来煮茶,清甜甘美寒凉,被品评为小林第一。

《王氏谈录》[76]:公言茶品高而年多者,必稍陈[77]。遇有茶处,春初取新芽轻炙,杂而烹之,气味自复在。襄阳试作[78],甚佳,尝语君谟,亦以为然。

【译文】

王洙《王氏谈录》记载:先生谈及名茶品质高而年代久的,必须贮藏时间稍微长一些。遇到出产茶叶的地方,开春采摘刚萌发的茶芽轻轻烘焙,与陈茶放到一起烹煮,香味自然还在。米芾以此方法试验,效果很好,曾告诉蔡襄,蔡襄也认为是这样。

欧阳修《浮槎水记》[79]: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80],较其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又新所失多矣。陆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81]。”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译文】

欧阳修《浮槎山水记》记载:浮槎山与龙池山都在庐州境内,龙池山水的味道远不如浮槎山的。而张又新《煎茶水记》以龙池山的水为第十,浮槎山的水却被舍弃而没有记录,由此可见张又新《煎茶水记》缺漏很多。陆羽就不是这样,他品评天下水说:“山水最好,江水其次,井水最差,山水、甘美而清洌的泉水、石池随意流淌的水最好。”其言语虽然简略,然而对于品评水已经比较全面了。

蔡襄《茶录》: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煮时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去声。一两重即止。乃以钤钳之,用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译文】

蔡襄《茶录》记载:茶饼如果贮存一年以上,那香气、色泽、味道都陈旧了。烹煮时先放到干净的器皿中用沸汤浸泡,刮去表面的膏油,油,去声。刮掉一两层即可停止。用茶钤夹起,用微火烤干,然后碾成碎末。如果是当年的新茶,就不用这种方法了。

碾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如经宿则色昏矣。

【译文】

碾茶时,先用干净的纸紧密包扎起来捶碎,然后放入茶碾中反复压碾。其要领在于刚碾出的茶末色泽鲜白,如果是隔夜碾出的茶末,则色泽昏暗。

碾毕即罗。罗细则茶浮,粗则沫浮。

【译文】

碾茶完毕立即用茶罗筛成碎末。茶罗过细,烹茶时茶末就浮于水面;茶罗过粗,烹茶时水沫就会浮在茶上。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译文】

烹茶时煮水最难把握,水温达不到火候,投入茶末后就会漂浮在水面;火候过了,茶末就会沉底。前人所谓的蟹眼,就是火候过了。况且水在茶瓶中烹煮水温变化难以辨别,所以说候汤最难。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校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82]。

【译文】

点茶时茶和水要保持一定比例,如果茶少水多,就会使云脚涣散;水少茶多,就会使茶汤表面凝聚。建安人称点茶后茶汤表面的幻象为云脚、粥面。用茶匙取茶末一钱放入茶盏,先注入开水调和均匀。再添开水,同时用茶筅来回搅动。茶盏中注水四分就停止,看其面色鲜白,着盏处没有水痕最好。建安人斗茶时,以水痕先退的为负,水痕耐久的为胜,所以比较胜负的说法,叫做相差一水两水。

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也。若烹点之际,又杂以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译文】

茶叶有天然的香味,然而进贡的茶叶往往添加少量的龙脑香和茶膏,想增加茶的香味。建安民间的斗茶品茗,都不添加香料,担心会侵夺茶叶原有的香味。如果是烹煮点茶时,又掺杂以珍贵果品、香草,那么侵夺茶叶原有的香味就更加严重,的确不应当使用。

陶穀《清异录》: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83],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84],如并点四瓯,共一首绝句,泛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尔[85]。檀越日造门[86],求观汤戏。全自咏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译文】

陶穀《清异录》记载:注汤点茶时能够使茶水表面幻化出各种物象,这是茶匠通于神灵的技艺。僧人福全生于山东金乡,成长于盛产茶叶的地方,能在注汤时将茶幻化成一句诗,如果同时注四盏茶,合成一首绝句,浮于茶汤的表面。幻化其他小物件,唾手而得。每天都有施主登门造访,请求观赏汤戏。福全自己咏诗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茶至唐而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87],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译文】

茶事到唐朝而开始兴盛。近代有人在点汤击拂时运用茶匙,另外施展决妙窍门,使茶汤表面茶纹水脉幻化成各种物象,如禽兽、虫鱼、花草之类,精致小巧如同绘画,但瞬间就散失净尽,这就是茶的变化。当时人称为茶百戏。

又有漏影春法[88]。用缕纸贴盏,糁茶而去纸[89],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90],沸汤点搅。

【译文】

还有一种漏影春的煮茶方法。用剪好的缕纸贴到茶盏上,把茶洒上,然后把纸去掉,伪装成花的样子。另外用荔枝的果肉为叶,松子、白果之类珍贵物品为花蕊,点汤击拂。

《煮茶泉品》:予少得温氏所著《茶说》[91],尝识其水泉之目,有二十焉。会西走巴峡[92],经虾蟆窟;北憩芜城[93],汲蜀冈井[94];东游故都[95],绝扬子江[96];留丹阳,酌观音泉[97];过无锡,慧山水[98]。粉枪末旗[99],苏兰薪桂[100],且鼎且缶,以饮以歠[101],莫不瀹气涤虑[102],蠲病析酲[103],祛鄙恡之生心[104],招神明而还观[105]。信乎!物类之得宜,臭味之所感[106],幽人之佳尚[107],前贤之精鉴,不可及已。

【译文】

叶清臣《煮茶泉品》记载:我年轻时得到温庭筠所著《采茶录》,曾记得他谈到泉水的名目大约有二十种。后来恰巧碰上向西游历到达巴峡,经过虾蟆窟;向北游历曾在芜城小住,汲取蜀冈井水;向东游历金陵故都,横渡扬子江;在丹阳逗留时,酌取丹阳观音寺泉水;经过无锡时,汲取惠山寺泉水。将茶叶碾成细末,把木兰和桂树作为柴火,用鼎或者缶作为茶器,烹点品饮,我们无不疏导气息,清除烦扰,除病解酒,祛除发自内心的卑鄙吝啬的想法,招致神明正确达观的精神。应当相信!万物的相得益彰,气味的感应而发,幽雅隐士的赞美,以往贤人高明的品鉴,我们实在是无法企及。

昔郦元善于《水经》[108],而未尝知茶;王肃癖于茗饮[109],而言不及水。表是二美,吾无愧焉[110]。

【译文】

从前郦道元精于注《水经》,然而不曾通晓茶事;王肃嗜好饮茶,然而却没有谈论水品。通晓茶事、谈论水品这两种美事我都不逊色。

魏泰《东轩笔录》[111]:鼎州北百里有甘泉寺[112],在道左,其泉清美,最宜瀹茗。林麓回抱[113],境亦幽胜[114]。寇莱公谪守雷州[115],经此酌泉,志壁而去。未几丁晋公窜朱崖[116],复经此,礼佛留题而行[117]。天圣中[118],范讽以殿中丞安抚湖外[119],至此寺睹二相留题,徘徊慨叹,作诗以志其旁曰:“平仲酌泉方顿辔,谓之礼佛继南行。层峦下瞰岚烟路,转使高僧薄宠荣。”

【译文】

魏泰《东轩笔录》记载:鼎州北一百里处有甘泉寺,在道路左边,泉水清澈甘美,最适合烹茶。这里山林环抱,环境幽静而优美,最适合煮茶。寇准被贬雷州时,经过此地,品饮了泉水,题壁后离去。不久丁谓被放逐到朱崖,又经过此地,祭拜佛像后留下题记而行。天圣年间,范讽以殿中丞的身份出任湖南安抚使,到甘泉寺看见二位丞相留下的题诗,徘徊良久,感慨万分,作诗题在旁边道:“平仲酌泉方顿辔,谓之礼佛继南行。层峦下瞰岚烟路,转使高僧薄宠荣。”

张邦基《墨庄漫录》[120]:元祐六年七夕日[121],东坡时知扬州[122],与发运使晁端彦、吴倅晁无咎[123],大明寺汲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二水校其高下,以塔院水为胜。

【译文】

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元祐六年七夕那天,苏东坡正担任扬州知府,与发运使晁端彦、苏州同知晁补之,在大明寺汲取塔院西廊的井水,与下院蜀井的井水比较高下,结果以塔院西廊的井水为好。

华亭县有寒穴泉[124],与无锡惠山泉味相同,并尝之不觉有异,邑人知之者少[125]。王荆公尝有诗云:“神震冽冰霜,高穴雪与平。空山渟千秋[126],不出呜咽声。山风吹更寒,山月相与清。北客不到此,如何洗烦酲[127]。”

【译文】

华亭县有寒穴泉,与无锡惠山泉水味相同,一同品尝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当地人知道的很少。王安石曾有诗写道:“神震冽冰霜,高穴雪与平。空山渟千秋,不出呜咽声。山风吹更寒,山月相与清。北客不到此,如何洗烦酲。”

罗大经《鹤林玉露》[128]:余同年友李南金云[129]:《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130]。然近世瀹茶,鲜以鼎,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又陆氏之法,以未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而下[131]。未若今以汤就茶瓯瀹之,则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也[132]。乃为声辨之诗曰:“砌虫唧唧万蝉催[133],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磁杯[134]。”其论固已精矣。然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若声如松风涧水而遽瀹之,岂不过于老而苦哉。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后汤适中而茶味甘。此南金之所未讲也。因补一诗云:“松风桂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

【译文】

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我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李南金说:陆羽《茶经》分别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的关键步骤。然而近来煎茶煮水,很少用鼎和,改用茶瓶煮水,难以观察把握。应以煮水的声音来辨别一沸、二沸、三沸。又按陆羽的煮水方法,没有把茶投入茶,所以第二沸投入茶末最为适当。如果按照今天的泡茶方法,就应当在水烧过二沸刚到三沸时停火冲茶最为适当。于是写下一首专为声辨的《茶声》诗:“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磁杯。”其论述固然已经很精到了。然而泡茶的方法,煮水要嫩不要老。因为水嫩而茶味甘甜,水老则茶味苦涩。如果煮水声如松风声起、涧水流淌时立即泡茶,岂不是水又老而茶味又苦涩吗?只有立即移走茶瓶,熄火,等待水沸停止后再冲泡,然后煮水老嫩适中而茶味甘甜。这是李南金所没有讲到的。因而我又补充一首《茶声》诗写道:“松风桂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

赵彦卫《云麓漫钞》[135]:陆羽别天下水味,各立名品[136],有石刻行于世。《列子》云孔子“淄渑之合,易牙能辨之”[137]。易牙,齐威公大夫[138]。淄渑二水,易牙知其味,威公不信,数试皆验。陆羽岂得其遗意乎[139]?

【译文】

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陆羽辨别天下水味,各立名位品级,各地都有石刻传世。《列子》记载:孔子说“淄水与渑水混合放在一块儿,易牙能够辨别”。易牙是齐桓公时大夫。淄水和渑水,易牙能分辨出水味的差别,齐桓公不相信,经过数次试验,结果都是如此。陆羽难道也得到了易牙留下的旨趣吗?

《黄山谷集》:泸州大云寺西偏崖石上[140],有泉滴沥,一州泉味皆不及也。

【译文】

黄庭坚《黄山谷集》记载:泸州大云寺西侧的崖石上,有泉水滴沥,一州所有泉水的味道都比不上此泉。

林逋《烹北苑茶有怀》[141]:“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142]。人间绝品应难识,闲对《茶经》忆故人。”

【译文】

林逋《烹北苑茶有怀》诗写道:“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人间绝品应难识,闲对《茶经》忆故人。”

《东坡集》:予顷自汴入淮泛江[143],溯峡归蜀,饮江淮水盖弥年[144]。既至,觉井水腥涩,百余日然后安之。以此知江水之甘于井也,审矣[145]。今来岭外[146],自扬子始饮江水,及至南康[147],江益清驶[148],水益甘,则又知南江贤于北江也。近度岭入清远峡[149],水色如碧玉,味益胜。今游罗浮[150],酌泰禅师锡杖泉[151],则清远峡水又在其下矣。岭外惟惠州人喜斗茶[152],此水不虚出也!

【译文】

苏轼《东坡集》记载:我近来从京师开封经汴水入淮河,进而泛长江沿着三峡逆流而上回到四川,终年饮用长江和淮河的水。到了这里,感觉井水的味道非常腥涩,直到百余天后才适应。由此可知江水比井水甘甜,确实如此。现在来到岭南,从扬子江开始饮用江水,到了南康,江水愈加水清流疾,水也更为甘甜,由此可知南方的江水比北方的江水更好。最近越过五岭来到清远峡,水的颜色犹如碧玉,水味更好。如今游览到了罗浮山,酌取景泰禅师锡杖泉水,那清远峡的水又在其下了。岭南只有惠州人喜欢比试茶的优劣,可见此水没有白流啊!

惠山寺东为观泉亭,堂曰漪澜,泉在亭中,二井石甃相去咫尺[153],方圆异形。汲者多由圆井,盖方动圆静,静清而动浊也。流过漪澜,从石龙口中出,下赴大池者,有土气,不可汲。泉流冬夏不涸,张又新品为天下第二泉。

【译文】

无锡惠山寺东面是观泉亭,堂名为漪澜,泉水就在亭中,两口井距离很近,一圆一方形态各异。人们多汲取圆井里的水,因为方井里的水是流动的而圆井里的水是静止的,静止的水显得清澈而流动的水显得浑浊。泉水流过漪澜亭,从石制的龙口中出来,往下流到大池的水,就有泥土的气息,不可汲取饮用。泉水整年不干涸,张又新品评为天下第二泉。

《避暑录话》[154]:裴晋公诗云[155]:“饱食缓行初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156],风送水声来耳边。”公为此诗必自以为得意,然吾山居七年,享此多矣。

【译文】

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裴度有诗写道:“饱食缓行初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他作这首诗的时候一定颇为得意,然而我在山里居住了七年,享受这种生活已经很久了。

冯璧《东坡海南烹茶图》诗[157]:“讲筵分赐密云龙[158],春梦分明觉亦空。地恶九钻黎火洞[159],天游两腋玉川风[160]。”

【译文】

冯璧《东坡海南烹茶图》题诗中写道:“讲筵分赐密云龙,春梦分明觉亦空。地恶九钻黎火洞,天游两腋玉川风。”

《万花谷》:黄山谷有《井水帖》云[161]:“取井傍十数小石,置瓶中,令水不浊。”故《咏慧山泉》诗云“锡谷寒泉椭音妥。石俱”是也[162]。石圆而长曰椭,所以澄水。

【译文】

《锦绣万花谷》记载:黄庭坚《从人乞扬华店井水帖》写道:“取井旁十几颗小石子放在瓶中,可以使水不浑浊。”所以《咏慧山泉》诗中有“锡谷寒泉椭椭,读音为妥。石俱”的句子。石头圆而长称为椭,用以澄清水质。

茶家碾茶,须碾着眉上白,乃为佳。曾茶山诗云[163]:“碾处须看眉上白,分时为见眼中青。”

【译文】

制茶人家碾茶,必须碾到眉毛现出白色,才称为最好。曾几诗中写道:“碾处须看眉上白,分时为见眼中青。”

《舆地纪胜》[164]:竹泉,在荆州府松滋县南[165]。宋至和初[166],苦竹寺僧浚井得笔[167]。后黄庭坚谪黔过之[168],视笔曰:“此吾虾蟆碚所坠。”因知此泉与之相通。其诗曰:“松滋县西竹林寺,苦竹林中甘井泉。巴人谩说虾蟆碚,试裹春茶来就煎。”

【译文】

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竹泉,在荆州府松滋县南部。北宋至和初年,苦竹寺的僧人在淘井以疏通水源时得到一支毛笔。后来黄庭坚被贬到贵州时经过这里,看到这支笔说:“这是我在虾蟆碚坠落水中的那支笔。”由此可知竹泉与虾蟆泉是相通的。黄庭坚在诗中写道:“松滋县西竹林寺,苦竹林中甘井泉。巴人谩说虾蟆碚,试裹春茶来就煎。”

周煇《清波杂志》:余家惠山,泉石皆为几案间物。亲旧东来,数问松竹平安信[169]。且时致陆子泉[170],茗碗殊不落寞。然顷岁亦可致于汴都[171],但未免瓶盎气。用细砂淋过,则如新汲时,号拆洗惠山泉。天台竹沥水[172],彼地人断竹稍屈而取之盈瓮,若杂以他水则亟败[173]。苏才翁与蔡君谟比茶[174],蔡茶精用惠山泉煮,苏茶劣用竹沥水煎,便能取胜。此说见江邻几所著《嘉祐杂志》[175]。果尔[176],今喜击拂者,曾无一语及之,何也?双井因山谷乃重[177],苏魏公尝云:“平生荐举不知几何人[178],唯孟安序朝奉岁以双井一瓮为饷。”盖公不纳苞苴[179],顾独受此,其亦珍之耶!

【译文】

周煇《清波杂志》记载:我家在无锡惠山,泉水和美石都是几案上摆放的玩赏之物。亲朋故旧从东而来,多次互通平安家信。而且经常带来惠山泉水,使我的茗碗不至落寞。然而往年也有人送惠山泉水到汴京,但是不免有长久贮存瓶盎的气味。如果把水用细沙过滤,就像刚汲取的一样,被称为拆洗惠山泉。天台山的竹沥水,是当地人砍断竹梢使竹身弯曲而汲取满瓮竹叶上的露水,如果夹杂其他的水就立即败味。苏舜元和蔡襄斗茶,蔡襄的茶叶好,用惠山泉的水来煎煮,苏舜元的茶叶较差,用竹沥水来煎煮,就能够取胜。这种说法见于江休复所著的《嘉祐杂志》。果真如此的话,如今喜欢斗茶的人,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这件事呢?双井茶和双井泉因为黄庭坚的缘故才被重视,苏颂曾经说:“我一生不知荐举了多少人,只有孟安序朝奉每年送给我一坛双井泉的水作为酬报。”苏颂从不接受馈赠的礼物,唯独接受这坛双井泉水,亦可见双井泉水的珍贵啊!

《东京记》[180]:文德殿两掖有东西上门[181],故杜诗云:“东上阁之东,有井泉绝佳。”

【译文】

宋敏求《东京记》记载:文德殿的两旁有东西上门,所以杜诗中写道:“东上阁之东,有井泉绝佳。”

山谷《忆东坡烹茶》诗云[182]:“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空误书。”[183]

【译文】

黄庭坚《忆东坡烹茶》诗写道:“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空误书。”

陈舜俞《庐山记》[184]:康王谷有水帘,飞泉破岩而下者二三十派。其广七十余尺,其高不可计。山谷诗云“谷帘煮甘露”是也。

【译文】

陈舜俞《庐山记》记载:庐山康王谷里有瀑布,泉水从岩石上流下形成二三十个支流。大约有七十多尺宽,水流的高度不可估测。黄庭坚诗中“谷帘煮甘露”说的就是这里的水。

孙月峰《坡仙食饮录》[185]:唐人煎茶多用姜,故薛能诗云[186]:“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187]。”据此,则又有用盐者矣。近世有此二物者,辄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佳,盐则不可。

【译文】

孙矿《坡仙食饮录》记载:唐朝人煎茶多用姜,因此薛能《蜀州郑使君乌觜茶因以赠答八韵》诗写道:“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根据这种说法,还有用盐煎茶的。近代如果还有用这两种东西煎茶,就会被人大笑。但是中等的茶叶,用姜煎确实很好,用盐就不行。

冯可宾《岕茶笺》:茶虽均出于岕,有如兰花香而味甘,过霉历秋[188],开坛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189]。以汤色尚白者,真洞山也。他嶰初时亦香[190],秋则索然矣[191]。

【译文】

冯可宾《岕茶笺》记载:罗岕茶虽然都出自岕山,但有的茶叶有兰花香味,味道甘甜,经过梅雨季节和秋天以后,再打开坛子烹煮,它的香味会更加浓烈,味道如同新泡的茶一样。如果茶汤色泽发白,就是真正的洞山所产的岕茶。其他山涧所产的茶叶刚刚采制时也很香,但是经过秋天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群芳谱》:世人情性嗜好各殊[192],而茶事则十人而九。竹炉火候,茗碗清缘。煮引风之碧云[193],倾浮花之雪乳[194]。非藉汤勋[195],何昭茶德[196]?略而言之,其法有五:一曰择水,二曰简器,三曰忌溷[197],四曰慎煮,五曰辨色。

【译文】

王象晋《群芳谱》记载:世间人的本性喜好各不相同,然而十个人中有九个人喜欢饮茶。不过是竹炉煮茶火候适当,再加上好茶碗、清水的缘故。烹煮引来清风的茶叶,倾注浮花满瓯的茶汤。如果不借助泉水的功効,哪能昭显茶叶的品德呢?简单来说,煮茶有五个关键步骤:一是选择水,二是选用器具,三是忌讳污秽不洁,四是谨慎烹煮,五是分辨色泽。

《吴兴掌故录》[198]:湖州金沙泉,至元中[199],中书省遣官致祭,一夕水溢[200],溉田千亩,赐名瑞应泉。

【译文】

徐献忠《吴兴掌故录》记载:湖州的金沙泉,元代至元年间,中书省派遣官员前来祭拜,一会儿泉水就溢出来了,灌溉了良田千亩,赐名为瑞应泉。

《职方志》[201]:广陵蜀冈上有井,曰蜀井,言水与西蜀相通[202]。茶品天下水有二十种,而蜀冈水为第七。

【译文】

《职方志》记载:扬州蜀冈上有一口井,叫做蜀井,传说井里的水与西蜀相通。茶圣陆羽品评天下泉水共有二十种,而蜀冈水名列第七。

《遵生八笺》:凡点茶,先须熁盏令热[203],则茶面聚乳,冷则茶色不浮。熁音胁,火迫也。

【译文】

高濂《遵生八笺》记载:凡是泡茶时,必须先把茶盏放在火上烘烤加热,这样就会使茶汤表面凝聚,如果茶盏冷,茶的色泽就不会散发。熁,读音为胁,就是火烤的意思。

陈眉公《太平清话》:余尝酌中泠,劣于惠山,殊不可解。后考之,乃知陆羽原以庐山谷帘泉为第一。《山疏》云[204]:“陆羽《茶经》言,瀑泻湍激者勿食[205]。今此水瀑泻湍激无如矣[206],乃以为第一,何也?又云液泉在谷帘侧,山多云母[207],泉其液也,洪纤如指,清冽甘寒,远出谷帘之上,乃不得第一,又何也?”又碧琳池东西两泉,皆极甘香,其味不减惠山,而东泉尤冽。

【译文】

陈继儒《太平清话》记载:我曾经酌取过中泠泉水烹茶,味道比惠山泉水差,怎么也想不明白。后来经过考证,才知道陆羽原把庐山谷帘泉的水列为第一。《山疏》记载:“陆羽《茶经》说,瀑布泻下水流猛急的水不可饮用。如今这里的瀑布泻下的水流猛急无水可比,却认为是天下第一,这是为什么呢?又有一个云液泉在谷帘水的旁边,山上有很多云母石,云液泉是云母的汁液,泉水只有手指大的水流,水澄清甘甜而寒冷,远远胜过谷帘水,却不能得到第一,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有碧琳池的东西两眼泉水,都非常甘甜清香,味道不次于惠山泉水,而东面的泉水更为甘美清澄。

蔡君谟“汤取嫩而不取老”,盖为团饼茶言耳。今旗芽枪甲,汤不足则茶神不透,茶色不明。故茗战之捷,尤在五沸。

【译文】

蔡襄认为“煮水应该取嫩而不取老”,这是针对团饼茶而言。如今的芽叶枝梗,如果汤水温度不够就不能使茶叶的神韵完全散发出来,茶叶的色泽就不明显。所以斗茶要想取胜,关键在煮水到五次沸腾时进行冲泡。

徐渭《煎茶七类》[208]:煮茶非漫浪[209],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于胸次间者[210]。

【译文】

徐渭《煎茶七类》记载:煮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需要煮茶人的品质与茶的品质相得益彰,所以煎茶的方法往往流传于高人隐士,就好像山水、泉石藏在心中一样。

品泉以井水为下。井取汲多者,汲多则水活。

【译文】

品评泉水,以井水为最差。井水应选取经常有人汲取的,汲取的多了水性就活了。

候汤眼鳞鳞起[211],沫饽鼓泛[212],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俟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213],则味全。盖古茶用团饼碾屑,味易出。叶茶骤则乏味,过熟则味昏底滞。

【译文】

烹茶时煮水,要观察煮沸的水泡如鱼鳞状,上面泛出茶水煮沸时产生的浮沫,将茶叶投进器具中。开始时先倒少量的水,等水与茶相溶时立即把水注满,这时茶叶就会渐渐散开,烹茶时所起的乳白色泡沫浮在茶面,则茶味齐全。因为古时茶叶做成团饼碾成碎末,味道容易散发出来。带叶的茶冲泡太急就不容易出味,过熟的话茶的味道就会浑浊不清,而且容易沉积底部。

张源《茶录》: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厚。流动者良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214]。山削者泉寡[215],山秀者有神。真源无味,真水无香。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

【译文】

张源《茶录》记载:山顶的泉水清澈而较轻,山下的泉水清澈而较重,岩石下流出的泉水清澈而甘甜,沙中的泉水清澈而冷冽,土中的泉水清澈而厚重。流动的泉水比静止的好,背阴的泉水胜过向阳的。山势陡峭的泉水就会少,山势俊秀的地方就有神韵。真正的天然泉源没有味道,真正的天然泉水没有香气。在黄石中流出来的泉水最好,从青石中泻出来的泉水不能饮用。

汤有三大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捷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捷为气辨。如虾眼、蟹眼、鱼目、连珠,皆为萌汤[216],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骇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及缕乱不分,氤氲缭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

【译文】

辨别茶汤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形辨,二是声辨,三是捷辨。形辨是通过水性加以鉴别,称为内辨;声辨是通过水声加以鉴别,称为外辨;捷辨是通过水汽加以鉴别,称为气辨。其形辨:如虾眼、蟹眼、鱼目、连珠,这些都是将沸未沸的热水,直到水开得汹涌沸腾像波浪一样翻滚的时候,水汽全部消散,才算是纯熟;其声辨:如初起之声、旋转之声、振动之声、骇浪之声,这些都是将沸未沸的热水,直到声音消失,才算是纯熟;其气辨:如水汽漂浮成一缕、二缕、三缕,以及漂浮的气缕分辨不清,烟雾缭绕,这些都是将沸未沸的热水,直到气息贯通,才算是纯熟。

蔡君谟因古人制茶碾磨作饼,则见沸而茶神便发。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假罗碾[217],全具元体[218],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219]。

【译文】

蔡襄沿袭古人做法,把茶叶经过碾磨制成饼状,这样茶末一见开水神韵就会散发出来。这是茶汤用嫩而不用老的原因。如今制造茶叶,不借助茶罗、茶碾进行加工,完全保持茶叶的天然形色,茶汤必须纯熟,才能使茶的内在神蕴完全散发出来。

炉火通红,茶铫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汤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火之候也。若过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220],非茶家之要旨[221]。

【译文】

炉火通红的时候,才把茶铫放在炉火上面。用扇子扇风要又轻又快,等到水热发出声音,扇子扇风要稍用力加快,这就是所谓的小火和大火的说法。如果火力过小的话,烧出来的水性就会过于柔和,太柔和的水就会被茶降伏;火力过大的话,那烧出来的水性就猛烈,水性猛烈的话茶就会受制于水,这两种情况都不能称为达到和谐状态,不符合茶人和鉴赏家的主要旨趣。

投茶有序,无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夏宜上投,冬宜下投,春秋宜中投。

【译文】

投放茶叶要有一定的程序,不要失去最好的时机。先放茶叶后加开水,叫做下投;先加一半开水再放茶叶,再加满水,叫做中投;先加开水后放茶叶,称为上投。夏季适合上投,冬季适合下投,春秋两季适合中投。

不宜用恶木、敝器、铜匙、铜铫、木桶、柴薪、烟煤、麸炭、粗童、恶婢、不洁巾帨[222],及各色果实香药。

【译文】

不宜使用贱劣的树木、破败的器具、铜匙、铜铫、木桶、柴薪、烟煤、木炭、粗手粗脚的童子、丑陋的女婢、不洁净的手巾,以及各种果实和香料等。

谢肇淛《五杂俎》:唐薛能《茶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煮茶如是,味安得佳[223]?此或在竟陵翁未品题之先也[224]。至东坡《和寄茶》诗云[225]:“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则业觉其非矣[226],而此习犹在也。今江右及楚人[227],尚有以姜煎茶者,虽云古风[228],终觉未典[229]。

【译文】

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唐薛能《蜀州郑使君乌觜茶因以赠答八韵》诗写道:“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像这样煮茶,茶的味道怎么能好呢?此事或许还在陆羽品茶定其高下之前。到了苏轼《和蒋夔寄茶》诗写道:“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就已经觉得这种做法不正确了,然而这种习俗依然存在。如今长江以西和楚人,还有用姜煎茶的,虽说是古代传下的风俗,终究觉得不合乎标准。

闽人苦山泉难得,多用雨水,其味甘不及山泉,而清过之。然自淮而北,则雨水苦黑,不堪煮茗矣。惟雪水,冬月藏之[230],入夏用,乃绝佳。夫雪固雨所凝也,宜雪而不宜雨,何哉?或曰:北方瓦屋不净,多用秽泥涂塞故耳。

【译文】

福建人苦于很难得到山泉,所以多用雨水煮茶,它的味道不如山泉水甘甜,然而比山泉水清冽。可是淮河以北地区,雨水味苦而色黑,不能用来煮茶。只有用雪水,冬天的时候收藏起来,到了夏天再用,效果最好。虽然雪也是雨水凝结而成,但是雪水适合而雨水却不适合,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北方的瓦屋不干净,多用污秽的泥土涂塞而成的缘故。

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须汤如蟹眼,茶味方中[231]。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著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乃知古今煮法亦自不同也。

【译文】

古时的茶,称为煮茶,烹茶,煎茶。必须水开得像蟹眼连珠一样,茶的味道才正好适中。如今的茶叶只要用开水冲泡,稍微沾上火,颜色就会变黄而且味道苦涩不能饮用了。由此可知古代和现今的煮茶方法也自有不同。

苏才翁斗茶用天台竹沥水,乃竹露[232],非竹沥也。若今医家用火逼竹取沥,断不宜茶矣。

【译文】

苏舜元与蔡襄斗茶用天台山的竹沥水,其实是竹叶上的露水,不是竹沥。如果像今天的医生用火烤竹子取竹沥水,绝对不适合煎茶了。

顾元庆《茶谱》[233]:煎茶四要:一择水,二洗茶,三候汤,四择品。点茶三要:一涤器,二熁盏,三择果。

【译文】

顾元庆《茶谱》记载:煎茶的四个要诀:一是选择水,二是洗茶,三是候汤,四是择品。点茶的三个要诀:一是洗干净茶具,二是烧热茶杯,三是选择果子。

熊明遇《岕山茶记》:烹茶,水之功居大。无山泉则用天水[234],秋雨为上,梅雨次之。秋雨冽而白,梅雨醇而白。雪水,五谷之精也[235],色不能白。养水须置石子于瓮[236],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

【译文】

熊明遇《岕山茶记》记载:烹茶时水的功劳最大。没有山泉就用雨水,秋雨最好,梅雨差一些。秋雨甘冽而色白,梅雨醇厚而色白。雪水,是谷物的精华,颜色不能过白。贮存雨水时需要将石子放进瓮里,不仅对水有益处,而且白色的石头和清澈的泉水,也会让人赏心悦目。

《雪庵清史》:余性好清苦[237],独与茶宜。幸近茶乡,恣我饮啜。乃友人不辨三火三沸法,余每过饮,非失过老,则失太嫩,致令甘香之味荡然无存[238],盖误于李南金之说耳。如罗玉露之论[239],乃为得火候也。友曰:“吾性惟好读书,玩佳山水,作佛事[240],或时醉花前,不爱水厄,故不精于火候。昔人有言:释滞消壅[241],一日之利暂佳,瘠气耗精[242],终身之害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害则不谓茶灾。甘受俗名,缘此之故。”噫!茶冤甚矣。不闻秃翁之言[243]:释滞消壅,清苦之益实多,瘠气耗精,情欲之害最大。获益则不谓茶力,自害则反谓茶殃。且无火候,不独一茶。读书而不得其趣,玩山水而不会其情,学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饮其韵,皆无火候者也。岂余爱茶而故为茶吐气哉?亦欲以此清苦之味,与故人共之耳!

【译文】

乐纯《雪庵清史》记载:我生性喜欢清寒贫苦,唯独与茶的习性相适宜。幸好我的家乡靠近茶叶产地,可以使我随意品饮。只是我的朋友不了解三火三沸的烹茶方法,我每次过去饮茶,不是烹点太老,就是太嫩了,以致茶叶香甜的味道一点也没有了,这大概都是被李南金的说法所误导。只有像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论,才称得上把握好火候。朋友说:“我生性只喜欢读书,游玩好的山水,作诵经祈祷、拜忏礼佛等事,有时还饮酒醉倒在花前,不喜欢饮茶,所以对煎茶的火候把握不精通。古人曾说:饮茶可以解除郁闷,消散积淀,短时会感觉舒服;但它使人元气缺损,精神耗散,对终身的危害却很大。身体获得好处就说是茶叶的功劳,受到损害就不说是茶叶带来的灾害。甘心承受世俗的名声,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哎!茶的冤枉真太大了。怎么不听听我的意见:解除郁闷,消散积淀,坚持清寒贫苦的好处很多;使人元气缺损,精神耗散,人的各种情感和本能欲望的危害最大。获得好处就不说是茶叶的功劳,自我放纵的危害倒说是因为茶叶才遭殃。况且把握不好火候,不单是茶一种。如果读书而不能得到里面的趣味,赏玩山水不能领会其中的情趣,学习佛法不能参破它的根本,贪恋女色而不能理解其中的韵致,都是没有把握好火候。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喜欢品茶而故意为茶说好话吗?也只是想用这样清寒贫苦的味道,与老友一起共享罢了。

煮茗之法有六要:一曰别,二曰水,三曰火,四曰汤,五曰器,六曰饮。有粗茶[244],有散茶[245],有末茶[246],有饼茶;有研者[247],有熬者,有炀者[248],有舂者[249]。余幸得产茶方,又兼得烹茶六要,每遇好朋,便手自煎烹。但愿一瓯常及真[250],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也[251]。故曰饮之时,义远矣哉。

【译文】

煮茶的方法有六个要诀:一是辨别茶叶,二是选择泉水,三是把握火候,四是煮水,五是选择器具,六是品饮。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之类;制作方法有研茶、熬茶、炀茶、舂茶的做法。我有幸懂得加工茶的方法,同时也掌握了烹茶的六大要诀,每遇到好朋友,便亲自煎茶烹饮。但愿一壶佳茗能喝到其中的真谛,而不用搜肠刮肚的文字五千卷。因此说品饮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啊!

田艺蘅《煮泉小品》: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媺恶[252],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但饮泉觉爽,啜茗忘喧,谓非膏粱纨绔可语[253]。爰著《煮泉小品》,与枕石漱流者商焉[254]。

【译文】

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茶的品质固然有善恶好坏,若得不到好的泉水,而且煮的方法不得当,虽是好茶但也达不到上佳效果。只要饮泉时感觉精神清爽,喝茶时会忘掉尘世喧嚣,这都不是富贵人家的子弟可以谈论的。于是编撰《煮泉小品》,是为了与隐居的高人雅士进行商榷。

陆羽尝谓:“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论诚妙[255]。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耶!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256]。”是也。今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盖兹山深厚高大[257],佳丽秀越[258],为两山之主。故其泉清寒甘香,雅宜煮茶[259]。虞伯生诗[260]:“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261]。烹煎黄金芽[262],不取谷雨后。”姚公绶诗[263]:“品尝顾渚风斯下,零落《茶经》奈尔何!”则风味可知矣,又况为葛仙翁炼丹之所哉[264]。又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两山绝品。鸿渐第钱塘天竺、灵隐者为下品,当未识此耳。而《郡志》亦只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265],皆未若龙泓清馥隽永也[266]。

【译文】

陆羽曾经说:“在出产茶叶的地方汲水煮茶,没有效果不好的,这是因为水土适宜。”这种说法的确精妙。况且一边采摘,一边烹煮,茶叶与泉水都非常新鲜呢!所以毛文锡《茶谱》也说:“蒙山中顶产的好茶,如果获取一两,用当地的泉水烹煮服用,就能够祛除拖延不愈的疾病。”的确是这样的。如今杭州各处泉水,只有龙泓泉被列入佳品,茶叶也只有龙泓山的最好。因为龙泓山山高林密,山川清秀壮丽,是南北两山的主峰。所以那里的泉水清寒而且甘香,特别适合煮茶。虞集有诗写道:“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姚绶有诗写道:“品尝顾渚风斯下,零落《茶经》奈尔何!”其风味可想而知,又何况是葛玄炼丹的地方呢?比这个地方好的是老龙泓,其清澈寒冷是龙泓泉水的两倍,这个地方出产的茶叶是南北两山的极品。陆羽认为钱塘天竺寺、灵隐寺的茶叶为下品,当时不曾认识。当地的地方志里面也只说宝云、香林、白云等茶,都不如龙泓茶清香甘美而有回味。

余尝一一试之,求其茶泉双绝,两浙罕伍云[267]。

【译文】

我曾经对上述茶叶一一品尝,想找到茶叶和泉水都堪称双绝的地方,两浙一带没有可以和它媲美的。

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则薄,不奇则蠢,不清则浊,不幽则喧,必无用矣。

【译文】

山体厚重而泉水醇厚,山势奇绝而泉水奇异,山脉清秀而泉水清澈,山峦幽深而泉水幽静,这都是泉中佳品。泉水如果不醇厚就淡薄,不奇异就笨拙,不清澈就浑浊,不幽静就喧嚣,就一定不会发挥其作用了。

江,公也,众水共入其中也。水共则味杂,故曰“江水次之”。“其水取去人远者”,盖去人远,则湛深[268],而无荡漾之漓耳[269]。

【译文】

江,就是公共的意思,众多的河水都汇流其中。众多河水汇流的水味道就会混杂,因此陆羽《茶经》说“江水次之”。还说“应到离人远的地方取江水”,因为离人生活区域远,水质就会比较清澈,而且不会因为物体在水中起伏波动使水味淡薄。

严陵濑,一名七里滩,盖沙石上曰濑、曰滩也,总谓之浙江,但潮汐不及[270],而且深澄,故入陆品耳。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黄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鸿渐以婺州为次[271],而清臣以白乳为武夷之右,今优劣顿反矣。意者所谓离其处,水功其半者耶!

【译文】

严陵濑,也叫七里滩,因为在沙石上称为濑、称为滩,总称为浙江,但潮汐不如钱塘江,而且水深且清澈,因而被陆羽列入泉品。我曾经在清秋时节将船停泊钓台下,取出茶囊中武夷茶、金华茶两种进行烹试,虽然是同一种水,武夷茶显得色黄而燥冽,金华茶显得碧绿而清香,由此才知道选择泉水的同时也应当选择茶。陆羽认为金华茶差一些,而叶清臣认为北苑的白乳茶比武夷茶要好一些,如今茶的优劣正好相反。通晓其意的行家认为这是所谓的茶离开了原产地,泉水的功效占到了一半。

去泉再远者,不能日汲。须遣诚实山僮取之[272],以免石头城下之伪[273]。

【译文】

如果泉水相去太远,那就不能每天去汲取了。必须派遣诚实的山居人家的僮仆去取,以避免发生像石头城下取水假冒名泉的事情。

苏子瞻爱玉女河水[274],付僧调水符以取之[275],亦惜其不得枕流焉耳[276]。故曾茶山《谢送惠山泉》诗有“旧时水递费经营”之句[277]。

【译文】

苏轼喜欢玉女河里的水,吩咐僧人拿调水符去汲取,也曾叹息自己不能靠近水流。所以曾几《谢送惠山泉》诗中有“旧时水递费经营”这样的句子。

汤嫩则茶味不出,过沸则水老而茶乏。惟有花而无衣[278],乃得点瀹之候耳。

【译文】

如果茶汤煎得沸点不够,那茶的味道就散发不出,茶汤煎得太过就会使茶力消乏。只有茶汤开到冲泡时有水花而没有浮沫的状态,才算是掌握了烹点的火候。

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

【译文】

有了好水和好茶,还不可以没有火。并不是说真的没有火,而是说火候没有掌握好。

李约云“茶须活火煎”[279],盖谓炭火之有焰者。东坡诗云“活水仍将活火烹”是也。余则以为山中不常得炭,且死火耳,不若枯松枝为妙。遇寒月[280],多拾松实房蓄[281],为煮茶之具,更雅。

【译文】

李约说“茶须活火煎”,活火大概是指有焰的炭火。苏轼《汲江煎茶》诗所说的“活水仍将活火烹”就是这个意思。我却认为山中不常有炭,而且都是死火,不如用干枯的松枝煎茶为好。遇到冬天,多拾点松子贮存在房子里作为煮茶的燃料,更为风雅。

人但知汤候,而不知火候。火然则水干[282],是试火当先于试水也。《吕氏春秋》[283]:伊尹说汤五味,“九沸九变,火为之纪”[284]。

【译文】

人们只知道把握汤候,而不知道把握火候。火燃烧使水易干,所以要在试水之前先调试火的大小。《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伊尹说汤有五种味道,“汤的味道烧煮九次变九次,把握火候非常关键”。

许次纾《茶疏》:甘泉旋汲,用之斯良,丙舍在城[285],夫岂易得?故宜多汲,贮以大瓮,但忌新器,为其火气未退,易于败水,亦易生虫。久用则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挈瓶为佳耳[286]。

【译文】

许次纾《茶疏》记载:用来煮茶的甘甜泉水随取随用,品饮效果最好,然而住在城里,又怎么能够轻易得到呢?所以应当多汲取一些,贮存在大瓮里,但是忌用新的容器,因为烧制的火气还没有消退,容易败坏水质,也容易生虫。长期使用的容器才好,但最怕兼作其他用途。水的本性最忌木器,尤其是松木和杉木。用木桶贮存泉水,其危害甚大,用瓶子盛水最好。

沸速,则鲜嫩风逸[287]。沸迟,则老熟昏钝[288]。故水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息其老钝。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时老汤,决不堪用。

【译文】

如果沸腾得快,那么煮出的水新鲜嫩滑并洒脱奔放。如果沸腾得慢,那么煮出的水老而不清爽。所以水一入茶铫,就要马上烹煮。等到发出像松涛一样的声音,马上掀开锅盖,可以平息水的老钝。泛出蟹眼般的气泡后,水有小的波浪,这正当火候。等到波涛汹涌,声音鼎沸,一会儿又没有声音,那就是火候过了。过了火候的老汤,绝对不能用来烹茶。

茶注、茶铫、茶瓯[289],最宜荡涤[290]。饮事甫毕[291],余沥残叶[292],必尽去之。如或少存,夺香败味。每日晨兴[293],必以沸汤涤过,用极熟麻布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烹时取用。

【译文】

茶壶、茶铫、茶杯,最应该清洗干净。品饮刚刚结束,喝剩下的茶叶必须全部清除干净。如果还有少量残留,再用时就会侵夺茶的香气、败坏茶的味道。每天早晨起来,一定要用开水洗过,用特别软的麻布把杯子里面擦干,倒扣在用竹编的架子并放置在干燥的地方,再次烹茶的时候取出来用。

三人以上,止热一炉。如五六人,便当两鼎炉,用一童,汤方调适。若令兼作,恐有参差[294]。

【译文】

三个人以上,只需要加热一炉火即可。如果是五六个人,就应当用两个鼎炉,每一炉专用一个童子,调和烹煮和点茶。如果让一人兼顾两炉,恐怕就会出现差错。

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本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既红之后,方授水器,乃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手停。停过之汤,宁弃而再烹。

【译文】

煮水的火,必须用坚实的木炭所烧的才最好。然而木炭的本性没有消失殆尽,还有残余的烟气,烟气一旦进入水里,这水就不能饮用了。所以先把木炭烧红,去掉里面的烟和火焰,在火力最猛烈时开始烧水,水就容易沸腾。木炭烧红以后,再放上煮水的器具,马上用扇子扇火。扇得越快越好,不要停止。停止扇火的水,宁可倒掉,再重新烹煮。

茶不宜近阴室、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僮奴相哄、酷热斋舍。

【译文】

茶叶不适宜靠近阴暗的房间、厨房、喧哗的闹市、小儿啼哭的地方、性格粗野的人、奴仆相互吵闹的地方、酷热的书斋。

罗廪《茶解》:茶色白,味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茶之精者,淡亦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甘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俱得也。近来好事者,或虑其色重[295],一注之水,投茶数片,味固不足,香亦窅然[296],终不免水厄之诮。虽然,尤贵择水。香以兰花为上,蚕豆花次之。

【译文】

罗廪《茶解》记载:茶叶色泽发白,味道甘甜鲜美,香气扑鼻,这是茶中的精品。茶中的精品,冲泡得淡时色泽发白,冲泡得浓时色泽发白,刚冲泡时色泽发白,放置时间长了色泽依然是白色。茶味甘甜,色泽发白,它的香气四处飘溢,色、香、味三者就都具备了。近来有好事的人担心茶的色泽太重,一壶开水只放几片茶叶,味道当然不足,香气也十分淡薄,终不免被讥讽为水厄。即使如此,特别关键的还是选择烹茶用水。茶的香气以如同兰花的香气为最好,如同蚕豆花的香气稍差一些。

煮茗须甘泉,次梅水[297]。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以澄之[298],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

【译文】

煮茶时必须用甘甜的泉水,其次是梅雨季节所降的雨水。梅雨水如膏泽一样,宇宙间一切事物都依赖它养育,味道特别甘甜。梅雨季节以后,雨水就不可再饮用了。将梅雨水汲满后用大瓮贮存起来,在里面放一片伏龙肝把水澄清,也就是炉灶中心的干土,要趁热的时候放进去。

李南金谓,当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此真赏鉴家言。而罗鹤林惧汤老[299],欲于松风涧水后,移瓶去火,少待沸止而瀹之。此语亦未中窾[300]。殊不知汤既老矣,虽去火何救哉?

【译文】

李南金认为,就应当在水烧过二沸刚到三沸时停火冲茶最为适宜。这是真正行家说的话。而罗大经怕水煮老了,想在开水发出松涛涧水声响后,移开水瓶去掉炭火,稍等到水停止沸腾然后冲茶。这样的说法也没有切中要害。殊不知水已经煮老了,即使去了火又如何补救呢?

