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有关文殊菩萨的教典
第一项 文殊教典略述
文殊师利,唐译曼殊室利man~jus/ri^,义译为溥首、濡首、软首、妙德、妙吉祥。在初期大乘佛教中,文殊师利是有最崇高威望的大菩萨!初期大乘经中,有的以文殊为主体,有的是部分与文殊有关。从文殊为主体的,或部分与文殊有关的经典,作综合的观察,就发现与文殊有关的大乘经,在一般大乘通义外,有独到的风格与倾向。现在要论究的「文殊师利法门」,就是从有关文殊的教典而理解出来的。现存汉译的初期大乘经,与文殊有关的,部类相当的多,这里先作一番内容的概略叙述。
初期大乘经中,有一类是佛为文殊说的。如1.『内藏百宝经』,一卷,汉支娄迦谶lokaraks!a 译。佛的诞生,……说法,度众生等佛事,约有九十事。这些佛事,都是「随世间习俗 [p874] 而入,示现如是」(1)。这是说,出现于世间的佛事,都是随顺世间的方便示现。东山住部pu^rvas/aila 的『随顺颂』,以为佛说的一切,都是随「顺世间转」的(2),与『内藏百宝经』的超越的佛陀观,意趣相合。 2.『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一卷,晋竺法护译(3)。佛的身相庄严,威仪超常,都由于过去的积功累德。这是从因果来说明,与『内藏百宝经』不同,但同是对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说明。 3.『普门品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全文是长行。异译的『大宝积经』卷二九『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改为偈颂(4)。晋译的「丽藏本」,文字演绎冗长;在「等游瞋恚」部分,有「忏悔三尊」的「内六事」,「外六事」(5),属于伪妄邪说的羼入。「宋、元、明藏本」,没有这一段,与「唐译本」一致。「普门」,是「普入不可思议法门」;色三昧、声三昧,……有为三昧、无为三昧,从一一三昧门而契入平等不思议。 4.『济诸方等学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隋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所译的『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6)。佛为弥勒maitreya与文殊说,针对执空谤有,执大谤小,主要是偏执般若的学者。这是「般若法门」盛行,有执空谤有,执大谤小的流弊,所以要加以纠正。经文也为弥勒说,思想与宗奉弥勒的大乘瑜伽者相合──佛为文殊说的,只是一部分。
上四部,是早期译出的。迟一些译出而意义相近的,还有三部:5.『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 [p875] 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a^ruci译。异译的『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唐义净译(7)。佛为文殊说:羊乘行,象乘行,日月神通乘行,声闻神通乘行,如来神通乘行──五类菩萨。6.『力庄严三昧经』,三卷,隋那连提耶舍narendrayas/as译(8)。文殊等到十方世界去,召集众菩萨。佛印证文殊的见解,如来智……一切种智,是一切世间众生所难信的。三、『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译。异译『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一0卷,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译,内容有所增补(9)。佛为文殊说:发无上菩提心,勤修六波罗蜜,方便示现,胜妙的佛土。佛净土中,唯有一乘而方便说三乘;外道出家,都是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后二部,为文殊说的,仅是全经的一部分。
初期大乘经中,以文殊师利为主体的,或文殊部分参加问答的,是「文殊师利法门」的主要依据。长行说法而早期译出的,有1.『阿阇世王经』,二卷,汉支娄迦谶译。异译有『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三卷,晋竺法护译。『未曾有正法经』,六卷,赵宋法天译。晋失译的『放钵经』,一卷,是全经的一品(10)。内容为:(一)慧首(11)等菩萨、天子,来见文殊师利,大家论说,菩萨应这样的被精进铠甲,趣入一切智乘。(二)波坻盘拘那(pratibha^naku^t!a辩积)菩萨,约文殊去见佛。文殊就化作佛,对辩积说:一切如幻,菩萨应这样的学习。化佛隐去了,文殊为辩积说:一切如幻,诸所有悉入法界,所以没有作者,没有罪也没有报。(三)佛与大众,在灵山 [p876] 听见了文殊所说的,都称赞文殊。佛为顶中光明菩萨,说声闻与菩萨的差别。(四)文殊菩萨们都来见佛。文殊为光智菩萨说:契合于佛意的说法。(五)有二百天子,想退失菩提心。佛于是化一位长者,拿满钵的饭食来供佛。佛取钵,文殊却请佛「当念故恩」。佛放钵在地,钵直入地下,过七十二恒河沙佛土,到光明王如来世界,停住在空中。舍利弗s/a^riputra、目连maha^maudgalya^yana 、须菩提subhu^ti,都入三昧,却都不见钵在那里;弥勒也推说不知道。佛命文殊去求钵,文殊身体不动,伸手直下到光明王国土,把钵拿在手中。下方无数世界,都见到文殊的神通变化,称赞娑婆世界修行的优越性;下方菩萨也来参预法会。文殊将钵交佛。佛说起前生因文殊的教导供佛,而最初发心,所以文殊是释迦佛的恩师。不可说的佛菩萨,都是由文殊教化发心的,文殊是菩萨父母,这就是文殊说「当念故恩」的意义。想退心的二百天子听了,就坚定了成佛的决心。(六)佛对舍利弗说:我见到想早取般涅槃的,还在生死中,而修菩萨道的,却已经成佛。从前有三小儿,见佛供养,二儿愿作侍佛的比丘,一儿愿作佛,这就是舍利弗、目犍连与释迦佛的本生。阿罗汉们听了,自悔修成阿罗汉,倒不如造五逆罪的,还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七)阿阇世王aja^tas/atru vaidehi^putra来了,佛为他说作罪、疑悔、圣道与谛信。阇王自悔杀父的罪重,怕不免堕地狱!佛要他请文殊师利等入宫供养。文殊就为阇王说:无作无作者,生死不增不减,道与烦恼,学道无所至、无所住,向于道。阇王欢喜回宫, [p877] 预备五百人的饮食。(八)文殊师利召集他方菩萨,初夜说陀罗尼;中夜说菩萨藏──菩萨藏中有三藏;后夜说不退转金刚句。(九)明晨,大迦叶maha^ka^s/yapa们来见文殊,论受食。文殊以神通力,变地为净土,阿罗汉让文殊菩萨等先行。阇王迎入王宫。文殊命普观、法来菩萨,化王宫为广大无比,陈设严丽的床座,然后受供。(一0)文殊师利为阇王说法:一切法本来清净,本自解脱。如虚空那样,不为尘污所污染,也没有尘污可除却。「法身[界]无所不入诸法,亦不见法身有所入。何以故?诸法是法身,如诸法等故,法身亦等,故曰法身所入」。阇王听了,得「信(顺)忍」,欢喜的说:「善哉善哉!解我狐疑」!文殊说:那里有狐疑可说?阇王说:我再「不忧不至泥洹」了!文殊说:诸法本来涅槃,还想什么涅槃呢(12)!(一一)阇王拿好!5貚供养文殊,文殊不见了。空中有声音说:凡是有所见的,可以拿!5貚给他。这样,菩萨们,阿罗汉们,宫中的夫人,一个个都不见了,连自己也不见了。阇王在三昧中,不见一切,离一切的想着。等到从三昧起来,又见到一切。阇王答文殊说:「我知诸法悉空故,……是故入法身[界]。法身者,亦无天上,亦无人间,亦无泥犁、禽兽、薜荔;其逆(罪)者亦不离法身」(13)。(一二)文殊菩萨出宫来,见有自称杀母的人。文殊化作一人,杀害了父母,然后约杀母的同去见佛。佛为化人说心性本净。化人深信无作者受者,无生者灭者;出家成阿罗汉而入涅槃。杀母的也从佛听法,出家得阿罗汉。(一三)佛对舍利弗说:或作罪而能解脱,或看来能解脱而堕入地狱,这只有佛知道, [p878] 所以不能轻率的说是罪人、福人。(一四)文殊与阇王等都来见佛,佛为阇王授记:受罪轻微,虽堕宾头地狱而立刻出来,未来成佛。(一五)佛为阇王的八岁幼儿──栴檀师利等,授记作佛。(一六)明持经功德,嘱累流通。
2.『魔逆经』 ,一卷,晋竺法护译(14)。(一)文殊为大光天子说:魔事;魔事依于精进,所以应该修「平等精进」──约六根、尘劳、三界、六度、三解脱门、圣智与善权方便说。说诸法平等,是佛所赞叹的。说「善哉不善哉」;文殊不行善哉不善哉,也就是不住有为无为。如来的神识,一切无所住,「如如来住,吾住亦如」。论如来无本,说到「如来之慧无能分别」。不可分别,然因方便而说教。无生死、无泥洹,是佛法寂灭的要义。(二)那时,恶魔要来娆乱,文殊就以三昧力,使魔自己见到被系缚了。文殊变魔如佛,为大家说法。为六大比丘说:修行的系缚;最众佑[福田];三昧不乱;心得自在;说法清净;奉持戒律。魔又为大光天子,说菩萨的二十魔事。佛赞叹说:能照着这样行的,能得二十事。魔为须深天子说十二忍辱。文殊对魔说:谁系缚了你!只是「自想为缚」,实在不用更求解脱,于是文殊恢复了魔的自由。魔对大迦叶说:我没有作佛事,那是文殊的神力。(三)文殊为须深天子说:佛事应当从众生爱欲中求……。为大光天子说比丘不怀自大。大光天子领解到:能这样,(等于出家)就不用出家了;应该看作得到了解脱。 [p879]
3.『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寂调音所问经』,一卷,宋法海译(15)。晋译本的末后一段,与异译本不合,但晋译本的后分不完全,一定是有佚失的。这部经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佛应寂调音天子的请求,召住在东方宝主世界、宝相佛土的文殊师利菩萨来会。文殊为寂调音天子说:不生烦恼,不灭烦恼──不生不灭,宝相佛土是这样说的。宝相佛土重于第一义谛;第一义非心非心相续,无文字行,第一义谛是没有言说可说的。无实无虚,所以如来无二相。菩萨的正行,是如等、法界等,五逆等、诸见等,凡夫法……如来法等,生死、涅槃等:如虚空那样的没有别异,所以说是「无二」。(二)菩萨也修习圣谛──平等圣谛,与声闻不同。宝相佛土声闻众的功德,与菩萨一样。要生宝相佛土作声闻,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声闻毗尼与菩萨毗尼不同。佛以牛迹水比大海水,赞叹菩萨毗尼。文殊又说:菩萨毗尼如大海一般,容纳了声闻与缘觉毗尼。调伏烦恼,知烦恼,是究竟毗尼。我与烦恼都不可得,有什么可调伏的!一切法无生, ……无来无去无住,一切法无为,就是毕竟毗尼。(四)说种种法的门;普遍是法界门,一切众生界是法界。一切法是无所住的,文殊住五无间,成无上道。解空,名为得菩提;觉因缘生,名为觉菩提。菩萨不断烦恼,宁可犯戒,也不能舍一切智心。(五)佛称叹菩萨所行的殊胜。大迦叶怀疑:菩萨仅得有为功德,怎么能胜过证无为法的声闻!佛举了酥、谷、琉璃宝珠──三喻来 [p880] 说明。(六)宝主世界同来的菩萨,以为释迦佛的教法,「一切言说皆是戏论,是差别说,呵责结使说」。「宝相佛土无有是说,纯明菩萨不退转说,无差别说」(16)。约文殊菩萨回去,文殊说「不去」。一切世界平等,一切佛,一切法,一切众生平等,有什么来去!文殊以神力,使他们感觉到已回宝主世界了。佛对宝主世界的菩萨说:「一法性、一如、一实际,然诸众生种种形相,各取生处,彼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17)。如器物有种种,而虚空界平等,所以文殊说「我今不去」。这部经,从东西二土的法门不同,表示出文殊师利法门的特性。
4.『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一卷。依『出三藏记集』,这是失译(18)。『历代三宝纪』作安世高译,依译文,可能是汉代的译品(「法身」是「法界」的古译)。异译有『入法界体性经』,一卷,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19)。经文不长,但意义深长!(一)文殊师利来见佛,佛正在三昧中;从三昧起来,文殊入门相见。佛说:方才所入的,是宝积三昧,如摩尼宝的映现一切。住此三昧,能见十方无数世界的佛,为大众说法。住此三昧,「不见一法无非法界」,也名为「实际印」。文殊师利说:知道实际就是我所际,凡夫际;业与果报,一切法都是实际。文殊说:我为初学的说法,不说灭贪欲诸患,因为本性是不生不灭的。佛说:我说法是─ ─不坏五阴,不坏三毒,使人知道不思议法。不坏一切法,才能成佛。佛就是法界,法界是没有分数的;不见凡夫法……佛法,法界是无差别无变异的。如四河的水入海,谷入谷聚一样,法界 [p881] 是没有彼此、染净可说的。文殊说:我不见法界有向恶道、人天、涅槃的,这都如梦中所见那样,虽说有种种,而法界实在是无差别的。文殊答如来说:我知道法界,「法界即是我界」。知道世间但有名字,然不离法界而见于世间。法界不生灭,所以如来不会般涅槃;过去佛的涅槃,是示现的。也没有凡夫的死而更生。接着,说「金刚句」:一切法无恐怖,是金刚句;如来不思议;诸法是菩提;一切法是如来境界,是金刚句。(二)舍利弗想从文殊师利听法,寻到佛的住处来,在门外住。文殊说:法界、实际,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的。如来说法,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如来。一切不离法界,所以听或不听,都不会有喜有忧的。舍利弗进来,文殊说:他说甚深最胜法。文殊为舍利弗说,舍利弗都从一切不离法界,而能够信忍。(三)劝受持流通。
下面四部,译出的时代迟一些,传出的时代也要迟一些。5.『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 ,二卷,传为宋翔公译。在论般若部类时,曾说到这部经,起初是没有编入「般若部」的。依译文来说,近于晋代的翻译。异译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八分)『那伽室利分』,为全经五七六──一卷,唐玄奘译。比对这两译,译文当然是唐译本通顺得多,但文字似乎有过删略。末后一段,「彼近事女所断我见,即非我见,是故如来说名我见」以下,体裁与『能断金刚分』相合。『能断金刚分』的「如星翳灯幻」一颂,也引为结论(20),这都是与旧译本不相合的。「清净分卫」,就是清净乞食。全经以乞食为线索,阐述如幻毕竟空寂的深义。(一)英首菩萨赞叹文殊 [p882] 师利(译作「濡首」)的善说深法。文殊为他说:法身(法界)如幻化,没有了不了,也没有言说。法界离心意识,无言说,无同异,无二而不是一。(二)文殊要入城乞食,先化菩萨去十方世界见佛,集十方菩萨来会;诸天也来了。又现入城的瑞相,王及大臣们都来奉迎(21)。(三)文殊为龙首(唐译那伽师利,即龙吉祥)说:「食想」,一切法空不可得,有什么可断的!菩萨不会与魔相诤,如幻化人,没有恐怯,也就没有可诤。无名姓无语言的,能证菩提。诸法无所有,无动摇,这样的没有发趣心,(文殊)未来当得菩提。龙首说:所说都是依于胜义的!这样解悟的,能解脱烦恼,破恶魔。文殊说:魔是不可破的;魔不可得,与菩提无异。菩提是遍一切处无碍,无所不在。无上菩提是不可证得的,想证菩提的,就是戏论。如以为是深义,也是戏论。(四)妙心菩萨(22)赞大士说甚深法,文殊说:这也是戏论。所以世尊告诫比丘说:「勿行戏论!于我所说寂灭法中……修习无得法忍」。(五)文殊答龙首说:生死本来如化,只因众生不了,所以流转生死。如了达生死如幻性空,就于佛法不退而成菩提。众生于佛法无所碍,众生都本来住于佛法。佛子──信行、法行……不退菩萨,住毕竟空无所得的,都能够信解。能信解的,不离苦提场、菩提座,坚固不动。(六)文殊赞龙首,证一切法无所得忍。龙首说:一切法无所得忍,是无起无证的。如无所得忍而可以起,那末谷响忍……虚空忍,都可说有起了!只要有一些执着,就是有所得。若观一切法依缘起,空无自性,无我我所,虽行而没有行想,如梦中游行一样, [p883] 才是趣菩提行。(七)龙首要「巡行」乞食,文殊说:行时,勿起举足下足想,勿生路想,城邑聚落、男女大小想!这样行,可以随意去乞食。龙首听了,入「海喻定」。妙心菩萨(23)想使龙首出定,尽一切神力,震动大千世界而龙首不动。龙首从定起来,对妙心说:身心有动的,才会觉到地动。佛与不退菩萨等,安住空、无相、无愿、寂灭,身心是不会动摇的。(八)文殊称赞龙首,可以随意入城「乞食」。龙首说:我得「大海喻定」,不再希求段食,唯求菩萨正行,成佛度众生。这都是文殊为我作善知识,应该向文殊致敬。(九)龙首邀文殊「同行」,文殊说:我于一切法无所行。妙心称赞文殊,文殊说:无缚无脱,谁能够解脱!(一0)龙首约文殊「东行」乞食,文殊说:幻化有什么东西南北?诸法本来无,本无也无所行,能离一切想。(一一)龙首说:文殊「非我侣」。文殊说:是的。菩提无侣,不与一切法为侣;如有侣的,那就是与欲为侣。龙首问:曾与幻化人谈论、行来坐起吗?文殊说:没有。一切如幻化,幻化本无,就离一切想念。菩萨受记成佛,也是响声那样无所住的。(一二)龙首说:入城去吧!怕要「过(食)时」了!文殊说:诸法没有过,也没有时,说什么时与非时(24)?圣者应求甘露法食,能住寿过一劫,没有想念,解空清净。这样,不再有杂食想。「无诸戏论,本性空寂」,菩萨应求这样的法食。(一三)龙首说:我听法食,就已经「饱」了。文殊说:如幻化,如虚空,有什么饱足!那一切众生都不依食住吗?文殊说:一切众生如幻化,有什么食与食者,只是众生不了达吧了!(一四)龙首说: [p884] 我的「饥渴永为已断」。文殊说:如幻化人本没有饥渴,也就无所谓断。(一五)龙首说:你「但说法界」。文殊说:法界无所有,不可分别戏论,如虚空的没有相可得。如有相可得,那如来般涅槃也有相可得了。一切法本性寂灭,无一法可涅槃的。凡夫不知道,以为涅槃有所灭,这才不能解脱,反而与菩萨、声闻起忿诤。这是长在臭秽中,不可能得解脱的。如以无分别心,随顺寂灭,趣向清净,就能如实知──了知如幻的寂灭清净。(一六)须菩提来了,听文殊说我都无说,就入了定。文殊对舍利弗说:须菩提入灭定,与法无诤。须菩提从定起,归向佛,称赞文殊的劝发。文殊说:一切法无劝无向,无谈论来去,一切法本空不可得。(一七)文殊说:一同去「乞食」吧!须菩提说:我不再入聚落,已离聚落等想了。那为什么有往来进止呢?须菩提说:如如来所化,有什么往来!文殊说:可以同去礼事世尊!我为大众设「清净食」──不可吞,非香味触,不属三界,也不离三界,清净食不是肉眼、天眼、慧眼所能见的。须菩提与舍利弗听了,就入灭定。文殊对妙心说:二位吃了无漏食,入无依无杂染定。(一八)从定起来,须菩提入优婆夷家乞食,说一切法本空。「伸手」,如幻而不可见,不可伸。「取钵」,优婆夷求钵而不可得。钵又现见了,优婆夷以饭食供养。优婆夷与须菩提论深义,须菩提入定观察,知道优婆夷已得了阿那含。(一九)文殊等乞食以后,乘神通回去。长者子善思发大心,文殊以法化导,善思得了法忍。(二0)大家回到祇园,向佛陈说一切。佛劝受持流通。 [p885]
