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十三 明史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明初吏治

明史魏觀等傳贊云:太祖起閭右,稔墨吏為民害,嘗以極刑處之。然每旌舉賢良以示勸,不專任法也。嘗遣行人齎敕賜平陽令張礎、建陽令郭伯泰,旌其治行。又或因士民之請留良吏,輒進秩留任。並有坐事被逮,部民列善狀上聞,亦復其官,且轉加超擢者。既擢矣,而其人改節易操,則又重法繩之。所以激勸者甚至。故一時吏治多可紀。今循吏傳可考也。

天下府州縣官來朝,帝諭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在安養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爾等當深念之。」又嘗諭戶部「國家賦稅已定,撙節用度,自有餘饒,使民得盡力農桑,自然家給人足,何事聚斂也。」沿及成祖、仁、宣、英、景、憲、孝諸帝,亦皆加意吏治,其有政績卓著,往往特敕獎之。如成祖之於史誠祖,仁宗之於劉綱是也。

諸良吏秩滿當遷,或罣誤罷黜,亦多因部民之請,俾進秩視事,往往至二、三十年不易。

其有因而作奸者,如永寧稅課使劉迪結耆老請留漢中,同知王聚求屬吏保奏,則又斥譴隨之。(皆宣宗時事)

閱數年,輒遣大臣分往各直省考察官吏,嚴其黜陟。而緊望之地則特詔大臣各舉所知以為守令。

如宣德中,先擇京官九人為郡守,繼擇二十五人為郡守。

正統中,擇京官十一人為郡守,後多為良吏,為名臣。

蓋朝廷既以吏治為重,中外大臣亦無不留意人才。

仁宗詔各舉所知,郎中況鍾以張宗璉薦,帝問楊士奇,士奇曰「宗璉實賢,臣與王直將舉之,不意為鍾所先耳。」

其後況鍾之出守,則蹇義、胡瀠所薦也。

翟溥則魏源所薦也。

李湘則胡瀠所薦也。

李信圭之知靳州,則張敞所薦,後守處州,則金濂所薦也。

吉水令錢一本罷官,郡人胡廣在朝,力保之,遂復職。

楊榮當國時,其家人犯法,邑令魯穆嚴懲之,榮反以為賢而薦於朝。

其時朝臣之汲引如此。在外大吏亦多持心公正。

如葉宗人為錢塘令,人呼為一葉清,其死也,按察使周新哭之。

田鐸知蓬州,巡按御史過其境,無一訟者,知其下無冤民,遂薦之,擢廣東儉事。

此又外省舉劾之大概也。

且是時吏部考察之權最重,蹇義、王直、馬文升先後長部事,尤以獎廉黜貪為要,

史稱蹇義慎擇守令,考察明恕。

而王直察舉天下廉吏,以范衷為第一。

翟溥秩滿到部,以年老乞休。侍郎趙新,舊嘗為其上司曰「此江西第一賢守也。」遂不聽其去。

句容令徐九思為巡撫所劾,吏部尚書熊浹知其賢,特留之。

此又吏部之能擇人而任也。(以上俱見各本傳)

一時風氣如此,故為守令者,無不潔己愛民,恥干清議。循吏傳序云:洪武以來,吏治澄清者百餘年,當英宗、武宗之際,內外多故,而民心無土崩之虞,由吏鮮貪殘故也。嘉隆以後,吏部考察之法徒為具文,而人皆不自顧惜,撫按之權太重,舉劾惟賄是視,而人皆貪墨以奉上司,於是吏治日媮,民生日蹙,而國亦遂以亡矣。

後人徒見中葉以來,官方隳裂,吏治窳敝,動謂衰朝秕政,而豈知其先崇尚循良,小廉大法,幾有兩漢之遺風,且駕唐、宋而上哉!