贮水瓮须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挹天光[301],夜承星露[302],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303],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304],水味败矣。

【译文】

贮水的大瓮必须放在阴凉的庭院里,上面覆盖纱巾或布帛,以便汲取白天太阳的光辉,承接夜晚的星光和露水,那样泉水的精华就不会消散,仙灵之气就可以长久保存。如果在大瓮上面压上树木和山石,封上纸和箬竹叶,在太阳底下暴晒,那样里面就会封闭泉水的灵气,外面就会耗尽泉水的精气,泉水的神韵被损坏了,泉水的味道也就破坏了。

《考槃馀事》:今之茶品与《茶经》迥异,而烹制之法,亦与蔡、陆诸人全不同矣。

【译文】

屠隆《考槃馀事》记载:如今茶叶的品类与《茶经》里记载的完全不同,而且烹制的方法,也与蔡襄、陆羽等人所说的完全不一样了。

始如鱼目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涌泉如连珠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其法非活火不成。若薪火方交,水釜才炽,急取旋倾[305],水气未消,谓之嫩。若人过百息[306],水逾十沸,始取用之,汤已失性,谓之老。老与嫩皆非也。

【译文】

观察煮水的沸腾情况,开始有像鱼的眼泡一样微微有声响起是一沸,水面边缘如涌泉像连珠一样为二沸,水面如波涛汹涌水花飞溅为三沸。这种方法只有用有焰的火才能做到。如果柴火刚点燃,水和锅刚烧热,就马上倒水泡茶,水气还没有消散,称为嫩。如果人经过百余次呼吸,水已经过了十沸,这时才开始冲泡,水就失去了其灵性,称为老。水过老和太嫩都不可用。

《夷门广牍》[307]:虎丘石泉,旧居第三,渐品第五。以石泉渟泓[308],皆雨泽之积[309],渗窦之潢也[310]。况阖庐墓隧[311],当时石工多闭死,僧众上栖[312],不能无秽浊渗入。虽名陆羽泉,非天然水。道家服食[313],禁尸气也[314]。

【译文】

周履靖《夷门广牍》记载:苏州虎丘的石泉水,唐朝刘伯刍品评为天下第三,陆羽品评为天下第五。石泉水清冽深邃,都是由雨水积存、山穴中渗出的水形成的。况且当时修建吴王阖闾的墓道,多半石工都被关闭其中而死,很多僧人住在山上,不可能没有污秽物渗透地下。虽然名叫陆羽泉,却不是天然的水脉。道家服用丹药,禁止接近腐尸发出的恶臭气味。

《六研斋笔记》:武林西湖水,取贮大缸,澄淀六七日。有风雨则覆,晴则露之,使受日月星之气。用以烹茶,甘淳有味,不逊慧麓[315]。以其溪谷奔注[316],涵浸凝渟[317],非复一水,取精多而味自足耳。以是知凡有湖陂大浸处[318],皆可贮以取澄,绝胜浅流。阴井昏滞腥薄[319],不堪点试也。

【译文】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记载:杭州的西湖水,汲取后贮存在大缸里,澄清沉淀六七天。遇到风雨天气就盖上,晴天就打开,让它接受日月星辰的灵气。用此水烹茶,甘甜醇厚,很有滋味,不比惠山泉水差。这是因为西湖水是由山间的河沟奔流灌注,滋润凝聚,不只一处水源,取了多处的精华,味道自然充足。因此可知凡是有湖边大水浸润的去处,都可以贮存加以澄清,水质绝对胜过浅水细流。阴井的水浑浊凝滞,带有腥味而且淡薄,不能用来烹试点茶。

古人好奇,饮中作百花熟水,又作五色饮,及冰蜜、糖药种种各殊。余以为皆不足尚。如值精茗适乏,细劚松枝瀹汤[320],漱咽而已[321]。

【译文】

古人追求新奇,饮用时放各种花在开水里,又制作五色饮,放进冰蜜、糖药等各种奇特东西。我认为都不足以提倡。如果正好遇到好茶叶缺乏,用劈得很细的松枝烧水泡茶,能饮用而已。

《竹懒茶衡》[322]:处处茶皆有,然胜处未暇悉品[323]。姑据近道日御者[324]:虎丘气芳而味薄,乍入盎,菁英浮动[325],鼻端拂拂如兰初析,经喉吻亦快然[326],然必惠麓水,甘醇足佐其寡薄[327]。龙井味极腆厚[328],色如淡金,气亦沉寂,而咀咽之久,鲜腴潮舌[329],又必藉虎跑空寒熨齿之泉发之[330],然后饮者,领隽永之滋,无昏滞之恨耳。

【译文】

李日华《竹懒茶衡》记载:天下各地都有茶叶,然而产茶胜地没有时间一一亲临品尝。姑且根据距离较近每天都品尝的茶叶略加评论:虎丘茶气味芳香而滋味淡薄,初入茶盏,茶叶精华浮动,闻起来如同初摘的兰花,品饮口感特别舒服,但必须用惠山泉水冲泡,泉水的甘甜醇厚能够弥补茶叶滋味的淡薄。龙井茶味道极其醇厚,色泽淡黄,香气沉寂不易散发,而品饮时间久了,才觉得特别新鲜肥美润滑,又必须借助虎跑泉使牙齿感到凉爽的泉水来进行发挥,然后才能领略到深长的意味,没有昏浊凝滞的遗憾。

松雨斋《运泉约》[331]:吾辈竹雪神期[332],松风齿颊,暂随饮啄人间[333],终拟消摇物外[334]。名山未即[335],尘海何辞[336]?然而搜奇炼句,液沥易枯;涤滞洗蒙,茗泉不废。月团三百,喜拆鱼缄[337];槐火一篝[338],惊翻蟹眼。陆季疵之著述,既奉典刑[339];张又新之编摩[340],能无鼓吹[341]。昔卫公宦达中书,颇烦递水;杜老潜居夔峡[342],险叫湿云[343]。今者,环处惠麓,逾二百里而遥;问渡松陵[344],不三四日而致。登新捐旧[345],转手妙若辘轳[346];取便费廉,用力省于桔槔[347]。凡吾清士[348],咸赴嘉盟。

运惠水:每坛偿舟力费银三分,水坛坛价及坛盖自备不计。水至,走报各友,令人自抬。每月上旬敛银,中旬运水。月运一次,以致清新。

愿者书号于左,以便登册,并开坛数,如数付银。

某月某日付 松雨斋主人谨订

【译文】

李日华《运泉约》记载:我们在雪后的竹林神交,烹煮山泉好茶,暂时饮水啄食于人间,终究要不受拘束超脱于尘世之外。天下名山尚未游历,怎么能告别茫茫的尘世呢?但是搜集提炼奇警的句子,灵感思绪容易枯竭;要涤除迟滞和昏蒙,只有坚持汲水煎茶。朋友寄来三百片月团茶,高兴地拆开茶叶的包封;一堆槐枝燃起的篝火,把泉水煮到翻起蟹眼正好烹茶。陆羽的《茶经》,已经被奉为经典;张又新编集的《煎茶水记》,不能不加以宣扬。从前李德裕官至太尉,还颇为运送泉水费心;杜甫晚年隐居在夔门,惊叹山势险峻称为湿云。如今我们环处惠山山脚下,相距不过两百里的路程;如果从松陵渡江,不过三四天的行程即到达。汲取新的泉水,捐弃旧的泉水,转手就像运用辘轳一样奇妙;取用方便、费用低廉,就像运用桔槔一样快捷省力。凡是像我们这样清雅高洁的人,希望都来加盟。

运送惠山泉水:每一坛要付船运人力白银三分,水坛和坛盖自己准备,不计在内。泉水运来,马上通知各位朋友,自己前来抬走。每月的上旬收取费用,中旬运水。每月运一次,可以让泉水保持清新。

愿意加盟的朋友把名字写在左面,以便登记造册,并写明所要的坛数,按照数量交付银子。

某月某日付款 松雨斋主人谨订

《岕茶汇钞》:烹时先以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水若太滚,恐一涤味损,当以竹箸夹茶于涤器中,反覆洗荡,去尘土、黄叶、老梗既尽,乃以手搦干[349],置涤器内盖定。少刻开视,色青香冽,急取沸水泼之。夏先贮水入茶,冬先贮茶入水。

【译文】

冒襄《岕茶汇钞》记载:烹茶时要先用上等的泉水洗涤烹茶器具,必须要新鲜洁净。其次要用热水洗涤茶叶,水如果太热,恐怕一经过洗涤就会损坏茶的味道,应当用竹制的筷子夹着茶叶在洗茶的器具中反复清洗,去除茶叶中的尘土、黄叶、老梗等,再用手拧干,放在洗好的器具里盖上。过一会儿再打开来看,色泽青翠,香气甘冽,立即取开水冲泡。夏天先放水后放茶叶,冬天先放茶叶后放水。

茶色贵白,然白亦不难。泉清、瓶洁、叶少、水洗、旋烹旋啜,其色自白,然真味抑郁,徒为目食耳[350]。若取青绿,则天池、松萝及岕之最下者,虽冬月,色亦如苔衣[351],何足为妙?若余所收真洞山茶,自谷雨后五日者,以汤薄浣,贮壶良久,其色如玉。至冬则嫩绿,味甘色淡,韵清气醇,亦作婴儿肉香。而芝芬浮荡,则虎丘所无也。

【译文】

茶的色泽以白为贵,但是色白也不难做到。如果能做到泉水清澈、茶瓶洁净、芽多叶少、用水洗净、随烹随饮,它的色泽自然鲜白,然而茶的自然味道蕴结而未能发挥,仅仅一饱眼福而已。如果以青绿色泽为贵,那苏州天池茶、徽州松萝茶及长兴罗岕茶是茶中最下等的,即使是冬天,色泽也仍然像青苔一样,何足为奇?像我所收藏的真正的洞山茶,自谷雨后第五天,用开水冲洗干净,贮存在壶里很长时间,它的色泽依然像白玉一样。到了冬天就会嫩绿,味甘色淡,清新甘醇,就像婴儿体香一般。芳香浮荡,是虎丘茶所不具备的。

《洞山茶系》:岕茶德全[352],策勋惟归洗控[353]。沸汤泼叶即起,洗鬲敛其出液[354]。候汤可下指,即下洗鬲,排荡沙沫。复起,并指控干,闭之茶藏候投。盖他茶欲按时分投,惟岕既经洗控,神理绵绵,止须上投耳[355]。

【译文】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记载:罗岕茶德行完备,其功劳只在于洗茶去其尘土并且控干。用开水泼洗茶叶立即捞出,用洗鬲敛出其中的水分。等到开水稍凉可以放进手指的时候,马上放下洗鬲清洗排荡出沙土和浮沫。然后再捞出来,用手指控干,放在封闭的容器中等待冲泡。大概其他的茶叶按照煮水的时间分别投茶烹点,只有罗岕茶经过洗涤控干以后,芽叶绵软润泽,所以只须先注水后放茶叶即可。

《天下名胜志》[356]:宜兴县湖镇,有于潜泉[357],窦穴阔二尺许[358],状如井。其源洑流潜通[359],味颇甘冽,唐修茶贡,此泉亦递进。

【译文】

曹学佺《天下名胜志》记载:宜兴县湖镇有一个于潜泉,泉孔宽约两尺多,形状像井一样。它的源头和泉穴之间有潜流暗通,味道非常甘美清澄,唐朝时在这里制造贡茶,这里的泉水随着贡茶一起进贡朝廷。

洞庭缥缈峰西北,有水月寺,寺东入小青坞,有泉莹澈甘凉,冬夏不涸。宋李弥大名之曰无碍泉[360]。

【译文】

太湖洞庭西山缥缈峰西北,有一座水月寺,寺的东面进入小青坞,有眼泉水莹洁透明甘甜凉爽,一年四季不干涸。宋人李弥大将它命名为无碍泉。

安吉州碧玉泉为冠[361],清可鉴发[362],香可瀹茗。

【译文】

安吉州的泉水以碧玉泉为第一,泉水清澈得可以照见头发,清香可以用来烹茶。

徐献忠《水品》[363]:泉甘者,试称之必厚重,其所由来者远大使然也[364]。江中南零水,自岷江发源数千里[365],始澄于两石间,其性亦重厚,故甘也。

【译文】

徐献忠《水品》记载:泉水甘甜,如果去称量它一定比较厚重,这是辽远广阔使其如此。扬子江南零水,从岷江发源流经数千里,在镇江金山下两石之间澄清,它的本质较为厚重,所以泉水甘甜。

处士《茶经》[366],不但择水,其火用炭或劲薪[367]。其炭曾经燔为腥气所及[368],及膏木败器[369],不用之。古人辨劳薪之味[370],殆有旨也[371]。

【译文】

陆羽的《茶经》中说,茶事不但要选择泉水,烧火也要选用炭或坚硬的木柴。如果炭曾经燃烧、沾染了油腻腥气味,以及含有油脂的木柴、腐朽废弃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辨别“劳薪之味”的说法,也是有用意的。

山深厚者,雄大者,气盛丽者,必出佳泉。

【译文】

山势深厚的,雄伟高大的,气势挺拔秀丽的,一定会出上佳的泉水。

张大复《梅花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译文】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记载:茶的自然本性必须借助水才能发挥出来,八分的好茶遇到十分的好水,茶也会变成十分。八分的好水去泡十分的好茶,那茶也只有八分了。

《岩栖幽事》[372]:黄山谷赋:“汹汹乎[373],如涧松之发清吹;浩浩乎[374],如春空之行白云。”可谓得煎茶三昧。

【译文】

陈继儒《岩栖幽事》记载:黄山谷《煎茶赋》写道:“那种水沸腾的样子,就像山涧里的松树被清风吹过一样;水势浩大的样子,就像春天天空中的白云。”可以说得到了煎茶的真谛。

《剑扫》[375]:煎茶乃韵事[376],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

【译文】

陆绍珩《醉古堂剑扫》:烹茶是风雅的事情,必须要煮茶人的品质与茶的品质相当。所以煎茶的方法往往流传于高人隐士,就好像山水、泉石藏在心中一样。

《涌幢小品》[377]:天下第四泉,在上饶县北茶山寺。唐陆鸿渐寓其地[378],即山种茶,酌以烹之,品其等为第四。邑人尚书杨麒读书于此[379],因取以为号。

【译文】

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天下第四泉,在江西上饶县北面的茶山寺里。唐朝陆羽曾经居住在那里,就在山上种茶,汲取泉水烹制后饮用,将此泉水品评为天下第四泉。当地人尚书杨麒曾在这里读书,因此以“四泉”为号。

余在京三年,取汲德胜门外水烹茶,最佳。

【译文】

我在京城住了三年,汲取德胜门外的泉水烹茶,效果最好。

大内御用井[380],亦西山泉脉所灌,真天汉第一品[381],陆羽所不及载。

【译文】

皇宫中御用的井水,也是京城西山泉脉所灌注的水脉,真是天下第一品,陆羽没有记载。

俗语“芒种逢壬便立霉”[382],霉后积水烹茶,甚香冽,可久藏,一交夏至,便迥别矣[383]。试之良验。

【译文】

俗语“芒种逢壬便立霉”,梅雨之后接取雨水烹茶,味道芳香清凉,可以长久贮存,一到夏至就大不相同了。我经过试验,的确如此。

家居苦泉水难得,自以意取寻常水煮滚,入大磁缸,置庭中避日色。俟夜天色皎洁[384],开缸受露,凡三夕,其清澈底。积垢二三寸,亟取出,以坛盛之,烹茶与惠泉无异。

【译文】

住在家中很难得到泉水,于是就用一般的水烧沸,装入大瓷缸里,放在庭院中避免阳光照射。等到夜里月色明亮而洁白时,再打开瓷缸接受露水之气,总共三个晚上,水就会变得清澈见底。下面堆积的污垢两三寸厚,立即取出来,用坛子把水装起来,用它来烹茶与惠山泉水没有两样。

闻龙《它泉记》[385]:吾乡四陲皆山[386],泉水在在有之,然皆淡而不甘。独所谓它泉者,其源出自四明[387],自洞抵埭[388],不下三数百里。水色蔚蓝,素砂白石,粼粼见底。清寒甘滑,甲于郡中。

【译文】

闻龙《它泉记》记载:我的家乡四面环山,处处都有泉水,但是味道清淡而不甘甜。唯独所谓的它泉,其源头出自四明山,自潺湲洞到达它山堰,有三百多里。泉水色泽蔚蓝,白沙白石,水流清澈见底。水质清澈寒冽,甘甜绵滑,可称为郡中第一。

《玉堂丛语》[389]:黄谏常作《京师泉品》[390],郊原玉泉第一[391],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第一[392]。后谪广州,评泉以鸡爬井为第一[393],更名学士泉。

【译文】

焦竑《玉堂丛语》记载:黄谏曾经写作《京师泉品》,认为郊外以玉泉水为第一,城内以文华殿东大庖井水为第一。黄谏后来被贬为判广州府事,著《广州水记》,品评泉水以鸡爬井水为第一,更名为学士泉。

吴拭云[394]:“武夷泉出南山者,皆洁冽味短,北山泉味迥别。盖两山形似而脉不同也。”予携茶具共访得三十九处,其最下者亦无硬冽气质。

【译文】

吴拭说:“武夷山出于南山的泉水,都洁净甘冽但余味不长,出于北山的泉水味道就完全不同。大概两座山形状相像但山脉却不一样。”我曾经携带茶具共访得三十九处泉水,就是最差的泉水也没有硬冽的气质。

王新城《陇蜀余闻》[395]:百花潭有巨石三[396],水流其中,汲之煎茶,清冽异于他水。

【译文】

王士祯《陇蜀余闻》记载:成都百花潭里有三块巨石,水从其中流淌,汲取回来煎茶,清香甘冽的味道不同于其他的水。

《居易录》:济源县段少司空园,是玉川子煎茶处。中有二泉,或曰玉泉,去盘谷不十里[397]。门外一水曰漭水[398],出王屋山[399]。按《通志》,玉泉在泷水上[400],卢仝煎茶于此,今《水经注》不载。

【译文】

王士祯《居易录》记载:河南省济源县段少司空园,是卢仝煎茶的地方。里面有两处水源,或称为玉泉,距离盘谷不到十里。园门外有一条河叫做漭水,发源于王屋山。按照《河南通志》记载,玉泉在泷水的上游,卢仝曾经在这里煎茶,现在的《水经注》里没有记载。

《分甘余话》[401]:一水[402],水名也。郦元《水经注·渭水》:“又东会一水,发源吴山[403]。”《地理志》[404]:“吴山,古汧山也,山下石穴,水溢石空,悬波侧注。”按此即一水之源,在灵应峰下[405],所谓“西镇灵湫”是也[406]。余丙子祭告西镇[407],常品茶于此,味与西山玉泉极相似。

【译文】

王士祯《分甘余话》记载:一水,是水的名字。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又向东汇合一水,发源于吴山。”《汉书·地理志》记载:“吴山,就是古时的汧山,山下有一石穴,水从石头的空隙里流出来,悬空的水流从一侧流下来。”按这个说法,一水的发源地在灵应峰下,就是所谓的“西镇灵湫”。我在丙子年祭告西镇的时候,经常在这里品茶,味道与京城西山玉泉水很相像。

《古夫于亭杂录》[408]:唐刘伯刍品水,以中泠为第一,惠山、虎丘次之。陆羽则以康王谷为第一,而次以惠山。古今耳食者[409],遂以为不易之论[410]。其实二子所见,不过江南数百里内之水,远如峡中虾蟆碚,才一见耳。不知大江以北如吾郡,发地皆泉[411],其著名者七十有二。以之烹茶,皆不在惠泉之下。宋李文叔格非[412],郡人也,尝作《济南水记》,与《洛阳名园记》并传[413]。惜《水记》不存,无以正二子之陋耳[414]。谢在杭品平生所见之水,首济南趵突[415],次以益都孝妇泉、在颜神镇[416]。青州范公泉[417],而尚未见章丘之百脉泉[418],右皆吾郡之水[419],二子何尝多见。予尝题王秋史苹《二十四泉草堂》云[420]:“翻怜陆鸿渐[421],跬步限江东[422]。”正此意也。

【译文】

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记载:唐朝刘伯刍品评天下泉水,以扬子江中泠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泉水、苏州虎丘石泉水稍次。陆羽品水则以庐山康王谷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稍次。从古到今这传闻就成为不可更改的言论。其实两位先生所见到的,不过是江南几百里内的泉水而已,更远的地方例如峡州的虾蟆碚,才仅仅见到一次。不知道长江以北地区像我的家乡山东济南,挖掘地面都是泉水,其中著名的就有七十二泉。用这些泉水烹茶,品质都不在惠山泉水之下。宋朝李格非,字文叔,济南本地人,曾经著有《济南水记》,与《洛阳名园记》并行于世。可惜《济南水记》没有保存下来,没有办法纠正刘、陆两位先生的疏漏。谢肇淛品评他平生所见的泉水,济南趵突泉水为第一,其次是益都孝妇泉在颜神镇、青州范公泉,然而没有见到章丘的百脉泉,以上都是我家乡的泉水,刘伯刍、陆羽两位先生哪里见过。我曾为王苹的《二十四泉草堂》题词:“翻怜陆鸿渐,跬步限江东。”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陆次云《湖壖杂记》[423]:龙井泉从龙口中泻出[424]。水在池内,其气恬然[425]。若游人注视久之,忽波澜涌起,如欲雨之状。

【译文】

陆次云《湖壖杂记》记载:龙井泉水从龙口中流出。水在池子里,气息安然。如果游人注视时间久了,它会突然泛起波澜,就像要下雨一样。

张鹏翮《奉使日记》[426]:葱岭乾涧侧有旧二井[427],从旁掘地七八尺,得水甘冽,可煮茗,字之曰塞外第一泉。

【译文】

张鹏翮《奉使俄罗斯日记》记载:葱岭乾涧的旁边有两口旧井,在井的旁边往地下挖七八尺深,得到的水甘美清澄,可以煮茶,命名为塞外第一泉。

《广舆记》[428]:永平滦州有扶苏泉[429],甚甘冽。秦太子扶苏尝憩此[430]。

【译文】

陆应旸《广舆记》记载:永平滦州有扶苏泉,非常甘美清澄。秦朝太子扶苏曾在这里休息。

江宁摄山千佛岭下[431],石壁上刻隶书六字,曰白乳泉试茶亭。

【译文】

江宁摄山千佛岭下,石壁上刻着六个隶书大字:白乳泉试茶亭。

钟山八功德水[432],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八蠲疴[433]。

【译文】

所谓钟山的八功德水:一是清澈、二是寒冷、三是芳香、四是柔和、五是甘甜、六是洁净、七是不会腐败发臭、八是祛除疾病。

丹阳玉乳泉[434],唐刘伯刍论此水为天下第四。

【译文】

丹阳的玉乳泉,唐朝的刘伯刍评论这里的泉水为天下第四。

宁州双井在黄山谷所居之南[435],汲以造茶,绝胜他处。

【译文】

宁州的双井泉在黄庭坚故居的南面,汲之以烹茶,远远胜过其他地方的水。

杭州孤山下有金沙泉,唐白居易尝酌此泉[436],甘美可爱。视其地沙光灿如金,因名。

【译文】

杭州孤山的下面有金沙泉,唐朝的白居易曾品尝过这里的泉水,觉得甘美可爱。这里地上的沙子灿烂就像金子一样,因而得名。

安陆府沔阳有陆子泉[437],一名文学泉。唐陆羽嗜茶,得泉以试,故名。

【译文】

安陆府沔阳有陆子泉,又名文学泉。唐朝的陆羽喜欢饮茶,曾用此泉水试茶,因而得名。

《增订广舆记》[438]:玉泉山,泉出石罅间[439],因凿石为螭头,泉从口出,味极甘美。潴为池[440],广三丈,东跨小石桥,名曰玉泉垂虹。

【译文】

蔡方炳《增订广舆记》记载:玉泉山,泉水是从石头的缝隙流出来的,于是凿石头为螭龙头像,泉水就从龙口中流出来,味道特别的甘甜芳香。蓄积成池,直径达三丈,东面横跨一座小石桥,名叫玉泉垂虹。

《武夷山志》[441]:山南虎啸岩语儿泉,浓若停膏,泻杯中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次则天柱三敲泉[442],而茶园喊泉又可伯仲矣[443]。北山泉味迥别。小桃源一泉[444],高地尺许,汲不可竭,谓之高泉,纯远而逸,致韵双发,愈啜愈想愈深,不可以味名也。次则接笋之仙掌露[445],其最下者,亦无硬冽气质。

【译文】

《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山南面的虎啸岩有语儿泉,泉水浓得就像停止在那里的膏体,倒入杯中可以照见毛发,味道甘甜丰富,喝着有软顺的感觉。其次就是武夷山天柱峰的三敲泉,但御茶园的喊泉又跟它不相上下。武夷山北山的泉水味道大不相同。武夷山小桃源的泉水,高出地面一尺左右,怎么汲取都不干涸,称为高泉,味道纯美绵远,情致韵味双全,越喝越感觉滋味无穷,实在无法用言语表述。其次就是武夷山接笋峰的仙掌露泉水,它的品质最差,也没有硬冽的气质。

《中山传信录》:琉球烹茶,以茶末杂细粉少许入碗,沸水半瓯,用小竹帚搅数十次,起沫满瓯面为度,以敬客。且有以大螺壳烹茶者。

【译文】

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记载:琉球烹茶,用茶末掺杂少量细粉放入碗中,倒半瓯开水,用小竹帚搅拌数十次,让浮沫充满了整个瓯面,用来敬献给客人。而且还有用大螺壳烹茶的。

《随见录》:安庆府宿松县东门外,孚玉山下福昌寺旁井[446],曰龙井,水味清甘,瀹茗甚佳,质与溪泉较重。

【译文】

屈擢升《随见录》:安庆府宿松县东门外,孚玉山下福昌寺旁边的井,称为龙井,水味清澈甘甜,用来烹茶非常好,只是水质比溪水、山泉水相较更重一些。

六之饮

【题解】

本章共搜集文献八十六则,主要论述了饮茶的起源与历史、历朝历代不同的饮茶方式、饮茶的功效及茶叶的药用价值,以及适宜饮茶的人数等。

饮茶的起源,一直是一个谜。宋张淏《云谷杂记》称饮茶不知道起源于什么年代,而汉代王褒《僮约》“武阳买茶”之语,说明魏晋以前就已经有茶事了。只是当时虽然知道饮茶,但饮茶的人较少,了解茶事的人也很少。陆羽《茶经》中记载,唐朝时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在京城西安、东都洛阳以及荆州、渝州一带,更是“比屋”而饮。

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与茶相关的诗歌也应运而生。唐卢仝《七碗茶歌》以近乎神逸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饮茶一碗、二碗以至七碗时的不同感受和情态。尤其是“两腋习习清风生”一句,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饮茶使人有大彻大悟、超凡脱俗之感。对适宜饮茶的人数,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宋黄庭坚在《黄山谷集》中曾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茶”,在他看来,一个人品茶能够品得其中的神韵,两个人品茶可以品出其中的趣味,三个人品茶可以品出其中的味道,六七个人品茶就是浪费茶叶了。明张源在《茶录》中也说:一个人饮茶可以称为神饮,两个人对饮称为胜饮,三四个人饮茶称为趣饮,五六个人饮茶称为泛饮,七八个人饮茶称为施茶。这两则文献代表的是相近的观点:饮茶以宾客较少为好,宾客众多就会喧闹,从而失去饮茶的意趣了。

与茶事之盛相应的,是点茶技艺的进步和斗茶活动的出现。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点茶的方法各不相同,可以分为轻而清澈、浓重浑浊,如果茶汤看起来稀稠适合,就可以停止击拂。唐庚《斗茶记》记载了政和二年三月壬戌时,几位君子在寄傲斋斗茶的故事。此时,饮茶方式已从唐代的“煎煮法”而到宋代的“点茶法”了。

陆羽《茶经》中提及“茶之为用,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最初是因具有药用价值而进入人类生活,以后慢慢发展成为一种保健饮料。晋杜育《荈赋》记载,饮茶能调节精神、调和内脏功能、解除疲倦、去除慵懒。《瑞草论》中文字与此大致,疑引自《茶经》。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饮茶可以调治五脏里的邪气,有助于思考,能减少人的睡眠,能使人身体轻盈、眼睛明亮、祛除痰疾、消除口渴、利于小便等等。以上内容,则与陆羽《茶经》中饮茶的功效及茶叶的药用价值紧密呼应。

卢仝《茶歌》:“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扣门惊周公[447]。口传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448]。开缄宛见谏议面[449],手阅月团三百片[450]。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451]。天子未尝阳羡茶[452],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453],先春抽出黄金芽[454]。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455]。至尊之余合王公[456],何事便到山人家[457]。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458]。碧云引风吹不断[459],白花浮光凝碗面[460]。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461];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462]。”

【译文】

卢仝《茶歌》写道:“日高丈五我睡兴正浓,军人敲门惊醒美梦。口称‘谏议大人派我来送信’,白绢函件斜封三道红官印。打开信件我仿佛与谏议见了面,细数圆月般茶饼正好三百片。听说茶农新年就进深山里,惊蛰前后春风刚吹起。皇帝还未尝阳羡茶,百草哪敢先开花。和风把珠玉般的蓓蕾暗暗结满那茶树的枝枝杈杈,早春时节就把那金黄色的嫩芽发。把新鲜芳香嫩芽焙制密封裹,最精最好的茶叶实在不太多。皇帝尝鲜剩下王公贵族拿,为何还能摊到我山人家。我杜门谢客在家里,戴上纱帽独自煎吃。茶烟袅袅风儿吹不断,生光的泡沫聚碗面。一碗喝下润了喉咙和嘴唇;两碗喝下打破了孤单与苦闷;三碗喝下把枯肠来搜括,只有平生读过的文字五千卷;四碗喝下身上出轻汗,平生的不平事全都从毛孔来发散;五碗喝下皮肤骨肉全清净;六碗喝下便与神仙灵怪相沟通;七碗喝下真不行,只觉两腋阵阵清风生。”

唐冯贽《记事珠》[463]:建人谓斗茶曰茗战。

【译文】

唐冯贽《记事珠》记载:福建建瓯人把斗茶称为茗战。

《北堂书钞》:杜育《荈赋》云[464]:“茶能调神、和内、解倦、除慵。”

【译文】

虞世南《北堂书钞》记载:杜育《荈赋》写道:“喝茶能调节精神、调和内脏功能、解除疲倦、去除慵懒。”

《续博物志》[465]:南人好饮茶,孙皓以茶与韦曜代酒,谢安诣陆纳设茶果而已。北人初不识此,唐开元中[466],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467],教学禅者以不寐法,令人多作茶饮,因以成俗。

【译文】

李石《续博物志》记载:南方人喜欢饮茶,三国时吴主孙皓赐茶给韦曜以代酒;东晋谢安造访陆纳,陆纳只摆出茶果招待。北方人起初不懂喝茶的好处,唐代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一位降魔师,教学禅的人不睡觉的方法,就是让人多饮茶,饮茶因之逐渐成为习俗。

《大观茶论》:点茶不一,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桐君录》云[468]:“若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贵也。”

【译文】

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点茶的方法各不相同,可以分为轻、清、重、浊,如果茶汤看起来稀稠适合,就可以停止击拂。《桐君录》说:“茶汤上面有一层浮沫,喝了对人有好处。即使喝多了也不过量。”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卓绝之品[469],真香灵味[470],自然不同。

【译文】

对于茶来说味道最重要,清香、甘甜、厚重、润滑就称为味道齐全。只有北苑、壑源的茶才兼而有之。只有茶叶中的极品,才具有醇正清香的美味,自然就不同了。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471],秋爽洒然[472]。

【译文】

茶叶有醇正的香味,不是龙涎香与麝香的香味可以比拟的。而要具备这种醇正香味,必须在制茶时先将茶芽蒸熟后再进行压黄,晾干后再碾成碎末,碾细后再把调和成胶糊状态的茶注入茶模内制成茶饼,这样茶就会香味十足了。烹点时放进茶盏里就会芳香四溢,就像秋天的天气一样使人神清气爽。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黑。

【译文】

点茶所形成的汤色,以色泽纯白为最好,青白色的稍次,灰白色的又稍次,黄白色的更次。采制茶叶时,要上能得好的自然条件,下要人尽全力,茶的色泽必会是纯白。茶色泽青白,是因为蒸芽和压黄时有欠火候。茶色泽灰白,是因为蒸芽和压黄时火候过度。如果压黄时茶叶膏汁去除不尽,色泽就会发青发暗。如果烘焙时火力猛炽,色泽就会发黑。

《苏文忠集》[473]:予去黄十七年[474],复与彭城张圣途、丹阳陈辅之同来院[475]。僧梵英葺治堂宇[476],比旧加严洁[477],茗饮芳冽。予问:“此新茶耶?”英曰:“茶性新旧交则香味复。”予尝见知琴者言,琴不百年,则桐之生意不尽,缓急清浊常与雨旸寒暑相应[478]。此理与茶相近,故并记之。

【译文】

苏轼《苏文忠集》记载:我离开黄州十七年,又与彭城的张天骥、丹阳的陈辅之一起来到寺院。僧人梵英修建的殿堂,比以前更加整肃洁净,茶水也芳香而清醇。我问:“这是新茶吗?”梵英回答说:“茶的本性在新旧交融时就芳香馥郁。”我曾经听懂琴的人说,琴不超过百年,桐木的生机就没有失尽,琴的音色缓急清浊往往与天气的雨晴寒暑变化相应。这个道理与茶很相近,所以就一起记录下来。

王焘集《外台秘要》有《代茶饮子》诗[479],云格韵高绝[480],惟山居逸人乃当作之[481]。予尝依法治服,其利膈调中[482],信如所云。而其气味乃一帖煮散耳[483],与茶了无干涉。

【译文】

唐王焘所辑《外台秘要》有一首《代茶饮子》诗,格调气韵高超卓绝,只有隐居在山中的雅士才能写出这样的诗作。我曾按照这个方法制茶服饮,胸中顺畅调和,的确像诗中所说的那样。而它的气味就是一副汤剂而已,与茶毫无关系。

《月兔茶》诗[484]:“环非环[485],玦非玦[486],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487]。月圆还缺缺还圆[488],此月一缺圆何年[489]。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490]。”

【译文】

苏轼《月兔茶》诗写道:“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坡公尝游杭州诸寺。一日,饮酽茶七碗[491],戏书云:“示病维摩原不病[492],在家灵运已忘家[493]。何须魏帝一丸药[494],且尽卢仝七碗茶。”

【译文】

苏轼曾经游览杭州各寺庙。一天,喝了七碗浓茶后,戏作一首诗道:“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侯鲭录》[495]:东坡论茶。除烦去腻,世固不可一日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故或有忌而不饮者。昔人云,自茗饮盛后,人多患气、患黄,虽损益相半,而消阴助阳,益不偿损也。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颊腻既去[496],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得茶漱涤[497],乃尽消缩,不觉脱去,毋烦挑刺也。而齿性便苦,缘此渐坚密,蠹疾自已矣[498]。然率用中茶[499],其上者亦不常有。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此大是有理,而人罕知者,故详述之。

【译文】

赵令畤《侯鲭录》记载:苏轼论茶。认为茶可以消除烦闷,祛除油腻,世人不可以一日无茶,但是茶也暗中对人体有不少损害,因而就有人忌讳而不去饮茶。从前有人说,自从饮茶这种风气盛行之后,人们就容易患上呼吸和面色发黄的疾病,虽说饮茶对人体损益参半,然而消阴壮阳,得不偿失。我有一个方法,常珍视之,每次吃完饭后,就用浓茶漱口,脸上的油腻也一起祛除,而且脾脏和肠胃不受影响。如果牙齿之间还残留肉等杂物的话,经过茶水的洗漱,就会全部消缩,不知不觉脱去,不用再挑刺了。而且牙齿的本性适合苦味,因此会越来越坚固致密,各种蛀蚀疾病就自然痊愈了。当然,大多用中等的茶,上等的茶也不常有。间隔几天饮一次,也没有什么危害。这个方法很有道理,但是知道的人很少,所以在这里详加叙述。

白玉蟾《茶歌》[500]:“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甦[501]。身轻便欲登天衢[502],不知天上有茶无。”

【译文】

白玉蟾《茶歌》写道:“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甦。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

唐庚《斗茶记》[503]:政和二年三月壬戌[504],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吾闻茶不问团,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今我提瓶走龙塘无数千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505]。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506],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以取一时之适,此非吾君之力欤?

【译文】

唐庚《斗茶记》记载:政和二年三月壬戌日,几位君子相约到我的寄傲斋进行斗茶。我特意汲取了龙塘水烹茶,并品鉴其品第高下。我听说茶的外形从来不重视是圆形的团茶还是方形的茶,总之要求是新茶;水不论江河水还是井泉水,总之要有源头常流动的水。不远千里运来泉水,其中真伪也不知道,就算是真的,也已经不是活水了。如今我提着茶瓶到龙塘汲水没有几千步,这里的水适合烹茶,古人认为不次于清远峡的水。每年的新茶,不到三月就能收到。我以带罪之身在外,能够与各位朋友在这里从容谈笑,汲水烹茶,以换取一时的舒适,难道不是茶的缘故吧?

蔡襄《茶录》: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去声。其面[507],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508],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509]。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510],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译文】

蔡襄《茶录》记载:茶汤的色泽以白为贵,然而饼状的茶叶多是用珍膏涂抹油,读去声。在表面,所以茶饼表面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等不同。善于鉴别茶的人,就像相面先生辨别人的气色一样,能够隐隐约约观察它的内部,以质地润泽的为上品。茶饼研成细末之后,色泽黄白的受水后变得浑浊厚重,色泽青白的受水后变得鲜明,因而建安人比试茶叶,认为青白色的茶胜过黄白色的茶。

张淏《云谷杂记》[511]:饮茶不知起于何时。欧阳公《集古录·跋》云:“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予按《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汉王褒《僮约》有“五阳一作武都。买茶”之语,则魏晋之前已有之矣。但当时虽知饮茶,未若后世之盛也。考郭璞注《尔雅》云:“树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然茶至冬味苦,岂可复作羹饮耶?饮之令人少睡,张华得之,以为异闻,遂载之《博物志》。非但饮茶者鲜,识茶者亦鲜。至唐陆羽著《茶经》三篇,言茶甚备,天下益知饮茶。其后尚茶成风。回纥入朝[512],始驱马市茶[513]。德宗建中间[514],赵赞始兴茶税。兴元初虽诏罢[515],贞元九年,张滂复奏请,岁得缗钱四十万[516]。今乃与盐酒同佐国用[517],所入不知几倍于唐矣!

【译文】

张淏《云谷杂记》记载:饮茶不知道起源于什么年代。欧阳修《集古录·跋》记载:“历史上有关茶的记载,大概是魏晋以后才有的。”我考察《晏子春秋》的记载,晏婴作齐景公的国相时,吃的是粗粮,三五样烧烤的禽鸟禽蛋和茗菜而已。另外汉代王褒的《僮约》里面也有“五阳有的说是武都买茶”这句话,那么魏晋以前就已经有茶事了。只是当时虽然知道饮茶,但比不上后来这样盛行。考证郭璞注释《尔雅》时说:“茶树很像栀子,冬季叶不凋零,叶子可以煮成羹饮用。”但是茶叶到了冬天味道苦涩,怎么可以再煮成羹饮用呢?饮茶后会让人减少睡眠,张华得知此事后,认为是奇闻异事,于是收录到《博物志》中。由此可知当时不仅饮茶的人少,了解茶事的人也很少。到了唐朝,陆羽编撰《茶经》三篇,谈论茶事很完备,天下人更加知道饮茶了。以后崇尚饮茶成为风气。回纥人入朝进贡,开始用马换茶。唐德宗建中年间,赵赞奏请开始征收茶税。兴元初年虽然下诏罢免茶税,到了贞元九年,张滂再次上奏恢复征收茶税,每年就得到茶税钱四十万两。如今茶税已与盐税、酒税共同成为国家的费用来源,收入不知道是唐朝的多少倍啊!

《品茶要录》:余尝论茶之精绝者[518],其白合未开,其细如麦,盖得青阳之轻清者也[519]。又其山多带砂石而号佳品者,皆在山南,盖得朝阳之和者也[520]。余尝事闲,乘晷景之明净[521],适亭轩之潇洒[522],一一皆取品试。既而神水生于华池[523],愈甘而新,其有助乎?

【译文】

黄儒《品茶要录》记载:我曾论述过最为精妙绝伦的茶,是当茶芽合抱的两片小叶还没有打开,芽形细小像麦芒一样,大概是得到了春天清和气息的滋润。又有在山间砂石土壤中生长而能称为优良品种的茶树,都生长在山的南面,大概是沐浴了早晨充足的阳光。我曾在空闲的时候,乘着明净的日影,潇洒地来到轩亭台阁之间,取来好茶一一烹试品尝。一会儿,就感觉满口生津,并且愈发地甘甜清爽,难道是茶的作用吗?

昔陆羽号为知茶,然羽之所知者,皆今之所谓草茶[524]。何哉?如鸿渐所论“蒸笋并叶,畏流其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其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其膏。又论福、建为“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由是观之,鸿渐其未至建安欤!

【译文】

从前陆羽号称通晓茶事,但陆羽所了解的,都是今天所谓的草茶。为什么呢?比如陆羽所说的“将已蒸好的茶芽、茶叶摊开,以避免膏汁的流失”,这是因为草茶回味短暂而且味道清淡,所以常常怕其中的膏汁流失。建安茶味道醇厚而且口感甘甜,所以要求去除其中的膏汁。又说对福州、建州茶“了解得不清楚”“常得到一些,味道非常好”。由此看来,陆羽生前真没有到过建安吧!

谢宗《论茶》:候蟾背之芳香,观虾目之沸涌。故细沤花泛[525],浮饽云腾,昏俗尘劳[526],一啜而散。

【译文】

谢宗《论茶》记载:感受经过烘烤后表面粒粒鼓出如蟾背的茶饼的芳香,观察煮水将沸时虾目蟹眼般地涌现。茶沫泛起水花,飘在盏面上的气泡如云腾涌,所有的烦恼和疲惫,品饮后就消散了。

《黄山谷集》: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茶[527]。

【译文】

黄庭坚《黄山谷集》记载:品茶,一个人品茶能够品得其中的神韵,两个人品茶可以品出其中的趣味,三个人品茶可以品出其中的味道,六七个人品茶就是浪费茶叶了。

沈存中《梦溪笔谈》:芽茶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惟芽长为上品,以其质干、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528]。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予山居有《茶论》,且作《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译文】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芽茶,古人称为雀舌、麦颗,是说茶芽非常鲜嫩。如今茶中精品,其品质原本精良,加上种植茶叶的土壤又很肥沃,新芽只要一出来,就有一寸多长,像针一样细。只有芽长的茶才是最好的,这跟它的品质、水分、土壤的状况都有关系。像雀舌、麦颗这样的茶芽,是极其下等的品质而已。之所以有前述说法,因为北方人不会辨别茶叶,错误地定其高下。我居住在山里时曾作《茶论》,并作《尝茶》诗道:“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遵生八笺》: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莲心、木瓜、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色者,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橘饼之类是也[529]。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530],杂之则味无辨矣。若欲用之,所宜则惟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榄仁、栗子、鸡头、银杏之类[531],或可用也。

【译文】

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茶叶有天然的香气,有上佳的味道,有纯正的色泽。烹煮泡茶时,不应该掺杂在珍贵的果品和香草中。能够侵夺茶叶香气的有松子、柑橙、莲心、木瓜、梅花、茉莉、蔷薇、桂花等。能够侵夺茶叶色泽的有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橘饼等。凡是想喝到好茶,去掉果品才感觉茶味清雅至极,如果掺杂了其他的东西,茶的味道就无法辨别了。如果要用果品相伴,与茶性相适宜的只有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橄榄仁、栗子、芡实、银杏等,或许可以并用。

徐渭《煎茶七类》:茶入口,先须灌漱,次复徐啜,俟甘津潮舌,乃得真味。若杂以花果,则香味俱夺矣。

【译文】

徐渭《煎茶七类》记载:茶初入口,首先必须要漱口,然后再慢慢品尝,等到甘甜的津液浸润了舌尖,才能品出茶叶真正的味道。如果掺杂其他花果,香味就被完全侵夺了。

饮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532],僧寮道院[533],松风竹月,晏坐行吟[534],清谈把卷。

【译文】

饮茶适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寺院道观,风中松林,月下竹影,闲坐吟诗,读书清谈。

饮茶宜翰卿墨客[535],缁衣羽士[536],逸老散人[537],或轩冕中之超轶世味者[538]。

【译文】

饮茶适宜文人雅士,僧人道士,遁世隐居的人,或是官宦中超越流俗的人。

除烦雪滞,涤酲破睡,谭渴书倦[539],是时茗碗策勋,不减凌烟[540]。

【译文】

饮茶能消除烦恼,消化积滞,解除酒醉,驱除睡魔,若因清谈而焦渴、因看书而倦怠,这时饮茶的功勋,不次于凌烟阁功臣的功劳。

许次纾《茶疏》:握茶手中,俟汤入壶,随手投茶,定其浮沉,然后泻啜,则乳嫩清滑[541],而馥郁于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

【译文】

许次纾《茶疏·烹点》记载:手里预先拿好茶叶,等到水开后倒进茶壶,随手也把茶叶投放进去,等到茶叶沉淀以后,再倒出来喝,那样茶汤就会清洁滑润,而浓烈的香气会萦绕在鼻子周围。品饮之后,有病的人即可痊愈,疲倦者可消除疲劳。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542]。初巡鲜美,再巡甘醇[543],三巡则意味尽矣。余尝与客戏论[544],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545],再巡为碧玉破瓜年[546],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547]。所以茶注宜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嗽之用。

【译文】

《茶疏·饮啜》记载:一壶茶,只能冲泡两次。第一次冲泡新鲜味美,第二次冲泡甘甜醇厚,第三次冲泡味道就没了。我曾跟客人戏谈这三次冲泡,第一次冲泡就像是亭亭玉立的十三四岁的幼女,第二次冲泡就像是正当十六岁的花季少女,第三次冲泡就好比出嫁生了子女,青春已逝的妇人。所以泡茶时茶壶要小,茶壶小的话第二次冲泡就结束了,宁可让剩余的芳香残留在茶叶之中,还可以供饭后用来漱口。

人必各手一瓯,毋劳传送。再巡之后,清水涤之。

【译文】

《茶疏·荡涤》记载:必须一人手持一个茶瓯,不用麻烦相互传送。冲泡两次以后,用清水洗干净。

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资口腹,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

【译文】

《茶疏·饮啜》记载:如果茶壶太大就要反复冲泡,有的是满满地斟上茶水,大口倾泻而下,有的倒满了马上就喝,放置的时间太长茶水就会凉,味道又浓又苦,这与农夫、工匠劳作累了只为解渴喝茶有什么区别?哪里还谈得上品饮鉴赏呢?又怎么能知道它的风雅趣味呢?

