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王莽复古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西汉末年,王莽控制了政权,树立党羽,诛灭异己。公元5年12月,王莽立孺子婴为帝。他自己仿效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故事,以摄政名义居天子之位,朝会 称“假皇帝”,臣民称“摄皇帝”。三年后宣布即天子位,自称是黄帝、虞帝的后裔,改国号曰“新”。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兵不血刃”取得政权的人,可又为 这个政权充当了殉葬品。王莽这个人物,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王莽,字巨君,生于公元前45年(汉元帝初元四年),死于公元23年,即 王莽称帝时的地皇四年。王莽的显赫和他的家族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姑姑是汉元帝的王皇后。

在西汉与东汉王朝之间,曾经有过一个短短的朝代,这就是历时十八年的由王莽建立的新朝。一般的历史书籍往往不专门提到它,认为这是西汉和东汉之间两 个朝代的衔接过渡阶段,是汉朝的暂时中断。其实,这的确应当算作是一个独立的朝代,因为王莽是正式称帝建年号的,而且在这短短的十八年中,王莽颁布实行了 许多重要的政策法令,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一首诗,给了王莽一个非常正确的评语,那就是王莽的沽名钓誉和虚伪。王莽 上台前后,曾经进行了改制,虽以效仿西周制度为主,多托周公事,但并不单托古文经,而是今古文兼用,托古于整个经学。同时,他的改制并不是简单抄袭旧典, 而是因革舍益,变动极大。因为托古,有人认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位书生皇帝。但也有人不同意,提出改制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在政治上树立王莽的威 望,以达到篡汉建立“新”朝的需要,因而王莽是个没有水平的政治家而已。

王莽在改革中的经济思想是人们很难弄得懂的一个谜案。直到今天,人们的评价意见分歧很大。有人认为王莽建立的新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一个怪胎,而王莽的经济思想,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怪胎。怪胎自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因而新朝也就是短命的。

王莽在建立新朝以后,曾在经济上实行改制。在他谦恭下士的时候,标榜要进行土地改革,所以有许多孔孟之徒拥护他。针对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买卖十 分严重的情况,王莽宣布实行王田制。他找到的理论根据是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和孟子的“百亩之田,树之以桑,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孔孟儒家的思想, 对王莽的影响很大。在王莽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叫师丹的,便是一个主张土地改革最急切的人。两人按照《孟子》的井田制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原则拟订了一个计划, 并向全国宣布。王莽圣旨说,从今以后所有的田地属于国家,民间不得买卖,田多过九百亩的,要分出来送给穷本家、穷亲戚。至于根本没有田,而又缺乏阔本家与 阔亲戚的,并不另外设法赏田给他们。诏令颁布以后,分田授田的规定最终无法实行,只是冻结了土地和奴婢的买卖。有很多人评论说这项制度实质上是要以土地国 有制代替土地私有制,这种变革绝不是什么前进,而是历史的倒退。

王莽曾有一道圣旨说,奴婢从此不许称为奴婢,而改称为“私属”(私人的附属品),与田地同样不许买卖。但实际上,奴隶并不能恢复自由,王莽也不是想 为了解放奴隶而来颁布这道法令的。对奴隶来说,永久被捆在一个主人家里当附属品,还不如准许主人买卖他们,说不定能换到一个较有良心的主人家里。因此,人 们认为王莽只禁私奴不禁官奴并且极力扩大宫奴的做法,绝不是什么真正的进步。

最不成功的改革要数他的金融政策。王莽发行了许多大钱,定值甚高,而实际含铜量不够,以为融化了三五个小钱铸成一个大钱,刻上当十当百的字眼,百姓 就肯当它是十、百来用。当看到老百姓不吃他的一套时,他便严厉处罚。要是有谁学他的榜样私铸大钱,就要被罚作奴婢。有人认为王莽的货币改制,在他的各方面 经济改制中牵动面最大,破坏作用最剧烈。实行的五均六管专卖政策多是汉武帝时代所推行过的,但王莽却不顾主客观条件变本加厉地加以推行,结果自然只能是东 施效颦,适得其反。一些人认为,王莽作风勤恳,励精图治,颇有名君之风范,可惜其变法过于泥古不化,仅14年便告全盘失败,新朝也随之灭亡。他过分复古不 合时宜。王莽醉心古制,不顾一切实行,致令社会经济倒退。政治上的改革更是不必要,他一心复行古制,官名屡改,工作却不变,根本全无意义,其重行封建,更 是违反了数百年来中央集权国家的趋势。故过度复古是王莽变法的致命伤。王莽过分自信与重法。他出身儒生,重视理想,重法而不重人,所以集中精力于制度的规 拟,却忽略实际的施行问题。他只埋首于制法,其他政事却一概不问,明显是矫枉过正。过分自信,是其失败的一大关键。他缺乏治国策略,纯属书生政治。王莽谦 恭下士,获一时好评,但在政治运用上却显得虚伪与沽名钓誉。他行新政一遇挫折便宣布停止,使前功尽废,亦徒增滋扰。加上他执行不善,见害而不见利,失败自 是必然。

