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五

(◎上释观察义禅竟◎下释攀缘如禅◎初观四大如)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自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唐译云。观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以诸三界,但是分别。唯心所见,无有外物。)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记曰。此言四大本自不生,以释攀缘如禅也。攀缘者妄想也。四大者名相也。然妄想元是正智。名相本自如如。以彼愚夫不达三界唯心所现,故妄见四大及所造四尘以为实有。故妄执大种以为生因。是迷正智为妄想。变如如为名相。是以但起攀缘作四句谬解。种种邪执故于如不如。今菩萨以正智观察彼诸大种,当体寂灭,真实不生。洞见三界一切名相,但是妄想分别,唯心所现,本无外物。如是观时,则大种所造悉皆性离。若大种性离,则四计顿绝,物我皆空。如此则即妄想为正智。了名相本如如。一心住如实处。万法皆悉不生。故唐译云,住如实处,成无生相。此所以观四大不生为攀缘如禅。以攀缘即如。非攀缘如也。故云善四大造色等。以达四大不生,故云善。外道不达,故不善。)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唐译云作炎盛。)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

(记曰。此言四大从妄想生,以破外道妄计四大为生因,以明不善四大造色,成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义也。以彼外道不达五蕴诸法唯心变现,乃妄计四大种以为生因,能造诸法。故此责云,彼所计四大种,云何能生造色耶。云何,犹言如何。乃责问之词也。然我但说四大从妄想生。非从四大生。是则妄想为四大种。非四大为四大种也。且妄想无性。即四大本自不生。今彼愚夫邪执谬解,不独见四大生,抑且妄执四大能生生。此所以不善四大造色,妄起四计,故于如不如。斯乃愚夫言说,非圣贤也。故下结云,非我所说。然此经文简古,佛意幽深,最难潜通血脉。旧注引楞严世界相续文,对释此段。然虽消文有据。其实义难会通。何也。以彼说世界生起之由,以言次第相生之情状。今此但说四大从妄想生,以破外道妄计四大为生因耳。二处言同义别。若执彼明文,则返晦此经旨。观者幸勿以臆断。下文自当证之。文云。谓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谓妄想是四大因,非四大为四大因也。)

色及虚空俱,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记曰。此承上文牒外道计,以明四大不能造色生,以破外道妄计即色是我等四句也。邪谛,冥谛也。即数论师所立二十五冥谛。谓从神我为冥初主谛。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然此中色及虚空,五大也。五阴,即十一根也。然彼外道妄计五大生五阴。以虚空无形,唯能和色。故但云五阴集聚从四大造色生。俱,和合也。又胜论师计六句为生因。谓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同异,六和合。又于实句中执有九法。谓五大,时,方,和,合。此九能生五阴诸法。故妄执即色是我我在色中等四句邪见。今世尊将欲破之,乃先出其计云,色及虚空俱,乃是计著邪谛,妄说五阴积聚四大造色生。下文先破色不即我我不在色中等。后破四大造色不能生五阴。且先破色不即我。以外道妄计八识为神我。故约识破之。)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记曰。此破色不即我等四计意也。然破外道妄计四大造色能生五阴,故妄计我在色中色即是我等。佛谓彼所计神我,即我法中识也。若言色即是我,且人死时四大色灭,而识不灭。以此识因爱乐贪著六尘境界故,造善恶业,又招未来果报,复于余趣受生,相续不断。若果然色即是识,其色灭时而识亦与之俱灭矣,岂非断灭耶。今既余趣受生相续,足知识不灭。识既不灭,则色非即我,明矣。不但色不即我,抑且四大造色不能生五蕴。故下文破之。)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

(记曰。此言四大不能造色也。以外道计四大为能造,五蕴诸法为所造,是四大与四大为生缘矣。缘,即因也。故佛牒其计而破之曰,四大及所造五蕴等色法,自有与彼为因者,乃妄想耳。但非彼四大与五阴为因也。何者。以彼四大不能造色生五阴故。故下文征破。)

