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亨德尔画传 第五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亨德尔画传 第五章

25. 《弥赛亚》

亨德尔的整个身体开始幸福地不停颤抖,应该紧紧抓住这些旋律,让它延伸、扩大、突出、飞翔、循环,充满整个世界,充满整个宇宙。他得赶紧用笔把这些珍贵的旋律记录下来。亨德尔的笔在纸上飞快地响着,疲劳、困倦和沮丧一扫而光。他感到自己的精力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沛,乐思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喷涌。如果说过去的音乐是他自己在写,那么现在,他觉得不是他在写,而是上帝通过他的手在写,写一部永恒的音乐。

1741年8月22日(星期六)下午,亨德尔正式开始《弥赛亚》的写作。此后,他每天都这样废寝忘食地写着,未迈出房门一步。饿了就把仆人送来的面包随便撕一块塞到嘴里,渴了就胡乱喝几口仆人端上的咖啡。只用了6天时间,他就完成了《弥赛亚》的第一部分《预言与成就》,这一部分预言未来的岁月里将有一位贞女怀孕生子,取名叫耶稣,他要把人类从罪恶中拯救出来;9月6日,第二部分《受难与得胜》也完成了,这一部分叙述耶稣的传道和受难;9月12日,亨德尔写完了第瓤分《复活与光荣》,这一部分讲述耶稣在死后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并在向门徒显现四十天后升天,未来的日子他将重新降临并审判人类。

到这里,清唱剧《弥赛亚》整部作品的架构就算是完成了。之后,亨德尔又花了两天时间,写完了管弦乐部分,并对整个作品加以润色,9月14日,长达354页的清唱剧《弥赛亚》总谱终于大功告成,亨德尔总共花了24天写作这部作品。整部《弥赛亚》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它生机勃勃、华美壮丽。在写作过程中,亨德尔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以至于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把手稿浸湿。写到第44部分《哈利路亚》大合唱时,亨德尔仿佛看见天门向他打开,耶稣坐在圣天父的右边,他震撼不已,情不自禁双膝跪地,两只手向天举起……

通过这24天的心路历程,亨德尔觉得自己完全成了一个新的人,思想意识变了,脾气性格变了,整个生命状态都变了。上帝真的存在,而且上帝是又真又活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亨德尔觉得自己这一生中所有的经历包括创作这部《弥赛亚》都是上帝精心安排的,他之所以会有这样多的坎坷遭遇,就是因为他一直不肯服输,他喜欢像雅各一样跟上帝摔跤。而实际上,雅各也好,他自己也好,都是无法摔过上帝的。然而由于他个性执著,竟然凭着自己的意志力支撑了这么多年。现在,《圣经》上描写的情景在他身上出现了,上帝摸着雅各的大腿窝了,雅各那强壮有力的大腿要瘸了。那么什么才是亨德尔的大腿呢?就是他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歌剧!

写完《弥赛亚》之后,亨德尔又以巨大的热情开始写作另一部同样取材于《圣经》的清唱剧《参孙》。10月29日,《参孙》完稿了。

26. 都柏林

写完《参孙》不久,爱尔兰总督威廉·卡文迪什公爵邀请亨德尔去作访问演出,亨德尔欣然同意,他带领一支歌唱队伍出发了,著名歌唱家苏姗娜·赛比尔就是其中一员。他们总共花了两周时间,于1741年11月18日到达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

三天后,亨德尔在圣安德鲁教堂为莫西医院举行了一次义演,演奏了《乌德勒支感恩赞》和两首赞美歌。很快,他又在圣安德鲁教堂举行了第二场音乐会。这两场演出都极为成功。为了报答热情的都柏林市民,亨德尔又连续举行了十几场演出,场场爆满。一时之间,亨德尔成了都柏林家喻户晓的人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引起人们的议论。亨德尔那颗孤寂落寞、伤痕累累的心得到很大安慰,他希望能在都柏林多停留一段时间,在时机成熟时,把《弥赛亚》正式推出。亨德尔写信给国王乔治二世请假,并得到了批准。他可以放手准备《弥赛亚》的演出事宜了。

