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医便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春月諸症治例

《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大法:春月天氣上升,人氣亦上升應之。或春月諸症宜吐,發散升提,不宜降下通利。蓋吐即古之宣劑,今人謂宣為瀉者誤也。春月肝膽木氣用事,木旺則土虧,故脾胃土氣受邪,宜抑肝補脾藥為主,清肺養心藥佐之。隨症施治,全在活法。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以平為期,余皆仿此。今將春月諸症,宜用方法,詳陳於下,對症施藥,權而用之。毋膠柱而鼓瑟,始可以言醫矣。故曰:醫者,易也。

芎芷藿蘇散(四十九) 治春初人參勞擾,飢飽失節,或解衣沐浴,觸冒風寒,致成內傷外感,頭疼發熱,嘔吐眩悶,膈脹痛,惡食,或鼻流清涕,咳嗽生痰,鼻塞聲重,並宜服。一二劑即愈。仍忌腥葷三五日。

川芎(一錢) 白芷(八分) 細辛(五分,去葉) 乾葛(一錢) 甘草(三分,生) 紫蘇葉(一錢) 藿香(八分,去土) 半夏(一錢,薑製) 陳皮(八分) 蒼朮(麩炒,一錢) 枳殼(去穰,七分) 桔梗(去蘆,七分) 淡豆豉(八分,不用亦可)

上用姜三片,蔥白一根,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熱服,有汗不用蔥白。單內傷無外感,單外感無內傷,各有本條。頭痛不止,加藁本(八分)。嘔吐不止,加乾薑(炒),砂仁(炒各七分)。發熱或潮熱不退,加柴胡、黃芩(各一錢)。胸膈脹悶,加山楂、枳實(各一錢)。發而汗不出,熱不退,加麻黃(一錢半),蔥白(二根)。咳嗽生痰,加杏仁、前胡、金沸花(去梗各八分),南五味子(五分)

芎蘇香葛散(五十) 治春月感冒傷寒,及山嵐瘴毒癘氣,人感觸之。頭疼身痛,惡寒發熱,人迎脈浮大者是。

紫蘇葉(去梗,一錢) 香附(炒) 白茯苓(去皮) 乾葛 藿香 半夏(制) 前胡(去蘆) 陳皮 川芎(各八分) 白芷 防風(去蘆,各七分) 甘草(三分) 蒼朮(一錢五分) 羌活(一錢)

上用姜三片,蔥白連須二根,水二鍾,煎一鍾熱服,厚被覆汗出為度,無汗再服。忌雞、魚、豬、羊肉。

九味羌活湯(五十一) 解利春夏秋傷寒熱病極穩。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蒼朮(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黃芩(一錢) 白芷(一錢) 甘草(五分) 細辛(五分) 生地黃(一錢,不用亦效)

上用姜三片,蔥白一根,水二鍾,煎一鍾熱服,以汗為度,無汗再服。汗原多去蒼朮,加白朮(一錢)。渴加石膏(一錢)。熱甚加柴胡、山梔(各一錢)。胸膈脹悶,加枳殼、桔梗(各七分)。

六神通解散(五十二) 治春末夏初傷寒,並時行熱病,發表甚捷。凡瘟疫初起,預用藿香正氣煎一大鍋,每人服一碗,以防未然。若已病,用前九味羌活湯並此服之,皆有奇效。

麻黃(去根節,一錢) 防風(一錢半) 黃芩 石膏(細末) 滑石(細末,各二錢半) 蒼朮(四錢) 甘草(一錢)

上用姜三片,蔥白五寸,淡豆豉五十粒,水二大鐘,煎一大鐘熱服。微汗周身即解。一云:南方春夏用防風,秋冬用麻黃,北方春夏依本方,秋冬倍麻黃。

芎芷香蘇散(五十三) 治春月傷風,鼻塞聲重,或流清涕,咳嗽痰壅氣逆,人迎脈浮緩者是。

川芎 白芷 蘇葉(紫者,去梗) 香附(各一錢) 陳皮 防風 羌活(各八分) 甘草(五分)

上用姜三片,蔥白三寸,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熱服。有痰加半夏(一錢)。咳嗽加杏仁、桑白皮(各八分),五味子(十粒)。

加減藿香正氣散(五十四) 治非時傷寒,頭疼,憎寒壯熱,痞悶嘔吐,時行疫癘,山嵐瘴瘧,不服水土等症。

藿香(一錢五分) 白芷 川芎 紫蘇葉 半夏 蒼朮(各一錢)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厚朴(薑製,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

