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吴三桂大传(33)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从农民军扬眉吐气地进入北京,天下唾手可得,到兵败之后即将退出,前后不过一个来月。时局变化如此之大,后果又是这样令人沮丧,这一切,难道不是三桂勾引清军造成的吗?自成对三桂痛恨已极,不能有半点宽恕,他要使三桂的叛变付出血的代价。二十七日,他把三桂的继母祖氏、弟弟、妹妹及其族人共三十四口全部处死,尸体丢在王府二条胡同。吴氏家族被杀人口,有说38口,有说50余口,有说30余口。可信说法当是34口。【见《庭闻录》,卷1、《甲申核真略》,36页、《国榷》,卷101,6079页。】

昔日的吴氏大家族遭到了灭顶之灾,仅三桂和他的一个哥哥吴三凤幸免。正是:

全家白骨成灰土,

一代红妆照汗青。【《圆圆曲》】

清、吴联军大败李自成,“已得破竹之势”,而三桂事先已给至北京沿途各州县发去通告,令他们归降,不得阻碍。这些州县无力抵抗,乖乖听命。清军一路顺利,所过之处,无不迎降。【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58,3728页。】

二十八日,三桂率所部进至近畿,传檄远近,通告人们,他的“义军”不日就要进入北京,他要求“降贼诸臣反正自赎”【《平寇志》,卷11,245页。】。城内城外,人心更加惶惶,那些士绅们暗暗高兴,盼望三桂早日入城。原先他们提心吊胆,害怕抢掠轮到他们身上,纷纷逃出京城南下,三桂的檄文使他们镇定下来,停止出走,只等三桂来。已降农民军的明朝官员也准备摇身再变,向三桂投靠。

北京局势呈现混乱状态。李自成不愿因三桂的逼近而打乱他即位的计划,命刘宗敏、李过、李岩等出城拒战,唐通为先锋,合各军连营十八座,阻止吴军入城。三桂挥兵进击,后有清军陆续赶到,兵锋甚锐。两军接战,农民军又遭失败,连失八座营寨,据称:伤亡二万人,唐通被刺落马,刘宗敏等败退入城。【《平寇志》,卷11,245页。】

二十九日,这是农民军在北京的最后一天,也是农民军入城的第四十天。清、吴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北京郊外,李自成毫不理会,毅然即位,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典礼,追尊七代祖妣为帝后,由天佑阁大学士牛金星代行祭天礼。时间紧迫,即位仪式草草结束,立即着手撤退。令全军整束行装,收拾宫中尚未运完的宝物,随军带走。午后,用马骡驮薪木运至内殿,用车辆把大量硝磺、桐油等易燃物散放在薪木之上。接着,发出通告,令百姓出城。霎时,城内到处人喊马叫,一片混乱。约到夜里十时左右,自成下令放火、发炮。硝磺、桐油一见火,腾地一声,转眼之间,星星之火已变成烈焰,被引着的薪木发出劈里啪啦的声响。炮弹击中宫殿,倒塌声震天动地。宫城九门雉楼及大部分宫殿笼罩在火海之中。城外草场也被点燃,火光熊熊,与宫中大火相映,火光烛天,照耀得如同白昼……【《平寇志》,卷11,248页;《国榷》,卷101,6079页。】

农民军对统治阶级的愤怒,皆付于这大火之中。他们就要离开这座曾使他们欣喜,又使他们沮丧的都城,他们不能把用民脂民膏筑成的巍巍宫殿留给新的统治者享用,宁可把它化为灰烬,来表示他们的抗议!

三十日,天蒙蒙亮,宫中大火继续在燃烧,李自成挟太子、两王从容出齐化门,刘宗敏等继其后,撤出北京,留原降将左光先及谷大成率万名骑兵殿后。

农民军刚出齐化门,忽见烟尘滚滚,眼睛被迷得难以睁开;马蹄相撞,坐骑不稳,又听得不远处喊杀声,人马受惊,队伍一阵大乱。原来,三桂见城中火起,侦察到农民军将要向西撤退,便在西山设疑兵,搜求数千个酒罂,里面装入石灰,乘夜埋在齐化门外的大道上,每隔数尺埋两个酒罂,上面覆盖浮土。李自成毫无察觉,当大批骑兵路经此处,马蹄踩中酒罂,陷了进去,惊得马匹乱踢,后边的马也跟着乱踢起来,一下子踢得石灰飞扬,人马被石灰呛得睁不开眼,埋伏在西山的吴军只虚声呐喊,结果把农民军队伍搞得大乱,互相挤压、撞击,在慌乱中争先逃命……【《国榷》,卷101,6081页;《平寇志》,卷11,249页。】

李自成和他的广大战士,如一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只作了北京的新主人不过四十一天,才当了两天皇帝,便带着终生的遗憾去了。然而这短暂的四十一天,将永载于史册之中!

