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平仲
孔平仲(生年死年不详)字毅父,新喻人,有《朝散集》。当时把他和他哥哥文仲、武仲跟苏轼、苏辙并称,所谓“二苏三孔”。他的诗比两位哥哥的好,很近苏轼的风格。郭祥正《青山集》续集里的诗篇差不多全是孔平仲的作品,后人张冠李戴,错编进去的,就像洪迈《野处类稿》里的诗篇差不多全是朱熹父亲朱松的作品一样,这一点也许应该提起。
霁夜
寂历帘栊深夜明,摇回清梦戍墙铃 [1]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 * *
[1] 城墙上看守人摇的铃;古代守夜不但“击柝”,而且“鸣铎”,《西游记》第五十二回所说:“又有些该班坐夜的,涤涤托托,梆铃齐响。”
禾熟 [1]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 [2] 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 * *
[1] 清初画家恽格《瓯香馆集》卷十《村乐图》跟这首只有三个字不同——“鸣泉落窦”作“寒沟水落”;大约是恽格借这首诗来题画,后人因此误编入他的诗集里。
[2] 因为是秋季,水退了些。
张舜民
张舜民(生年死年不详)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人,有《画墁集》。他是陈师道的姊夫,和苏轼友好,作诗师法白居易 [1] 。
* * *
[1] 《瀛奎律髓》卷二十七张舜民《次韵赋杨花》诗的批语;这首诗亦见祝穆《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十三,是《画墁集》和《补遗》里漏收的。
打麦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四 [1] 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鹖旦 [2] 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曲终厌饫劳 [3] 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将此打麦词,兼作 [4] 插禾歌。
* * *
[1] “四”字《皇朝文鉴》卷十三作“五”。
[2] 据说是一种“夜鸣求旦”的动物。
[3] “曲”指宴会时的歌舞,“劳”是慰劳、赏给的意思。
[4] 一当两用。
村居 [1]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2] 。
* * *
[1] 《画墁集》和《补遗》里没有收这首,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引作舒亶的诗;现在根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引《复斋漫录》(这一条也被明人误辑入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归入张舜民名下。
[2] 同时有几个诗人都写这种景象,例如苏迈的断句说:“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津逮秘书》本《东坡题跋》卷三《书迈诗》)贺铸的《快哉亭朝暮寓目》诗说:“水牯负鸲鹆。”(《庆湖遗老集》卷五)
贺铸
贺铸(1063—1120)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卫州人,有《庆湖遗老集》。在当时不属“苏门”而也不入江西派的诗人里,他跟唐庚算得艺术造诣最高的两位。他是个词家,有一部分受唐人李商隐、温庭筠等影响的诗常教人想起晏殊的词来,跟他自己的词境也相近;但是他另有些诗绝然不是这种细腻柔软的风调,用了许多“之”“乎”“者”“也”之类的语助词,又像“打油”体,又像理学家邵雍的《击壤集》体。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开朗干净,没有“头巾气”,也没有“脂粉气”的。
清燕堂
雀声啧啧燕飞飞,在得 [1] 残红一两枝。睡思乍来还乍去,日长披卷下帘时。
* * *
[1] 剩下来。
野步
津头微径望城斜,水落孤村格 [1] 嫩沙。黄草庵中疏雨湿,白头翁妪坐看 [2] 瓜。
* * *
[1] 阻隔。
[2] 看守。
题诸葛谼田家壁地名诸葛亮谼,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 [1]