加減補中益氣湯(五十五) 治飲食勞力,讀書刻苦,勤政傷神,飢飽失時,症類瘧狀,發熱頭疼惡寒,身強體痛苦勞極,復感風寒,則頭疼如破,全似外感傷寒之症。誤用發表之藥,鮮不傷人。故東垣先生髮內外傷辨,首用此方,取濟甚眾。蓋內傷之脈,右手氣口三倍大於左手人迎。東垣辨法甚詳,茲不復贅。

人參(一錢半,去蘆) 黃耆(一錢半,蜜炙) 白朮(一錢) 當歸(一錢,酒洗) 甘草(炙,七分) 陳皮(八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加半夏(一錢二分) 黃柏(八分) 茯神 棗仁 貝母 甘枸杞(各一錢二分)

按:此方用升麻,柴胡,能升提陽氣下陷。蓋柴胡能使胃中之清氣左旋而上達,升麻能使胃中之清氣右旋而上升。有此妙用,人多不考。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或加黃柏五分,以救腎水而瀉胃中伏火,尤妙。如身大熱,只一服,氣和微汗而愈。

夏月神短,加麥門冬、五味子。口乾,加葛根。身刺痛乃少血,加當歸。頭痛,加川芎、蔓荊子。頭頂痛,加藁本、細辛。諸頭痛,並用此四味。有痰,加半夏、生薑。咳嗽,春加川芎、佛耳草。夏加黃芩、麥門冬、五味子。秋加黃芩、麻黃、金沸草。冬加款冬花、馬兜苓。久嗽乃肺中伏火,去參耆。飲食不下,乃胃中有寒或氣滯,春加青皮、陳皮、木香。冬加益志仁、草豆蔻仁。夏加芩、連。秋加檳榔、砂仁。心下痞,加枳實、黃連、白芍藥。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厚朴。天寒加薑桂。腹痛,加白芍藥、炙甘草。有寒加桂心。夏月加黃芩、甘草、芍藥。冬加半夏、益志仁、草豆蔻。脅痛,加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藥。如臍下痛,加熟地黃,不止乃是寒,加官桂。腳軟,加黃柏、防己。

附子理中湯(五十六) 治房勞內傷,寒邪中陰,面青腹痛,六脈沉微,無頭疼,無大熱者,宜用。若陽厥並陽症似陰,誤服必致夭人。慎之慎之。

人參(去蘆,二錢半) 白朮(土炒,二錢) 甘草(炙,一錢) 乾薑(泡,二錢) 附子(生,二錢)

倍甘草,去參朮名四逆湯。加川芎、鹿茸(各一錢半),名三建湯。若在疑似,只以炙法並熱鹽熨甚穩。

上用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溫服。

飲食內傷,亦頭疼發熱,胸膈嘔吐,俗呼夾食傷寒,兩寸脈弦緊,右關脈洪大,關沉濡者是,此當分治,不可混一。蓋飲者水也,傷無形之氣。食者物也,傷有形之血。

生薑五苓湯(五十七) 治大飲冷水傷脾,過飲酒而傷氣。

生薑 豬苓 澤瀉 白朮 白茯苓 半夏 枳實(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用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取小汗。此治傷飲之輕者。若重而水蓄積為脹滿者,本方去甘草,加大戟(長流水煮三次,去皮曬乾,七分),芫花(醋浸炒乾),甘遂(麵包煨,去面,去心,各八分),黑牽牛(研末二錢),檳榔(一錢)。用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利水盡即愈。

半夏神麯湯(五十八) 治過食寒冷硬物及生瓜果,致傷太陰厥陰,或嘔吐,痞悶,腸澼,或腹痛惡食,此治傷之輕者。

陳皮(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二分) 乾薑(炒,八分) 神麯(炒,一錢) 三稜(醋炒) 莪朮(醋炒) 白茯苓(去皮) 山楂(去核) 枳實(炒,各一錢) 砂仁(七分,炒) 麥芽(炒,八分)

上用姜三片,煎熱服不拘時。

神保丸(五十九) 消一切生冷積滯,此治傷之重者。

全蠍(乾者,十個) 木香(二錢五分) 胡椒(二錢) 巴豆(用十九粒,去殼皮心膜油)

