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讲记 第33集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六祖坛经讲记 第33集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六祖前面谈顿教的理论,只谈理论没有说服力,一定要提出证明;没有证明,空谈没有力量。现在六祖大师自己作证,他本身就是那样的人,只是我们学不来。所以有人形容六祖是天才儿童,我们几乎是智障;这样的话到底是助道还是障道就不一定了。应该这么说才圆满:如果你懂六祖大师的意思,你就按照他的方式修;你真的没有能力按他的方式修,他所讲的法很好,你可以把他当成一种正知正见,你按照你的方法修也好,能顿悟就顿悟,不能顿悟就渐修,反正早晚会到,只要你愿意修就可以,没有关系;这样你不会有挫折感,你这样学才有意思。不要讲:「我学的跟修的又不一样。」我送给各位四个字,「解广行深」,但一般人不愿意解广,只愿意行深。比如学净土的人都要读净土五经,你就停留在只读那五本经;这样的概念正不正确?《观经》明明跟你讲要读大乘经,却有人解释成「只要好好读这五本经,好好念佛就好。」这样也不完全是错,这是解不广,但它可以行深。但是佛真正的意思是要让你解广行深,你的智慧才会开展。

有的人,是懒得读那么多经典,有的人是没有能力读那么多经典;你是懒还是没有能力?你如果说「我没有那个能力。」这是你自我放弃。「懒」表面上没有什么杀伤力,但它就是会慢性中毒导致死亡。你知道有些父母亲怎么说吗?「我这儿子不错,挺聪明的,只是有点懒而已。」他把「懒」当成一个不是很坏的毛病,实际上,一个人懒,他必然一事无成;修行也是一样,你懒就不会成就,你很聪明也无效。所有的坏习惯中「懒」最可怕,这是我个人很深的体悟。六祖实际地告诉我们,若是你学不了他,就学神秀,两个都是了不起,你都可以学。还是那句话,任君选择,但最后还是要回归你的自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此教法]顿教法门。[流行,]把它推广出来。[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希望跟他有因缘的人都可以顿见菩提自性。[各自观心,]每个人各自回去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这个概念《坛经》常讲:不懂就去请问人家,善知识一定不会吝法,除非你没有那个程度,否则他一定会彻底告诉你,他会开示我们、指导我们走正确的道路。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一切善法]法。[善知识]人。你要知道什么叫善知识?他今天能成为一个善知识,必然有他的来历,必然有他的原因,他一定是修行的过来人,所以才有机会教化你、帮助你去见性。你今天要变成别人的善知识,必然要下功夫;要有这样的功夫,就需要一定的因缘条件。〔一切善法〕,只要是世间有智慧的,有益于人类的,都属于善法。但〔法〕不会讲话,要因〔善知识〕这个人才会起作用。你不要把好东西都留在你家,你不会善用,不是糟蹋那些东西吗?你家有好书你不看,是不是要送人?!你东西吃不完,是不是拿出来和别人分享?你家有那么多钱你也用不到,你不拿出来布施,不是糟蹋那些钱吗?!你回家找找看,你家一定有很多好东西是你用不到的,你就拿出来。但是你会拿出来吗?你宁可放着,也不愿意拿出来。你观察一下,你就察觉到你的心打不开,好的书要送给别人,好的概念要讲给别人听,你不要吝啬。一般人为什么会吝啬?只要牵涉到利益关系,就会吝啬。如果你听我的课要花三千块,我就跟你讲:「只能听课不能录音。」如果你录音的话,谁还要来听我的课?我要靠什么维生?所以如果牵涉到利益,你就会吝法。就是要让自己不吝法,我才要出家,你们听课不用钱,名正言顺,你们要听什么,我尽量讲。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你本身什么都有,所以你应该可以自悟。但你真的没有能力,你就应该跟别人学习 。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你自己能懂,你就不需要往外求。说听课就好了,你现在一念生起「要来听课」,你也会一念生起「听也没有效,自己看就好了。」这一念生起,你就不来听课了。你真的知道什么观念是对的吗?你还会把你的观念合理化:「师父还不是自己看9你如果看懂你当然自己看。譬如,我这一生所学的东西,只有针灸有老师,从《易经》到佛法我都没有老师。《易经》也是我自己看的,我看一看就看懂了,看懂了,就教,就这么简单。如果看不懂,就问人家啊!所以你不要想说「自己看就好了。」你去书局买些书自己看看,什么是懂,什么是不懂,你都要知道。每个人过去世的累积,有他自己的因缘,每个人都不一样。就像我课外书都看得懂,学校的书,我就历史、国文看得懂,英、数、理、化都看不懂,考试都是用猜的,但每次都能够猜到五六十分,很奇怪。你说《易经》比较深,还是物理、化学比较深?按理是《易经》比较深,那就是每个人过去对这门学问的因缘。所以我过去一定不是科学家,那些东西我怎么看都看不懂。谈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懂或不懂你自己要知道,六祖只能够劝你,他讲得很圆满,一个叫自己能懂,一个不懂。懂了就不用外求,不懂就问人家。