获悉《弥赛亚》将要举行首演的消息,都柏林慈善协会派人来找亨德尔,希望他把首演改为义演,演出收入用来资助那些病人和囚徒。亨德尔爽快地答应了,他觉得《弥赛亚》这部作品应该永远属于那些在疾病和牢狱中受难的人们,因为耶稣基督就属于那些在疾病和牢狱中受难的人们,而他——亨德尔自己,也曾经是一个无药可救的病人,是上帝的大能在疾病的折磨中医治了他;他也曾经是一个身陷囹圄的罪人,是上帝的大爱从罪恶的捆绑中释放了他。商定妥当后,《弥赛亚》将以义演形式推出的消息由《都柏林日报》发布出去。在演出海报上,“为囚犯和病人义演”的字样印在很明显的位置。1742年3月27日,《弥赛亚》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预演,到场的观众们看了都非常感动。4月9日,《弥赛亚》的彩排又激起一片好评。为了让音乐厅里容纳更多观众,达到最佳的筹款效果,《都柏林日报》向观众发出呼吁:女士不要穿蓬裙、男士不要带佩剑。

1742年4月13日耶稣受难节,《弥赛亚》在位于菲希安布尔街的音乐厅隆重上演,这里本来只能容纳600人,可是前来观看的人数竟然达到了700人。演出时,亨德尔带来的演员和都柏林的教堂唱诗班一起合唱,阵容非常浩大整齐,演出气氛庄严肃穆。第一个音符刚刚奏响,观众们就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紧紧抓住了,有人身不由己地哆嗦,有人莫名其妙地饮泣,在这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悲壮雄浑的音乐,他们从未听过如此具有感染力的音乐。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创造天地万物的上帝,正在用他那慈爱的目光看着他们,看着他们在罪恶与黑暗中彷徨和挣扎。为了把人类从这种极端的苦难中救赎出来,上帝差遣自己的独生儿子造成肉身,来到人间,用三十三年的时间担当人类的罪恶、忧患和疾病。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悲惨地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又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就在这个音乐厅里,就在这些人中间,正用他那双带着钉痕的双手抚摸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每一个人都渴望把自己的心门打开,好把那个痛苦的自己交出去,把一个欢乐的上帝迎进来;把那个失败的自己交出去,把一个胜利的上帝迎进来;把那个羞辱的自己交出去,把一个荣耀的上帝迎进来。从此以后,在肉身里面活着的将不再是过去那个苦苦寻找的人,而是另外一个有着上帝形象的人,一个有着上帝荣耀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光明的人……

演出结束后,人们奔走相告:一部空前绝后的声乐作品问世了!《都柏林日报》更是对《弥赛亚》作出高度评价:“对于那些怀着钦佩心情挤满剧场的听众来说,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这部作品所提供给他们的愉悦,它适合于用最崇高、最庄严和最动人的词句,传送给那些被吸引和陶醉的心灵和耳朵。”

对于在都柏林获得的巨大成功,亨德尔感到无比兴奋。他又在都柏林停留了好几个月,直到1742年秋天的8月13日,他才结束了历时10个月的爱尔兰之行。恋恋不舍地离开在都柏林结识的一帮新朋友,亨德尔带着自己的随行人员回到了伦敦。

27. 《参孙》

与伦敦10个月的隔离,使许多事情发生了改变,亨德尔变了,伦敦也变了。亨德尔的离去使伦敦人慢慢恢复了平静,对他的敌意似乎也消除了。

但亨德尔的生活仍然像十个月前一样低调。很长时间,他都不举行音乐会,也不和外界接触。他在反省过去,他在积蓄力量。强大的宗教**使他为了清唱剧而放弃了歌剧,他把创作的方向转向了创作与信仰有关的宏篇巨作。如果说过去创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的话,那么此后他的创作则以教化为目的。一部作品如果仅仅给大众提供了娱乐,那么它仍然是一部失败之作,它应该给大众带来更多更好的东西,那就是对灵魂的滋润、净化和拯救。

