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所谓“天容”,即指天的容貌,也即天道运行的规律性,如“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等。董仲舒以天为百神之大君,百神同居天上,故谓之“诸天”。本篇由此引申论述人之为人本于天,君王的政令教化,一切都应该取法于天道,以天为范本,与“诸天”相符合,做到有一定的法度并合乎时宜。
天之道,有序而时(1),有度而节(2),变而有常,反而有相奉(3),微而至远,踔而致精(4),一而少积蓄(5),广而实,虚而盈。圣人视天而行,是故其禁而审好恶喜怒之处也(6),欲合诸天之非其时不出暖凊寒暑也;其告之以政令而化风之清微也(7),欲合诸天之颠倒其一不以成岁也(8);其羞浅末华虚而贵敦厚忠信也(9),欲合诸天之默然不言而功德积成也;其不阿党偏私而美泛爱兼利也(10),欲合诸天之所以成物者少霜而多露也;其内自省以是而外显,不可以不时。人主有喜怒,不可以不时。可亦为时,时亦为义(11),喜怒以类合,其理一也。故义不义者,时之合类也(12),而喜怒乃寒暑之别气也(13)。
【注释】
(1) 有序而时:有次序而得时。一年春夏秋冬四时按照次序而运行。
(2) 有度而节:有法度而节制。度、节,指天道运行的规律而言。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每月有二,三月为一季,这些都是度、节。
(3) 反而有相奉:彼此相反而又相承。奉,承受、接受。苏舆注:“春生与冬藏反,然相资以成岁功。”春天生长万物,冬天储藏万物,二者相反而相承。
(4) 踔(chuo):超越,高超。
(5) 一:指阴或阳。苏舆注:“一,谓阴阳不两起。”
(6) 禁:苏舆注:“禁,即上篇‘谨藏禁内’之意。”苏说可从。
(7) 化风之清微:教化风俗清明微妙。化风,教化风俗。清微,清明微妙,即指道的最高境界。
(8) 不:旧本皆作“而”,刘师培曰:“而,疑‘不’字之讹。”刘说可从,今据校改。
(9) 浅末华虚:内容浅薄而外表华美。浅末,浅薄而无深意。华虚,浮华而空虚。
(10) 阿(ē)党:徇私扰法。阿,徇私、偏袒。党,袒护、偏袒。
(11) “可亦为时”二句:《礼记·学记》:“当其可之谓时。”合乎时宜则为“义”,故曰“时亦为义”。
(12) “故义不义者”二句:这里是说“义”或者“不义”,与“时”或者“不时”相类。
(13) 别气:另外一种气。别,另、另外。
【译文】
天道有次序而得时,有法度而节制,变化而有常规,彼此相反而又相承,微妙而极深远,高超而极精微,阴气或阳气单独运行而少有积蓄,广大而充实,空虚而盈满。圣人观察天道而行事,所以他谨守机密、禁止内部的奸邪而审察清楚好恶喜怒表现出来的道理,想与天不当时就不发出暖凊寒暑的道理相符合;他把政令公告天下而教化风俗清明微妙,想与天颠倒暖凊寒暑其中之一就不能成为一年的道理相符合;他以内容浅薄、外表华美为羞耻而重视敦厚忠信,想与天沉默不语而成就功德的道理相符合;他不徇私扰法而赞美博爱、兼利天下,想与天少下霜而多降雨以成就万物的道理相符合;他自我反省认为是对的而把它表现出来,但是不可以不合时宜。君主有喜有怒,不可以不合时宜地随意发出。在可以发出时发出就是合乎时宜,合乎时宜就是义,喜怒跟同类的事物是相合的,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义”或者“不义”,与“时”或者“不时”相类,而喜怒就是寒暑的另外一种气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