【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依赖善知识。你们来听课,不要依赖听课,你在课堂上只是理解一分,你回去要思维;思维才是你的,没有思维都不是你的。我们一般人犯一个毛病,他听完之后回家就要去修,太快了8闻、思、修」当中,你没有经过「思」;「思」是很重要的关键。很多人以为他听到了就懂,实际上没有!你所听到的都是别人的,你得不到几分。思考过后,你就会知道懂不懂,你也可以知道你懂几分,接着就按照那几分去修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

【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六祖大师解释为什么,因为你的内在本来就有善知识。为什么?因为众生皆有佛性。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你来上课或你自己看经书,可以怀疑;但你的怀疑障碍你自己就不叫怀疑,叫愚痴,「疑」断掉你的后路是不对的。如果怀疑反而能增加你的智慧,这样的「疑」是对的。如果你现在听《六祖坛经》,你一直在怀疑我讲的是不是正确,这样就障碍你了,这样对你没有好处嘛!但是我讲的,你有疑惑,那你可以去思考,然后去求证,看有没有违背经典。如果透过这样求证,结果我讲错了,你就按照经典修。如果透过这样检验,发现原来是你会错意了,那你就进步了。光是一个字,你会用对,也会用错。有的疑会生起智慧,有的疑却是生起障碍,到底是哪个疑,你要会用。所以,学问还是在疑处当中,但疑处真正消失了,才能够断疑生信,绝相超宗,这样才真正有力道。

【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如果你「邪迷妄念颠倒」,缺乏正见,纵使释迦牟尼佛来讲也没有用,你把六祖请出来也无效。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前面那段讲的是邪见,这段讲的是,当你正见一生起,依你的正见来观照,你所有的问题就消失了,你就能够见性,〔一悟即至佛地〕;这个意思并不代表你就有释迦牟尼佛的程度,这要看人。举个例子,六祖大师虽然度了四十三个弟子开悟,但不能说他们和六祖的程度一样。初地的菩萨不及八地的菩萨,八地的菩萨不及等觉、妙觉,还是不一样。六祖大师是这样讲,但你的程度不一样。你把「佛」解释成「觉」,你〔一悟〕就觉了,这样比较通用。如果你把「觉」解释成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成佛,就太快了。听《六祖坛经》抱着很轻松的心情,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听佛法不需要听得很严肃,当然,我们听佛法轻松,但不失庄严,这叫中道,叫不取不舍,要做到这样的中道,在日常生活就要去体会。比如孩子,教也不对,不教也不对,教会反弹,不教会放纵。事实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你对人家好,他得寸进尺,对人家不好又有失厚道,所以待人要若即若离。不是学佛才要谈中道,学佛就是要打破一切的概念,回归到你的日常生活,这就是佛法。离开你的生活根本没有佛法可言,如果生活归生活,佛法归佛法,佛法就只是学问,跟你不相干。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