上三味為末,入巴豆霜和勻,炊餅為丸,如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隨症調飲冷下。

按:此丸北人甚效,南人斟酌用之。小兒二丸。

按:《太平聖惠方》載本方巴豆霜用十粒,每服只五丸,因此方甚烈,故考正之。

枳實青皮湯(六十) 治食熱物過傷太陰厥陰,嘔吐,膨脹下痢。

白朮(一錢半) 枳實 青皮 陳皮 黃連(薑汁炒) 麥芽 山楂肉 神麯(炒,各一錢) 甘草(三分) 酒大黃(一錢七分)

上用水二鍾,煎一淺鍾溫服。此傷之輕者,傷重用後方。

萬病遇仙丹(六十一) 治濕熱內傷血分之重者。

黑牽牛(一斤,半生半炒,取頭末,五兩) 大黃(酒浸,曬乾) 三稜 莪朮 豬芽皂角(去弦子) 茵陳 枳殼(去穰) 檳榔(各四兩,俱生) 木香(一兩)

上為細末,用大皂角打碎去子,煎濃湯去渣,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實而新起二錢,虛而久者一錢,白湯送下。小兒各減半。食積所傷,本物煎湯下。大便不通,麻仁湯下。小便不通,燈心木通湯下。隨病輕重,加減調引。

加味小青龍湯(六十二) 治春初寒邪,傷肺咳嗽。

乾薑(炒黑) 細辛 麻黃 桂枝 甘草(各五分) 白芍藥 五味子(各一錢) 半夏(薑製,一錢五分) 枳殼 桔梗(各五分) 白茯苓 陳皮(各八分)

上用姜三片水煎,食少時稍熱服。

升麻葛根湯(六十三)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發熱頭疼,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並宜服之,極穩。

升麻 葛根 白芍藥(各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用姜三片,蔥白三寸,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頭疼加川芎、白芷(各一錢)。身痛背強,加羌活、防風(各一錢)。發熱不退,春加柴胡、黃芩(各一錢五分),防風(一錢)。夏加黃芩(一錢五分),石膏(二錢五分)。咽痛,加玄參、桔梗(各一錢)。頭項面腫,加防風、荊芥、連翹、白芷(各一錢半),石膏(三錢),牛蒡子、川芎(各一錢)。小兒麻疹,加防風、連翹(各一錢)。痘疹未發依本方。已發屬熱,加連翹、紫草(各一錢)。大人遍身癮疹,加防風、蒼朮(各一錢半),牛蒡子、蒼耳子、浮萍草(各一錢)。

防風通聖散(六十四) 通治諸風,濕熱瘡毒,時行熱病。

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連翹 薄荷(各一錢) 荊芥穗 白朮 山梔(各七分) 黃芩 桔梗(各一錢半) 石膏(一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五分)

上用姜三片,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此方內大黃、芒硝、麻黃,對症漸加。風熱內甚欲下,加大黃(三錢),芒硝(二錢)。風濕熱在表欲汗,加麻黃(二錢),蔥白三根。自利體寒,去硝、黃,自汗去麻黃,加桂枝(春夏八分,秋冬一錢)。常用依本方。

加味(治中湯六十五) 治春月肝木乘脾,腹痛久瀉不止。

人參(一錢半) 白朮(陳土炒,二錢半) 白芍藥(醋炒,一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 青皮(去穰,麩炒,七分) 陳皮(去白,一錢) 乾薑(炒黑,一錢) 蒼朮(麩炒,一錢半)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防風(五分) 白茯苓(一錢) 久瀉虛寒,加熟附(一錢)。

上用姜三片,加大棗二枚,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人參敗毒散(六十六) 治感冒非時傷寒,頭疼身熱拘急,憎寒壯熱,及時行瘟疫熱毒。

人參(一錢) 羌活(一錢半) 獨活(一錢) 柴胡(一錢二分) 前胡(一錢) 葛根(一錢) 甘草(五分) 桔梗 枳殼 茯苓(各八分) 川芎 蒼朮(各一錢)

勞役得病,倍用人參,加白朮、當歸、白芍藥,去獨活,前胡。饑饉兵亂之餘,飲食不節,起居不常,致患時行瘟熱病,沿門闔境,傳染相似,宜此方加白朮、黃耆(生),倍人參,去前胡、獨活,甚效。若多服未效而有寒熱往來者,必用小柴胡湯,不拘服數,並無過失。又有一種蝦蟆瘟病,使人痰涎風壅,煩熱頭疼,身痛嘔逆,或飲食起居如常,但咳聲不響,續續相連,儼如蛙鳴,故俗號曰蝦蟆瘟也。嘉靖己未五六七月間,江南淮北,在處患動數百里皆同,甚至赤眼口瘡,大小腮腫,喉閉風壅,噴嚏涕嗘稠黏,並用此方,去茯苓、桔梗、獨活,加青皮、陳皮、白朮、藿香。但以荊芥為引,不用生薑、薄荷,一二服即愈。

