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陕西铜川耀州窑烧制的瓷器几乎同定、汝、官、哥、钧齐名,可是在明清时期突然不见了踪影。于是有人认为,耀州窑毁于金元入侵的战火;有学者认为是因原料枯竭而衰落;也有专家认为耀州窑并未停止生产,而是转移了地点,由原来的黄堡镇转到了陈炉镇,故陈炉镇窑烧的瓷器实即原来的耀州窑瓷。
耀州窑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代表,包括立地坡、上店村、玉华宫及陈炉镇等窑在内。铜川在古代叫做同官,在宋代隶属耀州,,所以我国文献记载中把这里的瓷窑统称“耀州窑”,所烧瓷器叫“耀州瓷”。耀州窑以青瓷著称于世,在我国南北两大青瓷窑系中,耀州窑代表着北方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
耀州瓷釉色苍翠、深沉、透亮,如冰似玉,造型古朴庄重,纹饰富丽多姿,构图严谨生动。耀州窑在宋代与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齐名。但从明朝至民国前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耀州窑在各种史书中突然没了踪影。于是出现了耀州窑衰败之谜。最为普遍的观点是认为耀州窑是毁于战乱。黄堡镇是当地最早烧制瓷器的地方,耀州窑的中心窑址就是黄堡镇。黄堡镇位于漆水西岸狭长小盆地上,东北距铜川市十五公里,南距耀县十三公里,漆水从镇内流过,流经耀县与沮河汇合;镇东西皆有大道,水陆交通便利,附近出产煤与坩子土,有良好的烧瓷条件。黄堡镇能成为耀州窑的中心窑址,与其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是分不开的。在北宋时达到鼎盛,《同官县志》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也。”从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烧窑的规模是相当大的,达到了十里都是窑场的程度。但到金、元后,黄堡镇的耀州窑盛况不再。据《同官县志·工商志》记载“同官黄堡镇瓷业,宋代早已驰名……惜自金、元兵乱之后,镇地陶场,均毁于火,遂而失传。”也就是说由于北宋末期金兵南犯,宋王室被迫南迁。在战乱的情况下,黄河流域遭受了严重破坏,黄堡镇亦难逃劫祸。当时的窑工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出走,窑场规模于是逐年缩小。到明代弘治年间,十里窑场沦为荒丘瓦砾,遂之销声灭迹。于是有的学者提出黄堡镇耀州窑是由于金、元时期的战乱而导致衰败之说。关于黄堡镇耀州窑是否是由于战乱而衰败于金、元,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在金、元兵荒马乱的时候,窑工为了保命,逐年四散,流落到远离战火、远离官道的深山偏僻之地。后来虽然黄堡镇的窑场毁了,但带着手艺的窑工却在立地坡、上店村、玉华宫及陈炉镇等地纷纷落户,繁衍生息。并继续经营瓷器。耀州窑的中心虽然衰败了,但在它周边地方的耀州窑却崛起了。考古调查证明,陈炉窑在烧造时间上与黄堡窑有沿延关系,且主要生产工艺如泥制、拉坯、烧成等相同,又同处古代同官县,所以陈炉窑是耀州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耀州窑”的中心窑场——黄堡窑,在金元时期衰败以后,耀州窑的中心窑场随即转移至陈炉地区。
“黄堡衰,陈炉兴”,所以黄堡镇耀州窑的炉火并未“停烧”。这些后崛起的耀州窑,很多工人是从黄堡镇逃难出来的窑工或者他们的后裔,所以在技术上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角度说,黄堡镇耀州窑并没有衰败,只是进行了窑址转移。由于后来的耀州窑分散于多个地方,不像以前都集中在黄堡镇一地,这样单个的规模就比不上黄堡镇,但也颇具规模。如当时的陈炉镇,据文献记载:“陈炉镇……住民八百余户……镇民俱业陶,而以农为副业,陶场南北三里,东西绵延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故有“炉山不夜”之称,为“同官八景”之一。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金、元时候的耀州窑和黄堡镇耀州窑相比,也并没有衰落的迹象,仅陈炉镇这个地方就如此繁荣,如果把所有集散的耀州窑加起来,其繁荣程度绝不亚于黄堡镇,甚或有超过的趋势。当时陈炉镇等地不仅商贾云集,而且在工艺上与黄堡镇耀州窑相比也有很大的改进。如能把瓷泥中许多多余的杂质去掉,成品瓷使其成分更纯质地更加坚致,强度更加提高。并且这时已经懂得陶范印花,即在成型制坯时压印装饰花纹使得瓷坯制作十分齐整,比北宋初期时在瓷坯上刻花是一大进步,使得装饰纹样在构图上可以多样化,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对耀州窑在金、元时期的影响为什么不如宋代?有的学者分析认为与这时的耀州窑主要是属于民间经营的性质有关,导致了它的影响不如宋代。虽然耀州窑在金、元影响不如宋代,但不能说它衰败了,本质上它还是继续向前发展的。
耀州窑衰落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有的学者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认为并非史书所说的毁于金、元战火,主要是因为原料短缺以及瓷业间的激烈竞争所致。黄堡镇在北宋曾经出现过十里窑场的壮观场景,从中也可猜知窑的数量之多。黄堡镇虽然有丰富的煤和十分适合制瓷的坩子土,但这些毕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日积月累的使用,后来终于枯竭了,于是出现“此地不陶,陶于陈炉”。陶工也因此流落到陈炉一带,继续操陶业,谋生计,甚至形成规模性的迁移。另外耀州窑是以生产民间用瓷起家的,由于它越来越不适合皇家口味,明清时期耀瓷逐渐失去了为宫廷生产贡品的资格,地位日下。此时我国北方的制瓷业也逐渐南移,景德镇也在这时半路杀出,一举夺得生产宫廷贡品资格,成为瓷都,这对耀瓷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耀瓷逐渐名不见经传了,耀州窑也就衰落了。
这些观点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耀州窑衰落的真正原因还是个谜。要揭开这个谜,只能等待考古挖掘出更多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