晚度孔间谼,林间访老农。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2] 。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 [3]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 * *
[1] “谼”音“洪”,乌江在安徽和县东北,石头城就是南京。
[2] 《庆湖遗老集》卷三《宿宝泉山慧日寺》诗也说:“风从何许来,历历江南钟。”
[3] 指水碓,参看岑参《题山寺僧房》:“山碓水能舂”,白居易《寻郭道士不遇》:“云碓无人水自舂。”
宿芥塘佛祠
壁间得魏湘、毕平仲、张士宗回所留字,皆吾故人也。
青青 麦 [1] 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 [2] 先烧柏子香。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 * *
[1] 大麦,“ ”音“矿”。
[2] 一作“晓”,恐怕是后人看见这首诗用了两个“晚”字乱改的。这首诗都是写当日的情事,层次分明:隔堤看见寺院,觅路到门口,一进去只见满地杨花,天还没黑,佛像前早已点起夜香。假使改为“晓”字,不但突兀不连贯,而且刚休息了一宵,就说“底许暂忘行役倦”,也说不过去。“杨花雨”衬出第二句“东风狂”来。结尾两句的情景可参观周邦彦《浣溪沙》:“下马先寻题壁字。”
唐庚
唐庚(1071—1121)字子西,丹稜人,有《眉山唐先生文集》。他和苏轼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苏轼。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1] ;唐庚的话恰好相反:“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 [2] 。唐庚还有句名言:“诗律伤严似寡恩” [3] ,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 [4] 。因此,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炼、最紧凑的诗人,虽然也搬弄故典,还不算厉害,只是炼字炼句常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 * *
[1] 何薳《春渚纪闻》卷六。
[2] 《眉山唐先生文集》卷二十八《自说》。
[3] 见《文集》卷三《遣兴》诗,强幼安《唐子西文录》里有说明。
[4] 《语类》卷十,又卷一百一、卷一百四。
讯囚 [1]
参军 [2] 坐厅事,据案嚼齿牙。引囚到庭下,囚口争喧哗。参军气益振,声厉语更切:“自古官中财,一一民膏血。为吏掌管钥,反窃以自私;人不汝谁何,如摘颔下髭 [3] 。事老恶自张,证佐日月明。推穷见毛脉,那可口舌争?” [4] 有囚奋然出,请与参军辨:“参军心如眼,有睫不自见 [5] 。参军在场屋 [6] ,薄薄有声称。只今作参军,几时得骞腾 [7] ?无功食国禄,去窃能几何?上官乃容隐 [8] ,曾不加谴诃。囚今信有罪,参军宜揣分;等是为贫计,何苦独相困!”参军噤无语,反顾吏卒羞;包裹琴与书,明日吾归休 [9] 。
* * *
[1] 这是写大小官吏都是盗贼;小吏因贪污受处分,可是审问他的上官其实也是彼此彼此。
[2] “参军”在这里指排场十足的官员,并不一定说知府的属官。唐宋戏剧里有个脚色叫“参军”,就是搬演官员的;唐庚写的情景正是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所说:“优伶之为参军,方其据几正坐,噫呜诃棰,群优拱而听命。”
[3] 人家对你无可奈何;你是看守人做贼,一点也不费事。韩愈《寄崔立之》诗说:“若摘颔底髭”,是爽快容易的意思。
[4] 犯了罪久而久之终会破案的,证据已经明明白白;把你的隐情细节都查出来了,还想狡辩么?
[5] 这个巧妙的形象出于《韩非子·喻老》篇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指欠缺自知之明。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诗也用过:“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6] 还是个书生、还没有做官的时候。
[7] 从上下文看,这两句的意思不是:“现在只做到参军之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升官”,而是:“现在已做了参军,是什么时候升到这个官位的?”
