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地产销售模式
香港光复时,人口才50万,以后陆续增加到100万。人口剧增,住房严重不足,加上工商业勃兴,形成对土地和楼宇的庞大需求。霍英东审时度势,认定香港房地产业势必大有发展。
早在1953年初,他已开始经营房产业,成立了立信置业有限公司。那时,英国、美国、加拿大及香港地产商都是整幢房屋出售的,由一个公司拥有整幢地产楼宇,除非有巨额资金,否则很难购买,因而房屋不易脱手。过去美国华侨喜欢在九龙深水埔一带购置物业,作为祖业传给子孙收租。从买地、规划、建楼,以至收租,资金周转期很长。
这种经营模式的风险在于:当时是向银行贷款建楼,要付一分多利息,如果建成了才卖,人家不买,利息则承担不起,自己只好“跳楼”。霍英东一改过去的做法,将房地产工业化,兴建住宅、写字楼、商场综合大厦,分层、分单元出售,预售“楼花”,并提倡分期付款。分层预售“楼花”,分期付款,这种经营方式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受到众多买家的热烈欢迎。
此外,霍英东还帮助销售人员改进售楼方式,也促进了地产业的兴旺。当时,带领买主察看楼宇的人都是一些有名的“负气佬”,他们对买主很不耐烦,因为反复带人上高层楼宇介绍房舍情况,一天不知上下多少次,又往往十之八九会落空,徒劳而返。有鉴于此,霍英东将楼宇的相关信息介绍编印成了小册子,对楼宇情况以及有关出售楼宇新措施广为宣传,便于买家了解,也减轻了售楼人员的压力。这在当时也是创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霍英东精打细算,算过一笔帐:那时租楼要交顶手费,一般一个单元7000元。一座楼如果以六层计,位置高,价钱可便宜些,一个单元才卖1.4万元,登广告预售,第一期交费7000元,余下7000元,每月缴交不到300元,两年可还清,与租屋无异。但买方却获得一个单元住房,是很合算的。
于是,他打出了有针对性的广告,结果楼花很快便卖光了,而楼房尚未开工。从建楼来说,比如建筑费需100万元,首期预付10%,只须先付10万元,以后在施工中分期付一定款数。楼房可卖二三百万元,净赚一二百万元。先收售价一半,这建楼费用早就解决了,资金周转很快。
就这样,霍英东收足定款后才动工,保证了经营上的万无一失。另一方面,买方仍觉得很便宜,都是争相购买;往往认购之后,转手卖出,也有利可图。有人早上刚购得一个铺位,下午转手卖出便赚了钱。这更让霍英东意识到,房地产业是很有吸引力的,可把人们手上的钱全部吸引到房地产业上来。
后来,他首先买入使馆大厦,然后转手便卖了280万元,赚了不少。以后又陆续兴建楼宇,带头“卖楼花”,引得地产商纷纷效尤,成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经营特色。“卖楼花”加速楼宇的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地产商易于筹措资金,因此掀起了香港人的地产狂潮,许多人都纷纷加入进来,蔚然成风。
找地盘,建楼房
香港楼房过去一般不超过四五层。1955年,香港政府修订建筑条例,准许建高层,房地产业发展更加迅速。
当时,香港政府一个星期拍卖了12块地,连续拍卖了3年。在这期间,霍英东建起了全港第一座最高的17层大厦。随后几年,大厦遍布港九。在他名下的60多家公司,大都经营房地产生意。霍英东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该会拥有会员300多名,经营香港7成以上的房地产生意。
房地产业的启动,推动了香港工业的发展。那时纱厂、搪瓷厂、水泥厂、船厂受经济不景气影响,难以支持。但工厂在市区都占地不少。这些工厂迁厂卖地建楼,一下子赚了一大笔钱,工厂起死回生,又扩大了生意。
高楼大厦一建,其他有关工业便带动起来。1959年,香港的纱厂总共才38万锭,但到1967年就拥了有90万锭,原因就在于房地产市场前景好。南洋纱厂搬到荃湾,一搬就发了。
那是香港当地产业的黄金年代,大家都互相争地盘。霍英东拆建利园山旧楼,收购了部分渣甸仓、牛奶公司货仓;海军船坞开投,他也投了标,这都是为了找地盘,建楼房。香港政府还开山填海卖地,他也承办了开山填海工程。
房地产业的繁荣,不但推动了香港的工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商业、饮食业,还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使整个香港繁荣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前,银行是不轻易贷款的,不收存款。汇丰银行早期就不收存款,要经有名望的人介绍才能开户。许多人士的产业,不是早已存足楼款的,而是把所购楼宇按捣(抵押)给银行,向银行贷款购买。楼宇按揭贷款当时便成为了银行的主要业务。香港金融也随之日益活跃。
今天,香港许多富豪大都是经营房地产发迹的。霍英东的革新措施把香港房地产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现在回头看来,他当时采取的房地产业经营新措施,在香港经济发展中的确是重大突破。从房地产业到工业、金融业,香港整个经济都获得了飞速发展。
创富经 创新是商业的源泉
霍英东加入香港地产业后,首创“卖楼花”,很快便带动了香港地产业的繁荣,而这种好势头延续下去,引发了工业经济、金融业、旅游产业的繁盛。这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由此,香港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商业的迷人之处,恐怕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并且往往都能够创造出超越想象的财富奇迹。对商业人士来说,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商业潮流,也是一件快慰的事情。除了香港的霍英东,我们还能看到掀起it风暴的比尔·盖茨、引领互联网热潮的google双人组,等等。
而这些商业精英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佳绩,都在于他们完成了某种程度的商业创新。当然,这种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甚至是进行的创造性模仿。而后者,也是离我们最近、应用得最多的创新技巧。
无数后来居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后来者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创造性的模仿超越先行者。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甚至认为:“ 创造性模仿就是一种创新战略。”
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说:“创造性模仿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超越和再创造。”企业间互取所长,模仿先进技术及观念既有助于市场竞争,又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但是,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巧妙地模仿——即以不窃取知识产权的方式学习他人技术。
商业世界中,许多领导人是财务或物流方面的专家,但是对人力资源或营销知识往往体会不深;他们可能在下属面前是个好领导,但在市场面前却不是个出色的博奕者。于是在弱肉强食的市场丛林法则面前,大浪淘沙过后总有失败者的影子。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这些人不懂得变革,不善于根据情势变化做好执行工作。
一个成功的商人,一定有他变与不变的地方——变的是“随时应变”的执行策略,不变的是对“变革”的坚守。最后,让我们牢记国际战略管理专家哈默尔的教导:“好的企业都是在宽广的战线上进行创新,面对全新的商业环境挑战。它们无须操心预测未来五年会发生什么事,因为在这个快速变革的年代,能预见12个月以后的事似乎都超出了能力范围。应付快速变化的方法是创造一个适应力强、无时间差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