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章 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有人說,歷史就像慈善一樣,要從自家做起。

也許對於慈善事業來說,事實的確如此。但是在歷史這個領域內,這樣做恐怕會有失偏頗,讓人忘記了平等交換這個世間公認之定理的精神內涵。沒有了這個公理,這個世界將像狗窩一樣混亂不堪。

很多作家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都無可避免地從埃及人或者巴比倫人開始(緊接著就開始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如今我就不落俗套了,我將帶你到世界上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地方去看看,去那裡探究一下最常見的原始船舶的構造。

首先,歐洲的人類定居史相對來說比較短暫。在亞洲和非洲的氣候已經開始溫暖的時候,歐洲大陸還是一片冰雪皚皚。一旦冰川退居山頂或者極地,除了幾條河流,歐洲大陸上就沒有什麼能夠阻礙人類的發展了(相比於世界其他地方的河流,這幾條河實在窄得可憐)。一個部落可以完全憑借腳力在歐洲大陸上橫衝直撞,入侵另一個部落。不到萬不得已,人類不會求諸水上。

提及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說它們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中心,它們當之無愧。但是那裡的居住者們大多是農民,河水多被他們拿來做灌溉農田之用。然而熱愛金字塔和大型陵墓建築的埃及人,還會利用河流運輸之便,從埃及南部的山地運送龐大笨重的石塊。

不過,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他們需要的是竹筏而不是船。剛剛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是:最早期的船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它是如何在人力的操作下帶著他們穿過浩瀚的水域到達遠方的呢?

我想我知道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我曾經見到過它們,而史前時期它們肯定也是在那裡被製造出來的。我曾經聽澳大利亞探險家們講過一些故事,說當白人佔據了澳大利亞這片廣袤大陸的時候,澳大利亞原住民們使用的是一種用樹皮製造的船。他們用手指或者粗鈍的石刀將樹皮從一些粗大的樹上剝下來,然後把一種鬆散的木板從頭到尾鋪在這圈中空的樹皮中間,這樣他們就可以坐在樹皮船裡悠閒地划著槳蕩過那些被淹沒的田地。這些田地是他們用作養殖蛤蜊或者其他海洋蚌類生物的水庫。

最早的船舶——樹皮做船,雙手代槳

他們借助木棍促使樹皮船前進,若是沒有木棍,他們便以手代槳。在澳大利亞南邊的新幾內亞,我曾親眼目睹,人們仍然在使用這種船。當時我感到特別震驚,沒想到這簡陋的獨木舟竟能在水上如此快速地前進,就算是有海流經過,船身晃動得厲害,它也不曾灌水或者沉沒。它的重量是如此之輕,輕到可以在任何一個浪頭上從容自在地行駛,安全無虞。

無獨有偶。這裡還有一些其他原始船舶同樣十分有趣,它們很可能是最早期船舶的後裔(不同於竹筏、糊著水泥的竹籃以及能同時載多人過河的碗狀科拉科爾小艇)。正如早期船舶一樣,它們也能夠在人力的控制下朝著人們的目標方向前進,去人們想去的地方。

現在,如果你有心留意一下亞洲南部和西太平洋的地圖,就會發現在歷史上,亞洲大陸的這個部位曾經遭遇過洪災,因此,古代大陸上最高的地方仍然在海平面之上,其餘都被海水淹沒了。同太平洋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些高地並不是幾個孤立的山頂,而是成片的廣袤土地,正如婆羅洲、蘇門答臘島、新幾內亞、爪哇以及澳大利亞,所有的這些地域都十分遼闊,有些地方我們常常都不知道應該稱它們為島還是大陸。

或許,在從亞洲大陸上分離之前,這些地方就已經有人類居住了。但是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所以,看起來這裡的居住者們是漂洋過海過來的;但是因為沒有人能憑借體力游上三四百千米(到有些地方他們得游4000多千米),所以他們一定是坐船過來的。