6.『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梁僧伽婆罗sam!ghavarman译。异译有『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梁曼陀罗仙mandra译,编入『大宝积经』卷一一五──一一六『文殊说般若会』。唐玄奘译本,编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七『曼殊室利分』,二卷(25)。曼陀罗仙译本,与唐译本相同;僧伽婆罗译本,没有「一行三昧」,似乎是初出本。(一)文殊师利对佛说:我来,是要见如来的,而如来如如相;为了利益众生,而众生不可得。度一切众生,而众生界不增不减。众生界如佛界,是不可思议,依空而住的。(二)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于一切法不增不减。修般若波罗蜜,是不见一切的;如来自觉一切法空,也是这样。不见法应住不应住,不见可思议不可思议,不见三乘差别,不见佛,不住佛乘,不得无碍智,不坐道场。现见一切法住实际,身见的如相,就是实际。舍利弗、弥勒、无相优婆夷,都赞叹听深般若,而能不惊不怖的。佛说:这样的人,是住不退地,具足六度,能为人分别开示的。(三)文殊说:我不得无上菩提,也不住佛乘,不以无相法修梵行。观声闻乘是非凡非圣……非见非非见。文殊对舍利弗说:观佛乘,也不见菩提,不见修行,证菩提者。观佛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就是菩提。「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般若波罗蜜是难以了知的,菩提实没有法可知。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菩提。一切法空中,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佛不证法界。逆罪,一切业缘,都住于实际,所以不堕地狱,也不入涅槃;犯重比丘与清净比丘平等。说不退法忍等密意。(四)文 [p886] 殊对如来说:佛不证菩提,菩提与五逆不二。我不以如来为如来,也没有怀疑如来。一切佛同一相,所以没有出世的,也没有入涅槃的。心相不可思议,所以佛与凡夫都是不思议的。如来最胜,得不思议法,说法教化,而众生与法都不可得。佛是无上福田,而福田相不可得,善根也不增不减。(五)文殊说:思议与不思议,都不可说。初学的渐习不思议三昧,久习成就了,没有心相而入定。众生都成就不思议定,因为一切心相非心,所以名不思议定。佛称赞文殊,应这样的安住般若!文殊说:般若是无住无相的,般若就是不思议、法界、无生无灭界;如来界与我界,无二无别。所以修般若波罗蜜的,不求菩提;菩提离相,就是般若。不可思议、无知无着,是佛所知的。这样的知,就是佛智,不退智。如金矿要经过冶炼,不退智也要从行境而不着不动中显现出来。能这样解的,名为正信。(六)佛为大迦叶说:凡听闻这一法门的,在来生中,听到这样法门,就会欢喜信解的。佛对文殊说:我行菩萨道时,要住不退地,成佛道,都由于修学般若。所以,要得一切功德的,应当学般若波罗蜜。文殊说:正法是无为无相无得的,怎么能学呢?佛说:这样的知一切法相,就是学般若。(七)佛说:得菩提自在三昧,能照明一切佛法,知一切佛名字,一切佛世界无障碍,应当如文殊所说的般若而学。般若是菩萨行处,是没有名相,如法界那样的没有分数。(八)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证佛道。修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动摇,无障碍。应该先系念一佛名字(26),念念相续,能见三世一切佛。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平 [p887] 等,所以入一行三昧的,能知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总持一切法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及一相;信忍一切法都是佛法,也能速证佛道。佛道不从因得,也不从非因得;能这样的信解,就是出家,真归依处。(九)佛对文殊说:如为人说法,应该说:般若波罗蜜中,没有声闻法,佛法,也没有凡夫法。文殊说:我会这样说:般若没有诤论相,怎么可说?一切法同入实际,阿罗汉与凡夫法,不一不异。听法,应如幻人那样的没有分别。(一0)佛赞叹说:要成就佛法,应当这样的学般若。学般若波罗蜜的,决定成佛,不堕二乘。帝释天散华供养,愿般若永久的流通在世间。
7.『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梁曼陀罗译,编入『大宝积经』卷二六、二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27)。(一)文殊说:法界体性因缘不可说。文殊为舍利弗说:约法界体性,论染与净,系缚与解脱(世谛第一义谛)。(二)二百比丘听了,愤然而去。文殊化一比丘,与他们谈论。求心不可得,使他们悟解无染净、无缚脱的深义,得到了无漏解脱。(三)二百比丘回来,脱衣来供养文殊;为舍利弗说无得无觉。(四)文殊为阿难说:一切法如化,如化的调伏,是正调伏。增上慢与无增上慢。(五)文殊为宝上天子说:菩萨如实说受记,一切智心得自在。受记,向与得,说法,佛出世,知恩报恩。菩萨初发心,久行,不退转,一生菩萨。菩萨不生,于一切得自在。(六)佛为宝上天子授记,成佛时说无尽主陀罗尼。天子为阿难说受记。(七)魔来,自说听了菩萨授记,非常的愁恼。文殊对他说:「菩萨成毕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罗蜜」,魔是 [p888] 无法留难的。(八)文殊使魔与舍利弗,化作如来相,共论「菩提」。(九)四方各有千菩萨,乘空而来,是文殊过去所教化的,发愿守护正法。诸天、文殊、如来,护持流通。
8.『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一卷,唐菩提流志译。菩提流志的又一译本,名『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二卷(28)。(一)文殊师利答佛说:无差别,空,无为,是佛的境界。佛境界,应当于一切众生中烦恼中求。烦恼性就是佛境界性,所以说佛住平等性。烦恼不离空而有,所以离烦恼而求空,不是正行。自以为出离而见他有烦恼的,就落于二见。正修行是无所依的,无为是不堕于数的。一切如幻化,不能说证与不证。文殊对须菩提说:佛境界,与声闻的心解脱,没有证不证一样。为初学人说法,不能怕他惊疑,只说些浅义;如医生治病,不能只用些平淡药一样。(二)文殊答须菩提说:一切乘法,都是我所乘的;我也住凡夫地。一切法性平等,如虚空无差别。依一切法毕竟空中,安立种种地相,而不是空有差别可说。菩萨的智慧方便,证入而又还出;不堕二乘地,名为佛地。五蕴是世间,知五蕴空无我,不着世间,就是超出世间。(三)二百比丘听了,得漏尽心解脱,脱下衣服来供养文殊。比丘们答须菩提说:若有得有证,是增上慢人。(四)善德天子请文殊往兜率天说法。文殊现神通力,善德等都以为已到了兜率天上。佛对善德说:这是文殊的三昧神通,并说文殊的广大神力。(五)恶魔见文殊的神通变现,欢喜赞叹,说咒护持弘法的法师。(六)善德往兜率天集众,文殊升兜率天说法:菩萨 [p889] 住四法,能成就八法:持戒、多闻,禅定、般若,神通、大智,寂静、观察,每法都以八法解说。次说:依不放逸,能得三乐……得波罗蜜三伴行。依不放逸,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入究竟清净。(七)文殊为善德天子说:菩萨的修道;菩萨的去来之道。(八)因善德的启问,文殊放光,大众都见上方一切功德光明世界,普贤如来的庄严法会。普贤如来国土的菩萨们,来娑婆世界,与文殊及大众,一同去见释迦佛。──以上,先后译出的八部经,是文殊为主体的,文体都是长行。以下三部长行,文殊所说的,只是一部分。
1.『首楞严三昧经』,后汉支娄迦谶初译。现存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的『首楞严三昧经』,二卷(29)。经说十住地菩萨所得的首楞严三昧,坚意菩萨为当机者,多为天子们说,多说大菩萨的方便行。卷下,部分与文殊有关。(一)文殊举所见的──但有菩萨僧,但说不退转*轮的一灯明国土问佛。佛说:一灯明世界的一切功德光明佛,就是释尊自己,一灯明是自己的净土。(二)迦叶说:声闻自以为智慧,其实是一无所知。文殊说:十法行名为福田,声闻在有菩萨处,不得名为福田。多闻是闻一而解一切,阿难也不能称为多闻。(三)文殊知道二百菩萨天子,想退取辟支佛乘,所以说:过去,我在三百六十亿世中,都以辟支佛入涅槃。那时辟支佛有度化众生的因缘,所以示现辟支佛,入灭尽定。有以为我灭度了,不知辟支佛的涅槃,不是真灭。二百天子听了,就不退无上菩提心。(四)佛对迦叶说:文殊在久远劫以前,在南方平等 [p890] 世界,作龙种上佛,那是住首楞严三昧的势力。
2.『诸佛要集经』,晋竺法护译,二卷(30)。本经的「前分」,因弟子们不能专精修行,所以佛示现三月燕坐。如有来见佛的,嘱阿难代为教导:佛法难得,离邪见,依四依,十二因缘,四圣谛,三世平等,除三界,三解脱门,观阴(界)入──『阿含经』所说的要义。然后佛化身到普光世界、天王如来处,与十方浊世的诸佛,共说「诸佛要集」:如真谛尊崇诸法,发菩提心,六波罗蜜,十地,字门,一乘,佛──『般若经』的要义。「后分」是以文殊菩萨为主的。(一)文殊约弥勒与辩积菩萨,去见天王佛,听法;弥勒与辩积,都以佛不可见,法不可闻,不愿意同去。 (二)文殊去见天王佛,佛以神力,使文殊住在铁围山顶。文殊以神力,越过了无量世界,却还在铁围山顶。文殊在山顶修四意止,诸天来供养;文殊为光明幢天子,说无所行,离尘劳[烦恼]、法界、本际与无本[如],无所依如虚空。愚痴凡夫所得的神足,不是佛菩萨缘觉声闻所得的。(三)诸佛说了「诸佛要集」,都回去了,天王佛才召文殊来见。文殊对于自己被移往铁围山,而离意女却一直坐在佛前,深感不解。天王佛说:文殊发心来见佛闻法,三事有碍。佛反问文殊:以什么眼见佛,什么耳听法?文殊默然为答。佛说:离意女入普法离垢光三昧,没有佛想、国土想、法想、众生想,而遍在十方国土见佛、闻法、化众生。(四)天王佛对文殊说:三千世界中,充满了一切佛,但菩萨们只见我一佛,听我说法。佛法身如虚空,是五眼所不能见的。所以诸 [p891] 佛来会,也是如来的神力示现。(五)文殊尽一切神力,都不能使离意女出定。天王佛说:佛以外,唯有下方锦幢世界的弃诸盖菩萨,能使他出定。佛放光感召,弃诸盖与众菩萨来,隐身不现。文殊于一念间,得解了一切诸身三昧。弃诸盖现身,与文殊问答:虚空界没有入定,也没有出定。(六)佛令离意女出定。离意女答文殊说:一切法本净,般若波罗蜜除一切想,不自念入定,也不念起定。一切法如虚空,不离虚空。不礼佛,发菩提心,智慧相应,得法忍,被弘誓铠度众生,佛出世,出家受具足,信乐解脱,辩才无碍,无生,修行,成佛──答复了一连串的问题。(七)天王佛说离意女当初发心,及未来成佛。 (八)天王佛赞弃诸盖菩萨。文殊不如离意女,离意女不如弃诸盖,因为文殊从离意女初发心,而离意女是从弃诸盖初发心的。(九)释迦佛以经典,付弥勒流通。
3.『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晋竺法护译。异译名『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31)。本经以那罗延(或译「钩锁」)菩萨为当机者,以佛的身力为序起,说菩萨所行的集一切福德三昧。卷下,文殊说法。(一)文殊为那罗延说:菩萨为什么修行菩提,怎样的修行菩提!(二)离魔菩萨说菩萨行──遍行一切众生行,一切魔行,声闻、缘觉行。文殊说菩萨的正行。佛以从然灯佛授记,得无生忍,证成文殊的所说。(三)文殊为那罗延说所作已办。常精进菩萨也说所作已办。又说:菩萨为了化众生,应该精进的修集一切功德。(四)那罗延赞叹得 [p892] 集一切福德者的功德。文殊答那罗延说:菩萨要修集一切福德三昧的,应该修学的法门。听到三昧而没有诽谤的,「当说是人名为出家,能不失是法界体性」。这样的菩萨,住于四处──四梵行。大慈大悲,是菩萨所有的。
以下的经文体裁,是长行与偈颂(或重颂)杂出的。其中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主体的,有『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 『如幻三昧经』 ,『文殊师利巡行经』──三部。
1.『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异译为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大方广宝箧经』 ,三卷(32)。(一)文殊为须菩提说:声闻非佛法器;诸法虽是同等的,但随缘有差别。菩萨为一切佛法器,不增尘垢,不损佛法。在慧光中,一切尘垢都是佛法。并解说空与寂、愚与智、圣贤、解脱的意义。须菩提赞叹。(二)文殊解说佛所说的:「求利义而不得义,不求利义而得义」;一切法悉是佛法。须菩提称叹。文殊所说的,新学菩萨听了,不恐不畏。文殊举师子子、鸟子的比喻。文殊说恐畏的原因;菩萨有智慧方便,所以知贪身[我见]而不得道证。(三)如来举三十二比喻,赞扬菩萨智慧方便的德用。(四)佛为须菩提说本净,法界不知法界。须菩提答文殊问:法界无碍,智慧无碍,而声闻的辩才有限碍。(五)舍利弗说:文殊在无央数佛前说法,使佛的大弟子无言可答。曾与文殊东游,到喜信净世界。佛在宴坐,弟子圣智灯明为大众说法。文殊在光音天发大声,圣智灯明听了,恐怖堕地。圣智灯明以清净见佛、礼佛、亲近、问讯、请问文殊; [p893] 文殊以圣谛、二谛反问他,并指圣智灯明有怖畏心,菩萨是不畏不厌,心得解脱。智慧非有为与无为。文殊说:「一切诸法是寂静门」,并为法勇菩萨解说。(六)舍利弗说:曾与文殊西游,经大火充满的佛土,赖文殊的神力而过去。自己的神力,比文殊师利,如小雀与金翅鸟那样。(七)舍利弗说:曾与文殊南游,见种种佛土。文殊说:观佛国,应如虚空一般。逆罪不能污心;入法界本净,名无所受住法门。(八)阿难说:天大雨七日,佛命文殊为僧众乞食,受到魔的娆乱。文殊降伏恶魔,使魔赞叹施与文殊的功德,并使魔持钵前行。大众得到饱食,魔化四万比丘来争食,过饱而倒在地上。文殊说:佛法中没有种种毒;并开示佛法的内容。佛说:末世有这样不如法的比丘;比丘们自起魔事,不是恶魔所能破坏的。(九)大迦叶说:文殊初来此世界时,安居三月终了,才到僧中来。文殊说:三月在舍卫王宫中,淫女、小儿中。迦叶挝楗椎,想逐出文殊,却见十方界都有迦叶,想逐出文殊而不可能。佛说:文殊在三月中,教化宫中的采女;五百童子、童女,都得到不退。文殊为迦叶说:教化众生的不同方便,度一切众生而无所度。菩萨被三十二功德铠,不是二乘所能及的。(一0)富楼那pu^rn!amaitra^yan!i^putra说:自己在三月中说法,不能开化异道一人。后来,文殊化了五百异道,领他们去萨遮尼犍子satyakanighan!t!haputra 那里修学,受到大家的尊敬。文殊为大众说佛的功德,上中下善,使五百异道远离尘垢,八千人发菩提心。大家到祇园来见佛;文殊所化的五百人,在佛前说自证法。(一一)住增上 [p894] 慢的二百比丘听了,以为违反佛说,就起身走了。文殊说:心有所著的,住二相的,才以为相违反了。于是在二百比丘前,化作大火、铁网、大水,使他们无法越过。他们回祇园问佛,自己证了阿罗汉,怎么不能越过大火等?佛对富楼那说:不脱淫怒痴火的,堕在见网的,没溺在恩爱中的,怎能度过大火、铁网与大水呢?烦恼是虚妄不实的,观十二因缘起灭,身心如幻,能知一切法不生。二百比丘听了,心得解脱。(一二)萨遮尼犍子来见佛,嫌佛夺去他的徒众。会中有胜志外道,以求醍醐等譬喻,呵责萨遮尼犍子。然后,万二千异道,随尼犍子回去;其余得道得神通的,出家为比丘。佛告胜志说:万二千尼犍,在弥勒佛的初会数中。萨遮尼犍子也有信解,只是我慢而放不下成见。文殊为胜志说:没有增上慢的,心无分别,听了一切音声,都不忧不喜,不瞋不爱(一三)。佛为胜志说菩萨行──精进与不放逸。胜志听了,得无生忍;佛为他授记。胜志在佛前,说「不坏法界偈」。
2.『如幻三昧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异译『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魏毗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译。又『善住意天子经』,四卷,隋达磨笈多(dharmagupta)译,今编入『大宝积经』卷一0二──一0五『善住意天子会』(33)。(一)文殊想弘扬深法,所以入离垢光严净三昧,放光照十方世界,感召十方的菩萨到灵山来,雨华作乐,供养如来。(二)大迦叶见了问佛,佛说:十方菩萨来,遍入隐身三昧,是二乘所不能见的。大迦叶、舍利弗、须菩提,入二万、三 [p895] 万、四万三昧,求见诸菩萨,却不能得。须菩提赞叹菩萨道。(三)文殊入三昧,化无量数菩萨,为三千界诸天子,以偈说法。诸天子都来灵山,香华供养。(四)天子们到文殊的住处。文殊与善住意天子论法:无说、无听,退转与不退转,如来如虚空。(五)文殊与菩萨们来见佛,说偈赞叹。(六)文殊入降毁诸魔三昧,使魔宫失色,魔众都现衰老相,心里非常恐怖。化现的天子们,劝魔众来见救护一切众生的佛,佛安慰他们。文殊与菩萨众来见佛,自说初得降毁诸魔三昧的因缘。文殊说:有二十事,又六种四事,能得降毁诸魔三昧。佛对舍利弗说:文殊不但在这三千世界,十方界诸魔如有娆人的,都以此三昧降伏他。文殊承佛的慈命,恢复了众魔的本形;为魔说六根缘着无所有。(七)文殊与十方界的菩萨们,都显现不同的自身。(佛入佛庄严三昧,使来会的菩萨,见释迦佛土,都与自己的本土一样。文殊说:「一切诸佛皆为一佛,一切诸剎皆为一剎,一切众生悉为一神,一切诸法悉为一法」)(34)。(八)佛为文殊说:「菩萨」,「初发心」。文殊说:菩萨能发淫怒痴的,才是初发心。文殊为善住意说:凡夫不能发淫怒痴,佛、菩萨、声闻、缘觉才能发。如鸟行虚空,于一切法无依、无着、无取、无碍,才是真实发心。佛为舍利弗说:发心与无生忍平等。文殊为大迦叶说,所作不难。佛为文殊说「无生法忍」。(九)文殊为善住意天子说:入十道地。出家法──发出家心,除须发,着袈裟,思量(作不作),受具戒,住戒学,净福田,知节限[头陀行],观四谛,修道品,修行[禅]──都依无法可得,从遮遣来显示深 [p896] 义,举舍利弗的自证为证。(一0)文殊为善住意说:利根,字句,总持,(顽钝)无所得。(一一)五百菩萨诽谤这样的深法,现身堕地狱。由于听了深法,所以能速得解脱,胜过取相修行的。(一二)文殊为善住意说梵行:不受[取]不修;不执刀剑害众生命;等行黑法,不修白业;伤人剑击其头:离佛法僧──是行梵行。(一三)文殊为善住意说:无反复,无所住,沙门,心不刚强,不供佛植善根。(一四)文殊入如幻三昧,善住意见十方国土,文殊现种种身而说法。(一五)五百得神通菩萨,知道过去生所犯的逆罪,不能得法忍。文殊执剑迫佛,佛说「住!住!」,「勿得造逆,当以善害」!五百菩萨悟一切法如幻无我,说偈赞佛。那时,十方都震动。(一六)文殊为舍利弗说:无业无报,一切如幻。执剑向佛,如一心念佛,三毒即得解脱那样。(一七)诸菩萨请文殊去本国说法。其实,文殊遍在十方界说法,如日月临空,光明普照。(一八)赞叹这部经的功德。佛以神力护持,文殊说诚谛誓言。佛为弥勒说:文殊与善住意天子,受得这一法门,已经七百万阿僧祇劫。付嘱流通。
3.『文殊师利巡行经』,一卷,魏菩提流支译。异译『文殊尸利行经』,一卷,隋阇那崛多译(35)。(一)文殊巡视诸比丘房,见舍利弗(等)入禅,为他说无依、无念、无所取舍的禅法。这是一般声闻所不能的,如能契入的,是真声闻。(二)五百比丘以为文殊所说的,不合所修的梵行,想起身退去。文殊为舍利弗说:文殊是不可得的,法是非智所知,非识所识的。四百比丘得 [p897] 漏尽;一百比丘起恶心,堕大地狱。(三)佛说:堕地狱的一百比丘,由于听闻深法,所以速得生天,在弥勒法会中得解脱。(四)舍利弗赞叹文殊。文殊说:真如、法界、众生界,都不增不减。无所依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解脱。如来印证说偈,赞叹这甚深法门。
以下,长行与偈颂杂说,而文殊所说仅是一部分的。
