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为我书制图
历史小说《汴京残梦》写作纲要
这部历史小说记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事,大概出入于公元1122年至1127年间,主角徐承茵杭州府钱塘县人,与仁和县李功敏及余杭县陆澹园赴汴京会议,时值朝廷更换法度,废科举,取士尽由学校,徐承茵入画学,陆入算学,只有李功敏为国子监太学生。
蔡京主政,只因星变被迫退位六个月,此外修汴京,筑青城艮岳,以童贯图燕,主张“丰亨豫大”,反对传统节俭,反之以经济扩张政策,铸当十大钱,享加百官俸禄,使全民接业。
设立书、画、医、算四学,亦即探求科技以替代过去诗词歌赋取士以及传统阴阳五行虔诚感应、相生相克之道。
徐、陆、李三人最初存反感,以后将信将疑,逐渐对此新政同情而带乐观。
自郑侠作《流民图》画为政治工具,王安石云:“所谓文者,务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缕绘画也。”徽宗即位不久,即毁景灵西宫绘像,学士院画有《春江晓景》,北宋图辽时,以画学正陈尧臣画学生二人使辽,画辽主像,以断定其国兴亡。
此书假定拟作《清明上河图》时固然拟夸耀北宋皇都景物,一方面仍在探求科技原理,希望从造船、建筑、社会实况诸方面获得寻求真理之门径,作为施政之凭借。
徐承茵毕业后,任为画学教谕参加描画汴京工作,此时仍未定名为《清明上河图》。
最初主持此工作者为刘凯堂,此人粗莽无礼,徽宗之画学分为“士流”及“杂流”,刘重用杂流,蔑视士流,徐承茵入船厂,修习画船细节。
徐、李、陆三人常聚餐,陆入审计院核算兵马人数,李在太学任助教,三人谈论时表现当中汴京景况。
11至12世纪的开封是一座庞大的消费市场和色情城市,酒楼、餐厅、妓院盈街遍巷。柳耆卿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代表着当日享乐而不负责任的态度,接着又有张子野的《百媚娘》,读如:“珠阙五云仙子,未省有谁能似?百媚算应天乞与!净饰艳妆俱美,若取次芳华皆可意,何处比桃李?”实际是农业财富集中于国都找不到适当的出处,如是才全面泛滥。
徽宗作万寿山莲花石纲,等于今日之作植物园动物园,本身无可厚非,可是多余的财富不能用以投资发展工商业,又不明悉本身弱点,约金攻辽,终归失败。
当日之党争,亦足以使局面不可收拾,当然一切始自神宗朝,即有圣贤的司马光在攻击王安石时亦称王“学非言伪,王制所诛,非曰良臣,是为民贼……窥伺神器,专制福威”,超过今日党派间的刻毒。北宋末年“奸党”姓名镌石,家属不能自由行动,已无可救药。
徐、李、陆三人在取乐时陆澹园最放浪而无禁忌,李功敏则参与而不见于言辞,只有徐承茵始终不能应局,他对着十三四岁的雏妓(当时为常态)无法纵情(利用配角性格描画主角)。
刘凯堂过于粗蛮刻薄,为众不容,被迫去职,直到他去后徐承茵才领略他在画学上也有他的见地。继任者何叙,自称之道教信徒,一意饮酒,所画重山泉、瀑布、云岫等,与一般人之生活发生距离。
时局则愈紧张,流寇方腊攻陷杭州,徐、李因家庭关系非常记挂,陆澹园则被派往童贯军中核算兵马钱粮。当年方腊平,陆返汴京,三人聚首,此为国事及各人工作之最高峰。
何叙撤职,继任者为张择端,以翰林身分主持绘画,束幅定名为《清明上河图》,一意写实,张使徐承茵升为画学正,倚为设计助手。
徐与张亦有争执,但从善意来去,张择端指出真理不能目见,有如“十千脚店”之彩楼,如从下向上看去,则平行之垂直线向天空相聚,如从上向下看,则钻聚于地中,两图均不能看出实际架构,折中之画法,以不同之视点结构,无人能作此透视,但工人可以照样施工,核计材料者可以照图计算[实际此为中西画法之差异,西方之perspective(透视)始自文艺复兴,亦可谓源于北宋末年]。
各人正准备将画稿誊入最后之绢本之际,突然又生出问题。
徽宗之第二十女柔福帝姬(徽宗共有女三十四人,各公主自1113年后,称“帝姬”,因根据“周称王姬见于诗雅”),小时在皇帝以实际人物写生之际,钻入熨绢下,徽宗即将之绘入图卷,亦对画临汴京感觉兴趣。
此时十七岁,要求为《清明上河图》内十字街头人物之标本,徐承茵反对,因为与图卷据汴京街头写实之宗旨不相符合,张择端未置可否。
柔福以皇帝名义召徐承茵至大内学士院之槐厅,徐无可如何,只得接受帝姬为标本,因之《清明上河图》之中心人物不似丫鬟,而似贵妇。
徐承茵又至蔡京子蔡鞗家中描画柔福,因柔福之姊,徽宗第四女茂德帝姬下嫁蔡鞗。
徐承茵见柔福活泼玲珑,不免多情,据说他们二人在众人不在之际曾一度拥抱数秒钟。
《清明上河图》即将完卷,张择端已能独自完成,令徐承茵休假,至此徐已离家四年,杭州又遭兵燹,父母年迈,亦感叹沧桑。
忽一日杭州应奉局(或明金局)之宦官交徐承茵七言诗一首,未见作者姓名。
诗为:
花移月影近丹墀,
榭栋萦怀不自知。
对岸苏堤人畔柳,
也闻杼里枉相思?(1)
徐承茵大致已猜出底蕴,晚间对纸思索,才发觉杼非杼,予中带撇不显明,实为矛,矛在木上,实为柔。里(裏)亦非里,上面一点已藏在横下,亠回转作口形,实为畐。衣亦非衣,草书只三画,衣实为礻,礻字带畐,实为福,作情书者为柔福帝姬。
她在皇都深宫(丹墀)慕念在杭州(苏堤对岸)的他,因之他惊喜交集作五言律诗请太监带回汴京。诗为:
宦寺投鸿雁,
踌躇喜欲狂。
丹墀逢月短,
箐槛待暾长。
尘音葑草塞,
虚里蕊笺香。
恩怀逾河岳,
黾勉焉敢忘?
