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九

庚六、安立所学2 辛一、征

复次,云何菩萨于正行中安立所学?

辛二、释2 壬一、标中道行2 癸一、出学处

谓诸菩萨具足法住,于依世俗谛道理所说不了义非所依声闻乘相应经典,已作依持、已作善巧,而复超度于大乘相应、甚深空性相应,依世俗、胜义谛道理所说了义可依经典勤修学时,名为如理正勤修学。

癸二、释得名

如是如理勤修学时,名正修行中道胜行。

于依世俗谛道理等者:谓声闻乘相应经典,说我、说法及说作用,名依世俗谛道理。说我者,谓说有情、命者、生者、补特伽罗、人天、男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说法者,谓说色、受,如是等。说作用者,谓说能见、能闻、能生、能灭,如是等。唯宣说此,不更显示诸法无我及无作用甚深相应道理,是故声闻乘相应经典,名不了义。大乘不尔,为欲随顺胜义谛故,亦复宣说诸世俗谛,然非究竟,是故大乘相应经典具依二谛,名为了义。由是菩萨,于此经典名是可依,于声闻乘名非所依。然非不应听闻受持、精勤修学,由是因缘,此说于彼已作依持、已作善巧。此未了义有上有容,无上无容唯真了义,如前已说。(陵本七十六卷十八页5852)由是发趣修习大乘真了义者,名为超度。

所以者何?由此正法贯穿十三中道行故。

壬二、随标列释2 癸一、列

一者、贯穿补特伽罗空性;二者、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三者、贯穿法空性;四者、贯穿法无我性;五者、贯穿增益边;六者、贯穿损减边;七者、贯穿法现观;八者、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九者、贯穿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心性;十者、贯穿二无我胜解差别;十一者、贯穿前无我性是后因性;十二者、贯穿到边际空性;十三者、贯穿即彼威德。

癸二、释13 子一、贯穿补特伽罗空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补特伽罗空性?

丑二、标

谓由一种相,不可得所显故。

丑三、释

此中不可得者,谓于三种事。一者、有情事;二者、彼差别事;三者、彼受用事,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愚夫遍计所执实我都不可得。

谓于三种事等者:五有取蕴,名有情事。六十二诸有情众,名彼差别事。如本地分意地中说。(陵本二卷十八页169)内外诸处,名彼受用事。

子二、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

丑二、标

谓由唯一相,可得所显故。

丑三、释

此中可得者,谓即于彼三事,愚夫所遍计缘生诸法中,常住实性不可得故,愚夫所计我异相性道理可得。

子三、贯穿法空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法空性?

丑二、标

谓唯由一相,不可得所显故。

丑三、释

此中不可得者,即于彼事所取无常性,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愚夫遍计所执言说自性都不可得。

即于彼事所取无常性者:常非有故,说名无常,是此中义。

子四、贯穿法无我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法无我性?

丑二、标

谓唯由一相,可得所显故。

丑三、释3 寅一、道理可得

此中可得者,谓即于彼事道理可得,圣智所行。

寅二、内证可得

又即于彼自内所证,不可以言为他宣说。

寅三、言说异相可得3 卯一、标

彼由六相,于诸凡愚遍计所执言说自性、异相可得。

卯二、征

何等六相?

卯三、列

一者、不可自寻思,二者、不可说示他,三者、超过色根所行,四者、超过一切相,五者、超过识所行,六者、超过烦恼所行。

子五、贯穿增益边4 丑一、征

云何贯穿增益边?

丑二、标

谓由二种相。

丑三、列

一者、差别增益所显故;二者、自性增益所显故。

丑四、释2 寅一、差别增益2 卯一、辨相4 辰一、征

何等名为差别增益?

辰二、标

谓由后后展转八相。

辰三、列8 巳一、执常

一者、即于彼事执常增益。

巳二、执无常

二者、执无常增益。

巳三、执我

三者、执常增益为所依止,执我增益。

巳四、执无我

四者、执无常增益为所依止,执无我增益。

巳五、执真实心

五者、执无我增益为所依止,执真实心增益。

巳六、执不真实心2 午一、标

六者、执我增益为所依止,执不真实心增益。

午二、广2 未一、列二种

此复二种。一者、决定,二者、寻求。

未二、随难释2 申一、于杂染法

寻求者,谓遍计所依及遍计相应,

遍计所依及遍计相应者:名、义、自性、差别,名遍计所依。遍计所执自性加行执,名遍计相应。此有五种。一、贪爱加行,二、瞋恚加行,三、合会加行,四、别离加行,五、舍随与加行。如前已说应知。(陵本七十三卷十五页5664)

于所对治杂染法中,由五过失,谓颠倒过失、戏论过失、发起恶行过失、粗重过失、无常性过失。

申二、于清净法

及于彼能对治清净法中。

及于彼能对治清净法中者:前说杂染是所对治,起寻求执,谓由遍计所依、遍计相应。此说清净是能对治,若起寻求,亦由遍计所依及遍计相应。随应亦尔,故作是说。

巳七、执善等及执清净

七者、执真实心增益为所依止,执善等增益,乃至执清净增益。

巳八、执不善等及执杂染

八者、执不真实心增益为所依止,执不善等增益,乃至执杂染增益。

辰四、结

是名八种差别增益。

卯二、结非

此中菩萨,于彼增益都不执着,不劝他执,亦不赞美。

寅二、自性增益

何等名为自性增益?谓差别增益为所依止,由诸愚夫遍计所执所有言说自性增益,即于彼事增益为有。

子六、贯穿损减边3 丑一、征

云何贯穿损减边?

丑二、标

谓由一相,损减实事所显故。

丑三、释

此中损减实事者,谓即于彼邪法无我性起于胜解,执着一切种、一切法相都无所有。

子七、贯穿法现观4 丑一、征

云何贯穿法现观?

丑二、标

谓由三种相。

丑三、列

一者、即于彼事及第四生事,所治、能治、有为、无为安立中,自性不可得所显故;

即于彼事及第四生事者:前说三事,谓有情事、彼差别事、彼受用事。今于此中总名彼事,更增生事以为第四。言生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

二者、彼差别不可得所显故;三者、即彼串习故,如实通达智所显故。

丑四、释3 寅一、自性不可得

此中自性不可得者,谓诸愚夫遍计所执自性。

寅二、差别不可得

此中差别不可得者,谓即彼自性灭、生、集、成二分不可得。

灭生集成二分不可得者:灭谓所治,生谓能治,集谓有为,成谓无为。观待施设,说有所治、能治、有为、无为,然彼实无杂染、清净二分差别,故不可得。

寅三、智通达

此中智通达者,谓即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择加行自内所证智通达。

子八、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

丑二、标

谓由一种相,思择所得能治、所治不断故。

思择所得能治所治等者:如下释言,空、无愿、无相是名能治,生死流转是名所治。于空、无愿、无相中,依闻思修所生世出世慧,是名所得能治。故起思择,不舍生死,是名所治不断。

丑三、释2 寅一、能治所治3 卯一、第一义

此中能治、所治者,谓空是烦恼对治,无愿是有愿对治,无相是诸相对治,如是一切名无造作。

卯二、第二义

此复是后有业对治,亦是生身流转、剎那生流转对治,名灭涅槃[1]行无自性。

此复是后有业对治等者:由空是烦恼对治,当知亦是后有业对治。无愿是有愿对治,当知亦是生身流转对治。无相是诸相对治,当知亦是剎那生流转对治。如是空、无愿、无相行,亦名灭涅槃行。此能对治遍计所执自性有故,名无自性。

卯三、第三义

此复以生死流转为所对治。

寅二、思择不断

若诸菩萨由此对治,故起思择,不断所治,此由悲愍诸众生故,希求大菩提。

子九、贯穿烦恼众苦不缠绕心3 丑一、征

云何贯穿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心?