一個精巧的裝置讓人們具備了在海上長途旅行的能力。這種裝置通常是一塊狹長的木板,或者乾脆就是樹的一部分,被人們縛於船的外側,行駛時與船身保持13~15厘米的距離。有了這個簡約而不簡單的裝置,原來那些隨時面臨著傾覆危險的獨木舟此時就變成了不太可能沉沒的「托架獨木舟」。在有經驗的船長手裡,這些小船能在海裡乘風破浪,奮勇向前,讓所有簡陋的船隻黯然失色。

在托架獨木舟的幫助下,波利尼西亞人開始遍佈太平洋

我特意加上「有經驗的船長」一詞,是因為有了舷外托架的小船並不是就萬無一失了。雖然很多人都對這種船堅信不疑,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不懂得如何駕駛獨木舟,你一樣很快就會掉進海裡。但是只要你學會了如何駕駛那些簡陋的船隻,再駕駛起配備了托架的獨木舟就易如反掌了。舷外托架就如同一個平衡錘一樣,讓你即使在大風浪裡也不至於翻船。如果你想確保萬無一失,你還可以在船的另一邊再綁上一個托架,然而太平洋和馬來群島的島民很少用到兩個支架,對他們來說一個就已經足夠安全了。有了這個神奇的發明,他們可以放心地在海上進行各種探險,不必擔心會像普通的划艇一樣時刻面臨翻船的危險,如掉進尼亞加拉瀑布漩渦裡的果殼一樣脆弱而不堪一擊。

然而,爪哇海、班達海、珊瑚海,以及浩瀚的太平洋裡的島嶼,它們之間的距離不是僅僅靠獨木舟就能橫渡的,不管從適航性的角度來講獨木舟的安全係數有多高。夏威夷諸島與其西面和南面最近的鄰居之間的距離有3000多千米。新西蘭與庫克群島之間的距離也有幾千千米,從塔希提島到新赫布裡底群島坐蒸汽船要走上大約兩個星期。但是事實是,在哥倫布夢想著橫穿大洋的很多年前,東太平洋的島民們就已經在西太平洋諸島上生活了。 [1]

由鳥兒飛翔得來的發現

如果我們僅需要看幾個單獨的例子——例如成為殖民地後便與世界的其他地方失去了進一步聯繫的夏威夷群島——我們或許可以說是幾艘船在洋流和颶風的作用下偏離了原來的航向,才意外到達了這片未知的海岸,船員們因而在此擱淺。

但是對於新西蘭和夏威夷群島來說,情況並非如此,它們的孤立有其特殊的原因。在其他島嶼之間,商貿活動、非法搶奪和海盜活動從開始之後就從未間斷過,這也很直白地證明了這些島上的島民們肯定發明了一種交通工具,能讓他們在太平洋上艱苦的氣候條件下生存下來。其實,「太平洋」一點都不太平。

為了便於發現陸地,波利尼西亞人將他們的船排成一排航行

事實上,這樣的船在1934年前才退出歷史舞台。波利尼西亞群島上的文明已被徹底摧毀,當地島民過著一種極度慵懶散漫的生活,不捕魚,也不下海。鄉村商店裡就能買到現成的阿拉斯加三文魚罐頭,誰還願意費力去下海捕魚呢?這樣做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配備有舷外托架的獨木舟,以及大型雙層獨木舟,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台。現在,只有在一些博物館裡才能找到一絲對它們殘存的敬意。

雙層獨木舟

但是在更加遙遠的群島上,我們還能零零星星地找到幾艘這樣的船,並把它們當成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對我而言,它們才是僅存的、真正意義上最早期的船舶。有些人可能會反對說,木筏的出現要比所有類型的獨木舟都早。事實的確如此。然而,僅僅因為木筏能在水上漂浮,它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船舶。按照字典上的解釋,船舶是一種「適用於航海的船具」,而木筏顯然不符合這一定義。木筏笨重且難以操作,就像是一艘破舊的「梅裡馬克」號裝甲艦,光掉個頭就要花半小時。在萊茵河或者羅訥河這樣平緩的河流上,木筏可以順流而下,一旦到了海上,它就像一頭死鯨一樣毫無航海之力了。