亨德尔没有忘记观众,观众也没有忘记亨德尔。在欧洲各地,人们都还在欣赏着他的作品。在伦敦,还有一些热心人士公开发出呼吁,要求尊重亨德尔的才能,揭露那些妄想破坏亨德尔名声的阴谋。

看来,亨德尔复出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了。

1743年2月18日,清唱剧《参孙》在科文花园剧院上演。《参孙》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胜利,从2月到3月的一个月里,就连续演了八场。在以后的好多年里,更是经常重演。

像《弥赛亚》一样,《参孙》也是一部取材于《圣经》的清唱剧。脚本根据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力士参孙》改编而成。参孙是以色列人的英雄和领袖,为了让他把以色列人从非利士人的奴役中拯救出来,上帝赋予了他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上帝也给了参孙一个必须遵守的命令,那就是他绝对不能把头发剪掉,否则他的力量会马上消失。非利士人花钱贿赂非利士女人大利拉,让她骗参孙说出力量的秘密,经不住大利拉的再三哭闹,参孙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在睡着的时候,他的头发被剪掉,非利士人把他抓住,并把他的双眼挖去。慢慢地,参孙的头发长了出来,他的力量又悄悄恢复了。这一天,非利士人祭拜他们的大衮神,有人提议把参孙从死牢里带出来,给他们献艺取乐。参孙借机推倒神庙的石柱,神庙完全坍塌,参孙与数千名非利士人同归于尽,他死时杀死的敌人比生前杀死得还多。

创作《参孙》时,亨德尔融入了太多的生命体验,他坦承自己和笔下的参孙是一体的。参孙的一生就是他这些年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他不仅在外表上和参孙相似,在内心深处他也和参孙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参孙眼睛能看见的时候,心灵的眼睛是瞎的;他的眼睛被敌人挖掉了,心灵的眼睛却从此亮了起来。这种情形跟他这些年的个人奋斗是多么相似呀。

上帝既让他像参孙一样失败,也必会让他像参孙一样胜利。他相信,那茂密的头发,会重新长起来的;那伟大的神力,也会重新回到他的身上。

28. 《弥赛亚》的复活

有了《参孙》的成功,《弥赛亚》在伦敦的演出可以提上日程了。然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那些古板保守的宗教人士亨德尔还是非常了解的。1742年《弥赛亚》在都柏林上演时,他们就认为在剧院上演《弥赛亚》这样的作品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大力阻挠;现在,他们仍然不会轻易放弃阻挠。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阻力,亨德尔决定采取回避策略。在报纸上刊登的演出广告中,他没有正面提到《弥赛亚》的剧名,只是笼统地说一部新的宗教清唱剧将要上演。然而麻烦还是出现了,有人写信给报社提出抗议,他们说亨德尔这种把剧院当做教堂、把演员当成祭司的做法是上帝所不容许的,也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对此观点,亨德尔的支持者们给予了有力的反驳,他们说虔诚可以使任何地方、任何人变得神圣起来。

好在亨德尔没有跟这些人僵持下去,对于《弥赛亚》他有足够的信心。1743年3月23日,《弥赛亚》首演,英王乔治二世亲临现场观看,当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开始时,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立起来,一直听到全曲结束。看到国王这样做,在场的贵族们也纷纷效法。此后,每逢演唱这首大合唱时,全体听众都会肃立聆听,渐渐地,成了惯例,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了避免保守派宗教人士抗议,亨德尔十分注意对《弥赛亚》演出节奏的把握。1743年,《弥赛亚》只演出了4场;1745年,演出了两场。然而,《弥赛亚》的长久力量却是任何人都挡不住的,它在伦敦产生的影响虽然不是那么立竿见影,却是那样稳健长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弥赛亚》的声誉日渐提高,特别是多次慈善演出之后,人们更是通过它认识了上帝的爱。

