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天工开物》书名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几乎涉及当时全部的社会生产领域,内容广博,文字简洁,插图生动,别具一格,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宏著,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科技百科全书”。但关于它的书名含义,人们至今还有着不同的解释。

众所周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星字长良,江西奉新县人,生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和他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他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即管理教育的官职)。其间,宋应星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于崇祯十年刊行。明朝灭亡后他弃官回乡,终身再未出仕,大约在清顺治年间(约1661年)去世。《天工开物》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内容十分丰富,并有123 幅一精一美生动的插图。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磺、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了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全书详细地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和大量确切的数据,是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重要文献资料。

那么,这本书为什么叫《天工开物》呢?天工开物四个字,在古今汉语里均为比较常用的字。对这四个字,可以说人人会读,个个会写,但是要真正弄清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却又谈何容易!到目前为止,关于天工开物四个字的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

一种以著名学者丁文江、潘吉星为代表,他们认为:“天工”是天工和人工的缩语,“天工开物”应读成“天——工——开——物”。丁文江说:“是书也,以《天工开物卷》名,盖物生自天,工开于人,曰‘天工’者,兼人与天言之耳。”潘吉星则说:“‘天’指的是自然界,‘工’是人的技巧,‘开’就是开发,‘物’是有用之物或物质财富。综合起来,‘天工开物’就是‘天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还有一种意见以日本学者薮内清为代表。他认为,“天工”是指自然力,“开物”是指人工开发,“天工开物”应读成“天工——开物”。,他在日文译注本的《解说》中写道:“天工意味着是对人工而言的自然力,利用这种自然力的人工就是开物。”“天工是根本,顺应天工制造出来的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则存在着人的技术。《天工开物》这个书名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

最近,还有一些学者则根据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提出了他们更为具体的看法。他们认为,“天工”一词出自《尚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这里的“天工”,《汉书·律历志》写作“天功”,显然与“人工”相对,意为大自然造化万物的能力。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说:“不要虚设百官,大自然造化万物之事,人应当代替它来完成。”“开物”一词则出自《易·系辞上》:“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物,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这里的“开物”,意为揭开事物的真相或奥秘。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说:“孔子说:‘《易》这部著作是干什么用的呢?它是用来揭示事物的真相,确定行事的办法,传授天下事物道理的。它的作用无非就是这些罢了。’”,作者宋应星创造性地借用典故,把《尚书·皋陶漠》中的“天工”和《易·系辞上》中的“开物”,巧妙地复合成“天工开物”四字,来命名自己所撰写的这部专门讲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其意思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说,本书记载的是人们代替大自然创造万物的奥秘,也就是总结人们在长期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以上各种说法,虽然各执一词,但由于都考虑到了自然和人这两种因素对创造万物的作用,因此都有一定的道理,很难说孰是孰非。《天工开物》在明崇祯十年撰成后,当年即由宋应星的好友涂伯聚付梓刊行,为初刻本。清初杨素卿又据此翻刻过一次,此即杨刻本。但由于宋应星本人有反清思想,其兄又殉明自尽,因此在清朝这本书一度遭到厄运,使得这样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卓越著作,在有清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了《物理小识》、《古今图书集成》、《授时通考》等寥寥数种书有所摘录或引用外,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

民国初年,有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在说到冶炼铜矿时,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此人想要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便到北京各个大图书馆去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又去询问各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好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压根儿就不曾有过它一样。后来他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里见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又到日本图书馆去查阅,竟然发现这本书还有英、俄、德、日、法等国的翻译本,而且法国还有全译本。据说当年法国皇帝拿着这本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将它深藏于皇帝文库中。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唯独中国不存这本书。后来他又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了《天工开物》的明朝最初刻本,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广为印行,《天工开物》才在中国重见天日。《天工开物》的命运非常深刻地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根本不注意对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甚至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或“奇技一一婬一一巧”,所以到了近代,中国自然科学技术的落后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