《煮泉小品》:唐人以对花啜茶为杀风景,故王介甫诗云“金谷千花莫漫煎。”其意在花,非在茶也。余意以为金谷花前,信不宜矣。若把一瓯对山花啜之,当更助风景,又何必羔儿酒也[548]。

【译文】

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唐朝人认为对花饮茶是大杀风景的事情,所以王安石《寄茶与平甫》诗写道:“金谷千花莫漫煎。”意谓对着花喝茶,人的注意力在赏花而不在品茶。我认为在金谷园的花前,的确不适宜。如果拿着一杯好茶对着山花品尝鉴赏,应当更有助于风景,何必再需美酒助兴呢?

茶如佳人,此论最妙,但恐不宜山林间耳。昔苏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曾茶山诗云“移人尤物众谈夸”,是也。若欲称之山林,当如毛女、麻姑[549],自然仙风道骨[550],不浼烟霞[551]。若夫桃脸柳腰[552],亟宜屏诸销金帐中[553],毋令污我泉石。

【译文】

茶就像是美人,这种说法最为精妙,但恐怕不适宜山野林间的茶人生活。从前苏轼诗中所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曾几诗中所写“移人尤物众谈夸”,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要与山野林间生活相适宜,就应是神话中的毛女、麻姑,自然风骨神采与众不同,不致玷污山水、山林。如果比喻为脸似桃花、腰似细柳的美人,那就应赶紧把她们放进嵌金色线的精美帷帐里,不要玷污了我在山水间高雅的品饮生活。

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硙之末[554],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即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曾茶山《日铸茶》诗云“宝自不乏,山芽安可无”,苏子瞻《壑源试焙新茶》诗云“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且末茶瀹之有屑,滞而不爽,知味者当自辨之。

【译文】

茶,无论是团茶,还是片茶,都是经过碾磨成末加工而成,既损害了茶真正的味道,又在茶饼表面涂上膏油,这样就不能算是好茶。总不如今天的茶芽,是以天然品质取胜。曾几《日铸茶》诗中所说“宝自不乏,山芽安可无”,苏轼《壑源试焙新茶》诗中所说“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就是这个意思。而且碾制成末的茶在冲泡时会有茶屑,饮用起来口感滞涩不爽,懂得品饮的人应自会辨别。

煮茶得宜,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莸[555],罪莫大焉。饮之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译文】

煮茶方法得当,而品饮的人不懂得品尝,就像汲取甘美而清洌的泉水浇灌了野草一样,是莫大的罪过。如果品茶的人一饮而尽,来不及辨别品味,就再没有比这更俗气的了。

人有以梅花、菊花、茉莉花荐茶者[556],虽风韵可赏,究损茶味。如品佳茶,亦无事此。

【译文】

有人用梅花、菊花、茉莉花佐茶品饮,虽然可以观赏风韵,终究会损害茶的味道。如果想品尝真正的好茶,这些都不必做。

今人荐茶,类下茶果,此尤近俗。是纵佳者,能损茶味,亦宜去之。且下果则必用匙,若金银,大非山居之器,而铜又生,皆不可也。若旧称北人和以酥酪[557],蜀人入以白土[558],此皆蛮饮,固不足责。

【译文】

如今的人泡茶,大都在茶中加放果品,这些做法特别俗气。即使再好的果品,也会损害茶的味道,所以应该去除。况且放果子必须用茶匙,如果是金银制作的茶匙,根本不是山里人饮茶所适宜的器具,而铜制作的又容易生锈,都不可以使用。至于从前北方少数民族的人煮茶时往里面加进酥酪,巴蜀人往里面加入白垩,这些都是野蛮的喝法,原本也不必加以责备。

罗廪《茶解》:茶通仙灵,然有妙理[559]。

【译文】

罗廪《茶解》记载:茶与仙人、神灵相通,的确蕴含精微的道理。

山堂夜坐[560],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561],倾泻入杯,云光潋滟[562]。此时幽趣[563],故难与俗人言矣。

【译文】

夜晚坐在山中的寺院里,汲取泉水煮茶,到了水火相战,即将沸腾的时候,如同风撼松林的波涛声,将开水倾倒在茶瓯中,茶面云光闪耀,时隐时现。此时幽雅的趣味,很难与世俗之人说清楚。

顾元庆《茶谱》:品茶八要:一品,二泉,三烹,四器,五试,六候,七侣,八勋。

【译文】

顾元庆《茶谱》记载:品茶有八大要素:一是茶品,二是泉水,三是煮水,四是器具,五是烹试,六是火候,七是饮茶的同伴,八是茶的功效。

张源《茶录》: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564]。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译文】

张源《茶录》记载:饮茶时以宾客较少为好,宾客众多就会有些喧哗吵闹,喧哗吵闹就缺少风雅的意趣了。一个人饮茶可以称为神饮,两个人对饮称为胜饮,三四个人饮茶称为趣饮,五六个人饮茶称为泛饮,七八个人饮茶称为施茶。

酾不宜早[565],饮不宜迟。酾早则茶神未发,饮迟则妙馥先消。

【译文】

斟茶不宜太早,而品饮不宜太迟。斟茶过早的话茶叶的神韵还没有发挥出来,品饮太迟的话茶叶奇妙的味道已经消散了。

《云林遗事》:倪元镇素好饮茶[566],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茶。

【译文】

顾元庆《云林遗事》记载:倪瓒一向喜欢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仁加上面粉一起调和成石头形状的小块,放在茶中品饮,取名为清泉白石茶。

闻龙《茶笺》:东坡云:“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567],日烹而玩之。可发来者之一笑也。”孰知千载之下有同病焉!余尝有诗云:“年老耽弥甚,脾寒量不胜。”去烹而玩之者几希矣[568]。因忆老友周文甫,自少至老,茗碗薰炉,无时暂废[569]。饮茶日有定期:旦明、晏食、禺中、晡时、下舂、黄昏[570],凡六举,而客至烹点不与焉[571]。寿八十五,无疾而卒。非宿植清福[572],乌能毕世安享[573]?视好而不能饮者,所得不既多乎。尝蓄一龚春壶,摩挲宝爱[574],不啻掌珠[575]。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后以殉葬。

【译文】

闻龙《茶笺》记载:苏轼说:“蔡襄嗜好饮茶,因为年老多病不能品饮,就每天烹茶玩赏。可以博前来的宾客一笑。”哪曾想千年以后竟然有人与他遭遇相同呢!我曾经有诗写道:“年老耽弥甚,脾寒量不胜。”烹茶只是为了玩赏的人极少。因而想起了我的老朋友周文甫,从少年到老年,茶碗熏炉,没有一刻荒废。他每天饮茶都有固定时间:天明时、晚饭时、将近午时、申时、日落时、黄昏,共六次,而宾客往来烹点品饮不计算在内。寿年八十五岁,无疾而终。如果不是早先种下的清闲之福,又怎么能毕生安然享用呢?比起那些嗜茶却不能品饮者,从中得到的好处不是更多吗?他曾经收藏一把供春壶,每天珍爱抚摸,如同掌上明珠。用得时间久了,壶的表面像紫玉,里面犹如碧玉,真是一件奇特的物品。他死后壶也一起陪葬了。

《快雪堂漫录》:昨同徐茂吴至老龙井买茶[576],山民十数家,各出茶。茂吴以次点试,皆以为赝。曰:“真者甘香而不冽,稍冽便为诸山赝品。”得一二两以为真物,试之,果甘香若兰。而山民及寺僧反以茂吴为非,吾亦不能置辨[577]。伪物乱真如此。茂吴品茶,以虎丘为第一,常用银一两余购其斤许。寺僧以茂吴精鉴,不敢相欺。他人所得,虽厚价亦赝物也[578]。子晋云[579]:“本山茶叶微带黑,不甚青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寒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茶。稍绿便为天池物。天池茶中杂数茎虎丘,则香味迥别。虎丘其茶中王种耶?岕茶精者,庶几妃后[580],天池、龙井便为臣种,其余则民种矣。”

【译文】

冯梦祯《快雪堂漫录》记载:昨天,我和徐桂一同到老龙井去买茶叶,当地的十多家山民都拿出自己种植的茶叶兜售。徐桂依次烹点品尝,认为都是赝品。他说:“真正的龙井茶甘甜清香却不寒冽,稍有寒冽就是各山所产的赝品。”得到一二两认为是真的龙井茶,烹试之后,果然甘甜清香像兰花一样。但是山民和寺庙里的僧人反认为徐桂的说法是错的,我也不能辨别谁对谁错。以假乱真到如此地步。徐桂品茶,认为苏州虎丘茶为第一,经常用一两多银子买一斤左右的茶叶。寺院的僧人知道徐桂明于鉴别,都不敢欺骗他。其他人得到的虎丘茶,虽价格高昂却仍是赝品。乐子晋说:“虎丘山的茶叶略带一点黑色,不是特别的青翠。冲泡之后色泽白得像玉一样,味道如寒豆的清香,宋朝人称它为白云茶。色泽再稍绿的就是天池茶。在天池茶中夹杂几片虎丘茶,那香味就大不相同。虎丘茶是茶中的王者吗?罗岕茶中的精品,差不多可以称为茶叶中的妃后,天池茶、龙井茶都可作为大臣,其他品种的茶只能作为平民了。”

熊明遇《岕山茶记》: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松萝香重;六安味苦,而香与松萝同;天池亦有草莱气[581],龙井如之;至云雾则色重而味浓矣。尝啜虎丘茶,色白而香似婴儿肉,真称精绝。

【译文】

熊明遇《罗岕山茶记》记载:色泽重、味道重、香气重的茶叶,都不是上好的品种。松萝茶香气重;六安茶味道苦涩,但是香气与松萝茶相同;天池茶也有草莽的气味,龙井茶同它一样;至于云雾茶更是色泽重而且味道很浓。我曾品尝过虎丘茶,色泽鲜白而又有婴儿肌肤的香味,真可称为精妙绝伦。

邢士襄《茶说》:夫茶中着料,碗中着果,譬如玉貌加脂[582],蛾眉染黛[583],翻累本色矣[584]。

【译文】

邢士襄《茶说》记载:如果茶叶中加入香料,点茶时加入果品,就好比女性貌美如花还要涂脂抹粉,修染眉毛,反而冲淡本来的颜色了。

冯可宾《岕茶笺》:茶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倘佯、睡起、宿酲、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585]。茶忌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586]。

【译文】

冯可宾《岕茶笺》记载:饮茶适宜闲暇无事、趣味高尚的茶客、幽雅的品饮环境、以诗词助茶兴、挥毫泼墨、安闲自得的闲情雅致、酣睡初醒、酒醉未醒、以清鲜果品佐茶、雅静的茶室、对饮茶艺术领悟于心、欣赏品鉴、文静伶俐的茶僮。饮茶最忌讳烹茶不知法、茶具粗劣、主人和客人文化思想差异太大、官场交往陈规琐礼、荤肴杂放、忙碌、房间案头摆放粗俗之物。

谢在杭《五杂俎》:昔人谓:“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山在蜀雅州[587],其中峰顶尤极险秽[588],虎狼蛇虺所居[589],采得其茶,可蠲百疾[590]。今山东人以蒙阴山下石衣为茶当之[591],非矣。然蒙阴茶性亦冷,可治胃热之病。

【译文】

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古人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山在四川雅州,其中峰顶更是险恶不平,是虎狼毒蛇所居住的地方,采得那里的茶,可祛除百病。如今山东人用蒙阴山下的苔藻冒充蒙山茶,是错误的。但是蒙阴茶本性寒冷,可以治疗胃热的毛病。

凡花之奇香者,皆可点汤[592]。《遵生八笺》云“芙蓉可为汤”,然今牡丹、蔷薇、玫瑰、桂、菊之属,采以为汤,亦觉清远不俗,但不若茗之易致耳。

【译文】

凡是很香的花卉,都可以用沸水冲泡。《遵生八笺》就说“芙蓉可为汤”,然而如今的牡丹、蔷薇、玫瑰、桂花、菊花之类,采摘来用沸水冲泡,也会觉得清美幽远不俗气,只是不如茶叶那样容易得到罢了。

北方柳芽初茁者,采之入汤,云其味胜茶。曲阜孔林楷木[593],其芽可以烹饮。闽中佛手柑、橄榄为汤[594],饮之清香,色味亦旗枪之亚也。又或以绿豆微炒,投沸汤中,倾之,其色正绿,香味亦不减新茗。偶宿荒村中觅茗不得者,可以此代也。

【译文】

北方的柳芽刚萌发时,采摘之后用沸水冲泡,据说味道胜过茶叶。曲阜孔林里的楷木,它的嫩芽也可以烹点饮用。福建的佛手柑、橄榄都可以用沸水冲泡,品饮起来味道清香,色泽和味道也仅比茶叶略逊一筹。又有人把绿豆微微翻炒,投入沸水中冲泡,一会儿,色泽正绿,香味也不次于新茶。偶尔借宿于荒村野店找不到茶叶时,可以用这个来代替。

《谷山笔麈》:六朝时[595],北人犹不饮茶,至以酪与之较,惟江南人食之甘。至唐始兴茶税。宋元以来,茶目遂多,然皆蒸干为末,如今香饼之制[596],乃以入贡,非如今之食茶,止采而烹之也。西北饮茶不知起于何时。本朝以茶易马,西北以茶为药,疗百病皆瘥[597],此亦前代所未有也。

【译文】

于慎行《谷山笔麈》记载:六朝时期,北方人还不饮茶,甚至以奶酪与之比较,只有长江以南的人喝完觉得甘甜。到了唐朝开始征收茶税。宋元以来,茶叶的品种名目逐渐增多,但都是蒸过、焙干,研成细末,就像如今香饼的制作,就是用来进贡,并不像今天的饮茶,只是采制烹点后饮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我们明朝用茶叶换取马匹,西北地区则把茶作为药品,治疗各种疾病都能痊愈,这是前代所没有过的事情。

《金陵琐事》[598]:思屯乾道人见万镃手软膝酸[599],云:“系五藏皆火[600],不必服药,惟武夷茶能解之。”茶以东南枝者佳,采得烹以涧泉,则茶竖立,若以井水即横。

【译文】

周晖《金陵琐事》记载:吕洞宾看见万镃手软膝酸,就说:“那是因为你五脏里都是火气,不必服用药物,只要喝武夷茶就可以消除。”茶叶以长在东南方向枝条上为最好,采摘后用山涧里清泉烹煮,茶叶就会竖立起来,如果用井水烹煮,茶叶就会横漂起来。

《六研斋笔记》:茶以芳冽洗神,非读书谈道[601],不宜亵用[602]。然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亦未易评量[603]。尝笑时流持论[604],贵嘶声之曲[605],无色之茶。嘶近于哑,古之绕梁遏云[606],竟成钝置[607]。茶若无色,芳冽必减,且芳与鼻触,冽以舌受,色之有无,目之所审。根境不相摄,而取衷于彼,何其悖耶!何其谬耶!

【译文】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记载:茶叶以其芳香甘冽清心悦神,不是读书谈说义理,不适宜玷污使用。然而不是真正契合道义的人,对茶的韵味,也难于评判衡量。我曾笑世俗之辈的立论,以声音嘶哑的曲调为贵,以没有色泽的茶为贵。嘶哑之声接近于哑,古代余声嘹亮、响彻云霄的优美声音,竟然都会弃置不用。如果茶叶没有色泽,芳香与清醇一定减少,而且香气是用鼻子来闻,味道是用舌头来感受,有没有色泽,要用眼睛来察看。茶的色泽、香气、味道从根本上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以此证彼,难道不是违背常理吗?多么荒谬!

虎丘以有芳无色,擅茗事之品。顾其馥郁不胜兰芷[608],止与新剥豆花同调,鼻之消受,亦无几何。至于入口,淡于勺水[609]。清冷之渊,何地不有,乃烦有司章程[610],作僧流棰楚哉[611]!

【译文】

虎丘茶以有芳香而没有色泽,是茶叶中的精品。只是它的香气不如兰草与白芷,仅和新剥开的豆花味道相同,用鼻子去闻,也没多少味道。到了口中,比一勺水还要清淡。清澈凉爽的深水潭,哪个地方没有,为什么还要劳烦官府制定各种制度,对僧人进行杖刑呢!

《紫桃轩杂缀》:天目清而不醨[612],苦而不螫[613],正堪与缁流漱涤。笋蕨、石濑则太寒俭[614],野人之饮耳[615]。松萝极精者方堪入供,亦浓辣有余,甘芳不足,恰如多财贾人,纵复蕴藉[616],不免作蒜酪气[617]。分水贡芽[618],出本不多。大叶老根,泼之不动,入水煎成,番有奇味。荐此茗时,如得千年松柏根作石鼎薰燎[619],乃足称其老气。

【译文】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天目茶清香而不淡薄,苦涩而无毒害,正好适宜僧众漱洗品饮之用。笋蕨茶和石濑茶太不体面了,只适宜山野之人品饮。松萝茶的精品才可以进贡朝廷,不过茶味香浓泼辣有余,甘甜芳香不足,就像多财的商人,即使再含而不露,也难免会有辛辣腥膻的气味。分水的贡茶,出产的本就不多。叶大根老,用开水冲泡不开,放进水里煎煮,反倒有奇特风味。进献这种茶叶的时候,如果得到了千年的松柏根用石鼎烟熏火燎,就足以与其醇厚的老成之气相适应。

“鸡苏佛”“橄榄仙”[620],宋人咏茶语也。鸡苏即薄荷,上口芳辣。橄榄久咀回甘。合此二者,庶得茶蕴。曰仙、曰佛,当于空玄虚寂中[621],嘿嘿证入[622]。不具是舌根者[623],终难与说也。

【译文】

“鸡苏佛”“橄榄仙”,是宋朝人吟咏茶叶的词语。鸡苏就是薄荷,入口芳香辛辣。橄榄,长久咀嚼回味甘甜。把这两样结合起来,或许才算得到了茶叶蕴藏的风味。至于说成仙成佛,应该在幻想虚无寂静中默默求证了。不具备口舌的感觉,最终难以论说。

赏名花不宜更度曲[624],烹精茗不必更焚香,恐耳目口鼻互牵,不得全领其妙也。

【译文】

欣赏名花时不适宜再演奏音乐,烹点名茶时没必要再焚香,恐怕耳朵、眼睛、嘴巴、鼻子互相牵制影响,不能全部领会到其中的奥妙。

精茶不宜泼饭,更不宜沃醉[625]。以醉则燥渴,将灭裂吾上味耳[626]。精茶岂止当为俗客吝[627]?倘是日汩汩尘务[628],无好意绪[629],即烹就,宁俟冷以灌兰,断不令俗肠污吾茗君也。

【译文】

好茶不适宜在吃饭时饮用,更不适宜在喝醉酒时饮用。因为醉酒后干燥口渴,将会败坏茶的美味。好茶怎么只是对庸俗的客人吝惜?如果整天忙碌于世俗杂务中,没有好的情绪,即使煮好了茶,宁可让它冷却后浇灌兰花,决不让庸俗的肠胃玷污了我的好茶。

罗山庙后岕精者,亦芬芳回甘。但嫌稍浓,乏云露清空之韵。以兄虎丘则有余,以父龙井则不足。

【译文】

罗岕山庙后所出产的精品岕茶,也香气芬芳,回味甘甜。但是稍过浓厚,缺乏云露清空的韵味。其品质可为虎丘茶之兄,但为龙井茶之父则不足。

天地通俗之才[630],无远韵[631],亦不致呕哕寒月[632]。诸茶晦黯无色,而彼独翠绿媚人,可念也[633]。

【译文】

天地间为俗众所喜爱的事物,没有高远的风韵,但也不致玷污清寒的月光。其他的茶叶晦暗没有色泽,而它却翠绿喜人,让人感动。

屠赤水云:“茶于谷雨候晴明日采制者,能治痰嗽、疗百疾[634]。”

【译文】

屠隆说:“茶叶在谷雨时节晴朗的天气采制的,能够治疗痰咳,治愈百病。”

《类林新咏》[635]:顾彦先曰[636]:“有味如臛[637],饮而不醉;无味如茶,饮而醒焉。”醉人何用也。

【译文】

姚之骃《类林新咏》记载:顾荣说:“有味道的东西如肉羹,品饮以后不会让人沉醉;没有味道的东西如茶,品饮以后使人头脑清醒。”使人沉醉的东西有什么用处呢?

《徐文长秘集·致品》[638]:茶宜精舍,宜云林[639],宜磁瓶,宜竹灶,宜幽人雅士,宜衲子仙朋[640],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石,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译文】

徐渭《刻徐文长先生秘集·致品》记载:饮茶适宜雅静的茶室,适宜隐居之所,适宜瓷瓶,适宜竹灶,适宜幽人雅士,适宜僧人道士,适宜白天清谈,适宜寒夜独坐,适宜松间月下,适宜花鸟之间,适宜清泉白石,适宜绿藓苍苔,适宜素手汲泉,适宜红妆扫雪,适宜船头吹火,适宜竹里飘烟。

《芸窗清玩》[641]:茅一相云[642]:“余性不能饮酒,而独耽味于茗。清泉白石可以濯五脏之污[643],可以澄心气之哲。服之不已,觉两腋习习,清风自生。吾读《醉乡记》[644],未尝不神游焉。而间与陆鸿渐、蔡君谟上下其议,则又爽然自释矣[645]。”

【译文】

胡文焕《芸窗清玩》记载:茅一相说:“我天生不能饮酒,然而却只沉溺于品茶。清泉白石可以清洗五脏的污垢,可以澄清内心的智慧。品饮不停,就会感觉两腋习习,清风自然而生。我读《醉乡记》,未尝不对书中所描述的‘醉乡’心驰神往。然而读了陆羽《茶经》、蔡襄《茶录》对茶的议论后,就又豁然开朗,对不能饮酒的遗憾也就释然了。”

《三才藻异》[646]:雷鸣茶产蒙山中顶[647],雷发收之,服三两换骨,四两为地仙[648]。

【译文】

屠粹忠《三才藻异》记载:雷鸣茶出产于四川蒙顶山的中顶,每年惊蛰前后雷鸣时开始采摘,品饮三两就能使人脱胎换骨,品饮四两就可成为住在人间的仙人。

《闻雁斋笔记》:赵长白自言:“吾生平无他幸,但不曾饮井水耳。”此老于茶,可谓能尽其性者。今亦老矣,甚穷,大都不能如曩时[649],犹摩挲万卷中作《茶史》,故是天壤间多情人也[650]。

【译文】

张大复《闻雁斋笔记》记载:赵长白自己说道:“我平生没有其他值得庆幸的事,只是没有饮用过井水而已。”这位老先生对于品茶,可以说是能够尽其本性了。如今他已经老了,还很穷,大多不能像从前那样,但仍读书万卷整理而作《茶史》,也是天地之间的多情之人。

袁宏道《瓶花史》[651]:赏花,茗赏者上也,谭赏者次也[652],酒赏者下也。

【译文】

袁宏道《瓶花史》记载:对于赏花,品茶赏花最为高雅,清谈赏花稍次,饮酒赏花最下。

《茶谱》:《博物志》云:“饮真茶,令人少眠。”此是实事,但茶佳乃效,且须末茶饮之。如叶烹者,不效也。

【译文】

《茶谱》记载:张华《博物志》说:“喝真正的好茶,能够使人解困少睡。”这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但必须是好茶才有效果,而且要碾碎成末品饮。如果烹煮叶茶,就没有效果。

《太平清话》:琉球国亦晓烹茶[653]。设古鼎于几上,水将沸时投茶末一匙,以汤沃之。少顷奉饮,味甚清香。

【译文】

陈继儒《太平清话》记载:琉球国的人也通晓烹茶。将古鼎放在茶几上,水将煮沸时投放一匙茶末,用开水调和。一会儿奉上品饮,味道很清香。

《藜床沈余》[654]:长安妇女有好事者,曾侯家睹彩笺曰[655]:“一轮初满,万户皆清。若乃狎处衾帏[656],不惟辜负蟾光[657],窃恐嫦娥生妒。涓于十五、十六二宵[658],联女伴同志者,一茗一炉,相从卜夜[659],名曰伴嫦娥。凡有冰心[660],伫垂玉允[661]。朱门龙氏拜启。”陆濬原

【译文】

陆濬原《藜床沈余》记载:长安有好事的妇女,曾在王侯家看到彩色的请柬上写道:“一轮明月初满,千家万户都披上一层清辉。如果只在床上酣睡,不仅辜负了大好月光,而且恐怕天上的嫦娥也会心生妒忌。选定十五、十六两个晚上,邀请喜欢品饮的女伴,一茶一炉,相伴整夜欢乐,名曰伴嫦娥。凡有清雅心志的人,期盼您们的应允。朱门龙氏敬启。”陆濬原

沈周《跋茶录》[662]:樵海先生真隐君子也[663]。平日不知朱门为何物[664],日偃仰于青山白云堆中[665],以一瓢消磨半生。盖实得品茶三昧,可以羽翼桑苎翁之所不及[666],即谓先生为茶中董狐可也。

【译文】

沈周《跋茶录》记载:张源先生是真正的隐士。平日不知道富贵人家为何物,每天只游乐于青山白云间,以饮茶来消磨半生光阴。大概确实领会到了茶中的真谛,可以弥补陆羽的不足,即可称先生为茶中的良史。

王晫《快说续记》[667]:春日看花,郊行一二里许,足力小疲,口亦少渴。忽逢解事僧邀至精舍[668],未通姓名,便进佳茗,踞竹床连啜数瓯[669],然后言别,不亦快哉?

【译文】

王晫《快说续记》记载:春天外出赏花,在郊外走了一二里,脚力有些疲倦,口中也有一点渴。忽然被通晓事理的僧人邀请到修炼居住之所,没来得及相互通报姓名,便献上了好茶,坐在竹床上连饮几杯,然后话别,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卫泳《枕中秘》[670]:读罢吟余,竹外茶烟轻扬;花深酒后,铛中声响初浮。个中风味谁知[671],卢居士可与言者;心下快活自省[672],黄宜州岂欺我哉[673]?

【译文】

卫泳《枕中秘》记载:读书吟咏之余,竹林外煎茶的烟雾轻轻飞扬;花园深处饮酒后,茶锅中的涛声响起煮水刚沸。其中的风味又有谁能领会,卢仝可与谈论;此种妙处惟有饮者才能体会,黄庭坚怎么会欺骗我呢?

江之兰《文房约》[674]:诗书涵圣脉,草木栖神明[675]。一草一木,当其含香吐艳,倚槛临窗,真足赏心悦目,助我幽思[676]。亟宜烹蒙顶石花[677],悠然啜饮。

【译文】

江之兰《文房约》记载:诗书中蕴涵着圣学的根脉,草木中寄托着人的精神和智慧。一草一木,当其包含香气发出艳丽色彩,人们倚靠着栏杆靠近窗外观赏,真的可以称为赏心悦目,有助于我的深思。这时非常适合烹煮蒙顶石花茶,悠闲地品饮。

扶舆沆瀣[678],往来于奇峰怪石间,结成佳茗。故幽人逸士,纱帽笼头,自煎自吃。车声羊肠[679],无非火候,苟饮不尽[680],且漱弃之,是又呼陆羽为茶博士之流也。

【译文】

与彼此契合、意气相投的人勉强扶持,往来于奇峰怪石之间,采制上好茶叶。因此隐士贤人,纱帽笼头,自己煎茶自己饮。独轮车走在狭窄曲折的小路发出的声响,无不可以作为火候,如果饮用不完,姑且漱口弃置,这又好比称呼陆羽为茶博士之流一样。

高士奇《天禄识余》[681]: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见《洛阳伽蓝记》,非也。按《吴志·韦曜传》:孙皓每宴飨[682],无不竟日,曜不能饮,密赐茶荈以当酒。如此言,则三国时已知饮茶矣。逮唐中世,榷茶遂与煮海相抗[683],迄今国计赖之。

【译文】

高士奇《天禄识余》记载:有人说饮茶起源于南朝梁天监年间,见于《洛阳伽蓝记》,其实不对。按照《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吴主孙皓每次饮宴群臣,无不从早到晚,因为韦曜不能饮酒,孙皓暗中赏赐茶以代酒。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在三国时期就已经知道饮茶了。到了唐朝中期,茶税就和盐税相抗衡了,直到如今国家的经济都要依赖它。

《中山传信录》:琉球茶瓯颇大,斟茶止二三分,用果一小块贮匙内,此学中国献茶法也。

【译文】

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记载:琉球的茶瓯很大,斟茶时到二三分为止,用一小块果品放在茶匙内,这是学习中国献茶的方法。

王复礼《茶说》:花晨月夕[684],贤主嘉宾[685],纵谈古今,品茶次第,天壤间更有何乐。奚俟脍鲤炰羔[686],金罍玉液,痛饮狂呼,始为得意也?范文正公云:“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687]。”沈心斋云[688]:“香含玉女峰头露,润带珠帘洞口云。”可称岩茗知己。

【译文】

王复礼《茶说》记载:有鲜花的早晨和有明月的夜晚,贤明的主人和尊贵的客人欢聚一堂,畅所欲言谈论古今之事,品评茶水的次第,天地之间还有比这更好的乐趣吗?何必要等待脍炙鲤鱼和烤乳羊肉,金樽美酒,痛饮狂欢,才算是得意吗?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写道:“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写道:“香含玉女峰头露,润带珠帘洞口云。”可以说是岩茶的知己。

陈鉴《虎丘茶经注补》[689]:鉴亲采数嫩叶,与茶侣汤愚公小焙烹之,真作豆花香。昔之鬻虎丘茶者[690],尽天池也。

【译文】

陈鉴《虎丘茶经注补》记载:我亲自采摘几片鲜嫩的茶叶,与茶友汤愚公一起用小茶焙烹煮,真的发出了豆花一样的香味。以前市间卖的虎丘茶,都是天池茶。

陈鼎《滇黔纪游》[691]:贵州罗汉洞,深十余里,中有泉一泓,其色如黝,甘香清冽。煮茗则色如渥丹[692],饮之唇齿皆赤,七日乃复。

【译文】

陈鼎《滇黔纪游》记载:贵州的罗汉洞,深十几里,中间有一汪清泉,色泽黝黑,味道香甜清醇。煮出的茶水色泽如同润泽光艳的朱砂,品饮后唇部和牙齿都变红了,七天以后才能恢复。

《瑞草论》云:茶之为用味寒,若热渴、凝闷胸、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693]。

【译文】

《瑞草论》记载:茶的功用,味道略微寒冷,如果发烧口渴、胸闷、眼涩、四肢无力、各个关节不畅,喝上四五杯,其效果与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本草拾遗》[694]:茗味苦,微寒,无毒,治五脏邪气,益意思,令人少卧,能轻身、明目、去痰、消渴、利水道。

【译文】

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茶叶味道略苦,微寒,无毒,可以调治五脏里的邪气,有助于思考,能减少人的睡眠,使人身体轻盈、眼睛明亮、祛除痰疾、消除口渴、利于小便。

蜀雅州名山茶有露芽、篯芽[695],皆云火前者,言采造于禁火之前也。火后者次之。又有枳壳芽、枸杞芽、枇杷芽[696],皆治风疾[697]。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698],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惟茅芦、竹箬之类,不可以入茶。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而椿、柿叶尤奇。真茶性极冷,惟雅州蒙顶出者,温而主疗疾。

【译文】

四川雅州的名山茶有露芽、篯芽,都是火前茶,就是说在寒食禁火前采摘制造的。禁火之后采摘制造的茶要差一些。还有枳壳芽、枸杞芽、枇杷芽,都能治疗风疾。还有皂荚芽、槐芽、柳芽,都是初春采摘这些树的芽叶,跟茶叶一起制作而成。所以如今南方人缴送的官茶,往往掺杂各种芽叶,只有茅芦、竹箬之类不可以掺杂进茶里。其他的像山中的草木、芽叶,都可以与茶叶调和在一起,而椿树叶、柿树叶效果更好。真正的茶叶本性极凉,只有雅州蒙顶山出产的茶叶,本性温和可以治疗疾病。

李时珍《本草》[699]:服葳灵仙、土茯苓者[700],忌饮茶。

【译文】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服用了葳灵仙、土茯苓的人,不能饮茶。

《群芳谱》:疗治方:气虚、头痛,用上春茶末,调成膏,置瓦盏内覆转[701],以巴豆四十粒,作一次烧,烟熏之,晒干乳细,每服一匙。别入好茶末,食后煎服立效。又赤白痢下[702],以好茶一斤炙捣为末,浓煎一二盏,服久痢亦宜。又二便不通,好茶、生芝麻各一撮,细嚼,滚水冲下,即通。屡试立效。如嚼不及,擂烂滚水送下。

【译文】

王象晋《群芳谱》记载:用茶叶治病的方子:其一是治疗气虚、头痛,用初春的茶末,调制成膏,放在陶杯里反复搅动,用四十粒巴豆,一次烧烟熏之,晒干碾碎,每次服用一匙。另外加入好的茶末,饭后煎了冲服,立即见效。其二是治疗大便中带脓血的痢疾,将一斤好茶炙干捣成碎末,煎成浓茶一两杯,冲服后,痢疾很快就好了。如果是大小便不通的话,用好茶、生芝麻各一小撮,细细咀嚼,用开水冲服,大小便就畅通了。此方多次试验都立即见效。若来不及咀嚼,就捣碎后和开水一起服用。

《随见录》:《苏文忠集》载,宪宗赐马总治泄痢、腹痛方[703]:以生姜和皮切碎如粟米,用一大钱并草茶相等煎服。元祐二年[704],文潞公得此疾[705],百药不效,服此方而愈。

【译文】

屈擢升《随见录》记载:《苏文忠集》中记载有唐宪宗赐给马总治腹泻、腹痛的方子:用生姜和皮一起切成粟米大小,用一个大铜钱跟同样多的草茶一起煎服。元祐二年,潞国公文彦博得了这种病,服用各种药都不见效,最后服用这个方子得以痊愈。

七之事

【题解】

本章与《茶经·七之事》类似,基本是《茶经·七之事》的补充和续写。本章共搜集文献二百一十一则,主要有饮茶习俗、历代茶政、茶圣陆羽的事迹、茶的神话传说、以茶治病、名人茶事以及茶诗、茶文等。

《唐书》记载,太和九年,王涯为榷茶使,自此历代政权对茶叶实行专卖制度,并开始征收茶税。到了唐朝中期,茶税就已经和盐税相抗衡了,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唐赵璘《因话录》讲述卖茶的商家制作陆羽的陶像,放置在炉灶烟囱间祭祀,尊为“茶神”,以保佑卖茶获得更多利润。可见陆羽及其《茶经》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

《续搜神记》记载,东晋桓温手下有一员督将,因当时的流行病后体虚发热,此后更能饮茶。因为饮茶无度,而使家境贫穷。后来有客人知道此病为“斛二瘕”,于是让他饮茶喝足后再饮五升,于是吐出一个形状如牛肚的东西。督将既然吐出此物,疾病也就此痊愈。《潜确类书》记载,隋文帝杨坚煮饮茗草治愈“因梦神人易其脑骨而产生的脑痛病”。这两则故事,说明茶具有治疗神奇怪病的功效。

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记载,有人任舒州牧时,刻意求取了天柱峰茶数角献给赞皇公李德裕,李德裕说:“此茶可以消除酒食中的毒。”于是命人煮一觥水,浇于肉食之中,用银盒封闭。第二天清晨看那块肉时,已经化为水了。由上述故事,茶具有消毒、解毒的作用,这与“以茶解酒”的功效大同小异。

党鲁出使吐蕃时,吐蕃的使臣已有寿州茶、顾渚茶和蕲门茶。由此可见,自唐代开始在边境与少数民族间“以茶易马”的政策后,茶叶也广泛地进入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以茶易马”不仅为当时的政权换取了优良的马匹,也对茶叶的宣传推广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茶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从古至今,留下了诸多名人与烹茶煮茗的趣事轶闻。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讲述了“茗为酸奴”“嗜茶如同‘水厄’”的典故;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讲述了李季卿在维扬与陆羽相逢,两人命军士取南零水煮茶,陆鸿渐识破军士以江水替代南零水的故事;唐董逌《梅妃传》讲述了梅妃与唐明皇斗茶的故事;明焦竑《陆羽点茶图跋》讲述竟陵大师积公品茶识陆羽之事;明焦竑《玉堂丛语》讲述了“陈也罢”的来由等等。

宋周必大《玉堂杂记》记载,宋孝宗淳熙丁酉十一月壬寅日,因周必大不擅饮酒,转而赐小春茶二十,以取代赐酒。这个故事也巧妙地延续了孙皓“以茶代酒”的习俗。

《晋书》[706]:温峤表遣取供御之调[707],条列真上茶千片[708],茗三百大薄[709]。

【译文】

《晋书·温峤传》记载:温峤上表并派人索取供奉皇帝的贡品,分条列举真正的上等好茶上千片,普通茶三百大薄。

《洛阳伽蓝记》:王肃初入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710],号为漏卮。后数年,高祖见其食羊肉酪粥甚多[711],谓肃曰:“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彭城王勰谓肃曰[712]:“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何也?”肃对曰:“乡曲所美[713],不得不好。”彭城王复谓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呼茗饮为酪奴。时给事中刘缟[714],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715],而好苍头水厄[716]。海上有逐臭之夫[717],里内有学颦之妇[718],以卿言之,即是也。”盖彭城王家有吴奴,故以此言戏之。后梁武帝子西丰侯萧正德归降时[719],元乂欲为设茗[720],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乂意,答曰:“下官生于水乡,而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721]。”元乂与举坐之客皆笑焉。

【译文】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王肃刚从南朝进入北魏时,不吃羊肉,不喝牛奶和羊奶,常常以鲫鱼汤下饭,渴了就喝茶。北魏京师平城的士大夫都说王肃一次饮一斗茶,称他为漏卮。数年之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看到他很能吃羊肉,也很能喝奶,就问他:“羊肉和鱼汤比起来怎么样?清茶和奶比起来又怎么样?”王肃说:“羊是陆地上所产最好的美味,鱼是水中所产最好的美味,个人喜好不同,各自都可称为珍品,单就味道来讲,很难分出好坏。羊肉就好比是齐鲁大国的正宗美味,而鱼汤则是邾莒小国的偏好美味,只是茶味道不行,只能算是乳酪的奴仆。”北魏孝文帝大笑。彭城王元勰对王肃说:“先生不重视齐鲁大国,而偏爱邾莒小国,这是为什么呢?”王肃说:“家乡的风俗以鱼汤、茶叶味美,我不得不喜欢。”彭城王元勰又对王肃说:“先生明天到我家做客,我给先生准备邾莒小国的饮食,还有乳酪的奴仆。”因此把茶称为酪奴。当时的给事中刘缟仰慕王肃的风姿,专门学习饮茶。彭城王元勰对刘缟说:“先生不仰慕王侯的佳肴,反而喜欢奴仆的水厄。海上有追逐臭味的人,街巷有东施效颦的妇人,对比先生的行为,你就是这样的人。”彭城王元勰家里有吴地的奴仆,所以用这样的言语戏弄他。后来梁武帝儿子西丰侯萧正德归降时,元乂想为他上茶,就先问:“先生的水厄量是多少啊?”萧正德不明白他话的意思,回答说:“下官生于江南水乡,自出生以来,未曾遇到过水灾。”元乂和满座的客人都大笑起来。

《海录碎事》:晋司徒长史王濛[722],字仲祖,好饮茶,客至辄饮之。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候濛必云:“今日有水厄。”

【译文】

叶廷珪《海录碎事》记载:东晋司徒长史王濛,字仲祖,嗜好饮茶,有客人来了就烹茶品饮。当时的士大夫都对此事感到痛苦,每次要和王濛见面,必定说:“今日有水厄。”

《续搜神记》[723]:桓宣武有一督将[724],因时行病后虚热[725],更能饮复茗一斛二斗乃饱[726],才减升合[727],便以为不足,非复一日,家贫。后有客造之,正遇其饮复茗,亦先闻世有此病,仍令更进五升,乃大吐,有一物出如升大,有口,形质缩皱,状似牛肚。客乃令置之于盆中,以一斛二斗复浇之,此物噏之都尽[728],而止觉小胀。又增五升,便悉混然从口中涌出。既吐此物,其病遂瘥。或问之:“此何病?”客答云:“此病名斛二瘕[729]。”

【译文】

《续搜神记》记载:东晋桓温手下有一员督将,因当时的流行病后而体虚发热,更能饮茶,一次要喝一斛二斗才饱,才减少一点,就感觉不足,这个样子很久了,家境也衰落了。后来有客人造访,正好遇上他在饮茶,客人早先听说世上有这种病,就让他喝足后再饮五升,于是大吐不止,吐出大约有升子一样大小的物体,有口,表面有可以伸缩的折皱,形状如牛肚。客人让把此物放置于盆中,用一斛二斗茶汤浇灌,此物都吸尽了,只是微微膨胀。又增加五升茶汤,就全部从口中涌出。督将吐出此物后,疾病就痊愈了。有人问:“这是何病?”客人回答说:“这病叫做斛二瘕。”

《潜确类书》:进士权纾文云[730]:“隋文帝微时[731],梦神人易其脑骨,自尔脑痛不止。后遇一僧曰:‘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帝服之有效,由是人竟采啜。因为之赞[732],其略曰:‘穷《春秋》[733],演河图[734],不如载茗一车。’”

【译文】

陈仁锡《潜确类书》记载:进士权纾文说:“隋文帝杨坚卑贱而未显达时,梦见神人给他更换脑骨,从此脑痛不止。后来遇到一位僧人说:‘山中有一种茗草,煮过后饮用就能痊愈。’隋文帝饮用之后的确有效,从此人们竞相采制品饮。因而为茗草作了一篇赞,大意是:‘穷读《春秋》,推演河图,不如载茗草一车。’”

《唐书》:太和七年,罢吴、蜀冬贡茶。太和九年,王涯献茶[735],以涯为榷茶使,茶之有税自涯始。十二月,诸道盐铁转运榷茶使令狐楚奏[736]:“榷茶不便于民。”从之。

【译文】

《唐书》记载:唐文宗太和七年,罢除吴地、蜀地冬天的贡茶。太和九年,大臣王涯献榷茶之利,于是任命王涯为榷茶使,茶叶征税就是自王涯开始。十二月,诸道盐铁转运榷茶使令狐楚上奏:“榷茶不利于民众。”朝廷听从了令狐楚的建议,于是罢除茶税。

陆龟蒙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张又新为《水说》七种,其二惠山泉、三虎丘井、六淞江水。人助其好者,虽百里为致之。日登舟设篷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737]。江湖间俗人造门,罕觏其面[738]。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渔父、江上丈人[739]。后以高士征[740],不至。

【译文】

陆龟蒙嗜好饮茶,曾在顾渚山下开辟茶园,每年收取茶租,自己判定所产茶叶的等级。张又新所撰《煎茶水记》,将天下水质分为七种,第二种是惠山泉水、第三种是虎丘井水、第六种是吴淞江水。有人为成全陆龟蒙这种爱好,即使上百里地也为他汲取泉水。陆龟蒙每天登舟设篷席,携带书籍、烹茶的小茶炉、卧置毛笔的器具、钓具,往来汲水品茶。江湖上的俗人来访,很少能见到他。当时称为江湖散人,或号称天随子、甫里先生,他自比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后来朝廷以高人隐士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奉诏。

《国史补》[741]:故老云,五十年前多患热黄[742],坊曲有专以烙黄为业者。灞、浐诸水中[743],常有昼坐至暮者,谓之浸黄。近代悉无,而病腰脚者多,乃饮茶所致也。

【译文】

李肇《国史补》记载:前代老人说,五十年前世人多患热黄病,街巷有专以烙黄为职业的。灞水、浐水等河流中,经常有人白天坐至晚上,称为浸黄。近来这种病都没有了,但是患腰病、足病的人多起来,这是因为饮茶所导致。

韩晋公滉闻奉天之难[744],以夹练囊盛茶末[745],遣健步以进[746]。

【译文】

晋国公韩滉听说唐德宗奉天之难后,用夹练囊盛茶末,派遣善于走路的人进奉给皇帝。

党鲁使西番[747],烹茶帐中,番使问:“何为者?”鲁曰:“涤烦消渴,所谓茶也。”番使曰:“我亦有之。”命取出以示,曰:“此寿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

【译文】

党鲁出使吐蕃,在帐中烹茶,吐蕃的使臣问:“这是做什么?”党鲁说:“祛除烦恼,消除口渴,说的就是茶。”吐蕃的使臣说:“我也有。”取出来给他看,说:“这是寿州茶,这是顾渚茶,这是蕲门茶。”

唐赵璘《因话录》[748]:陆羽有文学,多奇思,无一物不尽其妙,茶术最著。始造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炀突间[749],祀为茶神,云宜茶足利。巩县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复州一老僧是陆僧弟子[750],常诵其《六羡歌》,且有《追感陆僧》诗。

【译文】

唐赵璘《因话录》记载:陆羽擅长文学,多有奇思妙想,没有一件物品不能尽其奥妙,而以茶艺最为精湛。他创立了煎茶法,至今卖茶的商家,制作他的陶像,放置在炉灶烟囱间祭祀,尊为茶神,说是可以保佑茶多获利润。河南巩县制作的瓷偶人,称为陆鸿渐,买十件茶具就送一个瓷偶人。商人销售茶叶不利,就用开水灌注。复州一位老僧是陆羽的弟子,经常诵读陆羽的《六羡歌》,并且撰有《追感陆僧》的诗。

唐何晦《摭言》[751]:郑光业策试[752],夜有同人突入[753],吴语曰:“必先,必先[754],可相容否?”光业为辍半铺之地[755]。其人曰:“仗取一勺水,更托煎一碗茶。”光业欣然为取水、煎茶。居二日,光业状元及第,其人启谢曰[756]:“既烦取水,更便煎茶。当时不识贵人,凡夫肉眼[757],今日俄为后进[758],穷相骨头[759]。”