治時行熱病單方(附前)

歌曰: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姜蠶二大黃。薑汁為丸如彈大。井花調服便清涼。

治瘟疫不相傳染方(六十七)

赤小豆不拘多少,以新布囊盛放井中,浸二日取出,舉家各服二十一粒,不染,試效。

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調雄黃末塗鼻孔中,或預飲雄黃燒酒一二杯,然後入病家,則不相傳染。既出則以紙捻探鼻,深入令噴嚏為佳。

神朮散(六十八) 治閩廣山嵐瘴氣,不伏水土等症。

厚朴(一錢半) 蒼朮(二錢半) 陳皮(一錢半) 甘草(一錢) 石菖蒲(一錢) 藿香(一錢半)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一方用香附(一錢半),代菖蒲,名神朮散。氣散尤妙。

紫金錠即萬病解毒丸(六十九) 治山嵐瘴氣,並嶺南兩廣蠱毒,名從宦於此,才覺意思不快,即服一錠,或吐或痢,隨手便瘥。又誤中一切毒物,若牛馬六畜中毒,亦以此藥解之。

山慈姑(此味與老鴉蒜相似,但蒜無毛,而此上有毛包,宜辨真。去皮焙乾,淨末二兩) 千金子(一名續隨子。去殼,研去油,二兩) 紅芽大戟(一名紫大戟,江南者佳,形如甘草而堅不可用。綿大戟,焙乾淨末,一兩半) 麝香(三錢,另研)

一方有雄黃五錢,無亦效。

上為末,以糯米打糊和勻,搗千餘下,一方印作四十錠,每服半錠,水磨服。一切腫毒,磨塗患處。須擇冬至、端陽、七夕、重陽日、天月二德、天醫日,灑掃淨室,焚香至誠修合,無不靈驗。

發散傷寒單方(七十)

凡遇傷寒,倉卒無藥,不問陰陽二症,只用生薑一兩,蔥白十莖,好酒二大鐘,煎一大鐘,去渣熱服。被蓋周身汗透即解,勿令汗太過。忌大葷五七日。春秋依此本方,夏月薑蔥減半,冬月倍用,若加黑豆(二合炒)。同薑蔥煎服,冬月尤妙。

發散傷風單方(附前)

用紫蘇葉二錢半,核桃五個打碎,姜三片,蔥白二根,水二鍾,煎一鍾熱服,微汗即解,夏月不用蔥。

按:此二方極效,出路荒僻無醫之處甚便。

夏月諸症治例

《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大抵夏三月天氣蕃育,陽氣發越於外,陰氣伏藏於內,是故夏月諸症宜補陰養陽。蓋脾胃喜溫而惡寒,食忌瓜果水水,藥禁純用寒涼。先哲每於諸涼藥中必加炮姜,正此意也。蓋夏月心小腸火用事,肺大腸金受傷,孫真人制生脈散,於夏月救天暑之傷庚金,金清則水得以滋其化源,其旨微矣。東垣推廣其意,制清暑益氣湯,專以胃氣為本,蓋土旺而金自榮,不為火所制,脾胃旺自能健運,榮養百骸,暑濕之邪,自不能幹矣。今將夏月合用諸方,詳陳於左,對症活用,無執一也。

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精神困憊,名曰注夏,病屬陰虛,元氣不足,宜用此方治之。(七十一)

黃耆 人參(各一錢) 白朮(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陳皮 當歸 白芍藥 黃柏(各八分) 麥門冬(一錢) 五味子(九粒)

上用水一鍾半,姜一片,棗一枚,煎服,有痰加半夏。

生脈散(七十二) 止渴生津,救天暑之傷庚金,夏至後宜常服之。

人參(一錢半) 麥門冬(二錢) 五味子(一錢)

上用白水煎服。

益原散(七十三) 治暑月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而散濕熱也。

桂府滑石(六兩,飛) 甘草(一兩,另研)

上各為末和勻,每服三五錢,新汲水調下。

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而渴者,名曰中暍。此方主之。

人參白虎湯(七十四)

石膏(四錢) 知母(二錢) 粳米(三錢) 人參(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用水一鍾半煎服。

夏月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此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黃連。(方見春類。)

黃連香薷飲(七十五) 治傷暑腹痛,自汗噁心,或吐或瀉身熱。

香薷(二錢) 厚朴 白扁豆(炒) 黃連(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用水二鍾,煎一鍾,放冷徐徐服。挾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錢) 若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

