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巴赫画传 第三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3. 误入宫廷斗争的漩涡

在巴赫的学生中,既有平民子弟,也有贵族子弟。魏玛公爵威廉的侄子奥古斯特就是其中之一。

奥古斯特是威廉公爵的继承人,住在魏玛的红宫里。由于和巴赫交情甚笃,他把巴赫接到红宫里住了很久。奥古斯特是一位优秀的羽管键琴师,在音乐上修养极高。经巴赫一点化,更上一层楼。不过他也有着很大的个人缺陷,那就是他的性格暴躁,目中无人。他经常公开批评叔叔领导的魏玛政府。威廉也非等闲之辈,岂能白白受气。由于叔侄二人都独断专行,二人矛盾日益激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巴赫又一次处于政治斗争的夹缝中。

按照当初的合同约定,巴赫来魏玛既为威廉服务,也为奥古斯特服务,与宫廷里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没有任何瓜葛。但是随着政治斗争的激化,威廉开始不择手段,他悍然宣布,禁止所有宫廷乐师去红宫为奥古斯特服务。虽然这一命令不是专门针对巴赫而下,却也让巴赫左右为难。

犹豫再三,巴赫还是决定违反公爵命令到红宫里去。看到一个小小的乐师也敢公然抗命不遵,威廉公爵大为恼火,他准备寻找机会对巴赫实施报复。

1716年秋天,魏玛宫廷乐长德累泽去世,享年72岁。按照传统,这个空缺非巴赫莫属,因为他德才兼备,是最佳人选。不光巴赫自己,多数魏玛公民也都认为巴赫继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威廉公爵却舍近求远,要邀请远在法兰克福的泰勒曼担任乐长。泰勒曼和巴赫是好朋友,当然不会来魏玛和巴赫做对头。他给公爵回信说只有乐队首席巴赫才是当乐长的最合适人选。

为了当上乐长,巴赫也猾努力,他提出申请,要求公爵正式给他下达任命书。但怀恨在心的威廉公爵理都没理他。巴赫又写信追问,威廉公爵还是不理不睬。最后,当任命结果宣布之后,人们纷纷大跌眼镜,最被大家看好的巴赫名落孙山,已故乐长德累泽的儿子当上了乐长。此人既无知识,又无德性,对音乐似懂非懂,他最大的特长就是溜须拍马,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小动作,他竟然滥竽充数,当上了乐长。

对巴赫来说,这是一次公开的侮辱,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深深伤害。为了报复,他更加公开地表示对年轻公爵的好感,当威廉公爵让他再写清唱剧时,他断然拒绝。对他来说,附庸风雅的魏玛宫廷已经像鸡肋一样,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如果有条件,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不久机会来了,1717年5月,安哈尔特-寇顿的亲王利奥波德邀请巴赫去寇顿担任乐长,利奥波德是奥古斯特的姐夫,是一位疯狂的音乐爱好者。利奥波德和巴赫签订了一份协议,按照协议,巴赫应于1717年8月1日到寇顿就任乐长。为了不耽误工作,巴赫于这年的5月底向威廉公爵递交了辞呈,但是威廉一直没有答复。他一直等到8月份,威廉公爵也没有只言片语。

14. 决斗

巴赫无计可施,这时候他受到德累斯顿宫廷乐队的邀请,因为那里的宫廷乐师们遇到了麻烦:大名鼎鼎的法国音乐家路易·马尔尚来到了德累斯顿宫廷。马尔尚是法国里昂人,他曾经是法国国王的管风琴师,不知什么原因,最近失宠了。他于1717年周游日耳曼,到达德累斯顿。马尔尚的到来使整个宫廷乐队相形见绌。一切迹象表明,德累斯顿宫廷想把马尔尚留在宫廷乐队里。这使德累斯顿宫廷乐队的乐师们面上无光,他们想搬救兵把马尔尚赶走,于是想到了巴赫。他们想让巴赫跟马尔尚进行一次音乐决斗。马尔尚的作品,巴赫早就研究过,他很早就想会会这位法国音乐家,现在自己在魏玛无事可做,不如去会会马尔尚。1717年9月,巴赫动身前往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是德国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宫殿富丽堂皇,仅次于凡尔赛宫。得知马尔尚要进行演奏的消息,德累斯顿全城的达官贵人、名流富商全都来了。演奏一开始,人们就被马尔尚精湛的古钢琴演奏技艺吸引了,一首普普通通的法国歌曲,他竟能弹得那样精致、变奏得那样巧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对于这些人的崇洋媚外之举,巴赫非常反感,他忍不住自告奋勇上台,他要向观众宣布,德国并不缺少人才。巴赫先弹了一支简短而又巧妙的前奏曲,接着,他又把马尔尚刚才弹过的那首法国歌曲弹了一遍。巴赫超凡入圣的演奏,使那些开始对他不屑一顾的观众一个个听得出了神,他们想不到这个穿着寒酸的汉子竟然能把这首法国歌曲用从来没听过的新技巧变奏12次之多。

