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文景之治(下)
第二位,晁错。
从生平身世上看,晁错好像跟贾谊扯不上任何关系。但在政见上,晁错简直就是贾谊的忠实粉丝。他一生都在坚持两个政治主张:劝农、削藩,根本就是贾谊治国理论的翻版。
这些主张对汉文帝来说,一点都不新鲜。文帝也没有重用他,但又看出来此人的确是个人才,于是就安排他去教太子了。结果,晁错的学识、智慧和口才,深深地折服了太子,成为太子最为倚重的人物,并即将在景帝一朝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位,周亚夫。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他跟汉文帝之间也有个有名的故事。文帝去周亚夫的细柳营劳军,先是听说没有将军将令,连天子都不得随意出入,然后是被禁止在营中跑马,最后见着周亚夫了,人家连跪都不跪,只行军礼。结果汉文帝被周亚夫军中军纪深深震撼,自此视其为国之栋梁。临终传位时特地嘱咐太子,国家有难之际,周亚夫为可用之才。
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的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为汉景帝。
景帝即位之后,果然对晁错言听计从。在晁错的坚持下,景帝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削藩运动。
跟贾谊相比,晁错的削藩理论要更激进些。贾谊讲究的是“割地定制,地尽而止”,慢慢削弱封王势力。所以文帝时,往往只是在封王死后,把封王的封地分给几个儿子,以减小封王的规模。而晁错讲究的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所以景帝时,中央干脆直接从封王那里抢封地。
几个比较大的诸侯王,吴王、楚王、赵王,都被抢了。诸侯王被彻底激怒。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纠合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号称五十万大军,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便是汉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国之乱”。
晁错的目的达到了,地方封王与中央政一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将以一种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解决。汉朝的政治命运,将在战场上决定。
这一切都是晁错计划好的,唯一没有计划好的,是他自己的结局。
面对来势汹汹的诸侯王,景帝做了一件在后世极具争议的事情:杀掉晁错。
可怜的晁错在穿着朝服上朝的路上直接被拉到刑场腰斩,父母妻子无一幸免。
那么争论就在于,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他该不该杀晁错?
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景帝见到敌人的气势害怕了,于是听信了晁错政敌袁盎的谗言,以为杀掉晁错就可以令七王退兵,所以赶紧晁错拿出来做牺牲,来解决眼前的危局。结果诸侯王根本就不肯退兵,晁错白白送命。
当然这种可能一性一也不是不存在的,可看起来,汉景帝实在不像是那么脓包的君主。他诛晁错,应该有着更深一层的用意——为战争正名。
我下面来虚构一小段市井小民对话,想来民众的反应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的:
张三:“喂,你听说了没?吴王造反了!”
李四:“为啥?”
张三:“听说朝廷里头有个叫晁错的,老说人家吴王想造反,然后就成天在皇上耳边吵着什么削藩削藩的,吴王火了,就说一定要帮皇上杀了这个乱臣贼子。”
李四:“怎么还有这种人?吴王是好人啊,对咱们普通老百姓很好的,以前也从来没听说吴王要造反啊!”
张三:“就是就是,这种挑一弄是非的小人就是该杀。”
……
王五:“你们还不知道吧,皇上已经把那个晁错给杀了。”
张三、李四:“真的?!那这下太好了,不用打仗了。”
王五:“哼,想的美!吴王一点都没有要收手的意思呢。”
张三:“难道说……吴王真的想当皇帝?!”
李四:“那可是大逆不道啊!”
