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四诊集成

凡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凡医之视疾,审阴阳之虚实,别伤感之重轻,大约不离乎观色、察言、辨症、视息四者而已。无如世之传者习者,每专一而略三,于望闻问多忽焉。即编集成书者,亦皆首重脉诊,而将三者殿之于后,简略不备。顾病在脏腑经络,从外测内,舍是三者,而仅于三指之下,欲洞见一切,戛戛乎其难之矣。故兹集博采先贤往哲之言望闻问切者,汇录成帙,明其精义,正其是非,以便初学诵习,使有定见于胸中,不为似是所淆,而后处方施治,如射者之引弓发矢,中其准的,是即《经》所谓“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之旨也。

—四诊为初学阶梯,而望又最上乘工夫。盖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彰于明堂,而衰旺休咎 之气色,悉发现于面部,吉凶生克一一可征。使不辨其荣枯,何由抉其精髓,以通乎神明耶,此《内经》论治所以必先察其形气色泽也。是编即遵此意,以色诊冠四诊之首,而详其辨论。学者苟能诵读而精思之,如临河问津,自得其梁筏矣。

—人之五脏,各有正声以应五音。音之阴阳清浊,即以见人之贫富寿夭。五脏安和,则各得其所禀之正音而无病。设疾痛苛痒,喜怒哀乐,动其中而失守,则变其正声,而呼笑歌哭,呻吟喘咳俱见焉。此中皆有吉凶倚伏之机,学者必细为审察,合之色脉,而病者之虚实轻重始得其真,此闻之所以亦不可缺也。

—望闻二诊之于儿科,似尤切要。盖乳下婴儿,疾痛苛痒,口不能言,临诊之际,啼号倔强,脉不能切。在病家之心细者,尚可将病因病状以相告,而心粗者,问亦无从,问之亦不得其准,其所凭者,惟在望闻二字矣。然从古相沿,小儿半岁之际,《心鉴》 有按眉端之法,兼辨脉纹以断病。三岁以下,一指按高骨,以定其息数,此外无可凭藉。而儿科书中所论望色闻声,又率皆粗浅,难以信从者多,故兹集收采独少。因思今日之婴儿,即他年之丈夫;今时之丈夫,即当日之婴儿。血气均此血气也,脏腑、经络、百骸、四肢,但有小大之分,非有改换之异。形既相同,理亦相等,五色之吉凶呈见,音声之清浊正变,皆可同此测识矣,何必另为区别耶。其可采之处方,书中未尝言及者,则收取之。其辨三关、指纹等说,另见拙集《慈幼汇考》,兹皆不录。

—问诊亦自古所尚。《经》云:入国问俗,上堂问讳,临病人问所便 。奈世之病家,辄讳疾忌医而试之脉;医者,复避嫌耻问而自称明,二者均失之。苏长公 有云:“吾有病悉以告医者,不以困医为事。”李士材先生亦云:“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即如气口脉大,则知伤食,至于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者。”近代张景岳先生著有《十问篇》,纲举目张,可为后学程式,录其全篇,以备学者取法焉。

—脉学轩岐仲景,而后代有哲人。自《脉诀》 行而《脉经》晦,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辩 者纷纭,愈论愈繁。后人欲便于诵习,编为歌括,则又祗 泥迹象之求,而不能详悉精微之义。是编忘其固陋,彻底掀翻,先以诸前哲论脉原委体用,及历来经传诊治诸说,逐一拈出,后将二十八脉迹象反覆详明,阐微发隐,而复汇其旨趣归于一贯。然皆采集先贤名论,不敢妄拟一语,以误来学,观者谅诸。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