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22太公传奇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22】太公传奇

姬姓周族的附近,生活着一个姜姓民族,其中一支迁到今河南南一陽一附近的吕地。我们即将出场的这位传奇人物便是其中一员。他名尚,字子牙,按中国复杂的姓氏称呼方式,他既可被称为姜尚,又可称为吕尚。为了与民间各种关于他的传说相应,我们不妨以字称他,叫他姜子牙。

关于姜子牙遇姬昌的经过,无论正史传说,版本可是不少。总的说来,大约是姜子牙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旁门左道,无所不通,可就是无人赏识,在怀才不遇中垂垂老矣。直至演易大成的姬昌狱中归来,明君贤相,相见恨晚。据说姬昌大呼:“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姜子牙就又多了个新名字,太公望。

在很多方面,商周之交的历史与夏商之交极为相似,以至于疑古派很多人干脆认为夏是人们凭空想象的。这种莫明其妙的猜疑,已被证实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去管它。但与伊尹一样的是,姜子牙一入周的统治集一团一,便立刻成为核心人物,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朝,功勋卓著。

姜子牙在文王时期设计的翦商活动,大致有麻痹敌人,争取人心,各个击破等等,几乎是伊尹的翻版。只是与伊尹以厨论道不同的是,姜子牙讲了更多一精一辟的语言。比如劝文王收敛雄心时所说的名言:“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将有动,必有愚色。(鸷鸟将要出击之时,必先收起翅膀,低空飞翔;猛兽将要搏击之时,必先竖一起耳朵,悄悄潜伏;圣人将有动作之时,必先装出若无其事,愚笨不堪的样子。)”另有对付纣王的“因其所喜”,“亲其所一爱一”,“辅其滛乐”,“养其乱臣”,“贿以重宝”,“尊之以名”等等招数。他的这些名言又被后人加以发挥,写成《六韬》传世,成为兵家鼻祖。

伊尹的策略已在第10节详加阐述,姜子牙也没搞出太多新花样。只是姜子牙指导文王所谓修德行善,争取人心的方法,倒有一处值得一提,便是“有亡荒阅”的政策。

这是一条有关奴隶的政策。当时贵族与奴隶的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奴隶逃亡现象越来越普遍。贵族们既怕自己的奴隶逃亡,又竞相收留别人的奴隶,竟因此引发了许多诸侯混战。姜子牙建议文王,号召周边各个部族,全都实行这个“有亡荒阅”的政策。也就是任何人不得收留逃亡奴隶,谁家收到,必须送还其他贵族,并定期进行大规模搜查。此策一出,周边各族群起响应,战事减少,各族纷纷归周。春秋楚灵王时名相无宇那番“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著名论述中,甚至说道:“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所以得天下也。”

可见,无论是儒家念念不忘的文武周公,还是西方大加赞扬的希腊民一主,人民的概念大约都不包括奴隶的。我们可以猜想,不管在中国或是西方,所谓文明社会的丰硕成果是建立在奴隶的血泪之上的。他们为我们呈现了古文明的灿烂多姿,却不得不隐身在史书中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偶尔被我们辛苦地挖掘出来,却在更多时候被世人所完全遗忘。

十分遗憾的是,无论我们有多大的热情关注他们,可历史终究是由另一群人写就的。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所知的少之又少,我们不得不把更多的视线继续投向站在舞台灯光下的人们。只是在偶然发现他们踪迹的时候,我才不能不为他们的悲惨遭遇所震撼。现在有很多喜欢写穿越小说的人们,其实哪怕真能穿越时空的话,大家也未必想去尝试。因为回到那个时代,你大有可能成为永无出头之日的奴隶,无声地淹没在茫茫无际的历史长河之中。

收拾心情,我们继续姜子牙的灭商部署。公元前11世纪,又是游牧民族四面兴起之时,商军主力正在征讨为祸东边的游牧民族东夷,姜子牙辅佐姬昌在西面以代商讨叛之名,行扩大地盘之实。周的领地,从岐山西北的甘陕边界,一直推进到商都朝歌的边上。史载:“三分天下有其二”。或有夸张,但恐怕去事实竟也不远了。

扩张之后,姬昌将周都从岐山脚下东迁到丰邑。丰邑这个地方,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王气之地,今后,它以长安的名字,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

