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丙九、修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
已说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
丁二、标释一切3 戊一、标列2 己一、四处摄3 庚一、标
谓略由四处,当知普摄修所成地。
庚二、征
何等四处?
庚三、列
一者、修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
己二、七支摄4 庚一、标
如是四处,七支所摄。
庚二、征
何等为七?
庚三、列
一、生圆满;二、闻正法圆满;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五、修习对治;六、世间一切种清净;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
庚四、结
如此四处七支所摄普圣教义,广说应知。依善说法毗奈耶中,一切学处皆得圆满。
如是四处七支所摄普圣教义等者:闻所成地说:摄圣教义相略有十种。谓有能修习法,有所修习法,有有过患法,有有染污法,有障碍法,有随顺法,有真如所摄法,有胜德所摄法,有随顺世间法,有得究竟法。(陵本十三卷二十一页1157)即此中说四处七支所摄普圣教义,依此修习,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一切学处皆得圆满。
戊二、随释4 己一、生圆满(初支)5 庚一、征
云何生圆满?
庚二、标
当知略有十种。
庚三、列
谓依内有五,依外有五,总依内外合有十种。
庚四、释2 辛一、依内3 壬一、征
云何生圆满中依内有五?
壬二、列
谓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止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
壬三、释5 癸一、众同分圆满
众同分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男根成就。
众同分圆满等者:声闻地说:善得人身。谓如有一,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陵本二十一卷四页1823)即此所说众同分圆满义。然此唯说男根成就,不言或得女身者,约胜为论,略未具说故。
癸二、处所圆满2 子一、标
处所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在人中,又处中国,不生边地。
子二、释2 丑一、举生处
谓于是处有四众行。谓苾刍、苾刍尼、近事男、近事女。
丑二、简不生
不生达须、蔑[1]戾车中。谓于是处无四众行,亦无贤圣、正至、正行、诸善丈夫。
处所圆满等者:声闻地说生于圣处,其义正同。言苾刍、苾刍尼者,谓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勤精进故,怖畏恶趣自防守故,摄无损故,名为苾刍。如摄释分说。(陵本八十二卷十一页6253)言近事男、近事女者,谓能亲近承事苾刍、苾刍尼众故。言贤圣者,此复二十七种。谓信胜解,乃至不动法阿罗汉。如集论说。(集论七卷八页31,688b)言正至者,谓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故。言正行者,谓于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十四页615)
癸三、依止圆满
依止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处中国,不阙眼耳随一支分,性不顽嚚[2],亦不瘖痖,堪能解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
依止圆满等者:声闻地说诸根无阙,其义正同。由不阙眼耳随一支分,能于善品精勤修习。由性不顽嚚,亦不瘖痖,有力能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
癸四、无业障圆满
无业障圆满者,谓如有一[3],依止圆满,于五无间随一业障,不自造作,不教他作。若有作此,于现身中,必非证得贤圣法器。
无业障圆满等者:声闻地说离诸业障,其义正同。言非证得贤圣法器者,谓于现法障般涅槃生起圣道故。
癸五、无信解障圆满2 子一、离邪解行
无信解障圆满者,谓如有一,必不成就五无间业,不于恶处而生信解,不于恶处发清净心。谓于种种邪天处所,及于种种外道处所。
子二、起净信解
由彼前生,于佛圣教善说法处,修习净信,长时相续;由此因缘,于今生中,唯于圣处发生信解,起清净心。
无信解障圆满等者:声闻地说胜处净信,其义大同。此中初说离邪解行,彼所未说。由是名为无信解障。
辛二、依外3 壬一、征
云何生圆满中依外有五?
壬二、列
谓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随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缘圆满。
谓大师圆满等者:声闻地中说他圆满有其五种。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陵本二十一卷五页[4]1828)此五圆满,随应当知。
壬三、释5 癸一、大师圆满
大师圆满者,谓即彼补特伽罗,具内五种生圆满已,复得值遇大师出世。所谓如来应正等觉,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于一切境得无障碍。
于一切境得无障碍者:此显大师所知障断,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故。
癸二、世俗正法施设圆满
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者,谓即彼补特伽罗,值佛出世,又广开示善不善法,有罪无罪,广说乃至诸缘生法,及广分别。谓契经、应颂、记别[5]、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及与论议。
又广开示善不善法等者:有寻有伺地缘起差别中说: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应修习,无利益故名不应修习;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杂故名有分。(陵本九卷十八页710)是谓于因所生诸行无知差别。此中广说,应如是知。所余行支乃至老死各多差别,即此中说乃至诸缘生法。十二分教,名广分别;以于此中,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分别开示解其义趣故。言十二分教者,谓契经等乃至论议。声闻地中一一别释应知。(陵本二十五卷六页2091)
癸三、胜义正法随转圆满
胜义正法随转圆满者,谓即大师善为开示俗正法已;诸弟子众依此正法,复得他人为说随顺教诫[6]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门果;于沙门果证得圆满,又能证得展转胜上增长广大所有功德。
胜义正法随转圆满等者:此即声闻地说法住随转。谓证正法者,如其所证,复为他人随转随顺教授教诫;由是他能证沙门果及诸功德,是名胜义正法随转圆满。
癸四、正行不灭圆满
正行不灭圆满者,谓佛世尊虽般涅槃,而俗正法犹住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
正行不灭圆满等者:此即声闻地说法教久住。正法言教,名俗正法。不于其中生颠倒想,法谓非法,非法谓法;经尔所时,名住未灭。若即于彼真实作证,是名胜义正法。诸圣弟子皆乘此法而得出离,是名未隐;展转为他宣说称赞,是名未断。
癸五、随顺资缘圆满
随顺资缘圆满者,谓即四种受用正法因缘现前,受用正法。诸有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转,恐乏资缘,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种种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谓即四种受用正法因缘现前者:此说资缘有其四种。所谓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如是四种,随顺净命,正修梵行,是名受用正法因缘。他奉施时,是名现前。
庚五、结3 辛一、名修处所
如是十种,名依内外生圆满。即此十种生圆满,名修瑜伽处所。由此所依、所建立处为依止[7]故,证得如来诸弟子众所有圣法。
由此所依所建立处等者:此中所依,谓生圆满。所建立处,谓修处所。支处摄别,故作是说。
辛二、料简圣法
如是圣法,略有二种。一、有学法,二、无学法。今此义中,意取无学所有圣法。谓无学正见,广说乃至无学正智。何以故?由诸有学虽有圣法,而相续中,非圣烦恼之所随逐现可得故。
谓无学正见等者:此说十无学法。谓无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有学相续虽有八支圣道,然未无余永断诸结,是故说言非圣烦恼之所随逐。
辛三、明普摄义
如是初支生圆满广圣教义,有此十种。除此更无余生圆满,若过若增。
己二、次三支2 庚一、别显3 辛一、闻正法圆满2 壬一、征
云何闻正法圆满?
壬二、释2 癸一、略标
谓若正说法,若正闻法,二种总名闻正法圆满。
癸二、广辨2 子一、正说法3 丑一、标
又正说法略有二种。
丑二、列
所谓随顺及无染污。
丑三、指
广说当知有二十种,如菩萨地当说。
又正说法略有二种等者:菩萨地说:菩萨为他说正法时,依二种相应为他说。一者、依随顺说应为他说,二者、依清净说应为他说。随顺说中有十五相,所谓以时,乃至顺众。清净说中有五种相,所谓慈心,乃至不依利养恭敬赞颂。如是广说有二十种。(陵本三十八卷十六页3150)
子二、正闻法4 丑一、标
又正闻法略有四种。
丑二、列
一、远离憍傲,二、远离轻懱,三、远离怯弱,四、远离散乱。
丑三、结
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名正闻法。
丑四、指
当知广说有十六种,亦如菩萨地中当说。
又正闻法略有四种等者:菩萨地说: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又说:无散乱心听闻正法。是即此中略有四种应知。无杂染心听闻正法中,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中,复由五相。如是广说有十六种。一一相别,如彼列释应知。
辛二、涅槃为上首3 壬一、征
云何涅槃为上首?
壬二、释2 癸一、辨听法2 子一、略标
谓如来弟子依生圆满转时,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唯以涅槃而为上首。唯求涅槃、唯缘涅槃而听闻法,不为引他令信于己,不为利养恭敬称誉。
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者:前说闻法略有四种,广有十六,是名先所说相应知。
子二、广释2 丑一、标十法转
又缘涅槃而听法者,有十法转,涅槃为首。谓依止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当知依止有余依涅槃界,有九法转,涅槃为首;依止无余依涅槃界,有一法转,涅槃为首。
丑二、出二所依2 寅一、依有余依2 卯一、明次第转6 辰一、起三信解
谓以闻所成慧为因,于道、道果涅槃,起三种信解。一、信实有性,二、信有功德,三、信己[8]有能得[9]乐方便。
于道道果涅槃起三种信解等者:道谓道谛。道果涅槃,是即灭谛。若起信解,道真是道,灭真是灭,是名信实有性。若于道谛道如行出及于灭谛灭静妙离起信胜解,是名信有功德。信己有能得涅槃乐及道方便,是名信己有能得乐方便。
辰二、趣入思智
如是信解生已,为欲成办思所成智,身心远离愦闹而住,远离障盖诸恶寻思。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决定义思所成智。
善决定义思所成智者:思所成地说:自性清净,谓九种相应知;乃至广说由此九相,名为清净善净思惟;是名善决定义思所成智。由此决了一切所知义故。
辰三、趣二方便
依止此故,又能趣入无间、殷重二修方便。
辰四、趣证修智
由此次第,乃至证得修所成智。
无间殷重二修方便者:当知此说二种精进。一、无间精进。谓一切时修加行故。二、殷重精进。谓能周备修加行故。如菩萨地说。(陵本四十二卷十八页3469)
依止此故,见生死过失,发起胜解;见涅槃功德,发起胜解。
辰五、趣入见道
由串修故,入谛现观,先得见道有学解脱。
辰六、数习修道
已得见迹,于上修道由数习故,更复证得无学解脱。
卯二、结名所依
由证此故,解脱圆满。即此解脱圆满,名有余依涅槃界。
先得见道有学解脱等者:摄事分中说:有真实究竟解脱。谓毕竟解脱及一切解脱,即是见道果,及此后所得世出世修道果。此中见道果,由毕竟故得名真实,而非究竟,于一切解脱犹有所应作故。(陵本八十五卷四页6428)当知此中解脱,若真实非究竟,是名见道有学解脱;若真实亦究竟,是名无学解脱。由究竟故,亦名解脱圆满。
即此涅槃以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习而得圆满。
寅二、依无余依
当知即此解脱圆满,以无余依涅槃界而为上首。
令前九法次第修习而得圆满者:此中九法,谓如前说。信解为三,思所成智为一,无间、殷重方便为二,修所成智为一,见道、修道为二。如是次第说九法转应知。
癸二、显胜利5 子一、标
如是涅槃为首听闻正法,当知获得五种胜利。
子二、征
何等为五?