[8] 容忍、包庇。
[9] 在那种社会里,一般有良心的官到“掼纱帽”就算反抗的极点了,像前面所选梅尧臣的《田家语》或者米芾《宝晋英光集》卷三的《催租》诗都是例子。参看唐人元结《贼退示官吏》:“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春日郊外
城中未省 [1] 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2] 。莺边日暖如人语 [3] ,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4] 。
* * *
[1] 还没知道。
[2] 江水愈涨愈满,渐渐映出杨柳的影子,仿佛把树倒栽着。参看《永乐大典》卷九百九“诗”字引《风骚闲客诗录》自述十二岁作《池影》诗:“一段好云翻着底,万条垂柳倒成行”;陈与义《简斋诗集》卷二十四《暝色》:“水光忽倒树,山色欲傍人”。就是《墨子·经》下所谓:“临鉴而立,景倒。”
[3] “莺边日”字法参看张耒《和周廉彦》第三句的“鸟外月”,句法倒装,等于“日边莺暖语如人”。
[4] 眼前景物都是诗意,心里忽有触悟,但是又写不出来。参看苏轼《和陶〈田园杂兴〉》:“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茫”;陈与义《对酒》:“新诗满眼不能裁”;又《春日》:“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又《题酒务壁》:“佳句忽堕前,追摹已难真。”
栖禅 [1] 暮归书所见
雨在 [2] 时时黑,春归 [3] 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 * *
[1] 山名,在惠州。
[2] 雨虽然过了一阵,还没有下完。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卷二《登栖禅山》也说:“海雨山烟拨不开”。
[3] 春去春来都可以说“春归”,这里是指春天来了。
春归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 [1]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2] 。
* * *
[1] 这一联说鸟声水色都含春意;“犯”字是逼近的意思。
[2] 六朝时庾信有一篇《愁赋》(见叶廷珪《海录碎事》卷九下,倪璠注《庾开府全集》和严可均辑《全后周文》都没有收),里面说:“闭户欲推愁,愁终不肯去;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这篇赋似乎从汉代《焦氏易林》所谓“忧来搔(亦作摇)足”、“忧来叩门”等等(卷四《谦之大畜》、卷七《大过之遁》、卷十二《萃之睽》、卷十五《兑之解》)奇语推演出来,在宋代很流行。唐庚以外,像王安石、黄庭坚、黄叔达、沈与求、陈师道、晁说之、陈与义、贺铸、韩驹、曾几、朱翌、薛季宣、姜夔等等都用到它或引申它(《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自遣》,《山谷内集注》卷十二《次巫山宋楙宗遣人送折花厨酝》、卷二十《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第一首》,又《外集注》卷三《和答李子真读陶庾诗》,《龟溪集》卷二《夜坐》,《后山诗注》卷五《古墨行》,《嵩山文集》卷七《村馆寒夜当句对》,《简斋诗集笺注》卷十六《道中书事》,《庆湖遗老集》卷六《冠氏县斋书事》,《陵阳先生诗》卷三《和李上舍〈冬日书事〉》,《茶山集》卷一《王岩起乐斋》,《灊山集》卷二《遣兴》,《浪语集》卷十一《春愁诗》,《白石道人歌曲》卷三《齐天乐咏蟋蟀》)。周邦彦《宴清都》、向子 《生查子》、方千里《扫花游》、刘镇《水龙吟》、李彭老《踏莎行》、周密《长亭怨慢》、刘辰翁《兰陵王》等词里都把《愁赋》跟江淹《恨赋》或《别赋》并提;陈人杰《沁园春》又把它和张衡《四愁诗》并提。辛弃疾《稼轩词》丁集《鹧鸪天》:“欲上高楼本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正用庾信语意。宋以后的作者就很少知道那篇赋了。
醉眠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 [1] ,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2]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3] 。
* * *
[1] 还有些残花,可以喝酒来欣赏。
[2] “便”是合宜、当景的意思。那时候唐庚得罪贬斥在广东,怕惹出是非,跟人很少往来,所以有“世味”这一句。参看《眉山唐先生文集》卷二《白鹭》:“说与门前白鹭群,也宜从此断知闻;诸君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
[3] 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筌”借作“诠”。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又号涪翁,分宁人,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他是“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人,生前跟苏轼齐名,死后给他的徒子法孙推崇为杜甫的继承者。自唐以来,钦佩杜甫的人很多,而大吹大擂地向他学习的恐怕以黄庭坚为最早。他对杜诗的那一点最醉心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1] 在他的许多关于诗文的议论里,这一段话最起影响,最足以解释他自己的风格,也算得江西诗派的纲领。他有些论诗的话,玄虚神秘,据说连江西派里的人都莫名其妙的 [2] 。
