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
察形气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 形盛气盛,形虚气虚 ,谓之可治。色泽以浮 明也 ,谓之易已。形气相失 形盛气虚,形虚气盛 ,谓之难治。色夭 晦恶 不泽 枯憔 ,谓之难已。
《三部九候论》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方盛衰论》曰:形弱气虚,死 中外俱败也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 外貌无恙,脏气已坏也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形衰无 害者,盖以根本为生也 。
《灵枢·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
按:邪盛正虚,当泻其邪,以扶正气,治若轻缓,迁延时日,使病邪日炽,真元日削,病必不治,今人多犯此。经文下一急事,最有关系,读者着眼,毋轻看过。又《玉机真脏论》“新故”二字,虚实存焉,最为紧要,人多忽视。殊不知少壮新邪,实证居多,可攻;老衰久病,虚证居多,可补。此圣人示人察虚实之定法,故治有初、中、末三法也。
李东垣曰:病来潮作之时,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若精神困乏,是为病气不足。不问形气有余不足,只取病气有余不足也。夫形气者,形盛为有余,消瘦为不足。察口鼻中气,劳役如故,为气有余。若喘息气促,或不足以息,为不足。当泻当补,全不在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精神困乏,语言无力,懒怯者,急补之。
林慎庵曰:按东垣言虽如此,然余尝见伤寒热病,热甚伤气,亦必精神困倦,语言无力,问之不答,此大实有羸状也,然必有实热之脉症呈见,方是实证。东垣所云,亦必有虚寒之症脉可参,当作虚治。故审形气,又当以脉症合观,方得其真实病情也。
凡人之大体为形,形之所充者气,形胜气者夭 肥白而气不充 ,气胜形者寿 修长黑色有神 。
肥人多中风,以形厚气虚,难以周流,而多郁滞生痰,痰壅气塞成火而多暴厥也。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肥者能 音耐 寒不能热,瘦者能热不能寒。
形体充大,而皮肤宽缓者,寿;形体充大,而皮肤紧急者,夭。
形滑脉涩,形涩脉滑,形大脉小,形小脉大,形长脉短,形短脉长,肥人脉细小轻虚如丝,羸人脉躁疾,俱凶。
《灵枢·五音五味篇》曰: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 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
美髯而长至胸,阳明气血盈。髯少气血弱,不足则无髯。
《伤寒论》曰: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注:《针经》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阴阳不相引则病,阴阳相引则和,是欠者无病也。林慎庵曰:按此只可指初病轻浅者言,若久病虚脱,呼欠连连不已者,最为危候。有药后欠渐止者生,进者死,不可与此同日语也。
按:疟疾将至者亦欠,是病至而阴阳相引也。病有将愈者亦欠,是病退而阴阳相和也。与慎庵之说又当有间。
《伤寒论》又曰: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金匮》云: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仓廪不藏者,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立则振掉,骨将惫矣。
《灵枢·论疾诊尺篇》曰: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麟者,水泆 饮也 脾土衰而肌肉消, 水得乘之,是为泆饮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 谓三里以下,内关以上之所 ,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掌中者, 三阴之所聚,阴不足而火盛则热 。
《灵枢》曰: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糜,腐烂也 。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诊时,病人叉手扪心,闭目不言,必心虚怔忡。
诊时,病人切右以左手抵额,切左以右手抵额,此眩晕,或头痛也。
眼胞肿,十指头微肿者,必久咳。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窠 目下之胞 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评热病论》曰: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察神气存亡
张景岳曰:《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善乎神之为义,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脉言之,则脉贵有神。《脉法》曰:脉中有力,即为有神。夫有力者,非强健之谓,谓中和之力也。大抵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脉中之神。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无力也。若其太过,即弦强真脏之有力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兆也。以形症言之,则目光精采,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故,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循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无病而虚空见鬼,或病胀满而补泻皆不可施,或病寒热而温凉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再以治法言之,凡药食入胃,所以能胜邪者,必赖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吐汗下,以逐其邪。若邪气胜,胃气竭者,汤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化,虽神丹将奈之何哉。所以有用寒不寒,用热不热者;有发其汗而表不应,行其滞而里不应者;有虚不受补,实不可攻者;有药食不能下咽,或下咽即呕者。若此者,呼之不应,遣之不动,此以脏气元神尽去,无可得而使也,是又在脉症之外,亦死无疑者。虽然,脉症之神,若尽乎此,然有脉重症轻而知其可生者,有脉轻症重而知其必死者,此取症不取脉也。有症重脉轻而必其可生者,有症轻脉重而谓其必死者,此取脉不取症也。取舍疑似之间,自有一种玄妙。甚矣,神之难言也。能知神之缓急者,其即医之神者乎。