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记曰。此征破四大不能造五阴之所以也。性,谓四大自体。形相处,即彼诸法上长短高下大小等形状。方便,即造作之方法也。以上佛言四大不能造色。故此征而破之曰,何故不能造。以推求能造四大自体形相,及造作方法,皆不可得,以无自性故。既无自性,则大种本自不生。本自无生,又岂能生他诸法耶。是计四大能造者妄也。若谓所造五蕴诸法从四大生,此亦不成。何者。以能造大种是有体相形状之物。今能造者既是有形,而所造五蕴亦应有形,非无形也。意谓纵许四大能造,但能造五蕴中色法一阴耳。然彼四阴无形者,彼安得而造之耶。是计所造者妄也。且彼计色即是我。况色灭而识不灭。足知五阴非四大所造。今观四大本不能造色。是故计四大造色相者,乃外道妄相分别颠倒见耳。非我所说也。故云非我。由上佛言四大有形不能造无形。故下文释成,以明观五阴如。)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

(记曰。佛言有形不能造无形。故说五阴自性相,以明四阴非色所造,将现五阴本如也。)

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

(记曰。此释四阴无形,非色所造也。四大,外四大也。造色,内四大也。谓无阴中色之一阴,可说是四大所造。以有坚湿暖动四法各各异相。故是有形。不比无色四阴如虚空故。至若受等四阴无有形相,犹若虚空,但以妄想名言说为四阴。譬如虚空超过数相,但分别言一虚空耳。岂有虚空无形,属彼四大所造耶。是则妄计四大能造五阴者,皆邪见也。)

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

(记曰。此通释五阴皆空也。如是阴,通指五阴也。性,色阴。非性,四阴。谓不但四阴如空,而色阴推求各无自性,大种不生,而色本空也。是则五阴皆空,超过数相。又岂可以五数目之耶。故云如是阴超数相,离于数。然既超名数,则五阴元无。五阴既无,则离性非性矣。离性,则色不可谓之有。离非性,则四阴不必谓之无。是则有无既离,则百非俱遣,名言路绝,则阴本如如。又岂可以数相求之耶。是故计数相者,乃愚夫言说耳。殆非圣贤真知见力也。永嘉云。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深证乎此。)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

(记曰。此释伏难以明五阴本如也。由上佛说五阴皆空。恐愚者疑谓现见五阴圣凡皆有,何以言无。故此释云。我说五阴皆空,不是绝无。但圣智观之,如幻不实。所谓了达缘生无性,其体皆空。但不作一异等妄见施设耳。岂是绝然灭无耶。然此五阴,乃法身影明。如梦中身。如镜中影。无别所有。故说非异非不异。是故我言五阴本如。而愚夫不达乎此,乃妄作一异等分别见。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是则五阴当体元是法身。五阴妄想现时,而法身齐现。但随圣凡所见不同耳。若以妄想分别,则法身隐而五阴现。若以圣智而观,则法身现而五阴消。故前文云,然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故云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斯实妄想本如。能观察此,所谓攀缘如禅。下文结云。)

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

(记曰。此结名离过也。然未达五阴本如,故作一异生灭妄见。其所说者,皆生灭法。故此结云,五阴如此空寂,汝当除灭自性相见。灭此生见,即证无生。其所说者,皆寂灭法。又当以此所证,断一切外道邪见。)