巴赫趁热打铁,主动提出要和马尔尚进行一次友谊比赛,其方式是不经任何准备,各自即兴展开对方写出的一个主题进行演奏。马尔尚本是键盘演奏大家,在这之前的各种比赛中从来没有失败过,他当即接受了巴赫的挑战。观众们觉得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好戏,不可错过。

可是到了演出当天,人们四处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马尔尚。后来到他的住处打听,这才知道,马尔尚一大早就搭了一趟快班驿车匆匆逃走了。虽然巴赫名气远不及马尔尚大,但是作为行家,马尔尚非常清楚巴赫的实力,这个能在羽管键琴上自由转调,甚至能把一个普普通通的旋律上下翻飞变成一首精彩的赋格的德国人,比自己强得实在是太多了,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绝无获胜的希望,还不如早早溜之大吉,以免名声受损。

巴赫不战而胜,趁着兴致,他给听众们表演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巴赫的精彩演奏征服了德累斯顿的观众,给他们留下了经久难忘的深刻印象。

15. 囚禁

巴赫兴致勃勃地回到了魏玛,他以为自己这一次的胜利,可以成为说服威廉给他自由的资本。他哪里想到,在魏玛迎接他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一次做梦也想不到的沉重打击。

在巴赫去德累斯顿的这段时间,寇顿亲王利奥波德派来接他的人已经来过了,久等不见巴赫,就又返回了寇顿。而威廉公爵仍然没有丝毫要放巴赫走的意思。巴赫面临的选择只有一种,那就是同威廉公爵正面抗争。

巴赫平时恃才傲物,已经成了习惯,所以,在和威廉交涉的时候,他又是夸耀自己刚刚在德累斯顿取得的骄人成绩,又是夸耀自己将在寇顿获得的优厚薪水,这一切都无异于火上浇油,让威廉公爵气不打一处来。在现代社会,辞职本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然而在那个年代的王公贵族眼里,一个小小乐师竟敢自己选择雇主,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王宫当旅店,这可真是大逆不道。在他们看来,再有才华的乐师也只是奴仆、是贱民,根本没有人身自由。如今巴赫以下犯上,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如果不杀鸡吓猴,全国臣民都有样学样,那岂不乱了套?威廉公爵把怒火强压了下去。

可巴赫根本不这么看,他固执地认为自己辞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出于抗议,他停止为公爵提供作品,并让他的学生舒巴特代替他演奏管风琴。

10月30日,魏玛举行宗教改革二百周年的盛大庆典,作为宫廷乐长,巴赫理应指挥演奏,然而他拒绝参加。

巴赫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巨大代价。庆典结束没几天,恼羞成怒的威廉公爵就悍然下令,逮捕巴赫,并把他关到裁判所里!

巴赫在条件极其恶劣的裁判所里和饥饿的老鼠做伴。既然已经这样了,他也只能听天由命。利用这段时间,他修改了《管风琴手册》中的46首圣咏,使之更加完美。

威廉本来希望这样的惩罚能让巴赫屈服,可是后来他发现巴赫根本没有一点屈服的意思,威廉有些不知所措。各方纷纷施加压力,寇顿亲王利奥波德更是直接出面。巴赫已经挑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无奈之下,威廉只好下令将巴赫无罪释放,巴赫在裁判所里从11月6日一直待到12月2日。他自由了。为了泄愤,威廉公爵还让手下把宫廷里所有关于巴赫的记载全部删除,他再也不想见到巴赫,就连巴赫的名字他也不想再提起。

16. 寇顿

巴赫结束了在魏玛的九年生活,带着妻子芭芭拉和四个孩子来到寇顿,就任寇顿宫廷乐长。他开始了一生中最舒适的五年。只有5000居民的寇顿自1603年以来,就一直是一个小公国的所在地,这个小公国是从安哈尔特公国分离出来的。寇顿占地宽广,房屋布局匀称,有一个很大的中央广场,还有好些漂亮的法国式花园环绕着这座城堡。

