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起源远在有文字以前。咱们现在所说的话里头,有许多字眼是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例如“人”字,不但古文字里有它,而且经过几千年仍旧活在大众的口语里,我们就把它当作现代口语的字眼看待了。本节里所谈的古语的沿用,不是指“人”“马”“牛”“羊”等等,而是指一般口语里不用或不常用的字眼。这些字眼大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所以是古语的沿用。咱们把这一类字眼叫作文言的字眼。
文言的字眼有些也被吸收到口语里,变为一般口语的字眼。但当它们未变为一般口语的时候,青年人学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里特别提出来谈一谈。
(一)文言虚字
所谓“虚字”,就是意思比较空虚的字眼。它并不表示一种事物,也不表示一种行为或一种状态。文言里的虚字很多,现在只拣几个和口语有关系的来说。
(甲)所
“所”字在文言里,放在一种动作的前面,表示这是一种动作。例如“张生所 读之书”或“金兵为岳飞所 败”。有时候“所”字和动作结合起来,就表示一种事物,例如“张生所读 皆有用之书”。在现代的文章里,偶然还可以见到这种“所”字。
果然不出所 料。
倘若叮在一处,所 得就非常有限。
越过终年积雪的高山,到了他所 想望的地方。
旗政府和苏木政府所 在的地方都设立了学校。
应该注意:一般的口语里是没有“所”字的;咱们只说“到了他想到的地方”“有旗政府和苏木政府的地方都有了学校”等。
此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字眼:第一是“所谓”,第二是“所有”。现在分别叙述于下。
【所谓 】“所谓”等于“我们说的……”“人们说的……”之类。
所谓 经验,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情。
等于说“我们说的经验不仅是……”
最初他按照所谓 意大利典型造成。
等于说“……人们说的意大利典型……”。
有时候,“所谓”表示“他们说的,我们并不承认”的意思。
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所谓 “绝对自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所有 】“所有”最初的意思只是“有”。
只要穷人团结起来,就可以把富人所有 的一切拿到自己手里来。
后来“所有”本身就表示“一切”的意思。
把所有 的书集合起来,就是人类所有 的经验的总仓库。
(乙)其
“其”字在古代是“他的”的意思。现代口语里不用它了,只在某一些特殊结构里保存着。
【其他 】“其他”就是“别的”或“另外”,因为“他”字在古代正是“别”或“另”的意思。
她又把家里其他 的人都认了。
【其余 】“其余”就是“……以外”的意思。
齐国和其余 的四国也不算太弱。
等于说“齐国和齐国以外的四国……”。
【其次 】“其次”的本来意思是“他的(它的) 下面一个”。引申来说,有“再说”或“还有”的意思。这里的“再说”和“还有”都表示前面的话还没有说得完全。
其次 是可以看世界旅行记。
【尤其 】“尤其”是“特别”的意思。本该只说“尤”,“其”字是加上去的。
梁军的那一架尤其 照顾得好。
【莫名其妙 】本来的意思是“不能说出(或说不出) 它的奥妙”,后来只当作“不明白”(想不通) 讲。(参看上文第一节。)
刘连长想了一下,也莫名其妙 。
【大请其客 】本该只说“大请客”。“其”字加进去,起初只是滑稽的说法,后来变了夸张的说法。“大”字和“其”字相应。咱们可以比着这个格式,说“大 吃其亏”“大 看其电影”等。
今天你大请其客 。
注意:一般的“他”字不能译成“其”字,例如“他不知道”不能译成“其不知”。
(丙)之
“之”字在古代,普通有两个用途。第一是“他”的意思,如“爱之 ”“杀之 ”等;但“他去了”不能译成“之去矣”。第二是“的”的意思,如“天之 上”“地之 下”等;但“这书是我的”不能译成“此书乃我之”,“匆匆地走了”不能译成“匆匆之去矣”。由此看来,“之”和“他”的用途不完全相同;“之”和“的”的用途也不完全相等。在现代的文章里,“之”字的第一用途比较少见。下面是第二用途的一个例子。
那平水之 上,早已有冰结满。
在第二用途中,有两种特殊形式是现代化了的:第一种是“……之一”;第二种是“几分之几”。
【……之一 】“……之一”表示“……当中的一个”。譬如说“捷克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编者按:现为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句话比较“捷克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思更周密些,因为东欧有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编者按:现无社会主义国家 ),而捷克只是其中的一个。