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记曰。此结攀缘如禅行成得果之相也。前观察义禅行成,从凡夫入解行,即登初地。渐观深入至上上地。以顿见真理,渐断无明故。所谓顿悟渐修者是也。今攀缘如禅观行成就,顿登八地,顿证无生,顿断无明,顿舍藏识。所谓顿悟顿修者是也。已上三种禅,乃三乘行相。然二乘禅,固在所呵。后二虽胜,犹属迷悟因果。故后偈云诸乘非究竟。何也。以宗门纵然亲证真如,犹是法身边事,非法身向上事也。至若如来清净禅,则不属因果,故为最上一乘,乃此经之宗趣。所以但说前三种禅已,即便说邪正二果。而如来禅,则不容有说。意令吾人默契不言之表耳。及其向后大慧特请。世尊但云,前圣所知,转相传受,妄想无性,一语而已。此直指从上佛祖所传心印,以为禅宗的诀,意显此经之宗趣也。观者深察之。◎已上释邪正因行不同已竟◎下文释邪正果德不同◎先示邪果)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记曰。此辩果德不同,初示邪果也。由上佛说因行既有真伪,故所感果亦有邪正。故此先言四种涅槃,以显外道二乘因行之不真也。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谓数论师,妄立神我以为主谛,实有自体。以非究竟涅槃,故佛随便而斥之曰。彼所计自性,其实非性,但妄执耳。故云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者。谓外道妄计色究竟天以为涅槃。谓尽虚空界十二类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又计大自在天以为涅槃。谓自己身心并十方虚空,皆从彼出。又顺世外道,计四大是实有常,能生诸法。故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从事以为常住。以计彼种种相实有自性。故佛斥之曰。彼所计者,其实非性,但妄执耳。故云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者。谓胜论师,计一切无情有知,立六句义。谓有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以极微为常住。故以十方草木皆称有知,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为十方草木。故唐译云觉自相。犹言微尘自相而有知觉也。故佛斥之曰。彼自相自性,本无自性,亦非有觉,但妄计耳。故云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者。谓无想天人,以永灭依为归宁地。及定性圣闻,证灭谛已,居灭已休,更不前进。及定性辟支,并不回心诸缘觉伦,观化知无,缘离证灭。执诸阴已灭,不受后有,永断生机,取为涅槃。故云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此四皆外道自取以为涅槃。故云非我所说。然二乘不达自心,心外取法,故亦云外道。◎下示正果)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记曰。此明佛所说涅槃正果也。然彼外道所取涅槃,皆妄想识耳。佛谓我所说涅槃者,非别有体,即彼妄相识寂灭处,当体便是涅槃,非离此外别有涅槃可证也。故云妄相识灭名为涅槃。问曰。前初云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次复云一切识自性习气藏识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说名涅槃。此独言妄相识灭名为涅槃者何也。答曰。此三立言,意旨不同,不可作佛说涅槃有差别会也。前初乃责二乘以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界灭以为涅槃果耳。然举大涅磐言,意在责彼不知,非正说涅槃也。次乃勘校邪正因果不同。意谓彼外道二乘以依有无断常等四句修行愚夫所行禅为因,故所感果亦非究竟。我以离四句法修行观察攀缘如禅,故转生死为涅槃。故云一切识自性习气藏识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方说为涅槃。谓不同外道以妄见习气为涅槃也。今乃释前不同之所以,正示涅槃行相,以显此经之宗极,故但言妄相识灭为涅槃。盖言妄相当体寂灭即是涅槃,更不待转。何者。以妄想无性故。是则即彼外道二乘见习尽是涅槃,不必别求。以当体无生,更何所转。此正最上一乘,实此经宗极。故下文云七识不生。以立意不同。故言亦异也。然此妄想,即第六意识,故次辩之。)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

(记曰。此问明八识本来涅槃义也。由佛前言转藏识妄见习气为涅槃。然藏识,八识也。见习,七识也。今此但言六识灭为涅槃。故此疑问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又问既建立者,且七识为生死根,云何但言六识灭为涅槃,而不言七识耶。佛言。八识者,乃如来藏清净真心也。本来寂灭。而七识无体。本自不生。但彼六识依八识而起攀缘。八识因六识攀缘而有生灭。故云彼因及攀缘故。今意识若寂灭,则七识不生,而八识当体元是清净涅槃,又何待转,而后方为涅槃耶。)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

