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吴三桂大传(32)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场关系命运的决战——山海关大战就这样悲壮地结束了。在此之前,明王朝的历史被农民军给翻过去了,而经此一战,清军则把农民军的历史给翻过去了,并开辟了它自己历史的新纪元。吴三桂作为大明臣民的历史业已终结。从此,他要为新主人——大清王朝谱写出有声有色的新的历史篇章!正是:

千人石上坐千人,

一半清朝一半明。

寄语娄东吴学士,

两朝天子一朝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1,10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此诗系一少年写给降清的著名诗人吴梅村的。此处借用,赠给三桂不亦宜乎!

十三、封平西王

李自成率农民军余部自山海关向永平撤退,于当天晚上退到永平,收揽溃散的士卒,重新集结兵力,又得数万人。【《平寇志》,卷11,244页。参见《国榷》,卷101,6076页。】他一方面,力图保存农民军的力量;一方面,阻击清、吴军的追击。自成为了赢得撤退的时间,缓解清、吴军的追击,特派明降官张若麒赴三桂军中议和。正在紧追不舍的三桂,接受了自成议和的要求,其条件是:李自成必须归还崇祯的太子和两王;速离京师,奉太子即位而后罢兵。自成表示:只要允许他不受阻碍地回到北京,一定把太子送到三桂的军中。【《国榷》,卷101,6077页;参见《庭闻录》,卷1。】三桂当即同意,便停止了对农民军的追击,率部返回山海关。三桂明知其父尚在自成手中,却不提以交还其父为条件,相反,坚持要朱太子和两王。这不能不使人强烈地意识到,三桂心中别有长图;将太子掌握自己手中,获护驾拥立之大功,且能以此号召天下,达到个人的极欲之目的。显然,索要太子远比索要其父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从三桂与自成议和的条件,越发使人相信三桂与多尔衮谈判时所议定拥立太子于南京的真实性。

但是,这毕竟是三桂与自成的一厢情愿,多尔衮岂能放过农民军!他的目标是彻底消灭农民军,夺取全国政权。毫无疑问,他不可能允许三桂以得崇祯太子为交换条件,放弃对农民军的追击。恰恰相反,他要遵循既定方针,乘胜进军,不给农民军喘息的时间,防止他们逃离北京,携带宝物而去。虽说他急于进军,也虑及到他和他的八旗将士及三桂军连日跋涉与苦战,需要暂作小憩。所以,他于山海关之战当天晚上在追击农民军一段路程以后,也返回到山海关,他们不进城里,却选了离山海关五里靠近战场的地方宿营。多尔衮一意要收揽人心,宁可在城外住宿,惟恐清军入城惊吓了百姓。

清军从关门大战中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多尔衮用此战利品,大赏诸将士。吴三桂获得了最高奖赏: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封他为平西王,赏赐玉带、蟒袍、貂裘、鞍马、玲珑、撒带、弓矢等物;又令三桂以下各将领,及山海关城内吴军皆剃发。【《清世祖实录》,卷4,17页。】三桂受封为平西王,标志着他彻底降清。他从请兵、献关、与清军联合作战,到受封为王,是一个短促而复杂的过程。从吴三桂方面来说,他是在形势的迫使下,才走上了降清这条路,用农民军的鲜血换来了一顶王冠!从多尔衮方面来说,他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形势和三桂处境困难,有步骤而又迅速地诱迫三桂就范,把他招降过来。清太宗晚年孜孜招降三桂不成,多尔衮则顺利地实现了太宗的遗愿。因此,三桂被招降和受封为王,是多尔衮的政策和智谋的胜利。

自后金建国,中经改国号大清,至入关初,直至清亡国前,汉官被封为王爵的,只有四人,即恭顺王孔有德(后改封为定南王),怀顺王耿仲明(后改封为靖南王)、智顺王尚可喜(后改封为平南王),加上新封的平西王吴三桂,共为四王。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原张献忠部将孙可望降清,被封为“义王”,是为汉人第五王。【见《清世祖实录》,卷113,12页。】孔、耿、尚三人是在天聪七年(崇祯六年)一年中先后叛明归后金的,他们从登州航海来归,带来精兵近万名,战船百余艘。在他们归降前,清(后金)既无水师,又缺乏新式大炮,同明朝相比,它显得力量不足。孔、耿、尚之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与后金的力量对比,对后金具有重大的政治与军事意义。这使皇太极大喜过望,在他即皇帝位时,把他们三人晋封为王爵。这是皇太极给予的至高无上的奖赏。