今就明史各列傳及循良傳關於勸懲者,條摘於左:

因部民乞留而留任且加擢者

漢書循吏傳贊:宣帝以太守吏民之本,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輒以璽書勉勵,增秩賜金,或爵關內侯,公卿缺則選用之。故漢世良吏於斯為盛。是古來重吏治者,多以久任為效。

明太祖亦嘗仿之,

興化丞周舟已擢吏部主事,民乞留,乃遣還。

丹徒令胡夢、通丞郭伯高、金壇丞李思進、歸安丞高彬、曹縣簿劉郁、衡山簿紀惟正皆坐事當逮,民詣闕言多善政,帝並復其官,惟正並擢參議。

永州守余彥誠、齊東令鄭敏等十人坐事下獄,耆民列政績以聞,皆復官,並賜耆民道里費。縣令沈昌、周榮等四人並擢郡守。

此太祖時事也。

洪宣、正統間,秩滿奏留者,又有邵陽令孫浩、長清令薛慎、吳僑令吳原、博野令陳哲、泰安令暢宣、碭山令劉伯吉、會寧令郭完、貴溪令徐士宗、常熟令郭南、平山令張璟、城令徐榮、安福令何澄、桐鄉令田玉。(以上皆循吏傳)

況鍾守蘇州,丁母憂,郡民詣闕乞留,詔起復,秩滿當遷,部民二萬餘人乞留,巡按奏聞,詔進三品,仍視府事。

陳本深守吉安,滿秩當遷,亦因部民請,進三品秩視事。後聞衙前民家嫁女鼓樂聲,笑曰「此我來時乳下兒也,今且嫁,我尚留此乎?」乃請老去,凡在吉安十六年。

羅以禮守西安,丁憂去,代者不稱職,部民追思,乞於朝,詔起復視事,歲滿亦進秩留任。

莫愚守常州,秩滿亦進秩留任。

陳敏知茂州,累加秩至右參政,仍視州事,在州二十餘年,秩既高,諸監司郡守反在其下。

項忠為陝西按察使,九載滿,當入都,軍民乞留,詔還任。

張瑄為廣東左布政使,考滿,軍民乞留,巡撫陳濂奏聞,乃仍故任。

于謙撫河南、山西,左遷大理寺少卿,兩省吏民千餘人乞留,英宗命仍撫兩省。(以上見各本傳)

陳復知杭州,遭喪,部民乞留,詔起復。(見耿九疇傳)

其後有乞留不允者,郭璡為吏部尚書,慮其中有妄者,請覆實,從之,自是遂為例。(璡傳)

郭登守衢州,坐累徵,耆老數百人伏闕乞留,不聽。

吳訥巡按貴州,將代還,部民詣闕乞留,詔不許。(亦見各本傳)

宣宗因劉迪、王聚之邀吏民保留,自後部民乞留者,率下所司核實。蓋久則弊生,不得不隨時變法也。

特簡廷臣出守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帝自選諸司長官有聲望者十一人為刺史,命宰相、諸王餞之,御書十韻詩以賜,此特簡廷臣出守故事也。

明宣德五年五月,擇廷臣九人為知府,趙豫松江、況鍾蘇州、羅以禮西安、莫愚常州、邵旻武昌、馬儀杭州、陳本深吉安、陳鼎建昌、何文淵溫州,皆賜敕乘傳行。(皆見循吏傳及本傳)是年十一月,又擇廷臣二十五人為知府,李驥河南、王瑩肇慶、徐鑑瓊州、許敬軒汀州、鄭洛寧波、王昇撫州。

英宗正統元年,亦擇廷臣十一人為知府,王源潮州、李湘懷慶、翟溥南康。(皆見循吏傳,餘無考)

遣大臣考察官吏

明初,以十五布政使分治天下。

永樂初,遣給事中御史分行天下,有司奸貪者逮治。其後又遣蹇義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按撫軍民,還朝不為例。(熊概傳贊)尋又遣郭敦以禮部侍郎皆給事中陶衎,巡撫順天。(時未有巡撫官,此係特敕考察官吏)吾紳以刑部侍郎奉敕考察兩廣、福建方面官,有故人官參政者黜之。(吾紳傳)