寇顿的最高统治者利奥波德亲王比巴赫小9岁,他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会拉小提琴、低音古提琴,还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他不仅喜爱音乐,而且精通音乐。正因如此,他和巴赫惺惺相惜,给巴赫的薪水比在魏玛多出50%,达到400弗罗林,巴赫的薪水与朝廷里元帅的薪水一样高。不仅如此,他还为巴赫提供了一套舒适的住房。

利奥波德是一位加尔文派教徒,加尔文派对音乐的看法和虔敬派比较接近。不过利奥波德个人思想开明,为人宽厚,他在意大利住过多年,对当时一切时髦的玩意了如指掌。在他的统治下,臣民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一种宗教活动。在音乐口味上,他与巴赫以前的任何一位雇主都大不相同,他对于严肃的宗教音乐不是很感兴趣,他更喜欢轻松的、世俗化的音乐。他的乐队虽为宫廷乐队,却取了“音乐学社”这样一个完全世俗化的名字。他非常重视文化艺术,甚至把国库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作为宫廷乐队的开支。

在巴赫一生的所有雇主中,利奥波德亲王是最开明最友善的一位。他不是把巴赫视为臣仆,而是当做亲密的朋友。由于这层关系,巴赫对他十分尊敬,并把他和芭芭拉所生的最后一个孩子取名为利奥波德,并让利奥波德做这个孩子的教父。遗憾的是,这个孩子没多久就夭折了。

在利奥波德亲王手下,巴赫非常自由。1719年,刚刚接手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亨德尔,从伦敦回德国招兵买马。返德期间,他在故乡哈雷作了短暂停留。听到这一消息,巴赫向利奥波德亲王请假,徒步前往哈雷拜访。遗憾的是,他晚到了一步,等他到达时,亨德尔已经离开了。于是,这两位同年出生的巴洛克音乐大师错过了唯一一次会面的机会。

既然雇主不喜欢严肃的宗教音乐,巴赫也就只好暂时把它放下,连他最擅长和喜爱的管风琴也一并放下,虽然他很不情愿。他把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键盘乐器和其他管弦乐器上。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上帝也不会把难挑的担子全放在他的肩膀上。

优越的环境,使巴赫灵感如泉涌,他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为室内乐队创作的,有的是专为一些室内演奏名家而写的,有的是给朋友和学生写的。忽而宫廷音乐,忽而家庭音乐,巴赫在寇顿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完成于1722年冬天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之一。《平均律钢琴曲集》包括若干旧乐曲,其中11首前奏曲,曾收编在《键盘乐器手册》中,不过最初的形式共有24首前奏曲,每首协奏曲又加上一首赋格曲,组成一个套曲。每个套曲用不同的调写成,24个调按音阶上升的次序安排。巴赫受世纪转折时期盛行的演奏方法影响,为他的集子取了个不寻常的名字,键盘乐器的调音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巴赫并非第一个利用这种方式的作曲家,但他为平均律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前辈。

《平均律钢琴曲集》适于年轻的音乐家练习,也适于对音乐艺术有造诣的人欣赏。在平均律还未成为公认法则的年代,出版这样一部具有相当难度的作品很不容易,但是它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巴赫根据同样的原则,在1740年和1744年间,又为此书增补了一本下册。

除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24首前奏曲和赋格外,还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键盘乐器手册》、《管弦乐组曲》、《小提琴和羽管键琴奏鸣曲》、《低音古提琴和羽管键琴奏鸣曲》以及《大提琴组曲》……这只是巴赫在寇顿所写作品中极小的一部分,巴赫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散失了。

17. 孩子们

巴赫夫妇到寇顿以后,他们的孩子开始渐渐长大。由于自小受到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这些孩子在音乐上都有极高的天赋。巴赫甚至得意扬扬地给朋友写信炫耀:“我的每一个孩子都有音乐天赋,我可以向您保证,我能把我的一家人培养成合唱队和乐团!”