【译文】

五代南唐何晦《摭言》记载:郑光业赴京策试,夜里有一个同人突然闯进来,操着吴地方言对他说:“必先必先,可以容我住下吗?”郑光业就给他挪了半铺之地。那人说:“请为我汲取一勺水,再拜托为我煎一碗茶。”郑光业欣然为他取水、煎茶。居住两日后,郑光业状元及第,那人写信谢罪说:“当时既麻烦您取水,更麻烦您煎茶。当时不知您是贵人,肉眼凡胎,如今我落榜了,真是骨相贫穷之人。”

唐李义山《杂纂》[760]:富贵相:捣药碾茶声。

【译文】

唐李商隐《义山杂纂》记载:富贵相之一:捣药碾茶声。

唐冯贽《烟花记》[761]:建阳进茶油花子饼,大小形制各别,极可爱。宫嫔缕金于面[762],皆以淡妆,以此花饼施于鬓上,时号北苑妆。

【译文】

唐冯贽《南部烟花记》记载:建阳进贡的茶油花子饼,大小形制各不相同,极其可爱。皇宫中嫔妃在脸上以金丝为饰,施以淡妆,用此茶油花子饼饰于鬓上,当时称为北苑妆。

唐《玉泉子》[763]:崔蠡知制诰丁太夫人忧[764],居东都里第时[765],尚苦节啬[766],四方寄遗茶药而已[767],不纳金帛,不异寒素[768]。

【译文】

唐佚名氏《玉泉子》记载:崔蠡担任知制诰,因母故去而守丧,在东都洛阳里中宅第居住时,崇尚艰苦节俭,四方致送茶叶、药品而已,不收金银财帛,与家世清贫低微的人没什么两样。

《颜鲁公帖》[769]:廿九日南寺通师设茶会,咸来静坐,离诸烦恼,亦非无益。足下此意[770],语虞十一[771],不可自外耳[772]。颜真卿顿首顿首。

【译文】

颜真卿《颜鲁公帖》写道:廿九日南寺通师设立茶会,都来静坐,抛开各种烦恼,也不是没有益处。足下这个盛情,言语中猜到十分之一,不可见外。颜真卿再次顿首致谢。

《开元遗事》[773]: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774]。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晶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译文】

王仁裕《开元遗事》记载:隐逸之人王休居住在太白山下,每天与僧人、道士、奇人交游。每到冬季,取来山溪中澄澈的冰块敲碎来煮建州的茶,与宾客共饮。

《李邺侯家传》[775]:皇孙奉节王好诗[776],初煎茶加酥椒之类,遗泌求诗[777],泌戏赋云:“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奉节王即德宗也。

【译文】

李繁《李邺侯家传》记载:皇孙奉节王李适喜好诗赋,起初煎茶时添加酥椒等物,赠送李泌来求诗,李泌戏做一赋写道:“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奉节王就是后来的唐德宗。

《中朝故事》[778]:有人授舒州牧[779],赞皇公德裕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数角[780]。”其人献数十斤,李不受。明年罢郡,用意精求,获数角投之。李阅而受之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觥[781],沃于肉食内,以银合闭之。诘旦视其肉[782],已化为水矣。众服其广识。

【译文】

尉迟偓《中朝故事》记载:有人任职舒州牧,赞皇公李德裕对他说:“你到舒州时,天柱峰茶可以送我数角。”那人到任后献茶数十斤,李德裕不接受。第二年那人调离,刻意精心求取了天柱峰茶数角献给李德裕。李德裕打开看后接受了,说:“此茶可以消除酒食中的毒。”于是命人煮一觥水,浇于肉食之中,用银盒封闭。第二天清晨看那块肉,已经化为水了。大家都叹服他的知识广博。

段公路《北户录》[783]:前朝短书杂说[784],呼茗为薄,为夹。又《梁科律》有薄茗、千夹云云[785]。

【译文】

段公路《北户录》记载:前代的文章杂说中,称呼茶叶为薄,为夹。又《梁科律》也有薄茗、千夹之类的称呼。

唐苏鹗《杜阳杂编》[786]:唐德宗每赐同昌公主馔[787],其茶有绿华、紫英之号。

【译文】

唐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唐德宗每次赐给同昌公主的酒水饮食,其中茶叶有绿华、紫英等名号。

《凤翔退耕传》[788]:元和时[789],馆阁汤饮待学士者[790],煎麒麟草[791]。

【译文】

《凤翔退耕传》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馆阁款待学士的饮品,是烹茶。

温庭筠《采茶录》:李约字存博[792],汧公子也[793]。一生不近粉黛[794],雅度简远[795],有山林之致。性嗜茶,能自煎,尝谓人曰:“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际泉涌,累累若贯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此谓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客至不限瓯数,竟日爇火[796],执持茶器弗倦。曾奉使行至陕州硖石县东[797],爱其渠水清流,旬日忘发。

【译文】

温庭筠《采茶录》记载:李约,字存博,是汧国公李勉的儿子。一生不近女色,风雅简朴,有隐居山林的志向。李约生性好茶,能自己煎煮,曾对人说:“煎茶时不应当使开水随意沸腾,这样才可以涵养茶的色香味。水面初沸时如同鱼眼散布,微微有声响;中沸时四边如同泉涌,排列成串如同珍珠;最后水面如同翻腾的波浪,水气全部消退。这就是老汤三沸的方法,不用活火无法完成。”有客人到来,李约就不限饮用杯数,从早到晚地烧火煮茶,手执茶具品饮,不知疲倦。他曾经奉使行至陕州硖石县东部,喜欢那里的渠水清流,流连十余日而忘返。

《南部新书》[798]:杜豳公悰[799],位极人臣[800],富贵无比。尝与同列言平生不称意有三[801]:其一为澧州刺史[802],其二贬司农卿[803],其三自西川移镇广陵[804],舟次瞿塘[805],为骇浪所惊,左右呼唤不至[806],渴甚,自泼汤茶吃也。

【译文】

钱易《南部新书》记载:豳国公杜悰,是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富贵无人能比。曾经与同僚说自己平生不称意的事情有三件:第一为出任澧州刺史,第二为贬官司农卿,第三自西川调任广陵,行船经过瞿塘峡的时候,为汹涌澎湃的波浪所惊,呼唤随从也不来,口渴得很,自己动手煎茶品饮。

大中三年[807],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致此[808]?僧对曰:“臣少也贱,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809],名饮茶所曰茶寮。

【译文】

唐宣宗大中三年,东都洛阳来了一位高僧,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唐宣宗问他服何药而如此长寿?高僧回答说:“我幼年贫贱,不知服用什么药。生性喜欢饮茶,到哪里就只求取饮茶而已。有时外出一天喝百余碗,平常每天也不下四五十碗。”因而唐宣宗赐给他五十斤茶,让他居住在保寿寺,命名其饮茶场所为茶寮。

有胡生者,失其名,以钉铰为业[810],居霅溪而近白洲[811]。去厥居十余步有古坟[812],胡生每瀹茗必奠酹之[813]。尝梦一人谓之曰:“吾姓柳,平生善为诗而嗜茗。及死,葬室在子今居之侧,常衔子之惠[814],无以为报,欲教子为诗。”胡生辞以不能,柳强之曰:“但率子言之,当有致矣。”既寤[815],试构思,果若有冥助者[816],厥后遂工焉,时人谓之“胡钉铰诗”。柳当是柳恽也[817]。又一说。列子终于郑[818],今墓在郊薮[819],谓贤者之迹,而或禁其樵牧焉[820]。里有胡生者,性落魄。家贫,少为洗镜、锼钉之业[821]。遇有甘果、名茶、美酝[822],辄祭于列御寇之祠垄[823],以求聪慧而思学道。历稔忽梦一人[824],取刀划其腹,以一卷书置于心腑[825]。及觉,而吟咏之意,皆工美之词,所得不由于师友也。既成卷轴,尚不弃于猥贱之业[826],真隐者之风。远近号为“胡钉铰”云。

【译文】

有一位胡姓青年,不记得他的名字,以洗镜、铰钉为业,居住在霅溪,并且靠近白洲。距离他的住所十余步的地方有座古坟,胡生每次喝茶必定先祭奠一下。他曾经梦到一人对他说:“我姓柳,平生善于作诗且嗜好饮茶。死后,葬在你居所旁边,经常得到你的恩惠,无以为报,想教你作诗。”胡生推辞说自己不会,柳竭力劝他说:“你尽管随意说,就会有情致。”胡生睡醒后,尝试着构思,果真如有神佛的佑助,以后作诗就很工巧了,当时的人称为“胡钉铰诗”。柳姓之人,应当是南朝宋诗人柳恽。又有一种说法。列子终老于河南郑州,墓地在郊野草泽之地,当地人认为是圣贤的遗迹,并禁止在这里打柴放牧。同里有位胡姓青年,生性落魄。家里贫困,从小就以洗镜、铰钉为职业。每当遇到有甘果、名茶、美酒,就到列御寇的墓地祭奠,以祈求聪慧,并且想学习道学。经过一年,忽然梦到一人,用刀划开他的肚子,把一卷书放置在他的心中。醒后,感觉有吟咏的冲动,吟出的都是工整美好的词句,其文采都不是通过师友所得。他既具备诗文创作这种才华,仍然不放弃以前卑贱之业,真是具有隐士的风采。远近的人都称其为“胡钉铰”。

张又新《煎茶水记》:代宗朝[827],李季卿刺湖州[828],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829]。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830],因之赴郡,泊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831]?”命军士谨信者操舟挈瓶[832],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操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833]?”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834],伏罪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至,惧其鲜[835],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乎!”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836]。

【译文】

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唐代宗年间,李季卿出任湖州刺史,行至扬州遇到陆羽。李季卿一向熟知陆羽大名,两人一见如故,因而一同去湖州,船停泊在扬子驿。即将吃饭时,李季卿说:“陆先生善于煎茶,天下闻名,何况扬子江南零水品质超绝。如今二妙合一,可谓千年一遇,怎么能够错过呢!”于是命令手下恭谨诚信的军士驾驶小船携带茶瓶前往南零汲水。陆羽则洗干净茶具等待煎茶。一会儿水到了,陆羽用勺扬其水说:“这水虽是扬子江水,却不是南零水,好像是临近岸边的水。”汲水军士说:“我驾驶小船深入南零汲水,有上百人看见,怎么敢欺骗你呢?”陆羽不说话,然后把水倒入盆里,倒到一半时,陆羽急忙停下来,又用勺扬水说:“从这里开始才是南零水了。”汲水的军士大惊跌倒,伏罪说道:“我自南零汲水运到岸边时,因为小船飘荡洒了一半水,回来后害怕水不足,就舀岸边的水加了一些。先生真是神鉴,我怎么敢再隐瞒呢!”李季卿与宾客随从数十人都大为惊愕。

《茶经·本传》:羽嗜茶,著《经》三篇。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837],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838],次临淮[839],知伯熊善煮茗,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其后尚茶成风。

【译文】

《茶经》所附《新唐书·陆羽传》记载:陆羽嗜好饮茶,著有《茶经》三卷。当时卖茶的商家,用陶器制作成陆羽的像,放置在炉灶烟囱间祭祀,尊奉为茶神。有一位叫常伯熊的人,依据陆羽的论述,又进一步宣传推广了茶的功效。御史大夫李季卿奉诏到江南宣扬政令,安抚百姓,经过临淮,知道常伯熊擅长煎茶,就召见了他。常伯熊在茶具前煮茶,李季卿又连饮几杯。以后饮茶成为社会风尚。

《金銮密记》[840]:金銮故例[841],翰林当直学士[842],春晚人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843]。

【译文】

韩偓《金銮密记》记载:金銮殿的惯例,翰林院值班的学士,春天晚上人容易发困,于是就每天赏赐成象殿茶果。

《梅妃传》[844]:唐明皇与梅妃斗茶[845],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846],一座光辉[847],斗茶今又胜吾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848],烹饪鼎鼐[849],万乘自有宪法[850],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

【译文】

《梅妃传》记载:唐明皇李隆基与梅妃斗茶,环顾众王开玩笑说:“这是梅花精魂,吹着白玉笛,跳着惊鸿舞,在座的人都能感受到光辉,今天斗茶又胜过我了。”梅妃应声答道:“这不过是制茶人的游戏,我不小心胜了陛下。假使安抚天下,治理国家,陛下自有一定法度,贱妾怎么能与陛下比较胜负呢?”唐明皇听后非常高兴。

杜鸿渐《送茶与杨祭酒书》[851]:顾渚山中紫笋茶两片,一片上太夫人,一片充昆弟同歠[852],此物但恨帝未得尝,实所叹息。

【译文】

杜鸿渐《送茶与杨祭酒书》写道:这里有顾渚山中紫笋茶两片,一片进献太夫人,一片与兄弟们一同品饮,这种茶只是遗憾皇上没能品尝,的确很让人感叹。

《白孔六帖》[853]:寿州刺史张镒[854],以饷钱百万遗陆宣公贽[855]。公不受,止受茶一串,曰:“敢不承公之赐?”

【译文】

《白孔六帖》记载:寿州刺史张镒,以饷钱百万赠送陆贽。陆贽推辞不接受钱,只接受了一串茶,说:“怎么敢不接受先生的惠赐呢?”

《海录碎事》:邓利云:“陆羽,茶既为癖,酒亦称狂。”

【译文】

叶廷珪《海录碎事》记载:邓利说:“陆羽饮茶称得上癖,饮酒称得上狂放。”

《侯鲭录》:唐右补阙綦毋焸[856],音英。博学有著述才,性不饮茶,尝著《伐茶饮序》,其略曰:“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耗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咎茶灾。岂非为福近易知,为祸远难见欤?”焸在集贤[857],无何以热疾暴终[858]。

【译文】

赵令畤《侯鲭录》记载:唐右补阙綦毋焸,焸,音英。知识渊博并有写作才能,但生性不爱饮茶,曾经著《伐茶饮序》,大概是说:“解除郁闷,消散积淀,一天都会感觉舒服;使人元气缺损,精神耗散,对终身的危害却很大。获益就归功于茶的力量,留下祸患却不追咎茶的灾害。难道不是福祉近而容易知晓,祸患远难以预见吗?”綦毋焸在集贤殿书院,不久因为急性发作的热病而突然去世。

《苕溪渔隐丛话》:义兴贡茶非旧也[859]。李栖筠典是邦[860],僧有献佳茗,陆羽以为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

【译文】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江苏宜兴贡茶并非旧例。唐李栖筠在宜兴做官时,有僧人献上好茶,陆羽认为品质比其他地方的都好,可以进献给皇上。李栖筠听从了陆羽的建议,开始进贡茶叶一万两。

《合璧事类》[861]:唐肃宗赐张志和奴婢各一人[862],志和配为夫妇,号渔童、樵青。渔童捧钓收纶[863],芦中鼓枻[864];樵青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译文】

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记载:唐肃宗赏赐张志和奴、婢各一人,张志和将他们配为夫妇,男的叫渔童、女的叫樵青。渔童负责钓鱼,并且在芦荡中划船;樵青负责砍柴,并且在竹林里煎茶。

《万花谷》:《顾渚山茶记》云:“山有鸟如鸲鹆而小[865],苍黄色,每至正二月作声云‘春起也’,至三四月作声云‘春去也’。采茶人呼为报春鸟。”

【译文】

《锦绣万花谷》记载:《顾渚山茶记》中说:“顾渚山中有一种鸟像八哥而略小,灰黄色,每到正月、二月就叫‘春起也’,到三月、四月就叫‘春去也’。采茶的人都称呼为报春鸟。”

董逌《陆羽点茶图跋》[866]:竟陵大师积公嗜茶久,非渐儿煎奉不向口[867]。羽出游江湖四五载[868],师绝于茶味。代宗召师入内供奉,命宫人善茶者烹以饷,师一啜而罢。帝疑其诈,令人私访,得羽召入。翌日[869],赐师斋,密令羽煎茗遗之,师捧瓯喜动颜色[870],且赏且啜,一举而尽。上使问之,师曰:“此茶有似渐儿所为者。”帝由是叹师知茶,出羽见之。

【译文】

董逌《陆羽点茶图跋》记载:陆羽师父竟陵大师积公嗜好饮茶已经很久了,不是陆羽所煎并侍奉的茶就不品饮。陆羽到四方各地游历四五年,竟陵大师就断绝了茶味。唐代宗召竟陵大师到宫内供奉,命宫里善于煎茶的人烹茶请他品饮,竟陵大师喝一口就作罢了。代宗怀疑其中有诈,就令人私下访察,找到陆羽后召进宫中。第二天,又赐竟陵大师斋饭,秘密命令陆羽煎茶供奉竟陵大师,竟陵大师捧着茶碗颜色欢喜,一边欣赏一边品饮,举起一次就品饮完了。代宗派人问他,竟陵大师说:“这茶好像是陆羽所煎煮的。”代宗因此感叹竟陵大师精通茶事,请陆羽出来与师父相见。

《蛮瓯志》[871]:白乐天方斋[872],刘禹锡正病酒[873],乃以菊苗齑、芦菔鲊馈乐天[874],换取六斑茶以醒酒[875]。

【译文】

《蛮瓯志》记载:白居易正吃素食,刘禹锡正因饮酒沉醉,刘禹锡就用菊花苗做成的调味品、腌制的萝卜干赠送给白居易,以换取六斑茶用来醒酒。

《诗话》[876]:皮光业[877],字文通,最耽茗饮。中表请尝新柑[878],筵具甚丰[879],簪绂丛集[880]。才至,未顾尊罍[881],而呼茶甚急,径进一巨觥[882],题诗曰:“未见甘心氏[883],先迎苦口师[884]。”众噱[885],云:“此师固清高,难以疗饥也。”

【译文】

《诗话》记载:皮光业,字文通,最喜爱饮茶。其表兄弟邀请他品尝新鲜柑橘,酒席非常丰盛,显贵的宾客云集。皮光业刚到,没有顾上喝酒,就急呼上茶,径直走进饮了一大杯,题诗写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众人大笑,说道:“此师固然清高,只是难以充饥。”

《太平清话》:卢仝自号癖王,陆龟蒙自号怪魁。

【译文】

陈继儒《太平清话》记载:卢仝自己号称癖王,陆龟蒙自己号称怪魁。

《潜确类书》:唐钱起[886],字仲文,与赵莒为茶宴[887],又尝过长孙宅[888],与朗上人作茶会[889],俱有诗纪事。

【译文】

陈仁锡《潜确类书》记载:唐人钱起,字仲文,与赵莒一起举办茶宴,又曾前往长孙家拜访,与朗上人举办茶会,都留下诗作记录其事。

《湘烟录》[890]:闵康侯曰[891]:“羽著《茶经》,为李季卿所慢[892],更著《毁茶论》。其名疾,字季疵者,言为季所疵也。事详传中。”

【译文】

闵元京、凌义渠《湘烟录》记载:闵文衢说:“陆羽著《茶经》,为李季卿所怠慢,于是又著《毁茶论》。陆羽名疾,字季疵,就是说为李季卿所疵。这事详细记录在其传记中。”

《吴兴掌故录》:长兴啄木岭,唐时吴兴、毗陵二太守造茶修贡[893],会宴于此。上有境会亭,故白居易有《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欢宴》诗。

【译文】

徐献忠《吴兴掌故录》记载:长兴的啄木岭,唐朝时吴兴、毗陵两郡太守在此造茶进献朝廷,并在此举行茶宴。啄木岭上有境会亭,因此白居易有《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欢宴》诗作。

包衡《清赏录》:唐文宗谓左右曰[894]:“若不甲夜视事[895],乙夜观书[896],何以为君?”尝召学士于内庭[897],论讲经史,较量文章[898],宫人以下侍茶汤饮馔[899]。

【译文】

包衡《清赏录》记载:唐文宗李昂对近臣说:“如果不是初更时分就职治事,二更时分读书,如何能做皇上呢?”他曾召见学士进入宫禁以内,谈论讲说经学和史学,商讨评定文章,宫人以下侍奉茶水饮食。

《名胜志》[900]:唐陆羽宅在上饶县东五里。羽本竟陵人,初隐吴兴苕溪,自号桑苎翁,后寓新城时,又号东冈子。刺史姚骥尝诣其宅[901],凿沼为溟渤之状[902],积石为嵩华之形[903]。后隐士沈洪乔葺而居之。

【译文】

曹学佺《天下名胜志》记载:唐朝陆羽故居在江西上饶县东五里。陆羽本为竟陵人,起初隐居在吴兴的苕溪,自号桑苎翁,后来寓居新城时,又自号东冈子。刺史姚骥曾经到他家拜访,见他凿池为大海,把石头堆积成山岳的形状。后来隐士沈洪乔加以修葺并且居住于此。

《饶州志》[904]:陆羽茶灶在余干县冠山右峰[905]。羽尝品越溪水为天下第二[906],故思居禅寺,凿石为灶,汲泉煮茶,曰丹炉,晋张氲作[907]。元大德时总管常福生[908],从方士搜炉下,得药二粒,盛以金盒,及归开视,失之。

【译文】

《饶州志》记载:陆羽茶灶在江西余干县冠山的右峰。陆羽曾经品评越溪水为天下第二,所以想居住于禅寺中,凿石为茶灶,汲取泉水煮茶,称为丹炉,又有传为晋人张氲所作。元大德年间总管常福生,跟随方士从丹炉下搜得丹药二粒,用金盒盛起来,等到回来打开看时,却没有了。

《续博物志》:物有异体而相制者,翡翠屑金[909],人气粉犀[910],北人以针敲冰,南人以线解茶。

【译文】

李石《续博物志》记载:物体有形制不同而相互制约的,比如翡翠可以使黄金成为碎末,人气可以使犀角成为粉末,北人用针来敲冰,南人却以线解茶。

《太平山川记》[911]:茶叶寮[912],五代时于履居之[913]。

【译文】

叶良佩《太平县山川记》记载:茶叶寮,五代时于履曾在此居住。

《类林》[914]:五代时,鲁公和凝[915],字成绩,在朝率同列[916],递日以茶相饮[917],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

【译文】

刘攽《文选类林》记载:五代后周时,鲁国公和凝,字成绩,在朝廷做官时带领同僚,依照次序每天以茶相饮,茶味道差的就有惩罚,当时号称汤社。

《浪楼杂记》[918]:天成四年[919],度支奏[920]:朝臣乞假省觐者[921],欲量赐茶药。文班自左右常侍至侍郎[922],宜各赐蜀茶三斤,蜡面茶二斤,武班官各有差[923]。

【译文】

《浪楼杂记》记载: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度支上奏:朝臣请假回家探望父母的,希望适量赏赐茶叶和药品。文官自左右常侍到侍郎,应每人赏赐蜀茶三斤,蜡面茶二斤,武官也各有差别。

马令《南唐书》[924]:丰城毛炳好学,家贫不能自给,入庐山与诸生留讲,获镪即市酒尽醉[925]。时彭会好茶[926],而炳好酒,时人为之语曰:“彭生作赋茶三片,毛氏传诗酒半升。”

【译文】

马令《南唐书》记载:江西丰城毛炳喜读书,家庭贫困生活不能自给,就到庐山与诸生讲学,获得银两就买酒尽醉。当时彭会喜欢饮茶,而毛炳喜欢饮酒,当时人称:“彭生作赋茶三片,毛氏传诗酒半升。”

《十国春秋·楚王马殷世家》[927]:开平二年六月[928],判官高郁请听民售茶北客[929],收其征以赡军[930],从之。秋七月,王奏运茶河之南北,以易缯纩、战马[931],仍岁贡茶二十五万斤,诏可。由是属内民得自摘山造茶而收其算[932],岁入万计。高另置邸阁居茗[933],号曰“八床主人”[934]。

【译文】

吴任臣《十国春秋·楚王马殷世家》记载:后梁开平二年六月,判官高郁奏请允许百姓出售茶叶给北方商人,征收茶税以供养军队,朝廷准奏。这年秋七月,楚王奏请运送茶叶到黄河南北两岸,用来换取用缯帛丝绵制作的寒衣和战马,仍然每年进贡茶叶二十五万斤,下诏许可。从此楚王属内的民众得以自己采摘制造茶叶,而朝廷则征收茶税,每年收入万计。高郁另外设置仓库贮存茶叶,号称“八床主人”。

《荆南列传》[935]:文了,吴僧也,雅善烹茗[936],擅绝一时。武信王时来游荆南[937],延住紫云禅院[938],日试其艺,王大加欣赏,呼为汤神[939],奏授华亭水大师。人皆目为乳妖。

【译文】

吴任臣《十国春秋·荆南列传》记载:文了,吴地的高僧,平素擅长烹茶,擅绝一时。武信王高季兴当政时到荆南游历,被邀请住在紫云禅院,每天考察他的茶艺,武信王大加赞赏,称呼他为汤神,并奏请朝廷授予他华亭水大师的称号。当时人们都将他视为乳妖。

《谈苑》[940]:茶之精者,北苑名白乳、头金[941],江左有蜡面[942]。李氏别命取其乳作片,或号曰“京挺”“的乳”[943],二十余品。又有研膏茶[944],即龙品也。

【译文】

杨亿《杨文公谈苑》记载:茶中的精品,北苑有白乳茶、头金茶,江左有蜡面茶。南唐李氏另命取其嫩芽做成片茶,或叫“京挺”“的乳”,共有二十余种。又有研膏茶,就是所谓的龙茶之品。

释文莹《玉壶清话》[945]:黄夷简雅有诗名[946],在钱忠懿王俶幕中[947],陪樽俎二十年[948]。开宝初[949],太祖赐俶“开吴镇越崇文耀武功臣制诰”[950]。俶遣夷简入谢于朝,归而称疾,于安溪别业保身潜遁[951]。著《山居》诗,有“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之句,雅喜治宅。咸平中,归朝为光禄寺少卿[952],后以寿终焉。

【译文】

释文莹《玉壶清话》记载:黄夷简平素有善于作诗的名声,在忠懿王钱俶幕中陪侍宴席二十年。北宋开宝初年,宋太祖赐钱俶“开吴镇越崇文耀武功臣制诰”。钱俶派遣黄夷简入朝致谢,黄夷简归来后称病,就在安溪别墅隐退,保全自己。黄夷简著有《山居》诗,其中有“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的诗句,他平素喜欢整治宅院。咸平年间,黄夷简返回朝廷被封为光禄寺少卿,后以高寿终老。

《五杂俎》:建人喜斗茶,故称茗战。钱氏子弟取霅上瓜[953],各言其中子之的数,剖之以观胜负,谓之瓜战。然茗犹堪战,瓜则俗矣。

【译文】

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建州人喜欢斗茶,因此称为茗战。吴越王钱氏子弟取来吴兴霅溪上的西瓜,每人说出其中的西瓜子数,剖开后以观胜负,称为瓜战。然而茗战还可以称为游戏,瓜战就庸俗了。

《潜确类书》:伪闽甘露堂前[954],有茶树两株,郁茂婆娑[955],宫人呼为清人树。每春初,嫔嫱戏于其下[956],采摘新芽,于堂中设倾筐会。

【译文】

陈仁锡《潜确类书》记载:五代时闽国甘露堂前面,有两株茶树,枝叶茂盛,宫人称为清人树。每年初春,宫中女官在茶树下游戏,采摘新芽,在甘露堂中举办倾筐会。

《宋史》[957]:绍兴四年初[958],命四川宣抚司支茶博马[959]。

【译文】

脱脱《宋史》记载:宋高宗绍兴四年初,诏令四川宣抚司支取茶叶换取马匹。

旧赐大臣茶有龙凤饰,明德太后曰[960]:“此岂人臣可得?”命有司别制入香京挺以赐之。

【译文】

以前赏赐大臣的茶有龙凤雕饰,明德太后说:“这怎么能是臣子可以得到的呢?”就命主管部门另外制造添加龙脑香料的京挺茶以便用来赏赐。

《宋史·职官志》:茶库掌茶[961],江、浙、荆湖、建、剑茶茗[962],以给翰林诸司赏赉出鬻[963]。

【译文】

《宋史·职官志》记载:茶库掌管茶叶,江南路、两浙路、荆湖路、建州、南剑州等地所产的茶叶,以便供给翰林院众官吏赏赐和出售之用。

《宋史·钱俶传》:太平兴国三年,宴俶长春殿,令刘、李煜预坐[964]。俶贡茶十万斤,建茶万斤,及银绢等物[965]。

【译文】

《宋史·钱俶传》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皇帝宴请钱俶于长春殿,命令南汉国主刘、南唐后主李煜参加坐席。钱俶贡茶十万斤,建茶一万斤,以及白绢等物。

《甲申杂记》[966]:仁宗朝[967],春试进士集英殿[968],后妃御太清楼观之[969]。慈圣光献出饼角以赐进士[970],出七宝茶以赐考官[971]。

【译文】

王巩《甲申杂记》记载:宋仁宗朝,进士在集英殿进行春试,皇后和妃嫔光临太清楼观看。皇后曹氏拿出小块茶饼来赏赐进士,拿出七宝茶来赏赐考官。

《玉海》[972]:宋仁宗天圣三年[973],幸南御庄观刈麦[974],遂幸玉津园[975],燕群臣[976],闻民舍机杼[977],赐织妇茶彩[978]。

【译文】

王应麟《玉海》记载:宋仁宗天圣三年,皇上巡幸南御庄观看收割麦子,后驾临玉津园,赐宴群臣,听到民间房舍中织机发出的声音,赏赐织布的妇女茶叶和绢帛。

陶穀《清异录》:有得建州茶膏,取作耐重儿八枚[979],胶以金缕,献于闽王曦[980],遇通文之祸[981],为内侍所盗[982],转遗贵人。

【译文】

陶穀《清异录》记载:有人得到建州的茶膏,取来作耐重儿茶八枚,在茶饼表面贴上金丝作装饰,献给闽王王延钧,正好遇到通文之祸,被太监盗走,转赠给贵人。

苻昭远不喜茶[983],尝为同列御史会茶[984],叹曰:“此物面目严冷[985],了无和美之态[986],可谓冷面草也[987]。”

【译文】

苻昭远不喜欢饮茶,曾经与同僚御史会聚饮茶,感叹道:“此物外表严肃而冷峻,毫无和谐美好之态,可以称作冷面草。”

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988]:“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989]。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译文】

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说道:“晚甘侯十五人,派遣他们侍奉书房。这些都是乘着春雷而摘,煎水调和,都是出于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间的上品,千万不要轻贱地使用。”

汤悦有《森伯颂》[990],盖名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991],既久,而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乎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992]?

【译文】

汤悦著有《森伯颂》,森伯是茶的戏称。茶才品饮时口感纯正浓郁,时间久了,四肢就感到清爽阴冷,两种含义系于一名,如果不是十分了解品饮境界的人谁能命名呢?

吴僧梵川,誓愿燃顶供养双林傅大士[993],自往蒙顶山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曰“圣杨花”“吉祥蕊”,共不逾五斤,持归供献。

【译文】

五代时吴国僧人梵川,发誓愿以香火烧灼头顶供养双林傅大士,于是亲自前往蒙顶山上搭建简陋的屋舍种茶,三年以后,茶叶的味道方才完美。得到极品茶称为“圣杨花”“吉祥蕊”,总共不超过五斤,拿回来供献给双林傅大士。

宣城何子华邀客于剖金堂,酒半,出嘉阳严峻所画陆羽像悬之[994],子华因言:“前代惑骏逸者为马癖[995],泥贯索者为钱癖[996],爱子者有誉儿癖[997],耽书者有《左传》癖[998],若此叟溺于茗事,何以名其癖?”杨粹仲曰:“茶虽珍,未离草也,宜追目陆氏为甘草癖[999]。”一座称佳。

【译文】

宣城人何子华邀请宾客在剖金堂宴饮,酒至半酣,拿出嘉阳严峻所画的陆羽像悬挂起来,子华因此说道:“前代迷恋骏马的人叫作马癖,喜欢钱财的人叫作钱癖,喜欢称赞子女的人叫作誉儿癖,沉溺读书的人叫作《左传》癖,像这个老头沉溺于茶事,如何称呼他的癖好呢?”杨粹仲说:“茶虽珍贵,但未离开草木,应追认陆氏为甘草癖。”在座的人都称好。

《类苑》[1000]:学士陶穀得党太尉家姬[1001],取雪水烹团茶以饮,谓姬曰:“党家应不识此?”姬曰:“彼粗人,安得有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1002],饮羊膏儿酒耳。”陶深愧其言。

【译文】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翰林学士陶穀得到党太尉家的侍女,取雪水烹煮团茶品饮,对侍女说:“党家应该不知道这种雅事吧?”侍女说:“他是个粗俗的人,怎么会知道这种雅事!只知道在嵌金色线的精美幔帐里慢慢地喝酒,低低地歌唱,饮羊膏儿酒罢了。”陶穀深为自己的言论羞愧。

胡峤《飞龙涧饮茶》诗云[1003]:“沾牙旧姓余甘氏[1004],破睡当封不夜侯[1005]。”陶穀爱其新奇,令犹子彝和之[1006]。彝应声云:“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彝时年十二,亦文词之有基址者也[1007]。

【译文】

胡峤《飞龙涧饮茶》诗写道:“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陶穀喜欢其诗句新奇,让侄子陶彝与之唱和。陶彝应声和道:“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陶彝当时才十二岁,也是有文词根底的青年才俊。

《延福宫曲宴记》[1008]: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学士曲宴于延福宫[1009],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烹茶。”饮毕,皆顿首谢。

【译文】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北宋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皇上召宰相、亲王、学士在延福宫举行私人宴会,皇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水烹茶。不一会儿,白色乳沫浮于茶盏上面,如疏星淡月,回头对各位大臣说:“这是我亲自烹点的茶。”饮茶完毕,众臣都跪拜致谢。

《宋朝纪事》[1010]:洪迈选成《唐诗万首绝句》[1011],表进,寿皇宣谕[1012]:“阁学选择甚精[1013],备见博洽[1014],赐茶一百,清馥香一十贴,薰香二十贴,金器一百两。”

【译文】

《宋朝纪事》记载:洪迈选编成《唐诗万首绝句》,上表进献朝廷,宋孝宗宣布谕旨:“学士选择精确恰当,显示了广博的学识,赏赐茶一百,清馥香一十贴,薰香二十贴,金器一百两。”

《乾淳岁时记》:仲春上旬[1015],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茶,名北苑试新,方寸小,进御止百,护以黄罗软盝[1016],藉以青箬[1017],裹以黄罗,夹复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镀金锁,又以细竹丝织笈贮之[1018],凡数重。此乃雀舌水芽,所造一之值四十万,仅可供数瓯之啜尔。或以一二赐外邸[1019],则以生线分解转遗,好事以为奇玩。

【译文】

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仲春的上旬,福建转运使进贡第一纲茶,叫北苑试新,这是一寸见方的小,进贡皇上也只有一百,用黄罗软盝子护封,垫上箬竹的叶子,包裹上黄罗,夹上大臣的封条朱印,外用红漆小匣镀金锁,再用细竹和丝绸编织的小箱子盛起来,一共好多层。这就是所谓的雀舌水芽,制造一价值四十万,仅仅可以供几杯的品饮。有时会以一二赐给在京的诸王,也是用生丝线将茶饼分解转赠,好事的人认为是供玩赏的珍品。

《南渡典仪》[1020]:车驾幸学[1021],讲书官讲讫[1022],御药传旨宣坐赐茶[1023]。凡驾出,仪卫有茶酒班殿侍两行[1024],各三十一人。

【译文】

周密《南渡典仪》记载:皇帝巡幸太学,讲书官讲完,御药传皇帝旨意,赐臣子坐下赐茶。凡皇帝外出,仪仗有茶酒班殿侍从两行,各三十一人。

《司马光日记》[1025]:初除学士待诏李尧卿宣召称[1026]:“有敕。”口宣毕[1027],再拜,升阶,与待诏坐,啜茶。盖中朝旧典也[1028]。

【译文】

《司马光日记》记载:刚被任命的学士待诏李尧卿宣布诏令说:“有敕文。”口头宣布完毕,再次拜谢,上得阶前,与待诏同坐,品茶。这是朝廷旧时的制度。

欧阳修《龙茶录后序》:皇祐中[1029],修起居注[1030],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1031],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谕臣[1032],论茶之舛谬。臣追念先帝顾遇之恩[1033],览本流涕,辄加正定[1034],书之于石,以永其传。

【译文】

欧阳修《龙茶录后序》记载:我在皇祐年间负责修起居注,向仁宗皇帝上疏奏事,多次承蒙皇帝垂询建安贡茶之事以及烹试饼茶的情况,谈论茶事的谬误。我追念先帝赏识知遇之恩,看到皇帝所批阅的奏本,痛哭流涕,于是就校订改正,亲自书写并刊刻于石碑之上,以便永传后世。

《随手杂录》[1035]:子瞻在杭时,一日中使至[1036],密谓子瞻曰:“某出京师辞官家[1037]。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曰:‘赐与苏轼,不得令人知。’遂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1038]。”子瞻具札,附进称谢。

【译文】

王巩《随手杂录》记载: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一天宫中派出的使者来了,悄悄对苏轼说:“我出京师向皇帝辞行。皇帝说:‘向太后辞行后再来。’我离开太后殿,又到皇帝处辞行,皇帝引我至一柜子旁边,拿出一角东西悄悄说:‘赐与苏轼,不要让别人知道。’于是拿出所赏赐的东西,是一斤茶,都是皇帝亲笔封题。”苏轼写奏疏交付中使向皇帝称谢。

潘中散适为处州守[1039],一日作醮[1040],其茶百二十盏皆乳花,内一盏如墨,诘之,则酌酒人误酌茶中。潘焚香再拜谢过,即成乳花,僚吏皆惊叹。

【译文】

潘中散担任处州太守时,有一天举行斋醮祭神,一百二十盏茶都呈现白色乳花,中间一盏茶色如墨,责问之下,原来是倒酒人误把酒倒入茶中。潘中散于是焚香再拜谢罪,那盏茶当即又变成白色乳花了,同僚吏役都惊叹不已。

《石林燕语》[1041]:故事[1042],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以八饼为斤。仁宗时,蔡君谟知建州,始别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斤为十饼。仁宗以非故事,命劾之,大臣为请,因留而免劾,然自是遂为岁额。熙宁中[1043],贾清为福建运使,又取小团之精者为密云龙,以二十饼为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1044]。大小团袋皆用绯[1045],通以为赐也。密云龙独用黄,盖专以奉玉食[1046]。其后又有瑞云翔龙者。宣和后,团茶不复贵,皆以为赐,亦不复如向日之精[1047]。后取其精者为茶,岁赐者不同,不可胜纪矣[1048]。

【译文】

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按旧例,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以八饼为一斤。宋仁宗时,蔡襄任建州知府,才开始另外挑择茶中精品,制成小龙团茶十斤以献朝廷,每斤为十个茶饼。宋仁宗认为不是先前的惯例,命令大臣弹劾他,经大臣请求赦免,因而免劾留用,然而从此就成为每年进贡的定额。宋神宗熙宁年间,贾清担任福建转运使,又取小团中的精品为密云龙,以二十饼为一斤,而双袋包装的就称为双角团茶。大小龙团都用红色丝绸,通常作为赏赐之物。密云龙独用黄色丝绸,这是专门供奉给皇帝。其后又有瑞云翔龙茶。宣和以后,团茶不再尊贵,都作为赏赐之物,也不再像从前那么精致。后来又取其中的精品做成茶,每年的赏赐都不一样,不能逐一记述了。

《春渚纪闻》[1049]:东坡先生一日与鲁直、文潜诸人会[1050],饭既,食骨儿血羹[1051]。客有须薄茶者[1052],因就取所碾龙团遍啜坐客。或曰:“使龙茶能言,当须称屈。”

【译文】

何薳《春渚纪闻》记载:苏轼有一天与黄庭坚、张耒等人聚会吃饭,饭后,吃骨儿血羹。客人中有需要饮淡茶的,因此就取所碾的龙团茶让在座的客人一同品饮。有人说:“如果龙团茶能说话,必会叫屈了。”

魏了翁《先茶记》[1053]:眉山李君铿,为临邛茶官[1054],吏以故事,三日谒先茶。君诘其故,则曰:“是韩氏而王号,相传为然,实未尝请命于朝也。”君曰:“饮食皆有先,而况茶之为利,不惟民生食用之所资,亦马政、边防之攸赖[1055]。是之弗图[1056],非忘本乎!”于是撤旧祠而增广焉,且请于郡上神之功状于朝,宣赐荣号[1057],以侈神赐。而驰书于靖[1058],命记成役[1059]。

【译文】

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记载:眉山人李君铿,担任临邛管理茶务的官吏,属下吏役按照旧例,每隔三天要拜谒茶祖。李君铿责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这是韩氏称王时世代相传的一贯做法,实际上并没有请命于朝廷。”李君铿说:“饮食都有先祖崇拜,更何况茶叶的利益不仅仅是民众的生活日用之所资,而且也是马政、边防所依赖。这样的事情不去做,难道不是忘本吗?”于是撤掉旧祠庙而增修扩建,并且奏请郡守进而陈述茶祖的功劳行状于朝廷,皇帝赏赐荣号,增加封赏。同时急速送信告诉我,让我记录这件事情。

《拊掌录》[1060]:宋自崇宁后复榷茶[1061],法制日严。私贩者固已抵罪,而商贾官券清纳有限[1062],道路有程[1063]。纤悉不如令[1064],则被击断,或没货出告。昏愚者往往不免。其侪乃目茶笼为草大虫[1065],言伤人如虎也。

【译文】

元怀《拊掌录》记载:宋代自徽宗崇宁年间以后又实行榷茶制度,法令制度日益严峻。私自贩卖茶叶的固然要治罪,而正当经营的商人,官府发行的钱票要限期清理交纳,行商路程也有期限。有丝毫不合于律令的,就会被作为私贩打击,或没收货物并通报。糊涂而愚蠢的人往往难免被问罪。所以同辈的茶商就视茶笼为草大虫,是说茶叶伤人如虎。

《苕溪渔隐丛话》:欧公《和刘原父扬州时会堂绝句》云:“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注:时会堂,造贡茶所也。余以陆羽《茶经》考之,不言扬州出茶,惟毛文锡《茶谱》云:“扬州禅智寺[1066],隋之故宫[1067],寺傍蜀冈,其茶甘香,味如蒙顶焉。”第不知入贡之因起何时也。

【译文】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欧阳修《和刘原父扬州时会堂绝句》诗写道:“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注:时会堂,制造贡茶的处所。我按照陆羽《茶经》考察,并没说扬州产茶,只有毛文锡《茶谱》中说:“扬州禅智寺,是隋朝旧时宫殿,禅智寺临近蜀冈,所产茶叶味道香甜,味如蒙顶茶。”只是不知道其茶入贡的原因起源于什么时候。

《卢溪诗话》[1068]:双井老人以青沙蜡纸裹细茶寄人[1069],不过二两。

【译文】

王庭珪《卢溪诗话》记载:黄庭坚以青沙蜡纸包裹细茶寄赠友人,不超过二两。

《青琐诗话》[1070]:大丞相李公昉尝言[1071],唐时目外镇为粗官[1072],有学士贻外镇茶[1073],有诗谢云:“粗官乞与真虚掷,赖有诗情合得尝。”外镇即薛能也。

【译文】

刘斧《青琐诗话》记载:北宋丞相李昉曾经说过,唐朝时视镇抚地方的官员为粗官,有一位学士赠给镇抚地方的官员茶叶,有诗致谢写道:“粗官乞与真虚掷,赖有诗情合得尝。”外镇,就是曾任徐州节度使的诗人薛能。

《玉堂杂记》[1074]:淳熙丁酉十一月壬寅[1075],必大轮当内直[1076],上曰:“卿想不甚饮,比赐宴时[1077],见卿面赤。赐小春茶二十,叶世英墨五团[1078],以代赐酒。”

【译文】

周必大《玉堂杂记》记载:宋孝宗淳熙四年十一月壬寅日,轮到周必大在宫内值勤,皇上对他说:“你想必不擅长饮酒,近来赐宴时见你脸色发红。就赐你小春茶二十,叶世英制作的墨五团,以代替赐酒。”

陈师道《后山丛谈》[1079]:张忠定公令崇阳[1080],民以茶为业。公曰:“茶利厚,官将取之,不若早自异也。”命拔茶而植桑,民以为苦。其后榷茶,他县皆失业,而崇阳之桑皆已成,其为绢而北者,岁百万匹矣。又见《名臣言行录》[1081]。

【译文】

陈师道《后山丛谈》记载:张咏担任崇阳县令,当地人以种茶为业。张咏说:“种茶利润丰厚,官府就要索取,不如早点自己改种别的作物。”于是命令拔掉茶树而植桑树,民众深以为苦。以后实行榷茶制度,其他县的民众都失去谋生的职业,而崇阳的桑树都已经长成,制作成丝绢并销往北方,每年就达上百万匹。此事又见《名臣言行录》。

文正李公既薨[1082],夫人诞日[1083],宋宣献公时为侍从[1084]。公与其僚二十余人诣第上寿[1085],拜于帘下,宣献前曰:“太夫人不饮,以茶为寿。”探怀出之,注汤以献,复拜而去。

【译文】

李昉去世后,夫人生日,当时宋绶为李昉的侍从。宋绶与其他同僚共二十余人造访府第祝贺寿辰,拜倒在帘下,宋绶上前说:“太夫人不饮酒,我们以茶为您祝寿。”从怀中取出茶,注水而献上,再拜而去。

张芸叟《画墁录》[1086]: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1087],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而穴其中,故谓之一串。陆羽所烹,惟是草茗尔。迨本朝建溪独盛,采焙制作,前世所未有也,士大夫珍尚鉴别,亦过古先[1088]。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为凤团,后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即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天圣中,又为小团,其品迥嘉于大团[1089]。赐两府,然止于一斤,唯上大斋宿[1090],两府八人共赐小团一饼,缕之以金。八人析归[1091],以侈非常之赐,亲知瞻玩[1092],赓唱以诗[1093],故欧阳永叔有《龙茶小录》。或以大团赐者,辄刲方寸[1094],以供佛、供仙、奉家庙,已而奉亲并待客享子弟之用。熙宁末,神宗有旨,建州制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1095]。自密云龙出,则二团少粗,以不能两好也。予元祐中[1096],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官[1097],各蒙赐三饼,然亲知诛责[1098],殆将不胜。

【译文】

张舜民《画墁录》记载:唐朝的茶叶品类,以阳羡茶作为上贡的佳品,福建建溪的北苑茶还不出名。唐德宗贞元年间,常衮为建州刺史,才开始蒸焙并研成细末,称为研膏茶。其后慢慢有茶饼的样子,中间穿一孔,因此被称为一串。陆羽所烹煮的茶,只是草茶而已。到了本朝,建溪茶独负盛名,其采摘、烘焙、制作,都是前代所未有的,士大夫的珍爱崇尚,鉴别水平,也都超过以前。丁谓担任福建转运使时,才开始制作凤团,后来又制作龙团,每年上贡也不过四十饼,专门供皇帝御用,即使皇帝左右亲近之臣,也只是听说而未曾见过。天圣年间,又制作小龙团,其品质远优于大龙团。赏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府,然而只有一斤,只有皇上举行大斋戒的晚上,两府八个人才总共赏赐给一个小团饼,用金丝裹起来。八个人分开拿回家,作为珍贵的赏赐之物,在亲戚朋友间观赏,以诗歌来赞美,所以欧阳修就作有《龙茶小录》。有时得到大龙团赏赐,就要分成方寸小块,用以供奉佛祖、神仙、家庙,然后才能供奉双亲、款待宾客以及与子弟分享。熙宁末年,宋神宗下旨,建州制作密云龙,它的品质又超过小龙团。自制作密云龙团茶以后,龙团和凤团的制作数量较少而且粗糙,因为不能同时做到两种都制作精美。我在元祐年间详细制定殿试之制,这一年分为制举考第官员,每人得赏赐三饼,然亲戚朋友索求,几乎不胜其扰。

熙宁中,苏子容使虏[1099],姚麟为副[1100],曰:“盍载些小团茶乎?”子容曰:“此乃供上之物,畴敢与虏人。”未几有贵公子使虏,广贮团茶以往,自尔虏人非团茶不纳也,非小团不贵也。彼以二团易蕃罗一匹[1101],此以一罗酬四团,少不满意,即形言语。近有贵貂守边[1102],以大团为常供,密云龙为好茶云。

【译文】

熙宁年间,苏颂出使北方辽国,姚麟为副使臣,对苏颂说:“何不装些小团茶呢?”苏颂说:“这是供奉皇上的物品,谁敢送给北虏人。”不久又有贵宦公子出使北方辽国,带了很多团茶前往,从此辽人就非团茶不收,非小龙团就不以为贵。他们那边以两个团饼交换一匹蕃罗,我们这边一匹蕃罗可以换四个团饼,稍有不满意,马上就吵闹。近来有权势的太监守卫北方边境,认为大龙团是常供的茶,密云龙也只是好茶而已。

《鹤林玉露》:岭南人以槟榔代茶[1103]。

【译文】

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岭南人以槟榔代替茶叶。

彭乘《墨客挥犀》[1104]:蔡君谟,议茶者莫敢对公发言[1105],建茶所以名重天下,由公也。后公制小团,其品尤精于大团。一日,福唐蔡叶丞秘教召公啜小团[1106],坐久,复有一客至,公啜而味之曰:“此非独小团,必有大团杂之。”丞惊,呼童诘之,对曰:“本碾造二人茶,继有一客至,造不及,即以大团兼之。”丞神服公之明审[1107]。

【译文】

彭乘《黑客挥犀》记载:蔡襄,谈论茶事的人没有敢对他发表意见,建茶之所以名声极大,也是因为蔡公。后来蔡公制作小龙团茶,品质比大龙团茶更精。有一天,福唐人蔡叶丞秘密派人邀请他品尝小龙团茶,坐下品尝很久,又有一位客人到来,蔡公品味着茶说:“这茶不止是小龙团茶,必定有大龙团茶掺杂其中。”蔡叶丞大为惊讶,急忙叫来童子责问,童子回答道:“本来碾造两个人的茶,又有一位客人来了,来不及碾造,就把大龙团茶掺杂在一起用。”蔡叶丞折服于蔡公的明察精细。

王荆公为小学士时,尝访君谟。君谟闻公至,喜甚,自取绝品茶,亲涤器,烹点以待公,冀公称赏[1108]。公于夹袋中取消风散一撮[1109],投茶瓯中,并食之。君谟失色,公徐曰:“大好茶味。”君谟大笑,且叹公之真率也[1110]。

【译文】

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时,曾去造访蔡襄。蔡襄听说王安石来,非常高兴,取来极品茶叶,亲自洗涤茶具,烹点佳茶来款待王安石,希望能得到王安石的称赞。王安石从衣服里面的口袋中取出一撮消风散,投在茶瓯中一并饮用。蔡襄大惊失色,王安石慢慢说道:“这茶味道极好。”蔡襄大笑,而且叹服王安石的纯真坦率。

鲁应龙《闲窗括异志》[1111]:当湖德藏寺有水陆斋坛[1112],往岁富民沈忠建。每设斋[1113],施主虔诚,则茶现瑞花,故花俨然可睹[1114],亦一异也。

【译文】

鲁应龙《闲窗括异志》记载:当湖德藏寺有水陆道场,是以前富裕之民沈忠所修建。每次向僧尼施食,施主恭敬而有诚意,茶中就会出现瑞花,其花纹仿佛可见,这也是一种奇异景象。

周煇《清波杂志》:先人尝从张晋彦觅茶[1115],张答以二小诗云:“内家新赐密云龙[1116],只到调元六七公[1117]。赖有山家供小草,犹堪诗老荐春风[1118]。”“仇池诗里识焦坑[1119],风味官焙可抗衡。钻余权幸亦及我[1120],十辈遣前公试烹[1121]。”诗总得偶病,此诗俾其子代书,后误刊《于湖集》中[1122]。焦坑产庾岭下,味苦硬,久方回甘。如“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新试雨前茶”,东坡《南还回至章贡显圣寺》诗也。后屡得之,初非精品,特彼人自以为重,包裹钻权幸,亦岂能望建溪之胜?