察五官五色
《灵枢·五阅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五色篇》曰:其色粗以明,沉夭 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盛 浊气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 。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下行者,滞气衰而色渐退,渐退者,病将已 。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搏散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粗显也,“搏”音“团”,聚也 。林慎庵曰:外部谓面之两侧,内部谓面之中内,即经云“六腑挟其两侧,五脏次于中央”之义也。从外走内,外邪传里也。从内走外,内邪达外也。
部分内应五脏四言诀
此即《五色篇》经文也,《脉诀汇辨》 编为歌诀,以便记诵。
五脏六腑,各有部分。额主阙庭,上属咽喉,阙循鼻端,五脏之应。内眦挟鼻,下至承浆,属于六腑,表里各别。自颧下颊,肩背所主,手之部分。牙车下颐,属股膝胫,部分在足,脏腑色见,一一可征。庭者首面,阙上咽喉,阙中者肺,下极为心。直下者肝,肝左为胆。肝下为脾,方上者胃,中央大肠。挟大肠者,北方之肾,当肾者脐。面王以上,则为小肠。面王以下,膀胱子处,更有肢节,还须详察。颧应乎肩,颧后为臂,臂下者手。目内眦上,属于膺乳。挟绳 颊之外曰绳 而上,为应乎背。循牙车下,为股之应。中央者膝,膝下为胫。当胫下者,应在于足。巨分者股 口旁大纹处为巨分 ,巨屈 颊下曲骨 膝膑 膝盖骨也 。部分已精,须合色脉。五色外见,为气之华。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白则当皮,赤则当脉,青则当筋,黄则当肉,黑则当骨。五脏之色,皆须端满,如有别乡,非时之过。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左右如法。
凡邪随色见,各有所向,而尖锐之处,即其所乘之处,所进之方。故上锐者,以首面正气之空虚,而邪即乘之上向也。左右上下,皆同此法。
朱丹溪曰:容色所见,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脉息所动,寸关尺皆有其位。左颊者,肝之部,以合左手关位,肝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额为心之部,以合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鼻为脾之部,合右手关脉,脾胃之分,应于湿土,为四之气。右颊者,肺之部,合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分,应于燥金,为五之气。颐为肾之部,以合左手尺中,肾与膀胱之分,应于寒水,为终之气。至于相火,为三之气,应于右手命门三焦之分也。若夫阴阳五行相生相胜之理,当以色脉合推之。
按:此所言“部分”,与《灵枢》异,然论五行位置则可,欲牵合六气,反令相火无著矣。因今人论部,从此说者多,故录之以备观,学者当宗《灵枢》为是。
合色脉诊病新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此新病也。
色脉之阴阳,阳虚而阴惨也。色清而明,病在阳分。色浊而暗,病在阴分。
张叔承 曰: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彰于明堂。而脏腑有偏胜盈虚,若色若脉,亦必随而应之,但当求其有神,虽困无害。神者,色中光泽明亮是也。脉有胃气,同一理也。
张石顽 曰:凡暴感客邪之证,不妨昏浊壅滞。病久气虚,祗宜瘦削清癯 。若病邪方锐而清白少神,虚羸久困而妩媚鲜泽,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惟黄色见于面目,而不至索泽者,皆为向愈之候。
丹溪曰: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症虽同,治法迥别。
五色见于面审生死诀
《脉要精微论》曰: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素问·五脏生成论》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缟 , 素绢也 ; 绀 , 深青 扬赤色 。
五脏之气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炲者死,赤如衃血 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潘硕甫 曰: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如青、黄、赤、白、黑者,色也;如鹅羽、苍璧、翠羽、鸡冠等类,或有鲜明外露,或有光润内含者,气也。气至而后色彰,故曰欲,曰生;若如赭、盐、黄土、草兹、枳实等类,或晦暗不泽,或悴槁不荣,败色已呈,气于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观之,则色与气不可须臾离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内含,内含则气藏,外露则气泄,亦犹脉之弦、钩、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如《经》云:以缟裹者,正取五色之微见,方是五脏之外荣,否则过于彰露,与弦、钩、毛、石之独见而无胃气,名曰真脏者何以异乎?
