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描写了太平公主和武则天母女二人的亲情和斗争,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着实缠绵悱恻。历史上的太平公主其实是个悲剧人物,她美貌、聪敏,很有政治智慧,差一点成为“武则天第二”,然而非但没能步她母亲的后尘,反而落得个悬梁自尽的结局。 太平公主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差一点就步母亲的后尘,成为“武则天第二”。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女儿,上面有四个哥哥,其中三哥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四哥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武则天曾说太平公主“类己”,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女儿长得像自己,二是说女儿的性格爱好与自己类似。太平公主“多权略”,喜爱政治,这与武则天非常相像,她在武则天晚年将张昌宗介绍给母亲作男宠,这种情趣也与武则天不谋而合。
太平公主幼时常到姥姥杨氏家去。当时表哥贺兰敏之因和杨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旧唐书·贺兰敏之传》说:“时太平公主尚幼,往来荣国(指武则天母亲杨氏)之家,宫人侍行,又尝为敏之所逼。俄而奸污事发,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马缰自缢而死。”即太平公主曾遭到表哥的強一姦,武则天可以容忍外甥与自己的母亲私通,但不能容忍他奸污自己钟爱的小女儿,因此武则天毫不客气地除掉了贺兰敏之。此时的太平公主大约年仅八岁,这一伤害对她的影响可想而知,在以后的岁月中,太平公主私生活上的混乱既来自家族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与她幼时的经历不无关系。
太平公主的一生并不太平,,她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她一生参与了三次重大的政治斗争,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所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更大。
早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太平公主就对皇朝政务很感兴趣,常常“预谋议”,但武则天没有允许她公开从政。到了武则天晚期,为了除掉给自己制造麻烦的男宠薛怀义,武则天曾借助太平公主之手,她“密诏太平公主择健妇缚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宁、将作大匠宗晋卿率壮士击杀之,以畚车载尸还白马寺”。太平公主虽参与了这件事,但抛头露面的是别人,从这件事情中也可以看出太平公主非常一精一明,她只在幕后谋议,而不公开出面参政。这种做事方法可能是因为武则天的干预,使她无法充分地展示身手,但也很可能是出自太平公主本人的政治智慧。太平公主不但秉承了母亲的睿智与美貌,同时也继承了母亲刚毅果断的政治才能,她辅助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还推动废除噩梦般的酷吏制度,为此武则天封她为监国大公主。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一次重大政治斗争是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晚年,二张倚仗武则天的宠爱,无法无天,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之势。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张氏兄弟将邵王李重润、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不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二张。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起兵诛杀二张,逼迫武则天让位于中宗,还政于李唐。太平公主也参与了这次斗争,但只是“预诛张易之谋”,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后来她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后人分析太平公主参与此事的动机可能有两个:其一是她作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张氏兄弟掌权;再一个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张昌宗诬陷她的情人高戬,把高戬投入了监狱。
唐中宗即位后,皇后韦氏想效仿武则天,不断拉帮结伙,图谋干政。这时太平公主也从后台走到前台,神龙二年,她开府置官属,并建立起自己的势力集团,发展到与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由此,太平公主及其四哥相王(即后来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都成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图谋掌权的最大障碍。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临朝摄政,并密谋害死小皇帝,除去相王和太平公主,革掉唐朝之命。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联合万骑果毅陈玄礼等起兵,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相王即位,为唐睿宗。在这次斗争中,太平公主态度积极,不仅参与了事先的谋议,而且派儿子薛崇简直接参加了行动。这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即太平公主可以让李氏掌权,也可以让武氏掌权,就是不能允许韦氏占有天下。太平公主在这次斗争中还起了一个重要作用,即在处理小皇帝的问题上,是她出面将小皇帝从御座上提下来,让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太平公主参加的第三次政治斗争则是她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斗争。唐睿宗面临的政治焦点,是唐睿宗联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争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为了保皇位,就必须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势力。为此,太平公主极想选一个弱小者为太子,于是制造种种事端意图废掉李隆基。她不仅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不该立为太子,甚至要求宰相出面将太子换掉。一次,唐睿宗召宰相韦安石,说他担心大臣都心向太子,韦安石当即反驳道:“此必太平之计。”当时,“太平于帘中窃听之”,顿时火冒三丈,立即想将韦安石治罪下狱。再到后来,“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朝廷内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左右羽林将军也都投靠了公主。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准备以羽林兵、南衙兵起兵,一举除掉李隆基。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先发制人,首先诱杀左右羽林将军,然后迅速除掉了参与一陰一谋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第”,用李隆基赐给的一尺白绫,于大明宫内悬梁自尽,绝望地离开了人世。
太平公主的血管里流动着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她从小骄横放纵,长大后野心勃勃地觊觎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有朝一日像母亲一样君临天下。然而,正如一位先哲所预言的,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面目出现,第二次则以悲剧结局告终。太平公主纵横捭阖,最后以悲剧了结的一生,仿佛为这句预言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解。她的失败,除了有她因过分注重情感使其难以应付冷酷险恶的政治斗争的一面外,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太平公主的生活非常奢侈,她家中有男女仆人千人,“田园遍于近甸膏腴”,享受着一万户户丁交纳的租税,每年聚敛的财产可敌国家收入的一至二成,因此招致无数人的反对。太平公主后来的失败,与她骄奢一一婬一一逸,暴敛财物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是因为太平公主政治腐败。唐中宗时,后宫一批女人干预政治,破坏任人制度,大搞权钱交易,通过“打条子”封授了一大批“斜封官”,即花钱走后门买来的官员。睿宗即位后废止了这一做法,但不久在太平公主的干预下,又恢复了“斜封墨敕”。这种腐败政治自然难得人心,所以当时便有“姚宋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的说法。还有,自从武则天篡位称帝以后,人们对女人干预政治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女人干政的企图都不会得逞的。所以说,太平公主注定难以摆脱悲剧人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