丑二、标

谓由一种相,虽不永断所对治法,而能如实通达故。

丑三、释

此中如实通达者,谓即于彼法,由法无我加行,观彼自性无染无苦。

子十、贯穿差别4 丑一、征

云何贯穿差别?

丑二、标

谓由四种相。

丑三、列

一者、见差别所显故;二者、即此极远损减差别所显故;三者、于断迷失差别所显故;四者、于心迷失差别所显故。

丑四、释4 寅一、见差别2 卯一、辨相2 辰一、由增上慢

此中见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及涅槃,于当来身起断灭增上慢。

辰二、由执着法

又于所取观察故,于能取言说自性毕竟远离、空性所摄不观察故,名不善观察所知境界。由执着诸法故,求烦恼断。

卯二、结非

而诸菩萨则不如是。

寅二、极远损减差别2 卯一、辨相

此中极远损减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于我见异生下中更下,由二因缘,谓苦不解脱故、安住苦故,前后二种执着失坏故。

卯二、结非

而诸菩萨则不如是。

此中极远损减差别等者:谓如一类大乘恶取空者,谓一切种皆无所有,是名极远损减差别。此于我见异生下劣类中,更为下劣。由是世尊作如是言:宁如一类起我见者,不如一类恶取空者。本地分中已释其相。(陵本三十六卷十六页2978)是故此说苦不解脱及安住苦。由彼执着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能自败坏,亦坏世间随彼见者,是名前后二种执着失坏。

寅三、于断迷失差别2 卯一、辨相

此中于断迷失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执法无我无自性故,便生惊怖,谓无言说自性追求断灭。

卯二、结非

而诸菩萨则不如是。

寅四、于心迷失差别2 卯一、辨相

此中于心迷失差别者,谓如是于断迷失住补特伽罗无我,于自遍计所起境界中,为想颠倒等之所颠倒。

卯二、结非

而诸菩萨则不如是。

子十一、贯穿因性4 丑一、征

云何贯穿因性?

丑二、标

谓由二种相。

丑三、列

一者、观察能取所显故;二者、彼如实通达所显故。

丑四、释2 寅一、观察能取

此中观察能取者,谓即观察此无我智,远离言说自性故,远离彼分别故,应舍相故,有剎那故。

有剎那故者:谓无我智非实能取,唯一剎那无作用故。

寅二、如实通达

此中彼如实通达者,谓观察所取、能取二种,如理作意思惟为因,各别内证决定智生。

子十二、贯穿到边际空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到边际空性?

丑二、标

谓由一种相,即彼法无我智如实显现故。

丑三、释

此中如实显现者,谓显现业、烦恼相似相故,不可言说法故,离言说自性故,如是不执着故,有剎那故。

显现业烦恼相似相故者:谓由法无我智,不住涅槃,有变化身,示同凡夫生死转故。

子十三、贯穿即彼空性威德3 丑一、征

云何贯穿即彼空性威德?

丑二、标

谓由一种相,业、烦恼断对治所显故。

丑三、释

此中断者,谓彼剎那光明想生,能断无始时来所集一切诸业、烦恼。

庚七、声闻菩萨所学差别2 辛一、略标问答

复次,有几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有何差别?谓有四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当知差别有十三种。

辛二、随标广释2 壬一、释声闻别3 癸一、征

云何名为四种声闻?

癸二、列

一者、变化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回向菩提声闻,四者、一向趣寂声闻。

增上慢声闻等者:谓如前说:住补特伽罗无我及涅槃,于当来身起断灭增上慢。当知但由补特伽罗无我智,计为清净。又如前说:于彼邪法无我性起于胜解,执着一切种、一切法相都无所有。当知此由执着邪法无我智,计为清净。

癸三、释4 子一、变化声闻

变化声闻者,为欲化度由彼所化诸有情故,或诸菩萨、或诸如来化作声闻。

子二、增上慢声闻

增上慢声闻者,谓但由补特伽罗无我智,及执着邪法无我智,计为清净。

子三、回向菩提声闻3 丑一、明重修

回向菩提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极微劣慈悲种姓,由亲近如来住故,于广大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续。

丑二、明觉悟

虽到究竟住无漏界,而蒙诸佛觉悟引入方便开导,由此因故,便能发趣广大菩提。

丑三、明加行

彼于如是广大菩提虽能发趣,由乐寂故,于此加行极成迟钝,不如初始发心有佛种性者。

子四、一向趣寂声闻2 丑一、明意乐

一向趣寂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最极微劣慈悲种性故,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故,于生死苦极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乐,毕竟不能趣大菩提。

丑二、显差别2 寅一、举喻

如二王子相似处生,平等平等受王快乐,一于王政讨[2]论工巧处等皆悉善知,第二王子则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别,非由受用王之快乐。

寅二、合法

如是于无漏界中,诸菩萨众与一向趣寂声闻,当知差别。

壬二、释所学别3 癸一、标

应知彼二复有差别。

癸二、列

谓意乐故、白法集成故、智集成故、种类故、种性故、持种加行故[3]、威德故、正行故、福田故、殊胜差别故、因果故、生依止故。

癸三、释12 子一、意乐差别

一向趣寂声闻,弃背诸行杂染利益有情事故,一向安住寂静意乐;菩萨虽有垢染,而与彼相违。

子二、白法集成差别

又彼声闻,唯为自身得增长故,白法狭小;菩萨为欲增长一切有情乐故,白法无量。

子三、智集成差别

又彼声闻,由无为智,但为除遣自身烦恼;菩萨普为一切十方诸有情类。

由无为智等者:谓缘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实相真如所生之慧,名无为智。声闻唯由补特伽罗无我智集成故,说但为除遣自身烦恼。菩萨由二无我智集成故,说普为一切十方诸有情类。