在这里,巴赫一点也没有夸口。在后人的印象中,巴赫是一个性格内向、表情严肃、不苟言笑、脾气暴躁的男人,这确实是巴赫的一面,然而并非巴赫的全部。在家庭生活中,巴赫非常有人情味,特别是对孩子们具有极大的亲和力。由于他的孩子多,芭芭拉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他经常处于孩子们的包围当中。他经常是一边抱孩子一边写作。吵吵嚷嚷的家庭生活不仅没有妨碍他,反而大大地丰富了他的创作。他最喜欢坐在羽管键琴旁边,带着几个孩子一起演奏。有时候他的妻子芭芭拉也参与进来。这种家庭音乐会一般都以一首“杂曲”,也就是即兴式的包括几个声部的歌曲结束。

在巴赫的所有孩子当中,天分最高的还是他的长子弗里德曼。巴赫经常能从弗里德曼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对弗里德曼刻意栽培,《键盘乐器手册》就是专门为弗里德曼写的。这本十分适合初学者的音乐教材包括63首乐曲,其中5首可能是小弗里德曼的作品。巴赫把弗里德曼的作品收进这本书里,可见他对孩子是多么喜爱,又在他身上寄予了多么大的期望。可惜弗里德曼后来穷困潦倒,醉眼蒙胧,偶尔写几首曲子,或者替换哪里的管风琴师过活,和乞丐相差无几,倒是天分比他差很多的弟弟埃马努埃尔成了一位著名音乐家。

巴赫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慈父,他把自己无微不至的父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们,他辛勤工作,竭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

可惜那个年代疾病横行,医学落后,医药缺乏,死亡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面对病魔,人们常常束手无策。对于自幼就多次目睹亲人死亡的巴赫来说,更是如此。在芭芭拉为他所生的8个孩子中,只有5个活了下来,另外3个都在很小的时候不幸夭折了。死亡,在巴赫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是无声的音乐。直至有一天,这些无声的音乐全都变成有声的音乐;然后,这些个人的体验渐渐卒成众人的体验。

18. 爱妻之死

一位优秀的父亲,也必然会是一位优秀的丈夫。巴赫就是这样,自从娶了芭芭拉之后,他们二人感情极好。如果不是死亡再次闯进他们的家,他们两个人一定会甜甜蜜蜜、白头偕老的。

1720年5月,巴赫随利奥波德亲王去卡尔斯巴特温泉疗养。然而,当他一个多月后回来的时候,一个噩耗像晴天霹雳般把他震蒙了:他最亲爱的妻子芭芭拉已经在三周前去世了! 至今已经入土十天了。昨日的幸福家庭,如今面目全非。他们的四个孩子失去了母亲。虽然巴赫早已多次目睹死亡,基督教信仰也告诉他死亡都由上帝掌管,芭芭拉不是死了,而是提前去天堂等他,但当死亡再一次降临的时候,他仍然无法承受。他怎么也无法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因为他的芭芭拉身体很健康,不可能这么快就离开他,谁能想到,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她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从孩子们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他才知道了妻子去世的一些详情。其实早在他这次出门以前,她就病了。本来以为只是小病,垢天就会自己好起来,怕告诉他会影响他的行程,她就没告诉丈夫。谁想到巴赫走后她的病情越来越重,竟然无法医治。这时伺后悔当初没有告诉丈夫实情。现在,为时已晚,巴赫在哪里也不得而知,根本无法传递消息。她只能和孩子们一起向上帝祈祷,让丈夫早些回来,跟他上最后一面。可是他一直没有回来,而她也等不到他回来了……

巴赫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觉得自己双腿发软,连站着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还是挣扎着来到了芭芭拉的墓地。他把一束采集来的鲜花放在墓前。往事如烟,缓缓飘过:他似乎又回到了雄伟的阿恩斯塔特教堂,在那里,他弹奏着自己的作品,而她在唱诗班跟大家一起唱歌……如今,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他们好不容易时来运转的时候,她却撒手人寰,弃他而去,怎不叫他心碎?

离开墓地,巴赫回到家中。他开始寻找一种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办法。他想到了上帝。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用自己的音乐去歌颂上帝了,他那灵巧的双手也很久没有接触管风琴了。现在,他要重新回到过去的道路上,把他的音乐当成荣耀上帝的手段。上帝应当赞美,上帝也配得上赞美。

无论他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他都承认,他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上帝造成的。在《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回归。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上帝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要在巴赫身上实现一个计划。巴赫承认上帝是伟大的乐师,而他自己,则只不过是上帝手里一及微的乐器,无论上帝如何弹奏,他都应该责无旁贷地为上帝发出美妙的音乐。而眼下,上帝要弹奏一支新的曲子了。也就是说,巴赫认为上帝要把他从寇顿这种按部就班的小日子中带出来,带到一个能弹奏管风琴的地方去。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