子三、列
谓听闻法时,饶益自他;修正行时,饶益自他;及能证得众苦边际。
子四、释3 丑一、听法2 寅一、饶益他
若说法师,为此义故宣说正法,其听法者,即以此意而听正法;是故此时名饶益他。
为此义故宣说正法等者:说正法时,应安处他,令现能证利益安乐,名为此义。其听法者,即以能证利益安乐而听正法,名以此意。由是令说法者不徒废己业,不虚设功劳,名饶益他。
寅二、自饶益
又以善心听闻正法,便能领受所说法义甚深上味,因此证得广大欢喜,又能引发出离善根;是故此时能自饶益。
因此证得广大欢喜等者:由彼听闻以无量门称赞涅槃众多功德,是故证得广大欢喜。又彼听闻以无量门诃毁生死众多过失,故能引发出离善根。言善根者,谓信等五善根应知。
丑二、修行2 寅一、饶益他
若有正修法随法行大师,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现成正等觉,云何令彼正修行转;故彼修习正法行时,即是法尔供养大师。是故说此名饶益他。
即是法尔供养大师者:菩萨地中说有正行供养。谓于一切蠢动有情修习慈悲喜舍俱心,于一切行修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于其涅槃修胜利想,于佛法僧、波罗蜜多修习随念,乃至广说。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陵本四十四卷五页3557)此应准知。
寅二、自饶益
因此正行,堪能证得寂静清凉,唯有余依涅槃之界;是故说此能自饶益。
堪能证得寂静清凉等者:决择分说:诸无漏识,随其次第,有学解脱,名为寂静;无学解脱,名曰清凉。(陵本五十四卷三页4293)如是二义差别应知。
丑三、证苦边际
若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名为证得众苦边际。
子五、结
是名涅槃以为上首,听闻正法所得胜利。
壬三、结
如是名为涅槃为首所有广义。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辛三、能熟解脱慧之成熟2 壬一、征
云何能熟解脱慧之成熟?
壬二、释3 癸一、释得名2 子一、总显二支
谓毗钵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
云何能熟解脱慧之成熟者:此中慧言,通说毗钵舍那支及奢摩他支。由此能令信等诸根成熟,趣证现观,乃至得般涅槃,是名能熟解脱慧。又复此慧是所成熟,十法渐次为其因缘是能成熟,是名慧之成熟。
子二、随难别释
所以者何?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
所以者何等者:此唯释前奢摩他支成熟名慧成熟所以,应知。
癸二、辨次第10 子一、善友为依
又毗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
子二、尸罗摄受
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
子三、觉真实欲
又依善友之所摄受,于所知境真实性中有觉了欲。
于所知境真实性中有觉了欲者:谓于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乐欲思惟、称量、观察故。
子四、堪忍讥论
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于增上尸罗毁犯净戒现行非法坏轨范中,若诸有智同梵行者,由见闻疑,或举其罪,或令忆念,或令随学;于尔所时堪忍讥论。
由见闻疑或举其罪等者:开悟现前所犯众罪,名举其罪。开悟过去失念所犯,名令忆念。开悟一切所应学处,名令随学。彼于尔时,于他讥嫌及所论议信顺晓悟,是名堪忍讥论。
子五、乐听闻等
又依所知真实觉了欲故,爱乐听闻;依[10]乐闻故,便发请问;依请问故,闻昔未闻甚深法义。
子六、法义净等
数数听闻无间断故,于彼法义转得明净,又能除遣先所生疑。
子七、厌离盛事
如是觉慧转明净故,于诸世间所有盛事,能见过患,深心厌离。
子八、不乐世间
如是厌心善作意故,于彼一切世间盛事不生愿乐。
子九、愿断恶趣
彼由如是于诸世间增上生道无愿心故,为欲断除诸恶趣法,心生正愿。
于诸世间所有盛事者:谓若族姓、色力、寿量、财富、安乐、名称、辩才等增上,是名世间所有盛事。
子十、愿证圣果
又为修习[11]能对治彼所有善法,修习[12]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为欲证得彼对治果,亦为自心得清净故,心生正愿。
又为修习能对治彼所有善法等者:此说见道名能对治彼所有善法,诸恶趣法名为彼故。又说修道名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三界诸结名一切烦恼故。初预流果永断恶趣,是名证得彼对治果;乃至最后阿罗汉果证心解脱,是名自心证得清净。
癸三、结十种
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如先所说,渐次能令解脱圆满。
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者:谓毗钵舍那支善友为依,是为第一。奢摩他支尸罗摄受,是为第二。于真实性有觉了欲,是为第三。于举罪等堪忍讥论,是为第四。爱乐听闻及与请问,闻昔未闻甚深法义,是为第五。法义明净及除遣疑,是为第六。厌离世间所有盛事,是为第七。于彼盛事不生愿乐,是为第八。为断恶趣心生正愿,是为第九。为修善法及证彼果,是为第十。如是名为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
庚二、总结2 辛一、明普摄义
又随次第已说三支。谓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熟解脱慧之成熟。如是三支广圣教义,谓十[13]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如是三支广圣教义谓十种者:此中十种,即前十种渐次应知。由能熟解脱慧成熟支,总摄前二支故。
辛二、名修因缘3 壬一、标
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因缘。
壬二、征
何以故?
壬三、释
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缘,修习瑜伽方得成满。谓依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熟解脱慧成熟故。
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因缘者:声闻地说:修瑜伽者,略有四种瑜伽所作。一、所依灭,二、所依转,三、遍知所缘,四、爱乐所缘。(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2369)此修瑜伽义应准知。
己三、修习对治(第五支)3 庚一、征
云何修习对治?
庚二、释2 辛一、略说2 壬一、总标
当知略说于三位中,有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
壬二、别释2 癸一、三位
云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远离闲居修瑜伽位。
癸二、十所治法2 子一、征
云何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
子二、释3 丑一、初二种2 寅一、出所治2 卯一、在家位
谓在家位中,于诸妻室,有淫欲相应贪;于余亲属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爱。如是名为处在家位所对治法。由此障碍,于一切种不能出离。
于一切种不能出离者:谓于居家迫迮所生众苦不能出离故。
卯二、出家位
设得出家,由此寻思之所扰动为障碍故,不生喜乐。
由此寻思之所扰动等者:此中寻思,谓亲属寻思、国土寻思。谓因亲属及因国土或盛、或衰、或离、或合,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是名亲属及与国土寻思。由是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此于出家障生喜乐。
寅二、明能治
如是二种所对治法,随其次第修不净想、修无常想,当知是彼修习对治。
如是二种所对治法等者:如前所说淫欲相应贪及与受用相应爱,是名二种所对治法。由修不净想故,能正对治淫欲相应贪;由修无常想故,能正对治受用相应爱;当知是名二种能对治法。
丑二、次四种3 寅一、举四所作2 卯一、略标
又出家者,于出家位中,时时略有四种所作。
卯二、列释4 辰一、常修善法所作
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谓我于诸法常方便修为依止故,当能制伏随爱味乐一切心识,又能如实觉了苦性。
常方便修善法所作等者:此中善法,谓定心品。无间修习加行故,名常方便修。于此修中,观一切行皆是无常,了知自心于长夜中,由妙五欲积集长养,故于诸欲随生爱乐。观见此已,心生厌恶,不随彼转,是名制伏随爱味乐一切心识。又观无常故苦,修习苦想,故能如实觉了苦性。
辰二、信乐涅槃所作
二、于无戏论涅槃信解爱乐所作。谓我当于无戏论涅槃,心无退转,不生忧虑。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
于无戏论涅槃等者: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若异不异、死后当有或当无等一切戏论不能说故,名无戏论涅槃。于此爱乐,是故心无退转。于此信解,是故不生忧虑。由依世俗建立差别,说圣者我及异生我;若依胜义,决定无有二真实性。胜义伽他作如是说:我我定非有,由颠倒妄计。(陵本十六卷七页1389)若于无戏论涅槃生信胜解,便无如是颠倒妄计,是故不生忧虑,谓何所在?
辰三、游行乞食所作
三、于时时中游行聚落乞食所作。谓我乞食受用为因,身得久住有力调适,常能方便修诸善法。
身得久住有力调适者:声闻地说:谓饮食已,寿命得存,是名存养。若除饥羸,是名为力。若断故受,新受不生,是名为乐。(陵本二十三卷十六页1992)此中久住有力调适,如次应知。
辰四、安住远离所作
四、于远离处安住所作。谓若爱乐与诸在家及[14]出家众杂居住者,便有种种世间相应见闻[15]受用诸散乱事;勿我于彼正审[16]观察心一境位,当作障碍。
寅二、显四所治
于此[17]四种所作事中,当知有四所对治法。于初所作,有懒惰懈怠;于第二所作,有萨迦耶见;于第三所作,有爱味贪;于第四所作,有世间种种乐欲贪爱。
寅三、明四能治
如是四种所对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种修习对治。一、于无常修习苦想;二、于众苦修无我想;三、于饮食修厌逆想;四、于一切世间修不可乐想。
丑三、后四种2 寅一、举所治3 卯一、标
又于远离闲居方便作意位中,当知略有四种所治。
卯二、征
何等为四?