正統初,又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劉辰往四川、雲貴,悉奏罷其不職者。(劉辰傳)徐琦奉命與工部侍郎鄭辰考察南畿官吏,黜不法者三十人。(徐琦傳)段民為左參政,奉命與巡按考州縣吏,廉墨以聞。(段民傳)

景泰中,亦遣大臣行天下,黜陟有司,禮部侍郎鄒幹至山西,黜布政使以下五十餘人,巡撫朱鑑請召幹還,幹並劾鑑。(朱鑑傳)時已設巡撫,又遣大臣考察,重吏治也。

案遣大臣考察官吏,本漢、唐故事。

後漢書周舉傳:時以吏治多弊,詔遣八使巡行風俗,選素有威名者:周舉、杜喬、周栩、馮羨、欒巴、張綱、郭遵、劉班並守光祿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二千石有贓罪者,驛馬上之,墨綬以下便即收,舉清忠宜表異者以狀上。於是劾奏貪猾,表薦公清,天下號為八俊。

唐太宗亦遣大理孫伏伽等二十二人巡察四方,黜陟官吏,帝自臨決牧守,以賢能進擢者二十人,死罪七人,流以下及黜免者數百人,已又頻遣使考察。

玄宗亦命尚書席豫等分道黜陟。

金源亦有此制。

熙宗時遣使廉問吏治得失。(宗雄傳)

世宗即位,凡數歲一遣使。故大定之間,吏皆奉法,百姓滋殖,號為小康。(已見金史條內,大定中亂民獨多)劉球所謂考察久不舉行,故吏多貪虐,民不聊生。蓋承平日久,吏治玩弛,遣大臣嚴考核以黜陟之,固亦整飭吏治之一法也。

然亦視乎所遣之人何如,

如元順帝時,亦嘗遣使巡行,官吏有罪者,四品以下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處決。民間一切利害,聽舉行。如成導奉使山東、淮北,擢廉吏九人,黜貪懦者二十一人。蘇天爵奉使京畿,糾劾者九百四十餘人,當時有包、韓之譽。(見元史各本傳)固亦皆能奏劾。然據陶宗儀輟耕錄:當時奉使者多挾勢取賄,民間謠曰「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

又永樂中,鄒緝上言「貪官污吏遍布內外,朝廷每遣一人,即是其人養活之計。有司承奉,惟恐不及。是以使者所至,有司公行賄賂。」其後梁廷棟亦言「巡按、御史之弊,盤查訪緝,餽遺謝薦,有司所出,多者二、三萬金。國家多一巡方,天下加派百萬。」是則察弊適以滋弊,又在乎簡用之得人矣。

重懲貪吏

洪武十八年,詔「盡逮天下官吏之為民害者,赴京師築城。」(孝義傳、朱煦傳內)帝初即位,懲元政弛縱,用法太嚴,奉行者重足而立。(周禎傳)官吏有罪笞以上,悉謫鳳陽屯田,至萬餘人。(韓宜可傳)

又案草木子,記明祖嚴於吏治,凡守令貪酷者,許民赴京陳訴,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衛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各懸一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警心。(後海瑞疏亦舉太祖剝皮囊及洪武中所定枉法贓八十貫論絞之律,以規切時政。見瑞傳)

