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
【64】菩提悟道(上)
关于佛教的起源,我看到过很多历史书上这样写着:公元前6世纪,由于万恶的种姓制度,印度的阶级矛盾愈发尖锐。穷人们过着饱受压迫,暗无天日的日子。一位悲天悯人的王子,为了消除这一状况,开始宣扬众生平等,佛教诞生。
我认为,如果谁这样去解释佛教的起源,那我只能说,他至少不真正了解印度,不了解印度人。
在我们的世界上,没有一门学问能如《奥义书》一般有益和高尚。他慰藉了我的一生,使我死也瞑目。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
要谈佛教,须要从古老的印度哲学谈起,须要从《奥义书》谈起。
印度次大一陆是一片奇特的土地,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诞生了没有宫殿、没有神庙、没有战场的摩亨佐·达罗文明。而远道而来的印欧游牧民族,虽蛮一性一不改,却也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表现出一种与他们在欧洲、西亚的亲戚皆然不同的一性一格特质来。
与整个亚欧大一陆的永无止境的相互征伐相比,这片土地总是显得那么的安静。安静到被忽视、被遗忘。
安静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慢慢迷上了一件事情——思考。
因为思考,印度的宗教经典《吠陀经》特别地卷帙浩繁;因为思考,在敬神与祭神中,印度发展出格外博大一精一深的宗教哲学。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何处去?我们身在怎样的世界?谁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印度人没有像大多数文明一样,自己编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来解释一切,而是坐下来,对这些问题开始了认真的思索。
而所有这些思索,都写进了《奥义书》中。
它是千百古印度人思索的结晶,人类上古文明最伟大的一精一神遗产。
佛陀放弃王子之位独自出行之事尽人皆知,然而你也许不会想到,在古印度,这根本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无数印度人抛弃了财富、地位、家庭,一个人躲起来,独自去思考宇宙与人生的真谛。
《奥义书》里就记载了一个国王,放弃整个王国,躲到森林之中的事情。看看他的这段感言吧:
在这发臭的不结实的躯壳内,不过是骨骼、皮肤、肌肉、骨髓、肥肉、一精一液、血液、粘一液、泪水、鼻涕、尿、粪便、肠气、胆汁与痰的结合一体,欲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这躯壳里的一精一神,为怒火、贪婪、幻想、恐惧、沮丧、妒忌、别离、怨怼、饥饿、干渴、衰老、死亡、疾病、忧愁和喜一爱一所痛苦,欲念的实现,果真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吗?
海洋会干涸,山峰会坍塌,北极星也会移动它的位置。
在这往复循环中,我们究竟为什么,在追求欲念?
人为欲念而生,终免不了要眼看着自己回归大地,不是么?
虽然悲观,但是智慧。
我们还注意到,这些印度最古老的哲学家们总是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森林里、深山中、大树下、湖水边,其实印度人在对宇宙与人生的观察中,比中国人更早的悟出了那个伟大的概念——天人合一。
而更为惊人的是,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印度的哲人便不再只用头脑,而是动用起整个身一体去思考,去天地之间搜寻灵感与答案。这种思考方式,在整个世界绝无仅有。两千多年后,这种方式忽然间以另一种形式风一靡一世界,那就是瑜珈。
可以说,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到处都是哲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苦苦地思索之后,便从深山老林中走了出来,开始在印度各地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而由于各人所悟截然不同,印度的庭院里、街市上,哲学辩论已成盛景。而由于这种辩论很合印度民众的胃口,于是每一场辩论,总是能聚集一大批听众。
王公贵族纷纷把自己的庭院贡献出来,举办这种辩论,甚至还为争论获胜的智者提一供了高额奖赏。
这是一个怎样的思想自一由的时代啊!
由于此风渐盛,很多王子自小就深受思辩之风的影响。而在这众多王子中,有一个格外聪明的小孩。他的名字,就叫做悉达多·乔达摩,后世尊称他为释迦牟尼。请看下集——菩提悟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