子四、种类差别

又彼声闻,虽缘最胜解脱法境作意集成,而非佛子;菩萨虽缘下劣诸行有情法境作意集成,而是佛子。

虽缘最胜解脱法境等者:此中最胜解脱法境,谓于涅槃。下劣诸行有情法境,谓于生死。如是差别应知。

子五、种性差别

又彼声闻,虽勤精进,于谛善巧心善安定,不成就佛种性相故,诸佛世尊不堪摄受;而诸菩萨与彼相违。

诸佛世尊不堪摄受者:谓无堪能生如来家,成佛真子故。

子六、持种加行差别

又彼声闻,到究竟故,根虽成熟,于当来世而不能作佛所作事;菩萨初心剎那生已,便能造作。

菩萨初心者:谓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最初发心故。

子七、威德差别

又彼声闻,虽到究竟,而不为彼诸天人等供养赞叹,如住始业修行菩萨;而诸菩萨虽复未到究竟之位,然其威德及与智慧,映蔽一切声闻、独觉。

子八、正行差别

又彼声闻,疗烦恼病智慧良药虽复成满,而不能治一切众生诸烦恼病;而诸菩萨与彼相违,由能修行利益他事胜义行故。

子九、福田差别

又彼声闻,虽到究竟,于诸有情智光明照,然非诸天及余世间真实福田,如诸菩萨未尽烦恼。

子十、殊胜差别2 丑一、标菩萨胜

又于声闻一切时中,如来最胜;于最胜中,诸菩萨众弥复最胜;彼由于此所集成故。

彼由于此所集成故者:彼谓如来,此谓菩萨。如来最胜大菩提果,皆由菩萨最胜自他利行所集成故。

丑二、释由二缘2 寅一、正显

又由二缘应知彼胜,彼能成熟诸有情故,亦能成熟诸佛法故。由此因缘感菩提果,随所成熟诸有情类,能令解脱。

寅二、喻成

譬如有人,能办能熟觉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此中道理当知亦尔者:谓诸菩萨,非自解脱以为究竟,如彼端然而食用者,更能成熟余有情类令解脱故。

子十一、因果差别

又彼声闻,虽复一向受学修行清净法因,亦为无量善友摄受,而不能引大菩提果;诸菩萨众与彼相违,而能引发。

子十二、生依止差别

又诸声闻依菩萨生,非诸菩萨依彼声闻。

庚八、世出世智作利他事2 辛一、略标问答

复次,云何由世间、出世间智,能作利益他事?谓诸菩萨遍于十方,或游历世界,或游历国土,或游历生,或劝请他,为大良医,善能疗治烦恼鬼魅所著有情;

为大良医等者:此显由世间智,能作利益他事。谓于粗品、中品杂染,能令对治故。

为无有上,宣说三学清净之道。

为无有上等者:此显由出世智,能作利益他事。谓于微细随眠所有杂染,能令对治故。

辛二、随标别释2 壬一、世间智4 癸一、征

云何世间智?

癸二、标

谓于粗品所有杂染,能为止息对治;于中品者,能为制伏对治。

癸三、释2 子一、粗品杂染

云何名为粗品杂染?谓在家者贪瞋痴行性;诸出家者见依止性;及彼所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后有愿依止性;

见依止性等者:依止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及与邪见,是名见依止性。如是诸见,以不如理作意为因,名彼所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希求后有、爱乐后有,名后有愿依止性。

由总别四颠倒故,于非解脱执为解脱依止性。

由总别四颠倒故者:谓于一切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是名总四颠倒。若于身、受、心、法,妄执为净、为乐、为常、为我,是名别四颠倒。

子二、中品杂染2 丑一、征

云何中品杂染?

丑二、释2 寅一、出体性

谓已止息粗品杂染,别别对治为依止故,于诸境界贪瞋痴缠依止性。

寅二、明对治2 卯一、所治渐次2 辰一、标

于其所缘正系念故,令不定者心得安定,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方能制伏。

辰二、释

不依此修而自恃举,

不依此修而自恃举者:谓得少分下劣智见安住,便自高举而生喜足,更不上求故,由是能障毗钵舍那。如本地分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二十五卷十三页2123)

故于所缘系心令住,勇猛精进,从此于住能正摄受;摄受住故,于积聚中,由一念[4]执中烦恼转,便能制伏。

于积聚中等者:纯大苦蕴,说名积聚。缘此为境,若有中品烦恼贪瞋痴缠一剎那转,速能对治令不更起,名能制伏。

卯二、能治渐次

从此为断出世间法所对治故,依止对治即令坚住。

依止对治即令坚住者:已生对治,令无退失,名令坚住。

从此能伏诸缘起愚、补特伽罗无我性愚及法无我性愚,从此能于邪道、正道皆得决定。

癸四、结

由如是相,应知粗品、中品杂染止息制伏能对治智,是名世间智。

壬二、出世间智2 癸一、征

云何出世间智?

癸二、释2 子一、能对治2 丑一、出体性

谓如是制伏贪瞋痴缠诸杂染已,复能对治微细随眠所有杂染,此真实智名出世智。

丑二、广依处

此复云何?谓即依彼制伏对治三处善巧。谓缘起善巧、补特伽罗无我胜解善巧、法无我胜解善巧。

子二、所对治3 丑一、标

为欲超度无余杂染,对治四种无智[5]故,不待他教,于内精勤观察自心。

为欲超度无余杂染者:谓于微细随眠所有杂染,更欲超度令无余故。

丑二、列

四无智[6]者,一、于共相无智[7],二、于自相无智[8],三、于杂染相无智[9],四、于清净相无智[10]。

丑三、释4 寅一、共相

由三种相,应知心共相。一、于缘生者不现在前无作用故;二、于现在者唯一剎那无作用故;三、于贪等自缘所生非心作故。

于缘生者等者:心具四缘,所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彼缘阙,不现在前,心不生起,故无作用。

寅二、自相

由三种相,应知心自相。一者、如前言说自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六种相如实可得故;三者、一切圣者无差别智之所得故。

如前由六种相等者:前说六相。一者、不可自寻思,二者、不可说示他,三者、超过色根所行,四者、超过一切相,五者、超过识所行,六者、超过烦恼所行。

寅三、杂染相3 卯一、标

由三种相,应知心杂染相。

卯二、列

一者、生故;二者、转故;三者、行故。

卯三、释3 辰一、杂染生

于诸趣中,种种自体生故,名杂染生。

辰二、杂染转

即于此中,生者自然剎那有流转故,一切所缘难伏转故,贪爱势力之所转故,名杂染转。

自然剎那有流转故者:由于杂染长夜爱乐,心随于彼势力自在而转。义如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中说。(陵本五十一卷十二页4106)

辰三、杂染行2 巳一、标

若于彼行、若如是行,名杂染行。

巳二、释2 午一、若于彼行3 未一、于善等中

谓于一时行于善中,或于一时行不善中,或于一时行境界中,或于一时行造业中,或于一时行烦恼中。

未二、于行无定

又于烦恼行贪、瞋等无决定行,非即于此行有贪已复行无贪,行无贪已复行有贪,如是等。

行贪瞋等无决定行者:此说无决定行,义显心无实随转性。本地分说:若心与彼诸行相应,或不相应;非此与彼或时不相应,或时非不相应。又非一切心或相应,或不相应。(陵本十六卷十三页1411)其义应知。

未三、于受增上

又于随顺乐等法中,得为增上现行。

又于随顺乐等法中者:诸根境界及触,随顺若乐、若苦、若非苦乐生故,是名随顺乐等诸法。

午二、若如是行4 未一、颠倒引苦

又生自苦断坏众乐,不由执着故,但由颠倒故。由此引发自身众苦,无有厌足。

不由执着等者:有作是说:乐俱行业,还能感得乐俱行异熟;苦俱行业,还能感得苦俱行异熟;不苦不乐俱行业,还能感得不苦不乐俱行异熟;是名执着。然无是事,是故此说不由执着。由乐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苦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不苦不乐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若作是说,是为正说。由随如是如是顺所受业,还受如是如是顺所受异熟故。依此堪能修习清净梵行,又亦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与此相违,便无堪能,是故此说但由颠倒。义如集论中说应知。(五卷六页31,679c)