法令森嚴,百職釐舉,祖訓所謂革前元姑息之政,治舊俗污染之徒也。

案元世祖籍阿合馬家有人皮一張,符後誅阿合馬之子阿散,亦剝其皮。是元代已有此非法之刑。

明大臣久任者

永樂以後,數十年中,大臣多有久於其位者。

楊士奇在內閣四十三年,雖其始不過為學士,然已預機務,後加至公孤,始終在樞地,不出內閣一步。古來所未有也。

同時直內閣者,金幼孜三十年,楊榮三十七年,楊溥二十二年。

六卿中蹇義為吏部尚書三十四年,夏原吉為戶部尚書二十九年,胡瀠為禮部尚書三十二年。

耆艾滿朝,老成接跡,蓋劫運之後,必有一番太和元氣周浹宇宙,諸臣適當其隆,故福履康強,身名俱泰。當時朝廷之上,優老養賢,固可想見。而諸臣龐眉白首,輝映朝列,中外翕然,稱名臣無異詞,其必有以孚眾望者矣。若專寵利而竊威權,如萬安為相十九年,劉吉為相十八年,已叢物議,至嚴嵩為相二十一年,遂入奸臣傳,為千載唾罵,則三楊蹇夏諸人,宿德重望,始終無玷,固不可及也。

案三楊同時在內閣者,又有黃淮、胡廣,皆十六年。其後李東陽十八年,徐階十七年。而蹇夏後,又有呂震為禮部尚書十九年,馬文升歷各部尚書二十二年,王直、王翱為吏部尚書各十五年,亦皆久於其位,名實相稱。

至明之末造,揆席如傳舍,臺省如踐更,崇禎帝十七年中,易相五十餘人,刑部尚書十七人。(喬允升傳)兵部尚書十四人。(張鳳翼傳),總督被誅者七人。(鄭崇儉傳)蓋國運將傾,時事孔棘,人材薄劣,動輒罹殃,固亦時勢之無可如何者矣。

大臣薦舉

吏治條內所載,況、鍾、翟、溥等出守,皆由大臣薦。然洪、宣、正統間大臣所薦,不特外吏也。

如顧佐以楊士奇、楊榮薦,由通政司擢都御史。

陳勉以士奇薦,由副使擢副都御史。

高穀以士奇薦,由侍講進工部侍郎,入內閣。

曹鼐亦以楊榮、楊士奇薦,由侍講入內閣。

王來以士奇薦,由巡按擢左參政。

彭勗以士奇薦,由教職擢御史,督學南畿。

孫鼎以楊溥薦,亦由教職擢御史,督學南畿。

金純以蹇義薦,由庶僚擢刑部侍郎。

陳壽以夏原吉薦,由參政擢工部侍郎。

郭敦以胡瀠薦,由副使擢禮部侍郎。

劉球以胡瀠薦,由主事改翰林侍講。

周瑄以王直薦,由郎中擢刑部侍郎。

楊信民以王直薦,由刑科擢左參議,後又以于謙薦,巡撫廣東。

羅綺以于謙、金濂薦,由謫戍復大理右寺丞。

羅通以于謙、陳循薦,由河泊所官擢兵部員外郎。

李賢謫官參政,以王翱奏賢可大用,遂留為吏部侍郎,復尚書,入內閣如故。

崔恭以李賢、王翱薦,由巡撫進吏部侍郎。

李紹亦以賢、翱薦,由學士擢禮部侍郎。

王越以李賢薦,由按察使擢巡撫大同。

羅璟方謫官,以王恕薦,擢福建提學。

秦紘以王恕薦,由布政使擢副都御史,總督漕運。

余子俊以林聰薦,由知府擢陝西參政。

韓雍被劾,方待吏議,會廣西猺肆亂,王竑曰「雍才氣無雙,平賊非蕹不可。」乃擢都御史,督兵兩廣。(以上見各本傳)

史又稱李賢為相,所薦引年富、軒輗、耿九疇、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紹等,皆為名臣。蓋洪、宣以來,大臣薦士之風如此。其時薦賢者,皆採人望核才品而後上。

聞蘇州一郡逋糧八百萬石,孝宗思得才力重臣往釐之,楊榮薦周忱,遂以工部侍郎巡撫江南,果興利除弊,為名臣。

楊士奇初不識陳繼,夏原吉治水蘇、松,得其文,歸示士奇,士奇才之,即薦為博士,改翰林。

而于謙之為河南、山西巡撫也,三楊在政府,皆重謙,所奏請無不允。謙每議事至京,空橐以入,諸權貴不能無望。及三楊卒,謙遂左遷大理少卿,可見三楊等之薦人皆出於至公,非如後世市恩植黨之為也。