杜诗是否处处有来历,没有半个字杜撰,且撇开不谈。至少黄庭坚是那样看它,要学它那样的。元稹赏识杜诗的白描直说,不用古典成语:“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3] ;刘禹锡讲“业诗即须有据”,举了一句杜诗为例,只限于“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4] ,在涵意上还比黄庭坚的话狭得多。“无一字无来处”就是锺嵘《诗品》所谓“句无虚语,语无虚字”。锺嵘早就反对的这种“贵用事”、“殆同书抄”的形式主义,到了宋代,在王安石的诗里又透露迹象,在“点瓦为金”的苏轼的诗里愈加发达,而在“点铁成金”的黄庭坚的诗里登峰造极。“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明白他讲些什么;“读书少”的人只觉得碰头绊脚无非古典成语,仿佛眼睛里搁了金沙铁屑,张都张不开,别想看东西了。当然,以前像李商隐和师法他的西昆体作者都爱把古典成语镶嵌绣织到诗里去的,不过他们跟黄庭坚有极大的不同。李商隐的最起影响的诗和西昆体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这一方面。黄庭坚歌咏的内容,比起这种诗的内容来,要繁富得多,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在李商隐、尤其在西昆体的诗里,意思往往似有若无,欲吐又吞,不可捉摸 [5] ;他们用的典故词藻也常常只为了制造些气氛,牵引些情调,仿佛餐厅里吃饭时的音乐,所以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文浮于意”的印象。黄庭坚有着着实实的意思,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的诗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语言不够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黄庭坚曾经把道听途说的艺术批评比于“隔帘听琵琶” [6] ,这句话正可以形容他自己的诗。读者知道他诗里确有意思,可是给他的语言像帘子般的障隔住了,弄得咫尺千里,闻声不见面。正像《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说:“晦塞为深,虽奥非隐”;这种“耐人思索”是费解,不是含蓄。
南宋初年,任渊注解了《山谷内集》;南宋中叶,史容注了《外集》,史季温注了《别集》,都赶不上任渊的精博。此外,陈逢寅也作了《山谷诗注》 [7] ,任骥和邓公立又分别注了《外集》 [8] ,可惜这三家的注本没有流传。看来“读书多”的人对黄庭坚的诗都疑神疑鬼,只提防极平常的字句里有什么埋伏着的古典,草木皆兵,你张我望。例如任渊满以为把《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的出典注明白了,可是杨万里又搜查出来两句暗藏的“古人陈言” [9] 。甚至黄庭坚明明是默写白居易的诗,记错了些字句 [10] ,他的崇拜者也以为他把白铁点成黄金,“可为作诗之法”,替他加上了一个《谪居黔南》的题目,编入他的诗集里 [11] 。
* * *
[1]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答洪驹父书》。参看《山谷老人刀笔》卷三《答曹荀龙》论读书时该留心“佳句善字”备自己创作之用;吕本中《紫微诗话》:“范元实既从山谷学诗,要字字有来历”;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记黄庭坚讲“换骨”和“夺胎”。当时反对黄庭坚的人像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里也看准这一点是他的特色:“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
[2] 李弥逊《筠溪集》卷二十一《跋赵见独诗后》,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十二《戏用禅观答曾无逸问山谷语》。
[3] 《酬孝甫见赠》第二首。
[4]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5] 参看元好问《论诗》:“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王士禛《戏效元遗山〈论诗〉绝句》:“一篇《锦瑟》解人难”;毛奇龄《西河合集·诗话》卷七记张杉论李商隐诗:“半明半暗,近通近塞,迷闷不得决。”
[6]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八《跋翟公巽所藏石刻》。李商隐《楚宫》第二首:“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也许可以解释黄庭坚这个比喻。
[7] 《宋史》卷二百八《艺文志》七。
[8] 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卷五十五《注黄诗〈外集〉序》,洪咨夔《平斋文集》卷十《豫章〈外集〉诗注序》。
[9] 《内集》注卷三,《诚斋集》卷一百十四《诗话》。
[10] 王 《道山清话》记范寥述黄庭坚语。
[11] 《内集》注卷十。
病起荆江亭即事 [1]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2]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3] 。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4] !