1.『慧印三昧经』 ,一卷,吴支谦译。异译『如来智印经』,一卷,宋失译。『大乘智印经』,五卷,赵宋智吉祥等译(36)。(一)佛入慧印三昧,佛身、衣、座都不见了。依文殊所说,舍利子等都入三昧去推求,都不能见。再问文殊,文殊说:等一下,佛就要从三昧起来了。(二)佛命可意王[喜王]菩萨,文殊师利及六十贤者,留在世间护法。佛为文殊等说「法」的意义(37)。(三)佛对文殊说:要成就佛菩提的,应该学慧印三昧。我在然灯佛时,就已成就了菩提,为了三事─ ─作佛事,度众生,不违本愿,所以还留在世间。
2.『须真天子经』,四卷,晋竺法护译(38)。(一)佛答须真天子所问的菩萨事──三十二事,每一事都以四法来解答。(二)文殊为须真天子,重答菩萨的三十二事。又说「法」的纯淑,「心」的时与非时。(三)文殊答声闻诸大弟子所问的:八惟务禅,无碍慧,神足,知他法行,说法,乐禅,持法藏,天眼,诸根寂定,利根,分别经法,四无碍,净戒,多闻。弟子都称叹菩萨如大海,自己如牛迹水一样。文殊说:弟子们的确没有贡高心,但菩萨却应该贡高,赞誉大乘而 [p898] 轻毁弟子乘。(四)文殊答须真天子所问的:菩萨发道意。一切(法皆是佛法)皆当成佛。空行,无所有。修习。意不妄信;除须发菩萨不入众,不受他教。菩萨畏与无所畏。菩萨住于道。一切世间所入的,是菩萨行。菩萨精进行。菩萨行。住于道的菩萨行,胜过声闻、辟支佛,而能入持信、持法、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佛、多陀竭[如来]、匐迦波[薄伽梵]、三耶三佛[正遍知]、世多罗[教师]、凡人法、贪淫法、瞋恚法、愚痴法、生死法、灭度[泥洹]法。(五)文殊为须真天子,颂说智慧与善权。(六)文殊为须真天子说:道类,道处,道相等,而归于菩萨道从爱欲中求。一切法无差别,法界平等清净如虚空。又答:菩萨辩才,分别诸法,菩萨为导师,菩萨于一事知无数事。现入三品。菩萨住于闲,也住于懅。文殊因须真的赞叹,说菩萨等于淫怒痴,等于解脱,所以不厌世间。(七)大众赞叹:能受持的,就是持戒清净,见佛,转*轮;是沙门、婆罗门,是除须发受大戒的。
3.『须摩提菩萨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唐菩提流志所译的,编入『大宝积经』卷九八『妙慧童女会』(39)。在『大正藏』中,还有两部异译:一、唐菩提流志所译的『须摩提经』,一卷。与『妙慧童女会』对比起来,只缺少了「天雨妙花,……六种震动」,共三十四个字(40) ,这不能说是菩提流志的再译。二、姚秦鸠摩罗什译的『须摩提菩萨经』,一卷。传说的罗什译本,文字与竺法护译本相同,只是增多了一段──「女意云何?法无所住,……使立无上正真之 [p899] 道」。这一段,出于竺法护所译的『梵志女首意经』(41)。所以,这不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应该从大藏中删去!须摩提女,年仅八岁,问菩萨的十事;发愿成佛。经中,须摩提以甚深法,答文殊师利。佛说:文殊本从须摩提发心。文殊为须摩提作礼。
4.『大净法门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隋那连提耶舍所译的『大庄严法门经』 ,二卷(42)。(一)上金光首淫女,与无畏间(异译作「上威德」)长者子,驾车去游园,很多人贪染淫女,都跟着走。(二)文殊师利化作少年,穿着光彩的衣服。上金光首见了,起贪着心。知道文殊是菩萨,菩萨是能满足他人希求的,所以就向文殊乞求美妙的衣服。文殊劝他发菩提心。为上金光首女说:自身就是菩提;自身──五阴、四大种、六入(十八界)平等,觉知平等,就是菩提。(三)上金光首发心,归依,受持五戒。自说不了平等而习淫色。知道烦恼(欲)是虚妄的,烦恼能生菩提──烦恼不动不坏,见烦恼的就是菩提。菩萨能知烦恼性,能教化众生不为烦恼所恼乱。圣慧不与烦恼合,不为烦恼所碍。知烦恼性空,所以不怖烦恼,在烦恼中也不为烦恼所染污。(四)文殊为上金光首说:菩萨离烦恼;菩萨最胜精进;菩萨方便。(五)佛在灵山,遥赞文殊的法门。诸天与王臣大众,都到文殊处来。大众见了上金光首,不再起贪欲。女答文殊:正见烦恼本净,于烦恼得脱,所以众生于我身不再起欲念。文殊说火喻,说明「自性清净,客尘烦恼生而不能染」。(六)上金光首承文殊的威德,为大众说法──正见、发心、六度、四无量、无诤 [p900] 、降魔、教化众生、法供养。(七)上金光首请求出家,文殊为他说出家法。(八)上金光首与长者子同车,如母子一样,没有欲意。临行,上金光首说偈──离三毒的本性清净。跟随者都散了。女在车上,示现死亡,变坏。长者子惊怖,文殊使树木流出法音:三界是虚妄不实的,没有可贪着的,也不用恐怖。(九)长者子生善心,将女尸弃了,来见佛归依。佛说:应放舍恐怖。一切法虚妄不实,如幻如化,菩萨应当从烦恼性求菩提。烦恼性空,心没有分别,就是菩提。菩萨应觉了自心的本净,也就觉了一切众生心(一0)上金光首作伎乐而来,长者子知道是无起无没,示现有生死。佛为上金光首与无畏间长者子授记作佛。
5.『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分十二品,晋竺法护译(43)。佛在灵山,阿耨达龙王来问佛法。龙王请佛,半月在龙宫中,受供养,说法。卷三第八品中,(一)濡首童子从下方宝英如来的宝饰世界,到阿耨达龙宫来。(二)濡首与大迦叶问答:宝饰世界有多远?经多少时间?论到心解脱与菩萨的大辩。(三)濡首为智积菩萨说:如来方便说三乘。智积答大迦叶说:宝英如来从一法出无量义,但说菩萨不退转*轮。(四)濡首为阿耨达龙王说:正观如来。菩萨应修的善行 ──等行,无所行而行。菩萨的不起法忍。菩萨应修向脱(方便慧)。以下,须菩提与龙子论法;佛为龙王、龙子授记。然后还灵山,以经付嘱慈氏、濡首童真及阿难,流通未来。
6.『无极宝三昧经』,二卷,晋竺法护译。东晋祇多蜜gi^tamitra再译,名『宝如来三 [p901] 昧经』,二卷(44)。本经是以宝(如)来菩萨为主的,文殊仅是参加法会的一人,但文殊参与活动及说法的地方不少。(一)文殊启问,佛说宝如来佛剎的功德庄严。(二)佛为文殊说法;文殊说颂。(三)佛为文殊说:在法会中的,都得到宝如来三昧。(四)应阿阇世王请,入宫去受供,文殊等让宝来先行。(五)文殊为宝来说:佛菩萨威神所化的乐,是不可知的。(六)文殊为宝来说:新学菩萨得到了九法宝,就能得无极法。文殊说偈:佛笑如化,本来寂灭。(七)宝来为文殊说:九法宝能得解脱慧。一切如化,化无所处──没有化本、化主。文殊说偈:一切如化,一切不可得。
7.『诸法无行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异译有『诸法本无经』,三卷,隋阇那崛多译。这两部译本,大义相符。『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赵宋绍德等译(45)。宋译本的意义,有些恰好相反,显然是经过了后人的修改。这里,依前二译。(一)师子游步菩萨请说诸法如虚空的「一相法门」。佛以颂答:贪瞋痴如虚空;明与无明不二;众生性就是菩提性。有自称菩萨的,不知道实相,只是读诵、威仪、文颂。有的说法空,却恶心诤论。有的「我慈悲一切,成佛度众生」,却忿恚而常求他人的过失。那里有「慈悲而行恼」的!「互共相瞋恚,愿生阿弥陀」的!悭着檀越的,嫌别人多住愦闹的,都不是勤行佛法的人。真求佛道的,日夜礼佛菩萨,不说人的过失。「应当念彼人,久后亦得道,次第行业道,不可顿成佛」。如知道音声无性,能入无 [p902] 文字的实相法门,那贪瞋痴就是无量,佛说与邪说无别了。(二)当时,听众得法益的极多。佛说:不能契入这深法门的,虽长久修行,也还是可能断灭善根的,所以举佛的本生:有威仪法师,持戒得定得神通,诵律藏,苦行,常住在塔寺(阿兰若处)。净威仪法师持戒清净,于无所有法忍得方便,常人聚落去教化众生。有威仪不满净威仪的常入聚落,诃责为毁戒的杂行比丘,因此堕地狱,这就是释尊的前生。所以,不应该瞋恨,不应该平量人。一相法门,能灭一切业障罪。(三)佛为文殊说:见贪瞋痴际就是实际,一切众生即涅槃性的,能灭一切业障罪。(四)佛为文殊说:众生妄想分别,在佛法中出家。分别是善、是不善,应知、应断、应证、应修,舍一切有为法而修行,自以为得阿罗汉,命终堕地狱中。行者应正观四谛、正观四念处、八圣道分、五根、七菩提分。(五)佛应文殊的请求,说陀罗尼──不动相[鸡罗]、种性[种子]法门。(六)文殊说不动相。对于问佛法的,教他勿取勿舍,勿分别诸法。诸天子赞叹文殊,文殊却说:自己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愚痴尸利,是凡夫、外道、邪行者。(七)佛为华戏慧菩萨说「入音声慧法门」。文殊说:一切音声空如响,所以一切音声平等。(八)文殊说宿缘:喜根菩萨比丘,不赞叹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但说诸法实相──贪瞋痴就是诸法性。胜意菩萨比丘,持戒行头陀行。胜意到喜根的在家弟子家里,说喜根的过失──淫怒痴无碍,受到喜根弟子空义的难问。胜意不得入音声法门,所以毁谤喜根。喜根在大众中,说「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于是三事中,无量诸佛 [p903] 道」等一相法门颂。胜意比丘堕地狱,然由于听闻深法,后世得智慧利根,这就是文殊的宿缘。(九)佛护念法门,于未来世流通。
8.『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唐实叉难陀译;编入『大宝积经』卷五八──六0『文殊师利授记会』。又『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三卷,唐不空译(46)。(一)佛入王舍城。化菩萨说偈赞佛,劝大众发心。大众赞叹。(二)佛为弃恶菩萨说:常行大悲,发无上菩提心,能随愿庄严佛土。佛为弃恶授成佛记。(三)佛到阿阇世王宫受供,为王说离忿瞋、无智的正道。(四)佛回灵山。放光,召集十方的菩萨众,使弥勒敷座而坐。(五)佛为舍利弗说:如成就四法,能随愿庄严佛土。又说从一法到十法,能随愿严净佛土。又说净土十愿。如成就三法,速成佛道,随愿严净佛土。听众发心,佛为大众授记。(六)师子步雷音菩萨与文殊问答:文殊什么时候成无上道?发菩提心以来几久了?佛说文殊的发心因缘。(七)师子步雷音与文殊问答:文殊具备了十力、十地,为什么不成佛?得法忍以来,没有一念想成佛,那为什么劝众生发菩提心?什么是平等证得?(八)文殊为师子步雷音,说佛土庄严的本愿:1.无碍眼所见到的,都是自己所化度的;等一切都成了佛,文殊才成佛。(佛说:文殊所见的佛土,无量无数)。2.合恒河沙数世界,成一佛土。3.菩提树量等十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4.菩提树下成佛,不起座,化身遍无数剎土,为众生说法。5.没有二乘与女 [p904] 人。(佛说:文殊成佛,名普见佛)。6.菩萨众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佛,声闻、缘觉,及贫乏、恶趣,然后还本土受食。7.衣服;8.受用的资具,都这样的供养。没有八难众苦,没有犯戒的。(佛说:文殊的佛土在南方,名离垢心)。9.佛土的妙宝、妙香充满,随菩萨所愿而见。光明遍照,没有昼夜、寒热、老病死。菩萨一定成佛,没有中间入灭的。空中的乐音,流出六度,菩萨藏的法音。菩萨能随愿见佛断疑。(菩萨与诸天赞叹)。10.愿一切佛土的庄严,合成一佛土。(九)佛说:文殊佛土的严净,胜过西方无量寿佛土,与东方的超立愿世界相等。佛入三昧,大众都见到了超立愿世界的严净。佛为大众授记。超立愿世界的四大菩萨──光英、慧上、寂根、意愿,到此土来。(一0)文殊为慧上菩萨说:一切法幻化生灭,即不生灭,名为平等。学平等法,一定成佛。慧上菩萨们,各说「一相法门」。(二)师子步雷音与文殊问答:文殊佛土中,有多少菩萨?佛的寿命多少?佛为师子步雷音说:菩萨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多;佛寿无量,超过无量世界的微尘数多多。(一二)弥勒等称赞文殊的功德。佛说法门的功德,劝受持流通。
9.『维摩诘经』,现存汉译三本:一、『维摩诘经』,二卷,吴支谦译。二、『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三、『说无垢称经』,六卷,唐玄奘译(47)。这部经以维摩诘长者为中心,与维摩对论的是文殊。(一)佛在毗舍离庵罗园。长者子宝积来,奉献宝盖;三千世界及十方佛说法,都出现于虚空的宝盖中。宝积赞叹佛的神力。(二)佛为宝积说净土行。舍利弗 [p905] 怀疑,释迦怎么会是秽土?螺髻梵王说:他见释迦佛土,清净庄严。佛现神力,大众都见释迦佛土的严净。(三)维摩诘长者,为众生的尊导。身体有病,有来问病的,就劝大众应求法身,发无上菩提心。(四)佛命大弟子去探病,大弟子都举出过去的事例,不能与维摩诘对论。弥勒等菩萨,也都叙述过去的本缘,不能去探问。文殊师利受佛的慈命去问病,菩萨、声闻、天人等同行。(五)维摩诘答文殊说:众生有病,所以菩萨也有病。佛土是空的;魔与外道,都是侍者。菩萨应安慰有病的菩萨。有病菩萨应该调伏自己;能调伏自己,也要调伏众生。菩萨的缚与解。菩萨不住凡夫行、声闻行,不舍菩萨道,是菩萨行。(六)舍利弗想念床座,维摩诘责他:求法的,应于一切无所求。维摩诘现神力,从东方须弥灯王佛土,借来了三万二千高广的师子座。在维摩小室中,却不觉得迫迮。新发意菩萨与大弟子,为须弥灯王佛作礼,才能升座。维摩诘从小室能容高广的师子座,说到佛菩萨有「不可思议解脱」,有说不尽的神力。大迦叶称叹,自恨对大法不能契入。维摩诘对迦叶说:十方世界作魔王的,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七)维摩诘答文殊说:菩萨观众生如幻化,能行真实慈悲喜舍。在生死怖畏中,应依如来功德力。度众生,要除灭众生的烦恼;烦恼归本于无住。(八)天女散华,弟子的结习不尽,所以华都着在弟子身上。天女答舍利弗说:一切是解脱相,淫怒痴性就是解脱。虽以三乘化众生,而但爱乐佛法。住在维摩诘室十二年,但闻大乘法。室中有八种未曾有法。求女人相不可得,有什么可转的?天 [p906] 女变舍利弗为天女,自己却如舍利弗,问他为什么不转女身!相是无在无不在的。没有没生,也没有无上道可得。(九)维摩诘答文殊说:菩萨行于非道,就是通达佛道。文殊答维摩诘说:烦恼是佛种。大迦叶称叹,自恨不能发大心。(一0)维摩诘为普现色身说:自己的「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奴仆、象马车乘」。以善巧方便,普度一切众生。(一一)文殊等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一二)维摩诘化一菩萨,到众香世界,从香积佛乞得满钵的香饭;众香世界的菩萨,也跟着来。饭香遍满,大众受用香饭,饱满安乐。香积佛以众香化众生,释迦佛说善恶业报。此土的菩萨,大悲坚固,以十事善法摄化众生,是其他净土所没有的。菩萨成就八法,才能在秽土中,没有过失而往生净土。(一三)文殊、维摩诘等,同到佛住的庵罗园。维摩诘说香饭的功德。适应众生的烦恼,不同佛土以不同的方便作佛事,名「入一切诸佛法门」。佛土、色身、功德、寿命、教化,好像不同,其实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一四)佛为众香世界的菩萨,说「有尽无尽解脱门」。(一五)维摩诘说正观如来。为舍利弗说:诸法如幻,是没有没生的。佛说:维摩诘是从阿!b粊佛妙喜世界来的。维摩诘现神足,接妙喜世界到此土,大众都见妙喜世界的严净,愿意生到那里去。(一六)释提桓因发愿护法。佛说持经的功德,举过去月盖王子(说「法供养」)授记事。佛嘱弥勒于未来流通经典,并说新学与久行的不同。
10.『阿惟越致遮经』,三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不退转*轮经』,四卷,北凉失译。『 [p907]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六卷,宋智严译(48)。文殊发起了这一法会;佛说的主要意义,是依一佛乘而方便说三乘行果。大弟子们听了,自称「吾等今日圣道具足,不违大意,降弃魔怨。备究五逆,得悉五乐,成就邪见,舍离正见。吾等今日已害无数万千人命,悉成佛道,至无余界而已灭度」。这些密语,由文殊为大众解说,得到佛的称赞(49)。
11『大宝积经』卷八六‧八七『大神变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隋阇那崛多所译的『商主天子所问经』,一卷,是『大神变会』的一部分(50)。文殊所说部分,(一)文殊为商主说:一切法不可说而说,不可表示而表示,是大神变。商主答舍利弗说:不可思议是大神变,神变如虚空界,有什么可怖畏的!佛说文殊往昔教化商主的因缘。(二)文殊为舍利弗说:久修梵行,多供养佛,种诸善根。(三)佛称赞商主。文殊为舍利弗说:文字安立是大神变(51)。(四)文殊为商主说:菩萨智,菩萨摩诃萨行,菩萨大智神通,菩萨平等行,菩萨行。
以下三部,是长行与偈颂杂出,而又有神咒的。1.『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元魏菩提流支译(52)。本经以思益梵天为主,在经文的后半,文殊参加了说法。(一)佛命文殊说法,文殊直答不可说。次答思益所问:说法,谁听法,知法。比丘无诤讼,随佛语,随佛教,守护法。亲近佛,给侍佛,供养佛。见佛,见法,见因缘法,得真智。随如来学,正行,善人,乐人,得脱 [p908] ,得度,漏尽。实语,入道,见道,修道。(二)文殊答等行天子:归依佛法僧,发菩提心。(三)文殊答思益问:行处行,知见清净,得我实性。见佛,正行,慧眼无所见,无所得而得,得道,入正位。文殊为思益说:佛不是为益为损而出世;实无生死与涅槃可得;不贪着虚妄,所以说灭度与四谛。(四)文殊为等行说:一切言说,都是真实、如来说。惟如来有圣说法与圣默然。(五)文殊对佛说,有所发愿是邪愿。文殊为思益说菩提行,应如菩提而发愿,得萨婆若,如来于法无所说。(六)文殊为思益说:佛法不可灭,所以不可护;不听法才是听法。(七)文殊请佛护念未来的持经者,佛说咒护持。
2.『无希望经』 ,晋竺法护译,一卷。异译『象腋经』,宋昙摩密多dharmamitra译,一卷(53)。佛放光集众,顾文殊而笑,与阿难论『象喻经』的功德。佛为文殊说:菩萨行二类六法,能具足安住诸功德。菩萨要契入法门,应悟解一切法如虚空。佛答文殊:说无生法忍。信解受持的,得二十种功德。文殊赞叹,说药树喻。佛为文殊说:过去金刚幢菩萨,以神咒治病;持诵神咒的,不得再吃肉。
3.『法华经』,汉译的现存三本:一、『正法华经』,十卷,晋竺法护译。二、『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三、『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隋阇那崛多等译。还有失译的『萨昙分陀利经』,一卷,是「见宝塔品」的别译(54)。『法华经』与文殊菩萨有关的,只有三品 [p909] :(一)『序品』中,佛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世界的庄严与种种佛事,都分明的显现出来。文殊答弥勒说:据过去日月灯明佛时所见的瑞相,与现在所见的一样,所以推定为:今日如来当说『妙法莲华经』。(二)『见宝塔品』:文殊从娑竭罗龙王宫来,对智积说:在龙宫常说『法华经』。所化的众生,无量无数。有八岁的龙女,智慧利根,一发菩提心,就得不退转,能成佛道。(三)『安乐行品』:佛为文殊说:在未来恶世中,要说『法华经』的,应该安住四安乐行。
在初期大乘时代,文殊师利是一位最负盛名的大菩萨。集出了与文殊有关的多数经典,受到佛教界的歌颂。有些经典,文殊虽没有参预论议,也会意外的被提到。如1.『佛印三昧经』,一卷,『出三藏记集』编在「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译者不明(55)。自『历代三宝纪』以来,传说为汉安世高译(56)。这部经,说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称赞「文殊师利菩萨最高才第一」(57)!