其時人主亦傾心信用。

如永樂中,擇耆儒侍皇太孫,楊士奇、蹇義薦儀智,太子嫌其老,士奇謂智明理守正,帝聞即用之。虞謙降謫,楊士奇力白其誣,言謙歷事三朝,得大臣體,宣宗即令復職。

宣宗嘗論朝士貪縱,士奇曰「無踰劉觀。」帝問「誰可代者?」士奇以顧佐對,即以為左都御史。

年富為人所中傷,英宗知其先由楊溥薦,遂不聽。

君臣之相信如此,宜乎正人端士布列中外,成當日大法小廉之治也。

蓋一人之耳目有限,若慮大臣薦引,易開黨援門戶之漸,而必以己所識拔者用之,恐十不得一、二,但能擇老成耆碩十數人,置之丞弼之任,使各舉所知,則合眾賢之耳目,為一人之耳目,自可各當其用,所謂明目達聰也。

明內閣首輔之權最重

明祖革丞相官,以翰林春坊詳看諸司章奏,兼司平駮。雖設有殿閣大學士,官僅五品,特以備顧問而已,於政事無與也。永樂中始命解縉、胡廣等入文淵閣,預機務,然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終永樂之世,未嘗改秩。

迨洪、宣間,三楊在內閣久,所兼官屢加至師傅,於是官階益尊,雖無相之名,而已有鈞衡之重。

然同在內閣中,亦有差等,大事皆首輔主持,次揆以下不敢與較。

宣德、正統間,天下建言、章奏皆三楊主之,及陳循、曹鼐等入閣,士奇、榮相繼歿,禮部援故事請旨,帝以楊溥老,始命循等預議。(循傳)可見尋常入閣者不得輒與裁決也。

嗣後首輔之與次輔雖同在禁地,而權勢迥然不侔。

夏言為首揆,嚴嵩至不敢與分席,欲置酒邀歡,多不許,既許,至前一日又辭,則所徵紅羊、棧鹿之類已付之烏有。一日,許赴其宴,薄暮始至,三勺一湯,賓主不交一言而去。(明.焦竑玉堂叢語)故嵩銜之次骨。

及嵩為首揆,徐階所以事之者,亦如嵩之事言。因吳中有倭寇,即佯為避倭之計,買宅豫章,與嵩子世蕃結姻,並與江右士大夫講鄉曲之誼。凡可以結歡求免者,無不為也。(筆麈)其後亦傾嵩而代之。

至張居正當國,次輔呂調陽恂恂(緊張恐懼)如屬吏,居正以母喪,三日不出閣,吏封章奏就第票擬,調陽坐閣,候票至乃出。(筆麈)及居正歸葬,大事必馳驛江陵聽處分。(明史本傳)此更禮絕班行,幾與賈似道休沐葛嶺,吏抱文書就第呈署無異矣!

韓爌為首輔,魏廣微入閣,欲分其權,而故事:閣中秉筆惟首輔一人,廣微乃囑魏忠賢傳旨諭爌同寅協恭,而責廣微毋伴食。(舊唐書盧懷慎傳:懷慎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由是廣微分票擬之權。

此可見明代首輔、次輔之別也。

案明代首輔權雖重,而司禮監之權又在首輔上。

王振竊柄時,票擬尚在內閣。然涂棐疏言「英宗時批答,多參以中官,內閣或不與。」則已有不盡出內閣者。

至劉瑾則專攬益甚。劉健疏云「近者旨從中下,略不與聞,有所擬議,竟從改易。」是正德初已有此弊。其後凡有章奏,瑾皆持歸私第,與妹婿孫聰、華亭大猾張文冕相參決,詞率鄙冗,焦芳為潤色之,李東陽俯首而已。(瑾傳)瑾敗後,東陽疏言「內閣與瑾,職掌相關,凡調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徑自竄改,或持歸私室,假手他人。臣雖委曲匡持,而因循隱忍,所損已多。」(東陽傳)此固東陽自為掩飾之詞。然劉茞疏亦云「近日批答章奏,閣臣不得與聞。」可見當時實事也。