清暑益氣湯(七十六)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則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 蒼朮(麩炒) 升麻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神麯 陳皮 澤瀉 麥門冬(各五分) 甘草(炙) 黃柏(酒炒) 當歸(各四分) 五味子(十粒) 葛根(二分) 青皮(麩炒,二分)

上用姜二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六和湯(七十七)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並婦人胎產嘔吐。

砂仁(七分) 半夏(一錢) 杏仁 人參 赤茯苓 厚朴 白扁豆 藿香葉(各八分) 白朮(一錢) 木瓜 蒼朮(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附:霍亂吐瀉,始因飲冷,或冒寒,或大飢,或大怒,或乘舟車馬,傷動胃氣而致。若心痛則先吐,腹痛則先痢,心腹齊痛,吐痢並作,名曰霍亂。其症頭旋眼暈,手足轉筋,四肢逆冷,用藥稍遲,須臾不救。若誤飲食立死。治宜溫藥解散,腹痛面青不渴為寒,腹痛燥渴面赤為熱。急無藥時,熱用鹽打井花水多飲。寒用吳茱萸、木瓜、食鹽各五錢,同炒焦,先煎水三碗令百沸,入藥同煎至二碗,隨飲藥入即蘇。走後服前六和湯,寒加乾薑,熱加黃連(各一錢)

附:濕之一症,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入,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過食生冷濕面潼酪,或飲酒,其症腫滿,皆自內而出也,宜實中宮,淡味滲泄,利小便為最。若濕腫腳氣,亦當汗散。

加味胃苓半夏湯(七十八) 治諸濕,隨症加減用。

陳皮(八分) 白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酒芩 羌活(各八分) 蒼朮(一錢半) 甘草(四分)

上用姜三片水煎服。濕在上,倍蒼朮。濕在下,加升麻(八分)。內濕,加豬苓、澤瀉(各一錢),桂(少許)。中焦濕與痛,有實熱者,加黃連、木通(各一錢)。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倍白朮。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白朮、黃芩、酒炒白芍藥(各一錢)。

山精丸(七十九) 健脾去濕,息火消痰養血。方見滋補類。

附:薏苡仁粥(方見養老類)

附:泄瀉有五,不可例治。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停,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水瀉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火,也。或瀉或止,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當隨症加減而分治之。

加味胃苓湯(八十) 治諸瀉依後加減用。

陳皮(炒,一錢) 黃芩 澤瀉(各一錢) 白朮(陳土炒,一錢半) 白芍藥(酒炒,一錢半) 蒼朮(米泔浸,去皮,切片,日曬乾,鹽水炒,一錢半) 豬苓(八分) 赤茯苓(八分) 桂(二分) 黃連(薑汁炒,八分) 半夏(薑汁炒,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上用水二鍾,姜三片,燈心一分,煎八分,空心溫服。泄瀉注下如水,本方加蒼朮、車前子,倍加白朮,為末,空心米湯調下,煎服亦可。濕熱甚,肛門如熱湯者,本方去桂、加滑石末(二錢),倍黃苓(一錢),山梔(炒一錢),木通(八分)。腹中痛,下泄清冷,喜熱手蕩熨,口不燥渴者,乃寒瀉也。三倍桂,加肉豆蔻(麵包煨,一錢)。病甚者,加丁香、製附子(各八分),作丸服。如久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故也。用白朮、芍藥、神麯(俱炒)、陳皮(不去白)、肉豆蔻(煨)、訶子肉、烏梅、五倍子(各等分),為丸,以四君子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此法試效。)如食積時常腹痛瀉積,先以木香檳榔丸,或枳實導滯丸,推逐之。然後以四苓加厚朴、蒼朮、神麯、麥芽,作丸服,以安胃氣。(二方見《袖珍方》內。五苓去桂,名四苓。)如瀉水腹不痛者,屬氣虛,四君子倍白朮,加黃耆、升麻、柴胡、防風,補而提之。

泄瀉日夜無度,諸藥不效者,用針砂、地龍、豬苓各等分,為末,生蔥搗汁,調方寸匕貼臍心,小便長瀉即止。

大人小兒吐瀉日久垂死,灸天樞二穴、(在臍兩傍,各開二寸。)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半。)中脘穴(在臍上四寸半。)