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威望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乔治二世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后来,《弥赛亚》渐渐被制度化了,演出次数大大增加,演出规模越来越大。《弥赛亚》还被冠以“独一无二的救世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圣乐”、“激励人类的无价之宝”等美称,被当做英国国教敬拜的仪式之一,亨德尔也被称为“圣乐之祖”。像当年在都柏林首演时那样,《弥赛亚》的演出收益主要用于慈善事业。因这部作品,无数的孤儿、病人和囚犯得到了救助,改善了生活,无数的灵魂得到了拯救。为了使义演能帮穷人募到更多的款项,亨德尔生前一直不愿意出版《弥赛亚》。

亨德尔不再像过去那样急功近利、注重外界对他的评价,而是开始追求人生真实的意义。成也罢,败也罢,这一切都不再是他最关心的了。因为他知道在这一切外在环境的背后,有一位上帝掌管着世界,掌管着他的作品,掌管着他的观众。如果他失败,他的失败是为了荣耀上帝,他心甘情愿;如果他成功,他的成功也是为了荣耀上帝,他也心甘情愿。

现在再回顾过去痴迷了35年的歌剧,亨德尔觉得那像是一场梦。他还经常想起1704年在汉堡时认识的老律师波斯塔尔,波斯塔尔就写了一辈子歌剧,到了晚年才恍然大悟,知道那是浪费时间,浪费了神的恩典。想不到的是,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过去了,亨德尔自己也走到了波斯塔尔这一步。更发人深省的是,他也像波斯塔尔一样忏悔了,他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他了,他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上帝。

他写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深刻。在摆脱了正统意大利歌剧的束缚之后,他的戏剧才华在清唱剧中找到了更为广阔、更富表现力的出路,清唱剧是亨德尔对音乐艺术所作的最富创造性的贡献。他晚年所写的一系列清唱剧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表现上帝无限的慈爱和伟大的救赎。在这些作品中,亨德尔把高度的艺术技巧和虔诚的生命信仰融入到一个个音符之中。这些作品,给无数的迷途者指明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29. “雅各”改名“以色列”

人生的道路总是会有一些反复,亨德尔也不例外。有一段时间,他十分怀念过去的日子,他又有些技痒难忍,有一种想写歌剧的强烈冲动。他开始盘算,如果把现在的技巧和过去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再向观众推出来,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创作,还能让观众得到更完美的艺术享受。于是,他着手进行一些创作实验。1744年,他写出了歌剧《赛墨勒》。《赛墨勒》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它不是清唱剧,而更像是一部歌剧,有一些清唱剧式的合唱而且没有舞台表演。虽然他对这部作品抱的期望值挺高,可到演出时它失败了。在《赛墨勒》中,伦敦观众无法得到他们需要的丰富营养。《赛墨勒》把亨德尔放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它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四个晚上。

后来,亨德尔又根据古希腊神话写了一部歌剧《赫拉克利斯》。在古希腊神话中,赫拉克里斯是一位能拔山填海的大力神,然而这部写大力神的歌剧在舞台上的表现太差了,简直像个小侏儒。1745年1月,它第一次演出就遭到了失败,虽然在《赫拉克利斯》中亨德尔所使用的艺术技巧不乏可圈可点之处,虽然亨德尔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而有力,然而这一切不能改变它速朽的命运。《赫拉克利斯》的第二次演出仍然是失败的,亨德尔觉得没必要再演下去了,再演下去,他会败得更惨。1745年1月17日,他在报纸上登出一个启事,表示要把预收票款的四分之三退给观众。看到这则启事,很多观众受到感动,他们在同一家报纸上发表文章声援亨德尔,他们对他的光明磊落的行为大加赞扬。