自瑾以後,司禮監遂專掌機密,凡進御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

神宗不豫,召閣臣沈一貫入諭「礦稅事可與江南織造、江西窯器並停,其內監皆撤回,建言諸臣繫獄者皆復官。」一貫出,中使捧諭至,一如帝言。明日帝瘳,悔之,中使二十輩至閣,取前諭,仍繳進。(一貫傳)可見帝降旨,即有司禮監在旁寫出事目,然後付閣臣繕擬,故其地尤為要近。

至魏忠賢時,王體乾為司禮,避忠賢,退處其下,凡章奏入,體乾與秉筆李永貞先摘要,以白忠賢議行。(宦官傳)許譽卿劾忠賢疏,謂「內閣政本重地,而票擬大權拱手授之內廷。」其後楊漣劾忠賢,忠賢矯旨敘己功百餘言,大學士葉向高駭曰「此非奄人所能,必有代草者。」探之,則徐大化也。(向高傳)可見是時詔敕悉出司禮,並不藉內閣潤色矣!

文震孟傳:大臣入閣,例當投刺司禮,大奄兼致儀狀。是司禮之尊,久已習為故事,雖首輔亦仰其鼻息也。究而論之,總由於人主不親政事,故事權下移。長君在御,尚以票擬歸內閣,至荒主童昏,則地近者權益專,而閣臣亦聽命矣!

明翰林中書舍人不由吏部

明大學士本無屬員,楊士奇等加官既尊,始設中書舍人,取能書者為之,不由吏部銓選。霍韜疏謂「自三楊等植黨專權,籠翰林為屬官,中書為門吏,故翰林遷擢,不由吏部,而中書內直既久,有進秩至尚書者。」(潘辰等或加太常卿,或加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

案明史選舉志:中書舍人原有兩途,由進士選者,得遷科道部曹;其兩殿兩房舍人,則不必由部選,自甲科監生及儒士布衣能書者,皆得為之。

如呂原子以蔭補國子生選為中書舍人。趙榮亦以能書由布衣授中書舍人,後遷太常卿,仍供事內閣。葉向高為首輔,用已革監生汪文言為中書舍人。此則大學士自行選用之成例也。

又我朝順治十一年,大學士范文程請以詹事翰林等官陞補俱歸吏部,又可見明制翰詹等官陞降,亦由內閣。

明吏部權重

明初六部,屬中書省權輕,多仰丞相意旨。洪武十三年,中書省革,部權乃專,而銓部尤要。其後制度屢創:令入覲官各舉所知,自浮山李信始。朝覲官各造事蹟、圖畫、土地、民人,自崑山余熂始。倣唐六典,自王府以下諸司各編集所職為書,曰「諸司職掌」。定吏役考滿給由為首領官,選監生為州縣官,兼除教職,自泰興翟善始。三年一入朝,考核等第,自沂水杜澤始。此洪武中銓政大略也。(明史陳修傳)

然雖有此等規制,而量能授職,核功過以定黜陟,則惟吏部主之。永樂中,郭璡為吏部尚書,請自布政使至知府,聽京官三品以上薦舉,既又請御史、知縣皆聽京官五品以上薦舉。論者謂其畏怯不敢任事,轉啟夤緣之漸。(璡傳)是璡以前布政等官,皆吏部選用也。

宣德中,兩京六部官缺,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內任者。鄭辰以蹇義薦,得南京工部尚書。(辰傳)是未有此旨以前,六部堂官亦吏部推用也。

天順中,罷廷臣薦舉,方面大吏專屬吏部。(李賢傳:故事:方面官敕三品京官保舉,賢患其營競,請令吏部每缺舉二人,請帝簡用,並推之例始此。)

時王直為尚書,委任郎曹抑奔競,凡巡方御史歸,即令具所屬賢否以備選。(直傳)

