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宣说的法要,就是宣讲有情的蕴聚——心念。除了有关心念(的真相)以外,佛陀并没有教示过别的什么妙法。
《功德荟萃》第二则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切又曾这样教诲说:
虽然经中说“正等圆满的大觉佛陀,针对有情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而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但要知道,这所谓的“八万四千”,也不过就是表示数量众多的“多词”罢了,)实际上,由于有情众生的烦恼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因而,大觉佛陀所赐予的对治法门,也就自然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众多了。
那么,佛陀宣说这些法门的作用,究其为何呢?
那就是为了我们这些有情众生们,开、解(、悟、入)佛陀的知见。
佛陀所宣说的法要,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宣讲有情的蕴聚——心念。
除了有关心念(的真相)以外,佛陀并没有教示过别的什么妙法。
◎法门·作用与法要1
对于这个“心念”,佛陀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从和合这个角度,佛陀就把“心念”称为“蕴聚”;在本性这个方面,佛陀就把“心念”称为“界”;就能力而言,佛陀则又把“心念”称为“处”了。诸如“界”、“处”、“六根”、“十二因缘”等等此类,(为令大家了解心念的真相,我佛于是就随顺不同烦恼偏胜的众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于这个“心念”,而安立了无量无边的名称。
那么,所有这些有关“心念”的说法,到底真不真实呢?
如梦如幻,犹如镜花水月,又如神变之境。
“真实”的意思是说,并不是没有“心的体性”——要知道,浑然天成的“本知本觉”是真实的。
◎心念2
现证此心的时候,也就会同时现证法性了;由此法性,而呈现出两种色身。
那么,这两种色身,又是肇自何因呢?
他们是借助于积集了无量的资粮为因,再通过菩萨最后身的时候,所发起的利乐有情的誓愿,才呈现出两种色身之果的。
两种色身的呈现,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那只不过是众生们自显的现象罢了,除此之外,并没有另外(特定)的色身现起。
之所以这样讲,那是因为,(有些)众生凭着所积累的福德,而净化了外显的现象,又凭着净化了外显的现象,固然可以得以瞻仰色身的尊容;但与之相反的,要知道,那些未曾积福的众生,可却是什么也见不到的哟。
或许有人会这样反驳:如果说“并没有另外(特定)的色身现起,只是众生自显现象”的话,那么,不是就成了在说“两种色身的呈现,并不需要(大觉的)功德加持”了吗?
我们也并不认为(两种色身的呈现是源于)大觉的加持──因为大觉就是(两种色身)自己呀!
如果说这两种色身的呈现是源于大觉的加持的话,那么,那些未曾净化外显境相的普通众生,也应该看得见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正如你承许的那样,两种色身的呈现)是大觉的功德(加持)嘛!而事实上,却为什么非要依靠众生们自己福德的积累,以及需要依靠最后身的菩萨发起过的利乐有情的誓愿,才能最终得瞻两种色身?反之,如果没有发起过这样的誓愿,(即使是积福的众生,也)不会见到两种色身?
在轮回与涅槃两者的关系中,那么,这两种色身是属于涅槃还是属于轮回?
那些已见真谛的菩萨们,及其那些已经净化了外显现象的有情众生们,对于两种色身,自然是见为涅槃的;而那些尚未净化外显现象者,则是见为轮回的了。
在真俗二谛的关系中,那么,这两种色身是属于胜义谛呢?还是属于世俗谛?
当然是属于世俗谛。这是因为,胜义谛是没有变化的,而由于两种色身是有所变化的,所以是属于世俗谛的。
因为法身是在空性方面求索的产物,所以称为“圣身”;为何两种色身,也叫“圣身”呢?
总体而言,一切落于形相者,都是属于有色之身的;而两种色身呢,因为他们属于具有“殊胜业因”者之身,所以也就(爱屋及乌,)叫做“圣身”了呀!
◎色身·报化非真佛3
所有的初地菩萨,都已经证到了心、境平等不二的地步了,因而,他们有能力在一刹那间,利益百有情、于百佛前听教闻法、有能力化身百数、动百刹土;以上这些功德,二地以的菩萨们,他们的能力更是依次倍增的,但这些所谓的“能力”,也仅仅只是由于菩萨们先前的愿力,而在身心清净的众生面前自然呈现的一种现象而已,事实上,这些菩萨本身,却从来未曾有意地那样做过。
初地以上直至十地以下,地上菩萨们依次倍增的能力,虽然巨大无比,但却连大觉佛陀一根毛孔的能力,也是比不上的。
那么,佛陀到底有着怎样的能力呢?
用一句成语概括来说,那就是“不可思议”!
佛陀能够如实地了解到某个众生,从无始时来直至今生,曾经投生为怎样的身体、积累过怎样的善恶之业,同样的,佛陀也能在一刹那间,如实地了解到所有的众生,曾经积累过什么样的业因;同时,佛陀也有能力在每一个身心清净的众生面前,变现出一个化身;另外,佛陀也能够如实地了解到,即使将三千大千世界置入一个小小的芥子,世界也并不会因此而变小,而芥子呢,也不会因此而变大——诸如此类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呀!
诸佛如来没有思维分别,但为何又有能力呈现出这些不可思议的情形呢?
这是由于佛陀先前利乐有情的誓愿之力,而在众生的清净心中如此这般地呈现着而已,就大觉佛陀而言,他却从来未曾有意地那样做过呀!
◎佛力等幻化4
禅定状态中所呈现的境界,会有“确定贤良”和“并非确定贤良”两种状况:
◆ 安乐、明朗、无念是心的体性,所以叫做(心的)“境界”,如果我们能将他们相续不断地了知为心性的本体,那么,那就是导向成佛之道的“确定贤良”的境界了;
◆ 在禅定的状态之中,即便是呈现出了安乐、明朗与无念的现象,但是,倘若我们不能将它们了知为自心,那么,也就只是“并非确定贤良”的境界了,那只能算是世间的究竟见。若执“安乐”为胜,此世报尽则生欲界;若执“明朗”为胜,此世报尽则生色界;若执“无念”为胜,此世报尽则生无色界。
声闻乘的修行人,是把乐、明、无念三者作为基础,虽然也经验他们,因知其有相,但并不执以为胜,而是将他们印许为空性;
菩萨乘的修行人,则是把乐、明、无念三者作为基础,不贪不著地发起欲界的心念,再将此心念导向“明知”,“明知”导向“自心”,而来磨练禅定的技艺呀!
◎乐·明·无念5
——冈波巴大师全集《珍珠之鬘第一辑·功德荟萃》第二则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