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四诊集成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望诊

察目

《五法》 曰:目者,至阴也,五脏精华之所系。热则昏暗,水足则明察秋毫。如常而了然者,邪未传里也。若赤若黄,邪已入里矣。若昏暗不明,乃邪热在里烧灼,肾水枯涸,故目无精华,不能朗照,急用大承气汤下之。盖寒则目清,未有寒甚而目不见者也,是以曰急下。凡开目欲见人者,阳证也。闭目不欲见人者,阴证也。目瞑者,将衄血也 《 经 》 云 : 阳气盛则瞋目 , 阴气盛则瞑目也 。白睛黄者,将发黄也。至于目反上视,瞪目直视,及眼胞忽然陷下者,为五脏已绝之证,不治。 以上伤寒 热证之察目法也 。

林慎庵曰:按《内经》云目内陷者死,乔岳曰肺主眼胞,肺绝则眼胞陷。总之,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陷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脱,又何必皆指于肺耶。再按:闭目不欲见人为阴,然阳明热甚,热邪壅闭,及目赤肿痛羞明,皆闭目不欲见人,是又不可以闭目为阴也。《经》云:足阳明是动,病至则恶人与火,欲独闭户牖而处是也。予尝阅历,二者皆应,临诊之际,必审察脉症,详辨虚实,庶无遁情。故不拘伤寒杂证,凡见目直视、上视、斜视、眼如盲、眼小、目瞪等候,皆系五脏内败,阴阳绝竭,而征于外者,必死,不可轻许以治也。

凡目赤痛,必多羞明,此亦有二:一为热壅于内,明光能助邪热,故见明则恶也;一为血虚胆汁少,则不能运精华以敌阳光,故见明怯也。目不红不肿,但沙涩昏痛,乃气分隐伏之火,脾肺络有湿热,秋时多有此患,俗谓之稻芒赤,亦曰白赤眼,通用桑白皮散、玄参丸、泻肺汤、大黄丸。

《论疾诊尺篇》曰: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视 也 , 赤脉红筋也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此邪入 阴分而病为寒热者 , 当反其目以视之 , 脉愈少则毒愈紧而死愈速矣 。 诊瘰疬鼠瘘者同 。

张子和 曰: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

《脉经》曰: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泣出如水不止。

王海藏 曰:目能远视,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地黄、天冬、山萸。能近视,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当补心,人参、茯神、远志。又能晓视,不能晚视,日出则明,日入则暗 俗名鸡盲 ,此元阳不足而胃气不升也,宜大补而升举其阳,旧方只用地肤子、苍术之属,恐无益于治也。凡无故而忽有此三者,多丧明。

目病有恶毒者,为瘀血贯眼,初起不过赤肿,渐则紫胀,白珠皆变成血,黑珠深陷而隐小。此必于初起时,急针内脾、迎香、上星、太阳诸穴以开导之,内服宜明丸、分珠丸、通血丸,迟必失明矣。

又有瞳神内不见黑莹,但见一点鲜红或紫浊者,此为血贯瞳神,不但目不可治,恐其人亦不久也。又有白轮自平,而青轮忽泛起突出者,此木邪郁滞,随火胀起也,泻火必先伐木。

又有白轮连黑珠一齐突出者,或凝定不动,或渐出脱落,此风毒也,急于迎香、上星等处针之,失治必死。然予亦见有两目俱脱而不死者。

目有无故忽失明,此为气脱,非佳兆也,大剂参芪主之。然《难经》云: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是又未可专恃参芪也。而又有不同者,如丹溪治一男子忽目盲,其脉涩,谓有死血在胃,因数饮热酒故也,以苏木煎汤,调入参膏饮之,二日,鼻内、两手掌皆紫黑,此滞血行也。以四物汤加苏木、桃仁、红花、陈皮煎,调人参末,数服愈。又一男子忽目盲不见物,脉缓大四至之上,重按则散无力,此为受湿,用白术为君,黄芪、茯芩、陈皮为臣,稍佐以附子,十余剂愈。人能察其脉而辨其因,斯为上工矣。