2.『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一卷,汉支娄迦谶译。经说「怛萨阿竭[如来]署」。奈咤和罗 ra^s!t!rapa^la问:「是会中乃有学怛萨阿竭署者不?曰:有文殊尸利菩萨」(58)。
3.『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三卷,汉支娄迦谶译。异译『大树紧那罗王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经末说到:「仁者(指阿阇世王)而得二迦罗蜜[善知识],一者是佛,二者是文殊尸利。蒙是恩,所作非法,其狐疑悉解除」(59)。 [p910]
4.『密迹金刚力士经』,七卷,晋竺法护译,编入『大宝积经』卷八──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异译『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0卷,赵宋法护译。经中阿阇世王也说:「诸佛世尊,文殊师利慈德,乃为我等决众狐疑」(60)。上二部,都是『阿阇世王经』以后集出的(有偈颂与咒语)。
5.『惟曰杂难经』,一卷,『出三藏记集』也编在「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61)。『历代三宝纪』以来,传说为吴支谦译。经中说维摩罗达达女与文殊论法,与『离垢施女经』相合(62)。又说「南方……有最尊菩萨,字文殊斯利」(63)。上来五部,只是提到了文殊师利;还有参与论说而只是一小节的,如:
6.『离垢施女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略)。这部经,波斯匿prasenajit王女儿──离垢施,与八大声闻、八大菩萨问答。文殊有问答一段(64)。
7.『超日明三昧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出,由聂承远整理删定(65)。文殊为慧英菩萨说:菩萨的博闻多智,行者与成就(66)。
8.『菩萨璎珞经』,一四卷,姚秦竺佛念译。经中,佛为软首说:修无尽藏法的,要修五法门;具足四果报行;一一地要成就四神足行;佛为文殊师利说四种四圣谛(67);*轮的有转与无转;道与泥洹(68)。 [p911]
9.『决定毗尼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略)。文殊说究竟毗尼──不悔毗尼,最胜、清净、不思议、净诸趣、自性远离、三世平等、永断疑惑毗尼(69)。
10『第一义法胜经』,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异译,略)。佛为仙人说众生无我,随业受报。嘱文殊护念流通(70)。
11『大宝积经』卷八八‧八九『摩诃迦叶会』,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译。文殊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受[取]不舍,不增不减,所以无来无去。五百比丘听了,漏尽心解脱(71)。
12『月上女经』,二卷,隋阇那崛多译。文殊与月上论法:一切如化,没有舍此生彼可得(72) 。
与文殊有关的大乘经,当然还不少。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纂集所成的大部,想另辟专章去论究。『文殊师利悔过经』,也留在『普贤行愿颂』合并说明。如『大般涅槃经』、『央掘魔罗经』、『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都提到文殊,但「文殊法门」是被呵责的。如『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是纂集所成的,含有明显的如来藏说。元魏昙摩流支所译的『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异译,略),佛为文殊说:「不生不灭者,即是如来」。举毗琉璃地 ……大地──九喻,说明如来不生不灭,而现起利益众生的佛事。又说如来名为法身。如来不生,无名无色……非下非中非上。菩提无根无住……如来如是得菩提──菩提十六义。十六义,与 [p912] 『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相合(73)。『究竟一乘宝性论』,引述了九种譬喻,与菩提十六义(74),无疑为后期大乘经。『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有四种译本,体裁与论典相近,与大乘瑜伽者的思想相近。『文殊师利问经』说:「若得食肉者,象龟经,大云经,指鬘经,楞伽经等诸经,何故悉断」(75)?这是比『楞伽经』集出更迟的。晋聂道真译『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到文殊火化时,见文殊的「身内心处,有真金像,结加趺坐,正长六尺,在莲华上」(76),也是如来藏说。『大方等大集经』与文殊的关系不深,仅『海慧菩萨品』,文殊说佛在菩提树下,不得一法,并说持经的十种功德(77)。还有赵宋天息!6蛲所译的『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赵宋法贤所译的『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赵宋施护所译的『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译出的时代更迟;与初期的「文殊法门」,思想上也有距离,所以都不在本章的论究范围以内。
注【96-001】『内藏百宝经』(大正一七‧七五一中──七五三下)。
注【96-002】『入中论』卷二(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一)。
注【96-003】『菩萨行五十缘身经』(大正一七‧七七三上以下)。
注【96-004】『普门品经』(大正一一‧七七0下以下)。『大宝积经』卷二九。『文殊师利普门会』(大正一一‧一五八下以下)。
注【96-005】『普门品经』(大正一一‧七七四下──七七五中)。 [p913]
注【96-006】『济诸方等学经』(大正九‧三七四下以下)。『大乘方广总持经』(大正九‧三七九上以下)。
注【96-007】『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大正一五‧六九九中以下)。『入定不定印经』(大正一五‧七0六中以下)。
注【96-008】『力庄严三昧经』(大正一五‧七一一上以下)。
注【96-009】『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大正九‧三00中以下)。『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大正九‧三一七上以下)。
注【96-010】『阿阇世王经』(大正一五‧三八九上以下)。『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大正一五‧四0六中以下)。『未曾有正法经』(大正一五‧四二八中以下)。『放钵经』(大正一五‧四四九上以下)。
注【96-011】「晋」、「宋译本」,作龙吉祥。
注【96-012】『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一中)。
注【96-013】『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二中──下)。
注【96-014】『魔逆经』(大正一五‧一一二上以下)。
注【96-015】『文殊师利净律经』(大正一四‧四四八上以下)。『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五下以下)。『寂调音所问经』(大正二四‧一0八一上以下)。
注【96-016】『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中)。
注【96-017】『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下)。「自体」,宋译作「我」(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与如来藏说相近。 [p914]
注【96-018】『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0中)。
注【96-019】『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大正一二‧二三七上以下)。『入法界体性经』(大正一二‧二三四上以下)。
注【96-02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六『那伽室利分』(大正七‧九七九中)。
注【96-021】上二段,唐译本缺。
注【96-022】妙心菩萨,唐译本作无能胜菩萨。
注【96-023】妙心,唐译作善思。
注【96-024】九──一二,这四段,唐译缺。
注【96-025】『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七三二下以下)。『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 ‧七二六上以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四『曼殊室利分』(大正七‧九六四上以下)。
注【96-026】「一佛名字」,唐译作「审取名字,善想容仪」(大正七‧九七二上)。
注【96-027】『大宝积经』卷二六‧二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大正一一‧一四三上以下)。
注【96-028】『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六中以下)。『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大正一二‧一0八上以下)。
注【96-029】『首楞严三昧经』(大正一五‧六二九中以下)。
注【96-030】『诸佛要集经』(大正一七‧七五六中以下)。 [p915]
注【96-031】『等集众德三昧经』(大正一二‧九七三上以下)。『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大正一二‧九八八下以下)。
注【96-032】『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大正一四‧四五二中以下)。『大方广宝箧经』(大正一四‧四六六中以下)。
注【96-033】『如幻三昧经』(大正一二‧一三四上以下)。『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大正一二‧一一五中以下)。『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大正一一‧五七一上以下)。
注【96-034】『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二下)。「魏译」与「隋译」都缺。
注【96-035】『文殊师利巡行经』(大正一四‧五一0上以下)。『文殊尸利行经』(大正一四‧五一二上以下)。
注【96-036】『慧印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六0下以下)。『如来智印经』(大正一五‧四六八中以下)。『大乘智印经』(大正一五‧四七四下以下)。
注【96-037】『慧印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六六下──四六七上)。
注【96-038】『须真天子经』(大正一五‧九六下以下)。
注【96-039】『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六中以下)。『大宝积经』卷九八『妙慧童女会』(大正一一‧五四七中以下)。
注【96-040】『须摩提经』(大正一二‧八二下)。『大宝积经』卷九八『妙慧童女会』(大正一一‧五四八中)。
注【96-041】『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八0下──八一中)。『梵志女首意经』(大正一四‧九四0上──中)。
注【96-042】『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七上以下)。『大庄严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二五上以下)。
注【96-043】『弘道广显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八八中以下)。 [p916]
注【96-044】『无极宝三昧经』(大正一五‧五0七中以下)。『宝如来三昧经』(大正一五‧五一八中以下)。
注【96-045】『诸法无行经』(大正一五‧七五0上以下)。『诸法本无经』(大正一五‧七六一中以下)。『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大正一五‧七七四上以下)。
注【96-046】『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大正一一‧八九0下以下)。『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大正一一‧三三六下以下)。『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大正一一‧九0二中以下)。
注【96-047】『维摩诘经』(大正一四‧五一九上以下)。『维摩诘所说经』(大正一四‧五三七上以下)。『说无垢称经』(大正一四‧五五七下以下)。
注【96-048】『阿惟越致遮经』(大正九‧一九八中以下)。『不退转*轮经』(大正九‧二二六上以下)。『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大正九‧二五四中以下)。
注【96-049】『阿惟越致遮经』卷中(大正九‧二一四下──二一六上)。
注【96-050】『大宝积经』『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二中以下)。『商主天子所问经』(大正一五‧一一九上以下) c
注【96-051】以下,与『商主天子所问经』相同。
注【96-052】『持心梵天所问经』(大正一五‧一上以下)。『思益梵天所问经』(大正一五‧三三上以下)。『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大正一五‧六二上以下)。
注【96-053】『无希望经』(大正一七‧七七五上以下)。『象腋经』(大正一七‧七八一下以下)。 [p917]
注【96-054】『正法华经』(大正九‧六三上以下)。『妙法莲华经』『大正九‧一下以下)。『添品妙法莲华经』(大正九‧一三四下以下)。『萨昙芬陀利经』(大正九‧一九七上以下)。
注【96-055】『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0中)。
注【96-056】『历代三宝纪』卷四(大正四九‧五二中)。
注【96-057】『佛印三昧经』(大正一五‧三四三上──下)。
注【96-058】『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大正一四‧四三七中)。
注【96-059】『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三六四中)。
注【96-060】『大宝积经』卷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七六下)。
注【96-061】『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二九上)。
注【96-062】『惟曰杂难经』(大正一七‧六0八下)。『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96-063】『惟曰杂难经』(大正一七‧六0九中)。
注【96-064】『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96-065】『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
注【96-066】『超日明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五四二下──五四三上)。
注【96-067】『菩萨璎珞经』卷三(大正一六‧三一中──三三上)。又卷四(大正一六‧三八下──三九中)。
注【96-068】『菩萨璎珞经』卷一三(大正一六‧一0八下──一0九上)。又卷一四(大正一六‧一二五上──一二六下) [p918] 。
注【96-069】『决定毗尼经』(大正一二‧四0下──四一上)。
注【96-070】『第一义法胜经』(大正一七‧八八三中──下)。
注【96-071】『大宝积经』卷八八『摩诃迦叶会』(大正一一‧五0七上)。
注【96-072】『月上女经』卷下(大正一四‧六二0中)。
注【96-073】『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下(大正一二‧二四0中──二四七中)。『大方等大集经』卷二『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大正一三‧一一下──一三中)。
注【96-074】『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正三一‧八一八上──八一九下)。又卷二(大正三一‧八二三上──中、八二四上)。
注【96-075】『文殊师利问经』卷上(大正一四,四九三上)。
注【96-076】『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大正一四‧四八一上)。
注【96-077】『大方等大集经』卷九『海慧菩萨品』(大正一三‧六0上──中)。
第二项 论集出的先后
初期大乘经,与文殊师利man~jus/ri^有关的,部类相当的多。依上项所叙述的而加以分类,a.佛为文殊说的,共七部。b.以文殊为说主,或部分参加问答的,共二十八部,这是「文殊师 [p919] 利法门」的主要依据。c.偶而提到的,或参预问答而只一节二节的,共十二部。三类合计,共四十七部。除去c类,也还有三十五部。这些经典的集出,从经典自身去论究,可见是先后不等的。不过,论定集成的先后,虽是应该的、可能的,却是并不容易的。如依某一事项来区别,那是不一定能正确的;如从几种事项来综合观察,才能不难看出法门流演的大概。这里,先分别来说:
一、依译为汉文──传译的先后来说:这对于经典集成的先后,是有相当意义的。汉代的支娄迦谶lokaraks!a,已译出了b类的『首楞严三昧经』(已经佚失),『阿阇世王经』;a 类的『内藏百宝经』;c类的『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伅真陀罗所问三昧经』──五部。支谶在桓帝,灵帝时译经,约在西元一七0年前后。从所译的『首楞严三昧经』,『阿阇世王经』来说,文殊法门已发展得相当完成,并已影响到其他(c类)部类了。特别是晋代的竺法护,从晋太始二年(西元二六六)译『须真天子经』,到永嘉二年(西元三0八)译『普曜经』(1),传译的工作,先后长达四十三年。竺法护是传译文殊教典最多的译师!在他的译典中,a类有二部:『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普门品经』。b类共十九部:『首楞严三昧经』,『维摩诘经』,已经佚失了;『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是『阿阇世王经』的再译;初译而保存到现在的,还有十六部。c类也译出了『密迹金刚力士经』,『离垢施女经』,『决定毗尼经』──三部(另有 [p920] 『超日明三昧经』,由聂承远整治完成)。在三类四十七部经中,竺法护译出了半数──二十五部。尤其是(b类)文殊为主体的二十八经,竺法护所译的,竟占三分之二。文殊部类的译出,可分为二期:竺法护(及同时)及以前所译的,是前期。前期所译的,共三十四部。这些经典,竺法护所译的,西元三世纪初,也应该已经存在了。竺法护以后所译的,是后期,大体是三世纪以后所集出的。列表如下:
图片
│ a │ b │ c │ 合计
────┼──┼──┼──┼─────
前期所译│ 四 │二二│ 八│ 三四
后期所译│ 三 │ 六│ 四│ 一三
二、依文体──长行或长行与偈颂杂说来分别:原始圣典的『杂阿含经』,就有长行与长行偈颂杂说的二类。为天(四众)人(四众)八众所作的通俗说法,都是长行与偈颂杂说的。大乘『般若经』是长行体;古老的净土经──『阿!b粊佛国经』,『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再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就有偈颂),也是长行。所以着重深义的文殊教典,可能起初传出的是长行,而后有长行与偈颂杂说的。从这一假定去观察,a类中七部是「长行」;『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是「杂说」,是「后期」所译的。b类中,十一部是长行,十七部是杂说。c类十二部中,仅『佛印三昧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惟曰杂难经』──三 [p921] 部是长行,都是「前期」译出的。大乘经先有「长行」,后来有「杂说」,这一发展倾向,显然是初期大乘流行的实况。
三、依问答及法数解答来说:在问答中,或以四法等来解答,如『长阿含经』的『善生经』 (2),就已经如此了。大乘佛法的兴起,重于深义的发扬,不是叙述、分别解说的。如『般若经』,「下品般若」只说到诽谤般若的(二缘)四因缘(3);到了「中品般若」,就有十八空,百八三昧;四十二字门,受持二十功德(4);十住地,一一地有多少法等(5)。这表示了「般若法门」,从深悟而倾于叙述说明了。「文殊师利法门」的问答,是诱导的,启发的。对于所问的,或要对方反观自己,或给予否定,与「原始般若」大体相同。或以非常的语句(6),引入出格的深悟。这不是叙述的,分别解说的,也就不需要「数法」的。但在「文殊法门」的开展中,适应一般的需要,也渐渐的应用了「数法」。所以在与文殊有关的经典中,每含有二重性──(文殊的)依胜义法界说;依世俗安立(「数法」)说。依此来观察:a类七部中,『内藏百宝经』,『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普门品经』(以上是前期所译),『不定入定入印经』──四部是没有「数法」的;其他的三部有「数法」。b类二十八部中,『文殊师利净律经』,『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大净法门经』(以上是前期译);『诸法无行经』,『文殊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法界体性无分别经』,『文殊师利巡行经』──八部经是没有 [p922] 「数法」的。其他二十部,都有「数法」,以三十二为最高数。c类不属「文殊法门」,而是受到「文殊法门」影响的。十二部中,『佛印三昧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惟曰杂难经』(以上是前期所译);『月上女经』,『第一义法胜经』──五部是没有「数法」的。b类二十部,c类七部──有「数法」的经典,虽数目不一,确是有众多「数法」的。然佛为文殊说的「数法」,仅『正法华经』的四安乐行(7)。『无希望经』的菩萨行(二种)六法,能安住一切功德;说法比丘得二十功德(8)。『菩萨璎珞经』的四果报行,四神足行,四种四圣谛(9)。文殊所说的「数法」,如『首楞严三昧经』,十法行名为福田(龙树所引用的,仅有这部经)(10)。『如幻三昧经』的成就二十事,能得破毁魔场三昧;四法能得三昧(11)。『文殊师利现宝藏经』,菩萨三十二功德铠;增上慢有二(12)。『等集众德三昧经』的四法无畏,四不思议,四无尽,行四法(13)。『无极宝三昧经』的九法宝(14)。『大神变会』说五十六智(15)。『善德天子会』的四法能摄一切善法 ──八法,都由八法而入;三种乐……波罗蜜三伴助(上二部的译出极迟)(16)。b类与c类,有「数法」的共二十七部,「数法」的确是相当多的,但极大部分,是佛为其他菩萨说的,或其他菩萨说的。佛为文殊说及文殊所说的,只是很小部分,这可以证明「文殊师利法门」的特性,是不重「数法」的。这些「数法」是渐渐的增多起来,有一项是可以举例说明的,如有关菩萨事,佛都以四法来解答。西晋失译的『太子和(应该是「私」字的误写)休经』,问菩萨八事;『须 [p923] 摩提菩萨经』问十事;『离垢施女经』问十八事;『持心梵天所问经』问二十事;『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问三十二事;『须真天子经』也问三十二事(17)。所问的菩萨事,内容是有共同性的,都以四法来解答,很可以作为因袭与发展的说明。b 类的「数法」,以三十二为最高数;c 类有三十二数,更有六十四与八十的(18),受文殊法门影响的经典,显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咒──明咒,在大乘深义的阐扬中,本是「文殊法门」所不会重视的。不过迟一些集出的经典,为了适应世俗,渐渐的融摄了「护咒」。如a类七经,是没有咒语的。b类二十八经中,仅『持心梵天所问经』,『无希望经』,『正法华经』,『大宝积经』的『善德天子会』──四部经有护法、护人的护咒(19)。c类十二经中,仅『密迹金刚力士经』,『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20)──二部经有护咒;这二部经,是为夜叉yaks!a、紧那罗kim!nara说法的。有咒法或没有,也可以作为「文殊法门」发展先后的区别。
三类四十七部,以译出等四事来综合分别,如下表: [p924]
图片
│a │b │附记 │c │附记
─┬─┬──┼─┼─┼───┼─┼──
前│长│直说│3 │3 │ │3 │
│ ├──┼─┼─┼───┼─┼──
期│行│数法│1 │5 │ │ │
├─┼──┼─┼─┼───┼─┼──
所│杂│直说│ │1 │ │ │
│ ├──┼─┼─┼───┼─┼──
译│说│数法│ │13│咒法3 │5 │咒法2
─┼─┼──┼─┼─┼───┼─┼──
后│长│直说│1 │2 │ │ │
│ ├──┼─┼─┼───┼─┼──
期│行│数法│1 │1 │ │ │
├─┼──┼─┼─┼───┼─┼──
所│杂│直说│ │2 │咒法1 │2 │
│ ├──┼─┼─┼───┼─┼──
译│说│数法│1 │1 │ │2 │
代表文殊法门的经典,在a ‧b二类中,择取以文殊为主体,或文殊参与论答而有重要性的十八部经,约长行为先,杂说与数法为次来分别。但这是说,起初是长行,其后虽仍有长行的集出,只是杂说与数法的经典,大大增多起来。依此来分别,约可分为三期:初期与「下品般若」相当(西元五0年前);中期与「中品般若」相当(西元五0──一五0);后期与「上品般若 [p925] 」相近(西元一五0──二00顷)。试列举经名如下:
图片
初期
『内藏百宝经』[长‧直]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长‧直]
中期
『普门品经』[长‧直]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长‧直]
『阿阇世王经』[长‧数]
『首楞严三昧经』[长‧数]
『诸佛要集经』[长‧数]
『如幻三昧经』[杂‧数]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杂‧数]
后期
『文殊师利净律经』[长‧直]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长‧直]
[p926]
『大净法门经』[杂‧直]
『须真天子经』[杂‧数]
『魔逆经』[长‧数]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杂‧数]
『维摩诘经』[杂‧数]
『济诸方等学经』[长‧数]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长‧数]
竺法护传译以后,迟到唐代的译师,对文殊法门的重要教典,也还在传译出来(可能有的早已存在,只是译出迟一些)。如『诸法无行经』,『文殊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法界体性无分别经』,『文殊师利巡行经』,『大宝积经』的『大神变会』,『善德天子会』都是。
注【97-001】『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中)。
注【97-002】『长阿含经』卷一一『善生经』(大正一‧七0中──七二上)。
注【97-003】『道行般若经』卷三(大正八‧四四一下)。
注【97-00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二五0中──二五三中、二五六上──中)。
注【97-00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五六下──二五九下)。 [p927]
注【97-006】这是「密语」,是「正言若反」,「反常合道」的超常手法。
注【97-007】『正法华经』卷七(大正九‧一0七中──一0九下)。
注【97-008】『无希望经』(大正一七‧七七六下、七八0下)。
注【97-009】『菩萨璎珞经』卷三(大正一六‧三一下──三三上)。又卷四(大正一六‧三八下──三九中)。
注【97-010】『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一中)。
注【97-011】『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一中──下)。
注【97-012】『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一上──中、四六四中)。
注【97-013】『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九八七上──中)。
注【97-014】『无极宝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五一五下──五一六上)。
注【97-015】『大宝积经』卷八七『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七下──四九八上)。
注【97-016】『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九中──五七0上)。
注【97-017】『太子私(和?)休经』(大正一二‧一五五上──下)。『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六中──七七下)。『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三下──九六上)。『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三上 ──下)。『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三四九下──三五一上)。『须真天子经』卷一(大正一五‧九六下──一0一中)。
注【97-018】『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八十宝(大正一五‧三五三上── 三五四上)。『超日明三昧经』卷上 [p928] ,八十行(大正一五‧五三二中──下)。
注【97-019】『持心梵天所问经』卷四(大正一五‧三一上──中)。『无希望经』(大正一七‧七八一上)。『正法华经』卷一0(大正九‧一三0上──中)。『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九上)。
注【97-020】『大宝积经』卷一0『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五八上──下)。『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 下(大正一五‧三六七上)。
第二节 文殊法门的特色
第一项 文殊及其学风
在多数的大乘经中,文殊师利(或译「尸利」man~jus/ri^)与弥勒maitreya菩萨,为菩萨众的上首。弥勒是『阿含经』以来,部派佛教所公认的,释迦会上的唯一菩萨。而文殊,在初期大乘经中,传说是他方来的,如『文殊师利净律经』(大正一四‧四四八中)说:
「东方去此(娑婆世界)万佛国土,世界名宝氏,佛号宝英如来。……文殊在彼,为诸菩萨大士之伦,宣示不及」(1)。
文殊是东方世界的菩萨,是应释尊的感召而到此土来的。『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也说:文殊 [p929] 「从宝英如来佛国而来」;异译『大方广宝箧经』,作「从宝王世界,宝相佛所来」(2)。赵宋译出的『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作「东方大宝世界、宝幢佛剎中,所住妙吉祥菩萨」(3)。「宝英」是「宝相」、「宝幢」的异译,原语应该是ratnaketu 。「宝氏」,或译作「宝主」、「宝王」、「宝住」(「住」,疑是「主」的误写)、「大宝」,是文殊所住的,东方世界的名称。多氏『印度佛教史』说:文殊师利现比丘相,来到欧提毗舍od!ivis/a旃陀罗克什达candraraks!ita 的家中(4)。据『印度佛教史』,欧提毗舍为东方三大地区的一区(5)。这也暗示着文殊师利(所传法门),是与东方有关的。支谦所译的『惟曰杂难经』,说南方「有最尊菩萨,字文殊斯利」(6)。欧提毗舍即现在的奥里萨orissa,地在印度东方与南方的中间;如『大唐西域记』,就是划属南印度的。文殊师利从东方(也可说南方)来,是初期大乘经的一致传说。迟一些,『弘道广显三昧经』说:文殊所住的,宝英如来的宝饰世界,在下方(7)。『华严经』说:文殊师利住在东北方的清凉山(8)。从此,秘密大乘所传的『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也都说文殊在东北方了(9)。
从东方来的文殊师利,是现出家比丘相的。如『文殊师利现宝藏经』说:在安居期间,文殊「不现佛边,亦不见在众僧,亦不见在请会,亦不在说戒中」,却在「王宫采女中,及诸淫女、小儿之中三月」,所以大迦叶maha^ka^s/yapa要「挝楗槌[木迟]」[椎],将文殊驱摈出去(10)。这表示了 [p930] 文殊是出家比丘,但不守一般的律制。依经说,这是「文殊师利童子,始初至此娑婆世界」(11)。还有可以论证文殊是现出家相的,如文殊到喜信净世界光英如来处,在虚空中,作大音声。光英佛的弟子问佛:「谁为比丘色像,出大音声」(12)?『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说:文殊与大迦叶,应阿阇世aja^tas/atru王宫的供养,迦叶让(「着衣持钵」的)文殊先行(13)。『离垢施女经』中,「八菩萨及八弟子[声闻],明旦,着衣持钵,入城分卫」(14),文殊是八菩萨之一。『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说:「妙吉祥菩萨摩诃萨,于日初分,着衣持钵,……入此室罗筏城巡行乞食」 (15)。『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文殊「唯于我(佛)所出家学道,……作比丘像」(16)。从初期大乘经看来,东方来的文殊师利,确定是出家的比丘。
文殊师利从东方来,留着没有回去(17)。文殊赞助了释尊的教化,也独当一面的弘法,成为初期大乘的一大流!「文殊师利法门」,与释尊的(传统的,大乘的)佛法,在应机开示,表达佛法的方式上,是有显著差别的。文殊师利是从宝氏世界、宝英佛那边来的。宝英佛那边的佛法,与此土释尊的佛法不同,如『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六中、一0八0中)说:
「彼诸众生,重第一义谛,非重世谛」(18)。 「(此土所说)一切言说,皆是戏论,是差别说,呵责结使说。世尊!宝相佛土无有是说,纯明菩萨不退转说,无差别说」。 [p931]
大乘经的文殊法门,就是宝相佛土那样的,重第一义谛,重无差别,重不退转的法门。『那伽室利分』说:「尊者所说,皆依胜义」。『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说:「濡首诸所可说,彼之要言,但说法界」。『决定毗尼经』说:「文殊师利所说之法,依于解脱」(19)。依胜义,依法界,依解脱,文殊法门的特色,与『清净毗尼方广经』所说的,完全符合。
「文殊师利法门」,不是释尊那样的,依众生现前的身心活动──蕴、处、界、缘起,次第的引导趣入;是依自己体悟的胜义、法界、解脱,直捷的开示,使人也能当下悟入的。这可说是声闻与大乘的不同,如『文殊师利现宝藏经』说:「向者世尊说弟子[声闻]事,愿今上人说菩萨行」(20)!文殊所说的菩萨法,在(代表传统佛教的)比丘们听起来,是觉得与(向来所学的)佛法不合的,所以『文殊师利巡行经』(大正一四‧五一一上)说:
「五百诸比丘众……作如是言:我不用见文殊师利童子之身,我不用闻文殊师利童子名字。随何方处,若有文殊师利童子住彼处者,亦应舍离。何以故?如是文殊师利童子,异我梵行,是故应舍」。
「梵行」,是释迦佛开示学众所修的。文殊所说的不同,那当然要舍离而去了。在大乘经中,释尊当然也是说大乘法的,然与文殊所说的,每有不同的情形。如佛说三种神变──「说法、教诫、神通」;文殊说更殊胜的神变:「若如来于一切法不可说,无文字,无名相,乃至离心意 [p932] 识,一切语言道断,寂静照明,而以文字语言宣说显示,是名诸佛最大神变」。「于一切法所有言说,悉名神变。……一切言说实无所说,名大神变」(21)。如佛以四法,分别解答菩萨三十二事;文殊再答三十二事,却不用分别解答的方法(22)。如师子步雷音菩萨问文殊:「久如当成无上正真之道」?「发意久如应发道心」? 文殊师利一再反诘而不作正面答复。为什么不说?佛以为:「文殊师利在深妙忍,所入深忍,不逮得道[菩提],亦不得佛,复不得心,以无所得故不说」(23);还是由佛代文殊说。总之,使人感觉到的,文殊法门的表现方式,与声闻法不同,也与一般叙述、分别说明的大乘法不同。
「文殊法门」的独到风格,在语言表达上,是促使对方反观的,或反诘的、否定的。超越常情的语句,每使人震惊,如『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0中)说:
「饭事既讫,阿阇世则取一机,坐文殊师利前。自白言:愿解我狐疑!文殊师利则言:若恒边沙等佛,不能为若说是狐疑!阿阇世应时惊怖,从机而堕」。
阿阇世王造了杀父的逆罪,想到罪恶的深重,内心非常疑悔不安,所以请文殊说法,希望能解脱内心的疑悔(也就是出罪了)。文殊却对他说:不要说我文殊,就是数等恒河沙的佛,也不可能为你说法,当然也不会解除你内心的疑悔。这不是绝望了吗?非堕不可。所以阇王惊怖,竟从座上跌下来。其实:这是说:佛觉了一切法如虚空,本来清净,不是可染污的,也没有染污而 [p933] 可除的。所以说:阇王的疑悔,是恒河沙数佛所不能说的。如『诸法无行经』中,诸天子赞叹文殊说:「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无上尸利」!而文殊却说:「我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愚痴尸利!…… 我是凡夫!……我是外道,是邪行人」(24)!这当然不能依语句作解说,而有深一层意义的。这类语句,就是「密语」,成为「文殊法门」的特色!