(记曰。此释上七识不生义也。唐译云。意识分别境界起执著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无别体相。谓七识所以不生者,以无体故。但因意识攀缘五尘境界时,生起习气熏彼藏识。而藏识受熏,以习气力,影现根身器界。而妄见此影,执为我我所者,乃名七识,故云意俱。是则七识思量,但随六八内外门转,乃八识之影明。如灯毛轮,无别有体。虽有名而无实。以唯一精真。故云不坏身相。)

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

(记曰。此言藏识元是不动智体,但因六识攀缘自心境界,诸识相因而生,故得藏识之名也。由意识一起而诸识齐起,故云心聚生。然八识湛渊,本无生灭,秪因六识攀缘而有生灭。七识因八识而起执著。六识因七识而起分别。五识因六识而揽境。六识又因五识而攀缘。七识又因六识而增长见习。八识又因七识我执染污而不解脱。故云展转相因。是则生从六识相因而生。灭则六识灭而诸识齐灭。此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俱解脱也。)

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记曰。此以喻显七识本不生也。海喻藏识。浪喻七识。境界如风。谓藏海澄渊,本无七识波浪。但自意识攀缘六尘境界风吹,故有起灭。今若意识不起,境界风停,则七识当体寂灭。是则生但因缘生,灭但因缘灭,非七识也。故云七识不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与相

妄想尔焰识   此灭我涅槃

(记曰。此总颂外道涅槃非我所说义也。谓外道妄计涅槃实有自性,及有所作相。佛言我不如此。然我所说者,但以妄想所知识灭,名为涅槃耳。尔焰,所知也。)

彼因彼攀缘   意趣等成身

与因者是心   为识之所依

(记曰。此颂七识不生也。谓彼藏识,因彼意识攀援,故有七识身生。然而与意为因者,乃是藏识心王,非七识也。故云与因者是心。以藏识为诸识之所依故。是则藏识之生灭,前五之揽境,及七识之假名,总因意识而有。故意识若灭,则诸识当体不生。故下以喻成。)

如水大流尽   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   种种识不生

(记曰。此以喻结成也。问。诸教皆言七识为意根,乃生灭之枢机。今言七识不生,但言意识灭即为涅槃者,何也。答,此直示顿悟无生之旨,乃禅宗修心之的诀也。若谓定有七识以为意根,则相续长劫,何由一念顿证无生耶。今了七识不生,则意识脱体无依。意识无依,则妄想无性,当下寂灭。妄想寂灭,则一切内外心境无不寂灭。净名云,一切众生本来涅槃,不复更灭,谓是故也。故云,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此实自觉圣智境界。岂彼外道邪见三乘比智所可入耶。故古德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已上广释前三种褝以显三乘差别因果相竟◎次下广释如来禅融会五法自性总归如如以显一乘平等因果相有三◎初即妄即真以显因平等)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记曰。此即妄相差别以示平等行相也。因上一往佛说妄想为十界五性三乘生死涅槃之本。恐其行人不知何等妄想。故此特示其相。欲令行人即妄相以证如如也。然妄想名虽通称。其实有多种差别不同。若不善知其相。抑将认妄为真。故楞严云。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唐译云。我今当说妄计自性差别相。今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义。超诸妄想。证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于依他起种种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计相。)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唐译云。妄计自性差别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记曰。此标妄相差别相也。前说转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为涅槃。故随说二种自性相。谓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此盖示其所当转者也。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著生,乃名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计著生,乃相也。以妄想因名相而生故。此二乃妄想总相。今列十二妄想,盖亦不出前二。但广示其相,乃前二之差别相耳。由妄想因他名相而有,是谓缘起。今显妄想无性,本自圆成,则彼名相自如如矣,故云通相。故此科云真妄平等。)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著。是名言说妄想。

(记曰。此计世俗言语音声,及歌咏词句等,以为实有自性者也。)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记曰。此计出世圣言量,以为实有所说自证境界,依之妄起分别者也。谓于佛所说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第一义谛自证圣智出世等法,以为实有自性。依之复起种种言说分别,以作实法。故唐译云。谓执有所说事,是圣智自证境界,依此起说。)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著而计著。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记曰。此合上二而言也。以于佛所说出世法中,执以为实,妄有所得,故云于彼所说事中如渴鹿想。又于所说世谛法中,根尘四大等法,计著实有自性,故云种种计著而计著等。此上三,乃言说自性计著也。)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