未二、求善瑕隙

或于善中而安置时,即便弃舍思求瑕隙。为令不善现前行故,于其瑕隙及衰盛中,为诸爱恚之所损恼。

未三、放逸损善

又随放逸势力,一切所作诸善根本皆令损坏。

未四、乐着色等2 申一、辨行相

又极乐着色等境故,虽于极利益甘露界中数数思择,而难可安立。

申二、指譬喻

于此义中,示现假合所设譬喻其事应知。

示现假合所设譬喻其事应知者:此中譬喻,当知喻彼色等,非余。如说色如聚沫,受喻浮泡,想同阳焰,行类芭蕉,识如幻事。如是譬喻,喻彼色等相似显现,假合而有,故作是说。

寅四、清净相3 卯一、略标列

由三种相,应知心清净相。

卯二、简能证

一者、不得[11]相故;二者、无为相故;三者、种性相故。

卯三、释三种3 辰一、不得相

若由别异如理勤修,求心清净不能证得。若由如是如理勤修,便能证得。又不观见言说自性,见真如相。

又不观见言说自性等者:此释前说由不得相,应知心清净相。

辰二、无为相

此由九种相,当观无为相。一者、不行世故。

不行世故者:诸有为法,有去来今三世差别。无为不尔,无三世别,名不行世,无生灭故。

二者、非如在灭尽定,言说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是无二相。

非如在灭尽定等者:在灭尽定,唯是无相。无为不尔,离有无相。言说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如其次第,离有离无,名无二相。

三者、非生身相故。四者、超过生身因自性相故。五者、超过当来生故。六者、超过死没故。七者、超过剎那展转不远离故。

超过剎那展转不远离故者:诸有为法剎那相续,名不远离剎那展转。无为不尔,超彼相故。

八者、超过趣转易故。

超过趣转易故者:五趣流转,名趣转易应知。

九者、超过业烦恼行故。

辰三、种性相2 巳一、无学界相2 午一、标

此中种性相,当知是无学界相。

当知是无学界相者:谓有余依、无余依般涅槃界,当知是名无学界相。由是下说现法、后法二位差别。

午二、释2 未一、现超五事

于现法中,超过五事。一者、超过所作;二者、超过非所作;三者、超过所作加行;四者、超过所作非加行;五者、超过非所作加行。

超过所作等者:此中所作,谓所应作。非所应作,名非所作。由诸无学所作已办,无复所作,由是说言超过所作。又诸无学诸漏永尽,不能习近五种处所。一者、不能故思杀害诸众生命,二者、不能不与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习淫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语,五者、不能贮畜受用诸欲资具。如本地分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六页2813)由是说言超过非所作。

未二、后超六事

于后法中,超过六事。一者、超过能发起后有行;二者、超过彼行;三者、超过彼果生;四者、超过依彼衰盛;五者、超过于彼所依一切无记动摇中,修学期愿受用;六者、超过彼所依自体差别。

于后法中超过六事等者:缘起支中,初无明支为缘生行,名能发起后有行。即行支中福、非福、不动业,说名彼行。当来生支,有识、名色、六处、触、受自体得生,名彼果生。依彼自体,复有族姓、色力、寿量等胜劣差别,是名依彼衰盛。三界自体唯是业果异熟,说名一切无记。若彼异熟成所依身,能障修学,是名动摇,则便于彼应生厌离,如生无想天等;若顺修学,则便于彼期愿受用;如是总说于彼所依一切无记动摇中,修学期愿受用。欲、色、无色三界自体,是名所依自体差别。

巳二、四位九相2 午一、标

复由四位、九相,应知种姓相。

午二、释2 未一、四位

何等四位?一、不清净位,二、清净位,三、通达位,四、究竟位。

未二、九相2 申一、征

云何九相?

申二、释4 酉一、不清净位

谓不清净位,于一切相等随行故,譬如虚空。

酉二、清净位

若清净位,平等一味,及身心远离。

酉三、通达位

若通达位,随顺趣究竟。由一切烦恼自性离系离垢故,超过萨迦耶见,及超过彼为根本诸恶见趣。

酉四、究竟位2 戌一、标四相

若究竟位,安乐成满,及超过三种变坏。

戌二、随难释

何等名为三种变坏?一者、老死等变坏,二者、颠倒处变坏,三者、清净退失变坏。

云何九相等者:不清净位有一相,谓一切相等随行。清净位有三相,谓平等一味,及身心远离。通达位有一相,谓随顺趣究竟。究竟位有四相,谓安乐成满,及超过三种变坏。言一切相等随行者,谓色、声、香、味、触、贪、瞋、痴、男、女,如是十相令心散乱故。言平等一味者,谓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言身心远离者,谓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独一无侣,名身远离;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名心远离。言超过颠倒处变坏者,谓于是中,常、乐、我、净不生颠倒故。言超过清净退失变坏者,谓证转依,究竟解脱,终无退转故。

庚九、教授声闻2 辛一、征

复次,云何于菩萨教授中声闻所学?

辛二、释3 壬一、出修学2 癸一、略辨相

谓诸贪、忧毗奈耶故,是增上戒学加行;厌患作意故,是增上心学加行;补特伽罗无我性故,或法无我性故,是增上慧学加行。

癸二、随难释

此中贪、忧,是能发起所有毁犯。

壬二、明除遣3 癸一、标应知

又如正不除遣、如已不除遣、如正除遣、如已除遣,由此四相,应知自心不如理作意所起贪欲、萨迦耶见及与瞋恚。

癸二、随别释4 子一、正不除遣

若由境界,或复由他而起妄计,如是名正不除遣。

子二、已不除遣

若由境界,或由他不饶益加行之所引夺,如是名已不除遣。

子三、随一不除遣

由随一不除遣故,当知随一亦不除遣。

子四、随一除遣

由随一除遣故,当知随一亦复除遣。

由随一不除遣故者:谓于前说贪欲、萨迦耶见及与瞋恚随一烦恼,或不除遣、或除遣应知。

癸三、简过患3 子一、戒学摄

又若不除遣,虽住律仪,于增上戒尚名毁犯,何况安住不律仪者。

子二、心学摄

又增上心学,于所缘境散乱错误,是能障碍。

子三、慧学摄2 丑一、障补特伽罗无我

依补特伽罗无我修增上慧者,萨迦耶见是能障碍。

丑二、障法无我

依法无我修增上慧者,自性、差别分别计缚是能障碍。

壬三、辨违顺3 癸一、标

于此三学正修遣中,有八种违逆学法,有八种随顺学法。

癸二、征

何等为八?

癸三、列2 子一、举违逆

一者、唐捐耽着;二者、耽着故缚;三者、缚故障碍;四者、障碍故垢;五者、垢故灾雹;六者、雹故疮疱;七者、疮疱故热恼;八者、热恼故诸烦恼病难可疗治。

垢故灾雹等者:言灾雹者,喻为损害故。言疮疱者,喻为苦依故。

子二、例随顺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八种随顺学法。

庚十、不善学沙门等2 辛一、正辨相2 壬一、不善学沙门4 癸一、征

复次,云何不善学沙门?