文殊法门,不只是语句的突出,在行动上也是突出的。在经中,文殊常以神通来化导外,『文殊师利现宝藏经』说到:在夏安居的三个月中,文殊没有来见佛;没有住在僧团中;没有受僧中的次第推派,去应施主的请食;也没有参加说戒。直到三个月终了,文殊才出现在自恣(晋译作「常新」)的众会中。据文殊自己说:「吾在此舍卫城,于和悦[波斯匿]王宫采女中,及诸淫女、小儿之中三月」。大迦叶知道了,要把文殊摈出去,代表了传统的佛教(25)。文殊是现出家相的,出家比丘,每年要三月安居,这是律制而为佛教界所共同遵行的。在律制中,出家人不得无故或太早入王宫;不得邻近淫女与童女。文殊在安居期间,却在王宫采女、淫女、小儿中。这是以出家身分,而作不尊重律制的具体表现。依律制,比丘的生活谨严,说法(及授归戒)是化导众生的唯一方法。文殊法门,不拘小行,表现了大乘的风格。『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 四六0中──下)说:
「文殊师利答我言:唯迦叶!随一切人本(行)而为说法,令得入律。又以戏乐而教授众 [p934] 人,或以共(疑是「苦」字)行,或以游观供养,或以钱财交通,或入贫穷悭贪中而诱立之。或现大清净[庄严]行,或以神通现变化。或以释梵色像,或以四天王色像,或以转轮圣王色像,或现如世尊色像。或以恐惧色像,或以粗犷,或以柔软,或以虚,或以实,或以诸天色像。所以者何?人之本行若干不同,亦为说若干种法而得入道」。
佛法的目的,在乎化度众生。化度众生,需要适应众生的根性好乐;适应众生的方便,不能拘泥于律制谨严的生活。文殊不拘小行,扩大了化度众生的方便,也缩短了出家与在家者的距离。如维摩诘vimalaki^rti,现在家的居士身,所作的方便化度(26),与文殊以出家身分所作的方便化度,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文殊法门」所表现的大乘风格,严重的冲击了传统佛教,在佛教界引起广泛的影响!
行动最突出而戏剧化的,如『如幻三昧经』说:文殊师利为善住意天子说法,会中有五(百)菩萨,得了宿命通,知道过去曾造了逆罪──「逆害父母,杀阿罗汉,挠乱众僧,坏佛塔寺」。到现在,逆罪的余报,还没有尽,内心疑悔不安,所以不能悟入深法。为了教化他们,「文殊师利即从坐起,偏出右肩,右手捉剑,走到佛所。佛告文殊:且止!且止!勿得造逆,当以善害」(27)!文殊做出要杀害如来的动作,由佛的制止,使大家悟解到一切如幻,「彼无有罪,亦无害者;谁有杀者?何谓受殃?如是观察惟念本际[实际],则能了知一切诸法,本悉清净,皆无所生」(28) [p935] ;五(百)菩萨也就悟得了无生忍。这是教化的大方便!在传统佛教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文殊法门的特征──出格的语句,出格的行动,到了后期大乘时代,不同的大乘论师兴起,显然的衰落了!不过,在中国禅宗祖师的身上,倒多少看到一些。
在初期大乘经中,文殊为众说法,情形有点特殊。大乘初兴,参与法会,问答法义的, 『般若经』是须菩提subhu^ti、舍利弗s/a^riputra、阿难a^nanda等大弟子,弥勒菩萨,帝释天s/akradeva^na^m indra。其他天子来参加法会的,只是歌颂赞叹,散华供养。『阿!b粊 佛国经』是阿难、帝释;『阿弥陀经』是阿难与弥勒,这都是佛教旧传的圣者们。大乘经多起来,一向不知名的菩萨,也在经中出现。而「文殊师利法门」,除菩萨以外,都是天子,是有重要地位,参加问答法义的天子。不妨说,「文殊师利法门」,主要是为天子说的,如: 大光天子‧须深天子(『魔逆经』)寂顺律音天子(『文殊师利净律经』)宝上天子(『法界体性无分别经』)善住意天子(『如幻三昧经』)商主天子(『大神变会』‧『商主天子所问经』)须真天子(『须真天子经』) [p936] 持心梵天‧等行天子(不退转天子‧净相天子)(29)(『持心梵天所问经』)善德天子(『善德天子会』)(成慈梵王‧等行梵王‧持须弥顶帝释‧瞿域天子‧现意天子‧净法藏天子)(『首楞严三昧经』)光明幢天子(『诸佛要集经』)普等华天子‧光明华天子‧天香华天子‧信法行得天子(『阿阇世王经』)(螺髻梵王‧天女)(『维摩诘经』)月净光德天子‧宝光明主天子‧随智勇行天子(『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千世界主那罗延(『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与文殊师利问答的,有这么多的天子!其中一部分,还是专为天子说的。从这里,又发现另一特点,如『持心梵天所问经』说:「持心梵天白世尊曰:溥首童真在斯众会,默然而坐,无所言讲,亦不谈论!佛告溥首:岂能乐住说斯法乎」(30)?『须真天子经』,『商主天子经』,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都由于天子的请求而后说法的(31)。也有由于优波离upa^li、阿难、光智菩萨的请求(32)。在大乘法会中,佛或其他菩萨说了,再由文殊来说,表示出独到的悟境。这不是说明了,大乘法兴起,文殊法门在大乘基础上继起宏扬吗?文殊法门的发扬,多数是应天子的请求 [p937] ,为天子说法,这表示什么呢?文殊师利被称为「童子」kuma^rabhu^ta,或译「童真」、「法王子」,这里有「梵童子」、舍利弗为「法王长子」的相关意义。文殊师利的出现,是释尊的 !6虎侍── 天上弟子大梵天maha^brahman,人间弟子舍利弗,合化而出现大智慧者的新貌。大乘初期的文殊,现出家相,还是上承传统佛教的(后来,文殊现作在家相了)。为天子(主要是欲界天神)说法,多少倾向「梵」的本体论──「文殊师利法门」,不正表示了,佛法适应印度梵教的新发展吗?这一法门,受到天子(天菩萨)们的热烈推崇。如『文殊师利净律经』说:「自舍如来,未有他尊智慧辩才,……如文殊者也」(33)!『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说:「溥首童真所可游至,则当观之(为)其土处所,悉为(有)如来,无有空缺,诸佛世尊不复劳虑」(34)。这样的称叹,与佛对舍利弗的称叹一样(35)。至于『如幻三昧经』说:「亿百千佛所益众生,不及文殊之所开化」(36)。『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说:「濡首童真者,古今诸佛,无数如来,及众仙圣,有道神通所共称叹。……为一切师」(37),那简直比(三藏所传,释迦那样的)佛还伟大呢!
在初期大乘经中,「文殊法门」与「般若法门」同源(于「原始般若」),而有了独到的发展。以语句来说,「皆依胜义」,「但说法界」(近于禅者的专提向上)。着重于烦恼是菩提,淫欲是菩提,五逆罪是菩提,而忽略于善心──信、惭、愧等是菩提,善业、福报是菩提,六度 [p938] 、四无量、四摄等是菩提。以行动来说,作外道形去化外道,到宫人、淫女处去安居,执剑害佛,而对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也不加重视。这可说是一切平等中的「偏到」!这种「偏到」的精神,在「文殊法门」中,从多方面表现出来。如大乘行者,当然认为胜于(传统的)声闻乘,希望声闻人来学习大乘。「般若法门」尊重声闻人,以为阿罗汉与具正见的(初果),一定能信受般若。已证入圣位的,如能发菩提心,那是好极了,因为上人应更求上法。这一态度与方法(与释尊对当时外道的态度相同),是尊重对方,含容对方,诱导对方来修学。对存在于印度的部派佛教,相信能减少诤论,从大小并行中导向大乘的(后代的中观与瑜伽师,都采取这一态度)。「文殊法门」却不然,着重于呵斥声闻,如『须真天子经』卷二(大正一五‧一0四中)说:
「声闻、辟支佛,为猗贡高,为离贡高!菩萨贡高,出彼辈上」。 「菩萨贡高,欲令他人称誉耶?……菩萨方便称誉佛乘,毁弟子乘,……欲令菩萨发大乘,灭弟子乘」。 「得无过耶?……菩萨称誉大乘,毁弟子乘,不增不减也」!
菩萨应该贡高,应该赞佛乘而毁斥声闻,虽然说这是符合事理,并没有过分,但这样的向声闻佛教进攻,怕只会激发声闻佛教界的毁谤大乘!「佛法」,释尊本着自觉的体验,为众生说法,不能不应机设教,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文殊法门」却表示了但说深法的立场,如『大宝积 [p939] 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七上)说:
「若有医人将护病者,不与辛酸苦涩等药,而彼医人于彼病者,为与其差、为与死耶?…… …其说法者,亦复如是。若将护于他,恐生惊怖,隐覆如是甚深之义,但以杂句绮饰文辞而为演说,则授众生老病死苦,不与无病安乐涅槃」。
平淡的药,治不了重病,与中国所说的「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的意义一样。在医方中,用重药,以毒攻毒,都是治病的良方,但决非唯有这样才能治病。「文殊法门」的譬喻,是说浅法不能使众生解脱,即使听众受不了,惊恐怖畏,诽毁大乘,也要说甚深法(「但说法界」)。「文殊法门」以为:即使听众受不了,起恶心,堕地狱,也没有关系,如『文殊师利巡行经』(大正一四‧五一一中)说:
(文殊)「说此法时,……一百比丘起于恶心,自身将堕大地狱中。尔时,长老舍利弗语文殊师利童子言:文殊师利!仁者说法,非护众生,而失如是一百比丘」! 「舍利弗!此一百比丘,堕大叫唤地狱;受一触已,生兜率陀天同业之处。……此百比丘,弥勒如来初会之中,得作声闻,证阿罗汉。……若不得闻此法门者,则于生死不可得脱」。
经文的意思是,听见甚深法门,功德非常大!虽然起恶心而堕入大地狱,一下子就离苦生天 [p940] 。由于听了深法,所以能在弥勒法会究竟解脱。这样,虽然不信毁谤而堕地狱,也能因此得解脱,比听浅法而不堕地狱,要好得多了!『如幻三昧经』也说:五百比丘听了深法,诽谤经典,现身堕大地狱。文殊师利以为:「其族姓子及族姓女,堕大地狱,在大地狱忽闻此经,寻便得出,辄信深经而得解脱」(38)。文殊在『诸法无行经』中,说自己的「本生」:胜意比丘听了甚深法偈,现生堕在大地狱中,百千亿那由他劫在大地狱受苦。从大地狱出来,一直都受人诽谤;听不到佛法;出家又反俗;「以业障余罪故,于若干百千世诸根暗钝」。受足了诽谤大乘深法的罪报,没有『文殊师利巡行经』,『如幻三昧经』所说那样,迅速的得到解脱,但文殊又说:「闻是偈因缘故,在所生处,利根智慧,得深法忍,得决定忍,巧说深法」(39)。总之,听深法(不契机)而堕落的,比听法而渐入渐深的,要好得多。为了发扬深义,强化听闻深法的功德,对于应机说法的方便善巧,如大海那样的渐入渐深,被漠视了。
文殊师利菩萨的法门,一向都是以为说「空」的;如古代三论宗的传承,就是仰推文殊为远祖的。但在说「空」的『般若经』(前五会)中,文殊师利并没有参与问答,这是值得注意的事!「中品般若」,及「下品般若」的「汉译本」、「吴译本」,虽有文殊菩萨在会,但「下品般若」的「晋译本」、「秦译本」、「宋译本」,都没有提到文殊师利。所以文殊师利的法门,即使是说「空」的,但与「般若法门」,可能只是间接关系,而不是同一系的!文殊师利所说、所 [p941] 代表的法门,在印度后期大乘经中,的确是看作「空」的代表,而受到批评与纠正。如文殊师利与央掘魔罗an%gulima^la的对话中说(40):
文殊:「善哉央掘魔,已修殊胜业,今当修大空,诸法无所有」! 央掘:「文殊法王子,汝见空第一。云何为世间,善见空寂法?空空有何义?时说决所疑」! 文殊:「诸佛如虚空,虚空无有相。诸佛如虚空,虚空无生相。诸佛如虚空,虚空无色相。……如来无碍智,不执不可触。解脱如虚空,虚空无有相。解脱则如来,空寂无所有。汝央掘魔罗,云何能可知」! 央掘:「文殊亦如是,修习极空寂,常作空思惟,破坏一切法。……云何极空相,而言真解脱?文殊宜谛思,莫不分别想!……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呜呼蚊蚋行,不知真空义!外道亦修空,尼干宜默然」! 文殊:「汝央掘魔罗,……谁是蚊蚋行,出是恶音声」? 央掘:「呜呼今世间,二人坏正法,谓说唯极空,或复说有我。……呜呼汝文殊,不知恶(说)非恶(说)!……呜呼汝文殊,修习蚊蚋行」!
长者女庵提遮,与文殊师利论说空义,也责文殊说:「呜呼真大德,不知真空义」(41)!『大 [p942] 般涅槃经』中,文殊劝纯陀cundakarma^raputra说:「汝今当观诸行性相!如是观行,具空三昧。欲求正法,应如是学」(42)!反被纯陀责难一番。在初期大乘经中,文殊是师子狂吼那样,呵斥、批评诸大弟子与菩萨们,连释尊所说的,也要诘难一番。但到了大乘后期,文殊所代表的「空」义,被作为批判的对象了!虽然,『央掘魔罗经』、『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大般涅槃经』,都解说为:文殊师利是知道的,并没有误解,但在「真常大我」的后期大乘经中,文殊所代表的法门,是被再解说,而引向「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的立场(43)。在初期大乘经中,文殊所代表的法门,确是重要的一流!
注【98-001】异译『清净毗尼方广经』,作「宝主佛国」、「宝相如来」(大正二四‧一0七五下)。『寂调音所问经』,作「宝住世界」、「宝相如来」(大正二四‧一0八一上)。
注【98-002】『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上)。『大方广宝箧经』卷中(大正一四‧四七四上)。
注【98-003】『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上(大正一七‧九二三上)。
注【98-004】ta^rana^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九六)。
注【98-005】ta^rana^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三五二)。
注【98-006】『惟曰杂难经』(大正一七‧六0九中)。
注【98-007】『弘道广显三昧经』卷三(大正一五‧五0一下)。 [p943]
注【98-00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九(大正九‧五九0上)。
注【98-009】『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一(大正二0‧八三五上)。『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大正二0‧七九一下)。
注【98-010】『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上──中)。『大方广宝箧经』卷中(大正一四‧四七四上)。
注【98-011】『大方广宝箧经』卷中(大正一四‧四七四上)。
注【98-012】『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大正一四‧四五六上)。
注【98-013】『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五‧四一九下)。
注【98-014】『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八九下)。
注【98-01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六『那伽室利分』(大正七‧九七四下)。
注【98-016】『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大正一四‧四八0下)。
注【98-017】『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中──一0八一上)。
注【98-018】异译『文殊师利净律经』说:「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合为第一也」(大正一四‧四四八下)。
注【98-01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六『那伽室利分』(大正七‧九七五上)。『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下(大正八‧七四六上)。『决定毗尼经』(大正一二‧四一上)。 [p944]
注【98-020】『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大正一四‧四五二中)。
注【98-021】『大宝积经』卷八六『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二下──四九三下)。
注【98-022】『须真天子经』卷二(大正一五‧一0一下──一0二中)。
注【98-023】『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六下)。
注【98-024】『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一五‧七五七下)。
注【98-025】『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上)。
注【98-026】『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三九上──中)。
注【98-027】『如幻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一五0下)。
注【98-028】『如幻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一五一上)。
注【98-029】在()内的,是参与法会,但与文殊没有直接的接触。以下例此。
注【98-030】『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一五下)。
注【98-031】『须真天子经』卷二(大正一五‧一0一下)。『商主天子所问经』(大正一五‧一一九上)。『大宝积经』卷二六『法界体性无分别会』(大正一一‧一四三上)。
注【98-032】『决定毗尼经』(大正一二‧四0下)。『阿惟越致遮经』卷中(大正九‧二一四下)。『阿阇世王经』卷上(大正一五‧三九二中──下)。
注【98-033】『文殊师利净律经』(大正一四‧四四八中)。 [p945]
注【98-034】『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四二六下)。
注【98-035】『杂阿含经』卷二四(大正三‧一七七上)。
注【98-036】『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一上)。
注【98-037】『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上(大正八‧七四0中)。
注【98-038】『如幻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一四八下)。
注【98-039】『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一五‧七六一上)。
注【98-040】『央掘魔罗经』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上──五二八中)。
注【98-041】『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大正一四‧九六三下──九六四上)。
注【98-042】『大般涅槃经』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三下)。
注【98-043】『央掘魔罗经』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中)。
第二项 佛‧菩萨方便行
大乘佛法,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心中的永恒怀念」所引发出来的。怀念,倾向于理想化,成为理想的、超越的佛陀,与声闻弟子间的差距,也渐渐的大了。佛是长时期修行所成的,所以释尊过去生中的「本生」,就不断的流传出来。四波罗蜜、六波罗蜜、十波罗蜜──菩萨行,就是从「本生」归纳得来的,这都是部派佛教的发展成果。在长期修行中,然灯佛di^pam!kara [p946] 为菩萨授记,是佛教界所共传的,为佛法而倾向大乘佛法的关键问题。然灯佛授记,菩萨「入决定」,「得不退转」,「得(无生)忍」(1)。菩萨有深智慧,才能不着生死,修行利他大业,圆成佛道。般若的甚深悟入,使波罗蜜的菩萨行,进入一, 新的领域。「般若波罗蜜法门」,从「原始般若」以来,以般若摄导六度(万行),趣向一切智海。「般若」是着重现实人生(及天趣一分)的向上进修,以「不退转」为重点。在「中品般若」的「后分」──「方便道」中:得不退的菩萨,游十方佛土,自利为多见佛,多闻法,多种善根;利他为严净佛土,成熟众生,但『般若经』到底是以菩萨般若行为主的。部派佛教传出的理想的佛陀观,如没有般若证入,不过是想象的信仰而已。般若深悟的修得,然后念佛、见佛,佛的超越不思议性,得到了理悟的根据。部派的想象,不再是信仰,而成为大乘法的佛陀。「文殊师利法门」,也是以般若深悟为本的,但重于不思议(如文殊)菩萨的方便大行;对于佛,也多传述不可思议的佛境界。「文殊法门」与「般若法门」,就这样的所重不同,所说也就各有特色了!