亨德尔撰文表示感谢,并且主动答应由他来承担所有的演出风险。他准备在2月16日重演《赫拉克利斯》。戏剧性的事件出现了:第三次演出比前两次演出效果更差。

亨德尔心服口服地承认,不让他写歌剧,这确实是上帝的旨意。他彻彻底底地回到清唱剧的创作和演出上面。很快他安排了《参孙》和《扫罗》的重演。然后,又着手创作两部新的清唱剧,一部是《约瑟和他的兄弟们》,一部是《伯沙撒》,这两部清唱剧也都取材于《圣经》故事。

国内舆论对亨德尔比以前更友好了,反对的声音渐渐袒见了。在平定斯图亚特党人发动的苏格兰叛乱时,亨德尔创作了《保卫伦敦志愿歌》、《应时清唱剧》和由托马斯·摩里尔作词的《犹大·马加比》等作品。《应时清唱剧》和《犹大·马加比》威武雄壮、鼓舞人心,紧紧抓住了英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情绪,一经演出,就获得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好评。他们欣赏亨德尔在国家危难关头时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会再有人反对他了,他被英国人民推选为国家音乐家。亨德尔终于被所有的英国人所接受,作为一位对英吉利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公众人物,他被写进英国音乐史。而在国外,人们对亨德尔的兴趣也方兴未艾。在巴黎,他的好几部作品获得出版;在莱比锡,一家音乐协会选举他为唯一的名誉会员……

亨德尔再一次想起了《圣经》中的雅各。那个善于抓取的雅各在和上帝摔跤时被上帝摸了大腿窝之后,改名为“以色列”,而且以后不再吃大腿窝的筋。他自己也应该像雅各一样,再也不吃大腿窝的筋——他像波斯塔尔一样,完完全全、心甘情愿地放下了苦苦追求一生的歌剧,他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清唱剧的创作中,源源不断地创作着上帝让他创作的作品。晚年时期,亨德尔写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清唱剧,总共有17部之多,而这些清唱剧中绝大多数又是以《圣经》(包括《次经》)或者以色列民族历史为题材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名言:“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

30. 慈善家亨德尔

1748年,多国卷入、长达八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了,交战各国在亚琛签署和约。为了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亲自率军作战的乔治二世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亨德尔受命为焰火表演创作背景音乐。1749年4月27日,《皇家焰火音乐》在伦敦渥克斯赫尔花园剧院首演,亨德尔亲自担任指挥。在那个时代,露天招待会在欧洲贵族社会风靡一时。举行焰火大会那天,绿园布置得金碧辉煌,冠盖云集。可惜由于晚会准备工作很不充分,参加人数达到了12000人之多,造成了伦敦大桥长达3小时的堵塞。晚会开始前,专门用于存放焰火的建筑物在发射焰火时被烧毁,甚至出现了死亡事故。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极为混乱的晚会。但是豪华大气、气势非凡的《皇家焰火音乐》仍然流传了下来。

亨德尔越来越多地把精力倾注在慈善事业上。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对于其他人的苦难遭遇他非常敏感。晚年期间,他经常举行慈善音乐会。伦敦有一家慈善机构名叫育婴堂,专门收养和教育那些被遗弃的孩子。亨德尔每年都为这家机构举办一次《弥赛亚》音乐会。他还把《焰火音乐》改编成管弦乐,又根据耶稣的《登山宝训》创作了一首赞歌《愿上帝保佑那些可怜的人》,该曲以《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作为结尾。通过上演这些作品,亨德尔为这家机构筹集了不少资金。

1750年,育婴堂推举亨德尔为负责人,管理这家机构。亨德尔订购了一架新的管风琴送给育婴堂,这架管风琴的性能比他在科文花园拥有的那架更好,它花光了亨德尔的全部积蓄。

