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满政权也随之跨台。伪满皇宫中的许多珍宝很快流散到民间,中外古董商和国民党军政要员趋之若鹜,不惜重金购买。按历史事实,民国政府建立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限居在故宫的后园内,1924年又被赶出北京。然而长春的伪满皇宫为何会藏有许多珍宝?溥仪成为苏联红军的俘虏后,有多少珍宝流失海外?多少珍宝隐藏于民间?又有多少重新埋入地下或毁于一旦?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满洲帝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苏联红军的俘虏。伪满皇宫收藏的许多珍宝流散到民间,由北而南,长春、沈一陽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古董商、收藏家都瞄准了从皇宫流出来的书画作品,连国民党的军政要员也不惜重金作收藏,外国的商人、收藏家也闻讯赶来,插手收购。这些人迢迢千里奔赴东北,对伪满皇宫珍宝趋之若鹜,最后甚至不以白银论价而只认黄金。著名的收藏家张伯驹为了能买下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不惜变卖在京城的住宅,一时间“东北货”炙手可热,如火如荼。当时,有多少珍宝流失海外?多少珍宝隐藏于民间?又有多少珍宝重新埋入地下?至今仍是难以知晓的谜。首先是伪满皇宫究竟从故宫中盗取了多少珍宝。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虽然被推翻,但年仅6岁的末代皇帝溥仪仍居住在故宫内,虽然民国政府规定了他们居住和活动的范围,但他们仍有一定的自由度。再说,宫中的太监比民国的看守者更熟悉宫内的情况,所以他们会寻找机会盗取宫内的宝物。1924年,溥仪接到民国政府“半日内离开皇宫”的命令,18岁的溥仪及其家族成员其实早有准备,他们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一旦离开皇宫,靠什么去谋生呢?所以他们早就怂恿太监、家族成员和亲信偷偷地在故宫中选择宝物,并转移到自己的居住地,妥善地装箱待运。溥仪曾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许多珍宝运出宫殿,据溥杰的回忆,他每天放学回家就从宫内带走一包裹的字画,竟持续了半年多时间。溥仪还以典当、修裱等名义,由亲属将书画作品转移出宫。现在溥仪遵命在半日内离开了皇宫居地,携同所有家族成员和一些太监迁到天津,剩下的一些箱子就成了随身的行李。1932年侵华日军策划满洲政权,要溥仪任执政。经过近两年的准备,1934年3月1日,溥仪在长春郊外杏花村举行登基的祭天仪式,遂于皇宫的勤民殿登极,称“康德皇帝”,满洲政权也就成了满洲帝国。随后,他在天津的家陆续迁到长春,那些故宫珍宝也迁到了伪满皇宫,藏于不起眼的小白楼里。民国政府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曾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并要太监编写《故宫书画目录佚散》,,共记录了一千二百余件。该目录是根据末代皇帝赏赐给溥杰的书画记录编成的,因此这个数字并不等于伪满皇宫的收藏。
满洲帝国的好景不长,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溥仪深知当满洲帝国皇帝的严重后果,所以他匆匆忙忙地带上一百多件书画,乘上装载撤退的关东军首脑的火车,准备逃往日本。这列火车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连同字画去了苏联,1949年以后,他和字画又到了中国。溥仪出逃时,那些装满珍宝的木箱,约有一千多件珍宝还留在伪满皇宫的小白楼里。当皇宫的守卫者发现木箱中全是值钱的古董时,从长官到士兵就开始了哄抢,抢了古董后便作鸟兽散,在哄抢时就有不少字画被撕毁,造成前所未有的浩劫。伪满皇宫的守卫者知道,一旦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重者丧命,轻者服刑,所以有不少人得到宝物后不敢回到自己的家乡,有的迁居,有的流浪,靠出卖古董为生。有些人即使回到家乡,也将所得古董再次入土埋藏,甚至有的怕事者还将古董付之一炬了事。据一个伪军交待,王羲之的《二谢帖》和《岳飞文天祥合卷》等珍宝就是被他的妻子放入灶火中烧了。虽然这一千多件被哄抢的文物有些为收藏家所收购,后来又回到了各地的博物馆,但究竟有多少被毁,有多少被埋入地下,有多少仍在收藏家的手中,已经无法知晓。