加味香砂枳朮丸(八十一) 治飲食所傷,脾胃不和,欲作瀉痢,並七情所傷,痞悶嘔吐,不思飲食,瀉痢後,理脾胃,去余滯。此藥一運一動,一補一消,活法用之,極有奇效。

白朮(土炒,二兩) 黑枳實(麩炒,一兩) 半夏曲(真者,一兩五錢) 陳皮(去白,一兩) 砂仁(炒,七錢半) 香附(醋浸,曬乾,炒,一兩) 麥芽面(炒,一兩) 木香(不見火,五錢) 黃連(薑汁炒,春五錢,夏一兩) 神麯(炒,一兩) 有痰加竹瀝(半碗),薑汁(二盞)。

上為末,薄荷煎湯,打老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參苓白朮丸(八十二) 瀉痢後,調理脾胃,極穩累效。

人參(一兩五錢,去蘆) 白朮(土炒,一兩) 白茯苓(去皮,兩半) 甘草(炙,一兩) 山藥(薑汁炒,一兩半) 砂仁(炒,一兩) 薏苡仁(炒,二兩) 桔梗(去蘆,炒,一兩) 蓮肉(去皮心,一兩半)

若痢後虛弱,用石連肉、黃連,用吳茱萸同浸半日,連汁炒乾,去萸一兩。餘外脾胃虛弱,調補只照本方。

上為末,晚米糊一半,蜜一半,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治老少脾泄久不愈神方(附)

用冬米造飯鍋巴淨末四兩,蓮肉去心淨末四兩,享糖末四兩,共和勻,每服三五匙,食遠白湯調下,一日三次,鄒太湖先生傳。

養脾進食丸(八十三) 治瀉痢後脾,胃虛弱,飲食減少。

人參 白朮(土炒) 白茯苓(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 陳皮 半夏曲 厚朴(薑汁炒,各二兩) 蒼朮(麩炒,三兩) 砂仁(炒,一兩半)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二兩半) 木香(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麥芽、面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瘧症,春夏因飲食勞倦而得,秋冬因傷暑而成,然無痰不能作。屬三陽宜汗宜吐,屬三陰宜下宜溫,宜分治之。(附)

柴苓平胃湯(八十四) 治瘧初起,熱多寒少,宜此方分利。

柴胡(一錢半) 黃芩 蒼朮 半夏(各一錢) 甘草(三分) 白朮(一錢半) 白茯苓 陳皮 厚朴 人參 豬苓 澤瀉(各八分) 桂技(五分)

清脾飲(八十五) 服前方一二服不止,再用此方。

白朮(一錢半) 厚朴(八分) 白茯苓 半夏(各一錢) 甘草(四分) 柴胡(一錢半) 黃芩(一錢二分) 青皮 草果 檳榔(各七分)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服,渣再並將發時服。若大渴加知母、麥門冬(各一錢)。若不止加常山(酒炒一錢半),烏梅(二個)。空心五更服即止。如不止再用後方。

常山飲(附) 截瘧神方。

常山(燒酒炒,二錢) 檳榔(一錢) 草果(一錢) 烏梅(二個) 知母(一錢) 貝母(一錢半)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八分,酒七分,煎八分,露一宿,五更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服,渣用酒浸煎,待將發時先服,立效。蓋人多畏常山為吐藥而不輕用,殊不知瘧因痰作,常山吐去其痰而瘧即止,瘧止以後方調補。

加味補中益氣湯(八十六) 瘧後調理脾胃,並治餘熱。

即前補中益氣湯,倍柴胡,(一錢,)加半夏、黃芩、白芍藥(各八兩)。薑棗煎服。(方見春類。)

露姜飲(附) 治脾胃聚痰發為瘧,寒多熱少。

用生薑四兩,和皮帶水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立止。

咒由科(八十七) 治瘧法,不問久新瘧疾,一次即愈。

用桃、杏、棗、梨,隨用一樣,單梨亦好。咒曰:吾從東南來,路逢一池水,水裡一條龍,九頭十八尾,問伊食甚的,只食瘧疾鬼。先念一遍吹果上,念七遍,吹果上七次。令患人於發日五更雞犬不聞時,面東而立,將果食之。於淨室中安臥。忌食瓜果葷腥熱物。此法十治可好八九。

按:此法,雖不合現代科學。惟聞越城名醫何廉臣先生常用醫病,足見古法必無不合。

附:痢因熱積氣滯而成,又夏月過傷生冷,以致秋來發痢。先賢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此要法也。

枳殼大黃湯(八十八) 痢初一二日,元氣未虛,用此方下之。

枳殼(一錢半) 檳榔(一錢) 厚朴(一錢) 大黃(壯實五七錢,虛人三四錢)