1750年7月28日,跟亨德尔同年出生的伟大音乐家巴赫逝世。在这一年里,亨德尔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中风、高烧经常来袭扰他,但他顽强地与病魔搏斗着。这年秋天,他回了一趟故乡哈雷。不幸的是,旅途中,他坐的马车翻了,他受了伤。他开始撰写遗嘱。11月,他的伤情痊愈了,他回到了伦敦。

从此以后,亨德尔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1751年初,在写作又一部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清唱剧《耶弗他》时,亨德尔的左眼得了白内障。平时写作,他的笔迹非常平稳、宽大,可是这个阶段,他的笔迹却开始抖动,因为他的眼睛出了问题。在乐谱旁边,他还写下了这样几行字:“如此艰难,如此黑暗,主啊,这是你的决定。”

过了十天,他感觉自己的眼睛略微好了一些。为了使眼疾不至于过多影响创作,他请来一位名医,这位医生诊断后认为亨德尔的左眼根本没有治愈的希望。事实果然如此,没多久,亨德尔的左眼完全看不见了。

由于眼睛失明,写字很不方便,清唱剧《耶弗他》完成得十分吃力,不得已,亨德尔就让助手史密特之子小史密特帮他记谱,二人合作,才算把《耶弗他》写完。

1752年,亨德尔又一次瘫痪,虽然这次瘫痪被治愈了,但他右眼的视力却下降了。他不甘心自己的视力完全丧失掉,就又请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于1752年11月给他做了眼科手术。可惜手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亨德尔的视力只是暂时好转了一阵,后来就变得比以往更差了。1754年,他完全变成了一个盲人,他再也看不见伦敦的风景和朋友,再也看不见自己的乐谱了。

在黑暗中,他感觉自己和陷入敌人之手的参孙有些相似,只是他的内心比参孙平安、祥和得多。后来有一些学者认为,亨德尔之所以会在晚年失明,可能与他童年时在月夜里偷着学习弹琴用眼过度有关。

从一个身强力壮的健康人变成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亨德尔在学习适应。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上帝的一切旨意都是好的,渐渐地,他接受了自己是个盲人这样的事实,甚至为自己能失去视力而快乐与感恩。他心静如水。在小史密特的帮助下,他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创作,就像贝多芬用那袒见的耳朵聆听一样。

他的作品仍然在大量演出,并受到广泛好评。他仍然在出席剧场演出,他甚至能够演奏管风琴协奏曲,最初是依靠记忆,后来不得不即兴演奏独奏乐段,以向乐队暗示什么时候他们应该进入。

有一次,亨德尔甚至别出心裁邀请另一位著名的盲人音乐家同台演出,那位音乐家名叫斯坦利,是先天失明的。两位音乐家同台演出的新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平淡的晚年是回忆的年代,这也是告别的年代。1757年,在小史密特的帮助下,亨德尔完成了一部清唱剧《时间与真理的胜利》。这部作品根据他1708年写于罗马的一部同名旧作改写而成。二十年前,他心血来潮把这部作品修改过一次。现在,他又把它翻了出来,他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俯视这部旧作,并对它加以大量的修改和完善。他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七旬老人,比以往任何一年的自己都更有资格来见证时间、见证真理。

亨德尔对上帝的信仰是虔诚的,他知道,饶恕伤害自己的人是一种美德,乞求自己伤害过的人饶恕,也是一种美德。在去世前,他经常出去作一些拜访,尤其是那些在纠纷中反对过他、伤害过他的人,他要饶恕他们,也要求得他们的饶恕。

1758年8到9月份,亨德尔听说一位名叫约翰·泰勒的医生可以用新的疗法治愈失明,他马上去腾布瑞治维尔斯找到这位医生。亨德尔上当了,他一点也想不到,这个自封为“骑士”的约翰·泰勒是一个招摇撞骗的庸医,八年前大音乐家巴赫就是在接受了这个庸医的手术后不久死去的。无独有偶,这一次,亨德尔也未能治好。