《脉诀汇辨》曰:目赤色者,其病在心。色淡红者,心经虚热。白病在肺,青病在肝,黄病在脾,黑病在肾。黄而难名,病在胸中。白睛黄淡,脾伤泄痢。黄而且浊,或如烟熏,湿甚黄疸。黄如橘明,则为热多。黄兼青紫,脉来必芤,血瘀胸中。胞黑颊赤,乃系热痰。眼胞上下,色如烟煤,亦为痰病。眼黑步艰,呻吟不已,痰已入骨。遍体痰疼,眼黑面黄,四肢痿痹,聚沫风痰,随在皆有。目黄大烦,脉大病进。目黄心烦,脉和病愈。目睛晕黄,衄则未止。目睛黄者,酒疸已成 先哲云 , 目睛黄 , 非疸即衄 , 目黄而头汗 , 将欲发黄 。黄白及面,眼胞上下,皆觉肿者,指为谷疸,心下必胀。明堂眼下,青色多欲,精神劳伤,不尔未睡,目无精光,齿黑者死。瘰疬血脉,贯瞳者凶,一脉一岁,死期已终。目间青脉,胆滞掣痛。瞳子高大,太阳不足。病人面目,俱等无疴,眼下青色,伤寒挟阴。目正圆者,太阳经绝,痉病不治。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溺难,鲜明留饮 鲜明者 , 俗名水汪汪也 , 俱指白珠而言 。 按 : 凡发时疹痧痘者 , 俱 身热而两目带水红色 。目睛皆钝,不能了了,鼻呼不出,吸而不入,气促而冷,则为阴病。目睛了了,能往能来,息长而热,则为阳病。

《脉鉴》曰:青若针横于目下,赤连耳目死须知。目下五色筋疾见,魂归冥府不差移。

《赤水玄珠》 曰:上下睑肿者,脾气热也 “ 睑 ” 音 “ 检 ”, 俗呼为眼胞 , 又名眼眶 。一曰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又曰脾虚则睑肿。朱丹溪曰:阳明经有风热,则为烂眼眶。

霍乱大吐泻后,目 陷,上下两睑青如磕伤,此土败木贼,不治。

小儿风包热,连声顿嗽,嗽甚必呕涎食,久则痰中有血,俗名天哮。嗽,常有白睛内胬肉突起,其赤如血,两眼睑青紫如磕伤,服羚羊、泻白等剂清金凉血,嗽减自退。若吐泻而见目陷者,多变慢脾危候。

察耳

《五法》曰:耳者,肾之窍也。察耳之好恶,知肾之强弱。肾为人之根本,肾绝者,未有不死者也。故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白,或黑,或青而枯者,死;薄而白,薄而黑,或焦如炭色者,皆为肾败,肾败者必死也。若耳聋,若耳中痛,皆属少阳,此邪传半表半里,当和解之。若耳聋而舌卷唇青,此属足厥阴,为难治也。

按:风温、温热、温疫、湿温等证,热邪蒙扰清窍,并挟虚证,多有耳聋者,又不专属少阳,当随证辨治。

《脉鉴》曰:命门 耳之下垂 枯黑骨中热,白肺黄脾紫肾殃。

《论疾尺诊篇》曰: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察鼻

《五法》曰:若伤寒鼻孔干者,乃邪热入于阳明肌肉之中,久之必将衄血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者,阳毒热深也。鼻孔出冷气,滑而黑者,阴毒冷极也。鼻息鼾睡者,风温也。鼻塞浊涕者,风热也。若病中见鼻扇张,为肺绝,不治。

林慎庵曰:鼻扇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概为肺绝也。若初病即鼻扇,多有邪热风 火壅塞肺气使然,实热居多。若久病鼻扇喘汗,是为肺绝不治。

《经络全书》 曰:其在小儿面部谓之明堂。

《灵枢经》曰:脉见于气口,色见于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广大者,寿;小者,殆,况加疾者。按:此语即相家 贵隆准之说,然须视其面部何如耳。当见明堂虽小,与面部相称者寿,不可执一论也。

病人鼻头明,山根亮,目眦黄,皆起色也。

鼻头微黑,为有水气。色见黄者,胸上有寒。色白亡血。微赤非时,见之者死 喻嘉言曰 : 非其时而有其气 , 则非生土之火 , 乃克金之火 , 又主脏躁而死矣 。鼻头色黄,小便必难 按 : 鼻头黄者 , 主胸上有寒 , 寒则水谷不进 , 故又主小便难也 。 余处无恙,鼻尖青黄,其人必淋。鼻青腹痛,舌冷者死 喻嘉言曰 : 仲景谓鼻头色青 , 腹中痛 , 苦冷者死 。 此一语 , 独刊千古 。 盖厥阴肝木之色 , 挟肾水之寒威 , 上征于鼻 , 下 征于腹 , 是为暴病 , 顷之阳亡而死矣 。鼻孔忽仰,可决短期。鼻色枯槁,死亡将及。鼻冷连颐,十无一生 鼻者属土 , 而为肺气之所出入 , 肺胃之神机已绝 , 故枯槁而冷也 。