【译文】

周煇《清波杂志》记载:我的父亲曾经从张祁处寻求佳茶,张祁答以二首小诗:“内家新赐密云龙,只到调元六七公。赖有山家供小草,犹堪诗老荐春风。”“仇池诗里识焦坑,风味官焙可抗衡。钻余权幸亦及我,十辈遣前公试烹。”写诗时张祁偶然得病,此诗由其子代书,后来错误地刊刻到张孝祥的《于湖集》中。焦坑茶产于大庾岭之下,味道苦涩而较硬,许久才回味甘甜。如“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新试雨前茶”诗句,是苏轼《南还回至章贡显圣寺》诗。后来我经常得到这种茶,起初并不是精品,只是因当地人自以为重,包装以后找门路送于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其品质又怎么能比得上建溪茶呢?

《东京梦华录》[1123]: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士女往往夜游[1124],吃茶于彼。

【译文】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青年男女经常夜间到此游玩,并在那里品茶。

《五色线》[1125]:骑火茶,不在火前,不在火后故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茶。

【译文】

《五色线》记载:骑火茶,寓意不在火前,也不在火后。清明节改火,所以叫做骑火茶。

《梦溪笔谈》:王东城素所厚惟杨大年。公有一茶囊,唯大年至,则取茶囊具茶[1126],他客莫与也。

【译文】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王东城一向所厚待的只有杨大年。王东城有一个茶囊,只有杨大年到来,才取茶囊准备上茶,其他客人没有这种待遇。

《华夷花木考》[1127]:宋二帝北狩[1128],到一寺中,有二石金刚并拱手而立。神像高大,首触桁栋[1129],别无供器,止有石盂、香炉而已。有一胡僧出入其中,僧揖坐问:“何来?”帝以南来对。僧呼童子点茶以进,茶味甚香美。再欲索饮,胡僧与童子趋堂后而去。移时不出[1130],入内求之,寂然空舍[1131]。惟竹林间有一小室,中有石刻胡僧像,并二童子侍立,视之俨然如献茶者。

【译文】

慎懋官《华夷花木考》记载:宋朝徽宗、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到北方去,经过一座寺庙,有两尊石制的金刚拱手而立。神像很是高大,头部几乎抵触到正梁,没有其他祭祀用的器皿,只有石盂、香炉而已。有一位胡僧出入寺庙之中,胡僧作揖坐下来问到:“从哪里来的呢?”两位皇帝回答说从南面而来。胡僧让寺内的童子泡好茶进献给两位皇帝,茶的味道非常清香甘美。两位皇帝想再索要饮用时,胡僧与童子快步向堂后走去。过了一会儿没有出来,两位皇帝就进去求茶,发现是个空的房舍。在竹林间有一个小屋,屋内有石头雕刻的胡僧像,有两位童子恭谨地站立在旁边伺候,看他们就像刚才献茶的人。

马永卿《懒真子录》[1132]:王元道尝言:陕西子仙姑,传云得道术,能不食。年约三十许,不知其实年也。陕西提刑阳翟李熙民逸老[1133],正直刚毅人也。闻人所传甚异,乃往青平军自验之。既见道貌高古[1134],不觉心服。因曰:“欲献茶一杯可乎?”姑曰:“不食茶久矣,今勉强一啜。”既食,少顷垂两手出,玉雪如也。须臾,所食之茶从十指甲出,凝于地,色犹不变。逸老令就地刮取,且使尝之,香味如故,因大奇之。

【译文】

马永卿《懒真子录》记载:王元道曾经说过:陕西子仙姑,传说修得道术,能够不吃饭。看起来大约三十多岁,不知道她的真实年龄。陕西提刑阳翟人李熙民逸老,为人正直刚毅。听别人说得很奇异,就前往青平军亲自验证。见到仙姑相貌高雅古朴,不由得信服。于是说:“我想献您一杯茶,可以吗?”仙姑说:“我不饮茶已经很久了,今天勉强品饮一杯。”饮茶之后,片刻垂着两手出来,如同白雪一般。一会儿,所饮的茶从十个指甲中涌出,凝结于地,色泽仍然没变。逸老下令就地刮取茶来,并让他们品尝,香味如故,因而大为惊奇。

《朱子文集·与志南上人书》[1135]:偶得安乐茶[1136],分上廿瓶。

【译文】

朱熹《朱子文集》中有《与志南上人书》写道:偶然得到一些安乐茶,分送志南上人二十瓶。

《陆放翁集·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丁东院汲泉煮茶》诗云:“云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旋置风炉清樾下[1137],他年奇事属三人。”

【译文】

陆游《陆放翁集》中《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丁东院汲泉煮茶》诗写道:“云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旋置风炉清樾下,他年奇事属三人。”

《周必大集·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诗云:“暮年桑苎毁《茶经》[1138],应为征行不到闽[1139]。今有云孙持使节[1140],好因贡焙祀茶人。”

【译文】

周必大《周必大集》中有《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诗写道:“暮年桑苎毁《茶经》,应为征行不到闽。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人。”

《梅尧臣集》:《晏成续太祝遗双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近诗六十篇,因赋诗为谢》[1141]。

【译文】

梅尧臣《梅尧臣集》中有《晏成续太祝遗双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近诗六十篇,因赋诗为谢》诗。

《黄山谷集》有《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

【译文】

黄庭坚《黄山谷集》中有《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诗。

《晁补之集·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诗:“一碗分来百越春[1142],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他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译文】

《晁补之集》中有《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诗写道:“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他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苏东坡集·送周朝议守汉川》诗云[1143]:“茶为西南病,甿俗记二李[1144]。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注:二李,杞与稷也。六君子谓师道与侄正儒、张永徽、吴醇翁、吕元钧、宋文辅也[1145]。盖是时蜀茶病民,二李乃始敝之人,而六君子能持正论者也。

【译文】

苏轼《苏东坡集》中有《送周朝议守汉川》诗写道:“茶为西南病,甿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注:二李,李杞与李稷。六君子,即周表臣、周尹、张宗谔、吴师孟、吕陶、宋大章。由于当时蜀茶实行禁榷,危害于民,二李是始作俑者,而六君子能坚持正义抗论救民。

仆在黄州[1146],参寥自吴中来访[1147],馆之东坡[1148]。一日,梦见参寥所作诗,觉而记其两句云:“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后七年,仆出守钱塘,而参寥始卜居西湖智果寺院[1149],院有泉出石缝间,甘冷宜茶。寒食之明日,仆与客泛湖自孤山来谒参寥,汲泉钻火烹黄蘖茶[1150]。忽悟所梦诗,兆于七年之前。众客皆惊叹。知传记所载,非虚语也。

【译文】

我在黄州时,道潜从吴中前来拜访,住在东坡。有一天,我梦到道潜所作的诗,醒来后记住其中的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又过了七年,我出任杭州知州,而道潜也开始选择居住在西湖智果寺院,寺院内有泉自石缝间涌出,甘甜冷冽适宜烹茶。寒食节后第二天,我与客人乘舟泛湖自孤山来拜见道潜,汲取泉水,钻木取火,烹煮黄蘖茶。忽然感悟到所梦之诗,于七年之前已有征兆。众位宾客都惊奇感叹。由此可知传记中所记载的故事,并非假话。

东坡《物类相感志》[1151]:芽茶得盐,不苦而甜。又云:吃茶多腹胀,以醋解之。又云:陈茶烧烟,蝇速去。

【译文】

苏轼《物类相感志》中说:芽茶放盐,不觉苦涩而觉甘甜。又说:喝茶多了会腹胀,可用醋解之。又说:用陈茶熏烟,能快速驱赶苍蝇。

《杨诚斋集·谢傅尚书送茶》:远饷新茗,当自携大瓢,走汲溪泉,束涧底之散薪,然折脚之石鼎,烹玉尘[1152],啜香乳[1153],以享天上故人之惠[1154]。愧无胸中之书传[1155],但一味搅破菜园耳[1156]。

【译文】

杨万里《杨诚斋集》中有《谢傅尚书送茶》记载:承蒙您从远方赠送的新茶,我应当携带大瓢,汲取山溪泉水,收拾山涧底下散落柴火,然后用折脚的石鼎,烹煮茶叶粉末,品尝香乳,以享天边老友的恩惠。只可惜我心中没有诗文可以流传,只是偶尔贪吃荤食而致腹疾而已。

郑景龙《续宋百家诗》[1157]:本朝孙志举[1158],有《访王主簿同泛菊茶》诗。

【译文】

郑景龙《续宋百家诗》记载:本朝的孙志举,有《访王主簿同泛菊茶》诗。

吕元中《丰乐泉记》[1159]:欧阳公既得酿泉[1160],一日会客,有以新茶献者。公敕汲泉瀹之。汲者道仆覆水[1161],伪汲他泉代。公知其非酿泉,诘之,乃得是泉于幽谷山下,因名丰乐泉。

【译文】

吕元中《丰乐泉记》记载:欧阳修访得酿泉,一天会聚宾客,有人献上新茶。欧阳修命仆人汲取泉水煎茶。汲水的仆人在路上跌倒把水弄洒了,就汲取其他泉水来替代。欧阳修知道不是酿泉的水,责问汲水的仆人,才知道另一处泉水在幽谷山下,因而命名为丰乐泉。

《侯鲭录》:黄鲁直云:“烂蒸同州羊[1162],沃以杏酪[1163],食之以匕,不以箸。抹南京面作槐叶冷淘[1164],糁以襄邑熟猪肉[1165],炊共城香稻[1166],用吴人鲙松江之鲈[1167]。既饱,以康山谷帘泉烹曾坑斗品[1168]。少焉[1169],卧北窗下,使人诵东坡《赤壁》前后赋[1170],亦足少快。”又见《苏长公外纪》[1171]。

【译文】

赵令畤《侯鲭录》记载:黄庭坚说:“烂蒸同州羊,浇上杏仁粥,用匕首边切边吃,而不用筷子。把南京面切细做成槐叶冷淘,加上襄邑的熟猪肉,炊煮共城的香稻,吃吴人制作的吴淞江的鲈鱼。吃饱之后,用康山谷帘泉水烹煮精品的曾坑茶。一会儿,仰卧在向北的窗户下面,使人诵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也足以称为快事。”此事又见《苏长公外纪》。

《苏舜钦传》[1172]:有兴则泛小舟出盘、阊二门[1173],吟啸览古[1174],渚茶野酿[1175],足以消忧。

【译文】

《苏舜钦传》记载:有兴致时驾着小船出苏州,高声吟咏,游览古迹,江南水乡洼地中丛生的野茶,山野人家酿的酒,都足以消除愁闷。

《过庭录》[1176]:刘贡父知长安[1177],妓有茶娇者,以色慧称。贡父惑之,事传一时。贡父被召至阙[1178],欧阳永叔去城四十五里迓之[1179],贡父以酒病未起。永叔戏之曰:“非独酒能病人,茶亦能病人多矣。”

【译文】

范公偁《过庭录》记载:刘攽任长安知府,有一位叫茶娇的妓女,以美貌智慧著称。刘攽被她迷惑,其事传诵一时。刘攽被召回朝廷,欧阳修出城四十五里迎接他,刘攽因为醉酒而未起。欧阳修调侃他说:“不是只有酒能醉人,茶也能使人醉。”

《合璧事类》:觉林寺僧志崇制茶有三等[1180]:待客以惊雷荚[1181],自奉以萱草带[1182],供佛以紫茸香[1183]。凡赴茶者,辄以油囊盛余沥[1184]。

【译文】

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记载:觉林寺僧人志崇制茶分为三等:寺院奉客用惊雷荚,僧人自己饮用萱草带,佛前祭祀用紫茸香。凡是去赴茶会的人,就用油囊来盛剩余的茶水。

江南有驿官[1185],以干事自任[1186]。白太守曰[1187]:“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初至一室为酒库,诸醖皆熟[1188],其外悬一画神,问:“何也?”曰:“杜康[1189]。”刺史曰:“公有余也。”又至一室为茶库,诸茗毕备,复悬画神,问:“何也?”曰:“陆鸿渐。”刺史益喜。又至一室为菹库[1190],诸俎咸具[1191],亦有画神,问:“何也?”曰:“蔡伯喈[1192]。”刺史大笑,曰:“不必置此。”

【译文】

江南有一位驿站的官吏,以办事干练自任。禀告太守说:“驿站中的事务已经处理好,请前去察看。”于是刺史就前往视察,先到一个房间是酒库,各种酒都熟了,室外悬挂一幅神像,问:“这是谁?”回答说:“酒神杜康。”刺史说:“您公务完成得绰绰有余。”又到一个房间为茶库,各种茶品齐全,室外也悬挂一幅神像,问:“这是谁?”回答说:“茶神陆羽。”刺史更加高兴。又到一个房间为肉酱库,各种砧板都有,室外也悬挂一幅神像,问:“这是谁?”回答说:“蔡邕。”刺史大笑,说:“这个不必放在这里。”

江浙间养蚕,皆以盐藏其茧而缫丝[1193],恐蚕蛾之生也。每缫毕,即煎茶叶为汁,捣米粉搜之。筛于茶汁中煮为粥,谓之洗缸粥。聚族以啜之,谓益明年之蚕。

【译文】

江浙一带养蚕,都用盐藏在蚕茧中去缫丝,恐怕蚕茧生出蚕蛾。每当缫丝完毕,就要煎茶叶为汁,把米粉捣碎检查。筛到茶汁中煮成粥,称为洗缸粥。整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品饮,说有益于明年的蚕业生产。

《经堂杂志》[1194]: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落子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

【译文】

倪思《经堂杂志》记载: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落子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这些都是声音中的至清者。

《松漠纪闻》[1195]:燕京茶肆设双陆局[1196],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具也。

【译文】

洪皓《松漠纪闻》记载:燕京茶馆设置双陆局,如同南方人茶馆中设置棋具一样。

《梦粱录》[1197]: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1198],装饰店面,敲打响盏[1199]。又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1200]。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花茶坊。

【译文】

吴自牧《梦粱录》记载:茶馆中陈列花架,上面安顿奇松、异桧等物,装饰店面,敲打茶盏作响。又在冬天时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茶馆楼上专门安排有妓女的,名字叫花茶坊。

《南宋市肆记》[1201]:平康歌馆[1202],凡初登门,有提瓶献茗者。虽杯茶,亦犒数千[1203],谓之点花茶。

【译文】

周密《南宋市肆记》记载:平康巷表演歌舞的楼馆,凡是初次登门的客人,就有专门提着茶瓶献茶的人。虽然只是一杯茶,也要犒赏数千钱,称为点花茶。

诸处茶肆,有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三茶坊、连二茶坊等名。

【译文】

各处的茶馆,有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三茶坊、连二茶坊等名号。

谢府有酒,名胜茶。

【译文】

谢府有酒,名字叫做胜茶。

宋《都城纪胜》[1204]:大茶坊,皆挂名人书画。人情茶坊,本以茶汤为正。水茶坊,乃娼家聊设果凳,以茶为由,后生辈甘于费钱,谓之干茶钱。又有提茶瓶及龊茶名色[1205]。

【译文】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大茶坊,都悬挂着名人书画。根据人之常情,茶坊本来就应以供应茶水为正经生意。水茶坊,就是娼妓家设置的地方,约略摆些水果桌凳,以卖茶为由,年轻人甘心花费钱财,称为干茶钱。又有提茶瓶及龊茶等名目。

《臆乘》[1206]:杨衒之作《洛阳伽蓝记》,曰“食有酪奴”,盖指茶为酪粥之奴也。

【译文】

杨伯岩《臆乘》记载:杨衒之作《洛阳伽蓝记》,说“饮食有酪奴”,大概是指茶为酪粥的奴婢。

《瑯嬛记》[1207]:昔有客遇茅君[1208],时当大暑,茅君于手巾内解茶叶,人与一叶,客食之,五内清凉[1209]。茅君曰:“此蓬莱穆陀树叶[1210],众仙食之以当饮。”又有宝文之蕊[1211],食之不饥。故谢幼贞诗云[1212]:“摘宝文之初蕊,拾穆陀之坠叶。”

【译文】

伊世珍《瑯嬛记》记载:从前有客人遇到三茅真君,当时天气酷热,三茅真君从手帕内取出茶叶,给每人一片,客人品饮后,感到五脏清凉。三茅真君说:“这是蓬莱穆陀树叶,众位神仙作为饮品服用。”又有宝文树的花蕊,服用后不会感到饥饿。因而谢幼贞诗写道:“摘宝文之初蕊,拾穆陀之坠叶。”

杨南峰《手镜》载[1213]:宋时姑苏女子沈清友,有《续鲍令晖香茗赋》。

【译文】

杨循吉《奚囊手镜》记载:宋朝时苏州女子沈清友,著有《续鲍令晖香茗赋》。

孙月峰《坡仙食饮录》:密云龙茶极为甘馨。宋廖正一[1214],字明略,晚登苏门,子瞻大奇之。时黄、秦、晁、张号苏门四学士[1215],子瞻待之厚,每至必令侍妾朝云取密云龙烹以饮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乃明略也。山谷诗有“矞聿云龙”,亦茶名。

【译文】

孙矿《坡仙食饮录》记载:密云龙茶极为甘甜馨香。宋人廖正一,字明略,拜师苏轼门下的时间较晚,但苏轼非常器重他。当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号称苏门四学士,苏轼待他们非常优厚,每次来必定让侍妾朝云上密云龙茶。有一天,苏轼又命朝云取密云龙茶,家人以为是四学士来了,暗中一看却是廖正一。黄庭坚诗中有“矞音聿云龙”,也是茶名。

《嘉禾志》[1216]:煮茶亭,在秀水县西南湖中[1217],景德寺之东禅堂[1218]。宋学士苏轼与文长老尝三过湖上[1219],汲水煮茶,后人因建亭以识其胜。今遗址尚存。

【译文】

单庆修、徐硕编纂的《至元嘉禾志》记载:煮茶亭,在秀水县西南湖中,景德寺的东禅堂。宋代翰林学士苏轼曾三次到湖上拜访文长老,汲水煮茶,后人因此建亭以标记胜迹。至今遗址还存在。

《名胜志》:茶仙亭在滁州琅琊山[1220],宋时寺僧为刺史曾肇建[1221],盖取杜牧《池州茶山病不饮酒》诗“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之句[1222]。子开诗云:“山僧独好事,为我结茆茨[1223]。茶仙榜草圣,颇宗樊川诗。”盖绍圣二年肇知是州也[1224]。

【译文】

曹学佺《天下名胜志》记载:茶仙亭,在滁州琅琊山上,宋朝时寺僧为刺史曾肇而建,名称取自杜牧《池州茶山病不饮酒》诗中“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的句子。曾肇有诗写道:“山僧独好事,为我结茆茨。茶仙榜草圣,颇宗樊川诗。”宋哲宗绍圣二年曾肇任滁州知州。

陈眉公《珍珠船》[1225]:蔡君谟谓范文正曰:“公《采茶歌》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今茶绝品,其色甚白,翠绿乃下者耳,欲改为‘玉尘飞’‘素涛起’,如何?”希文曰:“善。”

【译文】

陈继儒《珍珠船》记载:蔡襄对范仲淹说:“先生的《采茶歌》写道:‘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如今的茶中极品,色泽鲜白,翠绿色是其中的下品,想改为‘玉尘飞’‘素涛起’,怎么样?”范仲淹说:“好。”

又,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但把玩而已。

【译文】

又及,蔡襄嗜好饮茶,因为年老多病不能品饮,只能握在手中把玩而已。

《潜确类书》:宋绍兴中,少卿曹戬避地南昌丰城县[1226],其母喜茗饮。山初无井,戬乃斋戒祝天[1227],即院堂后斫地才尺,而清泉溢涌,后人名为孝感泉。

【译文】

陈仁锡《潜确类书》记载:宋高宗绍兴年间,少卿曹戬躲避战乱到南昌丰城县,他的母亲喜欢饮茶。山中起初没有井,曹戬就斋戒祈祷上天,随之在院堂后挖地才一尺,清泉就溢满涌出来,后人因而名为孝感泉。

大理徐恪[1228],建人也,见贻乡信铤子茶[1229],茶面印文曰玉蝉膏,一种曰清风使。

【译文】

大理寺卿徐恪,是福建建州人,收到家乡的书信并得到馈赠的铤子茶,茶饼表面印文,一种是玉蝉膏,一种是清风使。

蔡君谟善别茶,建安能仁院有茶生石缝间,盖精品也。寺僧采造得八饼,号石岩白[1230]。以四饼遗君谟,以四饼密遣人走京师遗王内翰禹玉[1231]。岁余,君谟被召还阙,过访禹玉,禹玉命子弟于茶筒中选精品碾以待蔡。蔡捧瓯未尝,辄曰:“此极似能仁寺石岩白,公何以得之?”禹玉未信,索帖验之,乃服。

【译文】

蔡襄善于鉴别茶品,建安能仁院有茶生于石缝间,是茶中精品。寺僧采摘制造成八饼,号为石岩白。以四饼赠于蔡襄,以四饼秘密派人到京城送与翰林学士王珪。一年以后,蔡襄被召回朝廷,登门拜访王珪,王珪命子弟从茶筒中选取精品碾制烹煮以款待蔡襄。蔡襄捧着茶瓯未品尝,就说:“这茶很像能仁寺石岩白,先生怎么得到的呢?”王珪不信,索取帖子验看果然是,于是折服蔡襄的鉴别之精。

《月令广义》:蜀之雅州名山县蒙山有五峰,峰顶有茶园,中顶最高处曰上清峰,产甘露茶。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老父询其病,僧具告之。父曰:“何不饮茶?”僧曰:“本以茶冷,岂能止乎?”父曰:“是非常茶,仙家有所谓雷鸣者,而亦闻乎?”僧曰:“未也。”父曰:“蒙之中顶有茶,当以春分前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以多为贵,至三日乃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能祛宿疾。服二两,终身无病。服三两,可以换骨。服四两,即为地仙。但精洁治之,无不效者。”僧因之中顶筑室[1232],以俟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惜不能久住博求[1233]。而精健至八十余,气力不衰。时到城市,观其貌若年三十余者,眉发绀绿[1234]。后入青城山[1235],不知所终。今四顶茶园不废,惟中顶草木繁茂,重云积雾,蔽亏日月[1236],鸷兽时出[1237],人迹罕到矣。

【译文】

冯应京《月令广义》记载:四川雅州名山县蒙山有五座山峰,峰顶有茶园,中顶最高处称为上清峰,出产甘露茶。从前有位僧人患冷病很久了,曾经遇到一位老人询问他的病情,僧人全部告诉了他。老人说:“为什么不饮茶呢?”僧人说:“本以为茶性寒凉,怎么能治疗这种病呢?”老人说:“这不是寻常的茶,仙人有所谓雷鸣茶,你听说过吗?”僧人说:“没有。”老人说:“蒙山的中顶有茶,应在春分前后多招致人力,等到春雷发声时一起采摘,越多越好,到第三天就停止。如果收获一两,就用当地的泉水煎服,能祛除拖延不愈的疾病。如果煎服二两,可使终身无病。如果煎服三两,可以使人脱胎换骨。如果煎服四两,就是人间的仙人了。只要制作精致洁净,没有不见效的。”僧人就在中顶建筑屋舍,等到春分时候,收获一两多茶,还没服用完病就好了。可惜不能在山上久住以广泛寻求茶叶。从此他身体精干强健至八十多岁,气力不衰。时常到城里,看他的样貌好像三十多岁的年纪,眉毛头发都红里透绿。后来进入青城山学道,不知后来怎样了。如今蒙山四个峰顶茶园都没有荒废,只有中顶上清峰草木繁茂,云雾缭绕,太阳和月亮因遮蔽而半隐半现,猛兽时常出没,很少有人到。

《太平清话》:张文规以吴兴白苎、白洲、明月峡中茶为三绝[1238]。文规好学,有文藻[1239]。苏子由、孔武仲、何正臣诸公[1240],皆与之游。

【译文】

陈继儒《太平清话》记载:张文规以吴兴白苎、白洲、明月峡中的茶为三绝。张文规好学,有文采。苏辙、孔武仲、何正臣等人,都与他交游。

夏茂卿《茶董》:刘晔[1241],尝与刘筠饮茶[1242],问左右:“汤滚也未?”众曰:“已滚。”筠云:“佥曰鲧哉[1243]。”晔应声曰:“吾与点也。”

【译文】

夏茂卿《茶董》记载:刘晔曾经与刘筠饮茶,问左右侍从道:“水烧滚了没有?”侍从都说:“已经烧滚了。”刘筠调侃说:“全都说鲧。”刘晔应声答:“我来点茶。”

黄鲁直以小龙团半铤,题诗赠晁无咎,有云:“曲几蒲团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鸡苏胡麻留渴羌,不应乱我官焙香。”东坡见之曰:“黄九恁地怎得不穷[1244]。”

【译文】

黄庭坚以半铤小龙团茶饼,题诗赠与晁补之,诗写道:“曲几蒲团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鸡苏胡麻留渴羌,不应乱我官焙香。”苏轼见了以后说道:“黄庭坚如此,怎么能不贫穷呢?”

陈诗教《灌园史》:杭妓周韶有诗名[1245],好蓄奇茗,尝与蔡君谟斗胜[1246],题品风味[1247],君谟屈焉。

【译文】

陈诗教《灌园史》记载:杭州歌妓周韶善于作诗,喜欢收藏珍奇茶叶,曾经与蔡襄比赛争胜,品评茶的风味,蔡襄自愧不如。

江参[1248],字贯道,江南人。形貌清癯[1249],嗜香茶以为生。

【译文】

江参,字贯道,江南人。外形相貌清瘦,嗜饮香茶为生。

《博学汇书》[1250]:司马温公与子瞻论茶墨云:“茶与墨二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苏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公叹以为然。

【译文】

来集之《博学汇书》记载:司马光与苏轼谈论茶和墨说:“茶与墨二者特性正相反,茶要白,墨要黑;茶要重,墨要轻;茶要新,墨要陈。”苏轼说:“好茶、妙墨都很香,因为它们品德相同;茶饼和墨锭都很坚硬,因为它们操守相同。”司马光听后赞叹,深以为然。

元耶律楚材诗《在西域作茶会值雪》[1251],有“高人惠我岭南茶,烂赏飞花雪没车”之句。

【译文】

元耶律楚材的《在西域作茶会值雪》诗,有“高人惠我岭南茶,烂赏飞花雪没车”的句子。

《云林遗事》:光福徐达左[1252],构养贤楼于邓尉山中[1253],一时名士多集于此。元镇为尤数焉,尝使童子入山担七宝泉[1254],以前桶煎茶,以后桶濯足[1255]。人不解其意,或问之,曰:“前者无触,故用煎茶,后者或为泄气所秽[1256],故以为濯足之用。”其洁癖如此。

【译文】

顾元庆《云林遗事》记载:苏州光福镇徐达左,在邓尉山中构建养贤楼,一时名士云集于此。倪瓒来往尤为频繁,曾使童子入山挑七宝泉水,用前桶的水煎茶,用后桶的水洗脚。人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有人问他,他回答说:“前桶的水没有污染,所以用来煎茶;后桶的水可能被童子放屁所污,所以用来洗脚。”他的洁癖就是这样。

陈继儒《妮古录》[1257]:至正辛丑九月三日[1258],与陈徵君同宿愚庵师房[1259],焚香煮茗,图《石梁秋瀑》,翛然有出尘之趣[1260]。黄鹤山人王蒙题画[1261]。

【译文】

陈继儒《妮古录》记载:元至正辛丑九月三日,与陈徵君一同住宿在愚庵师房中,焚香煮茶,画《石梁秋瀑》图,无拘无束有超出世俗的趣味。黄鹤山人王蒙题画。

周叙《游嵩山记》[1262]:见会善寺中有元雪庵头陀《茶榜》石刻[1263],字径三寸许,遒伟可观[1264]。

【译文】

周叙《游嵩山记》记载:见到会善寺中元代雪庵头陀《茶榜》的石刻,每字直径约三寸,劲健雄奇,优美好看。

锺嗣成《录鬼簿》[1265]:王实甫有《苏小郎月夜贩茶船》传奇[1266]。

【译文】

锺嗣成《录鬼簿》记载:王实甫著有《苏小郎月夜贩茶船》传奇。

《吴兴掌故录》:明太祖喜顾渚茶,定制岁贡止三十二斤,于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茶,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1267],未尝别有上供。

【译文】

徐献忠《吴兴掌故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喜欢顾渚茶,定制每年进贡只有三十二斤,于清明节前两天,县官亲自监督采制,进奉到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不曾另有其他茶叶上供。

《七修类稿》[1268]:明洪武二十四年[1269],诏天下产茶之地,岁有定额,以建宁为上,听茶户采进,勿预有司。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不得碾揉为大小龙团。

【译文】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下诏令天下产茶的地方,每年贡茶都有定额,以建宁茶为上品,听任茶户采制进贡,不预先经过官府。茶名有四种: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不得碾碎研末制成大小龙团茶。

杨维桢《煮茶梦记》[1270]:铁崖道人卧石床,移二更,月微明,及纸帐梅影[1271],亦及半窗,鹤孤立不鸣。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1272]。乃游心太虚[1273],恍兮入梦。

【译文】

杨维桢《煮茶梦记》记载:我躺在石床上,时过二更,月色微明,纸帐映着梅花影子也投到了半窗之处,仙鹤孤立而不鸣。命令小芸童汲取白莲泉水,点燃枯干的湘妃竹,授以凌霄芽,烹点饮用。这种境界如浮想骋思畅游宇宙,恍惚间进入梦乡。

陆树声《茶寮记》: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1274],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1275]。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1276],与余相对结跏趺坐[1277],啜茗汁,举无生话[1278]。时杪秋既望[1279],适园无诤居士[1280],与五台僧演镇、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于茶寮中,漫记。

【译文】

陆树声《茶寮记》记载:在乡居的园中啸轩矮墙的西面开一个小茶室,里面设置茶灶,大凡汲水的茶瓢、煮水的茶罂、洗茶以及击拂等器具全部具备。挑选一个稍通茶事的人主持,另一人辅助汲水煎茶。客人来了,于是茶烟隐隐竹外升起。如参禅的僧人与我相互往来,就与我相对结跏趺坐,品饮茶汤,谈论无生无灭的佛法真谛。当时是九月十六日,正好我与五台山僧人演镇、终南山僧人明亮,一同在茶室中烹试天池茶,并随意记录如下。

《墨娥小录》[1281]:千里茶,细茶一两五钱,孩儿茶一两[1282],柿霜一两[1283],粉草末六钱,薄荷叶三钱。右为细末调匀,炼蜜丸如白豆大,可以代茶,便于行远。

【译文】

《墨娥小录》记载:所谓千里茶,就是用细茶一两五钱,孩儿茶一两,柿霜一两,粉草末六钱,薄荷叶三钱。研磨为细末并调和均匀,炼制成如白豆大小的蜜丸,可以替代茶叶,同时便于外出远行饮用。

汤临川《题饮茶录》[1284]:陶学士谓“汤者,茶之司命”,此言最得三昧。冯祭酒精于茶政[1285],手自料涤,然后饮客。客有笑者,余戏解之云:“此正如美人,又如古法书名画,度可着俗汉手否!”

【译文】

汤显祖《题饮茶录》记载:宋翰林学士陶穀说“汤,是掌管茶的命运之神”,这话最得茶的真谛。国子监祭酒冯梦祯精于茶政,亲手料理洗涤煎茶,然后请客人品饮。客人有取笑他的,我打趣解嘲道:“这就正像美人,又像古代的法帖名画,试想可以经过粗俗汉子的手吗!”

陆《病逸漫记》[1286]:东宫出讲[1287],必使左右迎请讲官。讲毕,则语东宫官云:“先生吃茶。”

【译文】

陆《病逸漫记》记载:皇太子出阁听讲,必定使左右侍从去迎请讲官。讲完之后,就对东宫的官员说:“先生吃茶。”

《玉堂丛语》:愧斋陈公[1288],性宽坦,在翰林时,夫人尝试之。会客至,公呼:“茶!”夫人曰:“未煮。”公曰:“也罢。”又呼曰:“干茶!”夫人曰:“未买。”公曰:“也罢。”客为捧腹,时号陈也罢。

【译文】

焦竑《玉堂丛语》记载:陈音先生,性情宽厚坦荡,在翰林院任职时,夫人曾经试探他。客人到来时,陈音先生喊道:“上茶!”夫人说:“没煮。”陈音先生说:“也罢。”陈音先生又喊道:“上干茶!”夫人说:“没买。”陈音先生说:“也罢。”客人捧腹大笑,当时人称陈也罢。

沈周《客座新闻》[1289]:吴僧大机所居古屋三四间,洁净不容唾。善瀹茗,有古井清冽为称。客至,出一瓯为供饮之,有涤肠湔胃之爽[1290]。先公与交甚久,亦嗜茶,每入城必至其所。

【译文】

沈周《客座新闻》记载:吴地高僧大机居住的古屋有三四间,洁净异常,不允许吐痰。他善于煮茶,有一口古井水质清醇。客人到来,就端出一瓯供奉品饮,可荡涤肠胃,令人神清气爽。我父亲和他交往很久,也嗜好饮茶,每次入城必定到他居处品饮。

沈周《书岕茶别论后》:自古名山,留以待羁人迁客[1291],而茶以资高士,盖造物有深意。而周庆叔者为《岕茶别论》[1292],以行之天下。度铜山金穴中无此福[1293],又恐仰屠门而大嚼者未必领此味[1294]。庆叔隐居长兴,所至载茶具,邀余素瓯黄叶间,共相欣赏。恨鸿渐、君谟不见庆叔耳,为之覆茶三叹。

【译文】

沈周《书岕茶别论后》记载:自古著名的大山,留以待流放迁徙之人,而茶叶则供奉高人隐士,大概造物主都有其深刻的含义。而周庆叔编撰的《岕茶别论》,流行于天下。我料想看重金钱的富贵人家无法享此清福,又恐怕仰望肉店而大嚼的俗人不能领悟此中真味。周庆叔隐居长兴,所到之处携带茶具,邀请我到素瓯黄叶间,共同欣赏。遗憾的是陆羽、蔡襄无法见到庆叔,不禁为之倾茶三叹。

冯梦祯《快雪堂漫录》:李于鳞为吾浙按察副使[1295],徐子与以岕茶之最精饷之[1296]。比看子与于昭庆寺问及[1297],则已赏皂役矣[1298]。盖岕茶叶大梗多,于鳞北士,不遇宜也[1299]。纪之以发一笑。

【译文】

冯梦祯《快雪堂漫录》记载:李攀龙担任我们浙江按察副使,徐中行以最精品的岕茶赠送他。等到徐中行与他在昭庆寺见面问到那些茶,都已经赏给官衙中的差役了。大概是因为岕茶叶大梗多,李攀龙是北方士人,无怪不被赏识。记录下来以引人一笑。

闵元衢《玉壶冰》[1300]:良宵燕坐[1301],篝灯煮茗[1302],万籁俱寂[1303],疏钟时闻[1304],当此情景,对简编而忘疲[1305],彻衾枕而不御[1306],一乐也。

【译文】

闵元衢《增订玉壶冰》记载:景色美好的夜晚闲坐,点着书灯,烹煮茶叶,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不时传来远处稀疏的钟声,当此情景,读书而忘记疲倦,彻夜不眠,这也是一种乐事。

《瓯江逸志》:永嘉岁进茶芽十斤,乐清茶芽五斤[1307],瑞安、平阳岁进亦如之[1308]。

【译文】

劳大與《瓯江逸志》记载:浙江永嘉每年进贡茶芽十斤,乐清进贡茶芽五斤,瑞安、平阳每年进贡茶芽也是一样。

雁山五珍[1309]:龙湫茶、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香鱼也[1310]。茶即明茶,紫色而香者,名玄茶,其味皆似天池而稍薄。

【译文】

雁荡山的五珍:龙湫茶、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宫、香鱼。龙湫茶就是明茶,紫色而芳香,叫做玄茶,其味道都与天池茶相似而稍淡薄。

王世懋《二酉委谭》[1311]:余性不耐冠带[1312],暑月尤甚[1313],豫章天气蚤热[1314],而今岁尤甚。春三月十七日,觞客于滕王阁[1315],日出如火,流汗接踵[1316],头涔涔几不知所措[1317]。归而烦闷,妇为具汤沐[1318],便科头裸身赴之[1319]。时西山云雾新茗初至,张右伯适以见遗,茶色白,大作豆子香,几与虎丘埒[1320]。余时浴出,露坐明月下,亟命侍儿汲新水烹尝之。觉沆瀣入咽[1321],两腋风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1322]。琳泉蔡先生老而嗜茶,尤甚于余。时已就寝,不可邀之共啜。晨起复烹遗之,然已作第二义矣[1323]。追忆夜来风味,书一通以赠先生[1324]。

【译文】

王世懋《二酉委谭》记载:我生性不能忍受戴帽子束腰带,夏天更是如此,江西天气燥热,而今年更为严重。今年春天三月十七日,飨宴宾客于滕王阁,太阳出来如火一样,连续不断地流汗,头上涔涔汗水让人不知所措。回到家很烦闷,夫人准备好了洗澡水,就光头露体去洗。当时西山云雾新茶刚到,张右伯正好寄送于我,茶色白,有豆子香味,几乎可以与苏州虎丘茶相媲美。我洗澡出来后,露天坐在明月之下,急忙命侍儿汲新水烹煮品尝。只觉得清凉气息如仙人所饮,人有轻逸欲飞之感。想到这意境风味,都不是宦途所能体会到的。蔡琳泉先生年老而嗜好饮茶,更胜于我。只是当时已就寝,不能邀请他一同品尝。早晨起来又烹茶送给他,然而风味已经不同了。追忆夜间品饮的风味,修书一封赠给先生。

《涌幢小品》[1325]:王琎[1326],昌邑人。洪武初,为宁波知府。有给事来谒,具茶。给事为客居间[1327],公大呼:“撤去!”给事惭而退,因号撤茶太守。

【译文】

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王琎,山东昌邑人。明太祖洪武初年,担任宁波知府。有给事中前来拜见,就上茶招待。给事中却为客人说合,王琎大呼:“撤去!”给事中惭愧而退,因而号称撤茶太守。

《临安志》[1328]:栖霞洞内有水洞,深不可测,水极甘冽,魏公尝调以瀹茗[1329]。

【译文】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记载:栖霞洞内有个水洞,深不可测,泉水极为甘美清澄。苏颂曾用此水煎茶。

《西湖志余》[1330]:杭州先年有酒馆而无茶坊[1331],然富家燕会[1332],犹有专供茶事之人,谓之茶博士。

【译文】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杭州往年有酒馆而没有茶坊,然而富贵人家宴饮会聚,依然有专供茶事的人,称为茶博士。

《潘子真诗话》[1333]:叶涛诗极不工而喜赋咏[1334],尝有《试茶》诗云:“碾成天上龙兼凤,煮出人间蟹与虾。”好事者戏云:“此非试茶,乃碾玉匠人尝南食也[1335]。”

【译文】

潘淳《潘子真诗话》记载:叶涛作诗很不工整,却又喜创作和吟诵诗文,曾有《试茶》诗写道:“碾成天上龙兼凤,煮出人间蟹与虾。”有好事之人嘲弄他说:“这不是品茶,而是玉器工匠品尝南方菜肴。”

董其昌《容台集》[1336]:蔡忠惠公进小团茶,至为苏文忠公所讥,谓与钱思公进姚黄花同失士气[1337]。然宋时君臣之际,情意蔼然[1338],犹见于此。且君谟未尝以贡茶干宠[1339],第点缀太平世界一段清事而已。东坡书欧阳公滁州二记[1340]。知其不肯书《茶录》,余以苏法书之,为公忏悔。否则“蛰龙”诗句[1341],几临“汤火”[1342],有何罪过?凡持论不大远人情可也。

【译文】

董其昌《容台集》记载:蔡襄进贡小龙团茶,以至为苏轼所讥讽,认为与钱惟演进贡姚黄花一样失去读书人的节操。然而宋朝时君臣之间关系,和气友善,于此可见一斑。并且蔡襄未曾以贡茶而求恩宠,只是点缀太平世界的一段清雅之事而已。苏轼曾书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知道他不肯书写蔡襄《茶录》,我就以苏轼的笔法来书写,为蔡襄忏悔。否则苏轼《咏桧》诗中所责备的“蛰龙”,几乎使自己命在旦夕,有什么罪过?大凡立论不能太远离人之常情才可以。

金陵春卿署中[1343],时有以松萝茗相贻者,平平耳[1344]。归来山馆得啜尤物,询知为闵汶水所蓄[1345]。汶水家在金陵,与余相及。海上之鸥,舞而不下[1346],盖知希为贵,鲜游大人者[1347]。昔陆羽以精茗事,为贵人所侮,作《毁茶论》,如汶水者,知其终不作此论矣。