五色兼见面部诀
《灵枢经》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故首面统属诸阳。风则面青,燥则面枯,火则面赤,湿则面黄,寒则面黑,虚则面白。面黑阴寒,面赤阳热。青黑兼见,为风、为寒、为痛相植 。黄白兼见,为虚、为气,再者为湿。青白兼见,为虚、为痛、为风三者。
赤色主病吉凶
《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肾热病者,两颐 先赤。
《金匮直解》 曰:心王南方,属火,而色赤,亦而为热,人所易知,不知有寒郁面赤者。《经》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面赤,治以热剂。
《伤寒论》曰: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
林慎庵曰:怫郁者,阳气蒸越于头面,聚而不散也。所谓缘缘者,有时不赤,有时忽赤,若有所因,而愧赧之状也。此乃感寒邪重,初郁在表,而先见面赤。按之必冷,以寒邪束外,卫阳亦郁,未能即热故也。久之从阳而化,身热面亦热矣。当此之际,身未热时,须细审脉症,勿妄投剂,误作虚治。虚证面赤,必久病方见,不若实证,一起便见也。当以麻黄汤发之,若发汗不彻而躁烦者,桂枝加葛根汤。
上热下寒,面彻而光。下热上寒,面赤而郁 晦滞也 。
《医通》 曰:热发于上,阳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下,阴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阴中之阴邪也。
《脉经》云:阳乘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栀子豉汤吐以升之。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导之。阳气上争,得汗者生。若杂证上热下寒,既济汤;兼大便秘,既济解毒汤;火不归原,八味丸;上寒下热,五苓散送滋肾丸;虚阳下陷者,加减八味丸。
里寒外热,面赤戴阳。
陶节庵 曰:有患身热头疼全无,不烦,便作躁闷,面赤,饮水不得入口,庸医不识,呼为热证,而用凉药,误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气虚弱,是无根虚火泛上,名曰戴阳证,以益元汤治之。
林慎庵曰:有一等禀赋阴虚,兼之酒色过度,平居或遇微劳,或行走急速,或饮食过热,面即发赤戴阳。戴阳 者,谓阳气戴于首面也。凡若此者,皆因根基浅露,肾气不固,阳易升上故也。一遇外感,身热头疼,恶风寒,面即发 赭。治者不可大发其表,以致喘汗不休,变证蜂起,病必加甚,或致不瘳 ,当用黄芪建中汤加丹皮,或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参苏饮等方,审证轻重选用。先哲有云:虚人感冒,不任发散者,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治之无误。
按:以上数方内,皆用芪、术,然宜生用,不必制炒。观本草芪、术,皆云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不知者以为既能止,又何能发?殊不知生宣熟补,此用药之准则,又何疑焉。《经》云:辛甘发散为阳。二药味兼辛甘,生用亦能助阳升散,然终是甘胜于辛,其力缓。故前贤立方于芪、术中,必配以升浮 辛散风药一二味,由中达外,宣发卫阳,以解肤腠之虚邪。邪随药散,正亦无伤,岂不两得?若专用发表之剂,不顾元气之虚,邪气虽去,真气亦脱,虽竭力图救,亦难为力,可不戒慎!此专为虚人感冒当表者而言。若实证当表,自有三阳表证可察,随经用药解散,不必顾虑其虚,又未可与此例同日而语也。