然而,獨木舟和托架獨木舟操作起來就簡單多了,僅用幾支槳就能很方便地操作。更重要的是,獨木舟可以用來航海。我並不是說你可以給它配備上像雙桅或三桅帆船一樣複雜的索具,只需將一張風乾的皮革或棉布或薄薄的草蓆繫在橫桿之上,從緊縛於船底部的豎直桅桿上升起,就足夠鼓足風帆讓船朝著風吹的方向前進。或許速度會非常慢,但是足以讓船朝著特定方向前進了,這是木筏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做到的事情。

新幾內亞帆船

關於太平洋上的航海方式我想說的還有很多,留著在以後的章節中再做介紹吧!正如我之前提到過的,托架獨木舟和雙層獨木舟如今都在以極快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波利尼西亞世界的文明,自從接觸到捕鯨人、採珠者以及傳教士之後便開始迅速崩塌。關於傳教士,我們對其最初的發展知之甚少。不過,為公平起見,我還是得重複一遍我在本章一開始就說過的話:為何我們從東南亞、馬來群島和波利尼西亞群島對船舶的歷史追根溯源,而非尼羅河兩岸和地中海,我本人將對我的理論負責到底。

新西蘭毛利人的作戰輕舟

一個世紀之前的中國帆船

就算我是錯的(但是在這件事上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我是對的),就算我們不應該從東南亞追溯造船和航海的源頭,我們也愈加清晰地意識到,中國人很早就懂得了如何航海,早於我們的祖先很長時間。一艘現代中國帆船在你看來似乎稱不上是船,然而中國人卻能駕駛著這種頭重腳輕的船舶環遊世界。這種船以草蓆做帆,同樣安全舒適。馬可·波羅很瞭解這種船,結束了他在東方漫長的旅居之後,他告訴當時的人,中國帆船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比13世紀的威尼斯船舶適航性更好。結果,這位可憐的老人得到的只有嘲笑,人們把這當成他又一個荒誕的故事。後來他接著說到中國帆船的通風比歐洲船隻好很多,也更加容易保持清潔,最後又說到「船頭和船尾的防水隔間使它們幾乎不會下沉」,人們更加確信了他就是個毫無廉恥之心的騙子。直到現代研究證明了他的話句句屬實,他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才得以改變。

13世紀,馬可·波羅乘坐中國帆船踏上歸途

然而,正如與中國這個遙遠國度有關的其他事物一樣,中國帆船的發展非常緩慢。比如說,如果把一幅1934年的關於中國帆船的畫和一幅荷蘭人林希霍騰在1596年畫的畫放在一起,你會發現兩者看起來幾乎完全一樣。而且由於它們通常做工粗糙,材料極易腐爛(這倒使它們成了在沿岸徘徊的居民方便的柴火),我們幾乎不可能遇到一艘1000年前的中國帆船,但是相比之下我們就可以看到相近年代的斯堪的納維亞船隻的完整樣例。

但是事實是,早在歐洲人開始海外擴張之前,東南亞人民就到達了那些遙遠的島嶼。對我來說,這足以證明造船術絕對是一門源自東方的藝術。航海亦是如此。14世紀突然出現並且改變了整個歐洲航海方式的羅盤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東方來的。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是哪個國家,但是沿著羅盤西傳的漫長足跡,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了中國。

據此,為表公平,我們向東方人民獻上我們最誠摯的敬意。在瞭解到他們才是海上商人和船長的先驅者之後,我們就要對這片土地說再見了。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另外一片大陸,一片教會了歐洲人和美國人許多東西的古老大陸。

這片大陸的名字叫非洲。

[1] 瓦努阿圖的舊稱。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