(记曰。此下九种妄想,乃事自性计著妄相也。于诸财宝不达性空,故云利妄想。)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记曰。此妄计世间诸法,一一各有自性。执之决定如是,不可更易。即外道执四大种各有自性而能生物。故云恶见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记曰。此外道妄计诸法,有从有因生,无从无因生。故唐译云。谓于因缘分别有无。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故云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著妄想。是名见妄想。

(记曰。此外道依有无等起四句见,故云见妄想。)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记曰。此外道妄计即色是我,离色是我等,成决定论。故魏译云。取我我所相,说虚妄法。唐译云。理分别。谓于无理处,以宗因喻成立有理。故云成妄想。)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著。是名生妄想。

(记曰。此生见也。谓计诸法若有若无,皆悉有生。以有有生,无亦有生故。如云太极从无极而生。然太极无形,而妄见有生,此无而有生也。至若两仪八卦三才万物,皆一定有生,此有而有生也。故唐译云。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分别。)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记曰。此不生见也。谓一切诸法本来不生者。以未生已前,先有不生之体。此体不从因生,故云无种因缘生无因身。如庄子云生生者不生。即所谓有物先天地者是也。故唐译云。计著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而先有体,不从因起。既不从因起,是无因也。无因则无果。既无因果,则成断灭。是则名虽不生,实断见耳。故前百丈错答学人不落因果一转语,五百生堕野狐身。正堕此不生见,错会无生义耳。观此,痛令识法者惧。)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记曰。此相续妄想有二。一谓世法,即如世之五行相生相克,八卦四时往复不断,谓之相续。二谓佛法,说众生世界业果相续不断,亦谓之妄想。何者。以达无生者,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何况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如此,则又如何从而相续耶。是则不达诸法唯心所现者,乃妄计诸法实有相续自性,特妄想耳。)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著。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记曰。此计实有烦恼可缚,涅槃可脱也。前十一种妄想,属凡夫外道。此一属二乘。以彼二乘不达烦恼性空,故以生死为可缚。不达涅槃性空,故欲断烦恼而取证。故如人被缚,必待解缚而后为脱也。如楞严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则非彼所知。)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

(记曰。此结过也。凡所分别,皆妄想耳。愚夫不达,妄执以为实有实无。)

大慧。计著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著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记曰。此言遍计执性,乃依他缘起,由不达圆成,故妄以为实也。计著缘起而计著种种妄想计著自性者。如论所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然此遍计本无自性,但依他起,乃分别缘所生耳。凡愚不了,妄以为实。故唐译云。于缘起中执著种种妄计自性。如依于幻见种种物。凡愚分别,见异于幻。经云。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以不能如幻观众生,而妄分别有无一异,故云见异于幻。)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著。

(记曰。此结示真妄平等相也。谓妄相本自缘生,了无自性,不可作一异有无分别执著,故非异非不异。以一异俱非,则如如平等矣。幻喻心。种种喻妄境。然种种依幻而起。且幻事本无,何况复于幻出种种,而又作一异有无等见耶。故诫之曰,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著。谓彼妄想自性本无所有,乃依如幻缘起耳。故不应作一异有无计著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   觉想智随转

无所有及胜   平等智慧生

(记曰。此总颂真妄一如,以显平等相也。谓三界五蕴一切境界,但随妄想而转。然于实际,当体寂灭,本自如如。故云尔也。觉想,谓妄觉无明也。智即六粗中智相,谓分别心也。无所有最胜处,谓真如实际也。以自他俱泯,故云平等。由无明不觉,妄见境界,则心缚于境,境复牵心,故不平等。若以正智而观,则心境双绝,故平等耳。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妄想自性有   于缘起则无

妄想或摄受   缘起非妄想(唐译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种种支分生   如幻则不成

