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凄美哀怨,感天动地,在中国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然而白蛇传说不是一个作家的个人作品,而是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由民间艺人、文人不断加以增改,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艺术形象。那么,白娘子的原型是怎样的?她又是如何经过几代人的塑造,从而演变成一个聪慧善良、大胆追求爱情的姑娘形象的呢?
白娘子是位美丽的姑娘,她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中国民间的理想,,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神话形象。近年来,通过学者的不断研究和考证发现,白娘子的艺术原型很可能是唐人志怪小说《李黄》中的女妖“白蛇娘子”和“青服老女”。经过小说《李黄》的传播,白蛇娘子的故事已经为一部分读者所了解。到了南宋,出现了平话本《西湖三塔记》,该书讲述的是白娘子和奚宣赞的爱情故事。不过在这两个故事中,白娘子都是凶恶的妖一精一,专取活人的心肝下酒,而且不断用新人换旧人。《西湖三塔记》中还出现了法海镇白娘子于湖内石塔下的情节。在这里,法海倒是降妖除魔的圣人了。神话传说就是让人不可思议,艺术原型经过千百年民众的流传,最终会变成什么样,还真值得品味。
明朝中叶中国出了个著名的文学家,用时尚的话说,他是一个流行作家,他就是冯梦龙。冯梦龙博闻强志,著述丰硕,所著“三言”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冯梦龙对于白蛇传说很感兴趣,他写作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收于《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经过长时间的民间流传,加上说书艺人的创造,有关白娘子的故事越来越多,白娘子的形象也越来越丰满。冯梦龙引用了大量民间传说,同时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已经包含了游湖借伞、订盟赠银、庭讯发配、远方成亲、赠符逐道、佛会改配、重圆警奸、化香谒禅、遇赦捉蛇、付钵合钵等情节。令人感兴趣的是人物形象发生了颠覆,白娘子不再是作恶多端的蛇妖,而变成了一个大胆追求幸福爱情的蛇仙;男主人公许仙则是庸俗的小市民,胆小怕事。这个作品具有重大意义,它基本上奠定了现代版白蛇传说的雏形。不久,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表演曲目《雷峰塔》在开始民间流行,杭州民间的男女盲艺人用“陶真”的形式,一边弹琵琶、兴边说唱白娘子的故事。清初古吴墨浪子编辑的《西湖佳话》卷十五有《雷峰怪绩》篇,继承了《警世通言》而稍作增饰。《警世通言》中诸多不合理的情节,于《西湖佳话》中得到完善,黄图珌将白蛇传的故事改编成戏曲《雷峰塔传奇》。此后,在这个祖本上,民间艺人又不断增改,增加了端一陽一、求草、救仙、水门、断桥、指腹、画真、祭塔、做亲、佛圆等情节;清乾隆年间陈嘉言父女创作了《雷峰塔传奇》;梨园昆剧也争演白娘子戏,编成剧本《雷峰塔》;方成培整理修改成水竹居刊本《雷峰塔》……经过民间艺人的辛勤劳动,所著书本,所编剧目,把白蛇娘子的故事塑造得更加动人,更有韵味。通过说书人和戏曲表演者,白娘子的形象更广泛和更深入地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清朝初年的这些本子,增改了故事情节,进一步勾勒白娘子的英勇、智慧以及为爱情献身的一精一神,同时还塑造了美丽聪明且更加有反抗一精一神的青蛇形象,白蛇异常温柔、庄重、明理,她的刚健勇猛、行侠仗义的品性则转移到小青身上。
白娘子的形象仍在不断演变。嘉庆十四年出版了弹词《义妖传》。民国时期,有人根据弹词《义妖传》,把它改编为小说《前白蛇传》和《后白蛇传》。后来,全国各地纷纷将《白蛇传》改编成京剧、越剧、粤剧、湘剧、徽剧、评剧、川剧、汉剧、赣剧、桂剧、闽剧、汉剧、秦腔、梆子戏、皮影戏、秧歌戏、傀儡戏、黄梅戏、婺州戏等不同的剧种。可以说,在不同的戏剧中,都能找到白蛇娘子的身影,由此可见白娘子的故事深入人心。不同戏剧的传播,使白娘子的形象更丰富、更完美,许仙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在水竹居刊本《雷峰塔》里,许仙性格懦弱,一有风吹草动,就向官府如实交代白娘子的来历,然后远走他方,最后竟帮助法海降伏自己的娇妻,重返佛国。而后来的许仙则是一个善良和重情的青年,他在法海的反复劝诱下虽然动摇过,但最后还是主动回到了白娘子身边。许仙白蛇的爱情经过一番磨难,终于造就了永恒之爱。最后定型的《白蛇传》将这一人妖之恋表现得缠绵徘恻、荡气回肠。
白蛇娘子的形象,经过民间的长期流传和无数艺人的加工,从最初的妖魔,演变成温柔贤惠有正义感的姑娘,而法海则从最初的正义主持者,变成了爱管闲事、为非作歹的恶人形象。其中的奥妙,必然是在白蛇娘子身上,寄托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美满爱情的大胆追求的理想,对于社会现实中各种邪恶势力敢于斗争的赞赏。于是白娘子和法海就出现了艺术颠倒,这恰恰反映了民众对于神话传说的艺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