癸二、标

谓三种应知。

癸三、列

一者、不顾沙门;二者、形相同分;三者、轨则、正命、受用、加行、戒见、意乐皆不同分。

癸四、释2 子一、回向资具

若回向资具,是增上戒形相同分,是增上心及增上慧形相同分,是彼行意乐不同分。

子二、回向声誉

若回向声誉,是奢摩他支同分,是毗钵舍那支同分,是俱修支同分,是俱资粮支同分,是意乐不同分。

壬二、善学沙门4 癸一、征

复次,云何善学沙门?

癸二、标

当知由四种相。

癸三、列

一者、加行故;二者、意乐故;三者、通达故;四者、趣究竟故。

癸四、释4 子一、加行

于现法中,由厌患加行故;于前生中,由相续成熟加行故;当知加行圆满。

子二、意乐

由法无我胜解意乐故;若所应得、若能应得,于此二言说自性无执着故;

若所应得若能应得者:大菩提果名所应得,菩提分法名能应得。

于意趣义正寻求故;不但随顺言辞故;当知意乐圆满。

子三、通达

若于法真如,以不缘他智通达自性无杂染故;于世俗宝,及世俗生死、涅槃、解脱、系缚自性无所得故;当知通达圆满。

于世俗宝等者:言辞所说佛法僧宝,及与生死、涅槃、解脱、系缚,如是一切,唯是遍计所执自性,皆名世俗。

子四、趣究竟

已善修习一切杂染对治故,又于真如无断坏故,及能胜伏故,当知趣究竟圆满。

又于真如无断坏故等者:谓得自在有变化转,名无断坏。能伏一切分别之相,不可思议,名能胜伏。

辛二、简差别2 壬一、不善学沙门3 癸一、标

复次,不善学沙门,由三种相,当知彼名不如其义。

癸二、列

一者、意乐衰损,加行具足;二者、意乐具足,加行衰损;三者、意乐衰损、加行衰损。

癸三、广

此中意乐衰损,加行具足,复有三种。一者、能听唯此喜足;二者、能说唯此喜足;三者、能证世间三摩地而生爱味唯此喜足。

壬二、善学沙门

若善学沙门,唯由一相,当知意乐具足、加行具足。

此中意乐衰损等者:谓唯能听、能说、能证而生喜足,不以涅槃为上首故。

庚十一、住世俗律仪3 辛一、征

复次,云何住世俗律仪?

辛二、标

当知有四种相。

辛三、列4 壬一、第一相2 癸一、标

谓虽成就六支尸罗,而为二种损害损害尸罗。

癸二、释

谓由萨迦耶见缠故,及于毁犯出离不了知故。

谓虽成就六支尸罗者:戒律仪相,略有六种。一、安住具戒,二、善能守护别解律仪,三、轨则圆满,四、所行圆满,五、于微细罪见大怖畏,六、受学学处,是名六支尸罗。如本地分声闻地中广释其相应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页1893)

壬二、第二相

虽远离此二种过失,而未得世间清净律仪,不能制伏萨迦耶见。

壬三、第三相

虽已得世间清净律仪,已制伏萨迦耶见,而不损减串习法无我性怖畏,损坏尸罗。

串习法无我性怖畏者:谓于法无我性修习清净道中,生惊怖故,怖一切种无所有故。

壬四、第四相

虽远离一切所余过失,而为邪法无我胜解及增上慢损坏尸罗。

庚十二、住胜义律仪2 辛一、征

复次,云何住胜义律仪?

辛二、释3 壬一、能治有漏

谓所成就出世间一切烦恼不相应,能对治三界尸罗。

壬二、能寂戏论3 癸一、标

又于四种住律仪中,诸戏论法现所可得,若能寂静彼相,当知是名无漏尸罗。

癸二、释2 子一、征戏论

云何名为诸戏论法?

子二、别列相4 丑一、于最初住

谓于初住律仪中,我执可得,若我所执,若作毁犯,若不作彼,若故思所作加行,若非彼加行,若正知而行,若彼不行,若失念而行,若彼不行。

丑二、于第二住

于第二住律仪中,萨迦耶见品粗重随行,

萨迦耶见品粗重随行者:彼品种子随逐自体,说名粗重随行。

若名可得,若色可得,

若名可得若色可得者:名、色种子能为当来生身之因,是名可得。

若当来生相,若今时无相,

若当来生相若今时无相者:当来异熟,种生现行,是名当来生相。今未受果,相不可得,是名今时无相。

若缠寂静,若随眠故彼不寂静,若补特伽罗无我执,若补特伽罗执弃舍,

若补特伽罗无我执等者:谓于补特伽罗无我未能通达,故不离执。若生胜解,厌逆彼执,故能弃舍。

若即于彼补特伽罗无我执中所执性,若非所执性,

补特伽罗无我执中所执性等者:缘见为境能起执着,名所执性。言说自性唯假施设,是名非所执性。

若由此故于色等中有情执,若彼假设赞善执,若能假设心语假设赞善执。

于色等中有情执等者:色等五蕴是有情事,即于其中彼见现行,名有情执。执彼贤圣实有自性,名彼假设赞善执。执假施设彼彼贤圣差别,名能假设心语假设赞善执。

丑三、于第三住

于第三住律仪中,若生上故世间,若舍下故非世间,

若生上故世间等者:谓生上地,亦堕摄界,故名世间。舍下地生,非此世间,名非世间。

若三摩地[12]依止,若诸欲依止,若恃举自尸罗,若轻懱他尸罗。

丑四、于第四住

于第四住律仪中,若计我尸罗清净,若由自性、差别分别故分别尸罗。

癸三、结

如是等诸戏论法,于无漏戒中皆悉寂静。

壬三、能备资粮2 癸一、标说义

又即与此义相应,依清净三学,应知所说伽陀。

应知所说伽陀者:本地分中说有意趣义伽陀,于中广说三学究竟清净。(陵本十六卷十五页1423)今指彼义,故作是说。当知初二住中诸戏论相,增上戒学所摄。第三住中诸戏论相,增上心学所摄。第四住中诸戏论相,增上慧学所摄。

当知为令福德资粮尘垢微薄,摄受善士,无失坏故;智慧资粮,于甚深处起胜解故。

癸二、随难释

由二因缘,入如来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别故;二者、由真实智善决定故。

庚十三、如来调伏方便2 辛一、征

复次,云何如来调伏方便?