彼相有种种   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   皆从心缚生

(记曰。此颂泛举妄想缘起相因而有也。谓妄相本无自性。所以有自性者,以于缘起诸法妄生取著故。且彼缘起诸法,非妄想也。何者。以一切诸法缘生如幻故。然彼幻事种种,支分宛然若生。以皆如幻,故虽生不生。故云如幻则不成。然彼幻相虽有种种,其实性本无生,亦无有相。以见彼有相者,但妄想耳。若了彼如幻,则妄想不生。以不了如幻,依之造业,故彼相是过。此皆从心缚而生也。彼相既因妄想而有。若妄想不生,诸相自寂。则依他性空,相本无也。然心境互为缘起也。今幻相不成,则无当心之境。妄想不成,则无了境之心。心境皆无,言思路绝,本自如如矣。)

妄想无所知   于缘起妄想

此诸妄想性   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   于缘起妄想

(记曰。此颂妄想从缘起而生也。以妄相实际本无所知之境。但于缘起诸法不了无性,而复于彼妄生分别,计著有无,执取美恶,故云于缘起妄想。且此诸妄想性,除缘起外,别更无有,故云即是彼缘起。所以妄想有种种者,但于缘起妄想耳。)

世谛第一义   第三无因生

妄想说世谛   断则圣境界

(记曰。此颂世谛即第一义,以明即妄即真也。谓若妄计妄想缘起实有自性,即第一义谛而为世谛。若了妄想缘起无性,即世谛而为第一义谛。若不知诸法缘生者,即是无因生矣。又堕外道冥谛也。是则本无世谛,而世谛但依妄想说耳。即妄想断处,便是自觉圣智境界。故唐译云。妄计是世俗。断则圣境界。)

譬如修行事   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   妄想相如是

(记曰。此颂通喻妄想缘起相因而生也。谓第一义谛本无诸相。但因妄想妄见诸法,而复于彼周遍计度,美恶一异有无等,坚执为实。其实第一义谛中,本无此事,故云于彼无种种。修行者,谓钝根二乘,修八背舍,四遍处定。若观青时,天地万物皆青。若观黄赤白时,一一皆然。彼于一色法,随心转变见种种相。以于无中妄见有故。以譬于第一义谛离名相处,妄见种种诸法。然其所见者,皆妄想耳。非实法也。故云妄想相如是。论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譬如种种翳   妄想众色现

翳无色非色   缘起不觉然

(记曰。此颂以喻转明上意也。谓于第一义谛无一法处,而见有种种者,盖因无明不觉依他妄分别缘,生一切法。故论曰。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譬如翳目于无色相处,而妄见有青黄楚白诸色相现。凡愚不觉,妄执为实。故云缘起不觉然。)

譬如炼真金   远离诸垢秽

虚空无云翳   妄想净亦然

(记曰。此颂喻第一义谛远离诸过,以显圆成实性也。论曰。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以圆成实,法尔随缘,成一切法,而法法皆真。但由妄想遍计种种执取,故于真不真。若情忘执谢,则万法皆如,圆成自显。故但云妄想净亦尔。故下文但出妄想之过。)

无有妄想性   及有彼缘起

建立及诽谤   悉由妄想坏

(记曰。此颂特出妄想之过,意明缘起从妄想而有也。谓所以说有缘起建立及诽谤者,盖因妄想而说耳。若无妄想,而说有缘起建立及诽谤者,此亦是妄想分别,乃自破坏如实之见矣。故云无有妄想等。世尊意谓汝等若无妄想,而我为何又说缘起,及说汝等建立及诽谤之过耶。繇是观之。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世间,更无别法,特为说破众生妄想耳。故下文云,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