上用水一鍾半,先煎三味至一鍾,下大黃再煎二三沸,熱服得快利為妙。

止痢極效方(八十九) 既下之後,即以此方止之。

當歸 赤芍藥 懷生地黃(各七分) 黃連(一錢) 甘草(三分) 酸石榴皮(八分) 粟殼(蜜炒,八分) 地榆(八分)

上用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服,一服即止。

二妙香連丸(九十) 治赤白痢立效。

木香(一兩) 黃連(四兩,吳茱萸二兩,同浸一夜,炒乾去茱萸不用)

上二味為末,粟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遠白湯下。初起宜推蕩。本方加大黃(二兩),檳榔(一兩),以行之。再以本方加肉豆蔻(雞蛋清炒一兩五錢),以止之。此謂二妙也。

萬氏方治痢十法:(附) 凡下痢惡寒發熱,身頭俱痛,此謂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其或腹痛後重,小便短,此為里症,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甘草、滑石、煎。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症。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是名挾寒。加薑、桂。其或下墜在血泄之後,此氣滯症。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其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朮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懶食,此為挾虛症,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簀,此為無血症。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而以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其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蓋固腸丸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其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可擇而用之。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上前方用厚朴,專瀉滯凝之氣,然厚朴性大溫而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厚朴稍緩,比陳皮稍重,滯氣稍退,亦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兼,若為參朮之佐,亦純作補藥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芩。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萬舉萬全,豈在乎執方而已哉。

附:火症有虛實輕重,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折之。實火宜瀉,虛火宜補。陰虛火動難治,宜滋陰降火。

升陽散火湯(九十一) 治男婦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脾胃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並治,此火鬱則發之義也。

升麻(五分) 葛根 羌活 獨活(各七分) 白芍藥(一錢) 人參(去蘆) 黃耆(生用,各八分) 甘草(四分,半生半炙) 柴胡(七分) 防風(五分)

上用薑棗水煎溫服。

忌生冷寒物,此虛火宜補宜散。

黃連解毒湯(九十二) 治實火燥亂,煩渴,蓄熱內甚。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亦治實熱火,此實火宜瀉。

滋陰降火湯(附) 治陰虛火動,起於九泉,此補陰之妙劑也。

當歸(一錢) 川芎(五分) 白芍藥(薄荷汁炒) 黃芩(七分) 生地黃(薑汁炒) 黃柏(蜜水炒) 知母(酒炒,各八分) 柴胡(七分) 熟地黃(八分) 麥門冬(八分)

上用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服,別以附子為末,唾津調貼湧泉穴。氣虛,加人參、黃耆(各八分)。咳嗽,加阿膠、杏仁(各七分),五味子(三分)。咯唾衄血,加牡丹皮(八分),藕節自然汁(三匙),犀角末(五分)。此與前補陰散大同小異,詳輕重參用。玄明粉、秋石,皆降火甚速,宜頻用之。童便亦好,方並見前。

痰症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故曰痰因火動,降火為先,火因氣逆,順氣為要。以 加味二陳湯 主之。(九十三)

橘紅(去白,一錢) 半夏(制) 貝母(各一錢半) 白茯苓(去皮,一錢) 甘草(三分) 枳實(炒,一錢) 天花粉(七分) 黃芩(酒炒,一錢) 白朮(一錢二分) 防風(去蘆) 連翹(各五分) 香附(童便炒,一錢) 檳榔(六分)

上用姜三片,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半夏湯(附) 消痞化痰甚捷。

半夏(薑汁拌透,曬乾) 陳皮(鹽水微浸,去白) 白茯苓(各二錢) 桔梗(去苗,炒) 枳實(炒,各一錢)

上用姜三片,水煎,食遠服,或丸亦可。

滾痰丸(九十四) 治一切宿滯,及風熱之痰。

大黃(錦紋者,八兩,酒蒸九次) 黃芩(酒浸,連酒炒乾,八兩) 沉香(不見火,五錢) 硃砂(天葵草伏過,一兩,另研) 青礞石(一兩半,用焰硝一兩半,用火煨如金色,去硝)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食後白湯或茶下。

清心化痰丸(附) 養心消痰,降火極效。

南星(一斤,為末,用臘月牛膽五個,裝入膽內,至春取出,淨用十五兩)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浸透,曬乾,十兩) 真玄明粉(四兩,用臘雪水制的) 石膏(一斤,用甘草四兩同煮一日,去甘草,曬乾,十五兩) 白芷(四兩) 米硃砂(用天葵草伏,三兩,另研)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綠豆大,砂朱為衣。每服八九十丸,食後白湯送下。