卯三、列
一、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有闇昧心。
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有闇昧心者:三摩呬多地说:由不如实知诸法故,于去来今多生疑惑,于佛法等亦复如是。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闇。(陵本十一卷七页861)此说有闇昧心,义准应知。由下自释,为法光明之所治故。
二、于诸定有随爱味。
于诸定有随爱味者:三摩呬多地说:爱味相应静虑等定,由唯得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于上出离不了知故,便生爱味,恋着坚住。(陵本十二卷三页969)此应准知。
三、于生有随动相心。
于生有随动相心者:谓于五取蕴生,不能思惟无常及苦,故于后有心生希愿,由是随相扰动其心故。
四、推后后日,顾待余时,随不死寻,不能炽然勤修方便。
推后后日顾待余时等者:此说不死寻思。摄事分说:心怀染污,攀缘自义,推托迁延,后时望得,起发意言,随顺随转,是故说名不死寻思。(陵本八十九卷十页[18]6748)
寅二、明能治
如是四种所对治法,当知亦有四种修习对治。一、修光明想;二、修离欲想;
修离欲想者:谓于离欲界中,观见最胜寂静功德,修习离欲想故。
三、修灭想;
修灭想者:此说灭界,即无余依涅槃应知。
四、修死想。
修死想者:谓所得自体是死法性故。
辛二、广辨2 壬一、广三种想3 癸一、不净想2 子一、举所治3 丑一、标列
又不净想略有二种。一、思择力摄,二、修习力摄。
思择力摄修习力摄者:摄事分说:略于一切现法、后法诸恶行中,深见过已,能正思择,息诸恶行,修诸善行,名思择力。乃至广说由此为依,能正修习四念住等菩提分法。当知此修名修习力。(陵本九十八卷十页7352)此二差别,义应准知。
丑二、随释2 寅一、思择力摄3 卯一、标
思择力摄不净想中,当知五法为所对治。
卯二、征
何等为五?
卯三、列5 辰一、欲贪
一、亲近母邑。
辰二、失念
二、处显失念。
处显失念者:谓往村邑聚落亭逻巡行乞食,于彼母邑殊胜,幼少盛年,美妙形色,能坏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种种诸恶不善寻思现行,应住正念及与正知,密护根门,不应观视。与此相违,随观净妙,是名处显失念。
辰三、放逸
三、居隐放逸。
居隐放逸者:谓闲居时,于净妙相不正思惟、不勤对治,是名居隐放逸。
辰四、串习
四、通处隐显由串习力。
通处隐显由串习力者:若处隐时,于净妙相多所思惟;及处显时,于净妙相欣乐观视;当知此由串习所作,非暂失念及与放逸。此串习力通处隐显,故与前别。
辰五、错乱
五、虽勤方便修习不净,而作意错乱。谓不观不净,随净相转,如是名为作意错乱。
寅二、修习力摄3 卯一、标
修习力摄不净想中,当知七法为所对治。
卯二、征
何等为七?
卯三、列7 辰一、心散乱性
谓本所作事心散乱性。
辰二、趣作用性
本所作事趣作用性。
本所作事心散乱性等者:谓瑜伽师修习瑜伽所作,是名本所作事。心未调顺,色等十相令心流散,是名心散乱性。复由其相,令心作用遽务,是名趣作用性。色等十相者,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相应知。
辰三、不善巧性
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请问故。
辰四、寻思扰乱
又由不能守根门故;虽处空闲,犹有种种染污寻思扰乱其心。
辰五、身不调适
又于饮食不知量故,身不调适。
辰六、不乐内定
又为寻思所扰乱故,不乐远离内心寂静奢摩他定。
辰七、不善修观
又由彼身不调适故,不能善修毗钵舍那,不能如实观察诸法。
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等者:谓观青瘀、或观脓烂,广说乃至观骨、观锁、或观骨锁胜解作意,是名方便作意。依瑜伽行初修业者,应诣善能通达修瑜伽师恭敬请问,勤求教诲,方能成就心善巧性。声闻地中广辩其相。(陵本三十二卷七页2629)翻此应知方便作意不善巧性。
丑三、总结
如是一切所对治法,当知总说一门十二,一门十四。
当知总说一门十二等者:五法七法为所对治,总说十二,是第一门,是名一门十二。又复十二所对治法,二力所摄,总说十四,是第二门,是名一门十四。
子二、成能治
又即如是所对治法,能治白法还有尔所。于修二种不净想中,当知多有所作。
于修二种不净想中等者:二不净想,如前已说,谓思择力、修习力摄。多有所作,如下自释。谓有三法,随逐一切对治修故,名多所作。
癸二、于无常所修苦想2 子一、举所治3 丑一、标
又于无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种所对治法。
丑二、征
何等为六?
丑三、列
一、于未生善法最初应生,而有懒惰。
未生善法等者:若恶对治、若盖对治、若结对治,是名善法。若未和合、未现在前,说名未生。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九卷一页2408)于此未生应生善法,无猛利欲,不具起发,名有懒惰。
二、于已生善法应住不忘、修习圆满、倍令增广所有懈怠。
于已生善法等者:善法如前说。若已和合、已现在前,说名已生。谓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是名应住。于此善法明了现前,无闇钝性,名应不忘。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名应修习圆满。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九卷三页2414)由不策励、不发精进,不能于已生善倍令增广,是名倍令增广所有懈怠。
三、于恭敬师长往请问中,不恒[19]相续。四、于恒[20]修善法常随师转,远离净信。
于恒修善法常随师转等者:摄异门分说:于一切事现正随从,故名信顺。若即于彼补特伽罗处所而起,故名为信。闻彼功德及与威力、殊胜慧已,即于彼法处所而起,随顺理门,故名净信。(陵本八十三卷二页6278)。此中常随师转,即彼名信,唯于补特伽罗处所起故。非于彼法处所而起,故名远离净信。
五、由远离净信,不能常修。六、于内放逸,由放逸故,于常修习诸善法中,不恒[21]随转。
由远离净信等者:摄异门分说:言常恒者,谓即于此正加行中,能常修作,能不舍轭。又说:不放逸者,谓得信已,于乐出离障碍法中,防护其心,恒常发起善法修习。(陵本八十三卷三页6281)翻彼当知此所说相。
子二、成能治
如是六种所对治法,还有六法能为对治,多有所作。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癸三、光明想2 子一、指多种
又光明想,缘多光明以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说。
子二、简今义3 丑一、标
今此义中,意辩缘法光明以为境界,修光明想。
丑二、释2 寅一、释名
谓如所闻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与彼俱行彼相应想,应知名光明想。
寅二、显义
何以故?真实能令心闇昧者,谓方便修止观品时,于诸法中所有忘念。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光明。
谓如所闻已得究竟不忘念法等者:多闻思修所集成念,名如所闻已得究竟不忘念法。由此念故,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或复修习随念佛等,名法光明。想与彼念同生住灭,名彼俱行。同一所作,展转相摄,名彼相应。即由是义,名光明想。
丑三、广2 寅一、举所治2 卯一、总显二种3 辰一、标
又第一义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为所对治。
辰二、征
云何十一?
辰三、释
谓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
卯二、随标别列2 辰一、思慧俱法2 巳一、列
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一、不善观察故,不善决定故,于所思惟有疑随逐。
不善观察故等者:谓于三世诸行,疑我为有、为无,是名不善观察。于苦等谛生惑生疑,是名不善决定。
二、住于夜分,懒惰懈怠故,多习睡眠故,虚度时分。三、住于昼分,习近邪恶食故,身不调柔,不能随顺谛观诸法。四、与在家、出家共相杂住,于随所闻所究竟法,不能如理作意思惟。
巳二、释
如是疑随逐故,障碍能遣疑因缘故;此四种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对治,
障碍能遣疑因缘故者:此即总说前四法中后三种法应知。
令思所成若智、若见不得清净。
令思所成若智若见等者:此中智见有多差别,摄事分中广辩其相,随应当知。(陵本八十六卷九页6512)
辰二、修慧俱法3 巳一、征
何等名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
巳二、列
一、依举相修,极勇精进所对治法。
依举相修极勇精进所对治法者:谓唯一向修习举相,极作功用,是名极勇精进。由是令心掉举,成所对治故。
二、依止相修,极劣精进所对治法。
依止相修极劣精进所对治法者:谓唯一向修习止相,不作功用,是名极劣精进。由是令心惛沈,成所对治故。
三、依舍相修,贪着定味与爱俱行所有喜[22]悦。
依舍相修等者:谓唯一向修习舍相,不求出离,于所得定爱味相应,或复于彼不知过患,发喜悦意,由是成所对治法。
四、于般涅槃心怀恐怖,与瞋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
于般涅槃心怀恐怖等者:谓于涅槃不了知故,怖我断灭,是名心怀恐怖。及于涅槃心生厌背,不爱乐故,不发精进,是名与瞋恚俱其心怯弱。
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于法精勤论议决择,于立破门多生言论,相续不舍。此于寂静正思惟时,能为障碍。
即依如是方便作意等者:三摩呬多地说:或多言论,或久寻思,令身疲劳,心不得定;如是多言,与定为难。(陵本十二卷十四页1025)此应准知。谓依论议决择立破言论方便作意,相续不舍,能障寂静故。
六、于色声香味触中,不如正理执取相好,不正寻思,令心散乱。七、于不应思处,强摄其心思择诸法。
于不应思处强摄其心等者:显扬论说:有九种事不可思议。一、我,二、有情,三、世间,四、业报,五、静虑者境界,六、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记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烦恼之所引摄。(显扬论十七卷七页31,563c)如是九事,应知名为不应思处。若强摄心方便思择,障入现观故。
巳三、释
如是七种,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对治法,极能障碍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智[23]、若见不清净转。
寅二、成能治
此所治法,还有十一与此相违能对治法,能断于彼,当知亦令思修所成若智[24]、若见清净[25]而转。
壬二、释多所作2 癸一、释义
又正方便修诸想者,有能断灭所治法欲。又于所治现行法中,心不染着,速令断灭。又能多住能对治法,断灭一切所对治法。
癸二、结名
如是三法,随逐一切对治修故,名多所作。
又正方便修诸想等者:此中诸想,谓前所说修不净想,于无常所修习苦想,及光明想。言断灭者,谓于所治法令不现行应知。
庚三、结2 辛一、名修瑜伽
如是名为修习对治。此修对治,当知即是修习瑜伽。
辛二、明普摄义
此第五支修习对治广圣教义,当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己四、后二支2 庚一、辨二清净2 辛一、世间一切种清净5 壬一、征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
壬二、标
当知略有三种。
壬三、列
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
壬四、释3 癸一、得三摩地2 子一、辨障治法2 丑一、举所治3 寅一、标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
寅二、征
何等二十?
