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住心无住(分二)
戊一、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读诵了十九分的经文后,首先,你要注意的是,这段经文不是用来较量持经功德的文。这段的经文不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来与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乃至为他人说的功德,相较量的文。这里所讲的是‘持金刚经’而‘行布施’的这个人,这是第一点,你要注意的地方。第二点,你要注意‘以是因缘’这四个字。这个地方释迦佛问,拿那么多的七宝以用布施,‘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就答说,‘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问的是‘以是因缘’得福多不?答的是,‘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这上面的‘以是因缘’这四个字要注意到。还有第三点要注意的,就是这第十九分是再发挥前面第四分‘无住行施’的道理。先把经文的来源找到了,弄清楚了,这样才好解释。现在解释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若有人’是指‘无住行施’的这个人,他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多呢?这段经文跟前面第十一分那段‘较量福德’,‘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经文,多了‘以是因缘’这一句。以什么‘因’,以什么‘缘’呢?这里昭明太子的分科是把他割开了,其实经文还是连著前面第十八分过来的。就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以这个‘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作‘缘’。是以这样的因缘去行布施的,他虽然行布施,但他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所以,他没有著相。这是‘略明’‘住心无住’的道理。你在‘事相’上修行,要怎么样才能安住真心呢?当你去行布施时没有住相,真心就能够安住。讲到第十八分已澈底的把内心的相空掉了;‘三心’既然‘不可得’,就不要以‘有所住著的心’去行布施,不去‘住著布施相’,这才是‘实相布施’的福德。这里是‘略明’‘住心无住’的智慧。这个‘无住行施’的众生,他以‘三心不可得’为‘因’,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为‘缘’,而去行布施,这个人得福多不多呢?‘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是的,世尊!这个人,他以如是‘因’,以如是‘缘’而行布施,得福实在太多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再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这个‘缘’来布施,而成就了‘无住行施’的圆满功德;‘因’不可思议,‘缘’更是殊胜,所以他所得的福德,实在太多了。下面释迦佛,再跟著解释这个道理。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上段文所问的以‘七宝布施福德多不?’须菩提尊者回答说:‘如是,世尊!’佛了解须菩提已经是‘深解义趣’了。又恐怕后来的众生听不懂,所以再加以解释。在前面第十一分的经文‘较量福德’上,先讲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著相布施’的那个人所得的功德与‘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人说’那个法施的人所得的功德,较量结果是后者所得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因为你以宝施所得的福德,是著相,是属于有漏福德相,而‘受持读诵’金刚经,又‘为他人说’是法布施,这是无漏的功德,这是无为的功德,这种功德就如虚空,不可限量。现在回到我们讲的经文上;这段经文叫我们要‘无住行施’,教我们要以‘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这一来,就会有人问:既然‘三心不可得’的‘心相’都‘空’了,‘能行布施’的‘心’当然也‘空’,‘所行’的‘布施相’当然也是‘空’了,怎么又能得到那么多的福德呢?针对这一点,如来就解释说:因为他‘三心不可得’,他悟到‘一切法空’的道理,所以布施时,就不会生出执著,才说:‘得福甚多’。‘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假使‘福德有实’,这个‘实’就是有一个实在的数目可以计算的话,你行布施,就会执著于‘福德果报’上,这样的福德是一个有限的数目字范围而已,这是著相布施所得有漏的福德相,所以‘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要注意‘以福德无故’的‘无’字,就是空的,没有实实在在的福德之相。因缘生法,无有自性,那里有个实实在在的福德之相?有数目字著相布施福德的‘多’,不叫多。如来所说的‘多’,都是按无相之法所说的,就是说你布施时‘无所执著’,你行布施,不会去执著「布施’的‘福德相’,这样的福德,当然就尽虚空,遍法界,这样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这是无为的法性功德,所以是不可限量的,是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现在我们回头再来看前面第四分的这段‘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的经文。他是教我们对一切法都不应当执著,这叫做‘住心无住’。一定要‘应无所住’才能‘安住真心’。教你去行布施不要住相,对一切法都不要住相。这‘一切法’不出于‘六尘’境界。所以才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六尘而行布施’。这样的去行布施,就修对了,所得的福德就多了。第四分如来再说譬喻,‘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由这段经文,我们知道,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大得跟十方虚空那样不可思量,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他遍满了尽虚空,遍法界。你读诵第十九分的经文时,把第四分的经文,一对照,你就容易懂了。懂了以后,还要再深进一步去了解,第四分,他是不住著「心外’的‘六尘’境界,‘空掉心外之相’,第十九分他是不住著「心内之相’,经文中‘以是因缘’,就是‘三心不可得’的‘心’,‘三心不可得’把‘心内住著之相’给‘空掉’。‘空掉’了‘心内的住著’后,再去行布施,这样子就与整个法界合在一起了。所以功德就等于尽虚空,遍满整个法界那样的不可思议。
前面已讲过,我们在读诵金刚经第十九分时,要注意三点,现在做个总结。第一点,就是要我们,用‘住心无住’的功夫,去修行去用功。现在依金刚经上的般若妙理,要怎么来起修呢?昭明太子所分的‘妙行无住分四’就讲过,你想要入‘不可思议’的‘行门’,你一定‘不要住相’。你去修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在你行布施时不要住相,你的真心就安住了,妄心也就降伏了。这第十九分的经文,不是用来较量福德,而是说明布施时,要应用‘住心无住’的功夫。你这样去修,你就是‘大菩萨行者’你就是‘摩诃萨行者’,所得的福德才会无可限量的。第二点,就是如来问‘以是因缘’,须菩提回答也是‘以是因缘’。你一定要特别注意‘以是因缘’这四个字,要把他的‘妙处’,深入的去研究,不要随便把他忽略了过去,一定要剖出他的用意。到底以什么‘因’什么‘缘’呢?这段文是承接第十八分来的,就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以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作‘缘’,这么样的去行布施,所得的福德才是真正的无尽,无可限量的多。第三点,就是这第十九分的经文要跟前面第四分‘妙行无住’的经文对照,就容易了解。‘住心无住’要怎样的‘住心无住’呢?你在行布施时,不要住相,这就对了。第四分是教我们不要住境界相,经文上说得很明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六尘’,他是‘心外的境界’,这第十九分,并没有说出‘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但是他以什么心‘不住相’呢?他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成就了‘不住’的功夫。以‘三心不可得’的智慧为用,就能把‘内心之相’给‘空掉’,而去行布施,这就与法界的整体相合了,功德就多了,就遍满整个法界了。这三点你把他研究清楚了,道理就会明朗过来,这个‘略明’‘住心无住’的功夫就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