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向北京进逼。凡知道故宫有许多珍宝的国人都在担忧:如此数量巨大的珍宝将会有怎样的命运?不仅故宫的工作人员在担忧,民国政府也在思虑。一场波澜壮阔的珍宝南迁运动开始了。当时工作人员是怎样装箱的?用什么运输工具?运输途中有没有发生过车祸?珍宝有没有损坏或损失?运到大西南后又是怎样储藏和保管的?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谜才被逐渐揭开。
清朝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就加入了列强武装侵略中国的行列。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仍不断地向我国的东北地区派兵,并于1931年9月18日蓄意挑起事端,突然袭击东北军,并迅速攻占我国的东北三省。日军距离北平只有240公里。故宫怎么办?故宫收藏的数以百万计的珍宝怎么办?曾经一度是一个不易为世人知晓的谜。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始见一些台湾学者在某些文章或书籍中披露了一些国民党政府曾经组织力量把故宫博物院珍宝装箱南运至西南地区加以保护的事。八十年代初则有英国记者采访了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保护文物工作的专家,撰写了《故宫国宝话沧桑》一文,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发表,2004年1月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负责文物南迁的那志良所著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才使人们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民国政府通知博物院把最有价值的艺术品迅速装箱南运,什么是最有价值的艺术品呢?当时的负责人立即组织了方方面面的专家进行挑选。选件固然重要,可是保证古物在运输途中不会因撞击、受潮、过干和白蚁侵蚀而损坏又是一件难事。工作人员向北平城内古玩专家请教了正确的包装方法。挑选、装箱和登记工作进行了一年多,1933年春才竣事,共装了19557箱(一说13427箱又64包)。且不说所有的工作都应该细致、耐心,需要时间,仅说要做这么多木箱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工、多少木材、多少时间!所以当时既新做了一批木箱,每个箱子1米长、高和宽均为5o厘米。又尽可能利用一些商品包装旧木箱。1933年2月5日晚间,从紫禁城到车站沿途戒严。由几十辆板车往返于故宫和车站之间,军队护送,沿途军警林立,街上空无一人,除了车子急驰的辘辘声之外,听不到一点别的声音,给人以一种神秘的气氛。箱子装上专列火车南运,由若干工作人员和武装守卫押运。由于是运送珍宝,当然需要保密,,人民群众就不会知道这次故宫珍宝神秘南迁的大事。故宫珍宝和工作人员分为三队撤退。第一队80箱,由那志良负责。载运古物的列车到了浦口,一路上只在添煤、添水时停车,每次停车,专家们就下车沿着铁轨由前跑到后,把每个车厢的封条,都检查一遍。列车停在靠边的轨道上。军队守卫了一个月。因为南京没有适当的地方收藏,由水路把这批国宝运往上海。在上海存放了近4年,期间南京扩建朝天宫以贮存这批国宝。1936年底,朝天宫扩建完成,工作小组也就留在南京办公,还计划举行展览会。在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7月29日日军占领北平,南京也有危险。民国政府迁往重庆,并下令撤退古物。古物由船和卡车运往1000公里外的长沙湖南大学图书馆,不久又接到命令要他们离开长沙。一个月后,湖南大学就被炸为平地。撤离长沙向西南走了930公里到贵州省的安顺县,在南郊外找到了华严洞,它是一个天然洞窟,为避免坍塌,将洞窟加固,作为办公室和贮藏库。众所周知,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但华严洞的干湿度和温度还是比较适宜储藏文物的,为了文物的安全,还驻守一个连的士兵。至此这一队长途跋涉已经一年多了。1938年10月,贵一陽一也受到日机轰炸的威胁,而在华严洞的工作人员和士兵都很紧张,但终于没有轰炸。
第二批由时任中英文化协会总干事的杭立武负责。当时南京人心惶惶,都在设法逃离南京,找运输工具和挑夫极端困难。杭立武想方设法包了一艘英国太古公司的船,把第二批古物运往汉口。每箱都贴有装箱和点验者签名的封条,每个封条都照了相,每次开箱时,都要经过同样的手续。日军继续进逼,第二队又从汉口转移内地,到1938年秋才到达重庆。1939年春,日机轰炸重庆,几乎炸中这批国宝。古物箱又再次装船,这一队再向长江上游西行500公里到乐山去。最后一批7000多箱由吴玉璋负责。当运载文物的列车到达徐州停车添煤、加水时,日本飞机就出现了,所以刚到南京就设法搭火车离开南京。一个星期后,日军进行了臭名昭彰的“南京大屠杀”。从南京转移到郑州,再从郑州到宝鸡。这批古物存放在两座大庙里。宝鸡吃紧时,又把古物运往170公里外的汉中,其中要越过海拔3000米的秦岭。两地之间没有铁路,只能用卡车装运,每辆卡车至多装2o箱左右。花了48天总共装了300多车,才把7000多箱古物全部运达汉中。据当事人回忆,车队在逶迤曲折的山路上爬行,还雇了许多当地的民工肩挑手扛,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长征”壮观。可是这时汉中也不安全,一个半月后,又奉命把古物运往成都。成都在500公里外。路上过河而没有桥,只好造木筏暂充摆渡。10个月后到达成都,发现成都的城市很大,地势平坦,没有坚固的楼宇,也没有山可以挖山洞,情况不理想。古物再次启运,运往150公里外的峨嵋县城,那里安全静谧,有很多庙宇可供存放。这一队就在峨嵋的那两座大庙里住下,一住就是7年。后来在成都开过展览会。他们开箱取出古物,首先取出清宫所藏几万本价值连城的古籍,因为古书必须透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可是战后运输工具缺乏,不能冒险在崎岖的道路上运回古物。直到1947年3月,三个队才离开战时的避难所,在重庆集合。经过14年离乱,古物终于可以回南京了。
故宫珍宝南迁的三个队的总行程万里以上,而且从一地到另一地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路况不好,车辆也不怎么先进,还要遭遇日机的轰炸。如此规模的珍宝大迁徙,有没有出过事故呢?在南迁过程中真的还翻过两次车,所幸的是都没遇到什么危险。一次是乘坐人的车辆翻了,却没有人伤亡。而运送文物的车子也翻过一次。当第三队的文物车走到绵一陽一附近的一个桥头时,那桥正在修建,在桥旁搭了一座便桥以供通行,便桥搭得不高,勉强通车,司机不慎,车子翻下桥,直落到河床里去了。那些箱子外面的编号都是“文字若干号”,说明是文献馆的文物,都是些档案图书之类的东西,并不怕摔;车子虽然翻到河床里,怕水浸的纸张型文物却并没有掉到河水里;由于便桥不高,箱子受的震动不大。所以那次翻车事故什么也没有损坏。当时在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说:“古物有灵,炸不到,摔不碎!”
故宫的文物虽然分三批运出,所走的路线也各不相同,但最终都隐藏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故文物和博物馆学界称此次壮举为“南迁”。南迁文物现存海峡两岸。解放后,留在南京的故宫文物一万多箱北返故宫,后来由于“文革”,一说是有种种原因,运送文物北返的工作暂时搁置,至今仍有两千多箱瓷器尚留在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