寅三、释2 卯一、列过失2 辰一、别列20 巳一、由伴无德
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
有不乐断等者:谓于世间诸衰损事能令苦恼,诸兴盛事亦是无常,故应厌离,喜乐于断。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二页2616)翻此应知名不乐断。
巳二、由师无德
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
谓颠倒说修定方便者:谓若宣说取厌离相、取欣乐相,由是能令始修业者最初触证于断喜乐心一境性,是名宣说修定方便。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一页2613)与此相违,名颠倒说。
巳三、由无听欲
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
欲乐羸劣心散乱故者:于断灭苦无猛利欲,是名欲乐羸劣。于所宣说音韵差别不属耳听,名心散乱。
巳四、由觉慧劣
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
巳五、由多贪求
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
巳六、由无喜足
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
多分忧愁难养难满等者:声闻地中沙门庄严说有易养易满及与喜足。翻彼应知此所说相。
巳七、由多事务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
多诸事务过失者:谓由爱乐种种所作事业,彼彼事中其心流散故。
巳八、由舍加行
八、虽无此失,然有懈怠懒惰故,弃舍加行过失。
然有懈怠懒惰等者:谓如为性懈怠,执睡为乐、执倚为乐、执卧为乐,由是不能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故。
巳九、由他障碍
九、虽无此失,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
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等者:谓常疹疾、困苦、重病,风热痰癊数数发动,或有宿食住在身中,或被蛇蝎、百足、蚰蜒之所蜇螫,或为[26]人、非人之所逼恼,又不能得衣、食、卧具、病缘医药及余什具。如是等类,应知一切名加行障。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十一页2116)此中种种,应如是知。
巳十、由无堪忍
十、虽无此失,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
巳十一、由不受教
十一、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不能领受教诲过失。
然有慢恚过故等者:谓由慢恚,不信顺他,由是不能领受教诲。
巳十二、由倒思惟
十二、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
然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者:谓于殷勤教诲方便次第,不如所说正修加行;及于诸法过患功德,不如所说善取其相故。
巳十三、由忘失念
十三、虽无此失,然[27]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
巳十四、由相杂住
十四、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
巳十五、由住处障2 午一、列
十五、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
午二、指
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地当说。
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等者:如下说言处所不随顺性,是名[28]受用五失相应卧具。声闻地说:处所圆满略有五种,翻彼后四,应知五失相应。
巳十六、由邪寻思
十六、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护诸根故,有不正寻思过失。
巳十七、由身沉重
十七、虽无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无所堪能过失。
巳十八、由多睡眠
十八、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
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者:三摩呬多地说: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沈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陵本十一卷四页848)为彼缠扰,发身粗重、发心粗重,名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
巳十九、由不乐止
十九、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
巳二十、由不乐观
二十、虽无此失,然先不修行毗钵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
辰二、总结
如是二十种法,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品,证得心一境性之所对治。
卯二、显障因3 辰一、标
又此二十种所对治法,略由四相,于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为障。
辰二、征
何等为四?
辰三、列
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无加行故;三、颠倒加行故;四、加行慢缓故。
丑二、成能治2 寅一、例相违
此三摩地所对治法,有二十种白[29]法对治;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寅二、辨能得2 卯一、住心
由此能断所对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证三摩地。
卯二、位摄
又得此三摩地,当知即是得初静虑近分定未至位所摄。
又得此三摩地等者: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作意,当知此名得三摩地。犹未证得根本静虑,是故说言初静虑近分定未至位所摄。得作意相,声闻地中广释应知。(陵本三十二卷十九页2666)
子二、明普摄义
又此得三摩地相违法,及得三摩地随顺法广圣教义,当知唯有此二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由此因缘,依初世间一切种清净,于此正法补特伽罗得三摩地,已善宣说,已善开示。
已善宣说已善开示者:摄异门分说:宣说者,谓因他请问而为记别。开示者,谓他展转所生疑惑皆能除遣。(陵本八十三卷十二页6311)
癸二、三摩地圆满2 子一、辨圆满相2 丑一、列十相10 寅一、起胜求愿
复[30]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于此少小殊胜定中,不生喜足。于胜三摩地圆满,更起求愿。
于此少小殊胜定中等者:未至定中获得少分微妙作意,由是说名少小殊胜。从此已上证入根本,名三摩地圆满。
寅二、见胜功德
又即于彼见胜功德。
又即于彼见胜功德者:谓证最初根本静虑,加行究竟果作意转时,离生喜乐遍诸身分,无不充满,无有间隙,乃至广说离生喜乐。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三卷七页2691)彼胜功德,如是应知。
寅三、住勤精进
又由求愿见胜功德,为求彼故;勇猛精进,策励而住。
寅四、名非得胜
又彼于色相应爱味俱行烦恼,非能一切皆永断故,名非得胜。
又彼于色相应爱味等者:谓未证入根本静虑,未能究竟离欲界欲,亦未远离一切恶不善法,是名于色相应爱味俱行烦恼。未能永断,由是于彼名非得胜。
寅五、名他所胜
又非于彼诸善法中皆勤修故,名他所胜。
又非于彼诸善法中等者:声闻地说: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31]。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陵本三十三卷七页2690)由是当知,加行究竟作意若未转时,名于善法非皆勤修,犹未能舍所有下品烦恼,是故名他所胜。
寅六、无沈没等
又于广大净天生处,无有沈没。
又于广大净天生处无有沈没者:谓不爱味,定地喜乐灌洒其身故。
又彼无能陵懱[32]于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
又彼无能陵懱于己等者:彼谓色界广大净天。由堕有求,受用喜乐,是名下劣信解。己则不尔,一切皆为求无漏界,故彼无能陵懱于己。
寅七、随法相转
又彼如是心无沈没,于定所缘境界法中,即先所得止、举、舍相,无间、殷重方便修故;随顺而转。
又彼如是心无沈没至随顺而转者:谓时时间作意思惟止、举、舍相,而不一向,为欲对治沈掉等故,是故随顺而转。
寅八、请问正法
又彼如是随法相转,数入数出,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依定圆满,乐闻正法故;于时时中殷勤请问。
又彼如是随法相转等者:随定所缘境界诸法,修止、举、舍应时加行,是名随法相转。随其所欲入出自在,是名数入数出。无有滞碍漏尽智通,是名速疾通慧。为证此故,依定圆满及闻正法,殷勤请问。由得正定,方能如实知见,乃至证无所作究竟涅槃故。
寅九、爱乐远离
又依如是三摩地圆满故,于正方便根本定摄内心奢摩他,证得远离爱乐。
寅十、爱乐观察
又证得法毗钵舍那。如实[33]观察炽然明净所有爱乐。
丑二、结圆满
当知齐此已能证入根本静虑,如是名为三摩地圆满。
又证得法毗钵舍那等者:能缘四圣谛法毗钵舍那,名法毗钵舍那。于四圣谛如实知见,是名如实观察炽然明净。由是爱乐观察诸法,是名证得。
子二、明普摄义
又此三摩地圆满广圣教义,当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癸三、三摩地自在2 子一、辨得自在2 丑一、释4 寅一、善观察2 卯一、略标2 辰一、举诸瑕秽
复次,虽已证得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圆满;其心犹为三摩地生爱味、慢、见、疑、无明等诸随烦恼之所染污,未名圆满清净鲜白。