【译文】

金陵礼部署中,不时有赠送松萝茶的,香味平平。回到山中的宅舍,得以品尝茶中珍品,一问才知是闵汶水所收藏。闵汶水家住在金陵,与我相隔不远。他是如欧鹭高洁,以遁世无名为贵,疏于结交权贵之人。以前陆羽因为精于茶事,被贵人侮辱,愤而作《毁茶论》,至于闵汶水,我知道他终究不会作此毁茶之论的。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摄山栖霞寺有茶坪[1348],茶生榛莽中[1349],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1350]。

【译文】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记载:摄山栖霞寺有茶坪,茶生长在杂乱丛生的草木中,没有经过人的种植剪裁。唐代陆羽进山中采茶,皇甫冉作《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相送。

《紫桃轩杂缀》:泰山无茶茗,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1351],号女儿茶。又有松苔,极饶奇韵。

【译文】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泰山不出产茶叶,山中人摘青梧桐芽烹煮饮用,称为女儿茶。又有用松苔作茶叶饮用的,富有珍奇韵味。

《锺伯敬集》[1352]:《茶讯》诗云:“犹得年年一度行,嗣音幸借采茶名[1353]。”伯敬与徐波元叹交厚[1354],吴楚风烟相隔数千里[1355],以买茶为名,一年通一讯,遂成佳话,谓之茶讯。

【译文】

锺惺《锺伯敬集》记载:《茶讯》诗写道:“犹得年年一度行,嗣音幸借采茶名。”锺惺与徐波交情深厚,吴地和楚地遥望相隔数千里,两人以买茶为名,一年通一次音讯,于是成为佳话,称为茶讯。

钱谦益《茶供说》[1356]:娄江逸人朱汝圭[1357],精于茶事,将以茶隐,欲求为之记,愿岁岁采渚山青芽,为余作供。余观楞严坛中设供,取白牛乳、砂糖、纯蜜之类;西方沙门、婆罗门,以葡萄、甘蔗浆为上供,未有以茶供者。鸿渐长于苾者也[1358],杼山禅伯也[1359],而鸿渐《茶经》、杼山《茶歌》俱不云供佛。西土以贯花燃香供佛[1360],不以茶供,斯亦供养之缺典也[1361]。汝圭益精心治办茶事,金芽素瓷,清净供佛,他生受报[1362],往生香国[1363]。以诸妙香而作佛事,岂但如丹丘羽人饮茶,生羽翼而已哉[1364]!余不敢当汝圭之茶供,请以茶供佛。后之精于茶道者,以采茶供佛为佛事,则自余之谂汝圭始[1365],爰作《茶供说》以赠。

【译文】

钱谦益《茶供说》记载:娄江的隐士朱汝圭,精于茶事,将要因茶而归隐,让我帮他写一篇文章,并表示愿意年年采顾渚山的紫笋青芽,供奉给我。我观察佛坛中所设置的供品,取白色的牛奶、砂糖、纯蜜等物;西方的沙门、婆罗门,以葡萄、甘蔗汁为供品,没有用茶作为供品的。陆羽是生长于佛寺的佛家弟子,皎然是杼山妙喜寺住持,但是陆羽的《茶经》、皎然的《茶歌》都不讲以茶供佛。西方世界倡导佛法燃香供佛,不以茶供佛,这也是供养制度的欠缺。朱汝圭更为精心地置办茶事,用金色的茶芽、白色瓷器清净供佛,来生受到好报,往生佛国。以各种殊妙的香气而作佛事,难道只是像丹丘羽人饮茶而生羽翼而已?我不敢作为朱汝圭的茶供对象,只请以茶供佛。后来精于茶道的人,以采茶供佛作为佛事,那就从我告诉朱汝圭开始,于是写下这篇《茶供说》赠给他。

《五灯会元》[1366]:摩突罗国有一青林[1367],枝叶茂盛,地名曰优留茶。

【译文】

释普济《五灯会元》记载:摩突罗国有一苍翠的树林,枝叶茂盛,地名叫优留茶。

僧问如宝禅师曰[1368]:“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僧问谷泉禅师曰[1369]:“未审客来[1370],如何祗待[1371]?”师曰:“云门胡饼[1372],赵州茶[1373]。”

【译文】

僧人问如宝禅师说:“怎样才是和尚的家风?”如宝禅师回答说:“饭后三碗茶。”僧人又问谷泉禅师说:“不知客人到来,如何款待呢?”谷泉禅师回答说:“云门胡饼,赵州茶。”

《渊鉴类函》:郑愚《茶诗》[1374]:“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因谓茶曰草中英。

【译文】

张英等《渊鉴类函》记载:郑愚《茶诗》写道:“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因此称茶为草中英。

素馨花曰裨茗,陈白沙《素馨记》以其能少裨于茗耳[1375]。一名那悉茗花。

【译文】

素馨花叫做裨茗,陈献章《素馨记》认为素馨花稍有助于茶而已。也叫那悉茗花。

《佩文韵府》[1376]:元好问诗注[1377]:“唐人以茶为小女美称。”

【译文】

张玉书等《佩文韵府》记载:元好问诗中注说:“唐人用茶作为小女孩的美称。”

《黔南行记》[1378]:陆羽《茶经》纪黄牛峡茶可饮[1379],因令舟人求之[1380]。有媪卖新茶一笼,与草叶无异,山中无好事者故耳。

【译文】

黄庭坚《黔南道中行记》记载:陆羽《茶经》记载黄牛峡的茶叶可以饮用,因此令船夫去寻求。有一老妇人卖新茶一笼,与草叶没有差异,只是因为山中没有好茶事的人而已。

初余在峡州问士大夫黄陵茶,皆云粗涩不可饮。试问小吏,云:“唯僧茶味善。”令求之,得十饼,价甚平也。携至黄牛峡,置风炉清樾间,身自候汤,手得味[1381]。既以享黄牛神,且酌元明、尧夫[1382],云:“不减江南茶味也。”乃知夷陵士大夫以貌取之耳。

【译文】

起初我在峡州问士大夫黄陵茶怎么样,都说粗糙苦涩不可饮用。又试问小吏,回答说:“只有僧人采制的茶味道不错。”命他去求购,得到十饼,价格很公平。携带到黄牛峡,放置风炉在树荫之间,亲自煎水候汤,并用手揉搓茶试味。以茶祭祀过黄牛神之后,并与黄大临、辛纮品饮,说:“不比江南茶味道差。”由此才知道夷陵士大夫是以外表论茶而已。

《九华山录》[1383]:至化城寺[1384],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献土产茶,味可敌北苑。

【译文】

周必大《九华山录》记载:到化城寺,拜谒金地藏塔,僧人祖瑛献出土产茶,味道可以和北苑茶媲美。

冯时可《茶录》:松郡佘山亦有茶[1385],与天池无异,顾采造不如。近有比丘来,以虎丘法制之,味与松萝等。老衲亟逐之[1386],曰:“毋为此山开膻径而置火坑[1387]。”

【译文】

冯时可《茶录》记载:松江府佘山也出产茶,与天池茶没有差异,只是采摘制造不如天池茶。最近有僧人前来,以虎丘茶的方法制作,味道就与松萝茶等同。年老的僧人急忙把他驱逐出去,说:“不要让这座宝山开俗世红尘之路而陷火坑之内。”

冒巢民《岕茶汇钞》[1388]:忆四十七年前,有吴人柯姓者,熟于阳羡茶山,每桐初露白之际,为余入岕,箬笼携来十余种[1389]。其最精妙者,不过斤许数两耳。味老香深,具芝兰、金石之性。十五年以为恒。后宛姬从吴门归余[1390],则岕片必需半塘顾子兼[1391],黄熟香必金平叔[1392],茶香双妙,更入精微。然顾、金茶香之供,每岁必先虞山柳夫人、吾邑陇西之蒨姬与余共宛姬[1393],而后他及。

【译文】

冒襄《岕茶汇钞》记载:回忆四十七年前,有一个姓柯的吴地人,对于阳羡的茶山非常熟悉,每年桐树花初发的时候,为我进入岕山,用箬叶与竹篾编成的茶笼带来十多种茶叶。其中最精妙的茶叶,不过一斤多或数两而已。味道老到,香气馥郁,具有芝兰、金石的品性。十五年以来都是如此。后来董小宛从苏州嫁给我,岕茶必须由苏州半塘顾子兼负责制作,黄熟香必须要金平叔负责制作,茶香双妙,更加精深微妙。然而顾、金两家供应的茶和香,每年必先供奉钱谦益的夫人柳如是、我们同郡的陇西蒨姬及我和夫人董小宛,然后才供应其他人。

金沙于象明携岕茶来[1394],绝妙。金沙之于精鉴赏,甲于江南,而岕山之棋盘顶,久归于家,每岁其尊人必躬往采制[1395]。今夏携来庙后、棋顶、涨沙、本山诸种,各有差等,然道地之极真极妙,二十年所无。又辨水候火,与手自洗,烹之细洁,使茶之色香性情,从文人之奇嗜异好,一一淋漓而出[1396]。诚如丹丘羽人所谓饮茶生羽翼者,真衰年称心乐事也[1397]。

【译文】

金沙于象明携岕茶来,品质绝妙。金沙于氏精于茶的鉴赏,在整个江南都是第一等,而岕山的棋盘顶,其地久归于家,每年于象明的父母必定亲往采制。今年夏天他带来庙后、棋盘顶、涨沙、本山等品种,各有等级,但都是名副其实的岕茶,极真极妙,二十年来所未有。另外他又辨别水品、把握火候,亲手洗茶,烹点细致洁净,从而使茶的色泽、香味,根据文人奇异的嗜好,一一酣畅而出。正如丹丘羽人所谓饮茶能生羽翼,真是衰老之年的称心乐事啊!

吴门七十四老人朱汝圭,携茶过访。与象明颇同,多花香一种。汝圭之嗜茶,自幼如世人之结斋于胎年[1398],十四入岕,迄今春夏不渝者百二十番[1399],夺食色以好之。有子孙为名诸生[1400],老不受其养。谓不嗜茶,为不似阿翁[1401]。每竦骨入山[1402],卧游虎虺[1403],负笼入肆,啸傲瓯香[1404]。晨夕涤瓷洗叶,啜弄无休,指爪齿颊与语言激扬赞颂之津津[1405],恒有喜神妙气与茶相长养,真奇癖也。

【译文】

苏州七十四岁的老人朱汝圭,携带茶叶前来拜访。他的茶与于象明带来的茶差不多,只是多花香一种。朱汝圭嗜好饮茶,从小如同生来就吃素的人一样,十四岁开始进入岕山,到如今春夏不改变已经多达一百二十次,这种嗜好已经超过了食色的本性。他的儿子是有名的生员,到老也不接受其赡养。因为他们不嗜好饮茶,不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朱汝圭每次壮着胆子进山,周旋于老虎、毒蛇出没之地,背负茶笼进入茶馆,以茶傲然自得于同道。每日早晚洗茶涤器,品饮无终时,指爪、齿颊留有余香,言语激扬,赞颂不绝,常有欢喜之态和灵妙之气,与茶相互助精养神,真是奇特的癖好。

《岭南杂记》[1406]:潮州灯节,饰姣童为采茶女,每队十二人或八人,手挈花篮[1407],迭进而歌[1408],俯仰抑扬,备极妖妍。又以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擎彩灯,缀以扶桑、茉莉诸花[1409]。采女进退作止,皆视队首。至各衙门或巨室唱歌[1410],赉以银钱、酒果。自十三夕起,至十八夕而止。余录其歌数首,颇有《前溪》《子夜》之遗[1411]。

【译文】

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潮州的灯节,装扮漂亮的儿童为采茶女,每队十二人或八人,手提花篮,递进而唱歌,俯仰进退,抑扬顿挫,非常艳丽。又让年龄稍长的二人作为队首,举着彩灯,灯上点缀以朱槿、茉莉等花。采茶女进还是退,行还是止,都要看队首的指示。到了各衙门或世族大家去唱歌,会赏以银钱、酒和茶食、水果。从正月十三的晚上开始,到正月十八的晚上结束。我记录他们的词曲数首,颇有《前溪歌》《子夜歌》的遗风。

周亮工《闽小记》:歙人闵汶水,居桃叶渡上,予往品茶其家,见其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盏酌客,颇极烹饮态,正如德山担《青龙钞》[1412],高自矜许而已,不足异也。秣陵好事者[1413],尝诮闽无茶,谓闽客得闵茶,咸制为罗囊[1414],佩而嗅之以代旃檀[1415]。实则闽不重汶水也。闽客游秣陵者,宋比玉、洪仲章辈[1416],类依附吴儿强作解事[1417],贱家鸡而贵野鹜[1418],宜为其所诮欤!三山薛老亦秦淮汶水也。薛尝言汶水假他味作兰香,究使茶之真味尽失。汶水而在,闻此亦当色沮[1419]。薛尝住屴[1420],自为剪焙,遂欲驾汶水上。余谓茶难以香名,况以兰定茶,乃咫尺见也,颇以薛老论为善。

【译文】

周亮工《闽小记》记载:安徽歙县人闵汶水,居住在金陵桃叶渡上,我曾到他家去品茶,见他煎水候火都亲自操作,用小酒盏给客人斟茶,很专业的烹饮情态,就好像僧人德山宣鉴担着《青龙疏钞》,自视清高而已,不足为奇。秣陵有好事的人,曾经嘲讽福建没有茶叶,说福建的客人得到闵汶水的茶,全部都制为罗囊,佩带在身上代替檀香。实际上福建人并不重视闵汶水。到南京游历的福建客人,宋珏、洪宽等人,只是依附吴人勉强装作懂事,贬低家鸡而以野鸭为贵,受到讥讽也是应该。南京三山街的薛老也是秦淮河边的闵汶水。薛老曾经说过闵汶水假借他的调味品来制作兰香茶,使茶的原有味道全部失去。如果闵汶水在世,听到这话也应当神情颓丧。薛老曾经居住在陡峭的山上,亲自修剪茶树,烘焙茶叶,于是想凌驾闵汶水之上。我认为茶很难靠香味而闻名,更何况用兰花香来确定茶的品质,也是短视之见,所以我认同薛老的观点。

延邵人呼制茶人为碧竖[1421],富沙陷后,碧竖尽在绿林中矣[1422]。

【译文】

福建延平人、邵武人称呼制茶人为碧竖,南唐攻陷富沙之后,制作茶叶的人都成为绿林好汉了。

蔡忠惠《茶录》石刻在瓯宁邑庠壁间[1423]。予五年前拓数纸寄所知,今漫漶不如前矣[1424]。

【译文】

蔡襄《茶录》的石刻位于瓯宁县学的墙壁间。我在五年前拓了多张寄给知己,如今已模糊不可辨别,不如以前了。

闽酒数郡如一,茶亦类是。今年予得茶甚夥[1425],学坡公义酒事[1426],尽合为一,然与未合无异也。

【译文】

福建各郡所酿的酒都差不多,茶也如此。今年我得茶很多,学习苏轼义酒的故事,将这些茶叶全部合而为一,然而合后之茶与未合的没有什么区别。

李仙根《安南杂记》[1427]:交趾称其贵人曰翁茶[1428]。翁茶者,大官也。

【译文】

李仙根《安南杂记》记载:交趾称呼富贵之人为翁茶。所谓翁茶,就是大官的意思。

《虎丘茶经补注》:徐天全自金齿谪回[1429],每春末夏初,入虎丘开茶社。

【译文】

陈鉴《虎丘茶经补注》记载:徐有贞从被贬之地云南金齿回家,每年春末夏初,就到苏州虎丘去开茶社。

罗光玺作《虎丘茶记》[1430],嘲山僧有替身茶。

【译文】

罗光玺作《虎丘茶记》,嘲讽山里僧人有替身茶。

吴匏庵与沈石田游虎丘[1431],采茶手煎对啜,自言有茶癖。

【译文】

吴宽与沈周一起游历虎丘,亲自采茶煎水对饮,自己说有茶癖。

《渔洋诗话》[1432]:林确斋者[1433],亡其名,江右人。居冠石[1434],率子孙种茶,躬亲畚锸负担[1435],夜则课读《毛诗》《离骚》[1436]。过冠石者,见三四少年,头着一幅布,赤脚挥锄,琅然歌出金石[1437],窃叹以为古图画中人。

【译文】

王士祯《渔洋诗话》记载:林确斋,不知道他的名字,江西人。居住在冠石,率领子孙种茶,亲自背负肩挑挖运泥土,夜晚教授《毛诗》《离骚》。经过冠石的人,见到三四个少年,头裹一幅布,赤脚挥锄耕耘,清朗的歌声像从钟磬发出的一样,私下感叹这是古代图画中的人物。

《尤西堂集》有《戏册茶为不夜侯制》[1438]。

【译文】

尤侗《尤西堂集》中有《戏册茶为不夜侯制》。

朱彝尊《日下旧闻》[1439]:上巳后三日[1440],新茶从马上至,至之日宫价五十金,外价二三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见《北京岁华记》[1441]。

【译文】

朱彝尊《日下旧闻》记载:上巳后的第三天,新茶从马上运来,到达之日宫内的价格是五十两,宫外的价格是二三十两。不到一两天,就只有二三两了。见陆启浤《北京岁华记》。

《曝书亭集》[1442]:锡山听松庵僧性海[1443],制竹火炉,王舍人过而爱之[1444],为作山水横幅,并题以诗。岁久炉坏,盛太常因而更制[1445],流传都下[1446],群公多为吟咏。顾梁汾典籍仿其遗式制炉[1447],及来京师,成容若侍卫以旧图赠之[1448]。丙寅之秋[1449],梁汾携炉及卷过余海波寺寓,适姜西溟、周青士、孙恺似三子亦至[1450],坐青藤下,烧炉试武夷茶,相与联句成四十韵,用书于册,以示好事之君子。

【译文】

朱彝尊《曝书亭集》记载:无锡惠山寺听松庵的僧人性海,自制竹火炉,中书舍人王绂登门拜访,见到后很是喜爱,为它画山水横幅,并题诗纪念。年岁久了竹火炉坏掉,侍郎盛冰壑因此就根据旧炉重新制作,流传到京都,公卿大臣多有诗词吟咏。顾贞观根据典籍仿照它的样式制成竹火炉,等来到京都,侍卫纳兰性德赠送他旧图。丙寅年的秋天,顾贞观携带竹火炉和图卷到海波寺寄居,刚好姜宸英、周筼、孙致弥三人也在,坐在青藤下,烧炉烹试武夷茶,共同联句成四十韵,书写于册页之上,用来给好事的君子欣赏。

蔡方炳《增订广舆记》:湖广长沙府攸县[1451],古迹有茶王城,即汉茶陵城也。

【译文】

蔡方炳《增订广舆记》记载:湖广长沙府的攸县,有茶王城古迹,也就是汉代茶陵城。

葛万里《清异录》:倪元镇饮茶用果按者,名清泉白石。非佳客不供。有客请见,命进此茶。客渴,再及而尽,倪意大悔,放盏入内。

【译文】

葛万里《清异录》记载:倪瓒饮茶要加进果子,称为清泉白石。不是贵客不予提供。一次,有客人相见,倪瓒命进献此茶。客人口渴,两口喝完,倪瓒非常后悔,放下茶盏就进内室去了。

黄周星九烟梦读《采茶赋》[1452],只记一句云:“施凌云以翠步。”

【译文】

黄周星在梦中读《采茶赋》,只记得其中的一句,叫做:“施凌云以翠步。”

《别号录》[1453]:宋曾几吉甫,别号茶山。明许应元子春[1454],别号茗山。

【译文】

葛万里《别号录》记载:宋人曾几,字吉甫,别号茶山。明人许应元,字子春,别号茗山。

《随见录》:武夷五曲朱文公书院内有茶一株,叶有臭虫气,及焙制出时,香逾他树,名曰臭叶香茶。又有老树数株,云系文公手植,名曰宋树。

【译文】

屈擢升《随见录》记载:武夷山五曲朱熹紫阳书院内有茶树一株,茶叶有臭虫气息,等到焙制出来时,香味却超过其他树,称为臭叶香茶。又有老树好多棵,据说是朱熹亲手种植,称为宋树。

补《西湖游览志》[1455]: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茗,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1456],谓之七家茶。

【译文】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立夏那天,各家各户烹制新茶,搭配各种精细水果,馈赠给亲戚街坊,称为七家茶。

南屏谦师[1457],妙于茶事,自云得心应手[1458],非可以言传学到者。

【译文】

杭州净慈寺的南屏谦师精于茶艺,自认为技艺纯熟,心手相应,不是可以通过言语传授能学到的。

刘士亨有《谢璘上人惠桂花茶》诗云[1459]:“金粟金芽出焙篝,鹤边小试兔丝瓯。叶含雷信三春雨,花带天香八月秋。味美绝胜阳羡种,神清如在广寒游。玉川句好无才续,我欲逃禅问赵州。”

【译文】

刘士亨有《谢璘上人惠桂花茶》诗写道:“金粟金芽出焙篝,鹤边小试兔丝瓯。叶含雷信三春雨,花带天香八月秋。味美绝胜阳羡种,神清如在广寒游。玉川句好无才续,我欲逃禅问赵州。”

李世熊《寒支集》[1460]:新城之山有异鸟,其音若箫,遂名曰箫曲山。山产佳茗,亦名箫曲茶。因作歌纪事。

【译文】

李世熊《寒支集》记载:新城的山中有奇异的鸟,它的鸣叫如同吹箫,因此称为箫曲山。山中产好茶,也称为箫曲茶。因此作歌记录此事。

《禅玄显教编》[1461]:徐道人居庐山天池寺,不食者九年矣。畜一墨羽鹤[1462],尝采山中新茗,令鹤衔松枝烹之。遇道流[1463],辄相与饮几碗[1464]。

【译文】

杨溥《禅玄显教编》记载:徐道人居住在庐山天池寺,已经九年不进食了。饲养了一只墨羽鹤,曾经采摘山中的新茶,让鹤衔来松枝烹煮。遇到道士之流,就共同饮上几碗。

张鹏翀《抑斋集》有《御赐郑宅茶赋》云[1465]:“青云幸接于后尘,白日捧归乎深殿[1466]。从容步缓,膏芬齐出螭头[1467];肃穆神凝,乳滴将开蜡面。用以濡毫[1468],可媲文章之草[1469];将之比德[1470],勉为精白之臣[1471]。”

【译文】

张鹏翀《抑斋集》有《御赐郑宅茶赋》写道:“郑宅茶位高名显追随者甚多,受君主重视而进入皇家宫殿。悠闲舒缓,步履缓慢,茶膏芬芳齐出龙形图案;严肃恭敬,神情集中,用乳汤冲开蜡面茶。用以润笔锋,可以媲美文章草;将其比拟德行,努力成为忠贞清白的臣子。”

八之出

【题解】

本章共搜集文献一百六十六则,主要论述了自唐至清主要的产茶区和名茶产地,同时又记载古代名茶数百种。

本章与《茶经·八之出》类似却又不尽相同。《茶经》中以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茶叶产地为主线,依次介绍各个产茶地茶叶名称以及茶叶品质。《续茶经·八之出》则通过一篇篇的历史文献记载,尽可能多地为我们讲述清代以前各个产茶地,并且评说了其地所产茶叶的优劣。文献中所提及的产茶地包括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陕西、福建、河南、云南、山东、重庆、上海等十七个省市,这与当今中国四大茶区所含省市基本一致,只是缺少西藏、甘肃、海南、台湾四个相对偏远的地区,但在当时的文献条件下,已属难得。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茶出浙西,湖州为上,江南常州次之。”赵彦卫与陆羽相隔三百余年,但对浙西茶叶品质的评判却仍然与陆羽《茶经·八之出》“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的评价相同。按明罗廪《茶解》记载,陆羽所列唐代产茶地,没有提及后来的虎丘茶、罗岕茶、天池茶、顾渚茶、松萝茶、龙井茶、雁荡茶、武夷茶、灵川茶、大盘茶、日铸茶、朱溪茶等名茶,可知当时人们栽种培育茶树的技术不高,或是不善于制造加工,而使诸多名茶湮没无闻。宋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在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所有品种中,绍兴日注茶被称为第一。但自景祐年间以后,洪州所产双井白芽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并用红纱囊来包裹,每包不超过一二两,用十多斤普通茶来保养它,以避免炎热潮湿之气。自此之后,双井白芽的品质远超日注茶,被称为草茶第一。可见茶的品级也不是一成不变,茶叶的品质是由制作方法和后期的贮存保养来决定的。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出产于曾坑的北苑茶与出产于沙溪的北苑茶,两地相距不远,但茶的品质却相差悬殊。屈擢升《随见录》记载,武夷山所出产的茶,岩茶胜于洲茶,岩茶又以出产于北山的为上品,北山又以工夫茶为最佳。由此可见,土地的肥力、地形的陡缓、气候的干湿对茶的影响是巨大的。

《国史补》:风俗贵茶,其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1472],或小方、散芽,号为第一。湖州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绿昌明、兽目[1473],峡州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1474],福州有柏岩、方山露芽[1475],婺州有东白、举岩、碧貌[1476],建安有青凤髓[1477],夔州有香山[1478],江陵有楠木[1479],湖南有衡山,睦州有鸠坑[1480],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1481],绵州之松岭[1482],雅州之露芽,南康之云居[1483],彭州之仙崖、石花,渠江之薄片[1484],邛州之火井、思安[1485],黔阳之都濡、高株[1486],泸川之纳溪梅岭[1487],义兴之阳羡、春池、阳凤岭,皆品第之最著者也。

【译文】

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民间风俗以茶为贵,所以茶叶名品众多。剑南道有蒙顶石花茶,有小方、散芽,号称天下第一。湖州顾渚紫笋茶,东川有神泉小团茶、绿昌明茶、兽目茶,峡州有小江园茶、碧涧寮茶、明月房茶、茱萸寮茶,福州有柏岩茶、方山露芽茶,婺州有东白茶、举岩茶、碧貌茶,建安有青凤髓茶,夔州有香山茶,江陵有楠木茶,湖南有衡山茶,睦州有鸠坑茶,洪州有西山白露茶,寿州有霍山黄芽茶,绵州的松岭茶,雅州的露芽茶,南康的云居茶,彭州的仙崖茶和石花茶,渠江的薄片茶,邛州的火井茶、思安茶,黔阳的都濡茶、高株茶,泸川的纳溪梅岭茶,义兴的阳羡茶、春池茶、阳凤岭茶,这些都是品质和等级最为著名的。

《文献通考》:片茶之出于建州者,有龙、凤、石乳、的乳、白乳、头金、蜡面、头骨、次骨、末骨、粗骨、山挺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1488],洎本路食茶[1489]。余州片茶,有进宝、双胜、宝山、两府,出兴国军[1490];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脂合,出饶、池州[1491];泥片出虔州[1492];绿英、金片出袁州[1493];玉津出临江军[1494];灵川出福州;先春、早春、华英、来泉、胜金出歙州[1495];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潭州[1496];大拓枕出江陵[1497];大小巴陵、开胜、开棬、小棬、生黄翎毛出岳州[1498];双上绿牙、大小方出岳、辰、澧州[1499];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1500]。总二十六名。其两浙及宣、江、鼎州止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为号[1501]。其散茶,则有太湖、龙溪、次号、末号出淮南[1502];岳麓、草子、杨树、雨前、雨后出荆湖[1503];清口出归州[1504];茗子出江南[1505]。总十一名。

【译文】

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建州出产的片茶,有龙团茶、凤团茶、石乳茶、的乳茶、白乳茶、头金茶、蜡面茶、头骨茶、次骨茶、末骨茶、粗骨茶、山挺茶十二个等级,这些都是作为每年进贡以及在国家大事所用,以及本路百姓日常饮用的茶叶。其余各州出产的片茶,有进宝茶、双胜茶、宝山茶、两府茶,出产于兴国军;仙芝茶、嫩蕊茶、福合茶、禄合茶、运合茶、脂合茶,出产于饶州和池州;泥片茶出产于虔州;绿英茶、金片茶出产于袁州;玉津茶出产于临江军;灵川茶出产于福州;先春茶、早春茶、华英茶、来泉茶、胜金茶出产于歙州;独行灵草茶、绿芽片金茶、金茗茶出产于潭州;大拓枕茶出产于江陵;大小巴陵茶、开胜茶、开棬茶、小棬茶、生黄翎毛茶出产于岳州;双上绿牙茶、大小方茶出产于岳州、辰州和澧州;东首茶、浅山茶、薄侧茶出产于光州。这些茶共有二十六种名色。其中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以及宣州、江州、鼎州这些地方只是以上、中、下或者是第一至第五等为号。至于散茶,则有太湖茶、龙溪茶、次号茶、末号茶出产于淮南;岳麓茶、草子茶、杨树茶、雨前茶、雨后茶出产于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清口茶出产于归州;茗子茶出产于江南。这些茶共有十一种名色。

叶梦得《避暑录话》:北苑茶正所产为曾坑,谓之正焙;非曾坑为沙溪,谓之外焙。二地相去不远,而茶种悬绝[1506]。沙溪色白过于曾坑,但味短而微涩,识者一啜,如别泾渭也[1507]。余始疑地气土宜,不应顿异如此。及来山中,每开辟径路,刳治岩窦[1508],有寻丈之间[1509],土色各殊,肥瘠紧缓燥润,亦从而不同。并植两木于数步之间,封培灌溉略等,而生死丰悴如二物者[1510]。然后知事不经见,不可必信也。草茶极品惟双井、顾渚,亦不过各有数亩。双井在分宁县[1511],其地属黄氏鲁直家也。元祐间,鲁直力推赏于京师,族人交致之,然岁仅得一二斤尔。顾渚在长兴县,所谓吉祥寺也,其半为今刘侍郎希范家所有[1512]。两地所产,岁亦止五六斤。近岁寺僧求之者,多不暇精择,不及刘氏远甚。余岁求于刘氏,过半斤则不复佳。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旗非所贵。不得已取一枪一旗犹可,过是则老矣。此所以为难得也。

【译文】

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正宗的北苑茶是出产于曾坑,称为正焙;不出产于曾坑而出产于沙溪的北苑茶,则被称为外焙。这两个地方相距不远,但所出产茶的品质却相差悬殊。沙溪出产的茶要比曾坑出产的色泽鲜白,但是回味较短而略微苦涩,懂茶的人一经品尝,就如同判别泾渭一样分明。我起初怀疑是由于气候与土壤的缘故,不应该差异如此明显。等到去了山中,每当开辟小路,剖山填洞,在八尺到一丈间,土的颜色各不相同,土地的肥瘠、陡缓、燥润也因而不同。若是相距数步之间同时种植两株茶树,种上以后对茶树的封土、培植、灌溉等基本一样,可是两株茶树的生死、盛衰却如同两种不同的植物一样。通过这个例子我才知道很多事物若不是亲眼所见,不可确信。草茶中的极品只有双井茶和顾渚茶,这两种茶也不过有数亩。双井茶出产于分宁县,这片地方属于黄庭坚家。元祐年间,黄庭坚在京师极力推荐,他家族里的人也都将这块地上所收的茶一并寄送给他,但是每年也仅仅收获一二斤而已。顾渚茶出产于长兴县,所谓的吉祥寺,茶园的一半归今朝侍郎刘希范家所有。这两个地方所出产的茶,每年也就不过五六斤。近些年来,寺院中的僧人求取茶叶,大都顾不上精挑细选,茶的品质远不及刘家所产。我每年向刘氏家索求茶叶,超过半斤质量就不太好了。即使茶的味道差别不大,但是茶的精华都是在嫩芽。摘取刚刚萌发如雀舌的嫩芽,称为枪。等到稍微舒展成为叶子,称为旗。旗就不是很珍贵了。实在不得已取一枪一旗也是可以的,超过这个标准就嫌老了。这就是极品名茶之所以难得的缘故。

《归田录》:腊茶出于剑、建[1513],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1514]。自景祐以后[1515],洪州双井白芽渐盛[1516],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1517]。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译文】

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腊茶出产于南剑州和建州,草茶盛产于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在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所有品种中,绍兴的日注茶称为第一。自景祐年间以后,洪州所产的双井白芽日渐兴盛,近年来其制茶更为精致,用红纱囊包裹,每包不超过一二两,而要用十多斤普通茶来保养它,以避免炎热潮湿之气。双井白芽的品质要远远超出日注茶,于是被称为草茶第一。

《云麓漫钞》:茶出浙西,湖州为上[1518],江南常州次之。湖州出长兴顾渚山中,常州出义兴君山悬脚岭北岸下等处。

【译文】

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茶叶出产于浙江西路,以湖州出产为上品,江南常州出产的茶稍次。湖州茶出产于长兴顾渚山中,常州茶出产于义兴君山悬脚岭北岸下等地。

《蔡宽夫诗话》[1519]:玉川子《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手阅月团三百片”及“天子须尝阳羡茶”之句。则孟所寄,乃阳羡茶也。

【译文】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记载: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手阅月团三百片”以及“天子须尝阳羡茶”的诗句。可知孟谏议所寄赠的,就是阳羡茶。

《杨文公谈苑》:蜡茶出建州,陆羽《茶经》尚未知之,但言福、建等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江左近日方有蜡面之号。丁谓《北苑茶录》云:“创造之始,莫有知者。”质之三馆检讨杜镐[1520],亦曰在江左日,始记有研膏茶。欧阳公《归田录》亦云出福建,而不言所起。按唐氏诸家说中,往往有蜡面茶之语,则是自唐有之也。

【译文】

杨亿《杨文公谈苑》记载:蜡茶出产于建州,陆羽写作《茶经》时尚不知,只是说关于福州、建州茶的情况不详,只是经常得到这些地方的茶,并且茶的味道非常好。江南地区近日才有了蜡面茶的称号。丁谓《北苑茶录》中说:“北苑贡茶创建之初,没有人知道。”询问三馆检讨杜镐,他也是说曾经在江南任职的时候,才记得有研膏茶。欧阳修《归田录》中也说蜡面茶出产于福建,但没有说明它的起源。唐朝各家文献中,常常有蜡面茶的说法,由此可以推断蜡面茶是从唐代开始有的。

《事物记原》:江左李氏,别令取茶之乳作片,或号京铤、的乳及骨子等,是则京铤之品,自南唐始也。《苑录》云:“的乳以降,以下品杂炼售之,唯京师去者,至真不杂,意由此得名。”或曰,自开宝来[1521],方有此茶。当时识者云,金陵僭国[1522],唯曰都下,而以朝廷为京师。今忽有此名,其将归京师乎!

【译文】

高承《事物记原》记载:五代时期的南唐李氏,另外命令人取出茶乳制作成片茶,有人称京铤茶、的乳茶以及骨子茶等,由此可知京铤茶这一品种,是从南唐创始。《北苑贡茶录》记载:“的乳茶以下的茶,用下品的茶叶掺杂炼制而成以出售,只有进贡京师的茶,才是真正没有掺杂的茶,可能正是由此而被取名为京铤茶。”有人说,自宋太祖开宝年间以来,方才有这种茶。当时了解茶事的人说,五代时期南唐李氏的古都金陵,只被称为都下,而以北宋朝廷的都城汴京为京师。如今忽然有了这个名称,恐怕是南唐将要归附朝廷了罢!

罗廪《茶解》:按唐时产茶地,仅仅如季疵所称。而今之虎丘、罗岕、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荡、武夷、灵川、大盘、日铸、朱溪诸名茶,无一与焉。乃知灵草在在有之,但培植不嘉,或疏于采制耳。

【译文】

罗廪《茶解》记载:唐代出产茶叶的地方,仅仅如陆羽所讲到的。如今的虎丘茶、罗岕茶、天池茶、顾渚茶、松萝茶、龙井茶、雁荡茶、武夷茶、灵川茶、大盘茶、日铸茶、朱溪茶等名茶,没有一个列入其中。由此可知,灵异的瑞草处处都有,但是人们栽种培育的技术不高,或者不善于采制加工罢了。

《潜确类书》:《茶谱》:袁州之界桥[1523],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笋[1524],烹之有绿脚垂下。又婺州有举岩茶[1525],片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之如碧玉之乳也。

【译文】

陈仁锡《潜确类书》中说:《茶谱》记载:袁州的界桥茶,名声非常大,但不如湖州的研膏茶和紫笋茶,烹点时会有绿脚垂下。此外婺州又有举岩茶,其茶每一片都方正细小,虽然产量很少,但是茶的味道却极其甘香甜美,煎煮之后如碧玉之乳。

《农政全书》:玉垒关外宝唐山[1526],有茶树产悬崖,笋长三寸五寸,方有一叶两叶。涪州出三般茶[1527]:最上宾化[1528],其次白马[1529],最下涪陵[1530]。

【译文】

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玉垒关外的宝唐山,有茶树生长于悬崖之上,茶笋长到三到五寸时,才有一到两片的叶芽。涪州出产三种茶叶:最上品的是宾化茶,其次是白马茶,最差的是涪陵茶。

《煮泉小品》:茶自浙以北皆较胜。惟闽广以南[1531],不惟水不可轻饮,而茶亦当慎之。昔鸿渐未详岭南诸茶,但云“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余见其地多瘴疠之气,染着水草,北人食之,多致成疾,故谓人当慎之也。

【译文】

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叶,浙江以北地区出产的品质较好。只有在福建、两广以南地区,不仅那里的水不可以轻易饮用,所出产的茶叶也应当谨慎选择。以前陆羽《茶经》没有详细记载岭南所产的各种茶叶,只是说“往往能得到一些,味道非常好”。我看到福建以及两广地区多有瘴气,这些气体熏染到草木上面,北方人饮用后,大多会导致疾病发生,因此人们一定要谨慎饮用。

《茶谱通考》[1532]:岳阳之含膏冷[1533],剑南之绿昌明,蕲门之团黄,蜀川之雀舌[1534],巴东之真香[1535],夷陵之压砖[1536],龙安之骑火。

【译文】

《茶谱通考》记载:岳阳的含膏冷茶,剑南的绿昌明茶,蕲门的团黄茶,蜀地的雀舌茶,巴东的真香茶,夷陵的压砖茶,龙安的骑火茶,这些都是一代名茶。

《江南通志》[1537]:苏州府吴县西山产茶,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

【译文】

《江南通志》记载:苏州府吴县西山所出产的茶叶,要在谷雨前采摘焙制。其中极为细小的茶被贩卖到市场上,人们争先抢购,以至价格飞涨,以雨前茶为最贵。

《吴郡虎丘志》[1538]:虎丘茶,僧房皆植,名闻天下。谷雨前摘细芽焙而烹之,其色如月下白,其味如豆花香。近因官司征以馈远[1539],山僧供茶一斤,费用银数钱,是以苦于赍送[1540],树不修葺,甚至刈斫之[1541],因以绝少。

【译文】

《吴郡虎丘志》记载:虎丘茶,寺院僧人的房前都种植,名闻天下。谷雨前采摘细小的叶芽经过焙制而煎煮,茶的色泽就如月下白色,味道就如同豆花的清香。近来因为官府征收茶叶用于馈赠远方,虎丘山中的僧人都要供奉一斤茶叶,官府只给几钱银,因此僧人苦于这种赠送,所以也不再修剪打理茶树,甚至砍倒茶树,因而虎丘茶极为稀少。

《米襄阳志林》[1542]:苏州穹窿山下有海云庵[1543],庵中有二茶树,其二株皆连理,盖二百余年矣。

【译文】

范明泰辑《米襄阳志林》记载:苏州穹窿山下有一座海云庵,庵中有两株茶树,这两株茶树交合生长在一起,已经两百多年了。

《姑苏志》[1544]:虎丘寺西产茶,朱安雅云:“今二山门西偏,本名茶岭。”

【译文】

王鏊《姑苏志》记载:苏州虎丘寺西边出产茶叶,朱安雅说:“如今二山门向西略偏,本名叫茶岭。”

陈眉公《太平清话》:洞庭中西尽处,有仙人茶,乃树上之苔藓也。四皓采以为茶[1545]。

【译文】

陈继儒《太平清话》记载:太湖洞庭西山中最西边地方,有仙人茶,竟是树上的苔藓。商山四皓采摘制成茶来饮用。

《图经续记》[1546]:洞庭小青山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因名水月茶。

【译文】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记载:太湖洞庭小青山坞出产茶叶,唐宋时期就已经进贡朝廷。在其下面有一座水月寺,于是就将这里所产的茶命名为水月茶。

《古今名山记》[1547]:支硎山[1548],茶坞多种茶。

【译文】

何镗《古今游名山记》记载:支硎山,茶园多种植茶树。

《随见录》:洞庭山有茶[1549],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杀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

【译文】

屈擢升《随见录》记载:太湖洞庭山出产茶叶,与罗岕茶略微相似而更加精细,味道非常香甜,俗语称为“吓杀人”。出产于碧螺峰的茶最好,名为碧螺春。

《松江府志》[1550]:佘山在府城北,旧有佘姓者修道于此,故名。山产茶与笋,并美,有兰花香味。故陈眉公云:“余乡佘山茶与虎丘相伯仲[1551]。”

【译文】

《松江府志》记载:佘山位于松江府城的北面,从前有一位佘姓的人在这里修道,因而称为佘山。山上出产的茶与笋都非常好,带有兰花的香味。因此陈继儒说:“我家乡的佘山茶与虎丘茶不相上下。”

《常州府志》[1552]:武进县章山麓有茶巢岭[1553],唐陆龟蒙尝种茶于此。

【译文】

《常州府志》记载:武进县章山山麓有茶巢岭,唐朝时陆龟蒙曾经在这里种植茶树。

《天下名胜志》:南岳古名阳羡山,即君山北麓。孙皓既封国后,遂禅此山为岳,故名。唐时产茶充贡,即所云南岳贡茶也。

【译文】

曹学佺《天下名胜志》记载:南岳,古代叫做阳羡山,也就是君山的北麓。三国东吴君主孙皓即位之后,就曾到此山封禅,将其称为南岳。唐时产茶来充作贡品,就是所谓的南岳贡茶。

常州宜兴县东南别有茶山。唐时造茶入贡,又名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均山乡。

【译文】

常州宜兴县东南另有一处茶山。唐朝制茶进贡朝廷,又称为唐贡山,在宜兴县东南三十五里的均山乡。

《武进县志》[1554]:茶山路,在广化门外十里之内[1555],大墩小墩连绵簇拥,有山之形。唐代湖、常二守会阳羡造茶修贡,由此往返,故名。

【译文】

《武进县志》记载:茶山路,在广化门外十里以内,大墩小墩连绵不断,前后簇拥,有山的形状。唐代湖州、常州两郡的太守会于阳羡,造茶修贡,从这里往返,所以叫做茶山路。

《檀几丛书》:茗山,在宜兴县西南五十里永丰乡。皇甫曾有《送羽南山采茶》诗[1556],可见唐时贡茶在茗山矣。

【译文】

王晫《檀几丛书》记载:茗山,在宜兴县西南五十里的永丰乡。唐朝诗人皇甫曾有《送羽南山采茶》诗,由此可见唐时贡茶就在茗山了。

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献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洞灵观[1557],岁造万两入贡。后韦夏卿徙于无锡县罨画溪上[1558],去湖一里所[1559]。许有谷诗云“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是也[1560]。

【译文】

唐李栖筠担任常州刺史时,山中的僧人曾进献阳羡茶。陆羽将其品评为香气天下一流,经过精心制作的茶可以进贡朝廷。于是李栖筠就在洞灵观设置茶舍,每年可以制造一万两茶来进贡。后来韦夏卿将茶舍迁移至无锡县罨画溪上,距离湖大约一里的地方。明人许有谷诗中所谓“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指的就是此事。

义兴南岳寺[1561],唐天宝中有白蛇衔茶子坠寺前,寺僧种之庵侧,由此滋蔓,茶味倍佳,号曰蛇种。土人重之,每岁争先饷遗。官司需索,修贡不绝。迨今方春采茶,清明日,县令躬享白蛇于卓锡泉亭,隆厥典也。后来檄取,山农苦之,故袁高有“阴岭茶未吐,使者牒已频”之句[1562]。郭三益诗[1563]:“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卢仝《茶歌》:“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坠颠崖受辛苦。”可见贡茶之累民[1564],亦自古然矣。

【译文】

江苏义兴南岳寺,唐玄宗天宝年间曾有白蛇口衔茶籽坠落在寺前,寺院僧人就将其种植在寺院旁边,从此生长蔓衍,茶的味道更好,称为蛇种。当地人都很看重,每年争先恐后馈赠亲友。官府索要,献纳贡品不断。至今每到春天就如期采茶,清明这天县令要亲自在卓锡泉亭祭祀白蛇,其典礼非常隆重。后来官府索取太多,茶农深受其苦,所以袁高《茶山诗》有“阴岭茶未吐,使者牒已频”的诗句。宋人郭三益《题南岳寺》诗写道:“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唐卢仝《茶歌》中写道:“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坠颠崖受辛苦。”可见贡茶祸害人民,也是自古如此啊!