佛弟子们来见佛,这是事实,根本不成问题。有见不到佛而心情忧苦的,佛为说「念佛」(功德)法门。传说须菩提subhu^ti观法无常无我,为释尊所称赞,说须菩提先礼我、见我(2),这是早期的见法身说。『杂藏』所说的:「若以色量我,以音声寻我,欲贪所执持,彼不能知我」(3),也是遮世俗所见而显法身的。这一颂,为大乘佛法所引用,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p947] 阿贳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离垢施女经』(4)。「文殊师利法门」,继承了这一法门。怎样见佛?怎样观佛?是当时大乘佛教所重视的论题。如辩积pratibha^naku^t!a菩萨想见佛问法(5) ;文殊man~jus/ri^约弥勒maitreya、辩积去见天王佛(6);『慧印三昧经』与『佛印三昧经』,说佛入三昧而不见了,舍利弗s/a^riputra等入三昧去求见如来(7);善住意天子sus!t!hitamati-devaputra 约文殊去见如来(8);文殊一早就到佛的住处,要见如来(9);文殊到龙宫来见如来(10)。这么多的见佛因缘,引起了怎样见佛,怎样观佛的论法。扼要的说,「文殊法门」是法身不可见的,如『诸佛要集经』(11)说:
「佛无有身,亦无形体,莫观如来有色身也!无相、无好。……莫以色像观诸如来!佛者法身,法身叵见,无闻无(可供)养;……如来至真,不可供养,本无[如]如来则无二故。 ……如来至真,不可得见,……如来何在而欲见耶」? 「真谛观……如来无见,不可睹佛。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无所见」。 「文殊!见如来乎?文殊答曰:等观之耳。又问:以何等观?文殊答曰:无本[如]等故,以是等观。以无形像,是故等观。……如是观者,为无所见」。
法身是无相不可见的;有相可见,是不能正见如来的。在真谛观中,一切法无来去,无生灭,平等平等,应这样的正见、正观如来。『维摩诘经』也是这样的,只是文句广一些(12)。『慧印 [p948] 三昧经』列举「佛身有百六十二事,难可得知」;「佛身不可以想见知」(13)。依『佛印三昧经』说:佛印三昧中佛不可见,是般若波罗蜜法门(14)。『大宝积经』卷一0三『善住意天子会』,有关于见佛的问答(大正一一‧五七七下──五七八上)说:
「天子!汝莫分别取着如来!善住意言:大士!如来何在而言莫着?文殊师利言:即在现前。……汝今若能一切不见,是则名为真见如来。善住意言:若现前者,云何诫我莫取如来?文殊师利言:天子!汝谓今者现前何有?善住意言:有虚空界。文殊师利言:如是天子!言如来者,即虚空界。何以故?诸法平等如虚空故。是故虚空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空;虚空、如来,无二无别。天子!以是义故,若人欲求见如来者,当作斯观:如实真际,觉了是中无有一物可分别者」。
以虚空来形容「一切不见」,「是中无有一物可分别者」,正是『阿!b粊佛国经』所说:「如仁者上向(视)见(虚)空,观阿!b粊佛……当如是」(15)的方便。如虚空而都无所见的佛观,是上承初期佛法,及大乘『般若』与『阿!b粊佛国经』的法流。
继承「般若」的法流,而在说明上有特色的,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八‧七二六中、七二八上)说:
「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非垢相,非净相:以如是等正观如来」。 [p949] 「云何名佛?云何观佛?文殊师利言:云何为我?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
与『文殊说般若』相同的,是『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大正一五‧四九中)所说:
「我,毕竟无根本,无决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实性。……以见我故,即是见佛。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文殊师利!谁能见佛?答言:不坏我见者。所以者何?我见即是法见,以法见能见佛」。
在都无所见、离名离相外,这二部经,都直从自「我」、自「身」的观察去见佛。「我」与自「身」的实相,与佛的实相不二,所以见我就是见佛,观身实相就是观佛。见佛、观佛,不向外去推求,而引向自身,从自我、自身中去体见。这比起泛观一切,要简要得多!「文殊法门」是与空相应的,如我,「但有名字」,「毕竟无根本、无决定」,我是但名而没有定实性的。我但名无性,就是无我,也就是我的如实性。佛也「但有名字,名字相空」,与我的无性不二,所以见我(的实性)就是见佛了。「我」,但名而没有定性,只是「我见」的执着为我。然「我见」本没有去来,本没有生灭,没有我见可断的。所以能「不坏[不异]我见」,也就是觉了我见本来 [p950] 空寂的,就能见佛。在「文殊法门」中,这是与般若义相应的。但「我」a^tman是印度神教的重要术语,「见我即见佛」,「我性即是佛性」的经句,在神化的印度社会中,会不会不自觉的演化为真我说,与神教学同化呢? 也许这正是引发后期大乘──如来藏我(佛性)的一个有力因素!
有关文殊的经典,传出了不少的他方世界与他方佛,但还是着重此土的释迦佛。释尊在秽土成佛,佛寿八十,与他方佛土,是不能相比的。对于这,在「文殊法门」中,提出了释迦的净土说。『首楞严三昧经』说:佛的神力是不可思议的!文殊所见上方的「一灯明土……是我宿世所修净土。文殊师利!汝今当知我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土,尽有神力,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16)。这样,释尊是在无边佛土现身说法的;一灯明是释尊的净土,是娑婆秽土以外的。『维摩诘经』说:舍利弗见释尊的佛土不净;螺髻梵王所见的,如自在天宫那样的严净;佛以神力,显示了此土的佛土严净(17)。这样,同一世界,是随人心而现有杂染或清净的。释尊有净土,所以在秽土成佛说法,是适应刚强下劣众生而示现的。说到佛的寿命,『首楞严三昧经』说:东方庄严世界的照明庄严王佛,寿长七百阿僧祇劫。其实,这是释尊在不同世界,以不同名字利益众生,所以释尊说:「当知我寿七百阿僧祇劫,乃当毕竟入于涅槃」(18)。在实际中,本来毕竟寂灭,没有佛的出现,也没有涅槃可入。然约随顺世间,示现成佛来说,不论寿命长短,终归是要 [p951] 入涅槃的。在初期大乘经中,如阿!b粊佛aks!obhya、阿弥陀佛amita^bha,文殊未来所成普现佛,都是说到入涅槃的。释尊有净土,寿命极长,这是文殊法门的释迦佛说。一般的说,大乘经是以净土为理想的,凡说到净土,总有人发愿往生。但文殊法门,对于现实的娑婆秽土,始终给以积极的意义:赞叹释尊的大悲方便;秽土修行,比在净土修行更有效率。这是『阿阇世王经』,『持心梵天所问经』,『维摩诘经』,『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所同说的(19)。连早期的『阿弥陀经』,也是这样说(20)。倾向于净土的持行者,到底还是这个秽土世间的人!
释尊是秽土成佛,寿长八十,以声教化众生,这是教界所共知的。到了大乘兴起,传出了十方世界,十方现在佛。佛与佛,土与土间的差别很大。『维摩诘所说经』,作了佛佛道同,随缘差别的明确解说,如『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五三下──五五四上)说:
「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佛是究竟圆满者,佛与佛不可能有差别,有差别就不圆满。所以一切佛平等,没有寿长、寿 [p952] 促,净土、秽土的差别;差别,只是适应众生的示现不同。
佛与佛是平等的,然在佛法思想史上,「文殊师利法门」,是重阿!b粊佛国的。如『维摩诘经』,大众见阿!b粊佛国;维摩诘vimalaki^rti「本从阿!b粊佛阿维罗提[妙乐]世界来」的。「现意天子从阿!b粊佛妙喜世界来至于此」(21)。『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说到菩萨所应该行的:「当学追慕阿!b粊如来宿命本行菩萨道时,志愿出家,乐沙门行,世世所生,不违本誓」(22)。文殊自己说最初发愿:「从今日以往,假使生欲心,辄当欺诸佛,现在十方圣。若生瞋恨厌,嫉妒及贪苦[吝],未曾犯不可,至成人中尊。常当修梵行,弃欲舍秽恶,当学于诸佛,戒禁调和性」(23)。文殊的誓愿,可说是阿!b粊佛本愿的再说。在见佛、观佛与净土中,「文殊法门」是属于阿!b粊净土系的。如见佛、观佛,不说梦中见佛,也不观色身相好,如『般舟三昧经』那样,而说观佛如虚空,都无所见。净土庄严,是远远超过阿弥陀净土的(2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瞋恼,愿生阿弥陀」(25),对阿弥陀佛的信行者,还作出了不满的表示。继承阿!b粊佛土法统,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理想的纯菩萨净土,是文殊当来成佛的离尘垢心净土;与文殊净土同样严净的,是现在东方的超立愿世界(26)。
「文殊师利法门」,依胜义而开示(般若的)甚深法相,又广明菩萨的方便。「文殊师利法王子,住首楞严三昧」(27);首楞严三昧,是「十地菩萨」,「住十地、一生补处、受佛正[职]位」所 [p953] 得的(28)。『维摩诘经』所说的「不思议(解脱)门」,与首楞严三昧相近,都显示了菩萨的大方便。这里,姑且不说不思议菩萨的神通示现。论到菩萨的方便道,与声闻乘有显著的差别。「佛法」重在声教,重在思想的启发,以引入自觉的解脱。离世间生死,向出世解脱;由于出家比丘为主导者,所以与人世间事,有些是远远的。从『般若经』以来,「大乘佛法」一贯的说: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不生灭,一切法本来寂灭,超越了有为与无为,生死与涅槃的对立。应该是受了菩萨「本生」的影响,菩萨不一定是出家的,多数是从事不同事业的在家人,也可能是外道。大乘菩萨正就是这样,一切道都是佛道。如说:「若能通达首楞严三昧,当知通达一切道行,于声闻乘、辟支佛乘、及佛大乘,皆悉通达」(29)。『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二0中)说:
「取要言之:贪欲门哉!离诸爱故。瞋怒门哉!离于结恨。愚痴门哉!离于不明。尘劳[烦] [恼]门哉!离于秽浊。诸趣门哉!无往来故。是为菩萨善权方便。至于一切愚夫行门,所学 [有学]、无学、缘觉、菩萨、如来之门,其能晓了此诸门者,是则名为善权方便」。
「门」──方便门,是贪、瞋、痴──三毒,烦恼,五趣生死;也是凡夫行,声闻的有学、无学行,缘觉行,菩萨行,如来行。这都是菩萨善巧方便的法门,所以菩萨顺应众生的一切心行而作佛事。如『文殊师利现宝藏经』说:「人之本行,若干不同,亦为说若干种法而得入道」(30) 。『维摩诘所说经』说:「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 [p954] 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31)。『须真天子经』说:「一切世间所入,则菩萨行」(32)。菩萨不但行于道,也要能「行于非道」(33)。依「大乘佛法」,世间一切,都是引入佛道的方便;如满山的草木,没有一样不是药的。这与一切法本来寂灭,恰好相合!对于烦恼、生死,『大方广宝箧经』卷上(大正一四‧四六六中──下)说:
「若观法界而不舍于一切众生;不堕正位,不共结住,如是等人是佛法器」。 「若有能尽未来际劫,发大庄严,不怖不畏。行三界行,不为三垢之所染污,于生死中起园观想。欲乐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若无欲染,示现染欲。非为瞋恼,示现有瞋。不为痴覆,示现有痴。除断结使,现住三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佛法器」,是能成佛的根器,也就是菩萨。『维摩诘经』说:「不凡夫行,不贤夫行,是菩萨行」(34),菩萨是不同于凡夫,也不同(二乘)圣贤根器的。『宝箧经』所说的三则,充分说明了菩萨的方便行。一、「观法界」是般若观空,「不舍一切众生」是大悲。菩萨是观法界(如)空寂的,却不堕「正位」──「正性决定」;虽不证入正位,却不与烦恼[结]共住。这如『般若经』所说,菩萨般若观空,却告诉自己:「今是学时,非是证时」。观空离烦恼而不证实际,如证入实际,就堕落声闻道了。二、菩萨是大誓庄严,历劫在生死中行菩萨道的。「乐欲诸有」, [p955] 是不怖畏生死;往来三界,如游历园观一样。这是得忍菩萨的随愿往生,所以所作所为,不会积集生死业[有行]。如在生死而积集生死业,不就是凡夫了吗?三、菩萨已经断尽了烦恼,为了化度众生,没有烦恼而示现有烦恼,这是大菩萨不可思议方便。如文殊菩萨,为了教化,在「王宫采女中,及诸淫女,小儿之中三月」(35)。为了化度淫女,化作穿着光采衣服的美少年(36)。为了除菩萨内心的疑悔,执剑去害佛(37)。为了诱化外道,投身到外道中去(38):这些菩萨的大方便,都不是声闻弟子所能行的。
方便,梵语upa^ya-kaus/alya,竺法护译为善权,或善权方便。「原始般若」中,菩萨的般若──诸法无受[取]三昧,是「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的(39)。「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则堕声闻、辟支佛地」,只是为了「取相」(40)。「上品般若」说:「无所得为方便」,说明了般若波罗蜜,为菩萨的殊胜方便。「下品般若」说观空不证,提到了「不舍众生」的「大愿」(41)。末后说到「具足方便力」(42);「中品般若」的「后分」──方便道,由此发展而来。『大般若经』的前三分,与此相对应的,立「方便善巧品」。「中品般若」重视般若以外的行门,所以般若与方便,渐有相对别立的倾向。「文殊师利法门」,般若与方便的对立情形,更为明显。如『文殊师利现宝藏经』说:菩萨的智慧与善权,是菩萨的圣性,举种种譬喻来说明(43)。『魔逆经』说:菩萨的平等精进,是智慧与善权(44)。『大净法门经』大意相同,观三解脱门而不失善权方便,并说 [p956] 「权方便」的内容(45)。『弘道广显三昧经』说:以空无相无愿向解脱,以「权」还生死,为众生起大悲(46)。『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举「成毕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罗蜜」三事,并分别的给以解说(47)。『维摩诘经』作四句分别:「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48),更显示了般若与方便的相对性,与相助相成的重要。『须真天子经』中,文殊为天子说偈,广说智慧与善权,而以相助相成作结论:「智慧及善权慧,常相随与并行,如两牛共一!9馰,觉法田无有上」(49)。般若与方便,作相对的分别叙述,是「文殊师利法门」的特色,也可以了解对「方便」的分外尊重。
住首楞严三昧的文殊菩萨,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方便。得首楞严三昧的菩萨,是不在少数的,而文殊却是其中最特出的!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说:「往昔古世,濡首童真以膳见施,供养佛众,令发无上正真道意,则是(释尊)本身初发意(之)原。……今者如来所成圣觉,无极之慧,十种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无罣碍慧,皆是濡首所劝之恩」(50)。文殊的发心,比释迦佛要早得多,竟还是释迦初发心的劝发者,是释迦的师长、善知识。不但是释迦往昔的善知识,也可说是一切佛菩萨的师长,如『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四一三上)说:
「十方世界,不可称限,不可计会。诸佛国土,今现在者诸佛世尊,同号能仁,悉是仁者濡首所劝。或(同)号盛圣,或(同)号明星,……今我一劫若过一劫,宣扬演说诸佛名 [p957] 号,濡首大士所开化者,于今现在转于*轮,不可称限。何况有行菩萨乘者,……或处道场成最正觉,不可限喻。其有欲说诚谛之事,审实无虚,濡首童真则诸菩萨之父母也」(51) !
依经说,现在无量无数的佛菩萨,都是因文殊的劝化而发心的。文殊发心以来,已「如七千阿僧祇恒河沙劫佛土满中尘」;文殊初发心时,因文殊而发大心的「二十亿人,在往古雷音响如来所发道心者,悉已逮致无上正真之道,………悉是文殊师利之所劝发」(52)。文殊师利劝发大心的宏愿,如『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八下)说:
「我之本愿,如佛所言。从如七千阿僧祇恒江河沙劫行菩萨业,不成道场,不致正觉。道眼彻视,光睹观十方,悉见诸佛普劝化一切众生,悉成佛道;吾心坚住,咸开化之,……皆 是吾身之所劝化。唯然大圣!今观十方,以无罣碍清净明眼所见诸佛,皆以劝助建立无上正真之道。斯等皆办,乃吾成无上正真之道」。
文殊菩萨的大愿,是凡所见得到的无量无数佛,都是文殊所劝助发心的,也就是没有一佛不是文殊所教化的,才满愿而成佛。为众生而作无尽期的教化,是大心菩萨应有的志业。在大乘经传说的菩萨中,文殊师利是彻底表达了这一悲愿的。成佛,本来是究竟圆满的假名。菩萨达到了究竟圆满,就是成佛。成了佛,还是无尽期的为众生。所以现身为菩萨的,可能是已经成佛;成 [p958] 佛的,也可能方便示现菩萨身。文殊师利菩萨,就表示了这一意义。『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平等世界的龙种上佛,就是现今的文殊(53)。『菩萨璎珞经』也说:过去的大身如来:就是现在的文殊师利(54)。文殊是佛而菩萨,菩萨而又是佛的:这是怎样的不可思议!
注【99-001】大众部maha^sa^m!ghika中,安达罗派andhraka以为:菩萨在迦叶佛时「入决定」(南传五七‧ 三六六)。『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说:见道入「正性离生」,或解说为「正性决定」samyaktva-niya^ma (大正二七‧一三上──中)。所以入决定,就是悟入,决定不退。
注【99-002】『增壹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七0七下──七0八上)。
注【99-003】『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引声闻乘颂(大正三0‧三八二中)。
注【99-00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七五二上)。『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大正一二‧八六下)。『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99-005】『阿阇世王经』卷上(大正一五‧三九一下)。
注【99-006】『诸佛要集经』卷上(大正一七‧七六二中──下)。
注【99-007】『佛印三昧经』(大正一五‧三四三上──中)。『慧印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六0下──四六一中)。
注【99-008】『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三九中)。
注【99-009】『大宝积经』卷一一五『文殊说般若会』(大正一一‧六五0下)。
注【99-010】『弘道广显三昧经』(大正一五‧五0二中──下)。 [p959]
注【99-011】『诸佛要集经』卷上(大正一七‧七六二上──下)。又卷下(大正一七‧七六五上、七六八中)。
注【99-012】『维摩诘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三四中──下)。
注【99-013】『慧印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六一中──四六二上)。
注【99-014】『佛印三昧经』(大正一五‧三四三中)。
注【99-015】『阿!b粊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0中)。
注【99-016】『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0下)。
注【99-017】『维摩诘经』卷上(大正一四‧五二0中──下)。
注【99-018】『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四下──六四五上)。
注【99-019】『阿阇世王经』卷上(大正一五‧三九三下)。『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二中)。『维摩诘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三二下)。『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正一一‧八九三上)。
注【99-020】『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五下)。
注【99-021】『维摩诘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三四下、五三五上)。『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六三六下)。
注【99-022】『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正一一‧八九三中──下)。
注【99-023】『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七中)。
注【99-024】『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九下、九0一中)。
注【99-025】『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下)。 [p960]
注【99-026】『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九中──下)。
注【99-027】『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二下)。
注【99-028】『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六三一上)。又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三下)。
注【99-029】『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三下)。
注【99-030】『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下)。
注【99-031】『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五三下──五五四上)。
注【99-032】『须真天子经』卷三(大正一五‧一0六下)。
注【99-033】『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上)。
注【99-034】『维摩诘经』卷上(大正一四‧五二六下)。
注【99-035】『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上)。
注【99-036】『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七上以下)。
注【99-037】『如幻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一五0下)。
注【99-038】『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一下──四六二上)。
注【99-03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下)。
注【99-04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三上)。
注【99-04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九上)。 [p961]
注【99-04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上)。
注【99-043】『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大正一四‧四五四上──四五五中)。
注【99-044】『魔逆经』(大正一五‧一一二下──一一三上)。
注【99-045】『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二0上──中)。
注【99-046】『弘道广显三昧经』卷四(大正一五‧五0三下)。
注【99-047】『大宝积经』卷二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大正一一‧一四九中──下)。
注【99-048】『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五中)。
注【99-049】『须真天子经』卷四(大正一五‧一0九中──一一0上)。
注【99-050】『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四一三上)。
注【99-051】『如幻三昧经』卷上,也说文殊是诸菩萨之父母(大正一二‧一三五中)。
注【99-052】『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七下)。
注【99-053】『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四上)。
注【99-054】『菩萨璎珞经』卷四(大正一六‧三九中)。
第三项 法界
在「般若波罗蜜法门」中说到:「下品般若」重于「如」的开示。「中品般若」集成,组集 [p962] 「如,法性,实际」为一类,都是实相的异名。「中品」集成以后到「上品」,更扩展为十名、十二名的组集。「文殊师利法门」,也是以「如、法性,实际」为一类的。这三者:「如」是 tathata^的义译。支娄迦谶lokaraks!a的『阿阇世王经』,译作「怛萨阿竭」或「本无」;竺法护每译为「无本」;唐译为「真如」。「法性」是dharmadha^tu的义译,一般是译作「法界」的。『阿阇世王经』,『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中,译作「法身」或「法住」。「实际」是bhu^ta-kot!i的义译;竺法护等译作「本际」、「本原」、「真际」。这是指同一实相说的,不过名称不同,意义也多少差别了。「中品般若」初集这三名为一类,「文殊法门」而引用这三名的非常多,如『阿阇世王经』,『清净毗尼方广经』,『诸佛要集经』,『诸法无行经』,『如幻三昧经』,『大净法门经』 ,『维摩诘所说经』,『持心梵天所问经』,『大神变会』(1)。也有但(连类而)说「法界」与「实际」的,如『入法界体性经』,『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文殊师利净律经』(2)。「文殊法门」受到了「中品般若」的影响,但在这三名的应用上,「文殊法门」有重于「法界」、「实际」,尤其是重于「法界」的倾向,是不可不特加注意的!