其心犹为三摩地生爱味等者:三摩呬多地说:爱上静虑、见上静虑、慢上静虑、疑上静虑,是名三摩地生爱、慢、见、疑之所染污。如彼别释应知。(陵本十二卷二页964)又于彼定诸烦恼断犹未证得,故为无明等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尔时其心,于入、住、出未能随意自在,未名圆满;未得自性解脱,未名清净;未得相续解脱,未名鲜白。
辰二、思所应作
为令如是诸随烦恼不现行故,为练心故,为调心故,彼作是思:我应当证心自在性、定自在性。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善观察。
卯二、广辨2 辰一、总标四处
谓自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又自誓受禁制尸罗;又自誓受精勤无间修习善法。若有为断一切苦恼,受此三处,应正观察众苦随逐。
辰二、别释诸相4 巳一、初处观察2 午一、释3 未一、下劣形相
由剃除须发故,舍俗形好故,着坏色衣故,应自观察形色异人。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形相。
未二、下劣威仪
于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审正观察游行乞食。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威仪。
于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行者:声闻地说: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正知而住。于彼诸业正念所摄,不放逸摄,是名不随欲行。应随月喻往施主家,具足惭愧,远离憍傲,荡涤身心,是名制伏憍慢往趣他家。游行乞食,或有应往,或不应往;及于往时观见众色,或有应观,或不应观;是名审正观察游行乞食。如是诸义,声闻地中广辩其相。(陵本二十四卷十三页[34]2044)
未三、下劣众具
又正观察从他获得无所畜积诸供身具,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众具。
午二、结
由此五相,当知是名初处观察。
由此五相当知是名初处观察者:下劣形相有三,谓剃除须发、舍俗形好、着坏色衣;下劣威仪、众具各一;是为五相应知。
巳二、第二处观察2 午一、释3 未一、初一相2 申一、标
又善说法毗奈耶中,诸出家者所受尸罗,略舍二事之所显现。
申二、列
一者、弃舍父母、妻子、奴婢、仆使、朋友、眷属、财谷珍宝等所显。二者、弃舍歌舞、倡妓[35]、笑戏、欢娱、游纵[36]、掉逸、亲爱聚会,种种世事之所显现。
又善说法毗奈耶中诸出家者所受尸罗等者:此说最初所受具戒,由舍二事,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名出家者。一、由舍摄受事,二、由舍诸欲事。如文可知。是为第一所观察相。
未二、次二相
又彼安住尸罗律仪,不由犯戒私自恳责,亦不为彼同梵行者以法诃摈;有犯尸罗而不轻举。
又彼安住尸罗等者:此说安住具戒有其二相。一、自无毁犯,二、不轻举他。如文可知。是为第二、第三所观察相。
未三、后二相
若于尸罗有所阙犯,由此因缘,便自恳责;若同梵行以法诃摈,即便如法而自悔除。于能举罪同梵行者,心无恚恨,无损无恼而自修治。
午二、结
由此五相,是名于第二处观察。
若于尸罗有所阙犯等者:此说具戒犯已还净有其二相。一、自恳责,或自悔除。二、堪忍他举,心无愤恚。如文可知。是为第四、第五所观察相。
巳三、第三处观察2 午一、释2 未一、标
如是尸罗善圆满已,应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诸善品。
未二、列
谓时时间谘受读诵论量决择,勤修善品,如是乃应受他信施;又乐远离,以正方便修诸作意;又复昼夜,于退分、胜分二法,知断修习;又于生死见大过失;又于涅槃见胜功德。
午二、结
由此五相,是名第三处观察。
应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诸善品等者:此中五相,如文可知。又此善品,谓定资粮。如戒律仪、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悎寤瑜伽、正知而住,乃至沙门庄严,皆资粮摄。言谘受读诵论量决择者,谓于正法。言乐远离者,谓于处所圆满,威仪圆满,若身远离,若心远离,总摄为一,名乐远离。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卷六页2500)言修诸作意者,谓定地摄了相等七作意应知。言退分、胜分者,谓诸善品,暂得还失,是名退分;后后胜进,是名胜分。于退分法,应知应断;于胜分法,应正修习。
巳四、第四处观察2 午一、释2 未一、辨四苦2 申一、标
如是精勤修善品者,略为四苦之所随逐。
申二、列
谓于四沙门果,未能随有所证故,犹为恶趣苦所随逐。
谓于四沙门果等者:谓若证谛现观,便不颠堕恶趣,及不复造诸恶趣业感彼异熟,由是不为恶趣苦所随逐。又证现观补特伽罗有多差别。若于欲界未离欲者,初证现观得预流果;若于欲界倍离欲者,初证现观得一来果;若已离欲界欲者,初证现观得不还果。翻此应知,于沙门果未能随有所证,故为恶趣苦所随逐,是为第一所观察相。
体是生老病死法故,为内坏苦之所随逐。
体是生老病死法故等者:一切有情所得自体,是无常法,生老病死众苦可得,名内坏苦,内身变异之所引故。有此自体,即有如是众苦之所随逐。此中生苦乃至死苦,各由五相应可了知。决择分中一一别释。(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页4933)是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所观察相。
一切所爱离别法故,为爱坏苦之所随逐。
一切所爱离别法故等者:此说爱别离苦,是为第六所观察相。
自业所作故,一切苦因之所随逐。
自业所作故等者:此说五取蕴苦,是为第七所观察相。
未二、摄七相
彼为如是四苦随逐,应以七相审正观察。
午二、结
由此七相,是名第四处观察。
寅二、正思惟3 卯一、举作意
彼于如是四处,以二十二相正观察时,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谓我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仪及资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于四种苦为脱何等?
卯二、显精勤
若我如是自策自励,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未得解脱;我今不应为苦随逐,未于胜定获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复退屈。
卯三、结名想
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
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者:声闻地说:又若自能出离身中所有一切恶不善法,当知是名真实出家。(陵本二十九卷二十页2468)又摄事分说:依第一义所有沙门,安立如是八支圣道为沙门义。为此义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假名出家受沙门性。(陵本九十八卷十八页7377)此名出家想及沙门想,义应准知。
寅三、修方便2 卯一、举依止5 辰一、乐断
彼于圆满修多方便以为依止,由世间道,证得三摩地圆满故;于烦恼断,犹未证得,复依乐断,常勤修习。
辰二、乐修
又彼已得善世间道,数数为得三摩地自在故;依止乐修无间而转。
辰三、心无贪恚
又于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获得种种利养恭敬,而不依此利养恭敬,而生贪着。亦不于他利养恭敬,及余不信婆罗门等,对面、背面诸不可意身业、语业现行事中,心生愤恚,又复于彼无损害心。
辰四、正念现前
又爱、慢、见、无明、疑[37]惑种种定中诸随烦恼不复现行,善守念住。
善守念住者:此中念住,谓四念住。应知于四念住安住正念,所作应作,离不应作,是名善守念住。
辰五、离增上慢
又非证得胜奢摩他,即以如是奢摩他故,谓己一切所作已办;亦不向他说己所证。
卯二、明正行2 辰一、少欲喜足2 巳一、举于衣服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心无贪恚,正念现前,离增上慢。于诸衣服随宜获得,便生喜足。
巳二、例余一切
如于衣服,于余饮食、卧具等喜足,当知亦尔。
辰二、正知受用
又正了知而为受用。谓如是等诸资生具,但为治身令不败坏,暂止饥渴,摄受梵行,广说乃至于食知量。
但为治身令不败坏等者:声闻地说:为身安住食于所食,为除饥渴受诸饮食,为摄梵行受诸饮食。此中三相,应准彼知。复说:由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是名广说乃至于食知量。
寅四、获自在
彼由如是正修行故,于三摩地获得自在。依止彼故,其心清白,无有瑕秽,离随烦恼,广说乃至获得不动,能引一切胜神通慧。
丑二、结
是名三摩地自在。
广说乃至获得不动等者:此说第四静虑,名为不动。其心清净鲜白周遍,一切散动不能侵故,由是能引一切胜神通慧。此中神通,谓五神通应知。
子二、明普摄义
此三摩地自在广义,当知唯有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壬五、结简外道
又先所说得三摩地,若中所说三摩地圆满,及今所说三摩地自在,总名无上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此清净,唯在正法,非诸外道。
辛二、出世间一切种清净2 壬一、征
云何出世间一切种清净?
壬二、释2 癸一、辨诸清净5 子一、标
当知略有五种。
子二、征
何等为五?
子三、列
一、入圣谛现观;二、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三、入圣谛现观已,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四、修习如所得道;五、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子四、释5 丑一、入圣谛现观2 寅一、征
云何入圣谛现观?
寅二、释2 卯一、辨入现观2 辰一、辨2 巳一、明渐次2 午一、由正知
谓有如来诸弟子众,已善修习世间清净,知长夜中,由妙五欲积集其心。食所持故,长养其心,于彼诸欲生爱乐故,而于诸欲深见过患。
食所持故长养其心者:如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谓依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能令诸行相续而住,名食所持。令无色蕴相转增胜,名长养心。
于上胜境,见寂静德。
于上胜境见寂静德者:谓于断界、离欲界、灭界,观见最胜寂静功德故。
午二、由厌离
彼于戏论界易可安住,谓于世间一切种清净;于无戏论界难可安住,谓于出世间一切种清净。是故于彼厌恶而住,非不厌恶。