* * *
[1] 这是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黄庭坚贬斥在湖北江陵时所作。
[2] 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到六十二岁还能够上战场;佛经里说如来佛在菩提道场得道,又讲起维摩诘害病。黄庭坚参禅信佛,做过戒绝女色和荤酒的《发愿文》(《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一,参看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四十六《题黄山谷手帖》),作诗时年纪五十六岁,生了个疽刚好。这两句说自己是位文坛老将,也像个寺院里的病和尚。
[3] 这两句说住处很逼仄,没有风景。唐人陈咏诗句:“隔岸水牛浮鼻渡”(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黄庭坚来了个“点铁成金”,他在《跨牛庵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三)里又说:“浮鼻渡河”。
[4] 这一首采用杜甫《存殁口号》的作法,一首诗里两句讲一个死去的朋友,两句讲一个生存的朋友。那时陈师道正做“正字”这个小官,秦观已在广西藤州身故。陈师道家里很穷困,做诗的时候怕声音扰乱,把孩子和猫狗都撵出门,所以黄庭坚说他“闭门觅句”,又说“不知温饱未”。秦观的诗文很细致讲究,也许笔下不会很快,所以朱熹觉得黄庭坚的话需要引申:“少游诗甚巧,亦谓之‘对客挥毫’者,想他合下得句便巧。”(《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1]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2]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3] 。
* * *
[1] 这是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春天的诗。黄庭坚被赦,可以回到江西故乡,从江陵动身,这时候正经过湖南岳阳。岳阳楼是唐以来的名胜。君山一称洞庭山,在岳阳西南洞庭湖里。
[2] 瞿塘峡和滟滪堆都在四川,是航行的危险地带,古人诗里常常歌咏的。黄庭坚本来贬斥到四川黔州,后来迁移到四川戎州,留在四川近六年。这句和下一句都是写心里的欣幸;张舜民贬斥出去,也路过岳阳楼,做了一首《卖花声》词,里面说:“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画墁集》卷四)跟黄庭坚这首诗恰是个鲜明的对照。
[3] 《楚词》里所谓湘夫人的神灵相传住在君山,山的形状像十二个发髻。“银山”指波浪。这两句申说“望”字,表示只在高处远眺山姿,未能在湖面兼看山姿水态。
新喻道中寄元明 [1]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2] 。
* * *
[1] 新喻在江西;黄大临字元明,是黄庭坚的哥哥。
[2] 黄庭坚贬斥到黔州去的时候,大临一直送到地头,路上经过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险境(《内集》注卷十二《竹枝词》)。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诗,后来曾几等就每每学黄庭坚这一体。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字无己,又字履常,自号后山居士,彭城人,有《后山集》。黄庭坚是江西人;北宋后期,吕本中把受他影响的诗家罗列一起,称为“江西诗社宗派”。在这些人里,陈师道的年辈最长,声望也最高,所以任渊就把《后山集》和《山谷集》一起注了。
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也“无字无来处” [1] ,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杂博,常常见得竭蹶寒窘。他曾经说自己做诗好像“拆东补西裳作带”,又说:“拆补新诗拟献酬” [2] ,这也许是老实的招供。因此,尽管他瞧不起那些把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的作者,他的作品就很犯这种嫌疑 [3] 。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 [4] 。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候,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
* * *
[1] 陈长方《步里客谈》卷下。
[2] 《后山诗注》卷三《次韵〈西湖徙鱼〉》、卷八《隐者郊居》。
[3]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陈无己先生语余”条,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客为余言后山诗”条。
[4] 《后山先生文集》卷二十三《诗话》论杜甫“秋月解伤神”、“千崖秋气高”两条,《后山诗注》卷一《妾薄命》的注解。
别三子 [1]
夫妇死同穴 [2] ,父子贫贱离。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3]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4] !
* * *
[1] 陈师道很穷,养不活家,所以他丈人郭槩到四川去做官,就把女儿和外孙全带走了,撇下女婿一个人。
[2] 《诗经》里《王风》的《大车》篇说夫妇“死则同穴”。陈师道的意思说,自己一对夫妇活生生的拆开,只有等死后埋在一起了。
[3] 怕从今以后见不到我的面。
[4] 等于“不得知”或“那得知”。
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1]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2]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 * *
[1] 知道子女就要回家了,快活得按捺不住。
[2] 子女长大得见面不相识。
田家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1]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 * *
[1] 不等到雄鸡报晓,农人早已出门;天黑以后,狗都看门叫吠,农人还没回家。
绝句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1] !