《洞山茶系》:罗岕,去宜兴而南,逾八九十里。浙直分界[1565],只一山冈,冈南即长兴山。两峰相阻,介就夷旷者[1566],人呼为岕云。履其地,始知古人制字有意。今字书“岕”字,但注云“山名”耳。有八十八处,前横大涧,水泉清驶,漱润茶根[1567],泄山土之肥泽[1568],故洞山为诸岕之最。自西氿溯涨渚而入[1569],取道茗岭[1570],甚险恶。县西南八十里。自东氿溯湖而入,取道瀍岭,稍夷,才通车骑[1571]。

【译文】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记载:罗岕,在宜兴的南边,超过八九十里。位于浙江和南直隶的交界处,只有一座山冈,在山冈的南面就是长兴山。两边山峰阻隔,中间为平坦而宽阔的山岗,人们将其称之为岕。只有亲自到这里,才知道古人造字的用意。如今字典中的“岕”字,只注释为“山的名字”而已。此地共有八十八个去处,前面一条大的山涧横流,山泉水清流疾,淘洗滋养着茶树的根本,流泄着山中土壤的肥效,所以洞山所出产的茶叶为岕茶中的最上品。从西氿逆涨渚而上,取道茗岭,道路十分险恶。距离县城的西南方八十里。从东氿逆湖而上,取道瀍岭,这里的地势稍微平坦,才可以通车马。

所出之茶,厥有四品:第一品,老庙后。庙祀山之土神者,瑞草丛郁,殆比茶星肸蠁矣[1572]。地不下二三亩,苕溪姚象先与婿分有之。茶皆古本,每年产不过二十斤,色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濛深永[1573],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第二品,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手巾条、姚八房及吴江周氏地,产茶亦不能多。香幽色白,味冷隽[1574],与老庙不甚别,啜之差觉其薄耳。此皆洞顶岕也。总之岕品至此,清如孤竹[1575],和如柳下[1576],并入圣矣。今人以色浓香烈为岕茶,真耳食而眯其似也[1577]。第三品,庙后涨沙、大袁头、姚洞、罗洞、王洞、范洞、白石。第四品,下涨沙、梧桐洞、余洞、石场、丫头岕、留青岕、黄龙、岩灶、龙池,此皆平洞本岕也。外山之长潮、青口、箵庄、顾渚、茅山岕[1578],俱不入品。

【译文】

罗岕所出产的茶叶,共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的茶,是出产于老庙后面。老庙祭祀山里土地神,这里的茶树郁郁葱葱,大概象征极品名茶能够灵感通微。这里的地不少于二三亩,归苕溪的姚象先和他的女婿所有。茶树都是些古木,每年所出产茶不超过二十斤,茶叶色泽淡黄而不绿,茶叶的筋脉淡白而厚,由这样的茶叶制成的茶极少有梗。这样的茶入汤后,其色泽柔和鲜白如玉露一般,味道甘甜,其芳香蕴藏于味道之中,空濛精深,越细品就越有滋味,其雅致的风韵在于有无之外。第二等级的茶,是出产于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手巾条、姚八房以及吴江周氏田地,所出产的茶数量也不多。芳香清幽,色泽鲜白,味道长久,与老庙后的茶差别不大,只是品啜起来略感淡薄罢了。这些都是洞山的顶级岕茶。总的来说,岕茶品质清雅高尚如伯夷、叔齐兄弟,与和圣柳下惠,一并可被尊称为圣人了。如今的人将色泽浓重,味道香烈作为岕茶的特征,这真是听信传闻,不明真相啊!第三等级的茶,是出产于老庙后涨沙、大袁头、姚洞、罗洞、王洞、范洞、白石等地。第四等级的茶,是出产于下涨沙、梧桐洞、余洞、石场、丫头岕、留青岕、黄龙、岩灶、龙池等地,这些都是平常的洞山岕茶。而外山的长潮、青口、箵庄、顾渚、茅山等地出产的岕茶,都不入等级了。

《岕茶汇钞》:洞山茶之下者,香清叶嫩,着水香消。棋盘顶、纱帽顶、雄鹅头、茗岭,皆产茶地。诸地有老柯、嫩柯,惟老庙后无二,梗叶丛密,香不外散,称为上品也。

【译文】

冒襄《岕茶汇钞》记载:洞山岕茶中的下等品,也是香气清新,绿叶娇嫩,但是入水之后香味就会消失。棋盘顶、纱帽顶、雄鹅头、茗岭等,都是岕茶的产地。各个产地有老柯、嫩柯,只有老庙后没有这两种,梗叶丛密,香气不向外飘散,这样的茶称为上等品。

《镇江府志》:润州之茶[1579],傲山为佳[1580]。

【译文】

《镇江府志》记载:润州所出产的茶,以傲山所产为最佳。

《寰宇记》:扬州江都县蜀冈有茶园[1581],茶甘旨如蒙顶[1582]。蒙顶在蜀,故以名冈。上有时会堂、春贡亭,皆造茶所,今废。见毛文锡《茶谱》。

【译文】

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扬州江都县蜀冈有一座茶园,茶味甜美犹如蒙顶茶。蒙顶山在蜀地,所以就以蜀来命名此冈。冈上有时会堂、春贡亭,这些都是制造茶叶的场所,如今都已荒废。详情见五代毛文锡所著的《茶谱》。

《宋史·食货志》:散茶出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

【译文】

《宋史·食货志》记载:散茶出产于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等品种。

《安庆府志》[1583]:六邑俱产茶,以桐之龙山、潜之闵山者为最[1584]。莳茶源在潜山县[1585],香茗山在太湖县[1586],大小茗山在望江县[1587]。

【译文】

《安庆府志》记载:安庆府所属六县都出产茶叶,而以桐城的龙山、潜山县的闵山最为著名。莳茶源在潜山县,香茗山在太湖县,大小茗山在望江县。

《随见录》:宿松县产茶[1588],尝之颇有佳种,但制不得法。倘别其地,辨其等,制以能手,品不在六安下。

【译文】

屈擢升《随见录》记载:宿松县出产茶叶,品尝后感觉有好的品种,只是制作不得要领。如果分别其产地,辨别其等级,请制茶能手制作,茶的品质定不在六安茶之下。

《徽州志》[1589]:茶产于松萝,而松萝茶乃绝少,其名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其不及号者为片茶八种。近岁茶名,细者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芽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方。制名号多端,皆松萝种也。

【译文】

《徽州志》记载:茶出产于松萝,而称作松萝茶的却极少,其名称有胜金茶、嫩桑茶、仙芝茶、来泉茶、先春茶、运合茶、华英茶等品种,其中没有名号的被称为片茶八种。近些年来茶叶的名称,精细的上品有雀舌茶、莲心茶、金芽茶;稍次的有芽下白茶、走林茶、罗公茶;再次的有开园茶、软枝茶、大方茶等。这些制造出来的茶虽然名称多样,但都是松萝茶的品种。

吴从先《茗说》[1590]:松萝,予土产也。色如梨花,香如豆蕊,饮如嚼雪。种愈佳,则色愈白,即经宿无茶痕,固足美也。秋露白片子,更轻清若空,但香大惹人,难久贮,非富家不能藏耳。真者其妙若此,略混他地一片,色遂作恶,不可观矣。然松萝地如掌[1591],所产几许?而求者四方云至,安得不以他混耶?

【译文】

吴从先《茗说》记载:松萝茶,我家乡的土产。其色泽如梨花,香味如豆蕊,品饮如嚼雪。品种越好,色泽越白,即使放置一夜,茶盏四周没有任何茶痕,本来足以称美。至于秋露白片子茶,则更轻清若空,它的香味过大,更惹人喜爱,很难长久贮存,不是富贵人家不能够收藏。真正的松萝茶如此精妙,要是略微混杂其他地方的一片茶叶,那么它的色泽就会被破坏,不可以观赏了。然而松萝茶的产地很小,所产能有多少呢?而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求茶,怎么能不混杂进其他的茶呢?

《黄山志》[1592]:莲花庵旁,就石缝养茶,多轻香冷韵[1593],袭人龂腭[1594]。

【译文】

张佩芳《黄山志》记载:在莲花庵旁边,靠近石缝种植茶树,所产茶多有清幽的韵味,香气袭人,使人惊诧断腭。

《昭代丛书》[1595]:张潮云:“吾乡天都有抹山茶[1596],茶生石间,非人力所能培植。味淡香清,足称仙品。采之甚难,不可多得。”

【译文】

张潮编《昭代丛书》记载:张潮说:“我的家乡黄山天都峰有抹山茶,茶树生长在石缝之间,不是人工所能培育种植的。这种茶的味道淡薄,香气清新,足可以称为仙品。只是采摘很难,不可多得。”

《随见录》:松萝茶,近称紫霞山者为佳,又有南源、北源名色。其松萝真品,殊不易得。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

【译文】

屈擢升《随见录》记载:松萝茶,近来人称出产于紫霞山的最好,此外又有南源、北源等名称。其中松萝茶的真品,很不容易得到。黄山的绝顶有云雾茶,另有一番风味,其品质更是超出松萝茶。

《通志》:宁国府属宣、泾、宁、旌、太诸县[1597],各山俱产松萝。

【译文】

《江南通志》记载:宁国府所属的宣城、泾县、宁国、旌德、太湖各县,山中都出产松萝茶。

《名胜志》:宁国县鸦山[1598],在文脊山北[1599],产茶充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宋梅询有“茶煮鸦山雪满瓯”之句[1600],今不可复得矣。

【译文】

曹学佺《天下名胜志》记载:宁国县的鸦山,在文脊山的北面,这里出产的茶叶充作贡品。陆羽《茶经》曾说“味道与蕲州茶相同”,宋人梅询曾写有“茶煮鸦山雪满瓯”的诗句,如今这种茶不能再得到了。

《农政全书》:宣城县有丫山,形如小方饼横铺,茗芽产其上。其山东为朝日所烛[1601],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荐之京洛人士[1602],题曰“丫山阳坡横文茶”,一名“瑞草魁”。

【译文】

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宣城县有丫山,山的形状就好像是一块小方饼横铺在地上,茶芽就生长在山上。这座山的东面受早晨阳光照射,称为阳坡,所出产的茶最好。当地太守向京城人士推荐这种茶,故而题名为“丫山阳坡横文茶”,又名“瑞草魁”。

《华夷花木考》:宛陵茗池源茶[1603],根株颇硕,生于阴谷[1604],春夏之交,方发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天圣初[1605],郡守李虚己同太史梅询尝试之[1606],品以为建溪、顾渚不如也。

【译文】

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记载:宛陵出产的池源茶,根株颇为硕大,生于山北之谷,春夏交替时才开始长出嫩芽。茶树茎条虽然较长,但是芽叶并不舒展,颜色或紫或绿。宋仁宗天圣初年,郡守李虚己和太史梅询曾经烹试此茶,品评以后认为建溪茶和顾渚茶都不如它。

《随见录》:宣城有绿雪芽,亦松萝一类。又有翠屏等名色。其泾川涂茶[1607],芽细、色白、味香,为上供之物。

【译文】

屈擢升《随见录》记载:宣城出产有绿雪芽茶,也与松萝茶同一种类。还有翠屏茶等名称。其中泾川的涂茶,芽叶精细、色泽鲜白、味道清香,是进贡朝廷的佳品。

《通志》:池州府属青阳、石埭、建德[1608],俱产茶。贵池亦有之[1609],九华山闵公墓茶[1610],四方称之。

【译文】

《江南通志》记载:池州府所属的青阳、石埭、建德等地,都出产茶叶。贵池也产茶,九华山闵公墓茶,其品质得到四方称赞。

《九华山志》[1611]:金地茶[1612],西域僧金地藏所植[1613],今传枝梗空筒者是。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温润,与地上者不同,味自异也。

【译文】

《九华山志》记载:金地茶,西域僧人金地藏所种植,如今传说枝梗都是空筒的茶叶便是。大概烟霞云雾之中,空气通常较为温润,与地上所种植的茶叶不同,所以茶的味道自然也就不同。

《通志》:庐州府属六安、霍山[1614],并产名茶,其最著惟白茅贡尖,即茶芽也。每岁茶出,知州具本恭进。

【译文】

《江南通志》记载:庐州府所属的六安、霍山等地,都出产名茶,其中最著名的只有白茅贡尖,就是茶芽。每年新茶出来,知州就上疏进贡。

六安州有小岘山出茶[1615],名小岘春[1616],为六安极品。霍山有梅花片,乃黄梅时摘制,色、香两兼而味稍薄。又有银针、丁香、松萝等名色。

【译文】

六安州有小岘山出产茶叶,叫做小岘春茶,是六安茶中的极品。霍山有梅花片茶,这种茶是在黄梅时节采摘制作而成,色泽与香气都好,只是茶的味道稍淡薄。还有银针茶、丁香茶、松萝茶等名称。

《紫桃轩杂缀》:余生平慕六安茶,适一门生作彼中守[1617],寄书托求数两,竟不可得,殆绝意乎[1618]!

【译文】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我一生倾慕六安茶,正好有一个门生做当地知州,寄去书信托他求取数两六安茶,竟然不能得到,大概这个愿望就要断绝了!

《陈眉公笔记》[1619]:云桑茶,出琅琊山[1620],茶类桑叶而小,山僧焙而藏之,其味甚清。

【译文】

陈继儒《陈眉公笔记》记载:云桑茶,出产于安徽滁州琅琊山,这种茶类似桑叶而略小,山中的僧人采摘焙制而收藏起来,茶的味道十分清新。

广德州建平县雅山出茶[1621],色、香、味俱美。

【译文】

广德州建平县雅山出产茶叶,茶的色泽、香气、味道都非常好。

《浙江通志》:杭州钱塘、富阳及余杭径山多产茶[1622]。

【译文】

《浙江通志》记载:杭州的钱塘、富阳以及余杭径山等地多出产茶叶。

《天中记》:杭州宝云山出者[1623],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者,名白云茶[1624]。

【译文】

陈耀文《天中记》记载:杭州宝云山出产的茶叶,叫做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所出产的茶叶,叫做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所出产的茶叶,叫做白云茶。

田子艺云[1625]:龙泓今称龙井,因其深也。《郡志》称有龙居之[1626],非也。盖武林之山,皆发源天目[1627],有龙飞凤舞之谶,故西湖之山以龙名者多,非真有龙居之也。有龙,则泉不可食矣。泓上之阁,亟宜去之,浣花诸池,尤所当浚[1628]。

【译文】

田艺蘅《煮泉小品·宜茶》记载:龙泓,如今称作龙井,因为泉水很深的缘故。《余杭郡郡志》里称是因为有龙在此居住才称作龙井,其实并非如此。大概因为杭州的山脉,都发源于天目山,有龙飞凤舞的谶语罢了,所以西湖附近的山多以龙来命名,并非真的有龙在这里居住。如果真的有龙,那么这里的泉水就不可以食用了。龙泓上面的亭阁,应马上拆除,浣花等池,更应该加以疏通。

《湖壖杂记》:龙井产茶,作豆花香,与香林、宝云、石人坞、垂云亭者绝异。采于谷雨前者尤佳,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译文】

陆次云《湖壖杂记》记载:杭州龙井出产的茶叶,作豆花香气,与出产于香林洞、宝云寺、石人坞、垂云亭的茶叶全然不同。在谷雨前采摘的尤其好,品啜时感觉淡然,似乎没有什么味道,但饮过以后,就会感觉到有一种天地间冲和之气,弥漫沉浸在牙齿和脸颊之间,这就是所谓的无味之味,才是最美好的滋味。饮用此茶给人带来的益处很多,所以能够治疗疾病。此茶非常珍贵,不可多得。

《坡仙食饮录》:宝严院垂云亭亦产茶[1629],僧怡然以垂云茶见饷[1630],坡报以大龙团。

【译文】

孙矿《坡仙食饮录》记载:杭州宝严院垂云亭也出产茶叶,僧人怡然曾经以垂云茶寄赠给苏轼,苏轼回赠他大龙团茶。

陶穀《清异录》:开宝中[1631],窦仪以新茶饷予[1632],味极美,奁面标云“龙陂山子茶”。龙陂是顾渚山之别境。

【译文】

陶穀《清异录》记载:开宝年间,窦仪以新茶馈赠于我,茶味极其鲜美,装茶的盒子上面标明“龙陂山子茶”。龙陂是顾渚山的另一处地方。

《吴兴掌故》:顾渚左右有大小官山,皆为茶园。明月峡在顾渚侧,绝壁削立[1633],大涧中流,乱石飞走,茶生其间,尤为绝品。张文规诗所谓“明月峡中茶始生”[1634],是也。

【译文】

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记载:顾渚山的左右两边有大小官山,都是茶园。明月峡在顾渚山一侧,悬崖陡峭壁立,又有大的山涧从崖壁中间流过,满地乱石飞走,茶生长在这种地方,更被称为极品。张文规诗中所谓的“明月峡中茶始生”,说的就是此事。

顾渚山,相传以为吴王夫差于此顾望原隰可为城邑[1635],故名。唐时,其左右大小官山皆为茶园,造茶充供,故其下有贡茶院。

【译文】

顾渚山,相传吴王夫差曾在此顾望原野寻可修建城邑之地,因此命名为顾渚。唐朝时候,顾渚山左右两边大小官山都是茶园,采摘制造茶叶充作贡品,所以顾渚山下有贡茶院。

《蔡宽夫诗话》: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在常、湖二郡之间,以其萌茁紫而似笋也[1636]。每岁入贡,以清明日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

【译文】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记载:湖州紫笋茶出产于顾渚山,顾渚山位于常州、湖州两郡交界处,因为这种茶刚发芽时呈紫色而又似竹笋,所以命名为紫笋茶。每年进贡,要在清明节这天抵达京师,首先祭献宗庙,而后赏赐亲近的臣子。

冯可宾《岕茶笺》:环长兴境,产茶者曰罗嶰、曰白岩、曰乌瞻、曰青东、曰顾渚、曰篠浦[1637],不可指数[1638]。独罗嶰最胜。环嶰境十里而遥,为嶰者亦不可指数。嶰而曰岕,两山之介也。罗隐隐此[1639],故名,在小秦王庙后[1640],所以称庙后罗岕也。洞山之岕,南面阳光,朝旭夕辉,云滃雾浡[1641],所以味迥别也。

【译文】

冯可宾《岕茶笺》记载:环绕长兴县境,出产茶叶的地方有罗嶰、白岩、乌瞻、青东、顾渚、篠浦等,多的用指头都数不过来。唯独罗嶰出产的茶叶最好。环绕罗嶰境内方圆十里之远,称为嶰的用指头也数不过来。嶰又被称作岕,是说介于两山之间。唐朝诗人罗隐曾隐居于此,因而称为罗岕;又因为位于小秦王庙的后面,所以称为庙后罗岕。出产于洞山的岕茶,南面有阳光照耀,早晨旭日傍晚夕阳,云雾氤氲笼罩,所以其茶的味道与别处大不相同。

《名胜志》:茗山在萧山县西三里,以山中出佳茗也。又上虞县后山[1642],茶亦佳。

【译文】

曹学佺《天下名胜志》记载:茗山在萧山县西三里,因为山中出产好茶而得名。又有上虞县后山,所产的茶叶也很好。

《方舆胜览》[1643]:会稽有日铸岭,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茶产其地,绝奇。欧阳文忠云:“两浙草茶,日铸第一。”

【译文】

祝穆《方舆胜览》记载:会稽有日铸岭,岭下有一座寺院,叫做资寿寺。日铸岭南侧的山坡名为油车,从早晨到傍晚都有阳光照射,茶生长在这里,无比奇特。欧阳修曾说:“两浙的草茶,以日铸茶为第一。”

《紫桃轩杂缀》: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1644],叶有白茸,瀹之无色,徐引,觉凉透心腑[1645]。僧云:“本岩岁止五六斤,专供大士[1646],僧得啜者寡矣。”

【译文】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普陀寺的老僧赠送给我小白岩茶一包,茶叶上有白色的茸毛,冲泡后没有色泽,慢慢品饮,感觉凉透心腑。僧人说:“本岩每年所产的茶只有五六斤,专门用于供奉菩萨,僧人能够品啜此茶的很少。”

《普陀山志》[1647]:茶以白华岩顶者为佳。

【译文】

《普陀山志》记载:茶叶,以出产于白华岩顶的为最好。

《天台记》[1648]: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译文】

《天台记》记载:丹丘出产大茗,服用后使人如生羽翼。

桑庄《茹芝续谱》[1649]:天台茶有三品:紫凝、魏岭、小溪是也。今诸处并无出产,而土人所需多来自西坑、东阳、黄坑等处。石桥诸山[1650],近亦种茶,味甚清甘,不让他郡。盖出自名山雾中,宜其多液而全厚也。但山中多寒,萌发较迟,兼之做法不佳,以此不得取胜。又所产不多,仅足供山居而已。

【译文】

桑庄《茹芝续茶谱》记载:天台茶有三个品种:紫凝茶、魏岭茶、小溪茶。如今各处并不出产,而当地人生活所需的茶叶,大多来自于西坑、东阳、黄坑等地。石桥诸山,近来也种植茶树,味道十分清新甘甜,不比其他地方的茶叶差。这大概是因为出产于云雾缭绕的名山之中,应该是汁液多而味道醇厚。但是山里气候较为寒冷,茶树萌发较晚,再加上制作方法不佳,因此品质不能取胜。又因为茶的产量不多,仅仅够山里人日常用度而已。

《天台山志》[1651]:葛仙翁茶圃在华顶峰上[1652]。

【译文】

《天台山志》记载:葛玄的茶园,在华顶峰上。

《群芳谱》:安吉州茶,亦名紫笋。

【译文】

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安吉州茶,也叫做紫笋。

《通志》:茶山,在金华府兰溪县[1653]。

【译文】

《通志》记载:茶山,在金华府兰溪县。

《广舆记》:鸠坑茶[1654],出严州府淳安县[1655]。方山茶[1656],出衢州府龙游县[1657]。

【译文】

陆应旸《广舆记》记载:鸠坑茶,出产于严州府淳安县。方山茶,出产于衢州府龙游县。

劳大與《瓯江逸志》:浙东多茶品,雁荡山称第一。每岁谷雨前三日,采摘茶芽进贡。一枪两旗而白毛者,名曰明茶;谷雨日采者,名雨茶。一种紫茶,其色红紫,其味尤佳,香气尤清,又名玄茶。其味皆似天池而稍薄。难种薄收,土人厌人求索,园圃中少种,间有之,亦为识者取去。按卢仝《茶经》云:温州无好茶,天台瀑布水、瓯水味薄,唯雁荡山水为佳。此山茶亦为第一,曰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但以锡瓶贮者,得清香味,不以锡瓶贮者,其色虽不堪观,而滋味且佳,同阳羡山岕茶无二无别。采摘近夏不宜早,炒做宜熟不宜生,如法可贮二三年。愈佳愈能消宿食醒酒[1658],此为最者。

【译文】

劳大與《瓯江逸志》记载:浙江东部出产很多茶叶,而以雁荡山所产的茶为第一。每年谷雨前三天,采摘茶芽进贡给朝廷。一枪两旗而有白色茸毛的,叫做明茶;谷雨当天采摘的,叫做雨茶。还有一种紫茶,色泽红紫,味道更好,香气更为清新,又叫做玄茶。这些茶味道都与天池茶相似而稍微淡薄。这种茶树种植很难而且收获也少,当地的居民厌烦人们求取索要,所以园圃里面也很少种植,即使零星种植一些,也被懂茶的人取去。按照卢仝《茶经》的说法:温州没有好茶,天台山瀑布水、瓯江水味道淡薄,只有雁荡山的水为好。雁荡山的茶也称为第一,说是可以去除腥气油腻、消除烦恼、了却昏散、消化积食。只有用锡瓶贮存的茶,才能得清香之味,不用锡瓶贮存的,茶的色泽虽不值得观赏,但茶的味道很好,和阳羡山产的岕茶没什么两样。此茶采摘要接近夏天不宜过早,在炒制时也要宜熟不宜生,按照这个方法焙制出来的茶,可以贮存两三年。茶越好越能消除积食、醒酒,这是最具效果的。

王草堂《茶说》[1659]:温州中墺及漈上茶皆有名[1660],性不寒不热。

【译文】

王复礼《茶说》记载:温州山间平地及水边所产的茶都很有名,茶性不寒不热。

屠粹忠《三才藻异》:举岩[1661],婺茶也,片片方细,煎如碧乳。

【译文】

屠粹忠《三才藻异》记载:举岩茶,婺州所产的茶,每一片都方正精细,煎煮后如碧乳一般。

《江西通志》:茶山,在广信府城北[1662],陆羽尝居此。

【译文】

《江西通志》记载:茶山,在广信府城北,陆羽曾居住于此。

洪州西山白露、鹤岭[1663],号绝品,以紫清香城者为最。及双井茶芽,即欧阳公所云“石上生茶如凤爪”者也[1664]。又罗汉茶,如豆苗,因灵观尊者自西山持至[1665],故名。

【译文】

洪州西山白露茶、鹤岭茶,号称极品,其中以紫清香城为最好。双井茶芽,就是欧阳修所说的“石上生茶如凤爪”者。又有罗汉茶,形状如同豆苗一样,因为灵观尊者从西山带到此地来的,所以叫做罗汉茶。

《南昌府志》:新建县鹅冈西有鹤岭,云物鲜美[1666],草木秀润[1667],产名茶异于他山。

【译文】

《南昌府志》记载:新建县鹅冈西有鹤岭,景色鲜艳美丽,草木清秀而有光泽,这里所产的名茶与其他山上所产不同。

《通志》:瑞州府出茶芽[1668],廖暹《十咏》呼为雀舌香焙云[1669]。其余临江、南安等府俱出茶[1670],庐山亦产茶。

【译文】

《江西通志》记载:瑞州府出产茶芽,廖暹《十咏》中称呼为雀舌香焙。其余临江府、南安府都出产茶,庐山也出产茶。

袁州府界桥出茶[1671],今称仰山、稠平、木平者佳[1672],稠平者尤妙。

【译文】

袁州府界桥出产茶叶,如今称仰山、稠平、木平出产的茶都很好,其中稠平出产的茶更为精妙。

赣州府宁都县出林岕[1673],乃一林姓者以长指甲炒之,采制得法,香味独绝,因之得名。

【译文】

赣州府宁都县出产林岕茶,这是一位林姓的人用长指甲炒制而成,采摘制作都很得法,茶的香味独一无二,因而叫做林岕茶。

《名胜志》:茶山寺在上饶县城北三里[1674],按图经[1675],即广教寺[1676]。中有茶园数亩,陆羽泉一勺。羽性嗜茶,环居皆植之,烹以是泉,后人遂以广教寺为茶山寺云。宋有茶山居士曾吉甫,名几,以兄开忤秦桧[1677],奉祠侨居此寺[1678],凡七年,杜门不问世故[1679]。

【译文】

曹学佺《天下名胜志》记载:茶山寺,在上饶县城北三里,按照图经记载,就是广教寺。寺中有好几亩茶园,一泓陆羽泉。陆羽生性嗜好饮茶,居所四周都种植茶树,并用此泉水煎茶,所以后人就把广教寺称为茶山寺。宋代有一位茶山居士曾吉甫,名曾几,因为其兄曾开得罪了秦桧,于是被派到此寺主持祭祀,前后共七年,闭门不出,不问世上的事情。

《丹霞洞天志》[1680]:建昌府麻姑山产茶[1681],惟山中之茶为上,家园植者次之。

【译文】

罗森《麻姑山丹霞洞天志》记载:建昌府麻姑山出产茶叶,只有山中所产的茶才为上品,自家园林中种植的茶就稍差一些。

《饶州府志》[1682]:浮梁县阳府山[1683],冬无积雪,凡物早成,而茶尤殊异。金君卿诗云:“闻雷已荐鸡鸣笋,未雨先尝雀舌茶。”[1684]以其地暖故也。

【译文】

《饶州府志》记载:浮梁县阳府山,冬天山上没有积雪,各种物产都提早生长,而这里所出产的茶更不相同。宋人金君卿《阳府山》诗中写道:“闻雷已荐鸡鸣笋,未雨先尝雀舌茶。”这是因为当地气候暖和的缘故。

《通志》:南康府出匡茶[1685],香味可爱,茶品之最上者。

【译文】

《江西通志》记载:南康府出产匡茶,其香味惹人喜爱,这种茶是茶叶品质中最上等的。

九江府彭泽县九都山出茶[1686],其味略似六安。

【译文】

九江府彭泽县九都山出产茶,这种茶的味道略似六安茶。

《广舆记》:德化茶出九江府[1687]。又崇义县多产茶[1688]。

【译文】

陆应旸《广舆记》记载:德化茶出产于九江府。另外崇义县多出产茶。

《吉安府志》[1689]:龙泉县匡山有苦斋[1690],章溢所居[1691]。四面峭壁,其下多白云,上多北风,植物之味皆苦。野蜂巢其间,采花蕊作蜜,味亦苦。其茶苦于常茶。

【译文】

《吉安府志》记载:龙泉县匡山有一处苦斋,是章溢曾经居住的地方。苦斋四面是陡峭的山崖,其下多白云缭绕,上面多刮北风,这里生长的植物味道都苦涩。野蜂在这里筑巢,采摘花蕊酿成蜂蜜,蜂蜜的味道也苦。这里出产的茶比平常的茶味道都苦。

《群芳谱》:太和山骞林茶[1692],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

【译文】

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太和山骞林茶,初次冲泡时味道十分苦涩,等到冲泡三四次时,味道清香独特,人们称为茶宝。

《福建通志》:福州、泉州、建宁、延平、兴化、汀州、邵武诸府[1693],俱产茶。

【译文】

《福建通志》记载:福州、泉州、建宁、延平、兴化、汀州、邵武各府,都出产茶叶。

《合璧事类》:建州出大片[1694],方山之芽,如紫笋,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碾。治头痛,江东老人多服之。

【译文】

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记载:建州出产大片茶,方山露芽,像是紫笋茶,叶片肥大而且坚硬。必须要先用开水浸泡,方可碾碎。这种茶可以治疗头痛,江东的老人多服用这种茶。

周栎园《闽小记》[1695]:鼓山半岩茶[1696],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雨前者每两仅十钱,其价廉甚。一云前朝每岁进贡,至杨文敏当国[1697],始奏罢之。然近来官取,其扰甚于进贡矣。

【译文】

周亮工《闽小记》记载:鼓山的半岩茶,其色泽、香气、风韵、味道都为福建第一,不比虎丘茶、龙井茶差。在谷雨前采摘下来的茶,每两仅售十钱,价格十分低廉。一种说法是说前朝每年进贡给朝廷,到了杨荣主管其事时,才开始奏请取消贡茶。但是近年来官府索取,其滋扰的程度更甚于贡茶了。

柏岩[1698],福州茶也。岩即柏梁台[1699]。

【译文】

柏岩茶,是福州出产的茶叶。柏岩,就是柏梁台。

《兴化府志》:仙游县出郑宅茶[1700],真者无几,大都以赝者杂之,虽香而味薄。

【译文】

《兴化府志》记载:仙游县出产郑宅茶,真正的郑宅茶没有多少,大多都以赝品掺杂,虽有香味但比较淡薄。

陈懋仁《泉南杂志》[1701]:清源山茶[1702],青翠芳馨,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1703],精者可亚虎丘,惜所产不若清源之多也。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

【译文】

陈懋仁《泉南杂志》记载:清源山茶,色泽青翠,味道芳香,胜过苏州天池茶。南安县出产的英山茶,其中的精品仅次于苏州虎丘茶,可惜产量不如清源茶多。福建气候温暖,桃树、李树冬天开花,所以茶的采制比苏州略早一些。

《延平府志》:棕毛、茶。出南平县半岩者佳[1704]。

【译文】

《延平府志》记载:延平府出产棕毛、茶。出产于南平县半岩村的茶较好。

《建宁府志》:北苑在郡城东,先是建州贡茶首称北苑龙团,而武夷石乳之名未著。至元时,设场于武夷,遂与北苑并称。今则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吴越间人颇不足闽茶,而甚艳北苑之名[1705],不知北苑实在闽也。

【译文】

《建宁府志》记载:北苑在府城的东部,起先建州的贡茶以北苑龙团最为著名,而武夷石乳茶的称号还未盛。到了元代,在武夷开设茶场,于是武夷茶开始与北苑茶并称。如今只知道有武夷茶,而不知有北苑茶了。吴越人很不看重福建茶,而十分羡慕北苑茶的名气,不知道北苑其实就在福建!

宋无名氏《北苑别录》: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1706],厥茶惟上上。太平兴国中[1707],初为御焙,岁模龙凤,以羞贡篚[1708],盖表珍异。庆历中[1709],漕台益重其事[1710],品数日增,制度日精。厥今茶自北苑上者,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也。方其春虫震蛰[1711],群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大观。故建人谓至建安而不诣北苑,与不至者同。仆因摄事[1712],遂得研究其始末,姑摭其大概[1713],修为十余类目,曰《北苑别录》云。

【译文】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建安以东三十里,有一座山叫凤凰山,山下就是北苑茶园,旁边连着各个茶焙,这里的土是红壤,所出产的茶为最上品。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第一次作为皇家的御焙,用龙凤模具来制造龙凤团茶,作为佳味进贡给朝廷,以表其珍异。宋仁宗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更加重视这件事,制造的品种和数量都日益增加,贡茶的制作也愈加精细。至今北苑所制的上品贡茶,已经天下第一,不是寻常民间可以得到的。当春天惊蛰时节,千万人如响雷震动,一时的景况,的确盛大壮观。所以建安人认为到建安而不去拜谒北苑,就和没有来过建安一样。我因为负责此事,得以研究贡茶的始末,暂且摘取其大致的情况,分为十多个类别,编为《北苑别录》。

御园[1714]:

九窠十二陇[1715] 麦窠 壤园 龙游窠

小苦竹 苦竹里 鸡薮窠[1716] 苦竹

苦竹源 鼯鼠窠[1717] 教练陇[1718] 凤凰山[1719]

大小焊 横坑 猿游陇 张坑

带园 焙东 中历 东际

西际 官平 石碎窠 上下官坑

虎膝窠 楼陇 蕉窠 新园

天楼基 院坑 曾坑 黄际

马安山 林园 和尚园 黄淡窠

吴彦山 罗汉山 水桑窠 铜场

师如园 灵滋 苑马园 高畬

大窠头 小山

右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方春灵芽萌坼[1720],先民焙十余日,如九窠十二陇、龙游窠、小苦竹、张坑、西际,又为禁园之先也[1721]。

【译文】

御园:

九窠十二陇 麦窠 壤园 龙游窠

小苦竹 苦竹里 鸡薮窠 苦竹

苦竹源 鼯鼠窠 教练陇 凤凰山

大小焊 横坑 猿游陇 张坑

带园 焙东 中历 东际

西际 官平 石碎窠 上下官坑

虎膝窠 楼陇 蕉窠 新园

天楼基 院坑 曾坑 黄际

马安山 林园 和尚园 黄淡窠

吴彦山 罗汉山 水桑窠 铜场

师如园 灵滋 苑马园 高畬

大窠头 小山

以上共四十六所,方圆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每当春天茶树开始萌芽,经常比民焙早十多天,如九窠十二陇、龙游窠、小苦竹、张坑、西际,又为官园中造茶较早的。

《东溪试茶录》: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

【译文】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载:从前的记录中,建安郡官焙共有三十八座。

丁氏旧录云: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而独记官焙三十二。东山之焙十有四:北苑龙焙一,乳橘内焙二,乳橘外焙三,重院四,壑岭五,渭源六,范源七,苏口八,东宫九,石坑十,连溪十一,香口十二,火梨十三,开山十四。南溪之焙十有二:下瞿一,濛洲东二,汾东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际会七,谢坑八,沙龙九,南乡十,中瞿十一,黄熟十二。西溪之焙四:慈善西一,慈善东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之焙二:慈善东一,丰乐二。

【译文】

丁谓《茶录》记载:官焙和私焙共计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座,单独记录的官焙三十二座。东山的官焙有十四座:北苑龙焙一,乳橘内焙二,乳橘外焙三,重院四,壑岭五,渭源六,范源七,苏口八,东宫九,石坑十,连溪十一,香口十二,火梨十三,开山十四。南溪的官焙有十二座:下瞿一,濛洲东二,汾东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际会七,谢坑八,沙龙九,南乡十,中瞿十一,黄熟十二。西溪的官焙有四座:慈善西一,慈善东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的官焙有两座:慈善东一,丰乐二。

外有曾坑、石坑、壑源、叶源、佛岭、沙溪等处。惟壑源之茶,甘香特胜。

【译文】

外焙则有曾坑、石坑、壑源、叶源、佛岭、沙溪等处。只有壑源出产的茶叶,甘馨香甜,风味独特。

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茶,民间大重[1722],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1723]。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次曰柑叶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寸,叶厚而圆,状如柑橘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为食茶之上品。三曰早茶,亦类柑叶,发常先春,民间采制为试焙者。四曰细叶茶,叶比柑叶细薄,树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肥乳,今生沙溪山中,盖土薄而不茂也。五曰稽茶,叶细而厚密,芽晚而青黄。六曰晚茶,盖稽茶之类,发比诸茶较晚,生于社后。七曰丛茶,亦曰丛生茶,高不数尺,一岁之间发者数四,贫民取以为利。

【译文】

茶的名称有七种:第一种叫做白茶,民间特别看重,这种茶出产于近些年,茶园焙茶时有生产。其产地不分山川远近,萌芽也不论春社前后。其茶的芽叶像纸一样,民间以为是茶中的祥瑞,故而取其第一等作为斗茶。第二种叫做柑叶茶,茶树高一丈多,树干直径七八寸,叶芽肥厚而圆润,形状好像柑橘的叶子,其茶芽萌发出来就是肥乳,长二寸多,这是食茶中的上品。第三种叫做早茶,也与柑橘的叶子相似,其萌芽常在早春,民间采制作为试焙。第四种叫做细叶茶,芽叶比柑橘叶子较细而薄,茶树高有五六尺,茶芽短小且不是肥乳,如今生长在沙溪山中,因为土地贫瘠生长得并不茂盛。第五种叫做稽茶,茶叶细嫩而厚密,茶芽萌发较晚且色泽青黄。第六种叫做晚茶,大概属于稽茶一类,萌芽要比其他茶都晚,生长于春社之后。第七种叫做丛茶,也叫做丛生茶,茶树高不过数尺,一年之内会四次萌芽,贫民采摘用来牟利。

《品茶要录》:壑源、沙溪,其地相背,而中隔一岭,其去无数里之遥,然茶产顿殊。有能出力移栽植之,亦为风土所化。窃尝怪茶之为草,一物耳,其势必犹得地而后异。岂水络地脉偏钟粹于壑源[1724],而御焙占此大冈巍陇,神物伏护[1725],得其余荫耶[1726]?何其甘芳精至而美擅天下也。观夫春雷一鸣,筠笼才起[1727],售者已担簦挈橐于其门[1728],或先期而散留金钱,或茶才入笪而争酬所直。故壑源之茶,常不足客所求。其有桀猾之园民[1729],阴取沙溪茶叶,杂就家棬而制之。人耳其名,睨其规模之相若[1730],不能原其实者,盖有之矣。凡壑源之茶售以十,则沙溪之茶售以五,其直大率仿此。然沙溪之园民,亦勇于觅利,或杂以松黄,饰其首面。凡肉理怯薄,体轻而色黄者,试时鲜白,不能久泛,香薄而味短者,沙溪之品也。凡肉理实厚,质体坚而色紫,试时泛盏凝久,香滑而味长者,壑源之品也。

【译文】

黄儒《品茶要录》记载:壑源和沙溪这两个地方,地理条件正好相背,中间隔着一道山岭,两地相距不过几里,然而所产的茶叶却迥然不同。有能力的人曾经将壑源的茶树移植栽培到沙溪去,其茶性也会被当地的地理环境所同化。我曾经暗自奇怪茶这种草木,一种普通的植物而已,可是其生长之势必定会随着适宜的土壤而有所变异。难道说上好的水络地脉单单汇集于壑源一地?或者是因为皇家的茶焙和茶园建在高山峻岭之中,得到了神灵的护佑,连这里的茶也一起得其余荫和恩泽?若非如此,这里的茶如何能够甘甜芳香、精美至极而独享天下第一的美名呢?每年春雷一响,采摘茶叶的茶农们刚背着竹笼进山采茶,茶商就已经背着伞、提着口袋来到茶农家门口,有的给茶农提前预付订金,有的茶叶才经过加工放在竹编的笪席上晾晒,而茶商就争相按货付酬抢购。所以壑源的茶叶,通常都是供不应求。于是就会有一些凶残狡黠的茶农,偷偷取来沙溪的茶叶混杂其中,放进卷模制成茶饼,假冒壑源茶。人们只是听闻壑源茶的盛名,看到其茶饼形制相像,而不能推究其原委与本质,难免会上当受骗而不觉,这种情况也不少。大凡是壑源茶的售价为十,那么沙溪茶的售价就为五,两者之间在价格上大概如此。然而沙溪的那些茶农,也敢于图谋利润,有的往茶里面掺杂松黄,以便装饰美化茶饼表面。凡是茶饼肉质纹理虚薄,茶饼轻而色泽发黄,烹试时色泽鲜白,却不能久浮,香气淡薄而且回味较短的,就是沙溪茶。凡是茶饼肉质纹理厚实,茶饼坚实而且色泽发紫,烹试时浮在茶汤表面凝重而持久,香气醇正甘滑且回味长久的,就是壑源茶。

《潜确类书》:历代贡茶以建宁为上,有龙团、凤团、石乳、滴乳、绿昌明、头骨、次骨、末骨、鹿骨、山挺等名,而密云龙最高,皆碾屑作饼。至国朝始用芽茶,曰探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笋,而龙凤团皆废矣。

【译文】

陈仁锡《潜确类书》记载:历代的贡茶都以福建建宁所出产的为上品,有龙团、凤团、石乳、滴乳、绿昌明、头骨、次骨、末骨、鹿骨、山挺等名称,而以密云龙为最高等级,都碾成碎屑制成茶饼。到明朝时,才开始进贡芽茶,分别叫做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而龙凤团饼茶都被废弃了。

《名胜志》:北苑茶园属瓯宁县。旧《经》云:“伪闽龙启中[1731],里人张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1732],悉献之官,其名始著。”

【译文】

曹学佺《天下名胜志》记载:北苑茶园隶属于瓯宁县。以前经籍记载:“伪闽惠宗龙启年间,当地人张晖以他居住的北苑土地适宜种植茶树,将所产茶叶全部进献给官府,其名声才逐渐流传。”

《三才藻异》:石岩白,建安能仁寺茶也[1733],生石缝间。

【译文】

屠粹忠《三才藻异》记载:石岩白,就是建安能仁寺出产的茶,这种茶树生长在石缝之间。

建宁府属浦城县江郎山出茶[1734],即名江郎茶。

【译文】

建宁府所属浦城县江郎山出产的茶叶,就叫做江郎茶。

《武夷山志》:前朝不贵闽茶,即贡者亦只备宫中涴濯瓯盏之需[1735]。贡使类以价[1736],货京师所有者纳之。间有采办[1737],皆剑津廖地产[1738],非武夷也。黄冠每市山下茶[1739],登山贸之[1740],人莫能辨。

【译文】

《武夷山志》记载:前朝不重视福建茶,即使进贡也只是作为宫中洗刷茶碗、茶盏而已。进贡的使臣大多在京师按价购买然后进贡朝廷。偶尔也有一些采办,也都是福建南平茂地镇所产,而不是武夷山出产的茶。山中的道士每次到集市购买山下的茶,上山后又将其替换掉,人们无法辨别。

茶洞在接笋峰侧,洞门甚隘,内境夷旷[1741],四周皆穹崖壁立。土人种茶,视他处为最盛。

【译文】

茶洞在武夷山接笋峰的旁边,洞门十分狭窄,洞内平坦而宽阔,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当地人种茶,与其他地方相比,认为这里最好。

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真堪并驾,人甚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译文】

崇安县的殷县令招来黄山的僧人,让他们以制作松萝茶的方法来制作建安茶,真的可以与松萝茶并驾齐驱,人们非常珍爱,当时就有“武夷松萝”的名号。

王梓《茶说》[1742]:武夷山周回百二十里[1743],皆可种茶。茶性他产多寒,此独性温。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以此为别。雨前者为头春,稍后为二春,再后为三春。又有秋中采者[1744],为秋露白,最香。须种植、采摘、烘焙得宜,则香味两绝。然武夷本石山,峰峦载土者寥寥,故所产无几。若洲茶,所在皆是,即邻邑近多栽植,运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贾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产,尤为不堪。或品尝其味,不甚贵重者,皆以假乱真误之也。至于莲子心、白毫皆洲茶,或以木兰花熏成欺人,不及岩茶远矣。

【译文】

王复礼《茶说》记载:武夷山周围一百二十里,都可以种植茶树。在其他地方所产茶多为寒性,唯独这个地方是温性。这里的茶有两个品种:产于山上的为岩茶,可称为上品;产于平地的为洲茶,品质稍次。这两种茶的香气、清浊都不同,并且在冲泡时岩茶的茶汤色泽鲜白,洲茶的茶汤色泽发红,人们就以此作为区别。谷雨之前采制的叫做头春,稍后采制的叫做二春,再往后采制的叫做三春。还有中秋节时采制的,称为秋露白,最为馨香。这种茶必须做到种植、采摘、烘焙都得当,这样香气和味道才能绝佳。然而武夷山本身多山石,连绵的山峰可供种茶的土地很少,所产茶叶也寥寥无几。然而洲茶,到处都是,即使邻近县市近些年也多有种植,将其运到山中及零星的村子和集市买卖,都冒充武夷茶。更有安溪所产的茶叶,差到极点。有人品尝这种茶的味道,不怎么贵重的,都是被以假乱真所误导。至于莲子心、白毫等都是洲茶,有人以木兰花熏制成茶欺骗人,品质远不如岩茶。

张大复《梅花笔谈》:《经》云:“岭南生福州、建州。”今武夷所产,其味极佳,盖以诸峰拔立[1745],正陆羽所云“茶上者生烂石中”者耶。

【译文】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记载:陆羽《茶经》说:“岭南茶出产于福州、建州。”如今武夷山所出产的茶,味道非常好,大概因为武夷山山峰都挺拔耸立,正如陆羽所说“上等的茶生长在碎石中”。

《草堂杂录》:武夷山有三味茶,苦酸甜也,别是一种。饮之,味果屡变,相传能解酲消胀。然采制甚少,售者亦稀。

【译文】

王复礼《草堂杂录》记载:武夷山有三味茶,有苦、酸、甜三种味道,另是一番风味。饮用时,味道果然经常变换,相传这种茶能够解酒、消除腹胀。然而这种茶采摘制作的很少,贩卖的也很少。

《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兰香、清香、奥香、选芽、漳芽等类。

【译文】

屈擢升《随见录》记载:武夷山所出产的茶,出产于山上的称为岩茶,出产于水边的称为洲茶。岩茶为上品,洲茶稍次。岩茶,出产于北山的为上品,出产于南山的稍次。南、北两座山,又以所出产茶叶的岩名来命名,其中最好的茶,叫做工夫茶。比工夫茶再好的,又有小种茶,就是以茶树的名字来命名。每株茶树产茶不超过数两,不可多得。洲茶的名称,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兰香、清香、奥香、选芽、漳芽等品类。

《广舆记》:泰宁茶出邵武府[1746]。

【译文】

陆应旸《广舆记》记载:泰宁茶,出产于福建邵武府。

福宁州大姥山出茶[1747],名绿雪茶。

【译文】

福宁州大姥山出产茶叶,叫做绿雪芽。

《湖广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1748],崇阳、蒲圻者次之[1749]。

【译文】

《湖广通志》记载:武昌茶,出产于湖北通山县的为上品,出产于湖北崇阳、蒲圻的稍次。

《广舆记》:崇阳县龙泉山,周二百里。山有洞,好事者持炬而入,行数十步许,坦平如室,可容千百众,石渠流泉清冽,乡人号曰鲁溪。岩产茶,甚甘美。

【译文】

陆应旸《广舆记》记载:湖北崇阳县龙泉山,方圆二百里。山上有一个洞,有好事的人就手持火炬进入山洞,行走数十步,发现洞内平坦如同室内,可以容纳千百人,其中石渠里面流淌的泉水清醇甘冽,当地人叫做鲁溪。山岩出产的茶叶,味道十分香甜。