辛二、释2 壬一、示现同分3 癸一、标

当知此有二种。

癸二、列

谓自体同分故,及胜解同分故。

自体同分等者:互相似性,说名同分。同界趣生,是名自体同分。同共了知功德过失,是名胜解同分。

癸三、释

又现同分,为令安住受教心故,及依教授而出离故。

壬二、教导教授2 癸一、总标列

又正清净加行教导教授,当知复有四种。一者、于杂染、清净惊怖转依教导;

于杂染清净惊怖转依教导者:谓于转舍杂染、转得清净生惊怖者,而为教导故。

二者、远离杂染因缘教导;三者、远离于清净惊怖因缘教导;四者、第一现法乐住加行教导。

第一现法乐住加行教导者:灭尽等至,于诸等至最为殊胜,是名第一现法乐住。

癸二、随难释4 子一、杂染因缘

此中杂染因缘有二种。一者、由世俗言说,自性杂染自性执分别故;二者、由彼功德、过失差别执分别故。

杂染因缘有二种等者:谓由世俗言说,自性杂染自性执而起分别,是为第一杂染因缘。又由世俗言说,杂染功德、过失差别执而起分别,是为第二杂染因缘。

子二、于清净道惊怖因缘

由二种相,应知于清净道[13]惊怖因缘。一者、由于前后清净道[14]杂染分别故;二者、由杂染远离分别故。

由二种相应知于清净道惊怖因缘等者:由于前后清净道次第方便,不如正理而起分别,是为于清净道第一惊怖因缘。或复于诸杂染,不分别彼实有过患,是为于清净道第二惊怖因缘。

子三、于涅槃清净惊怖因缘

由二种相,应知于涅槃清净惊怖因缘。一者、由世俗言说自性执故;二者、于涅槃增语想中,作心所有想故。

于涅槃增语想中等者:涅槃自性唯内所证,离诸戏论,由假施设,名增语想。若于是中,执异不异、死后当有或当无等,如是便成有戏论摄,是名心所有想。由是因缘,故生惊怖。

子四、第一住加行教导

又于寂静心所有想、若增语想遍了知故,

又于寂静心所有想等者:等持等至诸所有相,是名寂静心所有想。等持等至诸差别名,名增语想。

于彼二因缘俱远离故,当知是第一住加行教导。

庚十四、密意语言2 辛一、征

复次,云何名为密意语言?

辛二、释2 壬一、明能悟入4 癸一、标

谓无二相智,是能悟入一切密意语言相。

谓无二相智者:本地分说: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二边,亦名无上。(陵本三十六卷十页2943)此应准释。

癸二、征

云何无二相?

癸三、释2 子一、第一义2 丑一、名无二

谓诸名言安足处事,由彼自性无所有故,非名言熏习想所行自性有故,说为无二。

谓诸名言安足处事等者:有为、无为,一切皆为言辞所说,名诸名言安足处事。名言自性都无所有,然非无事而有所说,即彼名言熏习想所行境,唯是遍计所执自性,此非是有。由是道理,事有非有,远离二边,说为无二。

丑二、辨染净

于此无二若起二执,名为杂染;若无二执,名为清净。

子二、第二义2 丑一、名无二

又非一切名言安足处事,由彼世俗言说熏习想所行自性无所有故,非彼熏习智所行自性有故,说为无二。

又非一切名言安足处事等者:凡识所行,世俗言说熏习所成,如彼言说自性非有,非彼所依杂染事无。圣智所行,离彼熏习,彼杂染事因之非有。由是道理,染有非有,远离二边,说为无二。

丑二、辨染净

于此无二若起二执,名为杂染;若无二执,名为清净。

癸四、结

由此无二相,应知悟入如来一切密意语言。

壬二、明为所依2 癸一、标

此中由五种相名论圆满;即于教授中,由五种相名果圆满,由五种相名果胜利圆满;当知皆依密意语言。

癸二、释3 子一、论圆满

云何由五种相名论圆满?谓若由此相宣说、若是宣说、若所宣说、若如是宣说、若彼宣说,如是圆满。

若由此相宣说等者:趣涅槃宫为先首故,名由此相宣说。美妙等语,名是宣说。名句文身及与行相,名所宣说。了义可依经典,名如是宣说。不了义非所依经典,名彼宣说。

子二、果圆满

云何由五种相名果圆满?谓无余依涅槃界、若有余依涅槃界、若圣道圆满、若胜内怨、若胜外怨,如是圆满。

若胜内怨等者:一切烦恼无余永断,名胜内怨。能伏诸魔大力军众,名胜外怨。

子三、果胜利圆满

云何由五种相名果胜利圆满?谓即是供养大师;报信施恩;越生死苦;于福田性无有退转;从法化生名如来子,依止如来。

庚十五、于所教授胜解胜利5 辛一、征

复次,云何于菩萨藏教授中,胜解胜利?

辛二、标

当知由五种相。

辛三、列

一者、建立因时即能映蔽感大富贵增上因故;二者、由转依故;三者、即于是处作说器故;四者、作说者器故;五者、于舍身时,得见业清净故。

辛四、释5 壬一、第一相2 癸一、标

由五种相,当知映蔽感大富贵增上之因。

癸二、列

所谓此因能引有量、无量果故,有尽、无尽法故,感非广大、广大乐故,是智资粮、智自性故,由此能引彼故。

由此能引彼故者:此谓胜解,彼谓智资粮等。胜解为先,引发后后殊胜差别,名智资粮及智自性,由是故说此能引彼。如是次第,一一向前说有五相,如文可知。依世出世差别,说名有量、无量,有尽、无尽,及非广大、广大。人天业感,名有量果;如来变化,名无量果。业感有尽,变化无尽。余易可了。

壬二、第二相2 癸一、标身行

又由远离六种过失,应知身行。

癸二、释过失

何等名为六种过失?一者、愁忧相过失;二者、不了知数习过失;三者、由二种相,威仪过失;

由二种相威仪过失者:谓由放逸,或由懈怠,不能如所应行、如所应住故。

四者、由三种相,怖畏相过失;

由三种相怖畏相过失者:谓于老病及死生怖畏故。

五者、由二种相,遏履瑟咤过失;六者、身不调柔过失。

壬三、第三相2 癸一、标语行

又于相庆慰时,远离五种过失,应知语行。

癸二、释过失

何等名为五种过失?一者、怯怖过失;二者、粗犷过失;三者、弃舍佛语,作不相应戏论过失;四者、不赞叹如来过失;五者、于同法者不施谏诲过失。

壬四、第四相2 癸一、标语行

又于记别所解了时,远离五种过失,应知语行。

癸二、释过失

何等名为五种过失?一者、于所证得忘念过失;二者、前后语言相违过失;三者、道理相违过失;四者、敬信圣教诸天诃责过失;五者、如来诃责过失。

壬五、第五相2 癸一、标意行

又由远离五种过失,应知意行。

癸二、释过失2 子一、出五种

谓依现法义,有前四种;依后法义,有第五种。

子二、释一一2 丑一、征

何等名为五种过失?

丑二、列5 寅一、不忍

一者、不忍过失。不能忍受现在、过去不饶益事故。

寅二、覆藏

二者、覆藏过失。由覆藏故,恶作烧恼故。

寅三、贪染

三者、贪染过失。希求诸欲及受用故,希求出离怨故。

希求出离怨故者:谓由天魔,发起种种扰乱事业,能障出离,名出离怨应知。

寅四、忘念

四者、忘念过失。摄受不正见故,于断、心迷乱故。

于断心迷乱故者:前说于断、于心二种迷失差别。(陵本八十卷四页6088)此应准释。

寅五、期愿

五者、期愿过失。由自轻贱,远离广大诸佛菩萨之所加被诸佛国土微妙愿故;由微细意乐引发诸佛法故;于一切法殊胜世间兴盛差别起憍慢故;及愿彼故。

辛五、指

于分别菩萨藏教授胜解胜利无量标释中,当知有无量无数胜解胜利。

丁三、略不说余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

丙十二、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3 丁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菩萨地决择。有余依、无余依二地决择,我今当说。

丁二、正广决择2 戊一、嗢柁南标

嗢柁南曰:

离系与寿行 转依住差别 有常乐殊胜 异性自在等

戊二、长行释12 己一、离系2 庚一、烦恼

问:于有余依涅槃界中现在转时,一切烦恼当言离系耶?当言不离系耶?答:当言离系。

庚二、苦2 辛一、问

问:于一切苦当言离系耶?当言不离系耶?