吴三桂是在清入关的关键时刻,献关投降,又与清军联合作战,一战而败李自成。三桂为清朝入关首开胜利纪录,奠定统一全国的基础,其功勋之大,非孔、耿、尚三人所能比拟。当时,清兵固然强大,但农民军也不是轻易能击败的。这一点,在清军出征前,范文程特别是洪承畴等熟知农民军战斗力的人,无不承认农民军是一个“劲敌”,而且又强调它得民心,更难于与之争锋。三桂归清,就使力量的对比变得对清极为有利。他请兵献关,使清军大大缩短了进军北京的时间,长驱直进,使胜利提前到来。如果三桂投向农民军一边,牢牢守住关门,即使按范、洪等人的谋划进行,清军也很难得志于中原。中国的历史,很可能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很清楚,在清兵与农民军两大势力之间,三桂倒向哪一边,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而改变了明清战争的进程,保证和加速了清朝的胜利早日到来。多尔衮完全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山海关大战一结束,他就把对三桂的诺言毫不迟疑地付诸实现,给他的特大功劳以应得的酬报。这以后,清对他的酬报不断加厚,居其他“三顺王”之上。

清入关前后,敢于封异姓汉官王爵,这是一个很大的政策突破。明立国两百多年,从不封异姓为王,至高爵位,也不过公、侯、伯而已。清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是出于笼络汉人,进取中原这个大目标所需要。由于三桂之降,受封为王,引来无数明朝文武将吏大批降清,为它统一全国消除了层层阻力。三桂降清这一事件,对清入关后顺利取得天下,取明而代之,关系是很大的。

四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山海关大战的第二天,多尔衮决定乘胜追击,向农民军展开新的攻势,直取北京。行前,多尔衮下令将李自成的兵部尚书王则尧斩首。王则尧原是明朝密云巡抚,明亡,投降了农民军,李自成授予兵部尚书。山海关战役前夕,王则尧被派去山海关,劝说三桂投降,三桂再次予以拒绝,并把他扣留起来。现在,三桂把他交给多尔衮处置。王反复无常,毫无气节,留之无用,多尔衮把他处死了事。【《清世祖实录》,卷4,18页。】

这天早晨,清军、吴军整装出发,多尔衮调给吴三桂马步兵一万,作为先锋,追击农民军。多尔衮发布军令:“此次出师,所以除暴安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也。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他又颁布文告,晓谕官民,声明清军“取残不杀,共享太平之意”。逃窜山谷避乱的百姓得此布告,都放心地返回乡里,剃发迎降。【《清世祖实录》,卷4,17页。】

李自成率残部自山海关溃败,连夜逃至永平,驻营歇息。他以为三桂会遵约,许他从容撤至北京。但是,已经降清的三桂只能惟多尔衮之命是听。他既受命为先锋,率部先行,为清兵入据北京打头阵,是不敢行动迟缓的。

当天,吴三桂率部进逼永平。农民军虽说已集结数万,但败退之后,士气大衰,与吴军刚一交战,就被击败了。李自成拔营被迫继续向北京退去。行至永平城西二十里的范家庄,他再也无法容忍对三桂叛卖行径的愤怒,下令将吴襄斩首,用竹竿挑着头颅示众。【《庭闻录》,卷1;《国榷》,卷101,6077页。】自成为抛开三桂的追击,马不停蹄地日夜兼程逃往北京。

四月二十六日,自成及其败军回到北京,即匆匆准备登极正大位。面对清、吴联军即将兵临城下的紧迫形势,遭到惨败的农民军,士气低落,无法再固守住偌大个孤城北京。自成在出师山海关前,已有了回关中的想法,而如今在兵败之后,便决意放弃北京,向关中撤退,再图固守。他找来牛金星商量,心情忧郁地说:“北兵(指清兵)势大,城中人心未定,我兵岂可久屯于此!即十个北京,不敌一秦中险固。今为之策,不若退处关西,以图坚守。”牛金星表示赞成,说:“大内(指皇宫)金银搜刮已尽,但皇居壮丽,焉肯弃掷他人!不如付之一炬,以作咸阳故事(指西楚霸王项羽焚咸阳)。即使后世议我辈者,亦不失为楚霸王之英豪。”自成点了点头。【《明季北略》,卷20,375页。】有关撤退大计,就这样决定了。此时,自成本无心即位,但受到部下的一再催促,考虑到有利于今后的斗争,他还是同意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