1758年,亨德尔在自己的房子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秋天。他的身体还在不断变坏。过去他一直以胃口大著称,并被一个名叫古皮的人画漫画嘲笑,可是现在,他很少摄取什么食物。他在自己家里休息,他不再接待任何来访的客人。

31.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1759年3月30日,《弥赛亚》再一次在科文花园上演。4月4日和6日又进行了两次重演。4月6日重演那天,亨德尔费了很大力气才到达现场。老态龙钟、重病缠身的亨德尔颤巍巍地走到了台上,最后一次站在他的广大听众面前。虽然他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当各种乐器的声音波涛般向他卷来,数以千计观众的合畅雨般向他袭来时,他的脸上显出了异样的光彩。他用力挥舞着双臂,打着节拍,跟大家一起纵声歌唱,他唱得那么认真、那么虔诚,似乎每一个句子、每一个音符都关乎着人类灵魂的得救……

在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中,亨德尔倒了下去。他被人送回家里。接连几天,他都卧床不起。几天后,这位可敬的老人对遗嘱作了最后的修改。亨德尔一生无妻无子,他两万多英镑的遗产划分成了若干部分,有的留给了贫穷的音乐家,有的留给了德国故乡的亲戚,有的留给了跟随他的助手,他的仆人,他的朋友们。在他的遗嘱和四份补充附件中,他没有忘记任何一个人,他给任何曾经接近过他的人都留下了礼物,要么是钱,要么是纪念品。

亨德尔请求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教长和教务会允许把他的遗体安葬在这座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著名教堂里。他的临终遗愿得到了满足。4月14日,耶稣受难节后第二天的清晨8时,亨德尔这位才华卓绝、为人类音乐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终年74岁。他的灵魂离开了他的躯体,回到了那温柔、光明、永恒的天国。

4月20日,3000名伦敦贵族与市民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南耳堂向亨德尔的遗体最后一次致敬。英国皇家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教堂在葬礼上联合演唱了葬礼颂歌。罗斯切特大主教主持了庄严的告别仪式。作为一个1726年加入英国国籍的外国人,亨德尔享受到了国葬的殊荣。

亨德尔长眠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与英格兰大地融为一体。人们为他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是亨德尔全身像,表情凝重的脸庞上,一双看似失明的眼睛朝着上方传来声音的地方全神贯注地望去,额头上能看见皱纹,他的左手抬起来,痴迷地跟着和声打着节拍,右手握着一张乐谱纸,上面是《弥赛亚》中的第45部分的小广板:“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当亨德尔逝世的消息传到他的故乡哈雷时,人们很快聚集在他当年受洗的圣母教堂为他祈祷。

亨德尔是西方音乐史上久负盛名的大师。在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歌剧四十六部,清唱剧二十余部,以及《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等管弦乐曲各类作品总数超过六百件,汇集成书达九十六卷之多。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为歌剧、古键琴奏鸣曲、管风琴赋格、协奏曲、管弦乐曲和清唱剧等多方面的高手,亨德尔被后人誉为“歌剧之王”、“圣乐之祖”。他开创了音乐发展的新时代,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遗产。亨德尔的音乐作品,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绚丽瑰宝。他是德国的音乐大师,英国音乐大师,他更是世界的音乐大师;他是巴洛克时代的大师,他更是超越巴洛克时代的大师。他的音乐语言,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穿透力。

后世的许多音乐大师都对亨德尔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海顿说“他是我们所有人的伟大老师”;贝多芬说“亨德尔是曾经活着的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愿意砍下我的头颅献在他的墓前”;门德尔松说“亨德尔是无法估量的”;李斯特则说“亨德尔像世界一样伟大”。而丹尼尔·舒巴特在他的《编年史》中对亨德尔则这样评价:“世界上没有一位音乐家得到如此荣誉,我们的亨德尔得到了在世时能够得到的高度赞赏和丰厚报酬,去世后被世人当做圣人去敬仰。”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