王五:“嘿嘿,这才消停几年啊。看着吧,咱们又要遭殃了。”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根本不懂什么中央集权的大道理,也不关心什么政治内幕。人都是讨厌变化的,他们最痛恨的,就是战争的挑一起者。杀掉晁错,这个挑一起战争的罪名就从朝廷转嫁到了诸侯王身上。
人心在一场战争中虽然未必是决定一性一因素,但不可否认地对战争胜负有着重要的影响。景帝杀晁错,立刻就占据了舆论优势。不但百姓民心归附,连那些曾经反对削藩的朝臣也都会立刻站在景帝一边。景帝就可以从容地调配所有资源,从而有了更大的把握夺取战争的胜利。
第161节
所以,晁错一家的命,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大大增加了朝廷赢得这场战争的概率。
政治跟棋局的区别就在于,棋盘上弃掉的每个棋子,都是没有生命的,而政局中死去的,却是与我们每个人一样的,活生生的人。可对君王来说,他必须最大限度地淡化这种区别。因为,夺取棋局的胜利,比起某个棋子,实在是重要太多。毕竟,它关乎另外千万个棋子的命运。
景帝没有忘记父皇的遗言,在这最关键的时刻,直接将周亚夫升到太尉,统领全国兵马,出征平叛。
事实证明了这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交锋。周亚夫的用兵水平高出对手太多,他利用梁王拖住吴、楚主力,自己坚壁不出。待到吴楚疲敝之时,他突然出击切断敌军粮道,吴楚军粮尽兵疲,引兵退走。周亚夫乘胜追击,吴楚军大溃。楚王刘戊自一杀,吴王刘濞退至江南,后在内讧中被杀。其余也纷纷望风而降,叛乱就此平定。
这是一场对中国历史极有影响的战役。从历史上对这次叛乱的称谓,“七国之乱”,即可看出,当时的封王权力非常大,那些大片大片的封地根本就是国中之国。现如今,朝廷的胜利,使得国家权力前所未有地向中央集中。
从秦始皇灭六国、确立郡县制,到刘邦、吕后剪除异姓王,再到贾谊、晁错力主削减同姓王势力,最后由汉景帝、周亚夫对地方势力完成致命一击,历时半个多世纪,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越发稳固,为不久之后汉武帝的帝国大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平七国之乱,是景帝一朝最最重要的大事。至于其它政治、经济政策,景帝基本沿袭了文帝以来的黄老之术,轻摇薄赋,与民休息,以俭治国,汉朝经济继续增长。
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景帝比文帝狠得多。像文帝那样以国库赏赐贪一官的事情不可能再发生了。郅都、宁成这等汉朝有名的酷吏都是景帝起用的,宗族、朝臣、地方官吏、豪杰游侠皆被景帝的严厉措施杀得闻风丧胆,这也进一步确立了中央政一府的威严。
所以,终景帝一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收权。
所有威胁到中央权力的人,都要被干掉。七国之乱结束的时候,景帝曾下诏,所有叛军三百石以上官吏,一律杀无赦,绝不容情。
而这所有的措施中,还包括另一个引起巨大争议的事件——周亚夫之死。
那又是一顿著名的宴席。周亚夫的面前的盘子里,摆着一大块肉,但旁边没有刀子,没有筷子。周亚夫开始转身向侍从索要筷子,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却大大触犯了景帝的禁忌。
皇帝给你什么,你就得安分地接受什么,岂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索求?景帝属于那种政治心机极其深沉的人,他从这一微小的事情中察觉到了危险。
他缓缓说到:“难道我给你的还不够么?”一语双关,试图让周亚夫明白自己的心意。
可周亚夫却偏偏是一性一格刚强之辈,直一挺一挺地跪下来,没有半句表示愧疚的言辞。景帝挥手让他起来,正准备再点拨几句,周亚夫却转身扬长而去。
他的结局就此注定。
果然,不久之后,景帝将其下狱,周亚夫在狱中愤然绝食而死。
景帝安心了,他为自己的继任者扫除了最强大的威胁,没有什么再能干扰皇帝的权力了。
前有晁错,后有周亚夫,两位忠心才干均冠绝当世的栋梁,他们为国家的强大统一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却又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强大统一,而被君王杀掉。
好纠结的悖论!
政治与人一性一的矛盾,贯穿了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始终。
这是谁的悲剧?
事实是,晁错死了,周亚夫死了,可大汉朝的车轮却不可阻挡地滚滚前行。一个辉煌的时代,就在前方。
不过,我们先不急着驶进那个时代。时光一晃已是本世纪的下半叶了,我们应该去地中海看看。又一出宏大的悲剧正在那里上演。请看下集——非洲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