这是我军南渡的许多渡口之一 。
【几分之几 】当咱们说分数的时候,就说“几分之几”,如“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百分之九十五”等。
这一季的任务比去年哪一季都加重了三分之二 。
这两种特殊形式只用“之”字,不用“的”字。“许多渡口之一”不大能说成“许多渡口的一个”;至于“三分之二”,更不能说成“三分的二”了。
(丁)于
“于”字的意思颇像口语的“在”(“于 家中用膳” ),但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昨天我不在家”不能译成“昨日我不于家”。现代口语里,单独的“于”字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了,它只被保留在一些特殊结构里。
【对于 】“对于”是“在……上头”或“在……方面”的意思。
还说出自己对于 这本书的意见。
等于说“自己在这本书上头的意见”。
【关于 】“关于”是“在……这一件事情上(或这一个范围内) ”的意思。
明确地规定了关于 劳动保护的项目。
等于说“规定了在劳动保护这一件事情上的项目”。
【由于 】“由于”相当于“因为”,用来说明因果。
在苏联,由于 工人阶级专政,厉行劳动保护政策,这种辛苦危险的煤矿工作大大地改善了。
“对于”“关于”“由于”都是新兴的字眼,借用文言“于”字合成的。
【终于 】“终于”相当于“结果是”或“到底”。
我们终于 抢先渡过了淮河。
【至于 】“至于”相当于“说到”。
至于 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
【不至于 】“不至于”就是“不会”或“不会弄到”。
要使黄河的水流平稳,不至于 泛滥。
【适于 (适宜于) 】“适于”表示在那件事上是适合的。
伏特雅诺夫开始选择适于 降落的冰块。
【有利于 】“有利于”表示对于那个人或那件事情是有利的。
为什么穷人不去做有利于 自己的工作呢?
【于是 】“于是”的本来意义是“在这里”“在这个时候”,后来变为近似“因此”的用途,但仍旧含有“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人类为了交流经验,保存经验,才创造文字,制造书写工具,发明印刷技术,于是 世界上有了书。
(戊)乎
“乎”字在古代,普通有两种用途。第一种是“吗”的意思,如“伤人乎 ?”第二种是“于”的意思,如“合乎 标准”。在现代口语里,第一种完全废弃了;第二种用途还在一些成语里保存着。
【几乎 】“几乎”本来是“将近于”的意思,现在变了“差点儿”或“差不多”的意思。
突然飞来一支箭,几乎 射中了膝盖。
等于说“……差点儿射中了膝盖”。
【不在乎 】“不在乎”本该是“不在乎此”,也就是“不在于此”的意思(现在还有些人说“不在乎此”) 。后来演变到丢了“此”字,就只剩下了“不在乎”。“不在乎”变了“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他站在那儿看,毫不在乎 的样子。
我们对于这样的气候并不在乎 。
(己)以
“以”字在古代,最普通的用途是当“拿”字讲(“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 ”),但和“拿”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譬如说“我拿了他的书”不能译成“我以其书”。
请给我以 火,给我以 火!
“给我以火”的“以”字是古代典型的用法。“给我以 火”等于说“拿火给我”。注意古今词序的不同。
下面再叙述一些特殊的结构:
【以为 】“以为”是“拿……当作”的意思,后来变了“想是”或“认为”的意思。
人们一直以为 北极上不会有任何生命存在。
【所以 】“所以”用来指出它前面说的是原因。
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 我是不去的。
【以资 】“以资”是“拿来作为……用的”的意思,这是十足的文言,只用于一些公文里。“以资”下面一定是一种行为,表示要达到某种目的。
特授予金牌,以资 奖励。
此外,有些“以”字并非“拿”的意思,只表示它前面的话是说明怎么样的一种动作。这种话太文了,还是不用的好。
我们总希望来一阵雷雨,实际上也往往“如愿以 偿”。
如愿地达到了目的,即用“如愿”来说明怎样达到了目的。
“以前”“以后”“以外”,实际上等于说“前”“后”“外”(“以上”“以下”也是一样) 。“以”字有“由此一直到”的意思。
他无可奈何地把时间推到拂晓以前 。
以前 ,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确实的数字。
单说“以前”就等于说“从前”。
这只有在辛勤的工作以后 才能得到答复。