根据当时政策的实际效果,一些人认为王莽改制对社会没有带来任何有益进步的成分,而是一场扰动全国十几年、害死全国人口近一半的巨大历史灾难。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看法,他们把王莽的变法彻底否定了。

不过也有不一样的认识。

著名学者胡寄窗指出,由于王莽对经济问题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故能对以前的思想家在这方面的成就加以综合利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较深刻的或独到的认识。 他认为我们应该肯定王莽对当时存在的一些重要社会经济矛盾已大致有所认识,并企图全面地予以解决,虽然他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并不一定正确,也未收到什么效 果。就整个中国古代来说,其他的改革家大都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方面如农业、工商业上进行改革,而王莽几乎在这些方面都接触到,特别是对农、工商业的改革 更是齐头并进,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另有人认为,王莽对土地问题的认识是符合实际的。王莽实行的五均六管政策,显示了他对由封建国家控制垄断性生产事业必要性的认识,这一点已经可以与桑弘羊的经济思想相媲美。因此,“在中国经济思想上,王莽应占有一席地位。”

除经济以外,王莽在政策、法令上也实行托古改制。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他也是花样百出。匈奴有五十多年未曾造反寇边,始终称臣听命,而王莽偏要激怒 他们。他做了皇帝后,觉得少数民族的首领也称王,是不符合大一统的传统的,于是,他派人出使匈奴,收回汉朝原来给的印玺,换给新朝的印章,匈奴的单于也知 道“玺”是皇帝专用物,而“章”则是臣子用的。于是,单于想要回印玺,但被使者弄碎,单于盛怒之下发兵南下。王莽也四处征兵应敌,结果匆忙中召集的各地士 兵毫无战斗力,打仗不行,騷扰百姓却很在行。在后代人来看,这简直是没有事情找事情做。匈奴果然强烈不满,举兵反抗,王莽动员了全国的军队远道出征,如此一番折腾,花了不少钱,结果一次胜仗也没有。徒然劳民伤财,与匈奴争战了十年光景,反而引起内部的盗匪此起彼伏。

西汉全盛时,从没有盗匪问题。到了汉成帝的时候,流寇不断涌现。在王莽对匈奴的长期战争以后,人民苦于征调,纷纷逃役入山,所谓的“盗匪”数量上越 来越多,遂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在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有几十万涂红了眉毛的流民,冲进潼关,威胁长安,他们的外号是赤眉;另有一批人是躲在绿色树林 中的,称为绿林,这些人其实都是铤而走险的农民。最厉害的要算河南南陽一带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縯所领导的新市兵与平林兵了,新市与平林是两个镇市,王莽派了30万大军前去攻打,反被他们打败。

对外受制于匈奴,对内见逼于群盗,王莽的环境真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绝不认错,总是怪别人不好,怪老天不公。他以为老天遗弃他了,便率领大小群臣与老百姓向天大哭,希望集体的哭声可以感动上苍,无奈上苍毫无反应,诸生、平民因随其哀哭而得到封官者有数千人。

王莽究竟死在谁的手上,我们弄不清楚。有人说他是被一个卖菜的老太婆砍死的,也有人说他是被长安的恶少年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死在商人杜吴手里。那时候,刘秀及其所拥戴的更始皇帝刘玄,已经进抵长安了。

王莽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认为他与一般的篡位者不同,在王莽身上有着浓厚的书生影子。在托古改制问题上,他一方面是在拉拢人心,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 他对古代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真诚的向往。否则,他也不会明知仿效古制并无多大收拢人心的作用,却还是要坚持这样做。在符命问题上,他确实是有借此做皇帝的目 的,但在内心深处他还是比较相信的,否则每到紧急关头,他为什么总是求助于神灵,怎么会没有奋起抵抗和另求其他办法呢?所以,在王莽的身上,既有虚伪、奸 诈、残忍的一面,又有书生真诚、教条、死板的一面,只是作为一个篡位的皇帝,他的这一面很难被人发现。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