清肺化痰丸 一名祛痰丸,清痰降火甚速,酒客尤宜。(九十五)

旋覆花(去梗葉,淨末,一兩) 南星(五錢,薑製) 半夏(五錢,薑製)

上先以南星,半夏二味水浸,夏二日,秋三日,冬五日,取出曬乾,共為細末,九月採半黃栝蔞六枚,淡竹瀝一杯勻和,三味共入石臼搗極爛為薄餅,先用黃蒿鋪匣內二寸厚,將餅安於蒿上,仍用蒿覆地下,咯薄三七日,取出曬乾,此栝蔞曲。石臼搗為細末,與後開藥合用。

白朮(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黃芩(酒炒) 黃連(薑汁炒) 香附(童便浸炒) 甘草節(半生半炙,各五錢) 枳實(麩炒,五錢) 晉礬 五倍(各一錢) 陳皮(鹽水浸,一半去白,一半不去白,一兩)

上為末,與前栝蔞面末和勻,用淡生薑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各進一服,白湯下。上此方出醫家,必用古今痰方,見效捷者無右於此,服久且能健脾胃,試有奇驗。痰火為害危極者,擂爛從鼻灌之,無不愈者。

眩暈之症,因虛痰火炎上故也。宜清陽除眩湯主之。(附)

旋覆花 天麻(各八分) 半夏(制) 陳皮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檳榔(八分) 人參(六分) 甘草(四分)

上用姜三片,水煎食遠服。

嘔吐翻胃,皆屬胃虛,氣逆膈上,有痰,亦有寒有熱,宜大半夏湯隨寒熱加減主。(九十六)

陳皮(去白,一錢半) 茯苓(去皮,一錢半) 半夏(薑汁製,二錢半)

上用水煎,臨服入生薑自然汁半盞和服,屬熱加芩、連(各一錢半)。屬寒加生薑十片同煎,服時仍入薑汁半盞。屬胃虛加參、術(各一錢半),服時亦要用薑汁。

附:翻胃膈食之症屬氣虛,右脈緩而無力者是,宜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炒)。屬血虛,左脈數而無力滯澀者是,撫芎(七分),白芍藥(一錢半),當歸(一錢),熟地黃(錢半),紅花(三分)。氣血俱虛,口中多出沫者是,並用前八味,屬痰脈多滑數,寸關脈沉,或伏而大者是,宜陳皮(去白一錢半),半夏(二錢薑製),茯苓(一錢半),甘草(五分)。屬熱六脈洪數有力者是,宜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各等分。寒六脈沉微而遲者是,宜人參、白朮、乾薑(各一錢),甘草減半,加白豆蔻仁、丁香、沉香(各七分),並用童便、韭汁、牛羊乳、竹瀝、薑汁,共半鍾,入前藥半鍾和勻服,一日服一次。此法雖緩,不犯狠燥,若能清心寡慾,內觀自養,服久必獲奇效。

黃疸症,專屬濕熱,盒面相似,宜茵陳五苓散主之。(九十七)

茵陳(三錢) 白朮 赤茯苓(各一錢半) 豬苓(一錢) 桂(二分) 澤瀉(一錢) 蒼朮 山梔 滑石(各一錢二分) 甘草(炙,五分)

上用水煎,入燈心一握,食遠服。

秘傳棗礬丸(附) 治黃胖累有奇效。(附)

紅棗(一斤,去核) 雞肫皮(四個,焙乾為末) 皂礬(一兩) 釅醋(一碗)

上為末,醋煮飛羅面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酒下。

附:夏月時氣瘟疫,並傷寒傷風,並宜十神湯,隨兼症加減用。

川芎 白芷 麻黃 紫蘇葉(各七分) 乾葛(一錢半) 升麻(七分) 陳皮 香附 芍藥(各八分)

上用姜三片,蔥白五寸,淡豆豉二錢半,水一鍾半,煎八分熱服。無汗惡寒發熱依本方。熱甚,加黃芩(一錢半),石膏(二錢)。有汗去麻黃、蔥白。

附:河間先生制雙解散,即防風通聖散合益原散是。專治夏月傷寒,時行瘟熱等症,隨所見症,加減用之,極為切當。但大黃、芒硝、麻黃三味,須對症漸加減。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蔥白,防風通聖散。(方見春類。)益原散,一名六一散。(方見本類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