* * *
[1] 陈师道《寄黄元》也说:“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
春怀示邻里 [1]
断墙着雨蜗成字 [2] ,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3]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 * *
[1] 这是陈师道的名作,也误收入清末翁同龢《瓶庐诗稿》的《补辑》里。第一联形容自己寓处的破烂;第二联说外面土大,所以懒得出去跟街坊应酬;第三联写春气和暖中的物态;第七八句说也许邻家园里的花还有没开过的,涵意是看见春色那样暄妍,也静极思动,想出门看花了。
[2] 古人常把蜗牛行动时留下的痕迹比为篆书,所以蜗牛有“篆愁君”的称号。(陶穀《清异录》卷三)
[3] “衙”是排列成行,据说蜂衙有早晚两次;“网开三面”是借用商汤的故事,只等于说风吹得蜘蛛结不成网。
徐俯
徐俯(1075—1141)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分宁人,有《东湖居士诗集》,据说共“三大卷”,上卷是古体,中卷是五言近体,下卷是七言近体 [1] ,现在已经失传了。清代厉鹗的《宋诗纪事》卷三十三和陆心源的《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十八都搜辑了他的诗篇和断句,当然还可以从宋人的笔记、诗话、类书、选集、集句诗里添补好些。徐俯是黄庭坚的外甥,列入江西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惹起许多是非,当时有些列入江西派的人亲自抗议,后世也有人认为某某不应当收在里面,而某某该补进去。列入江西派的二十多位诗人里,有一大半留下足够数量的作品,让我们辨别得出他们的风格。根据这些作品而论,他们受黄庭坚的影响是无可讳言的,只是有暂有久,有深有浅,浅的像比较有才情的韩驹,深的像平庸拘谨的李彭。黄庭坚的声势很浩大,有许多给他薰陶感染的诗人都没有搜罗在江西派里,这也是无可讳言的,例如跟李彭差不多的吴则礼、张扩之类。至于那些人列在江西派里而否认受过黄庭坚的影响,也许有两种原因。第一是政治嫌疑。宋徽宗赵佶即位以后,蔡京专政,把反对过王安石“新法”的人开了一张名单,通令全国把这些“奸党”的姓名刻石立碑。苏轼、孔平仲、张舜民、张耒、秦观、黄庭坚都名挂黑榜,苏黄的诗文书画一律是违禁品,必须销毁。因此模仿苏黄诗体或字体的人往往遮遮掩掩,要到宋高宗赵构的时候,才敢露出真相 [2] 。第二是好胜的心理。孙行者怕闯了祸牵累到先生,“只说是自家会的”本领;有些人成名之后,也不肯供出老师来,总要说自己独创一派,好教别人来拜他为开山祖师。徐俯晚年说不知道舅舅的诗好在哪里,而且极口否认受过舅舅的启发:“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 [3] 不过他舅舅文集里分明有指示他作诗的书信 [4] ;在他自己的作品里也找得著他承袭黄庭坚的诗句的证据;在他年轻的时候,同派的李彭称赞他是外甥不出舅家 [5] ,他好像并没有抗议。他虽然回覆上门请教的人说自己看不出黄庭坚诗歌的好处,但是喜欢黄诗黄字的宋高宗分付他题跋黄庭坚的墨迹,他就会说“黄庭坚文章妙天下”,承皇帝陛下赏识,“备于乙览”,真是虽死犹荣 [6] !他这种看人打发、相机行事的批评是《儒林外史》的资料,不能算文学史的根据。只是他晚年的确想摆脱江西派的风格,不堆砌雕琢,而求“平易自然” [7] ,看来流为另一个偏向,变成草率油滑。
元代以后,《东湖居士诗集》失传,徐俯也就冷落无闻。但是在南宋的作品里,我们往往碰见从他那里脱胎的诗句;例如他的名句:“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 [8] ,不但陆游、楼钥、敖陶孙、钱厚等人都摹仿过 [9] ,而且流传入金,给当时与南宋成为敌国的诗人侵占去了 [10] 。
* * *
[1] 《瀛奎律髓》卷二十一。
[2] 参看周必大《省斋文稿》卷十七《跋初寮先生帖》、《平园续稿》卷十三《初寮先生前后集序》,杨万里《诚斋集》卷九十九《跋尚帐干所藏王初寮帖》,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十,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四、卷二十七。
[3] 周 《清波杂志》卷五。参看《永乐大典》卷三千一百四十三“陈”字引《陈了翁年谱》宣和三年下记徐俯自说对“舅氏……不免有所非议”。
[4]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