辛二、答3 壬一、标

答:当言亦离系,亦不离系。

壬二、征

所以者何?

壬三、释2 癸一、离系

若未来生所有众苦,当言离系;若现在生心所有苦,亦当言离系。

癸二、不离系

若现身中饥苦、渴苦、界不平苦、时节变苦,及余所有逼迫等苦,当言不离系。此由现前行故,非诸烦恼所系缚故。

己二、寿行2 庚一、问

问:若一切阿罗汉皆得心自在,何因缘故,不舍寿行入般涅槃,虽苦所逼而久住耶?

庚二、答3 辛一、标

答:功能有差别故。

辛二、征

所以者何?

辛三、释

有一分阿罗汉能舍寿行,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罗汉能增寿行,一分不能故。

己三、转依2 庚一、问2 辛一、有异

问:若阿罗汉,如先所有六处生起,即如是住相续不灭,无有变异,更有何等异转依性,而非六处相续而转?

辛二、无异

若更无有异转依者,何因缘故,前后二种依止相似,而今后时烦恼不转,圣道转耶?

庚二、答4 辛一、理释2 壬一、非异不异5 癸一、标

答:诸阿罗汉实有转依,而此转依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

癸二、征

何以故?

癸三、释

由此转依真如清净所显,真如种性、真如种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

癸四、指

不可说义,如前已辩。

不可说义如前已辩者:谓彼种性自性,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义如本地分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一卷二页1814)又菩萨地决择中说:大菩提自性,或即眼处,或离眼处,如是不可思议;或即耳、鼻、舌、身、意处,或离耳、鼻、舌、身、意处,如是不可思议。(陵本七十四卷九页5701)由是当知不可说义。

癸五、结

是故若问所得转依与其六处为异不异,非如理问。

壬二、有转依性

若此转依无有体者,应有如前所说过失。

应有如前所说过失者:菩萨地决择中说:大菩提自性转依,有生转所依相及不生转所依相可得,是故转依非无有体。生转所依相者,谓佛相续出世间道生转所依。若不尔,不得此转依,此道应当不生不转。若远离彼而有此事,未转依时先应有此。不生转所依相者,谓一切烦恼及诸习气不生转所依。若不尔,不得此转依,一切烦恼及诸习气便有众缘和合,不生不转应不可得。(陵本七十四卷九页5699)今指彼义,故作是说。

谓阿罗汉烦恼应行,道应不行。是故当知有转依性。

辛二、教证

世尊依此转依体性,密意说言:

遍计自性中 由有执无执 二种习气故 成杂染清净

是即有漏界 是即无漏界 是即为转依 清净无有上

辛三、喻成2 壬一、引喻

如屠牛师,或彼弟子,以利牛刀杀害牛已,于内一切斫刺椎剖,骨肉筋脉皆悉断绝。复以其皮张而蔽之,当言此牛与皮非离、非合。

壬二、合法

如是诸阿罗汉既得转依,由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已,当言与六处皮非离、非合。

辛四、事例

又已转依诸观行者,虽取众相,当知与昔所取差别。此所取相,犹如真如自内所证,不可以言说示于他:我所观相如是如是。

己四、住2 庚一、问

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

庚二、答2 辛一、住无相界2 壬一、明渐次

答: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灭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

壬二、明无取

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

辛二、不堕众数2 壬一、非趣摄

于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复堕于天、龙、药叉、若健达缚、若紧捺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数。

壬二、非想摄3 癸一、标

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设,遍于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类、一切得身、一切胜生、一切地中,

一切生类等者:同界、趣、生,各复有多种类差别,是名一切生类。自身世间差别,是名一切得身。胜生差别,是名一切胜生。处所差别,名一切地。如有寻有伺地别释应知。(陵本九卷十页674)

非此更复堕在彼数。

癸二、征

何以故?

癸三、释

由此真界离诸戏论,唯成办者内自证故。

唯成办者内自证故者:此中成办,谓般涅槃。圣道为因所成办故,由成办义是果义故。

己五、差别2 庚一、辨相2 辛一、问

问:于有余依涅槃界中、若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诸阿罗汉有何差别?

辛二、答3 壬一、堕不堕数

答:住有余依,堕在众数;住无余依,不堕众数。

壬二、有苦离苦

住有余依,犹有众苦;住无余依,永离众苦。

壬三、六处相应不相应

住有余依所得转依,犹与六处而共相应;住无余依,永不相应。

庚二、释难2 辛一、问

问:若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所有转依永与六处不相应者,彼既无有六处所依,云何而住?

辛二、答2 壬一、明依因

答:非阿罗汉所得转依六处为因,然彼唯用缘真如境修道为因,是故六处若有若无,尚无转依成变异性,何况殒没。

壬二、明安住

又复此界非所遍知,非所应断,故不可灭。

又复此界非所遍知等者:非苦谛摄,故非遍知。非集谛摄,故非应断。

己六、有3 庚一、明体性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转依当言是有,当言非有?答:当言是有。

庚二、显实相

问:当言何相?答:无戏论相,又善清净法界为相。

庚三、辨因缘2 辛一、问

问:何因缘故,当言是有?

辛二、答2 壬一、理释

答:于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界中,此转依性皆无动法;无动法故,先有后无不应道理。

此转依性皆无动法者:清净真如所显名无动法应知。

壬二、喻成2 癸一、标法

又此法性非众缘生,无生无灭。

癸二、喻合

然譬如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调柔之性,譬如虚空离云雾性。是故转依,当言是有。

己七、常2 庚一、明体相

问:当言是常,当言无常?答:当言是常。

庚二、释因缘

问:何因缘故,当言是常?答:清净真如之所显故,非缘生故,无生灭故。

己八、乐2 庚一、问

问:当言是乐,当言非乐?

庚二、答3 辛一、标

答:由胜义乐,当言是乐,非由受乐说名为乐。

辛二、征

何以故?

辛三、释

一切烦恼及所生苦皆超越故。

己九、殊胜2 庚一、显平等2 辛一、问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为有少分差别意趣殊异不耶?

辛二、答3 壬一、标

答:一切无有。

壬二、征

所以者何?

壬三、释

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设高下胜劣,此是如来、此声闻等。

庚二、释妨难2 辛一、有障无障难2 壬一、问

问:何因缘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诸声闻等有余残障,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切障永无所有。

壬二、答2 癸一、略释3 子一、标

答: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得安立有障、无障;住无余依涅槃界中,毕竟无障可立差别。

子二、征

何以故?

子三、释

于此界中,一切众相及诸粗重,皆永息故,皆永灭故。

癸二、广辨2 子一、征

所以者何?