(本书不欲多惹诗词,陷入旧小说中之俗套,而妨叙事抒情之正道,又不能完全避免韵文,所以偶尔提及,索性在本节发挥,以上七言诗花移月影,对岸苏堤,一再倒装,亦是有意思。)
此诗表明来缄隐谜业已读破,句中尘音即是徐承茵,虚里即来缄之杼里(北方读“渠里”,南方“虚里”),丹墀箐槛,一叙深宫,一言乡曲。可是五六两句,平仄不按律诗规则,识者谓之“粘贴失严”,作诗人也故弄虚玄,暗藏你我,可是仍在自谦乡人鄙野,草塞未开,帝姬则如花的芳馥,两人既恩同河汉,誓当黾勉同心。
可是无名诗一再传递,终惹事端。承茵诗至东京时值宫廷大火,烧死宫女多人,管理宫廷安全的为徽宗子郓王赵楷(徽宗有子三十一人,均用木字旁名,以后南宋高宗赵构,朝中称“九哥”,即为徽宗第九子),此人曾在廷试进士时唱名第一(可能为1118年),此时为汴京皇城提举司使,他正以为诗中平仄失严之处为歹徒故弄玄机,诗中不是说明以干柴堆塞宫闱中尘埃满积之处,而用香料点燃?
徐承茵回汴立即访茂德帝姬,希望她能使柔福出宫一面,茂德说出宫内放火事,当她说及诗内平仄与阴谋有关,徐不禁失笑。
茂德记起此节在宫内提及时柔福也曾哑然失笑,至此已猜出诗为二人间之情诗,徐承茵趁此机会将柔福之原诗出示,并承认一往情深,希望茂德帝姬以爱姊之缘成全。
茂德说出今后选驸马须通过郓王及中书省礼房右谏议大夫暨太常寺卿三人,内郓王最有力量,但她与之虽有兄妹缘分,各人关系仍有距离,因各人生母争竞妃嫔间之序次,自小影响各人恩怨,而且郓王楷接近反改革派与蔡家亦不相得,甚至蔡家兄弟亦因政治关系各有歧见。
两人承认徐承茵非世家出身,本身又未有地位,缺乏尚帝姬之资望,郓王则因本人以廷试出头,更注重此节,当徐承茵再三恳求时,茂德帝姬建议,彼归与张择端意见不合,指出《清明上河图》内弱点,曷不由她们姊妹二人呈禀父皇,使徐取而代之,将整个卷幅重画?因此承茵即可以因“贴职免试”的办法,直接升为翰林?此提议出于突然,徐未置可否。
当日徐回书画局见张择端,张亦提出拟保举承茵为著作佐郎,使他进入文字之正途,徐不禁悔愧交集,终夜不眠,次日再见茂德帝姬,放弃攻击张择端之计划,并且本人拟从军,由学友陆澹园介绍,希望获得军功,望柔福帝姬待候。
正在此时,政局已急转直下,金人犯汴京,徽宗在《清明上河图》作“标题”即批准此画卷后出走,皇位禅让于长子赵桓,是为以后之钦宗。
陆澹园由童贯军中逃回,说明宋军各处虚报人数克扣军饷,士气漫散器械不全,无法取胜。
钦宗首尾两端,不战不和不走,徐、陆之乡友李功敏仍为太学助教,参与太学生陈东之伏阙上书运动,一时游街示威,终至打死宦官十余人,使朝政更失去主宰。
徐承茵去李纲(京城四壁守御使)军中为御武副尉,但李纲军刚一建功,钦宗即将之调往山西,以缓和主和派之压力,徐承茵不得已偕往西北。
汴京已陷入混乱状态。
金人入汴,掳徽钦二宗、皇妃、王子、帝姬等三千人北去,只有康王赵构及徽宗最幼女恭福帝姬(时周岁,金人不知)得免。徽宗女三十四人,内十四人早死,掳去者十九人,连柔福、茂德驸马蔡鞗、郓王赵楷均在内。
金人又搜括黄金白银,凡法驾、卤簿、车辂、冠服、礼器、法物、大乐、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供器也一并虏去,更扫劫秘阁图书,连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在内。
徐承茵匹马追至黄河北,北风大起,粮绝晕倒,为岳飞游骑救归。(历史上之柔福帝姬,见《宋史》卷二百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