[5] 《日涉园集》卷三《题洪驹父、徐师川诗后》;又《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二十六《哀挽》门引李彭《读山谷文》,那是《日涉园集》和《补遗》里都漏收的。参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十《小蔡许借徐诗未至》。
[6] 《豫章先生遗文》卷九《书嵇叔夜诗与侄榎》后附载徐俯“昧死谨书”;参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载宋高宗手札命令朝臣打听徐俯在哪里,因为“比观黄庭坚集,称道其甥徐俯”。
[7] 《独醒杂志》卷十。
[8]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七、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八,又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引。
[9] 《剑南诗稿》卷五十三《春日绝句》,《攻媿集》卷九《山行》,《江湖后集》卷十九《清明日湖上晚步》,《〈宋诗纪事〉补遗》卷六十《寄锺子充》。
[10]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载张公药诗。
春游湖 [1]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 [2] ,小舟撑出柳阴来。
* * *
[1] 诗见《后村千家诗》卷十五,似乎一时传诵,所以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七《和默庵喜雨述怀》说:“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
[2] “度”原作“渡”,疑心是印错的。这两句说,雨后水涨,把桥淹没了,行人走不过去,只能坐船摆渡。“度”就是宋之问《灵隐寺》诗所谓“看余度石桥”的“度”。南宋词家张炎有首描写春水的《南浦》词,号称“古今绝唱”(邓牧《伯牙琴·张叔夏词集序》),里面的名句:“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就是从徐俯这首诗蜕化的。
洪炎
洪炎(生年死年不详)字玉父,南昌人,有《西渡集》。他也是黄庭坚的外甥,列入江西派。他存诗不多,看来虽然没有摆脱《山谷集》的圈套,还不至于像鹦哥学舌,颇能够说自己的话而口齿清楚。
山中闻杜鹃 [1]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2] 。绿阴初不待薰风 [3] ,啼鸟区区自流血。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4]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5] !
* * *
[1] 这是金兵侵宋,洪炎逃难时所作。
[2] 《离骚》说:“恐 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就是杜鹃,相传这种鸟到农历三月开始啼叫,日夜不停,直到嘴里流血才不作声;又相传古代四川一个君王,流亡在外,变成杜鹃,叫的是“不如归去”,所以这种鸟一名“催归”。洪炎从这些故事成语生发,意思说,没到暮春初夏,百花已过,绿叶成阴,杜鹃早叫起来了。
[3] 温和的风,借指早夏。
[4] 这两句说杜鹃日夜不停地叫。
[5] 唐无名氏诗:“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全唐诗》第十一函第八册无名氏卷一《杂诗》第十三首);《云仙杂记》卷五记石谊闻杜鹃叹曰:“此物催人使归,使我何所归耶?”洪炎的写法又进了一层。参看杨万里《诚斋集》卷十三《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自出锦江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1] 。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2]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 * *
[1] 武陵源见王安石《即事》注〔1〕;灵隐寺是杭州的名胜。
[2] 意思说,到处都是画境和诗意,天然现成,不需要而且也许不能够用笔墨和语言来描写形容。上句就是黄庭坚的《王厚颂》第二首所谓“天开图画即江山”,《题胡逸老致虚庵》所谓“山随燕坐画图出”,都是他的得意之句;下句参看唐庚《春日郊外》注〔4〕。整个一联参看陆游《舟中作》:“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江端友