乔岳曰:肺绝则无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而色青。鼻塞流涕清者,邪未解也。痰清涕清,寒未去也。痰胶鼻塞,火之来也 按 : 小儿痧疹初退 , 每多鼻干无涕泪 , 服清解药而清涕自来者 , 毒火解散之候 , 吉兆也 , 否则多凶 。

张石顽曰:鼻紫黑起疮瘰者,以诸阳聚于面,而面为阳中之阳,鼻又居面之中央,阳明起于 [1] 中,为至清至精之分。彼多酒之人,酒气熏蒸肺胃门窍,鼻络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冷,结滞不行,故先紫后黑。当用山栀仁,姜汁浸,炒黑,二两;入干姜,炮黑,二钱;连翘仁,一两,为末,蜜丸,临卧灯心汤服二钱五分,以清肺家血中之热也。

按 : 紫黑起瘰 , 酒家多有此鼻 , 故俗名酒齄鼻也 。 然有不饮酒人而鼻亦 起赤瘰 , 但不若酒家之多而紫者 , 乃肺素有风热蒸遏 , 窍络结滞不行也 。 宜用枇杷叶刷去毛 , 生煎浓汤 , 候冷 , 调消风散 , 食后临卧服 , 或用生姜汁炒山栀 、 杏仁泥等分 , 蜜丸服之 , 并用白盐时时擦之 , 外治以生白矾 、 硫黄 、 元明粉等分为散 , 入麝少许擦之 , 或用生矾研末 , 每洗面时置掌中 , 滴酒擦之 , 数日即白 。( 南庐识 )

察唇

赤肿为热,青黑为阴寒,鲜红为阴虚火旺,淡白为气虚。

《五法》曰:唇者,肌肉之本,脾之华也,故视其唇之色泽,可以知病之浅深。干而焦者,热在肌肉。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肿者,肌肉热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极也。

《师传篇》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本脏篇》曰: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揭唇 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

《五阅五使篇》曰:脾病者唇黄。

《经脉篇》曰:唇舌者,肌肉之本,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经脉篇》曰:足阳明所生病者,口唇胗 。

《口问篇》曰: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

《中藏经》曰:胃中热则唇黑 按 : 黑字上当有焦字 ,唇色紫者胃气虚寒也。

《玄珠》曰:上下唇皆赤者,心经热也;上唇赤下唇白者,肾虚而心火不降也。

钱仲阳 曰:肺主唇白,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唇白当补脾肺,盖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荣,是名曰怯,故当补。若深红色,则当散肺虚热。

《脉鉴》曰:久病唇红定难疗。又曰:唇青体冷及遗尿,背向饮食四日死。

《脉经》曰:病人唇肿齿焦者死。又曰:病人唇青,人中反,三日死。

察齿

《脉经》曰:阴阳俱竭,其齿如熟小豆,其脉躁者死。又曰:齿忽变黑,十三日死。

《医灯续焰》 曰:齿黄枯落,骨绝。

叶天士《温热论》曰: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阴血者色必黄,黄如酱瓣。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阴为要。然豆瓣色者多险,若证还不逆者,尚可治,否则难治矣。何以故耶?盖阴下竭,阳上厥也。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胃透汗为要。若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若咬牙龈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咬牙者,胃热气走其络也。若咬牙而脉症皆衰者,胃虚无谷以内荣也。何以故?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证也,用酸物擦之即开,酸走筋,水来泄土故也。

若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津亡,湿浊用事,多死。而齿缝流清血,痛者胃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胃劫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

察口

《五法》曰:口燥咽干者,肾热也;口噤难言者,风痉也。若病重见唇口卷,环口黧黑,口张气直,或如鱼口不能复闭,头摇不止,气出不返者,皆不治也。

《中藏经》曰:小肠实则热,热则口疮。

《素问》曰: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糜 口生疮而糜烂也 。凡病唇口疮者,邪之出也。凡疟久,环口生疮者,邪将解而火邪外散也。

《脉鉴》曰:五色口边绕巡死,恶候相侵命必亡。产母口边有白色,近期五七日中间。又曰:口角白干病将至。

* * *

[1] (è):鼻梁。《说文解字》谓“ 鼻茎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