《天下名胜志》:湖广江夏县洪山[1750],旧名东山。《茶谱》云:“鄂州东山出茶[1751],黑色如韭,食之已头痛。”

【译文】

曹学佺《天下名胜志》记载:湖北江夏县洪山,旧称东山。《茶谱》中说:“鄂州东山出产茶叶,黑色,形状如同韭菜,饮用后可以治愈头痛。”

《武昌郡志》[1752]:茗山在蒲圻县北十五里,产茶。又大冶县亦有茗山[1753]。

【译文】

杜毓秀《武昌郡志》记载:茗山在湖北蒲圻县北十五里,出产茶叶。另外湖北大冶县也有茗山。

《荆州土地记》[1754]: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译文】

《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所属七县都出产茶叶,品质最好。

《岳阳风土记》[1755]:湖诸山旧出茶[1756],谓之湖茶,李肇所谓“岳州湖之含膏”是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1757]。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1758]。土地颇类北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

【译文】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湖附近各山过去出产茶叶,叫做湖茶,就是唐人李肇所说的“岳州湖之含膏茶”。唐朝人极其看重这种茶,见于诗文记载。如今人们不大种植这种茶,只有白鹤僧园有千余株茶树。这里的土地与建州北苑相似,所产的茶一年也不过就一二十斤而已,当地人称为白鹤茶,味道非常甘甜香美,不是其他地方的草茶可与之相比的。并且茶园的土色也与北苑相类似,只是当地人不怎么种植这种茶罢了。

《通志》:长沙茶陵州[1759],以地居茶山之阴,因名。昔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阳山[1760],其陵谷间多生茶茗故也。

【译文】

《通志》记载:长沙府茶陵州,因为这个地方处于茶山的阴坡,因而得名。传说从前炎帝就埋葬在茶山的原野。茶山也就是云阳山,丘陵和山谷之间有很多茶树生长,所以叫做茶山。

长沙府出茶[1761],名安化茶。辰州茶出溆浦[1762]。郴州亦出茶[1763]。

【译文】

长沙府出产茶叶,叫做安化茶。辰州茶出产于溆浦。郴州也出产茶叶。

《类林新咏》:长沙之石楠叶[1764],摘芽为茶,名栾茶,可治头风。湘人以四月四日摘杨桐草[1765],捣其汁拌米而蒸,犹糕糜之类[1766],必啜此茶,乃去风也,尤宜暑月饮之。

【译文】

姚之骃《类林新咏》记载:长沙的石楠叶,采摘嫩芽制作成茶,名字叫做栾茶,可以治疗头痛。湖南人在每年四月四日采摘杨桐草,并将这种草捣碎成汁拌上米蒸熟,就像糕饼一类的东西,一定要饮用这种茶,才可以治愈中风,特别适合夏天饮用。

《合璧事类》:潭郡之间有渠江[1767],中出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五六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脚。

【译文】

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记载:潭州、邵州之间有渠江,江中出产一种茶,然而多有毒蛇猛兽,当地人每年采摘到的茶也不过十五六斤,这种茶的色泽像铁一样,但是异常芳香,烹点时没有云脚茶痕。

湘潭茶[1768],味略似普洱[1769],土人名曰芙蓉茶。

【译文】

湘潭茶,味道略似普洱茶,当地人称为芙蓉茶。

《茶事拾遗》[1770]:潭州有铁色[1771],夷陵有压砖。

【译文】

曹士谟《茶事拾遗》记载:潭州有铁色茶,夷陵有压砖茶。

《通志》:靖州出茶油[1772]。蕲水有茶山[1773],产茶。

【译文】

《通志》记载:靖州出产茶油。蕲水有茶山,出产茶叶。

《河南通志》:罗山茶,出河南汝宁府信阳州[1774]。

【译文】

《河南通志》记载:罗山茶,出产于河南汝宁府信阳州。

《桐柏山志》[1775]:瀑布山,一名紫凝山,产大叶茶。

【译文】

薛应旂《桐柏山志》记载:瀑布山,也叫紫凝山,出产大叶茶。

《山东通志》:兖州府费县蒙山石巅[1776],有花如茶,土人取而制之,其味清香迥异他茶,贡茶之异品也。

【译文】

《山东通志》记载:兖州府费县蒙山石巅,生长着一种花很像茶,当地人将其采摘制作成茶,味道清香,和其他的茶完全不同,堪称贡茶中的奇异品种。

《舆志》[1777]:蒙山,一名东山,上有白云岩产茶,亦称蒙顶。王草堂云:“乃石上之苔为之,非茶类也。”

【译文】

顾野王《舆地志》记载:蒙山,又叫做东山,山上有白云岩出产茶叶,也叫做蒙顶茶。王复礼说:“这种茶是石上的苔藓制成,并不是茶类。”

《广东通志》:广州、韶州、南雄、肇庆各府及罗定州[1778],俱产茶。西樵山在郡城西一百二十里,峰峦七十有二,唐末诗人曹松[1779],移植顾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为生业。

【译文】

《广东通志》记载:广州、韶州、南雄、肇庆各府以及罗定州,都出产茶叶。西樵山,在广州府城西一百二十里,连绵的山峰有七十二座,唐末诗人曹松曾移植顾渚茶到这里,当地居民于是就以种茶为谋生的职业。

韶州府曲江县曹溪茶[1780],岁可三四采,其味清甘。

【译文】

韶州府曲江县的曹溪茶,每年可以采摘三四次,茶味清香甘甜。

潮州大埔县、肇庆恩平县[1781],俱有茶山。德庆州有茗山[1782],钦州灵山县亦有茶山[1783]。

【译文】

潮州大埔县、肇庆府恩平县,都有茶山。德庆州有茗山,钦州灵山县也有茶山。

吴陈琰《旷园杂志》[1784]:端州白云山出云独奇[1785],山故莳茶在绝壁,岁不过得一石许,价可至百金。

【译文】

吴陈琰《旷园杂志》记载:端州白云山,云雾十分奇特,山里居民原来在悬崖峭壁上种植茶树,每年收获不过一石多,价格却可以达到一百两银子。

王草堂《杂录》:粤东珠江之南产茶,曰河南茶。潮阳有凤山茶[1786],乐昌有毛茶[1787],长乐有石茗[1788],琼州有灵茶、乌药茶云[1789]。

【译文】

王复礼《杂录》记载:广东东部珠江之南出产茶叶,叫做河南茶。潮阳有凤山茶,乐昌有毛茶,长乐有石茗,琼州有灵茶、乌药茶等。

《岭南杂记》:广南出苦橙茶,俗呼为苦丁,非茶也。叶大如掌,一片入壶,其味极苦,少则反有甘味,噙咽利咽喉之症[1790],功并山豆根[1791]。

【译文】

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广东南部出产苦橙茶,俗称为苦丁,这不是茶。茶叶有手掌那么大,将一片茶放在茶壶之中,茶的味道极其苦涩,若少放味道反而甘甜,含在嘴里可以治疗咽喉病,功效和山豆根相同。

化州有琉璃茶[1792],出琉璃庵。其产不多,香与峒岕相似。僧人奉客,不及一两。

【译文】

化州有琉璃茶,出产于琉璃庵。这种茶的产量不多,香味和峒山岕茶相似。僧人用来招待客人,所奉不超过一两。

罗浮有茶[1793],产于山顶石上,剥之如蒙山之石茶。其香倍于广岕,不可多得。

【译文】

罗浮山有茶,生长在山顶的石上,剥落下来,就像蒙山的石茶。这种茶的香味比广岕茶更好,不可多得。

《南越志》[1794]:龙川县出皋卢[1795],味苦涩,南海谓之过卢[1796]。

【译文】

沈怀远《南越志》记载:龙川县出产皋卢茶,味道苦涩,南海人称为过卢。

《陕西通志》:汉中府、兴安州等处产茶[1797],如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各有茶园[1798],他郡则无。

【译文】

《陕西通志》记载:汉中府、兴安州等地出产茶叶,如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等县都各自有茶园,其他的地方就没有。

《四川通志》:四川产茶州县凡二十九处。成都府之资阳、安县、灌县、石泉、崇庆等[1799];重庆府之南川、黔江、丰都、武隆、彭水等[1800];夔州府之建始、开县等[1801],及保宁府、遵义府、嘉定州、泸州、雅州、乌蒙等处[1802]。

【译文】

《四川通志》记载:四川出产茶的州县共有二十九处。如成都府的资阳、安县、灌县、石泉、崇庆等;重庆府的南川、黔江、丰都、武隆、彭水等;夔州府的建始、开县等,以及保宁府、遵义府、嘉定州、泸州、雅州、乌蒙等处。

东川茶有神泉、兽目,邛州茶曰火井。

【译文】

东川茶有神泉、兽目等品种,邛州茶叫做火井。

《华阳国志》[1803]:涪陵无蚕桑[1804],惟出茶、丹漆、蜜蜡[1805]。

【译文】

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涪陵没有蚕桑,只出产茶叶、丹漆、蜜蜡。

《华夷花木考》: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唐李德裕入蜀得蒙饼,以沃于汤瓶之上,移时尽化,乃验其真蒙顶。又有五花茶,其片作五出。

【译文】

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记载:蒙顶茶,接受阳光照耀充足,所以味道芳香。唐朝李德裕来四川时得到蒙顶茶饼,就将茶饼浸泡在汤瓶之中,经过一段时间,茶饼全部化掉了,由此检验出这是真正的蒙顶茶。又有五花茶,这种茶的叶片分为五瓣。

毛文锡《茶谱》:蜀州晋原、洞口、横原、珠江、青城[1806],有横芽、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形似之也。又有片甲、蝉翼之异。片甲者,早春黄芽,其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者。

【译文】

毛文锡《茶谱》记载:蜀州的晋原、洞口、横原、珠江、青城,出产有横芽茶、雀舌茶、鸟嘴茶、麦颗茶,这些都是采取茶的嫩芽制作而成,以其形状类似而命名。另外还有片甲茶、蝉翼茶等不同名称。片甲茶,是早春的黄芽,其叶芽相抱如片甲一样;蝉翼茶,其叶芽嫩薄如蝉翼一样。这些都是散茶中最上佳的品种。

《东斋纪事》[1807]:蜀雅州蒙顶产茶,最佳。其生最晚,每至春夏之交始出,常有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

【译文】

范镇《东斋记事》记载:四川雅州蒙顶山所产茶叶品质最好。这种茶生长的最晚,每年到了春夏之交才开始发芽,经常有云雾覆盖在茶树之上,好像有神灵在护佑它。

《群芳谱》:峡州茶,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等。

【译文】

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峡州茶,有小江园茶、碧涧寮茶、明月房茶、茱萸寮茶等。

陆平泉《茶寮记事》:蜀雅州蒙顶上有火前茶,最好,谓禁火以前采者。后者谓之火后茶,有露芽、谷芽之名。

【译文】

陆树声《茶寮记事》记载:四川雅州蒙顶山上有火前茶,品质最好,是说在寒食禁火之前采摘的。在寒食禁火之后采摘的称为火后茶,有露芽、谷芽等名称。

《述异记》[1808]:巴东有真香茗[1809],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

【译文】

任昉《述异记》记载:巴东有真香茗茶,这种茶花白色如同蔷薇花,煎煮后饮用使人清醒无眠,能够诵读而不遗忘。

《广舆记》:峨眉山茶,其味初苦而终甘。又泸州茶可疗风疾。又有一种乌茶,出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境内[1810]。

【译文】

陆应旸《广舆记》记载:峨眉山所产茶叶,其味道起初苦涩而最终甘甜。另外,泸州茶可以治疗中风病。还有一种乌茶,出产于天全六番招讨使司管辖的境内。

王新城《陇蜀余闻》:蒙山,在名山县西十五里。有五峰,最高者曰上清峰。其巅一石,大如数间屋,有茶七株生石上,无缝罅,云是甘露大师手植。每茶时叶生,智炬寺僧辄报有司往视[1811],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环石别有数十株,曰陪茶,则供藩府、诸司之用而已。其旁有泉,恒用石覆之,味清妙,在惠泉之上。

【译文】

王士祯《陇蜀余闻》记载:蒙山,在四川名山县西十五里。山上有五座高峰,其中最高的称为上清峰。上清峰山巅有一块石头,有好几间房屋大小,有七株茶树生长在石头下面,毫无缝隙,传说是甘露大师亲手种植。每当产茶时节芽叶萌发,智炬寺的僧人立即上报官府前来视察,登记在册并记录每株茶树芽叶有多少。采摘制作之后只能收获到数钱茶叶,明朝时进贡京师的仅有一钱多。环绕这块大石头的周边,另还生长着几十株茶树,叫做陪茶,这些茶则是供给藩府、诸司饮用而已。石头旁边有泉水,经常用石头覆盖在泉水上面,泉水味道极为清妙,在无锡惠山泉水之上。

《云南记》[1812]:名山县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西南。按《拾遗志》《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1813],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此。

【译文】

袁滋《云南记》记载:名山县出产茶叶,有座山叫蒙山,连绵数十里,在名山县的西南。按照《拾遗志》《尚书》中所说的“蔡蒙旅平”,指的就是蒙山。蒙山在雅州,凡是蜀茶都出产于此。

《云南通志》:茶山,在元江府城西北普洱界[1814]。太华山[1815],在云南府西[1816],产茶,色味似松萝,名曰太华茶。

【译文】

《云南通志》记载:茶山,在元江府城西北普洱地界。太华山,在云南府西部,所产茶的色泽、香味与松萝茶相似,叫做太华茶。

普洱茶,出元江府普洱山,性温味香。儿茶,出永昌府[1817],俱作团。又感通茶,出大理府点苍山感通寺[1818]。

【译文】

普洱茶,出产于元江府普洱山,茶性温和,味道香甜。儿茶,出产于永昌府,都被制作成团饼。又有感通茶,出产于大理府点苍山的感通寺。

《续博物志》:威远州[1819],即唐南诏银生府之地[1820]。诸山出茶,收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译文】

李石《续博物志》记载:威远州,就是唐朝南诏银生府所在地方。这里各山都出产茶叶,采摘制作没有定时,而且会掺杂辣椒和姜一起烹煮饮用。

《广舆记》:云南广西府出茶[1821]。又湾甸州出茶[1822],其境内孟通山所产[1823],亦类阳羡茶。谷雨前采者香。

【译文】

陆应旸《广舆记》记载:云南广西府出产茶叶。此外湾甸州也出产茶叶,其境内孟通山所产茶叶,也类似阳羡茶。谷雨之前采摘的味道甘香。

曲靖府出茶[1824],子丛生,单叶,子可作油。

【译文】

曲靖府出产的茶叶,茶籽丛生,单叶,茶籽可以榨油。

许鹤沙《滇行纪程》[1825]:滇中阳山茶,绝类松萝。

【译文】

许缵曾《滇行纪程》记载:滇中的阳山茶,与松萝茶非常相似。

《天中记》:容州黄家洞出竹茶[1826],其叶如嫩竹,土人采以作饮,甚甘美。广西容县,唐容州。

【译文】

陈耀文《天中记》记载:容州黄家洞出产竹茶,其芽叶如同鲜嫩的竹子,当地人采摘下来作为饮品,味道非常甜美。广西容县,就是唐朝容州。

《贵州通志》:贵阳府产茶[1827],出龙里东苗坡及阳宝山,土人制之无法,味不佳。近亦有采芽以造者,稍可供啜。威宁府茶出平远[1828],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

【译文】

《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府出产茶叶,出产于龙里东苗坡以及阳宝山,当地人对茶的制作不得其法,所以味道并不好。近来也有采摘茶芽而进行制作的茶,稍微可供人们品饮。威宁府茶叶出产于平远,生长于岩石之间,人们按照制茶方法制作,味道也很好。

《地图综要》[1829]:贵州新添军民卫产茶[1830],平越军民卫亦出茶[1831]。

【译文】

吴学俨、朱绍本《地图综要》记载:贵州新添军民卫出产茶叶,平越军民卫也出产茶叶。

《研北杂志》[1832]:交趾出茶[1833],如绿苔,味辛烈,名曰登。北虏重译,名茶曰钗。

【译文】

陆友《研北杂志》记载:交趾出产的茶叶,如同绿色的苔藓,味道辛辣甘烈,名字叫做登。北方人对其重新翻译,将茶称之为钗。

九之略

【题解】

本章共搜集文献一百五十二则,主要论述了《茶事著述名目》七十二种、《诗文名目》二十五种和《诗文摘句》六十五种。

本章虽然依照陆羽《茶经·九之略》编次与体例来写作,但二者内容却极为不同。陆羽《茶经·九之略》中写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而本章在内容上却完全跳出陆羽《茶经·九之略》的思路,主要摘录与茶相关的书目、诗篇、诗句等。其中《茶事著述名目》共七十二种,其中包括唐代文献八种,宋代文献三十一种,明代文献三十一种,清代文献二种,这应基本囊括了上至唐陆羽《茶经》,下到清王象晋《佩文斋广群芳谱·茶谱》等所有重要茶书。《诗文名目》包括与茶有关的文赋、传记以及茶书序跋等共二十五种。《诗文摘句》记载茶诗文六十五种,均按朝代顺序编写。由本章可以看出,《续茶经》在创作形式上勇于创新,并不仅仅是《茶经》的续写,更是一部有独创意义的茶学专著。

茶事著述名目

《茶经》三卷 唐太子文学陆羽撰

《茶记》三卷 前人见《国史·经籍志》

《顾渚山记》二卷 前人

《煎茶水记》一卷 江州刺史张又新撰

《采茶录》三卷 温庭筠撰

《补茶事》 太原温从云、武威段之

《茶诀》三卷 释皎然撰

《茶述》 裴汶

《茶谱》一卷 伪蜀毛文锡

《大观茶论》二十篇 宋徽宗撰

《建安茶录》三卷 丁谓撰

《试茶录》二卷 蔡襄撰

《进茶录》一卷 前人

《品茶要录》一卷 建安黄儒撰

《建安茶记》一卷 吕惠卿撰

《北苑拾遗》一卷 刘异撰

《北苑煎茶法》 前人

《东溪试茶录》 宋子安集,一作朱子安

《补茶经》一卷 周绛撰

又一卷 前人

《北苑总录》十二卷 曾伉录

《茶山节对》一卷 摄衢州长史蔡宗颜撰

《茶谱遗事》一卷 前人

《宣和北苑贡茶录》 建阳熊蕃撰

《宋朝茶法》 沈括

《茶论》 前人

《北苑别录》一卷 赵汝砺撰

《北苑别录》 无名氏

《造茶杂录》 张文规

《茶杂文》一卷 集古今诗文及茶者

《壑源茶录》一卷 章炳文

《北苑别录》 熊克

《龙焙美成茶录》 范逵

《茶法易览》十卷 沈立

《建茶论》 罗大经

《煮茶泉品》 叶清臣

《十友谱·茶谱》 失名

《品茶》一篇 陆鲁山

《续茶谱》 桑庄茹芝

《茶录》 张源

《煎茶七类》 徐渭

《茶寮记》 陆树声

《茶谱》 顾元庆

《茶具图》一卷 前人

《茗笈》 屠本畯

《茶录》 冯时可

《岕山茶记》 熊明遇

《茶疏》 许次纾

《八笺·茶谱》 高濂

《煮泉小品》 田艺蘅

《茶笺》 屠隆

《岕茶笺》 冯可宾

《峒山茶系》 周高起伯高

《水品》 徐献忠

《竹懒茶衡》 李日华

《茶解》 罗廪

《松寮茗政》 卜万祺

《茶谱》 钱友兰翁

《茶集》一卷 胡文焕

《茶记》 吕仲吉

《茶笺》 闻龙

《岕茶别论》 周庆叔

《茶董》 夏茂卿

《茶说》 邢士襄

《茶史》 赵长白

《茶说》 吴从先

《武夷茶说》 袁仲儒

《茶谱》 朱硕儒见《黄与坚集》

《岕茶汇钞》 冒襄

《茶考》 徐

《群芳谱·茶谱》 王象晋

《佩文斋广群芳谱·茶谱》

【译文】

(略)

诗文名目

杜毓《荈赋》

顾况《茶赋》

吴淑《茶赋》

李文简《茗赋》

梅尧臣《南有佳茗赋》

黄庭坚《煎茶赋》

程宣子《茶铭》

曹晖《茶铭》

苏廙《仙芽传》

汤悦《森伯传》

苏轼《叶嘉传》

支廷训《汤蕴之传》

徐岩泉《六安州茶居士传》

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熊禾《北苑茶焙记》

赵孟熧《武夷山茶场记》

暗都剌《喊山台记》

文德翼《庐山免给茶引记》

茅一相《茶谱序》

清虚子《茶论》

何恭《茶议》

汪可立《茶经后序》

吴旦《茶经跋》

童承叙《论茶经书》

赵观《煮泉小品序》

【译文】

(略)

诗文摘句

《合璧事类·龙溪除起宗制》有云:“必能为我讲摘山之制[1834],得充厩之良[1835]。”

【译文】

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龙溪除起宗制》中说:“必能为我讲茶山采茶的制度,得到补充马棚的办法。”

胡文恭《行孙谘制》有云[1836]:“领算商车[1837],典领茗轴[1838]。”

【译文】

胡文恭《行孙谘制》中说:“征取经商的车船税,主管茶叶税收。”

唐武元衡有《谢赐新火及新茶表》[1839]。刘禹锡、柳宗元有《代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译文】

唐武元衡有《谢赐新火及新茶表》。刘禹锡、柳宗元有《代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韩翃《为田神玉谢赐茶表》,有“味足蠲邪[1840],助其正直;香堪愈疾,沃以勤劳。吴主礼贤,方闻置茗[1841];晋臣爱客,才有分茶”之句[1842]。

【译文】

韩翃的《为田神玉谢赐茶表》,有“味足蠲邪,助其正直;香堪愈疾,沃以勤劳。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诗句。

《宋史》:李稷重秋叶、黄花之禁[1843]。

【译文】

《宋史》:李稷重视秋叶、黄花的禁令。

宋《通商茶法诏》[1844],乃欧阳修笔。《代福建提举茶事谢上表》,乃洪迈笔[1845]。

【译文】

宋《通商茶法诏》,由欧阳修书写。《代福建提举茶事谢上表》,由洪迈书写。

谢宗《谢茶启》:“比丹丘之仙芽,胜乌程之御荈[1846]。不止味同露液[1847],白况霜华。岂可为酪苍头[1848],便应代酒从事。”

【译文】

谢宗《谢茶启》写道:“比丹丘之仙芽,胜乌程之御荈。不止味同露液,白况霜华。岂可为酪苍头,便应代酒从事。”

《茶榜》:“雀舌初调,玉碗分时茶思健;龙团捶碎,金渠碾处睡魔降。”

【译文】

雪庵头陀《茶榜》写道:雀舌初调,玉碗分时茶思健;龙团捶碎,金渠碾处睡魔降。

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1849],有诗。

【译文】

刘言史有《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诗。

僧皎然寻陆羽不遇[1850],有诗。

【译文】

僧皎然寻找陆羽没找到,有《寻陆鸿渐不遇》诗。

白居易有《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

【译文】

白居易有《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

皇甫曾有《送陆羽采茶》诗[1851]。

【译文】

皇甫曾有《送陆羽采茶》诗。

刘禹锡《石园兰若试茶歌》有云:“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1852]。”

【译文】

刘禹锡《石园兰若试茶歌》诗写道:“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郑谷《峡中尝茶》诗[1853]:“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译文】

郑谷《峡中尝茶》诗写道:“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杜牧《茶山》诗:“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1854]。”

【译文】

杜牧《茶山》诗写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

施肩吾诗[1855]:“茶为涤烦子[1856],酒为忘忧君[1857]。”

【译文】

施肩吾有诗写道:“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秦韬玉有《采茶歌》[1858]。

【译文】

秦韬玉有《采茶歌》。

颜真卿有《月夜啜茶联句》诗。

【译文】

颜真卿有《月夜啜茶联句》诗。

司空图诗[1859]:“碾尽明昌几角茶[1860]。”

【译文】

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十一写道:碾尽明昌几角茶。

李群玉诗[1861]:“客有衡山隐,遗余石廪茶[1862]。”

【译文】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写道:“客有衡山隐,遗余石廪茶。”

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诗[1863]。

【译文】

李郢有《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诗。

蔡襄有《北苑》《茶垄》《采茶》《造茶》《试茶》诗,共五首。

【译文】

蔡襄有《北苑》《茶垄》《采茶》《造茶》《试茶》诗,五首。

《朱熹集·香茶供养黄柏长老悟公塔》[1864],有诗。

【译文】

《朱熹集》中有《香茶供养黄檗长老悟公故人之塔并以小诗见意二首》。

文公《茶坂》诗:“携籝北岭西,采叶供茗饮。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1865]。”

【译文】

朱熹《茶坂》诗写道:“携籝北岭西,采叶供茗饮。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

苏轼有《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

【译文】

苏轼有《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

《坡仙食饮录》有《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诗。

【译文】

孙矿《坡仙食饮录》有《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诗。

《韩驹集·谢人送凤团茶》诗[1866]:“白发前朝旧史官,风炉煮茗暮江寒。苍龙不复从天下,拭泪看君小凤团。”

【译文】

《韩驹集》中有《谢人送凤团茶》诗写道:“白发前朝旧史官,风炉煮茗暮江寒。苍龙不复从天下,拭泪看君小凤团。”

苏辙有《咏茶花诗》二首,有云:“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

【译文】

苏辙有《咏茶花诗》二首,诗中写道:“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

孔平仲《梦锡惠墨答以蜀茶》,有诗。

【译文】

孔平仲有《梦锡惠墨答以蜀茶》诗。

岳珂《茶花盛放满山》诗[1867],有“洁躬淡薄隐君子,苦口森严大丈夫”之句。

【译文】

岳珂《茶花盛放满山》诗,有“洁躬淡薄隐君子,苦口森严大丈夫”诗句。

《赵抃集·次谢许少卿寄卧龙山茶》诗[1868],有“越芽远寄入都时,酬唱争夸互见诗”之句。

【译文】

《赵抃集》中有《次谢许少卿寄卧龙山茶》诗,有“越芽远寄入都时,酬唱争夸互见诗”诗句。

文彦博诗[1869]:“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1870]。”

【译文】

文彦博《蒙顶茶诗》写道:“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

张文规诗:“明月峡中茶始生。”明月峡与顾渚联属[1871],茶生其间者,尤为绝品。

【译文】

张文规《吴兴三绝》诗写道:“明月峡中茶始生。”明月峡与顾渚连接,生在其间的茶,更为绝品。

孙觌有《饮修仁茶》诗[1872]。

【译文】

孙觌有《饮修仁茶》诗。

韦处厚《茶岭》诗[1873]:“顾渚吴霜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茸肥。”

【译文】

韦处厚《茶岭》诗写道:“顾渚吴霜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茸肥。”

《周必大集·胡邦衡生日以诗送北苑八日注二瓶》:“贺客称觞满冠霞[1874],悬知酒渴正思茶[1875]。尚书八饼分闽焙,主簿双瓶拣越芽。”又有《次韵王少府送焦坑茶》诗。

【译文】

《周必大集》中有《胡邦衡生日以诗送北苑八日注二瓶》诗写道:“贺客称觞满冠霞,悬知酒渴正思茶。尚书八饼分闽焙,主簿双瓶拣越芽。”又有《次韵王少府送焦坑茶》诗。

陆放翁诗:“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1876]又《村舍杂书》:“东山石上茶[1877],鹰爪初脱韝[1878]。雪落红丝硙,香动银毫瓯。爽如闻至言,余味终日留。不知叶家白[1879],亦复有此否。”

【译文】

陆游《夏初湖村杂题》诗写道:“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又《村舍杂书》诗写道:“东山石上茶,鹰爪初脱韝。雪落红丝硙,香动银毫瓯。爽如闻至言,余味终日留。不知叶家白,亦复有此否。”

刘诜诗[1880]:“鹦鹉茶香堪供客[1881],荼酒熟足娱亲[1882]。”

【译文】

刘诜《和友人病起自寿》诗写道:“鹦鹉茶香堪供客,荼酒熟足娱亲。”

王禹偁《茶园》诗:“茂育知天意[1883],甄收荷主恩[1884]。沃心同直谏[1885],苦口类嘉言[1886]。”

【译文】

王禹偁《茶园》诗写道:“茂育知天意,甄收荷主恩。沃心同直谏,苦口类嘉言。”

《梅尧臣集·宋著作寄凤茶》诗[1887]:“团为苍玉璧,隐起双飞凤。独应近臣颁,岂得常寮共[1888]。”

又《李求仲寄建溪洪井茶七品》云:“忽有西山使,始遗七品茶。末品无水晕,六品无沉柤[1889]。五品散云脚,四品浮粟花。三品若琼乳,二品罕所加。绝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

又《答宣城梅主簿遗鸦山茶》诗云:“昔观唐人诗,茶咏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

又有《七宝茶》诗云:“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又《吴正仲饷新茶》《沙门颖公遗碧霄峰茗》,俱有吟咏。

【译文】

《梅尧臣集》中有《宋著作寄凤茶》诗写道:“团为苍玉璧,隐起双飞凤。独应近臣颁,岂得常寮共。”

又有《李求仲寄建溪洪井茶七品》诗写道:“忽有西山使,始遗七品茶。末品无水晕,六品无沉柤。五品散云脚,四品浮粟花。三品若琼乳,二品罕所加。绝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

又有《答宣城梅主簿遗鸦山茶》诗写道:“昔观唐人诗,茶咏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

又有《七宝茶》诗写道:“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又有《吴正仲饷新茶》《沙门颖公遗碧霄峰茗》诗,都有吟咏。

戴复古《谢史石窗送酒并茶》诗曰[1890]:“遣来二物应时须,客子行厨用有余[1891]。午困政需茶料理,春愁全仗酒消除。”

【译文】

戴复古《谢史石窗送酒并茶》诗写道:“遣来二物应时须,客子行厨用有余。午困政需茶料理,春愁全仗酒消除。”

费氏《宫词》[1892]:“近被宫中知了事[1893],每来随驾使煎茶[1894]。”

【译文】

费氏《宫词》写道:“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

杨廷秀有《谢木舍人送讲筵茶》诗[1895]。

【译文】

杨万里有《谢木舍人送讲筵茶》诗。

叶适有《寄谢王文叔送真日铸茶》诗云[1896]:“谁知真苦涩,黯淡发奇光。”

【译文】

叶适有《寄谢王文叔送真日铸茶》诗写道:“谁知真苦涩,黯淡发奇光。”

杜本《武夷茶》诗[1897]:“春从天上来,嘘咈通寰海[1898]。纳纳此中藏[1899],万斛珠蓓蕾[1900]。”

【译文】

杜本《武夷茶》诗写道:“春从天上来,嘘咈通寰海。纳纳此中藏,万斛珠蓓蕾。”

刘秉忠《尝云芝茶》诗云[1901]:“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译文】

刘秉忠《尝云芝茶》诗写道:“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高启有《月团茶歌》,又有《茶轩》诗。

【译文】

高启有《月团茶歌》诗,又有《茶轩》诗。

杨慎有《和章水部沙坪茶歌》,沙坪茶出玉垒关外宝唐山。

【译文】

杨慎有《和章水部沙坪茶歌》诗,沙坪茶产于玉垒关外的宝唐山。

董其昌《赠煎茶僧》诗:“怪石与枯槎[1902],相将度岁华[1903]。凤团虽贮好,只吃赵州茶。”

【译文】

董其昌《赠煎茶僧》诗写道:“怪石与枯槎,相将度岁华。凤团虽贮好,只吃赵州茶。”

娄坚有《花朝醉后为女郎题品泉图》诗[1904]。

【译文】

娄坚有《花朝醉后为女郎题品泉图》诗。

程嘉燧有《虎丘僧房夏夜试茶歌》[1905]。

【译文】

程嘉燧有《虎丘僧房夏夜试茶歌》诗。

《南宋杂事诗》云[1906]:“六一泉烹双井茶[1907]。”

【译文】

《南宋杂事诗》写道:“六一泉烹双井茶。”

朱隗《虎丘竹枝词》[1908]:“官封茶地雨前开,皂隶衙官搅似雷。近日正堂偏体贴,监茶不遣掾曹来[1909]。”

【译文】

朱隗《虎丘竹枝词》写道:“官封茶地雨前开,皂隶衙官搅似雷。近日正堂偏体贴,监茶不遣掾曹来。”

绵津山人《漫堂咏物》有《大食索耳茶杯》诗云[1910]:“粤香泛永夜,诗思来悠然。”注:武夷有粤香茶。

【译文】

宋荦《漫堂咏物》中有《大食索耳茶杯》诗写道:“粤香泛永夜,诗思来悠然。”注:武夷山有粤香茶。

薛熙《依归集》有《朱新庵今茶谱序》[1911]。

【译文】

薛熙《依归集》中有《朱新庵今茶谱序》。

十之图

【题解】

本章共搜集文献二十三则,主要列举了《历代图画书目》十余种以及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顾元庆《茶谱》和元罗先登《续文房图赞》等有关茶图。

陆羽的《茶经·十之图》在其最后说到把《茶经》前九章的内容用白绢四幅或六幅分别写出来,张挂在座位旁边,以便人们熟悉和记忆。作者在《续茶经·凡例》中提到《茶经》“至其图无传,不敢臆补,以茶具、茶器图足之”,因而本章列出历代与茶相关的名家画作,并且标有出处,以便于读者查找。又新增加了茶具图版,使得后人能够直接观看茶具的各异形态而获得感性认识。本章收录的三组图版,其中《茶具十二图》全文按照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只改题名;《竹炉并分封茶具六事》引自明顾元庆《茶谱》,摹刻了八幅图版;元罗先登《续文房图赞》。本章列出的历代与茶相关的名家画作与三组茶具图版,使《十之图》之名名副其实。

历代图画名目

唐张萱有《烹茶士女图》[1912],见《宣和画谱》[1913]。

【译文】

唐张萱画有《烹茶士女图》,见于《宣和画谱》。

唐周昉寓意丹青[1914],驰誉当代[1915],宣和御府所藏有《烹茶图》一。

【译文】

唐周昉寄情于绘画,驰名当代,宣和御府中藏有一幅《烹茶图》。

五代陆滉《烹茶图》一[1916],宋中兴馆阁储藏[1917]。

【译文】

五代陆滉有一幅《烹茶图》,宋中兴馆阁储藏。

宋周文矩有《火龙烹茶图》四[1918],《煎茶图》一。

【译文】

宋周文矩有四幅《火龙烹茶图》,一幅《煎茶图》。

宋李龙眠有《虎阜采茶图》[1919],见题跋[1920]。

【译文】

宋李公麟有《虎阜采茶图》,见于题跋。

宋刘松年绢画《卢仝煮茶图》一卷[1921],有元人跋十余家。范司理龙石藏[1922]。

【译文】

宋刘松年绢画《卢仝煮茶图》一卷,绢画上有元人跋语十余家。范司理龙石收藏。

王齐翰有《陆羽煎茶图》[1923],见王世懋《澹园画品》。

【译文】

王齐翰画有《陆羽煎茶图》,见于王世懋《澹园画品》。

董逌《陆羽点茶图》,有跋。

【译文】

董逌《陆羽点茶图》,有跋语。

元钱舜举画《陶学士雪夜煮茶图》[1924],在焦山道士郭第处[1925],见詹景凤《东冈玄览》[1926]。

【译文】

元人钱选画《陶学士雪夜煮茶图》,收藏在焦山道士郭第住处,见于詹景凤《东冈玄览》。

史石窗名文卿[1927],有《煮茶图》,袁桷作《〈煮茶图〉诗序》[1928]。

【译文】

史石窗名文卿,有《煮茶图》一幅,袁桷作《〈煮茶图〉诗序》。

冯璧有《东坡海南烹茶图》并诗。

【译文】

冯璧有《东坡海南烹茶图》并题诗。

《严氏书画记》有杜柽居《茶经图》[1929]。

【译文】

文嘉《严氏书画记》中有杜堇《茶经图》。

汪珂玉《珊瑚网》载《卢仝烹茶图》[1930]。

【译文】

汪珂玉《珊瑚网》载有《卢仝烹茶图》。

明文徵明有《烹茶图》[1931]。

【译文】

明人文徵明有《烹茶图》。

沈石田有《醉茗图》[1932],题云:“酒边风月与谁同,阳羡春雷醉耳聋。七碗便堪酬酩酊[1933],任渠高枕梦周公。”

【译文】

沈周有《醉茗图》,题写道:“酒边风月与谁同,阳羡春雷醉耳聋。七碗便堪酬酩酊,任渠高枕梦周公。”

沈石田有《为吴匏庵写虎丘对茶坐雨图》。

【译文】

沈周有《为吴匏庵写虎丘对茶坐雨图》。

《渊鉴斋书画谱》,陆包山治有《烹茶图》[1934]。

【译文】

《渊鉴斋书画谱》,陆治有《烹茶图》。

补元赵松雪有《宫女啜茗图》[1935],见《渔洋诗话·刘孔和诗》。

【译文】

补元赵孟有《宫女啜茗图》,见于王士祯《渔洋诗话·刘孔和诗》。

茶具十二图

韦鸿胪

赞曰:祝融司夏[1936],万物焦烁[1937],火炎昆冈,玉石俱焚[1938],尔无与焉[1939]。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堕于涂炭[1940],子与有力矣。上卿之号[1941],颇著微称[1942]。

【译文】

赞语说:火神掌管着夏天,万物都被高温炙烤,大火燃烧昆仑山时,美玉和顽石都遭到毁灭,这些与你都不相干。如果不使那些生长在山谷中的嘉禾被毁掉,你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上卿这样美好的称呼是非常合适的。

木待制

上应列宿[1943],万民以济。禀性刚直,摧折强梗[1944],使随方逐圆之徒不能保其身[1945]。善则善矣,然非佐以法曹[1946],资之枢密,亦莫能成厥功。

【译文】

作为一个木待制官,上应天上的星宿,你的职责是救助天下的百姓。你本性刚强正直,可以打击骄横跋扈、胡作非为的人,使那些立身行事无定则的人不能够保全自身。虽然特别出色,然而如果没有法曹的辅助和枢密使提供的条件,想取得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金法曹

柔亦不茹,刚亦不吐[1947],圆机运用[1948],一皆有法,使强梗者不得殊轨乱辙[1949],岂不韪与[1950]?

【译文】

你就像司法者法曹一样,为人刚正不阿,不欺软怕硬,见解超脱,圆通机变运用,一切都有法度,使那些骄横跋扈、胡作非为的人不得走不同的道路,难道不对吗?

石转运

抱坚质[1951],怀直心[1952],哜嚅英华[1953],周行不怠[1954]。斡摘山之利[1955],操漕权之重[1956],循环自常,不舍正而适他,虽没齿无怨言[1957]。

【译文】

你质地坚硬,身强心直,吸取精华,循环运行不懈怠。掌握着采摘的便利,操纵着漕运的大权,不停地来回循环转动,只是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而没有其他要求,永无怨言。

胡员外

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间[1958],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1959],郁结之患[1960],悉能破之。虽中无所有,而外能研究,其精微不足以望圆机之士。

【译文】

运转合乎准则、要求,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为工作付出了很多的劳苦,对于那些隐藏之患,你也能够把它们去除掉。虽然你腹中一无所有,然而却拥有独到的外表,能够做到斟酌研究,但在精细微妙方面还比不上那些见解超脱、圆通机变的士人。

罗枢密

机事不密则害成[1961]。今高者抑之[1962],下者扬之。使精粗不致于混淆,人其难诸。奈何矜细行而事喧哗,惜之。

【译文】

作为一名掌管机密的官员枢密,如果泄漏机密就会影响事情的成功。现在是粗茶末在上面受到抑制,而细茶末在下面却受到重视。要想使粗茶和细茶不混淆,这一点人们很难做到。奈何却注重小事小节而行事喧哗,可惜。

宗从事

孔门高弟,当洒扫应对事之末者,亦所不弃。又况能萃其既散[1963],拾其已遗,运寸毫而使边尘不飞[1964],功亦善哉。

【译文】

作为一位治事的从事官,不愧是孔子的高徒,应对清扫之类琐碎之事也从不嫌弃。又何况还要把过去分散的东西再聚集起来,把曾经遗失的东西再捡回来,能够运用一寸长的毫毛而使茶末不飞散,功劳的确是不小啊!

漆雕秘阁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1965],则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执热之患[1966],无坳堂之覆[1967],故宣辅以宝文而亲近君子。

【译文】

作为一名秘阁官员,就是要能扶持危困的局面,这一点我们不一定相信。它能把端茶杯时触摸到的烫热中断,没有不平处使茶杯倾覆,故而在它的身上雕刻一些吉祥的文字而使君子雅士们亲近。

陶宝文

出河滨而无苦窳[1968],经纬之象,刚柔之理,炳其弸中[1969]。虚己待物,不饰外貌,休高秘阁,宜无愧焉。

【译文】

陶土是从河边取来,但制作成陶器并不粗糙质劣,它纹理分明、刚柔相济,体内充满了光明。它虚怀若谷,从不修饰外貌,把它放置在秘阁上面,也是当之无愧。

汤提点

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1970],辅成汤之德[1971]。斟酌宾主间,功迈仲叔圉[1972]。然未免外烁之忧,复有内热之患,奈何?

【译文】

作为一名提点官,胸中要充满浩然正气,能够发出沸腾之声,办事讲究中庸之道,要有使茶变成茶汤的能力,就像辅佐成汤取得天下一样。在宾主之间进行斟酌,他的功劳已经超过了卫国大夫仲叔圉。然而,对外有烧灼之忧,对内则要防止因为水滚开而过热的现象,能有什么好办法呢?

竺副帅

首阳饿夫[1973],毅谏于兵沸之时。方今鼎扬汤,能探其沸者几希[1974]。子之清节[1975],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尔。

【译文】

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能够把周武王浩浩荡荡前进的大军阻挡住,并毅然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今能够把锅里沸腾的水来回搅动,使它不再沸腾的人极少。你有高洁的节操,面临危险而毫不畏惧以身赴难,像你这样的人,已很难见到。

司职方

互乡童子[1976],圣人犹与其进。况端方质素[1977],经纬有理,终身涅而不缁者[1978],此孔子所以与洁也。

【译文】

互乡有个童子很难交往,孔子却对他的进步表示了肯定,并接见了他。何况他正直质朴,条理清晰,内质秀美不受恶劣环境影响,这就是被孔子所肯定的高洁行为啊!

竹炉并分封茶具六事

苦节君

铭曰:肖形天地[1979],匪冶匪陶。心存活火,声带湘涛。一滴甘露,涤我诗肠[1980]。清风两腋,洞然八荒[1981]。锡山盛颙[1982]

【译文】

铭文说:模仿天地之形,既不是金属冶炼也不是用陶土制成的。在它的中心可以放置燃烧着的炭火,水沸腾的声响就像湘江汹涌的波涛。饮一滴如同饮了甘露,能够荡涤我的诗情。品饮后感觉两腋习习清风自然而生,能够洞察八方荒远之地。锡山盛颙

苦节君行省

茶具六事,分封悉贮于此,侍从苦节君于泉石山斋亭馆间,执事者故以行省名之。陆鸿渐所谓“都篮”者,此其是与。

【译文】

六种封有官职的茶具,都被封存在这个竹制的篮子里,侍从苦节君竹灶在泉石山斋亭馆间煮茶时,可以把它带去使用,主管其事的人所以称它为苦节君行省。陆羽所说的“都篮”指的就是它。

建城

茶宜密裹,故以箬笼盛之,今称建城。按《茶录》云:“建安民间以茶为尚。”故据地以城封之。

【译文】

茶应该密封包裹起来,因此要用箬竹制成的茶笼盛放,如今称为建城。按照《茶录》中所说:“在福建建安民间都把喝茶作为一种时尚。”所以据此把它封为建城。

云屯

泉汲于云根[1983],取其洁也。今名云屯,盖云即泉也,贮得其所。虽与列职诸君同事,而独屯于斯,岂不清高绝俗而自贵哉[1984]?

【译文】

在深山云起之处汲取泉水,那是因为那里的水特别洁净。现在把泉水称为云屯,大概是说云就是泉水,可以说是贮得其所。虽然它和其他茶具相与共事,而单把泉水存放在里面,岂不是品德高尚超出世俗而显得尊贵吗?

乌府

炭之为物,貌玄性刚[1985],遇火则威灵气焰[1986],赫然可畏。苦节君得此,甚利于用也。况其别号乌银,故特表章其所藏之具曰乌府,不亦宜哉?

【译文】

炭是一种外貌黑而性格刚烈的事物,遇到火它就燃烧起来并冒出火焰,令人生畏。但是苦节君竹炉得到它却能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况且它别名“乌银”,因此特别将贮存它的器具称为“乌府”,难道不是很合适吗?

水曹

茶之真味,蕴诸旗枪之中,必浣之以水而后发也。凡器物用事之余,未免残沥微垢,皆赖水沃盥[1987],因名其器曰“水曹”。

【译文】

茶的真正味道,都蕴藏在旗枪中,必须要经过水的浸泡才能散发出来。大部分茶具用过之后,不免会残留一些微小的污垢,都需要用水洗涤,所以把这一器具叫做“水曹”。

器局

一应茶具,收贮于器局。供役苦节君者,故立名“管之”。

【译文】

所有的茶具,都收放到由竹编的方形箱笼里。这样使用的时候会很方便,因此命名为“管之”。

品司

茶欲啜时,入以笋、榄、瓜仁、芹、蒿之属[1988],则清而且佳。因命湘君[1989],设司检束。

【译文】

在品茶的时候,如果放一些竹笋、橄榄、瓜仁、芹、青蒿之类的食品,就会产生一种清香的味道,十分可口。所以用湘妃竹编制成品司,把这些茶的佐料保存起来。

罗先登《续文房图赞》[1990]

玉川先生

毓秀蒙顶[1991],蜚英玉川[1992],搜搅胸中,书传五千[1993]。儒素家风,清淡滋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译文】

天地精华所孕育的蒙顶茶,扬名于玉川先生,先生饮茶触动文思,为后世留下了优美文字。先生门风儒雅质朴,清新淡泊,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清淡如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