崔恭為吏部侍郎,置勸懲簿,有所聞皆識之,尚書王翱甚倚之。(恭傳)

成化中,選郎黃孔昭留心延訪人材,以冊書之,除官以才高下,配地繁簡,由是銓敘平允。

尚書尹旻欲推其鄉人為巡撫,孔昭不可,其人暮夜來屈膝,孔昭益鄙之,旻謂其人曰「黃君不離銓選,汝不能得也。」(孔昭傳)

可見巡撫等官皆吏部所用,公正則選用得人,否則可以高下在心,予奪任意。

故嚴嵩當國,吏、兵二部選郎各持簿任嵩填發,時稱文選郎萬寀為文管家,武選職方郎方祥為武管家。(于慎行筆麈)

至萬曆中,孫丕揚長吏部,不得已用掣籤法,以謝諸賄囑者,一時稱為至公。(丕揚傳)亦以吏部注授官職可以上下其手,故設此法以防弊也。

趙南星長吏部,搜舉遺佚,布列庶位,高攀龍等皆其所推用。山西巡撫缺人,郭尚文求之,南星薄其人,獨推謝應祥。可見其時雖有會推之例,然亦皆吏部主之。

周延儒謂會推名雖公,主持者止一、二人,餘皆不敢言。(溫體仁傳)

熊開元疏亦云:督撫官缺,明日廷推,今日傳單,其人姓名不列,至期,吏部出諸袖中,諸臣唯唯而已。(開元傳)

合而觀之,可見有明一代用人之權悉由吏部,吏部得人,則所用皆正人,如王恕為吏部尚書,所引薦耿裕、彭韶、何喬新、周維、李敏、張悅、倪岳、劉大夏、戴珊、章懋等,皆一時耆碩。弘治二十年,眾正盈朝,職業修理,號為極盛者,恕力也。

其後天啟初年,周嘉謨、張問達、趙南星先後掌吏部,起廢籍諸正人,用高攀龍、楊漣、左光斗秉憲,李騰芳、陳于廷佐銓,魏大中、袁化中長科道,鄭三俊、李邦華、孫居相、饒伸、王之寀等悉置卿貳,萬曆廢弛之後,賴此數年,稍支傾頹。未幾,易以閹黨,而官方不可問矣!

此有明一代吏部之大概也。

案王恕不能用正人,亦由司禮監懷恩以恕忠義,勸孝宗用之,故得行其志。天啟初,起用鄒元標、王德完諸賢,亦由司禮王安聽汪文言之言,是以博采人望,布列庶位,是吏部亦恃宦官之力,其權在吏部上,更可知矣!

揚州同時四知府

靖難師至揚州,江都令張本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唐成率先歸附,命與本並為揚州知府,與現任知府譚友德同蒞府事,揚州一時遂有四知府。

永樂中海外諸番來朝

明史外國傳:永樂三年,浡呢國王麻那惹那率其妃及弟、妹、子女泛海來朝,王卒於會同館,葬之安德門外。六年,馮嘉施蘭國酋玳瑁、里欲二人俱來朝。九年,滿剌加國王拜里迷蘇喇率妻子、陪臣五百餘人來朝。十年,浡呢王子遐旺又偕其母來朝。十五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八哈喇、西王麻哈喇叱葛喇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喇卜俱率其家屬、頭目三百四十餘人泛海來朝,東王回至德州卒。是年又有古麻喇朗國王斡喇義亦奔,率其妻子陪臣來朝,還至福建卒。十七年,滿剌加王母斡撒于的兒沙來朝。二十二年,滿剌加王西里麻哈喇率妻子來朝。宣德六年,又來朝。

蓋皆海外小國貪利而來,是時內監鄭和奉命出海,訪建文蹤跡,以重利誘諸番,故相率而來。宣德以後,遂無復至者。當時稱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永樂朝盛事云。(舊唐書順宗紀:日本國王并妻還番。可見海外番王入朝,與妻偕行,是其故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