妄想若无性(唐译云。若无妄计性。)   而有缘起性

无性而有性   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   而得彼缘起

相名常相随   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   则度诸妄想

然后智清净   是名第一义

(记曰。此通颂三性五法,皆依妄想而立也。谓缘起本无,但因妄想而有。若无妄想而说有缘起者,是则无因而有生,有生而从无因生也。次翻显因依妄相,方得有缘起。因有缘起,故名相随生。如影随形。是则名相又因妄想缘起而有。既有名相,则妄想又从名相而生。展转相因,无有穷已,皆妄想之过也。如何得离妄想过耶。故次颂云。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然究竟不成就者。华严云。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智证云。以真如之性,法尔随缘。虽即随缘,法尔归性。以随缘时,似有显现。如观幻法,不有而有。如观梦境,不见而见。如观水中之影,非出非入。如观镜中之像,不内不外。以无性随缘,故理不成就。以随缘无性,故事不成就。理事不成,则一切法俱不成也。然一切法俱不成就,而介尔妄心,又何从而寄耶。故云,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斯则缘起名相妄想,皆即正智如如矣。故下颂结显之。)

妄想有十二   缘起有六种

自觉智尔焰   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   自性有三种

修行分别此   不越于如如

(记曰。此颂总结前五法三自性等皆不越于如如也。良由真如随缘成一切法,法法皆真。但以妄想执著而有差别。若以自觉圣智观之,则彼诸法本来寂灭,此三性不越于如如也。以迷真如之理而为名相,故正智翻为妄想。悟名相之本如,即妄想而为正智。此五法不越于如如也。故诫修行之士,能作如是观,则日用头头物物,皆如如矣。缘起有六种,即卷初六因。尔焰,所知也。)

众相及缘起   彼名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   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   无缘无妄想

成已无有性   云何妄想觉

(记曰。此言迷悟因依也。谓迷时缘起妄想递互相生。悟则性是圆成。悟则性是圆成,更无缘起妄想矣。唐译云。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故云,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唐译此下有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既已离有无,云何有二性。四句。)

彼妄想自性   建立二自性

妄想种种现   清净圣境界

(记曰。此言凡圣二途,但依妄想而立也。谓若依妄想自性,妄见实有根身器界一切诸法,则名言事相二种自性从此建立,谓之凡愚。若能正于种种妄相现处,当下以智观察妄想无性,脱体全空,即是自觉圣智境界。此所谓达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也。清净,空之异称。二自性,正指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此二盖即名相二法也。)

妄想如画色   缘起计妄想

若异妄想者   即依外道论

(记曰。此言邪正二途亦依妄想而立也。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是则缘起诸法原从妄想而有。然愚夫不知,唯在缘起法上而生分别一异有无等见,而横计别有生因。殊不知妄想是生法之本也。若舍妄想而言诸法别有异因,从冥谛微尘自在胜性等而生者,则堕外道邪见矣。故云,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   因见和合生

离二妄想者   如是则为成

(记曰。此结示正义也。唐译云。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谓彼凡愚外道,但以妄见分别于妄计之法,所以不出妄想颠倒。若能离此妄想,则当下本自圆成。此正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非外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故云,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此章盖总观五法自性都归妄想,而妄相本自如如,此所以为一乘平等行相也。上明即妄即真以显平等因相已竟◎下明即心即境以显平等果相◎初即心)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记曰。此明自觉圣智,释上如来禅,以显平等果相也。由上佛约所观妄想缘起行相以明平等因已。但不知能观自觉圣智及究竟一乘果相何如。将显如来禅究竟清净平等实相最胜第一义谛。故兴此问。)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记曰。此示如如智也。所谓教外单传之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密意,特揭于此。智证曰。无性之妙,佛祖所秘。盖尝秘演,未尝显说。何以知之。圆觉曰。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维摩曰。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十地品曰。以不了第一义故,号为无明。起信论曰。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而有妄念。夫言非性性有,不生灭而无常,及不了知,皆以无性故也。而其言皆遮之。欲学者自悟。此予所谓密演者也。今则明告无性,是谓显说。其曰前圣所知者,但妄想无性耳。岂真有所传耶。是在默契自知而已。古人云,得坐披衣,向后自看。故曰,独一静处,自觉观察。意谓若能观此,则不由于他,是名自觉圣智。以无如外智能证于如。故此科云即心。◎下即境)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记曰。此明平等果觉,以示如如理也。谓离能取所取分别,住如实处,一念不生,乃证如如理。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名一乘觉也。此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故云唯除如来。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以无智外如为智所入,故科云即境。由理智一如,故云心境平等。◎上即心即境以显果平等◎下即权即实以显法平等)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唐译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故说三乘。(不离,应云已离。)