于无戏论界难可安住者:灭有为法,证得涅槃,是名无戏论界。与有为法不应说异不异,唯内所证,非所戏论故。
巳二、明趣入2 午一、善修治4 未一、标列厌患
又此住正法者,于无戏论涅槃界中,心乐安住,乐欲证得。由阙沙门果证增上力故;于己[38]杂染相应,心生厌患;于己清净不相应,心生厌患;于己杂染相应过患,心生厌患;于己清净不相应过患,心生厌患;于己清净见难成办,心生厌患。
未二、别释其相5 申一、杂染相应3 酉一、标
此中略有三种杂染相应。
酉二、列
一、未调未顺而死,杂染相应。
未调未顺而死杂染相应者:意地中说:不清净[39]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40]。(陵本一卷十五页78)此说生杂染相应当知。
二、死已当堕烦恼大坑,杂染相应。
死已当堕烦恼大坑等者:烦恼大坑,谓即无明,普于一切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故。此说烦恼杂染相应当知。
三、由彼烦恼自在力故,现行种种恶不善业,往有怖处,杂染相应。
由彼烦恼自在力故等者:当堕恶趣,生那落迦,是名往有怖处。此说业杂染相应当知。
酉三、释
彼观己身阙沙门果证,由彼阙故,与三种杂染相应。如是观已,心生厌患。
申二、清净不相应3 酉一、标
当知清净不相应亦有三种。
酉二、列
一、诸烦恼断究竟涅槃,名无怖处。
诸烦恼断究竟涅槃名无怖处者:有寻有伺地说:有怖畏者,谓惧当生苦所依处故。(陵本五卷三页323)翻此应知涅槃名无怖处。
二、能证此,谓依增上心学善心三摩地。三、能证此,于增上慧学正见所摄微妙圣道。
酉三、释
彼观己身,与此三种清净不相应故,心生厌患。
申三、杂染相应过患3 酉一、标
当知杂染相应过患,亦有三种。
酉二、列
一、老病死苦根本之生。
老病死苦根本之生者:由生为先,老病死苦差别可得,是故生为老病死苦根本,以是众苦之所依故。
二、自性苦生无暇处。
自性苦生无暇处者:谓为诸行粗重所随,名自性苦。生于边国及以达须、蔑戾车中,四众、贤良、正至、善士不往游涉,是名无暇处。
三、一切处[41]生无常性。
一切处生无常性者:谓于五趣流转变异故。
酉三、释
彼观己身,有此三种杂染相应过患,心生厌患。
申四、清净不相应过患3 酉一、标
当知清净不相应过患有五种。
酉二、列
一、于边地生,未能止息。二、于恶道生,未能止息。三、于在家众诸无间业,未能堰[42]塞。
于在家众诸无间业未能堰塞者:五无间业及彼同分,是名诸无间业。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九卷二页641)若未证得出世正见所摄诸无漏慧,于此诸业未能堰塞。思所成地说:由慧故能堰。此应准知。
四、于出家众无量见趣,未不相应。
于出家众无量见趣等者:谓诸外道有六十二诸恶见趣应知。
五、虽由世间道,乃至有顶若定、若生,而于无初后际生死流转,未作边际。
无初后际生死流转者:诸行因果相续流转,假说先后,而实无先后性,是即流转真如。此说无初后际生死流转,义应准知。
酉三、释
彼观自身,有此五种清净不相应过患,心生厌患。
申五、于己清净见难成办2 酉一、初五相3 戌一、标
于己[43]清净见难成办,当知亦有五种。
戌二、列
一、若舍不为,不能自作故。
若舍不为不能自作故者:谓舍方便,不修正行,圣道不生故。
二、于所余事非请他为能成办故。
于所余事等者:所余世事,或请他为而能成办;清净不尔,非请他为能成办故。
三、决定应作故。由于自心未令清净,必于众苦不得解脱成吉祥性。四、非于恶业现在不作,即说彼为已作清净,即名已得于现见法永离炽然。无对治道,先所造作恶不善业,必不坏故。
非于恶业现在不作等者:得学无学清净智见,是名已作清净。得无生法,是名已得于现见法永离炽然。所以者何?现见自他生死大苦火聚长时相续,名为炽然。灭不更生,名永离故。非于现在不作恶业,便为已得如是清净解脱;由先所作恶不善业,若无能对治道,必不自然坏灭故。
五、由彼清净学无学道证得所显故。
戌三、结
彼观清净,由此五相难可成办,心生厌患。
酉二、后一相
又复发起坚固精进,为欲证得。
又复发起坚固精进等者:殷重加行,是名坚固精进。如菩萨地说。(陵本四十二卷十六页[44]3462)由此遮止为证清净中所有懈怠故。
未三、总显差别2 申一、辨心相3 酉一、厌患
彼由观见杂染清净,相应不相应故,心生厌患。
酉二、怖畏
又由观见杂染清净,相应不相应过患故,心生怖畏。
酉三、遮止
又于清净证得,及杂染断灭中,有懒惰懈怠故,心便遮止。
申二、明渐次2 酉一、举厌患极厌患
又由作意思惟彼相故,心[45]生厌患;即于此相多所作故,心极厌患。
酉二、例怖畏极怖畏等
如厌患、极厌患,怖畏、极怖畏,遮止、极遮止,当知亦尔。
又由作意思惟彼相等者:谓于杂染清净相应不相应相,作意思惟,心生厌患。此厌患相复有三种,谓无常故、苦故、变坏法故。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一卷十二页894)即于此相多所修习,名多所作。是故心极厌患。
未四、总结修相
如是彼以由厌俱行想,于五处所,以二十种相作意思惟故,名善修治。
如是彼以由厌俱行想等者:谓于诸行思惟无常及苦,是名厌俱行想。前说于己杂染相应,心生厌患;乃至于己清净见难成办,心生厌患;是名于五处所。杂染相应、清净相应及杂染相应过患,各有三种相;清净不相应过患,有五种相;清净见难成办,亦有五相;又复发起坚固精进;如是总成二十种相应知。
午二、善安住3 未一、略标
复有五因,二十种相之所摄受,令于爱尽寂灭涅槃,速疾多住,心无退转,亦无忧虑。谓我我今者为何所在。
爱尽寂灭涅槃者:谓由无明触所生受灭,故爱灭;由爱灭故,得无生法;是名爱尽寂灭涅槃。
未二、广释2 申一、五因3 酉一、征起
何等五因?
酉二、列释5 戌一、由通达作意
一、由通达作意故。谓由如是通达作意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入谛现观,证圣智见。
戌二、由所依
二、由所依故。谓由依此所依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余如前说。
戌三、由入境界门
三、由入境界门故。谓由缘此入境界门,必能趣入正性离生,余如前说。
戌四、由摄受资粮
四、由摄受资粮故。谓由此摄受资粮,必能趣入正性离生,余如前说。
戌五、由摄受方便
五、由摄受方便故。谓由摄受如是方便,必能趣入正性离生,乃至广说。
酉三、结说
如是五因,当知依谛现观逆次因说,非顺次因。
如是五因当知依谛现观逆次因说等者:谛现观因,若顺次第,先劣后胜,应说摄受方便为初,乃至通达作意为后。今逆次第,先胜后劣,故说通达作意为初,乃至摄受方便为后。
依最胜因,如先说事,逆次说故。
申二、二十相5 酉一、初因所摄2 戌一、举五相5 亥一、通达障碍
谓于空、无愿、无相加行中,于随入作意微细现行,有间无间随转我慢俱行心相能障现观作意,正通达故。
亥二、弃舍粗重
既通达已;于作意俱行心任运转中,能善弃舍,令无间灭。
谓于空无愿无相加行中等者:谓于诸有诸趣死生法中,修习空行、无愿行、无相行,为欲入谛现观,证圣智见,名空、无愿、无相加行。然于彼行随顺趣入作意生时,有能障碍现观我慢随转,或不相续,或复相续,是名有间无间。任运而生,难可觉了,是名微细现行。心与随转,动乱于心,是名心俱行相。谓于尔时作是思惟:我于生死曾久流转,我于生死当复流转;我于涅槃当能趣入,我为涅槃修诸善法;我能观苦真实是苦,我能观集真实是集,我能观灭真实是灭,我能观道真实是道;我能观空真实是空,我观无愿真是无愿,我观无相真是无相[46];如是诸法是我所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十八页2786)是即我慢心俱行相。由是因缘,能障现观,令不得入。若能了知如是我慢随转作意是障碍已,便能速疾以慧通达,名正通达。
亥三、思惟真如
依无间灭心,由新所起作意,以无常等行如实思惟。
亥四、现观智生
由此作意修习、多修习故,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生。
依无间灭心等者:能障现观我慢动相无间灭已,无间心生[47],于四圣谛作意观察,方便流注,无有间断,依四圣谛十六行相如实思惟。声闻地中别释其相。(陵本三十四卷十九页2787)如是先来未善观察,今善作意方便观察,以微妙慧,于四圣谛能正悟入,是故作意名新所起。
亥五、了自所证
彼于尔时,能障现观我慢乱心便永断灭,证得心一境性。便自思惟:我已证得心一境性,如实了知。
戌二、结能入
当知是名由通达作意故,入谛现观。
证得心一境性者:此中心一境性,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如解深密经说应知。(三卷三页16,698b)
酉二、第二因所摄2 戌一、举六相2 亥一、入住出相
又若先以世间道得三摩地,亦得圆满,亦得自在。彼或于入三摩地相,谓由此故入三摩地;或于住三摩地相,谓由此故住三摩地;或于出三摩地相,谓由此故出三摩地;于此诸相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谛现观。
或于入三摩地相等者:此中入、住、出相,如三摩呬多地别释应知。(陵本十三卷三页1073)
亥二、止举舍相
若得三摩地,而未圆满,亦未自在。彼或思惟止相、或思惟举相、或思惟舍相,安住其心,入谛现观。
戌二、结安住
如是当知由所依故,其心安住。
或思惟止相等者:此中三相,亦如三摩呬多地说应知。(陵本十三卷十一页1110)
酉三、第三因所摄2 戌一、举二相2 亥一、辨障碍3 天一、标
又有二法,于修现观极为障碍。
天二、征
何等为二?
天三、列
一、不正寻思所作扰, 乱,心不安静;二、于所知事其心颠倒。
于所知事其心颠倒者:身受心法,名所知事。不净计净,于苦计乐,无常计常,无我计我,名心颠倒应知。
亥二、明对治2 天一、标
为欲对治如是障碍,当知有二种于所缘境安住其心。
天二、释
谓为对治第一障故,修阿那波那念;
谓为对治第一障故等者:如声闻地广说应知。(陵本二十七卷三页2254)
为对治第二障故,修诸念住。
戌二、结安住
如是当知由入境界门故,其心安住。
为对治第二障故等者:声闻地说:又为对治四颠倒故,建立四种念住,乃至广说应知。(陵本二十八卷二十二页2401)
酉四、第四因所摄3 戌一、举四相4 亥一、远离非处2 天一、标非处
又于妙五欲乐习近者,于圣法毗奈耶,非所行处。
天二、明远离
若于随宜所得衣服、饮食、诸坐卧具,便生喜足;随所获得利养恭敬,制伏其心。谓依妙五欲,不由所得利养恭敬,心便坚住;由此因缘,远离一切非所行处。
亥二、乐断乐修
既远离已,依诸念住乐断乐修。于昼夜分,时时观察自他所有衰盛等事,心生厌患。
谓依妙五欲等者:此释前说随所获得利养恭敬,制伏其心。谓随获得利养恭敬及妙五欲,不染、不住、不耽、不缚、不闷、不着,亦不坚执故。
亥三、修习随念
又复修习佛随念等,令心清净[48]。
又复修习佛随念等令心清净者:此说六随念行。谓佛法僧随念行,及趣涅槃行、趣资财行、趣生天行等随念行。如闻所成地说应知。(陵本十四卷二十页1255)
亥四、安住圣种
又复安住诸圣种中。
又复安住诸圣种中者:此说四圣种应知。能生众圣,故名圣种。谓于衣服、饮食、卧具随所得中,皆生喜足,是名前三圣种。乐断烦恼、乐修圣道,是名第四圣种。
戌二、结安住
如是当知由资粮故,其心安住。
戌三、简所说
此依最胜资粮道说。
酉五、第五因所摄2 戌一、举三相2 亥一、初二加行方便相3 天一、标
又彼如是资粮住已,为修相应作意加行,故有二种加行方便。
天二、征
何等为二?