吴三桂欲乘农民军混乱之际,拥兵进城。多尔衮不同意,据当时传闻:“三桂与□□力争,不令其众入城”,只许各将领与三桂保护明太子入城。这都是谣传,实际情况是,三桂并未入城,明太子也未被三桂控制,他受多尔衮指令,率部“绕(北京)城而西”,随同阿济格、多铎追击农民军去了。【《甲申核真略》,37页。】

吴三桂及其所部作为先头部队,先到北京,多尔衮却不准他入城,令他去追农民军。表面看,军情所急,似无疑问。但稍作分析,这里面大有文章。清朝日日夜夜梦想夺取北京,当北京唾手可得时,多尔衮宁可虚城以待,却不让三桂夺取。照理说,他已知道农民军弃北京西撤,城内情况如何?是否有可能被他人占领?在这种未卜吉凶的情况下,他本来应让三桂率部先入城,探虚实,肃清农民军余部,为后续的清军廓清进城的道路。这对清军是有利的。还有,多尔衮也明知三桂的家属都在北京,三桂入京心情甚切,是人之常情。多尔衮从笼络汉人出发,可以体恤三桂先入城的。但事实正好相反,他把北京留给自己去占领。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多尔衮不准吴三桂先入城,到底出于何种动机?各书都载三桂坚持要明太子、永王、定王。目的是扶植太子即帝位,重建大明政权。这当然是清朝所不能允许的。多尔衮看得很明白,谁先入北京,谁就会占优势。如果三桂先入京,成了新主人,“建虏将不复纳矣”【《国榷》,卷101,6084页。】,即使清兵随后入城,那么,就将清兵置于“客兵”的地位,它就难以实现很早就确定的政治目标。这又使我们联想到,三桂与多尔衮在山海关威远台谈判时,已约定三桂拥立明太子为帝,划黄河为界。足智多谋的多尔衮不便明显反对,便借口农民军势大,急需追击,就把三桂打发走了,他自己却从容进城,从而把北京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吴三桂自山海关出发,向北京进军时,曾发布文告,要求京城百姓摆香案、穿素衣,为崇祯发丧。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哄传三桂在山海关大战中夺得太子朱慈烺,进京后,就把他嗣立为新君。都人于久乱之中渴望得到安定,所以对三桂拥太子入京抱有某种期望。这时,人们还不知道吴三桂已降清,对他请兵报君父之仇无不怀有感激之情。为讨好三桂,米巷的商人们自愿出资,凑集在一起,联合为三桂家办丧事,共购买了三十四口棺木,壮年以上的,每棺价值百余两白银,小孩所用棺木,每棺值三四十两白银。又给死者每人置衣衾,穿戴整齐入殓,总共花费数千两白银。【《甲申核真略》,38页。】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三桂对商人此举,一定感到高兴。

从自成退出北京,到多尔衮进城,其间三天,北京真正成了无主之城,于是明旧官纷纷出来维持社会秩序,在朝阳门预备法驾,迎接太子朱慈烺。

五月二日【多尔衮进北京时间,如《国榷》、《明季北略》、《甲申核真略》等书都记为五月三日,惟《清世祖实录》,卷5,1~2页记为五月二日,今从之。】,都中士民出朝阳门外,跪伏道旁,迎接东宫太子。谁料,从辇中出来、换乘肩舆的人,却是“胡服颀身”,根本不是东宫太子。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摄政王多尔衮!“臣民相顾失色”,不胜惊讶时,多尔衮所辖满洲正白旗兵已在部分关、宁兵的引导下,傲然入城,城头各处遍插白旗。【《国榷》,卷101,6083页。】有些还有点气节的官员,骇愕之中悄悄溜走,有一部分官员将错就错,把多尔衮迎接进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