《中藏经》曰:胃热则面赤如醉人。林慎庵曰:按足阳明胃经实热之证,方有此候,然有在经、在腑之分。外候再见身蒸热,汗大泄,口大渴,鼻燥唇干,齿无津液,脉必洪大而长,或浮缓,或浮洪而数,此在经热邪,当用白虎汤。若面热而赤甚,短气,腹满而喘,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兼见痞满燥实,坚硬拒按等症,脉不浮而反沉实,或沉数,此热结在中,为阳明腑证,当下之,看邪热浅深,三承气选用可也。然胃中虚热,面亦发赤,第 赤与热甚微,或隐或见,不若前经腑之实热,常赤不减,并无外症之可察为异耳。即外有身热亦微,不若前实证之炎歊 也。脉浮濡而短弱,按之不鼓指,四君、六君选用治之。凡一切杂证,虚热面赤,亦必用此消息 之,自能无误。观面赤一症,有表里、虚实、戴阳、上下寒热之不同,不可不细为审察而明辨也。
张石顽曰:赤属心,主三焦。深赤色坚,素禀多火也。赤而 [1] 坚,营血之充。微赤而鲜,气虚有火。赤而索泽,血虚火旺。赤为火炎之色,只虑津枯血竭,亦无虚寒之患。大抵火形之人,从未有肥盛多湿者,即有痰嗽,亦燥气耳。面赤多热而有表里虚实之殊。午后面赤为阴火。两颧赤色如妆,为阴火亢极,虽愈,必死。
《脉鉴》 曰:两颧时赤,虚火上炎,骨蒸痨瘵,鬼疰传尸,阴火炎颊,赤如桃花,名桃花疰。 按 : 劳瘵证中 , 方有此候证 在 , 不治 。
乔岳 云:心经绝者,虚阳上发,面赤如脂,不久居也。 按: 王叔和云 : 面赤如妆 , 不久居 , 脂与妆同 , 乃久病虚劳 , 将坏之候 , 不治 , 与上戴阳证不同 。
《经》云: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
肺病见赤,心火刑金,为难治。准头、印堂有赤气,枯夭者死,明润者生。赤而黄,赤而青,为相生,则吉;赤而白,赤而黑,为相克,则凶。
《脉鉴》曰:颧上赤青唇带白,中风之疾恐难释。赤虫游于目窠下,妇人产内定遭刑 孕妇目下赤色似虫形 , 必患产难 。年寿眼堂横绛气,须知疝气与肠疼。兰台庭畔有红丝,定是遗精白浊人。孕妇准头若发火,产中之厄必难逃。妊娠沟洫常青色,双生之喜可预决。
青色主病吉凶
《金匮直解》曰:肝王东方,属木色青。风寒与痛,三者主病。怒亦色青,惊色相同。青而黑者,阳气之衰,寒水为祸。青色兼红,相生则喜。青而枯白,相克则凶。如脾病见青色,为木来克土,难治。
青为克贼之色,诸病皆忌单见脾土部分,其证必凶。
《脉经》曰:病人及肥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一曰肝肾绝也。
小儿十岁以前,面上忽如青纱盖定后发际至印堂者,不论病之深浅,有者六十日死。若至鼻柱,一月须亡。更到人中,不过十日。其色盈面,即日哭伤。
黄色主病吉凶
《金匮直解》曰:脾王中央,属土,色黄。黄者为湿,为热,为虚,而有明暗之分,挟热则色鲜明,挟湿则色昏滞,女劳、酒疸则色昏黑。
张石顽曰:黄属脾胃。若黄而肥盛,胃中有湿痰也。黄而枯癯,胃中有火也。黄而色淡,胃本虚也。黄而色暗,津液久耗也。其虚实寒热之机,又当以饮食便溺消息之。
张叔承曰:黄白无泽,脾肺之虚。淡黄,脾胃伤,四肢痿弱,腹痛。
陈月坡曰:面色黄者,多久病也。面黄唇白,病必虚泻。面黄唇红,脾之火也。面黄能食,病久内热。黄白而肿,食少虚极。天庭黄赤,上焦之热。
准头、印堂、年寿 有黄,气明润者病退,及目睑黄,皆为欲愈。若黄而白,黄而红,相生则吉。黄而青,相克则凶。长夏见黄则吉,兼青则凶。
《脉经》曰:病人面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者,四日死。
《素问·五脏生成论》曰: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王注曰:凡色见黄,皆为有胃气,故不死也。无黄色而皆死者,以无胃气也。
喻嘉言曰:《内经》举面目为望色之要,盖以黄为中央土色,病人面目显黄色而不受他色所侵者则吉,面目无黄色而惟受他色所侵者则凶。虽目色之黄,湿深热炽,要未可论于死生之际也。
林慎庵曰:前人云,黄色枯燥而夭,其证必死。此专指杂证久病者而言,若伤寒温热病愈后,因火热烁阴,燥火发黄,色亦枯涩,治以凉润,因而得愈者多矣,又未可遽断以为死也。
邹丹源 曰:凡人病见青黑诸色者多凶。惟黄为宫,然亦必黄而有神乃可。若久病枯黄,宁有生乎。
白色主病吉凶
《金匮直解》曰:肺王西方,属金,色白。白者为虚,为寒。有悲愁不乐则色白,有脱血夺气亡津液则色白。