子二、释2 丑一、有障

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时,一切众相非悉永灭,异熟粗重亦非永灭,由彼说有烦恼习气,即观待彼相及粗重,安立有障。

丑二、无障

住无余依涅槃界时,彼永无有。是故当知,于此界中无有有障、无障差别。

辛二、作诸佛事难

问:若此界中,永无有障,如诸如来离一切障,阿罗汉等亦复如是。何因缘故,阿罗汉等不同如来作诸佛事?答:彼阙所修本弘愿故,又彼种类种姓尔故,阿罗汉等决定无有还起意乐而般涅槃,是故不能作诸佛事。

决定无有还起意乐等者:诸佛如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声闻不尔,舍生死已,唯住涅槃,故作是说。

己十、异性2 庚一、举色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所有无漏界此与诸色,当言有异,当言无异?答:当言非异,亦非不异。

庚二、例余

如与诸色,与诸受等,当知亦尔。与一切行、与一切界、与一切趣,亦复如是。

与一切行等者:谓或即眼处,或离眼处,如是不可思议;或即耳、鼻、舌、身、意处,或离耳、鼻、舌、身、意处,如是不可思议;是名与一切行非异,亦非不异。此说由自性故不可思议。或在欲界,或离欲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在色界、无色界,或离色界、无色界,如是不可思议;是名与一切界非异,亦非不异。或在人中,或离人中;或在天上,或离天上;如是不可思议;是名与一切趣非异,亦非不异。此说由处故不可思议。如菩萨地决择中说应知。(陵本七十四卷九页5701)

己十一、自在2 庚一、正辨相2 辛一、得自在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于色等法,当言获得自在,当言不得自在?答:当言获得自在。

辛二、能现前2 壬一、问

问:此所得自在,当言能现在前,当言不能现在前?

壬二、答2 癸一、标

答:一分能现在前,一分不能现在前。

癸二、释

谓诸如来,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现在前,所余不能令现在前。

庚二、释妨难2 辛一、问

问:若此界中离诸戏论,由此因缘不堕众数,云何复能起现在前?

辛二、答2 壬一、释因

答:由先发起正弘愿故,又由修习与彼相似道势力故。

壬二、喻成

譬如正入灭尽定者,虽无是念:我于灭定当可还出,或出已住。然由先时加行力故,还从定出,依有心行而起游行。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己十二、回向2 庚一、明能发趣2 辛一、辨相2 壬一、问

问:回向菩提声闻,为住无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为住有余依涅槃界耶?

壬二、答3 癸一、标

答: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

癸二、征

所以者何?

癸三、释

以无余依涅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起事业,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辛二、释难2 壬一、生证得难2 癸一、问3 子一、标

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子二、征

所以者何?

子三、释

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

癸二、答3 子一、由增寿行2 丑一、标

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办。

增诸寿行方能成办者:谓增寿行,方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能成办,非证彼果。由下自释,彼所修行极成迟钝,非一劫余所能成办故。

丑二、释2 寅一、引教证2 卯一、举教言

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

卯二、随难释

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

寅二、显修相

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

物类善男子等者:摄事分说:又诸圣者引发所有最胜神通,随所愿乐,延诸寿行,或住一劫,或一劫余,谓过一劫。不定[15]种姓补特伽罗名为物类,当知此类唯住内法。(陵本九十八卷七页7345)此应准释。由彼不定[16]种姓补特伽罗,不正了知有如是事,谓此圣者名为物类故。

子二、留有根身2 丑一、示般涅槃

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缘,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

丑二、常远离住

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覩,何况其余众生能见。

子三、蒙佛觉悟

彼于涅槃多乐住故,于遍游行彼彼世界,亲近供养佛菩萨中,及于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若放逸时,诸佛菩萨数数觉悟;被觉悟已,于所修行能不放逸。

壬二、一切回向难2 癸一、问

问:若阿罗汉回向菩提,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缘故,一切阿罗汉不皆回向无上菩提?

癸二、答2 子一、正答所问2 丑一、由种性别3 寅一、标

答:由彼种性有差别故。

寅二、征

所以者何?

寅三、释2 卯一、举多差别

诸阿罗汉现见种性有多差别,谓或见有诸阿罗汉俱分解脱,或复见有唯慧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卯二、结非一切

是故当知,由彼种性有差别故,非一切阿罗汉皆能回向无上菩提。

丑二、由根等别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

子二、兼释余难

如回向菩提声闻,由遇缘故,乘无上乘而般涅槃。

由遇缘故者:谓为诸佛菩萨数数觉悟故。

如是菩萨,设为如来及诸菩萨之所弃舍,因弃舍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缘,应乘下乘而般涅槃。然无处无容,诸佛菩萨如是放逸,弃舍于彼,定无是处。

庚二、明随证得3 辛一、般大涅槃2 壬一、标同如来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若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即同如来,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壬二、成不定性2 癸一、问

问:回向菩提声闻,从本已来,当言声闻种性,当言菩萨种性?

癸二、答2 子一、标

答:当言不定种性。

子二、释

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诸有情类,于般涅槃法性聚中,当知此是不定种性。

辛二、有余依位

复次,彼即于此住处转时,如无死畏,如是亦无老病等畏。如来亦尔。

彼即于此住处转时等者:谓彼回向菩提声闻,于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转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留有根身,修大乘行故。此有根身无有众苦,故无死畏,亦无老病等畏,由住解脱身故。依此义说,如来亦尔。

辛三、无余依位2 壬一、成所作事

彼及所余,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于十方界当知究竟不可思议,数数现作一切有情诸利益事。

壬二、名极秘密3 癸一、喻能成就

如首楞伽摩三摩地中,说幻师喻、若商主喻、若船师喻,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是名最极如来秘密。

癸二、辨应随转2 子一、地别

于此及余种种差别如来秘密,胜解行地修行菩萨下忍转时,随其胜解差别而转;从此转胜进入增上意乐净地,如是乃至于九地中,展转增进胜解清净;第十地中,于此胜解最善清净。

子二、劝修

于彼如来诸秘密中,是诸菩萨应正随转。

癸三、结不思议

当知如来如是秘密,不可思议、不可度量,超过一切度量境界。

丁三、略不说余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17]。

乙三、总义决择

问:于法决择,总义云何?答:

由品类差别,而建立诸法;即于彼释难,分别一行等。

如是应知此中总义。

乙四、结显余类

当知于彼一一地中,皆有无量决择差别,我今且略开示少分。由此方隅、由此所学、由此教导,诸有智者余类应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

[1] 「涅槃」,大正作「煩惱」。

[2] 「討」,大正作「詩」。

[3] 「持種加行故」,大正、陵本作「持種故,加行故」。

[4] 「念」,大正作「合」。

[5] 「智」,大正作「知」。

[6] 「智」,大正作「知」。

[7] 「智」,大正作「知」。

[8] 「智」,大正作「知」。

[9] 「智」,大正作「知」。

[10] 「智」,大正作「知」。

[11] 「得」,大正作「得得」。

[12] 「地」,大正作「他」。

[13] 「道」,大正作「導」。

[14] 「道」,大正作「導」。

[15] 「定」,披尋記原作「淨」。卷九十八原文,大正、陵本原作「淨」,韓清淨改為「定」。

[16] 「定」,披尋記原作「淨」。卷九十八原文,大正、陵本原作「淨」,韓清淨改為「定」。

[17]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大正、陵本原置於「如是應知此中總義」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