但就在周族紧锣密鼓地准备与商朝决战之时,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周武王。

第19节

武王二年,姜子牙在盟津(今河南孟津)主持了一次西方诸侯的集体军事演习,周的威望与实力已臻鼎盛。诸侯皆言“纣可伐矣”。但姜子牙与伊尹一样,是选择战机的高手。他说:“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也就是一定要等商朝喘不过气的时候再将它掐死,方不费吹灰之力。因此有人怀疑东夷的叛乱本就出自姜子牙的挑一拨,也不无道理。

这样,武王与姜子牙又等了两年。东夷族一陰一魂不散,纣王的一性一格弱点使其不顾周之心腹大患,誓灭东夷而后快。纣王的一意孤行引起许多大臣向周叛逃,两大忠心耿耿的股肱之臣比干、箕子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商的统治阶层已经分崩离析,正所谓“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姜子牙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发起总攻。可能是文王的《周易》筮法只传给了武王的弟弟姬旦,武王未得其一精一髓。出征之前,仍然用了龟甲来占卜。结果是“龟兆不吉”。但姜子牙强劝之下,武王终于决定不顾占卜结果,毅然发兵。

公元前1046年(此年代争议颇多,这里从主流意见),周武王聚集各路诸侯,共战车三百,车兵三千,步卒四万五千,仍于盟津会合,向朝歌挺一进。在朝歌七十里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与纣王大军相遇。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战役——牧野之战爆发。

这是一场中国的战车大战。与卡叠什的突袭与反突袭不同,牧野之战纯属两边车步集一团一的正面交锋。商代的战斗传统是各战斗单位的步兵在前列为方阵,军官身份的贵族甲士乘坐战车,于步兵身后一字排开。步兵先上,而后战车才投入战斗。

姜子牙改善了这一战斗方式,将三百辆四马所拉的大型战车编为前锋方阵,由他亲自率领,向商军步兵方阵发起猛烈冲锋。

这一场面极其壮观,《诗经·大明》有云:

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驷騵彭彭。

维师尚父,

时维鹰扬。

从这一点看,姜子牙更像是一个勇冠三军的壮年猛将,我们很难相信他竟是一个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头了。

这一摧枯拉朽的声势彻底击垮了商朝军队,武王随即率大军掩杀过来。这场决定两个王朝命运的大战,仅用了一个上午,就以周军压倒一性一胜利而告终。正是:

凉彼武王,

肆伐大商,

会朝清明!

纣王逃回朝歌的王宫之中,自一焚而死。

文王、武王的胜利,主要在于他们拥有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姜子牙,而纣王的失败固然在于他本身才智的局限,更重要的在于这种具有小聪明的人难以逃脱的一性一格弱点。所谓纣王的荒一婬一残暴,鉴于姜子牙惯于收揽人心,为了宣扬战争的正义一性一,周王朝史官的记载有多少水分,我们也无从考证了。但孔子的知名弟子子贡之言,或可参考:“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也就是说亡国之君,岂有不被新朝史官肆意贬低之理。纣的罪恶,怕没有人们说的那么严重吧。

但总的说来,这是一场纯男人之间的对决,胜负以智分,以勇见。至于美一女妲己如何迷惑纣王,祸国殃民,致使天下大乱云云,多半是后世书生往纣王或美一女身上故意抹黑之作,颇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倘若信以为真,未免有些无聊了。

周军取得牧野之战决定一性一胜利之后,迅速占领朝歌,继续分兵四处,以风卷残云之势拿下了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史书载:“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也就是说,周人曾经连饭都吃不饱,打下殷商之后才得以丰衣足食。这么看来,无论周王朝的史官们如何强调他们是仁义之师,我却怎么看怎么像一场强盗的抢劫,只不过是一股高级些的强盗罢了。

事实可能正是如此,周灭商之后,商的许多诸侯根本不承认周的宗主权,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便是一个缩影。如何稳住局面成为周朝统治者的大难题。

武王灭商之后,仍将统治集一团一迁回西边,只不过从丰邑挪到不远处的镐京而已。却将纣王的儿子武庚留在朝歌,只是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监视他。其原因正在于如果不把商王的儿子抬出来,商地居民根本无法治理。这再次说明,周侵商的战争一性一质,怕并不像中国传统史书所描述得那样高尚和简单。

偏巧武王灭商之后不久便即病故,少年成王继位。刚刚建立的周朝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时势造英雄,姬姓家族中又一个天才人物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他设计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方案。这套方案,终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源头,儒家哲学的先驱。请看下集——周公制礼。

来张地图

牧野之战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