同一实相的「如、法界、实际」,在说明上有些什么不同?『大智度论』曾有所解说(3)。「文殊法门」特重「法界」,对「界」有独到的发展,所以应略加说明。如『入法界体性经』(大正 [p963] 一二‧二三四下)说:
「文殊师利!我不见法界有其分数。我于法界中,不见此是凡夫法,……及诸佛法。其法界无有胜[特殊]异,亦无坏乱」。 「譬如恒河……如是等大河,入于大海,其水不可别异。如是文殊师利!如是种种名字诸法,入于法界中,无有名字差别。文殊师利!譬如种种诸谷聚中,不可说别;是法界中亦无别名:有此有彼,是染是净,凡夫圣人及诸佛法,如是名字不可示现」。
「法界」是不可说有别异的。在「法界」中,一切名字安立──染、净、凡、圣等一切法,都不可说有别异。说明这点,经中举了两个譬喻。一、河水与河水,可说有差别的,但流入大海,就是同一海水,不能再说有别异了。二、谷类,是一类一类各别的,但归入谷仓(谷聚),合而为一聚,不可再说为别异了。『须真天子经』有类似的说明,如『经』卷四(大正一五‧一一一上)说:
「譬如天子!万川四流,各自有名,尽归于海,合为一味。所以者何? 无有异故也。如是天子!不晓了法界者,便呼有异;晓了法界者,便见而无异也。……法界不可得见知也。所以者何?总合聚一切诸法故,于法界而不相知」。 「譬如天子!于无色像悉见诸色,是色亦无,等如虚空也。如是天子!于法界为甚清净而 [p964] 无瑕秽,如明镜见其面像。菩萨悉见一切诸法,如是诸法及于法界,等净如空」。
『须真天子经』的四流入海喻,与『入法界体性经』完全相同。「总合聚一切诸法」,似乎也与「谷聚中不可说别」相同。『入法界体性经』,重在「法界」的没有别异可说,而『须真天子经』多一明镜见像的比喻。明镜喻的意思是:虚空是无色的,却从无色的虚空而见一切色像。这样,法界明净如虚空,菩萨从法界中见一切法。「法界」是无色可见的;「是色亦无」,色也还是不可得的,所以诸法于「法界」中,是同样的清净。明镜是明净的,明镜所见的像,虽有像而实不可得,也还是明净的。镜与镜像不相离,是同样的清净。在这譬喻中,就表示出「法界」的特有意义。
「如」,是从一一法显出。经中总是说色如、受如……凡夫如、佛法如。从法推究到实相,「如」是没有别异的,却是一一法的「如」,如『大智度论』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七中──下)说:
「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实皆空,空则是地之实相。一切别相(水火风等)皆亦如是,是名为如。法性[界]者,如前说。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为如。同为一空,是为法性[界]」。
「空有差品」,如方空、圆空那样,也就是一一法的「如」。到了「同为一空」,就是「法界」(这也就是「一如无二如」)。所以「法界」的特义,是一切皆入「法界」。『大般若经』 [p965] 说:「法界无二无差别,……一切法皆入法界」(4)。『阿阇世王经』说:「法身[界]无所不入诸法,亦不见法身有所入。何以故?诸法是法身,如诸法等故,法身亦等,故曰法身所入」(5)。「入法身」[界],竺法护译为:「等御诸法,则为法界」;「其法界者,等御诸法」(6),不外乎「一切诸法悉归法界」(7)的意思。「法界」只是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离于空,毕竟是空,所以说「入法界」。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七二(大正七‧三九0下──三九一上)说:
「何因缘故说一切法皆入法界? ……如是等一切法,无不皆入无相无为性空法界」。
向上体悟,推求一一法到性空无别,是「如」;这是「般若法门」所着重的。一切法空,从空中见一切法与空性(法界),同样的「等净如(虚)空」,是「法界」;重于方便的「文殊法门」,是重于「法界」的(「中品般若」的「后分」──方便道,已有此倾向)。「文殊法门」在「如、法界、实际」上,特重「法界」,更进而对「界」作广泛的应用。如『文殊师利净律经』说:「一切众生之所界者,名曰法界」(8)。『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说:「众生界、法界,无有二故。…… 不增(法界)不减法界;不增众生界,不减众生界」(9)。『文殊师利巡行经』说:「真如不减,真如不增;法界不减,法界不增;诸众生界不减不增」(10)。「法界」以外,特别提出「众生界」,与「法界」相对,而说明不二,说明都是不增不减的,这到底存有什么用意呢?说到「界」dha^tu『杂阿含经』集有「界相应」;『中阿含经』集有『多界经』,说一切有部 [p966] sarva^stiva^din所传的,共六十二界(11)。汉译『杂阿含经』,说到「众生界无数无量」。与之相当的南传『相应部』,缺少这一句,然『相应部』相当的经,名pa^n!a,是「生类」的意思 (12),所以「众生界」不外乎众生类。
『大方广宝箧经』,集有传闻的种种文殊故事。经上说:「众生界、法界、虚空界,等无有二,无有别异」(13)。经末有「不坏法界偈」,如『经』卷下(大正一四‧四七九下──四八0上)说:
「己[我]界及法界,众生界同等。是界等智[般若]界,今授我记已。受(依异译,是「法」字)界烦恼界,与(虚)空界同等。诸法同是界,今我同此来。法界及欲界,及与于(恚界、害界)三界,等同如虚空,我记同于是。生死界涅槃(界),等住如法界」(14)。
「法界」、「众生界」sattva-dha^tu以外,又立「虚空界」a^ka^s/a-dha^tu。「虚空界」是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之一,『般若经』多用作譬喻;但后来,「虚空界」被作为真如的异名,『宝箧经』也就是如此。「不坏法界偈」中,说种种「界」与「法界」同等不二。其中,欲、恚、害──三界,生死(有为)界、涅槃(无为)界,可说是佛法所固有的名词。偈中立「烦恼界」与「般若界」;「众生界」以外,又立「我界」a^tma-dha^tu,「界」是被广泛的应用了。梁译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众生界量,如佛界量」;「般若波罗蜜界即不思议界,不思议界即无生无灭界。……如来界及我界(法界),即不二相」(15) [p967] 。又隋译的『入法界体性经』说:「法界即是我界」;「舍利弗界即是法界」;「法界共大德界,无二无别」(16)。这几句,古译的『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是没有的。在种种「界」中,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众生界」、「我界」、「佛界」、「如来界」。「佛界」buddha-dha^tu ,或译「佛性」。「如来界」tatha^gata-dha^tu,或译「如来性」,一向看作「如来藏tatha^gata-garbha的异名。「众生界」以外,别立「我界」,而说「法界即是我界」。「我」是印度神学的中心论题。梵与法,在『长阿含经』中,为了适应世俗,有作为同一意义的用法,如「*轮」又称「梵轮」,「法网」又称「梵网」。这样,「法界即是我界」,岂不是近似印度神学中「梵即我」的意义吗?以「法界即是我界」为本,而贯通了「众生界」与「佛界」,「如来界」,同归于无二无别。这一倾向,时代越迟,意义越是明显。「如来藏」说的主体思想,是如来在自身──蕴界处内的通俗说,但不久就与「法界」、「我界」、「众生界」、「佛界」、「如来界」等相融合。『大毗婆沙论』说:「种族义是界义,……如一山中有多种族」 (17),这是以矿藏为喻的。『大智度论』说:「法性[界]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法性[界]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18),也是约矿藏为喻的。『摄大乘论』立「金土藏」喻:以「地界」为矿藏,而表示金质(喻圆成实性)本有的(19)。「界」有矿藏义,「如来藏」是胎藏义,确有类似的意义,所以「法界」、「如来界」等,与如 [p968] 来藏说相融合──如来藏我,成为后期大乘经的特征。
注【100-001】『阿阇世王经』卷上(大正一五‧三九二下)。『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下)。『诸佛要集经』卷下(大正一七‧七六四上)。『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六上)。『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三九上)。『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二0下)。『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一三下)。『大宝积经』卷八六『大神变会』(大正一一 ‧四九六下)。各经所说的,不止一文,这都是略举一例。
注【100-002】『入法界体性经』(大正一二‧二三七上)。『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正一一‧八九六上)。『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大正一五‧四七中)。『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一000中──下)。『文殊师利净律经』(大正一四‧四五0上)。
注【100-003】『大智度论』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七中──二九九上)。
注【100-00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五三二(大正七‧七三三下)。
注【100-005】『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一中)。
注【100-006】『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四一0中)。又卷下(大正一五‧四二二中)。
注【100-007】『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四二三下)。
注【100-008】『文殊师利净律经』(大正一四‧四五一下)。
注【100-009】『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一000上)。 [p969]
注【100-010】『文殊师利巡行经』(大正一四‧五一一下)。
注【100-011】『中阿含经』卷四七『多界经』(大正一‧七二三下)。
注【100-012】『杂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一一三中)。『相应部』「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七0)。
注【100-013】『大方广宝箧经』卷中(大正一四‧四七四下)。
注【100-014】参阅异译『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五下──四六六上)。
注【100-015】『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八‧七二六下)。又卷下(大正八‧七二九下)。
注【100-016】『入法界体性经』(大正一二‧二三五上、二三五下、二三六中)。
注【100-01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一(大正二七‧三六七下)。
注【100-018】『大智度论』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八中)。
注【100-019】『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下)。
第四项 诸法是菩提
「佛法」,正如经上所说的:「是差别说,呵责结使说」;「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1) 。现实的身心,是有漏有为的,是苦器;而招感生死苦的,是烦恼及烦恼所引起的业。所以佛的开示,只是要人知苦,从戒定慧──道的修习中,断烦恼(没有烦恼,就不再造业了)而证灭苦 [p970] 的涅槃。涅槃是圣智自觉的,寂灭离戏论,不是语言及意识所能表示的。这一「佛法」体系,在长期流传中,多少有离却现实身心──烦恼、业、苦,而求证涅槃的倾向。「大乘佛法」,是一分直从无我离相而趣入的。在菩萨般若波罗蜜中,一切不可得:烦恼如,业如,苦──蕴、界、处如;凡夫如,声闻如,缘觉如,菩萨菩萨法如,如来如来法如──一如无二如。在如如平等中,无凡无圣,无染无净,无智无得:这是「般若法门」的无差别说。在这无差别说的基石上,「文殊法门」进一步的说:烦恼是菩提,业是菩提,苦──蕴、界、处是菩提,众生是菩提,在说明的方便上,有了非常的异义。这使部分的比丘听了,觉得与佛法不合,与外道说相类似,要不满意而退席了(2)。
「烦恼是菩提」:烦恼kles/a,是无明、爱,三毒──贪、瞋、痴,四倒,五盖,六十二见等的通称,旧译作「尘劳」。菩提bodhi,译为觉,古代都译作「道」。本来,声闻得「三菩提」(正觉),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觉,无上道或最正觉。但声闻重在涅槃,佛重在无上菩提,流传久了,「菩提」也就成为无上菩提的简称了。『思益经』说:「菩提是无为,非起作相。……当知若无业,无业报,无诸行,无起诸行,是名菩提」(3)。这样,菩提是没有烦恼的,怎么说「烦恼是菩提」呢?经中从多方面说:如『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一五 [p971] ‧七五九下)说:
「菩提与贪欲(烦恼之一),是一而非二。……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佛所觉所证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谓是无相」。
阐明这烦恼与菩提(佛法)不二的,如『诸法无行经』说:「譬如巧幻师,幻作种种事,所见无有实,无智(者)数(为)若干。贪、瞋、痴如幻,幻(与)三毒无异,凡夫自分别,我贪我瞋恚」(4)。贪、瞋、痴──烦恼如幻,虽现有种种事,而并没有实性可得。凡夫不能了解如幻无实,所以为烦恼所热恼。烦恼是非有的,所以说:「勿分别贪欲,贪欲性是道。烦恼先自无,未来亦无有,能作是信解,便得无生忍」(5)。这样,「烦恼是菩提」,意思是说:在如幻即空、无相的法性中,烦恼与菩提是平等不二的。『须真天子经』说:「等淫怒[贪瞋]痴,及于诸(爱)欲,亦等于道」(6)。『清净毗尼方广经』说:「文殊师利言:空故等,无相故等,无愿故等。何以故?空无分异故」(7)。这样说,烦恼性与菩提性不二,所以说「贪欲性是道」[菩提],大体与「般若 法门」相通。
「文殊法门」的独到发展,应该与「菩萨不断烦恼」有关。声闻行者如断了烦恼,就不能长在生死中,也就不能成为菩萨,菩萨是要历劫在生死中度众生的。『般若经』只说「观空而不证实际」(不断烦恼,也就不入涅槃),「文殊法门」才明确的表达出来──菩萨不断烦恼。但不断烦恼,并不与烦恼共住,如『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四四下)说: [p972] 「今无贪、恚、痴,亦不尽灭。……善知颠倒实性故,无妄想分别,是以无贪、恚、痴。 ……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贪、恚、痴相」。
没有贪、瞋、痴,却又没有灭尽。这因为贪、瞋、痴本性自离、不可得,所以没有可灭尽的。「世间毕竟是灭尽相,以是义故、相不可尽。何以故?以是尽故,不复更尽」(8)。本来是灭,更没有可灭的,所以不断,这就是「虽行于世间,如莲华不染,亦不坏世间,通达法性故」(9)。烦恼不与道[菩提]相应,却与道平等,可说烦恼是道[菩提],『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有很好的说明,如『经』卷中(大正一五‧四一五下──四一六上)说:
「日明适出,众冥[日+硫-石]灭。……如是大王!兴道慧者,尘劳[烦恼]则消,不知尘劳之所凑处,亦无有处,无有方面。以是之故,当了知之,道与尘劳而不俱合。又等尘劳,则名曰道。等于道者,尘劳亦等。尘劳与道,等无差特,一切诸法亦复平等。假使分别如斯议[义]者,尘劳则[即]道。所以者何?以尘劳故,现有道耳。尘劳无形,亦无所有,求尘劳者,则为道也。……设有所求,不越人心;亦不念言是者尘劳,是为道也。以是之故,尘劳为道。其尘劳者,亦入于道」。
经文分三个层次:一、如日光出现而黑暗消失一样,道智兴(现前)时,烦恼也消失而不知所在了。所以道与烦恼,是不俱(同时而起)的。二、菩提[道]与烦恼[尘劳]是平等的:从「等」去 [p973] 悟解,也就是从空(「空故等,无相故等,无愿故等,何以故?空无分异故」)(10)去悟解,正觉烦恼性空,就是菩提。在「等观」中,烦恼、菩提、一切法,是同样的空无别异。无二无别,所以说「烦恼是菩提」。三、烦恼所以是菩提,是「以尘劳故,现有道耳」。也就是因为烦恼,推求烦恼无形,无所有空,所以是菩提。不过在等观中,是不分别这是菩提,那是烦恼的。一切无二无别,烦恼也入于菩提(如诸法入于法界),所以烦恼就是菩提了。由烦恼而有菩提,经中有充分的说明,如说(11):
1.「菩萨从一切(爱)欲而起道意[菩提心]。……菩萨于爱欲中,与(爱)欲从事,尔乃成道。不随爱欲,则菩萨何缘得起一切道意」? 2.「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人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3.「菩萨以善权方便,广随所入,欲救度一切。一切所求,惟因诸见、爱欲、四颠倒中求。所以者何?一切从是中生故;于此求索,一切不可得见。……当作是知!菩萨道于爱欲中求」。 4.「当于众生爱欲之中,求于佛事。……以于众生尘劳之故,受于爱欲。设无爱欲,不兴 [p974] 佛事,譬如无疾,则不用医」。 5.「佛境界当于何求?曰: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何以故?众生烦恼性不可得。……如佛境界无有增减,烦恼本性亦无增减」。 6.「菩提者,当何处求?………从身见根本求于菩提,无明、有爱求于菩提,颠倒、起结求于菩提,障碍、覆盖求于菩提。……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是名菩提」。
烦恼在「佛法」中,是生死根本,是非断不可的。在「大乘佛法」中,烦恼有了深一层的积极意义。如所引经文的1.2.,是说发菩提心,是不离世间众生的。世间依爱欲而有,所以不能离爱欲。初学者发大心,都是有为有漏的;悲心也是缘众生而起的爱见大悲。如「不随爱欲」,怎么能发心?没有初学,怎么会有久学、不退?3.4.是:众生都在爱欲中,烦恼中,菩萨要求索一切烦恼不可得(空);也要以烦恼为度众生的方便,所以说「设无爱欲,不兴佛事」。5.6.是:佛菩提是「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思益经』说:「诸法是菩提,如实见故」(12)。『清净毗尼方广经』也说:「一切法空,解于空故,名得菩提」(13)。如实见烦恼性空,不断不尽,不增不减,与佛境界平等不二。在佛境界中,烦恼可说是成就的,如『诸法无行经』说:「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世尊!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14)。『文殊师利普门会』说:「三世一切佛,了知贪性空,住此 [p975] 境界中,未曾有舍离」(15)。这都是说:菩提是了知烦恼性空的,也就是烦恼实性的。烦恼性是不断不尽,不增不减的,与佛菩提平等不二,所以可说佛成就贪欲等烦恼(16)。烦恼不离「法界」,烦恼于「法界」中不可得,而烦恼不断。烦恼在菩萨道中,如『大方广宝箧经』卷上(大正一四‧ 四六七上)说:
「佛法、结使,有何差别?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如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如是须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结使,悉同一色,谓佛法色。是故须菩提!佛法、结使,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
「结使」,是烦恼的异名。「佛法」,是佛所证得法;约「分得」说,菩萨得无生忍,也可说「佛法」。佛法是菩提(含得一切功德)的别名。在众生来说,结使与佛法,是完全不同的,但在般若慧光照下,一切法空,一切如如,与佛法平等。佛法与结使的等无差别,虽然本来如此,但要般若才能照了出来。在般若的慧光下,烦恼虽还是烦恼,但失去了烦恼的作用,如『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八中、一0七七上)说:
「天子!如人知于毒蛇种性,能寂彼毒。如是若(以圣智)知结使种性(妄想为根本),能寂烦恼」。 「不断于欲,不为欲(所恼乱烦)热;不断于瞋,不为瞋热;不断于痴,不为痴热。于一 [p976] 切法离诸暗障,不断烦恼,勤行精进」。
蛇是有毒的,能伤人的。如能知道是什么蛇,是什么毒,加以制伏,那蛇虽还是蛇,却没有蛇毒,不会伤人了。烦恼也是这样,是能热恼人的,如能以般若慧,了达烦恼性空无所有,那烦恼虽然不断,却没有热恼人的作用了!总之,「烦恼是菩提」,是「文殊法门」的要义,但应该理解他的意义,不能「如文取义」了事的!