天三、列
一、自于契经阿毗达磨,读诵受持,修正作意,于蕴等事令极善巧。
于蕴等事令极善巧者:谓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及根善巧,名六善巧。如决择分广释应知。(陵本五十三卷十五页4256)
二、依他[49]师教,所谓大师、邬波柁耶、阿遮利耶。于时时间,教授教诫,摄受依止。
于时时间教授教诫等者:菩萨地说: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乃至广说于时时间,以其随顺八种教授而正教授,五种教诫而正教诫。(陵本四十卷十页3290)此应准知。
亥二、后一正加行相2 天一、通一切
又正加行作意思惟,当知是名第三方便。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正加行。
天二、简今义3 地一、标
此中义者,谓尸罗净所有作意,名正加行作意思惟。
地二、释
彼自思惟尸罗清净,故无悔恼;无悔恼故,便生欢喜;广说乃至心入正定。
地三、结
是故宣说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心住方便。
戌二、结安住
由如是方便故,心速安住。
未三、总结
彼于尔时,由此五因二十种相摄持其心,于爱尽寂灭涅槃界中,令善安住,无复退转,心无惊怖。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当于如是心安住时,应知已名入谛现观。
辰二、结
如是名入圣谛现观[50]。
由此五因二十种相摄持其心者:于初因中有五种相。一、通达我慢能障现观,二、能善弃舍令无间灭,三、如实思惟无常等行,四、所缘能缘平等智生,五、如实了知证得心一境性。第二因中有六种相。谓思惟入、住、出相,及思惟止、举、舍相。第三因中有二种相。一、修阿那波那念,二、修诸念住。第四因中有四种相。一、远离一切非所行处,二、依诸念住乐断乐修,三、修习佛等六随念行,四、安住诸圣种中。第五因中有三种相。一、修六善巧,二、依他师教,三、于正加行作意思惟。如是总成二十种相,由是摄持其心,令心安住入谛现观。
卯二、明普摄义
又此圣谛现观义,广说应知。谓心厌患相有二十种,心安住相亦二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丑二、入现观已离诸障碍2 寅一、征
云何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
寅二、释2 卯一、辨离障碍2 辰一、辨2 巳一、障碍3 午一、标
当知此障略有二种。
午二、列
一、行处障,二、住处障。
午三、释2 未一、行处障2 申一、列7 酉一、数与众会
行处障者,谓如圣弟子,或与众同居,随其生起僧所作事,弃舍善品,数与众会。
随其生起僧所作事等者:谓与众同居时,修和敬业,治衣钵等,是名僧所作事。于应趣向好乐前行,于远离中喜舍善轭,是名弃舍善品。数与诸在家众及出家众乐欲会遇,不欲别离,是名数与众会。
酉二、爱重饮食
或复安住常乞食法,而爱重饮食。
酉三、好乐营为
或兼二处,好乐营为衣钵等事。
或兼二处好乐营为衣钵等事者:此中二处,所谓行处及与住处。由闲居时,亦有修治衣钵等事故。若乐营为,故名二处障。
酉四、好乐谈话
或为读诵经典,而好乐谈话。
酉五、乐着睡眠
或居夜分,而乐着睡眠。
酉六、乐染言论
或居昼分,乐王贼等杂染言论。
酉七、不乐远离2 戌一、标
或于是处,有亲戚交游谈谑等住,而于是处不乐远离。
戌二、释
谓长夜数习与彼共居增上力故,或复乐与第二共住。
申二、结
诸如是等,名行处障。
或复乐与第二共住者:此第二义。释前不乐远离、不乐独处,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是名乐与第二共住。
未二、住处障2 申一、释2 酉一、住名
住处障者,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总名为住。
酉二、障义3 戌一、标
依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复有四种障碍。
戌二、列
一、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二、奢摩他支不随顺性,三、彼俱品念不随顺性,四、处所不随顺性。
戌三、释4 亥一、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
若谓己聪明,而生高举,不从他闻顺观正法,是名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
亥二、奢摩他支不随顺性
若不安静身语意行,躁动轻举,数犯尸罗,生忧悔等,乃至不得心善安住,当知是名奢摩他支不随顺性。
若不安静等者:谓寻思行补特伽罗,诸根不住、诸根飘举、诸根掉动、诸根散乱,身业误失、语业误失,喜为戏论、乐着戏论,多惑、多疑、多怀乐欲,名不安静身语意行,躁动轻举。又多犯戒,心生忧悔,生忧悔故,不得欢喜安乐,由是因缘,不得正定,是名数犯尸罗,乃至不得心善安住。
亥三、彼俱品念不随顺性
若有忘念增上力故,于沈掉等诸随烦恼,心不遮护,当知是名彼俱品念不随顺性。
于沈掉等诸随烦恼心不遮护者:三摩呬多地说:应远离相复有四种。谓沈相、掉相、乱相、着相。(陵本十一卷十九页936)此说沈掉等诸随烦恼,如彼别释应知。
亥四、处所不随顺性2 天一、标
若有习近五失相应诸坐卧具,当知是名处所不随顺性。
天二、列
或于昼分多诸喧逸;于夜分中多蚊蝱等众苦所触;又多怖畏、多诸灾疠;众具匮乏,不可爱乐;恶友摄持,无诸善友。
申二、结
诸如是等,名住处障。
或于昼分多诸喧逸等者:此释处所不随顺性。声闻地说:处所圆满有其五种。(陵本三十卷六页2502)此中五相,翻彼后四处所圆满应知。是即名为五失相应诸坐卧具。
巳二、远离4 午一、标
又此二障,当知总有二种因缘,能为远离。
午二、列
一、多诸定乐,二、多诸思择。
午三、释2 未一、多诸定乐2 申一、标
多诸定乐,应知略有六种。
申二、释2 酉一、修止举舍
谓若有已得三摩地,而未圆满,未得自在;彼应修习止、举、舍三种善巧,由此发生多诸定乐。
酉二、修入住出
若有于三摩地已得圆满,亦得自在;彼应修习入、住、出定三种善巧,由此发生多诸定乐。
未二、多诸思择2 申一、征
云何名为多诸思择?
申二、释3 酉一、出体性
谓胜善慧,名为思择。
酉二、明思择2 戌一、于善不善法
由此慧故,于昼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长,如实了知;不善法增长,如实了知;善法衰退,如实了知;不善法衰退,如实了知。
于昼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长等者:此中善法,谓惭、愧、爱敬、信、正思惟、正念、正知、根护、戒护及无悔等,乐为最后应知。此所对治,名不善法,下皆准知。若善法增,定转增长,若善法退,定还退失;如是不善法衰退及与增长,当知亦尔。
戌二、于习近命缘
又彼如于昼夜若行、若住,习近衣服、饮食命缘。由习近故,不善法增长、善法衰退,或善法增长、不善法衰退,皆如实了知。
酉三、显胜利
即此思择为依止故,于所生起诸不善法,由不坚着方便道理,驱摈远离。于诸善法能勤修习。
午四、结
如是二处十种善巧,于二处所十一种障,能令断灭;随所生起,即便远离。
辰二、结
如是名为远离障碍。
如是二处十种善巧等者:谓止、举、舍三种善巧,入、住、出定三种善巧,此六善巧,住处所摄。如实了知善法增长、衰退,不善法增长、衰退二种善巧;及如实知由习近缘,不善法增长、善法衰退,或善法增长、不善法衰退二种善巧;此四善巧,行处所摄。是名二处十种善巧。于行处中,障有七种。一、数与众会,二、爱重饮食,三、好乐营为,四、好乐谈话,五、乐着睡眠,六、乐杂染论,七、不乐远离。于住处中障有四种,如前所说,文易可知。是名于二处所十一种障。
卯二、明普摄义
又此远离障碍义,广说应知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丑三、思惟诸欢喜事2 寅一、征
云何入圣谛现观已,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
寅二、释2 卯一、辨诸欢喜2 辰一、辨4 巳一、依证净
谓圣弟子,已见圣谛,已得证净。
已得证净者:谓佛、法、僧、戒四种证净应知。如摄事分别释其相。(陵本九十八卷二十五页7397)
即以证净为依止故,于佛法僧胜功德田,作意思惟发生欢喜。
即以证净为依止故等者:此于四证净中,唯说信澄清性,是故唯说佛法僧田,略不说戒。
巳二、依盛事
又依自增上生事,及决定胜事,
又依自增上生事等者:谓依增上生道所证盛事,是名增上生事。若依决定胜道所证盛事,是名决定胜[51]事。
谓己身财宝所证盛事,作意思惟发生欢喜。
谓己身财宝所证盛事者:此释前说二事。言财宝者,通说圣非圣财,是名所证盛事。
巳三、依无嫉
又依无嫉,如于自身,于他亦尔。
又依无嫉等者:如于自身所证盛事,作意思惟发生欢喜。依无嫉故,于他所证,欢喜亦尔。
巳四、依知恩2 午一、标
又依知恩,谓有恩者。念大师恩,作意思惟发生欢喜。
午二、释
由依彼故,远离众苦及与苦因,引发众乐及与乐因。
辰二、结
如是思惟随顺修道欢喜事故,便能证得速疾通慧。
卯二、明普摄义
又此思惟随顺修道欢喜事义,广说应知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丑四、修习如所得道2 寅一、征
云何修习如所得道?