(记曰。此明如来所以不说一乘之意,以显即权即实,以离不平等过也。意谓一向不为声闻人说一乘者,以有待而然,非绝然也。然有其二意。一则因彼但依如来所授寂静方便而调伏之,虽证解脱,非己智分,以恐彼惊疑,故不敢为说。二则以彼未尽所知习气,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不堪受此法,故不为说耳。要且待时而说,非毕竟不说也。若竟不说,则有不平等过。意谓若离上过,亦可得入,故下明之。)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唐译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既觉悟已。)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记曰。此言声闻种姓无间,以显法平等也。以彼二乘依妄想取涅槃果,故为三昧所醉,不得法无我。若彼能了妄想无性,则于所取涅槃三昧,及烦恼习气,当下顿离。即得如来无上涅槃,证不思议自在法身也。如此,则人法不异,何三乘之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   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   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   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   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   我说为一乘

(记曰。此言圣凡见尽,分别情亡,即是一乘。非是此外别有一乘也。诸天梵等,凡情也。声闻缘觉诸佛如来,圣解也。若言转凡成圣,纵得圣解,亦堕凡情。何也。所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犹属生灭。以起心动念,即乖法体故。所以宗门向上事,成佛作祖,嫌带污名,以不离有心故。故云,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量灭尽,凡圣情忘,能所双寂,一念不生,即是究竟一乘寂灭场地真解脱也。)

引导众生故   分别说诸乘

解脱有三种   及与法无我

烦恼智慧等   解脱则远离

(记曰。此妨难遣情也。恐有疑云,三乘既非究竟,如来何以说不真之法耶。故此释云,如来为引导众生,故说三乘三解脱二无我净二障等,皆是随他意语,如止啼黄叶耳,本非实法。但钝根当作实法,故为法缚,不得解脱。若大力量人,能顿见自心现量,住如实究竟处者,一眼觑透,则当下脱体无依,即能扫除圣凡见量。如脱索狮子,自在游行。方名真解脱人。回视彼诸法,如大梦觉,未有不离之者。故云解脱则远离。)

譬如海浮木   常随波浪转

声闻愚亦然   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灭   余习烦恼愚

(记曰。此言声闻所以被自共相风之所漂转者,以彼但断四住烦恼,未断余习根本无明故也。生死流有三种。谓欲流,有流,无明流。以彼但断欲有二流,未断无明流。既为无明所流,故以五蕴处生死海,犹如浮木,常随波浪漂转耳。以彼入尘则堕故也。)

味著三昧乐   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   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   乃至劫不觉

(记曰。此言声闻之过也。以味著三昧,故进不能取究竟之地。以安住无漏界,故亦不退落三界生死。以得三昧持心,故虽经劫而不觉。)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   得佛无上身

(记曰。此颂无间性也。然二乘与佛,性本无间。但自为法缚。所谓饮无为酒,卧寂灭床。酒醒梦觉,未有不到如来地者。问曰。然上屡斥外道二乘,且云阐提亦得成佛,而此但许二乘而不言外道者,何也。答曰。以品位言之,则大凡不及小圣。以根性言之,则小圣不及大凡。彼外道者,虽云邪见。而有根性猛利者,多能一超便入。如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日劫相倍者有之。若夫二乘,沉醉无明,至劫不觉,最为难化者。故此特特言之。意在激彼劣解,速进宝所,斯正引权入实之密意耳。如来神力加持,殆非以所知心,测度不思议妙用之力也。◎此上广释邪正因果差别相已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