烦恼是招感生死苦的根本。如烦恼断了,不会再造生死业;旧有的业,缺乏烦恼的滋润,也就失去感果的力量。只要烦恼断了,苦体就不会相续,所以解脱生死的关键,就是断烦恼,这是「佛法」一致的见解。「文殊法门」说:「诸法是菩提」(17)。业与苦体,当然也与菩提不二,但烦恼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再的、不断的说到「烦恼是菩提」。说到业,业是有善的、恶的。最重的恶业,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逆也叫无间业,非堕入无间地狱不可。罪业是可畏的,但佛法有「出罪」法,罪业是可以依忏悔而减轻,或失去作用的,所以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清净」。阿阇世王aja^tas/atru是杀父而登上王位的,犯了逆罪;后来,从佛听法而悔悟,『长阿含经』的『沙门果经』(18),早就这样说了。在「文殊法门」中,阇王的逆罪,因文殊的教诲而得到减轻,是『阿阇世王经』的主题。阇王从文殊忏罪,『密迹金刚力士经』,『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阿阇贳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都已说到(19); [p977] 这在当时,确是传说的重要教化事迹。逆罪由心而造作,所以文殊对阇王的教化,主要是「心性本净」,「诸法悉空」;归结于「其逆者亦不离法身[界];其所作逆者身,悉法身之所入」(20)。直说「五逆是菩提」的,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八‧七二八下)说:
「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
五逆即菩提,与烦恼是菩提的原理,是相同的。依「佛法」说:忏悔,不是将业消灭了,而是削弱业的作用,使恶业不致于障碍道的进修。如五逆称为「业障」,那是怎么样修行,也决定不能证果的。『沙门果经』说:「若阿阇世王不杀父者,(听了佛的说法),即当于此坐上得法眼净(证得初果),而阿阇世王今自悔过,(只能)罪咎损减,已拔重咎」(21)。『增壹阿含经』及『律藏』,都说阿阇世王得「无根信」,或「不坏信」(22)。逆罪因忏悔而减轻了,但还是不能证果。『阿阇世王经』说:阿阇世王听法以后,得「信忍」,或作「顺忍」(23),与「无根信」、 「不坏信」相当。阇王虽有所悟入,还是要堕宾头地狱,不过不受苦,能很快的生天(24)。『阿阇世王经』所说,罪性本空而因果不失,悔悟也只能轻(重罪轻受)些,与原始佛法,还没有太多的差别。『阿阇世王经』又说:有杀母的罪人,因文殊的诱导,见佛闻法而证得阿罗汉果(25)。这是与「佛法」相违,与阿阇世王悔罪说相违,可能是迟一些而附入的部分。
烦恼与业所感得的生死报体,佛说是「阴、界、入」。「文殊法门」阐述阴、界、入是菩提 [p978] 的,不在少数,而『大净法门经』,说得最完备。文殊师利化度上金光首淫女,劝发菩提心。说到菩提时,文殊直截的说:「汝则为道[菩提]」(26)。「汝则为道」,意思说汝身就是道。文殊分别的开示:阴──色、受、想、行、识是道;种[界]──地、水、火、风(空与识略去)是道;入── 眼、耳、鼻、舌、身、意是道;身、心是道;然后以「觉了诸法一切平等,则为道矣」作结(27)。众生是阴、界、入、身心和合的假名,阴、界、入是道,也就等于众生是道;所以说:「一切众生皆处在道,道亦处在一切众生」(28),表示众生与道是不相离的。『诸法无行经』也说:「众生即菩提,菩提即众生,菩提众生一,知是为世尊」(29)。『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说:「道是文殊,文殊是道」(30)。这里的众生,是阴、界、入和合的假名,不可解说为真我,应记着『思益经』的开示:「我平等故,菩提平等;众生性无我故,如是可得菩提」(31)。
总之,「文殊法门」所着意表达的,是:「道乎!龙首!在于一切,一切亦道」(32)。
注【101-001】『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中)。『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五二下──五五三上)。
注【101-002】『无希望经』(大正一七‧七七七下)。『文殊师利巡行经』(大正一四‧五一一上)。
注【101-003】『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四五中)。
注【101-004】『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中)。 [p979]
注【101-005】『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二上)。
注【101-006】『须真天子经』卷三(大正一五‧一0八下)。
注【101-007】『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六下)。
注【101-008】『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五(大正一五‧八五上)。
注【101-009】『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三八上)。
注【101-010】同上(7)。
注【101-011】1.『须真天子经』卷三(大正一五‧一0四下)。2.『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中)。3.『须真天子经』卷四(大正一五‧一一0下)。4.『魔逆经』(大正一五‧一一六下)。5.『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六中)。6.『 大宝积经』卷二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大正一一‧ 一五0中)。
注【101-012】『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四五中)。
注【101-013】『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九中)。
注【101-014】『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一五‧七五七上)。
注【101-015】『大宝积经』卷二九『文殊师利普门会』(大正一一‧一六0下──一六一上)。
注【101-016】这一思想,与天台宗性恶说相近。
注【101-017】同上(12)。 [p980]
注【101-018】『长阿含经』卷一七『沙门果经』(大正一‧一0九中──下)。
注【101-019】『大宝积经』卷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七六下)。『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三六四中)。『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大正一二‧八九中)。
注【101-020】『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0中──四0二下)。
注【101-021】『长阿含经』卷一七『沙门果经』(大正一‧一0九中──下)。
注【101-022】『增壹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五六0上)。『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三六)。『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0中、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0(大正二四‧一四七下)。
注【101-023】『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二下、四0六上)。『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下,作「柔顺法忍」(大正一五‧四二四上),与『阿阇世王经』意义相合。赵宋译『未曾有正法经』卷六,作「无生忍」(大正一五‧四四四下、四四六中),与原义不合。
注【101-024】『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四上)。
注【101-025】『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三上──下)。
注【101-026】『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七下)。
注【101-027】『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七下──八一九上)。
注【101-028】『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八中)。
注【101-029】『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上)。 [p981]
注【101-030】『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九0一中)。
注【101-031】『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大正一五‧五四下)。
注【101-032】『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上(大正八‧七四一下)。
第五项 弹偏斥小
天台学者,以『维摩诘经』为例,称之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的「方等部」。与文殊师利man~jus/ri^有关的经典,的确是有这种意义,但在佛教发展史上,是应该这样去了解的:大乘初兴,如『般若经』、『阿!b粊佛国经』、『阿弥陀经』,对佛教共传的(声闻)大弟子,予以相当的尊重;菩萨的般若波罗蜜,还是弟子们宣说的呢!当然,这是称叹大乘菩萨道的,胜过声闻与缘觉的,但没有呵斥声闻。惟有舍弃般若相应经,想从声闻经中求佛道的(1);或劝人取涅槃,反对修菩萨道的(2),才被指斥为「魔事」。这是「大乘佛法」初兴,从固有「佛法」中传出的情形。等到大乘盛行起来,与传统的部派佛教,有了对立的倾向,于是大乘行者!采取了贬抑声闻的立场,这就是「斥小」。大乘普遍流行,有的不免忽略了般若深悟的根本立场,而蔽于名目、事相,所以要「弹偏」。「弹偏斥小」,是「大乘佛法」相当的流行,与传统的声闻教团,渐渐分离,而大乘内部,也有着重事相倾向的阶段。 [p982]
「文殊师利法门」,起初也还是尊重声闻弟子的,如『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舍利弗s/a^riputra对文殊所说的,能充分的信忍(3);『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舍利弗与须菩提subhu^ti,与文殊共论深法(4)。但贬抑声闻弟子的,相当的多。或是声闻弟子们,一再的自恨证入「正位」,不如犯五逆罪的,还能发大菩提心(5)。或是声闻弟子同入无碍法界,为什么智慧有碍有量(6)!或弟子自认为「如牛迹中水」,而菩萨「如大海」(7)。『维摩诘经』说:天女散天华,华都着在弟子们身上,神力也不能除去(8);弟子们听了紧那罗王的琴声,竟不能自主而舞起来(9),这多少有点戏剧化了!这一切,都不外乎达成贬抑声闻的目的。
维摩诘vimalaki^rti长者,责难十大弟子,是一般所熟知的。其实,在「文殊法门」中,对一一大弟子,加以问难,是不止『维摩诘经』一部的。1.『魔逆经』:魔波旬ma^rapa^pi^ya h文殊的神力,化作佛相;六大弟子问魔,魔为说深法(10)。2.『离垢施女经』:离垢施 vimaladatta女问八大弟子,弟子们都不能回答(11)。3.『首楞严三昧经』:示现各各「第一」的九大弟子,但没有问答(12)。4.『维摩诘经』:十大弟子都说,过去见到维摩诘长者,被难问而不能答,所以不敢去问疾(13)。5.『须真天子经』:十四大弟子,各以自己所长的问文殊,文殊为他们说,他们都欢喜默然(14)。佛的大弟子,如『增壹阿含经』说,是各有「第一」的。「文殊法门」大抵从他们所擅长的(或是僧团一般事项)而加以问难,「斥小」就是「叹大」,引入大 [p983] 乘佛法。试列表如下:
图片
│『魔逆经』│『离垢施女经』│『首楞严三昧经』│『维摩结经』│『须真天子经』
───┼─────┼───────┼────────┼──────┼───────
大迦叶│1 修行之缚│3 知足 │4 头陀 │3 乞食 │1 八解脱
───┼─────┼───────┼────────┼──────┼───────
须菩提│2 福田 │4 空行 │ │4 乞食 │4 知他法行
───┼─────┼───────┼────────┼──────┼───────
舍利弗│3 三昧 │1 智慧 │2 智慧 │1 宴坐 │2 智慧
───┼─────┼───────┼────────┼──────┼───────
目犍连│4 心得自在│2 神足 │3 神通 │2 为白衣说法│3 神足
───┼─────┼───────┼────────┼──────┼───────
富楼那│5 说法 │5 说法 │5 说法 │5 说法 │5 说法
───┼─────┼───────┼────────┼──────┼───────
优波离│6 持律 │ │7 持律 │8 持律 │7 持法(律)
───┼─────┼───────┼────────┼──────┼───────
离婆多│ │6 行禅 │9 坐禅 │ │6 乐襌
───┼─────┼───────┼────────┼──────┼───────
阿那律│ │7 天眼 │8 天眼 │7 天眼 │8 天眼
───┼─────┼───────┼────────┼──────┼───────
阿难 │ │8 多闻 │1 侍佛 │10侍佛 │14多闻
───┼─────┼───────┼────────┼──────┼───────
罗侯罗│ │ │6 乐戒 │9 出家 │13净戒
───┼─────┼───────┼────────┼──────┼───────
迦旃延│ │ │ │6 敷演法 │11分别诸法
───┼─────┼───────┼────────┼──────┼───────
薄拘罗│ │ │ │ │9 诸根寂定
───┼─────┼───────┼────────┼──────┼───────
央掘魔│ │ │ │ │10利根
───┼─────┼───────┼────────┼──────┼───────
拘絺罗│ │ │ │ │12四无碍解
[p984]
「文殊师利法门」,对大弟子所论难的问题,是大弟子所有的专长,也是比丘们日常所行的,符合于律制的生活。所以对诸大弟子的论难,等于批判了传统的声闻佛教,引向大乘的深悟。我们知道,佛是菩提树下现觉正法而成佛的;佛的化度众生,只是方便引导,使学者达到与自己同样的证觉,证觉内容才是根本的佛法。然佛的方便开示教导,弟子们传诵结集而成为「经」。为了文多义杂,发展出审定、分别、抉择、条理的「阿毗达磨」,流为名目事相的学问。佛摄化弟子出家,而有僧伽的组合,并依法摄僧,制立团体生活轨范的「律」。持律者分别、抉择,与阿毗达磨者一样,使律制成为繁琐固定的制度。这是部派佛教的一般情形,尤其是上座部sthavira 系的佛教。从佛法本义来说,这是值得商榷的。「文殊法门」的「斥小」,就表达了这一立场。以『维摩诘经』为例,与十大弟子的问难,不外乎「乞食」、「宴坐」,「说法」、「出家」、「持律」、「侍佛」与「天眼」。如阿难a^nanda是佛的侍者,为了佛有病而去乞求牛乳,受到维摩诘的责难:「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15)? 这是与大众部maha^sa^m!ghika「佛身无漏」说一致的。舍利弗在山林宴坐,维摩诘告诉他:「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16)。在灭尽定中,能起诸威仪──行、住、坐、卧、扬眉、瞬目、举手、说话等,应从『龙相应颂』的「那伽常在定」而来,是动静一如的禅法。与上座部系的禅法大异;大众部说:「在等引位,有发语言」(17),倒有点相近。如说 [p985] 法,什么是法?维摩诘与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问难,直示「法」的本义──离欲寂灭法(18),这就是归依的法。大众部系的多闻部bahus/ruti^ya说:「佛五音是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槃寂静」(19)。维摩诘为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所说的,也就是这五法,但约实相一如的深义而说(20)。其实,佛在人间弘法,不能不方便的说法、制律,但也重视深一层的实义。如『杂阿含经』说:「闻色(等)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正法)」。「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21)。「多闻」与「法师」,也就是法的听闻与演说,这都是约法的深义说。如阿兰若aran!ya,指远离村落,没有喧嚣声音的地方。专住这种地方的,称为「阿兰若行」。然阿兰若行,深化为「无诤行」、(无诤三昧)「空寂行」)(22)。如空闲处s/u^^nyata^ga^ra,指洞窟、冢间、露地等修行处。在这里修行,倾向于层层超越而达于最高的空住s/u^^nyata^-viha^ra。「空住」,『杂阿含经』译作「入空三昧禅住」,称为「上座禅」(23)。如独住(ekaviha^rin),是个人独住的修行者,然『杂阿含经』说:如于境不贪、不喜、不系者,即使住在高楼重阁,也是独住。反之,如于境生贪、生喜、起系者,那即使是空闲独处,也还是第二住(与伴共住)(24)。这与『般若经』所说的远离viveka,意义完全一样(25)。又如沙门s/raman!a,是当时出家者的通称。然佛说「沙门法」、「沙门义」,(26)沙门要有实际的内容,否则就是假名沙门了。佛法是重视深悟的宗教,虽说种种法,立种种制度, [p986] 只是为了助成这一大事,而不是拘泥于言说、制度的,这种精神。在「文殊法门」中高扬起来。如乞食,是为了修证而不得不乞食,不是为乞食而乞食的,所以维摩诘对大迦叶maha^ka^s/yapa 、须菩提说:应怎样的乞食,要怎样才可以受食(27)。优波离upa^li是持律者,为二犯戒比丘,依律制说灭罪法。维摩诘直捷的说:罪性本空,消除了二比丘的疑悔(28)。罗!7亩罗ra^hula 赞叹出家的功德,到底出家的目的何在?维摩诘说成就功德,远离烦恼的「真出家法」。进一步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29)。这都是对声闻律制,而表示大乘者的见解。
维摩诘责难诸大弟子的,如佛陀与禅法,是提示不同的信解。说法,是说法的内容问题。乞食,是要乞食的,只是乞食者要具备应有的理念。这都是内容的深化,不是全盘否定的。但持律者,依律为比丘说出罪法──「作法忏」,是僧团的制度,为了大众和乐清净而成立的制度,是否一概的以大乘的「理忏」来替代?出家,是佛传下来的制度,固然要有出家的实质意义,但真的发菩提心就是出家,不再要事相的出家吗?与律制有关的出罪法与出家法,到底「文殊法门」的真意何在!这里,对出家作一番经说的考察。『如幻三昧经』(『善住意天子经』的旧译)中,善住意天子susthitamatidevaputra问文殊:「假使人来,欲得出家为沙门者,当何以化?何除须发?何受具戒」?文殊约沙门出家,除须发,披袈裟,思念兴造[作],受具戒,学戒,受供养,限节[头陀],一一的分别解说。如说:「若不发心欲得出家,我乃令卿作沙门耳。……勿得发 [p987] 心作沙门也」!似乎劝人不要出家,其实是要人不起妄想,无住无着,为出家……头陀行应有的实质意义(30)。『如幻三昧经』中,文殊曾化作菩萨说法,说到:「精习于闲居[阿兰若];……常行而乞食;数数相调习,亲近坐树下;秽药以疗身。……此等勇猛士,必成尊佛道」(31)。对出家的「四依」行,是相当尊重的。『大神变会』说:「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32)。『文殊师利授记会』说:「乐阿兰若,住寂静处,独行无侣,如犀一角。……若有出家菩萨,行于七步,向阿兰若寂静之处,而此福德甚多于彼」(33)。『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说:一法不失(菩萨)所愿,是:「开士当学追慕阿!b粊如来宿命本行菩萨道时,志愿出家,乐沙门行,世世所生,不违本誓」(34)。文殊的本愿,是:「从今日以往,假使生欲心,辄当欺诸佛,现在十方圣。……常当修梵行,弃欲舍秽恶,当学于诸佛,戒禁调和性」(35),与阿!b粊佛aks!obhya 的本愿相当。依经文的明证,「文殊法门」到底是重视出家,而修住阿兰若等头陀行的。不过,一部分经典,就显得不同,如说(36):
1.「有受持讽诵,广为一切解说其义者,是为持戒清净,……是为沙门,……是为除须发,是为受大戒」。 2.「若人得闻如是经法,是人名为善出家者,何况信受读诵,如所说行」! 3.「若有菩萨住是三昧,虽复在家,当说是人名为出家」。 [p988] 4.「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受)具足」。 5.「菩萨不以除须发者为是出家也,……不以自被袈裟,……自奉禁戒,……自处闲居, ……不以颜貌形容、威仪礼节为是出家也。……若当还复上驷马车,与畏间长者子俱,为开化说此,则是汝出家之行也」。
上面所引经文,前三则,是以受持大乘经,住大乘三昧为出家,与出家僧制是不合的。特别是4.,长者子是要出家的,维摩诘教他发菩提心,就是出家,就是受具足戒了。5.上金光首淫女,也想出家,文殊为他说出家法──菩萨利他行。末了,要他与畏间长者子一共上车,如能教化他,就是出家行了。这二则,在事相上,都是劝修菩萨行,不用出家的具体事例。所以,「文殊师利法门」,本来是继承『般若经』、『阿!b粊佛国经』,推重出家菩萨行的。出家行,是释尊成佛以前那样的出家行,没有制定羯磨受具以前的出家行;住阿兰若,常乞食,粪扫衣,陈腐药─ ─「四依」时代的出家行。但在家菩萨的地位,一天天重要,透露出不必出家,在家菩萨也是一样的消息。
「弹偏」,是对菩萨说的。维摩诘为弥勒maitreya说「授记」,及「菩提」的实义。为光严prabha^vyu^ha童子说「道场」。持世vasudha^ra是出家菩萨,维摩诘在持世前,为魔女说「法乐」。长者子善德设大施会,为他说「法施之会」。这都是约深义说的。佛教中,「 [p989] 成佛」、「转*轮」、「入涅槃」,是释尊当时所有的重要事项。自从「本生」流行,于是有「菩萨」、「受记」、「六波罗蜜」等术语。大乘法兴起,有「发菩提心」、「大誓庄严」、「得无生忍」、「度尽众生」、「庄严佛土」等名目,是大乘行者所重的,在大乘法流行中,有依世俗谛,分别解说的必要。然没有深悟的世俗分别,是不符般若深悟真义的。特重深悟的「文殊法门」,对有关大乘的发心、修行、证果等事相,每从深悟的境地,给以破斥。如『善住意天子会』,立「破菩萨相品」,论「初发心」、「得无生忍」、「转入诸地」(37)。如『离垢施女经』,对八大菩萨,一一的问难,使他们默然无对(38)。如『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师子步雷音菩萨问文殊:「当久如成最正觉」?「发意久如应发道心」?「发道心以来为几何耶」?「用何等故不成正觉」?「不一发心吾当得道,仁者云何劝化众生使发道心」?「仁成佛时,国土何类」(39)?这些论题(除末后问),佛说:「文殊师利在深妙忍,所入深忍,不逮得道,亦不得佛,复不得心,以无所得,故不说之」(40)。文殊依深悟的境地,所以不作正面的答复。这些论题,不是全不可说,大都由佛顺俗而为之解答。这与对声闻律制的问答,虽论说相近,而立意是大有不同的。
注【102-00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六上──中)。
注【102-00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下)。
注【102-003】『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大正一二‧二三八上──下)。 [p990]
注【102-004】『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下(大正八‧七四六下──七四七中)。
注【102-005】『阿阇世王经』卷上(大正一五‧三九五中)。『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三上)。『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三七上──中)。『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中)。
注【102-006】『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大正一四‧四五五下)。『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四二下──四三中)。
注【102-007】『须真天子经』卷二(大正一五‧一0四上)。
注【102-008】『维摩诘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二八中)。
注【102-009】『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三五一下)。
注【102-010】『魔逆经』(大正一五‧一一五上──下)。
注【102-011】『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一下──九二下)。
注【102-012】『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三下)。
注【102-013】『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三九下──五四二上)。
注【102-014】『须真天子经』卷二(大正一五‧一0三中──一0四上)。
注【102-015】『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上)。
注【102-016】『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三九下)。
注【102-017】『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 [p991]
注【102-018】『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0上)。
注【102-019】『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上)。
注【102-020】『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一上)。
注【102-021】『杂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下)。
注【102-022】如『中阿含经』卷四三『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0三上──下)。
注【102-023】『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七中)。『中部』(一五一)『乞食清净经』,作「空住」,是「大人住」(南传一一下‧四二六)。
注【102-024】『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八八下──八九上)。『相应部』「处相应」(南傅一五‧五七──五九) 。
注【102-02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七0下──五七一上)。
注【102-026】『杂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二0五中)。『相应部』「道相应」(南传一六上‧一八0──一八一)。
注【102-027】『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0上──下)。
注【102-028】『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一中──下)。
注【102-029】『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一下)。
注【102-030】『如幻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一四五下──一四七下)。
注【102-031】『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0中──下)。
注【102-032】『大宝积经』卷八六『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五下)。 [p992]
注【102-033】『大宝积经』卷五九『文殊师利授记会』(大正一一‧三四三上)。
注【102-034】『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正一一‧八九三中──下)。
注【102-035】『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七中)。
注【102-036】1.『须真天子经』卷四(大正一五‧一一一下)。2.『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五上)。3.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一00三上)。4.『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一下)。5. 『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二一下──八二二中)。
注【102-037】『大宝积经』卷一0四『善住意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八二上──五八四上)。
注【102-038】『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九三下)。
注【102-039】『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下(大正一一‧八九五下──八九八中)。
注【102-040】『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六下)。
第六项 女菩萨‧四平等
「文殊师利法门」,倾向于在家出家平等,男女平等。由于特重方便,所以留下了重在家、重女人的迹象。文殊师利man~jus/ri^菩萨,是释尊往昔发心时的善知识,是十方佛菩萨的善知识,在初期大乘经的赞叹声中,是一位最卓越的大菩萨。然在「文殊法门」中,却另有一类传说,如说(1): [p993] 1.「是离垢施菩萨发无上正真道,造行以来,八十百千阿僧祇劫,然后文殊师利乃发道意」。 2.「佛语文殊师利:是须摩提,……是仁本造发意时师」。 3.「是离意女,本劝文殊令发道意」。
文殊那样的卓越,而这三位女菩萨,都比文殊发心早,有的还是文殊的善知识(师)。这一传说,是值得深思的!『诸佛要集经』说:文殊被天王佛devara^ja移到铁围山去。文殊尽一切的神力,不能使离意女出定(2)。离垢施vimaladatta女难问乞食的八大菩萨,八大声闻,文殊是被难的八菩萨之一(3)。文殊与须摩提sumati问答,而被责为:「仁作是问,不如不问」(4)!文殊与三位女菩萨的关系,显然存有贬抑文殊菩萨的意味。『诸佛要集经』所说的「诸佛要集」,是般若法门,依「中品般若」而集成的;文殊想参与法会闻法,被天王佛迁走了(暗示般若中没有文殊参与的原因)。离垢施是波斯匿prasenajit王女,因八大菩萨、八大声闻的入城乞食,引起问难;并见佛问菩萨行(十八事)。须摩提是王舍城ra^jagr!ha长者女,见佛问菩萨行(十事)。这二部与『诸佛要集经』,性质不同,但同样表示了,女菩萨胜于文殊师利。
『离垢施女经』与乞食有关,因而联想到三部经。一、『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主体 [p994] 为文殊与那伽室利na^gas/ri^的问答,以乞食为全经的线索。末后,须菩提subhu^ti入城乞食,遇到一位优婆夷,以乞食为问难,使须菩提「闻优婆夷所说,即寂寞不知所言」。优婆夷「普现感动光明相像,显转无上阿惟越致*轮」(5),这是一位胜过大弟子的女菩萨。二、晋竺法护译的『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女见诸大比丘来乞食,「不起不迎,不为作礼,亦不请令坐,亦不与分卫具」(6)。女与诸比丘论义,扬大乘而抑声闻。然后下座礼敬比丘(7)。三、『顺权方便经』,竺法护译。须菩提入城乞食,遇到了转女身菩萨,女为论义。女来见佛,「须菩提从坐起,往迎其女,叉手礼之」。舍利弗s/a^riputra责须菩提不合圣法,也就是违犯律制(8)。『顺权方便经』以欲乐为方便(9),与『维摩诘经』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相合。又认为不必「时食」:「恣安所审,坐自服食」(10)。出家可以礼在家(11)。「文殊师利法门」,主要是深悟的,为天子们说的。以在家菩萨为主体的,如『维摩诘经』,文殊只是从旁助成者。『离垢施女经』,『须摩提经』,以女菩萨为主,文殊是受贬抑的。『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顺权方便经』,虽以乞食为缘起,但没有文殊;反律制的倾向,充分流露!我以为,与文殊有关的三位女菩萨,表示胜过了文殊,也许由于初期大乘的文殊菩萨,是现出家相(维持传统佛教的形式)的关系!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华严经』说(12)。众生、菩萨、如来──三位平等,是如 [p995] 来藏说(13)。「文殊法门」立四种一,如『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二下)说:
「一切诸佛皆为一佛,一切诸剎皆为一剎,一切众生悉为一神[我],一切诸法悉为一法。是一定(空?)故,故名曰一;亦非定一,亦非若干」。
一佛、一剎土、一众生、一法,是「文殊法门」所表示的平等说。『大神变会』也说:「一切诸佛唯是一佛,说无量佛,是名神变;一切佛土唯一佛土,说无量土,是名神变;无量众生即一众生,说无量众生,是名神变;一切佛法唯一佛法,说无量法,是名神变」(14)。为什么只说佛、土、法、众生──四者的一呢?见一切佛,游一切佛土,听一切法,也是说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这是方便道菩萨的事。『诸佛要集经』说:离意女住三昧中,「普闻十方无央数!3殏、百千亿载现在佛土诸佛说法,而无所著;所可听受,为他人说。……在诸剎土,无剎土想;处于诸佛,无诸佛想;闻所说法,无经典想;无吾我想,无他人想,……度脱开化无数众生」(15)。佛、土、法、人──四者,在「法界」平等性中,是无分别而成一切佛事的。四种一,就是四种平等,平等的意义,如『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中──下)说: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一切世界皆悉平等,一切佛等,一切法等,一切众生等:我住于彼。……一切剎土,如虚空故等;诸佛法界,不思议故等;一切诸法,虚伪故等;一切众生,无我故等」。 [p996]
经中解说了四种平等的意义。「诸法虚伪故等」,异译『寂调音所问经』,作「一切法空」 (16)。『如幻三昧经』说:「云何晓了一切众生?皆假号耳。若真谛观,其假号者,亦无处所,其众生者,悉一神[我]耳」(17)。『寂调音所问经』也说:「众生自性无我」。所以「一切众生是一众生」,不是真我说,而是一切众生假名无我。又说:「我观平等性如是故,作是说言:一切剎土平等,一切佛、法、众生平等」(18)。四一或四平等,只是一法界平等性的说明。
「文殊法门」,到这里作一结束。
注【103-001】1.『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六下)。2.『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八上)。3.『诸佛要集经』卷下(大正一七‧七六九下)。
注【103-002】『诸佛要集经』卷下(大正一七‧七六五下──七六六下)。
注【103-003】『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103-004】『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七下)。
注【103-005】『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下(大正八‧七四七中──七四八上)。
注【103-006】『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大正一二‧八四中)。
注【103-007】『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大正一二‧八八下)。
注【103-008】『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二九中──下)。 [p997]
注【103-009】『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二六上)。
注【103-010】『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二七下)。
注【103-011】『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二九中──下)。
注【103-01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0(大正九‧四六五下)。
注【103-013】『无上依经』卷上(大正一六‧四六九下)。
注【103-014】『大宝积经』卷八六『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三中──下)。
注【103-015】『诸佛要集经』卷下(大正一七‧七六五中)。
注【103-016】『寂调音所问经』(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
注【103-017】『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三上──中)。
注【103-018】『寂调音所问经』(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 [p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