除了主要的矿井和通道装设电灯以外 ,还有一种新式的灯。
“以外”和“除了”相应,变了比较抽象的意思。
(庚)而
“而”字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表示“但是”或“并且”的意思。
精明强干的性格,刻苦耐劳的精神,先要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培养起来,而 所有的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健康的,一般人的健康都是锻炼出来的。
“而”等于“但是”。
这并不是老天爷的恩惠,而 是因为雷雨的成因正是闷热。
这“而”字也是由“但是”的意思变来的,不过语气轻了些。
跟“所”“于”“以”等字一样,“而”字也有一些特殊结构:
【然而 】“然而”就是“但是”的意思。
那儿散满了油的气味,煤的气味,热得叫人头脑发昏。然而 伙夫们整天整晚在那儿。
【而且 】“而”和“且”的意思差不多,古代只能单用,不能连用,后来在口语里连用起来了。“而且”就是“并且”。
而且 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此外,有一种“而”字表示它前面的话是说明怎么样的一种动作。例如:
我和猎人马克西梅奇划着小船,顺流而 下。
用“顺流”来说明怎样“下”去。“顺流而 下”和上文所举的“如愿以 偿”的结构差不多。
(辛)且
“且”就是“并且”或“而且”。单说“且”是文言,吸收到口语里转变为双音词就成了“并且”或“而且”。在纯粹的口语里一般不说“并且”或“而且”,只说“又”“还”“还有”“再说”等。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 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壬)若
“若”就是“如果”“要是”或“要”。
若 以此刻河水而论,也不过百丈宽的光景。
有时候说成“倘若”,这也是文言字眼吸收到口语里转成的双音词。
倘若 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二)文言的词汇
上面所谈的文言虚字也就是文言的词汇的一部分。但是除了文言虚字之外,还有许多字眼是属于文言的词汇的。现在就文言字眼较多的课文里摘出一些例子来看。
黯然泪下 可恕 借此 名所
独骑 险恶 四顾茫茫 越过
吸饱 顺流 馋涎
整洁 呻吟
过深 悲愤
岛屿 绵延 发祥地 河防
觅店 无暇 奔腾澎湃 交辉 苦寒
勤奋 均 滔滔不绝
阻遏 徒涉 沉思 黎明 晨光
怒涛 光润 敌忾同仇 奇袭 永垂不朽
张皇失措 命中
超越 显现 坚韧 养育 嗤笑
盘旋 波涛汹涌 嘶叫
一霎时 翻腾 征兆
飞翔 原野 吼叫 赫赫
宏丽 奇花异草 丛林
牧民 景象
咱们不应该完全排斥文言的词汇;应该好好地把它吸收到口语里来,譬如“顽强”两个字,现在一般口语里都通用了。但是,也不应该滥用文言,像上文所举的“黎明”“吼叫”“张皇失措”等,都是可以用更接近口语的字眼来代替的。
(三)过时的口语
有些字,在几十年或一二百年前还是白话,到现在口语里却废弃了。例如:
【煞 】很
像个小插瓶似的,煞 是好看。
【却 】可是。
却 又被河边上的冰把几只船冻得牢牢的。
【方 】才(纔)。
及至仔细看去,方 看出哪是云,哪是山来。
【将 】把。
将 那走不过去的冰挤得两面乱窜。
【这般 】这样,这么。
此地从来没有这般 热闹。
【道、说道 】说。
放在桌上,说道 。
南方人学写文章的时候要留心一件事,就是要学习现代北方的活口语(特别是北京话) ,不要学习旧小说里的过时的口语。
(四)复活的文言
有些文言字眼,被吸收到口语里(往往先经过文字,然后到口语) ,渐渐地传开了,就变成了口语。这可以叫作“复活的文言”。譬如抗日战争时期,“空袭”和“警报”曾经很快地变为日常的口语,而“袭”和“警”本来是很深的文言。“酝酿”“学习”“准备”“坦白”“巩固”等等,本来也很文,现在变为很通俗了。
我说不那么简单,应该在班里再充分酝酿 。
叫他学习 ,他就把脸皮一耷拉。
好一会,他才像当年战前宣誓 似地说。
说一九五○年要消灭 识七百字以下的文盲 。
反正你得好好帮我提高文化 。
炊事班 的同志们打开锅挑子和油盐挑子。
炊事员 老钱忽然从王小五的油盐挑子上解下一把菜刀来。
上节的“争取”“突击”之类也都是这一种情形。新词的创造,往往是从文言的仓库里取得原料的。可是咱们还得注意:
(一)一方面,一部分陈旧字眼将会渐渐地被大众的口语替代,例如“然而”将被“但是”或“可是”替代,“倘若”将被“要是”替代,“黎明”将被“清早”替代,“海滨”将被“海边”替代,等等。
(二)另一方面,人民将会不断地创造新的语汇,来适应新文化、新道德和新的社会制度的需要,而新的词汇大多数是从旧的词汇转化来的。
因此,咱们对于陈旧的字眼,最好是避免不用;同时,对于古代的语言,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