寅二、释2 卯一、辨修圆满2 辰一、辨2 巳一、四所依法4 午一、发生欲乐2 未一、思慕究竟
谓彼如是所生广大无罪欢喜,溉灌其心,为趣究竟,于现法中心极思慕。
未二、乐欲出离
彼由如是心生思慕,出离乐欲数数现行。谓我何当能具足住如是圣处,如阿罗汉所具足住。
广大无罪欢喜者:有寻有伺地说:圣财所生乐,无罪喜乐相应、广大遍满所依。(陵本五卷二页320)此应准知。
午二、发勤精进
如是欲乐生已,发勤精进,无间常委,于三十七菩提分法,方便勤修。
无间常委等者:思所成地说:清净止观为依止故,于所修习菩提分法,勇猛无间,能常修习、能委修习,无懈无惮。(陵本十九卷十五页1665)此应准知。
午三、心乐远离
又彼如是勤精进故,不与在家、出家众相杂住,习近边际诸坐卧具,心乐远离。
午四、不生喜足
又彼如是发生欲乐、发勤精进,乐远离已,不生喜足。谓于少分殊胜所证,心无喜足;于诸善法转上、转胜、转微妙处,希求而住。
巳二、五法圆满4 午一、欢喜圆满
由此四法摄受修道,极善摄受。即此四种修道为依,如先所说诸欢喜事所生欢喜,彼于尔时修得[52]圆满。
由此四法等者:如前所说:出离乐欲数数现行;欲乐生已,发勤精进;勤精进故,心乐远离;又于少分所证不生喜足;是名四法应知。
午二、喜悦圆满
最极损减方便道理,烦恼断故,获得殊胜所证法故,亦令喜悦修得圆满。
最极损减方便道理等者:修断烦恼有九品,别断下下品为最后边,是名最极损减。其能断道亦有九品,证上上品为其究竟,是名殊胜所证法。由是亦令喜悦修得圆满。言喜悦者,谓于除障处所之所生故。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三页2619)
午三、轻安清凉二种圆满
又修所断惑品粗重已远离故,获得轻安;轻安生故[53],身心清凉,极所摄受。如是二种修得圆满。
身心清凉极所摄受者:决择分说:诸无漏识,无学解脱,名曰清凉。(陵本五十四卷三页4294)今依轻安,能摄受彼,故说清凉,极所摄受。
午四、学位圆满
又此有学,金刚喻定到究竟故,修得圆满。
辰二、结
是名修习如所得道。
卯二、明普摄义
又此修习如所得道义,广说应知。谓四种法为依止故,能令五法修习圆满。
能令五法修习圆满者:如前所说:欢喜、喜悦、获得轻安、摄受清凉、金刚喻定,是名五法应知。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丑五、证极清净及果功德2 寅一、征
云何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寅二、释2 卯一、正显证得2 辰一、辨道果等2 巳一、别辨3 午一、极净道果2 未一、举诸烦恼2 申一、乐等位摄
谓于三位,乐位、苦位、不苦不乐位,为诸烦恼之所随眠。有二种补特伽罗,多分所显。一者、异生,二者、有学。
谓于三位等者:于乐受位多生染着,当知彼为贪所随眠。于苦受位多生憎恚,当知彼为瞋所随眠。于不苦不乐受位多生颠倒,当知彼为痴所随眠。如是三受,无明触生,是故说言异生、有学所显。然由有学不具缚故,与异生别,总略宣说多分所显。
申二、杂染品摄2 酉一、略标类
又有二种能发起杂染品。一者、取杂染品,二者、行杂染品。
酉二、明过患
即为断此二杂染品,入善说法毗奈耶时,能为障碍所有烦恼。此诸烦恼,能为随眠,深远入心,又能发生种种诸苦。
又有二种能发起杂染品等者:缘起所摄无明及爱,此能发起二杂染品。谓爱为缘,发起取杂染品;无明为缘,发起行杂染品。又无明、爱能障入善说法毗奈耶最初正见,令不得生,是名入善说法毗奈耶时,能为障碍所有烦恼。以此烦恼能为随眠,深远入心,不得离系故。又此烦恼能生种种诸苦,不证寂灭故。
未二、显无余断
若能于此无余永断,名为证得极净道果。
若能于此无余永断等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由得无学清净智见,于无明、爱永断无余。无明断故,于现法中证慧解脱;又爱断故,于现法中证心解脱;是名证得极净道果。义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九卷十五页694)
午二、极清净道
又十无学支所摄五无学蕴,所谓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54]见蕴,名极清净道。
午三、住圣功德3 未一、标
又由证得此极净道,离十过失,住圣所住。
又十无学支所摄五无学蕴等者:谓无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是名十无学支。此中正语、正业、正命,戒蕴所摄。正念、正定,定蕴所摄。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慧蕴所摄。正解脱,解脱蕴所摄。正智,解脱知见蕴所摄,应知。
未二、释2 申一、辨过失2 酉一、征
云何名为十种过失?
酉二、列
所谓依外诸欲所有愁、叹、忧、苦种种恼乱,苦苦相应过失。
所谓依外诸欲所有愁叹等者:当知此由无学正见而得远离。于外诸欲深见过患,不习近故。
又有依内不护诸根过失。由不护诸根故,生愁叹等。
又有依内不护诸根过失等者:当知此由无学正念而得远离。具足成就六恒住法,安住上舍,无喜无忧故。
又有爱味乐住过失。
又有爱味乐住过失者:当知此由无学正定而得远离。于诸静虑无有爱味相应故。
又有行住放逸过失。
又有行住放逸过失者:当知此由无学正精进而得远离。于行、于住常无放逸故。
又有外道不共,即彼各别邪见所起语言、寻思、追求三种过失。
又有外道不共等者:此中三种过失,皆由外道各别邪见所起,不共圣教。当知此由无学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命而得远离。
又有依静虑边际过失。
又有依静虑边际过失者:当知此由无学正解脱而得远离。不依静虑边际,妄计清净故。第四静虑,名静虑边际。妄计清净论者,执此已得究竟解脱故。
又有缘起所摄发起取杂染品过失。又有发起行杂染品过失。
又有缘起所摄发起取杂染品过失等者:此二过失,当知由无学正智而得远离。如实了知杂染因故。
申二、显圣住
若于如是十种过失永不相应;唯有最后身所任持,第二余身毕竟不起,于最寂静涅槃界中,究竟安住。一切有情乃至上生第一有者,于彼一切所有有情得为最胜。是故说名住圣所住。
唯有最后身所任持等者:住有余依涅槃界中,是名最后身所任持。住无余依涅槃界中,是名第二余身毕竟不起,于最寂静涅槃界中,究竟安住。此于一切有情乃至上生第一有者,得为最胜,名住圣住。
未三、结
以能远离十种过失,又能安住圣所住处,故名功德。
巳二、总结
又若彼果、若极净道、若彼功德,如是一切,总略说名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辰二、明普摄义
又此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义,广说应知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卯二、兼显解脱2 辰一、有余依摄
若得如是最上无学诸圣法者,如是圣法相应之心,于妙五欲极为厌背;无异熟故,后更不续。
若得如是最上无学诸圣法者至后更不续者:决择分说:若圣弟子将入无余涅槃界时,所有一切善及无记诸法种子皆被损害。由染污法种子灭故,不复能感当来异熟果,亦不复能生自类果。(陵本五十一卷十八页4131)此说无学圣法后更不续道理,准彼应知。
若世间心虽复已断,犹得现行。彼于后时任运而灭。
若世间心虽复已断等者: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名世间心。证转依已,诸漏永尽,彼世间心,说名已断。然于尔时,唯余清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相续而转,彼世间心说犹现行。若寿量尽,识舍所依,永不更生,是名后时任运而灭。
辰二、无余依摄
又烦恼道后有业道,于现法中已永断绝;由彼绝故,当来苦道更不复转。由此因果永灭尽故,即名苦边。更无所余,无上、无胜。
又烦恼道后有业道等者:缘起所摄无明、爱、取,名烦恼道。行、有二支,名后有业道。识乃至受,及生、老死,名当来苦道。如是三道差别应知。
子五、结
此中若入圣谛现观;若离障碍;若为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若修习如所得道;若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如是名为出世间一切种清净。
癸二、明普摄义
又此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义,广说应知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庚二、结名修果
如是若先所说世间一切种清净,若此所说出世间一切种清净,总略为一,说名修果。
戊三、总结
如是如先所说若修处所,若修因缘,若修瑜伽,若修果,一切总说为修所成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
[1] 「蔑」,磧砂、大正、陵本作「篾」。
[2] 「嚚」,大正作「囂」。
[3] 「一」,磧砂作「二」。
[4] 「五頁」,披尋記原作「二頁」。
[5] 「別」,磧砂、陵本作「莂」。
[6] 「誡」,磧砂作「戒」。
[7] 「止」,磧砂作「上」。
[8] 「己」,陵本作「已」。
[9] 磧砂無「得」字。
[10] 「依」,磧砂作「初」。
[11] 「習」,磧砂作「藥」、大正作「集」。
[12] 「習」,磧砂、大正作「集」。
[13] 「十」,大正作「十十」。
[14] 「及」,磧砂作「又」。
[15] 「聞」,磧砂作「間」。
[16] 「審」,磧砂作「觀」。
[17] 磧砂無「此」字。
[18] 「十頁」,披尋記原作「二頁」。
[19] 「恆」,磧砂作「怛」。
[20] 「恆」,磧砂作「怛」。
[21] 「恆」,磧砂作「怛」。
[22] 「喜」,磧砂作「勇」。
[23] 「智」,大正作「知」。
[24] 「智」,大正作「知」。
[25] 「淨」,磧砂作「浮」。
[26] 編按:卷二十五原文無「為」字
[27] 「然」,磧砂作「然有」。
[28] 「名」,披尋記原作「明」。
[29] 「白」,磧砂作「自」。
[30] 「復」,磧砂作「後」。
[31] 「加行究竟作意」,披尋記原作「加行究竟果作意」。
[32] 「懱」,大正作「篾」。
[33] 「實」,磧砂、大正、陵本作「是」。
[34] 「十三頁」,披尋記原作「十二頁」。
[35] 「妓」,大正作「伎」。
[36] 「縱」,大正作「從」。
[37] 「疑」,磧砂作「投」。
[38] 「己」,陵本作「已」,後四皆同。
[39] 「淨」,披尋記原作「靜」。
[40] 「不調善死」,披尋記原作「不善調死」。
[41] 磧砂無「處」字。
[42] 「堰」,陵本作「偃」。韓清淨註:改「堰」。
[43] 「己」,陵本作「已」。
[44] 「四十二卷十六頁」,披尋記原作「四十六卷十二頁」。
[45] 「心」,磧砂作「以」。
[46] 「我觀無願真是無願,我觀無相真是無相」,披尋記原作「我觀無願真實無願,我觀無相真實無相」。卷三十四原文作「我觀無願真是無願,我觀無相真是無相」。
[47] 編按:「無間心生」,卷三十四原文為「無間生心」。但此處原文並非全引,且亦有更動。
[48] 「淨」,磧砂作「妙」。
[49] 「他」,大正作「地」。
[50] 「觀」,磧砂作「諦」。
[51] 「勝」,披尋記原作「盛」。
[52] 磧砂無「得」字。
[53] 「生故」,磧砂、大正、陵本作「故生」。
[54] 「知」,磧砂作「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