张石顽曰:色白属肺,白而淖泽,肺胃之充也。肥白而按之绵软,气虚有痰也。白而消瘦,爪甲鲜赤,气虚有火也。白而面夭然不泽,爪甲色淡,肺胃虚寒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脉,气虚不能统血也。若兼爪甲色青,则为阴寒之证矣。白为气虚之象,纵有失血发热,皆为虚火,断无实热之理。
面白少神,手足冷者,虚泻胃弱。面色青白,寒胜兼虚。服药渐红,寒邪去而变热也。面上白点,腹中虫积。如蟹爪路,一黄一白,食积何疑 按 : 拳家指两颧颊后 , 耳门之前 , 有蟹爪路 , 一黄一白者 , 为有伤 。面无血色,又无寒热,脉见沉 弦,将必衄血。至若危候,太阳终者其色亦白,少阳终者其色清白。印堂年寿白而光泽,见则为吉;白而兼黄,相生亦吉;白而兼赤,相克则凶也。
黑色主病吉凶
《金匮直解》曰:肾王北方,属水色黑。《经》云肾病,面如漆柴。究其主病,为寒为痛。恐惧与忧,色亦相同。外有水证,其色亦黑。胃病颜黑,肾非专责。瘦人多火,面色苍黑,勿泥寒也。冬月面惨,伤寒已至。紫浊时病,面色黑惨。带紫色者,邪气方甚。寒多热少,夜不寐也。面色黑滞,惊怕不寐。邪气为害,内服药剂,外镇可也。上证如斯,亦有火壅,亦挟虚者,合脉与症,细为详辨。面色黑滞,服药渐光,病邪已退,将欲愈也。危恶之候,亦须明白,少阴终者,其面必黑。太阴终者,皮毛及面,亦皆焦黑。黑色出庭,大如拇指,不病卒死。病人黑色,出于天庭,下至年寿,并及颧上,见则主死。《脉经》有云:病人首部,耳目口鼻,有黑气起,入于口者,为入门户,其病主死。准头、年寿、印堂三处,黑色枯夭,其病主死。心病见黑,亦主死也。大抵黑色见面,多凶主死。黄色见面,多吉不死。盖五行于土为本,征胃气之犹在也。
《脉经》云:病人卒肿,其面苍黑者死。
张石顽曰:苍黑属肝与肾。苍而理粗,筋骨劳勚 也。苍而枯槁,荣血之涸也。黑而肥泽,骨髓之充也。黑而瘦削,阴火内戕也。苍黑为下焦气旺,虽犯客寒,亦必蕴为邪热而少虚寒之候也。
戴同父 曰:按明堂察色,入门户为凶,不入为吉 。所谓门户者,阙庭,肺门户;目,肝门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若有气色 入者,皆死。白色见冲眉上,肺有病,入阙庭,夏死。黄色见鼻上,脾有病,入口者,春夏死。青色见人中,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见颧上,肾有病,入耳者,夏日 死。赤色出两颧,心有病,入口者,冬日死。盖五脏五色,各入本脏门户,至被克之时,为死期之日也。
《脉鉴》曰:色与脉,犹须分别生克。色脉相克者,凶;色脉相生者,吉。然犹有要焉,色克脉者,其死速;脉克色者,其死迟;色生脉者,其愈速;脉生色者,其愈迟。
有伤寒、瘟疫、伏暑等一切热证内陷后,十指色黑,或一节,或至二节,此热陷劫阴,水反侮土,热极反兼水化也。当此,后天已败,虽清之攻之,十有九死矣。又有一种,忧愁思虑,脾伤久泻,肾亦伤,而水反侮土,土为水化,则十指亦黑,甚者黑至腕间,肢冷鼻冷,形气暴脱,此先天阳气卒败,其死最速。按:此等速死者,大约是老人虚弱,患霍乱而致者最多。彼忧愁思虑,泻久伤肾。水反侮土而指黑者,其黑色亦稍浅,且仅在十指外侧节骱间也。若其人形气未至大败,肢亦不冷,其脉胃气未绝者,则专事补土,兼以轻轻和阴补肾,竟有泻减谷增而愈者。 (南庐识)
妇人女子望形察色全在活法论
张石顽曰:妇人深居闺阁,密护屏帏,不能望见颜色,但须验其手腕之色泽,苍白肥瘠已见一斑。至若肌之滑涩,可以征津液之盛衰;理之疏密,可以征营卫之强弱;肉之坚软,可以征胃气之虚实;筋之粗细,可以征肝血之充馁;骨之大小,可以征肾精之勇怯;爪之刚柔,可以征胆液之淳清;指之肥瘦,可以征经气之荣枯;掌之厚薄,可以征脏气之丰歉;尺之寒热,可以征表里之阴阳。及乎动静之安危,气息之微盛,更合之以脉,参之以症,则气血之虚实,情性之刚柔,形体之劳逸,服食之精粗,病苦之逆顺,皆了然心目矣。
* * *
[1] (jùn):《康熙字典》载“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