江端友(生年死年不详)字子我,陈留人。他也列入江西派,诗集已经失传。在宋人笔记、诗话、选集等保存的江端友的作品里,以两首刻划官场丑态的诗为最重要,一首就是下面选的,语言还算利落,所讽刺的事情也好像前人诗里没写过。另有一首《玉延行》,比较沉闷,所以没有选。
牛酥行 [1]
有客有客官长安 [2] ,牛酥百斤亲自煎。倍道奔驰少师府,望尘且欲迎归轩 [3] 。守阍 [4] 呼语“不必出,已有人居第一先 [5] ;其多乃复倍于此,台颜顾视初怡然 [6] 。昨朝所献虽第二,桶以纯漆丽且坚。今君来迟数又少,青纸题封难胜前 [7] 。”持归空惭辽东豕 [8] ,努力明年趁头市 [9] 。
* * *
[1] 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那时候宋徽宗宠幸的太监梁师成权势大得跟宰相差不多,号称“隐相”,大小官吏都向他送礼献媚,有个姓邓的正做洛阳留守,演了这首诗里写的一场丑戏。《玉延行》也见《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从开头“观文学士留都守,中常侍门如役走”这两句看来,也是写这个姓邓的向梁师成送礼。这两首诗可以和宗臣《宗子相集》卷七《报刘一丈》、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三编卷二十五《买古董借径谒权门》合看,分别揭露了宋、明、清三代权贵纳贿的丑态和不同方式。
[2] 长安是汉唐的“西京”,洛阳是北宋的“西京”,所以借长安来指洛阳。
[3] 梁师成不在家,送礼的在门口恭候他回来,准备迎上去当面陈述主人的孝敬之心。
[4] 看门的。
[5] 等于“抢先第一”。
[6] “台”等于“大人”。“初怡然”的涵意是,梁师成本来对第一笔礼很喜欢,可是收到了第二笔礼,就觉得第一笔礼平常了。
[7] 你送的礼只用青纸包扎,远比不上漆桶装的。
[8] 后汉朱浮《与彭宠书》说,辽东有个人,家里的母猪养了一头“白头豕”,稀罕得了不得,要拿去进贡,一到河东,看见全是“白头豕”,就扫兴而回。
[9] 等于说“赶早集”,抢先第一个到市场去。
韩驹
韩驹(?—1135)字子苍,四川仙井监人,有《陵阳先生诗》。他早年学苏轼,蒙苏辙赏识说:“恍然重见储光羲” [1] ,就此得名,然后由徐俯介绍,认识黄庭坚,受了些影响,列入江西派;晚年对苏黄都不满意,认为“学古人尚恐不至,况学今人哉!” [2] 所以有人说他“非坡非谷自一家” [3] 。至于苏辙那句品评,我们实在不懂;看来苏辙动不动把人比储光羲 [4] ,也许这是一顶照例的高帽子,并非量了韩驹的脑瓜的尺寸定做的。
韩驹十分讲究“字字有来历”,据说他的草稿上都详细注明字句的出处 [5] 。所以他跟其他江西派作家一样,都注重怎样把故典成语点化运用,只是他比较高明,知道每首诗的意思应当通体贯串,每句诗的语气应当承上启下,故典可用则用,不应当把意思去迁就故典 [6] 。他的作品也就不很给人以堆砌的印象。他的同派仿佛只把砖头石块横七竖八的叠成一堵墙,他不但叠得整整齐齐,还抹上一层灰泥,看来光洁、顺溜、打成一片,不像他们那样的杂凑。
* * *
[1] 《栾城后集》卷四《题韩驹秀才诗卷》。
[2] 苏籀《栾城遗言》,曾季貍《艇斋诗话》,周 《清波杂志》卷八,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跋韩子苍帖后》,周必大《省斋文稿》卷十九《题山谷与韩子苍帖》、《平园续稿》卷十二《苏文定公遗言后序》,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五引《陵阳室中语》论“有客多读东坡诗”。
[3] 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后集卷二《陈郎中赠韩子苍集》。
[4]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记苏辙称赞参寥的诗“酷以储光羲”,参寥回答说:“某平生未闻光羲名,况其诗乎?”
[5] 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十七《跋陵阳先生诗草》;参看《诗人玉屑》卷六引《陵阳室中语》记韩驹讲自己的诗句“船拥青溪尚一樽”。
[6] 《诗人玉屑》卷五、卷六、卷七引《陵阳室中语》。
夜泊宁陵 [1]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旦辞杞国 [2] 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 * *
[1] 在河南。
[2] 河南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