1963年4月的一天早晨,有一个背着包袱的青年来到北京荣宝斋门市部,说包袱中是一些古字画的残片,希望作价出售。工作人员打开包袱一看,满满一包裹全是残片,有的小残片仅蚕豆般大小,从纸质来看,确实是有年代的。于是要求青年住下,过一天给予答复。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拼合研究,经过一个昼夜的努力,终于拼合成数件珍贵的书画作品,其中有米芾的《苕溪诗》,仅缺损了引首和作品的8个字,基本恢复了原貌。还有北宋名画《三马图》的跋。荣宝斋支付了令这个青年满意的价钱,同时向他询问姓名和家庭地址,青年人却不愿意回答,只说还有一包袱残片,便离去了。专家和工作人员继续进行艰难而又复杂的拼合工作,竟然拼出了《故宫书画佚散目录》所著录的37件作品残迹。1964年3月的某一天,那位奇怪的青年再次背了一个包袱来到荣宝斋,又将一包裹古字画残片售给荣宝斋。专家和工作人员再次拼合出符合《故宫书画佚散目录》著录的20余件珍贵的古字画。由于这位青年不愿意透露身份,当然也不愿意说出两包残片的来历,留下了一定的遗憾。当时的荣宝斋经理侯恺觉得,这么多重要的文物能保存下来,是给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1400元的售价和实际价值相差悬殊,所以报请当时的国务院有关领导,希望能给予那个青年奖励,但由于那青年留下的地址不详,以及紧接着的四清运动和十年浩劫,使这件事竟成了一桩悬案。许多年过去了,那个青年的身份和这些字画碎片的来历成了萦绕在他们心中最大的悬念。直到1996年,哈尔滨《新晚报》记者圆小铃费尽周折寻访到那个青年和他的母亲孙曼霞(化名)。
孙曼霞老人介绍了当年卖画的缘由:“青年人”丁心刚(化名)的父亲丁征龙(化名),早年曾留学德国和法国,抗战时回国,在张学良北京办公处工作。1945年9月8日,他告别妻子,与朋友骆大昭、王学武一起去长春看望同学和老师。时值日本投降不久,长春街上许多小摊贩手里都有从伪满故宫流散出来的文物。丁征龙懂得这些古物的价值,花钱买下了一批字画和字画碎片。
9月20日,孙曼霞在营口听到了不幸的消息:有人在营口附近的铁路边发现了自己丈夫的尸体。原来,与丁征龙同行的骆大昭见到古画红了眼,暗起贼心,于9月20日,在搭乘货运列车回营口的路上将丁征龙杀害,夺走了字画。孙曼霞当即告发骆大昭的罪行。骆大昭在铁的事实面前供认不讳。孙曼霞终于为丈夫昭了雪,并在槍毙骆大昭那天,拿回了那批字画和丈夫的遗物。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孙曼霞日渐感到这些字画长期放在家里不是回事,万一有个闪失,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死去的丈夫。最终她下定决心,为它们寻找一个更为妥善的去处。这就发生了六十年代哈尔滨青年向荣宝斋捐献文物的一幕。而荣宝斋则把这批国宝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馆,国宝最终得以回归。当然,这只是故宫流失之物中的极少部分。
由于溥仪不可能大量地将宫中瑰宝运出宫而据为己有,所以他们对于珍宝的选择可以说是一精一之又一精一的。如上举张伯驹以重金收藏的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一陽一洵手迹《仲尼梦奠帖》,北宋司马光、刘恕等史学家所编《资治通鉴》的原稿,等等。可以说都是价值连城的宝中之宝。虽然有些己经为各地博物馆所收藏,可是,还有不少流向海外。伪满时期散失的国宝,仍是一个难解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