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
察舌
《五法》曰:舌者,心之窍也。脏腑有病,必见之于舌。若津液如常,此邪在表而未传里也。见白苔而滑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深入于腑也。见黄苔而干燥者,胃腑热甚而熏灼也,当下之。见舌上黑刺裂破及津液枯涸而干燥者,邪热已极,病势危甚,乃肾水克心火也 薛立斋曰 : 黑舌亦为热者 , 由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 , 故色黑也 ,急大下之,十可一生。至于舌上青黑,以手摸之无芒刺而津润者,此直中寒证也,急投干姜、附子,误以为热,必危殆矣。是黑舌者,又不可概以热论也。
邹氏 曰:凡伤寒五六日已外,舌上无苔,即宜于杂证求之,不可峻攻而大下。
林慎庵曰:伤寒五六日已外,正邪热传里,阳明热甚之时,而舌上津润无苔,则里无邪热可知。在外之热恐是里阳浮露,格阳于外之假热,故当求责,若不审察其虚实而浪施药剂,岂不速毙其人耶!学者当深察勿忽。
白苔舌
《舌鉴》 曰: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再次白屑白疱,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是寒邪入经之微甚也。舌乃心之苗,心属南方火,当赤色,今反见白色者,是火不制金也。初则寒郁皮肤,毛窍不得疏通,热气不得外泄,故恶寒发热。在太阳经则头痛身热,项背强,腰脊疼等症。传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虽症有烦躁,如脉浮紧者,犹当汗之。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以小柴胡汤和之。胃虚者理中汤温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大小承气分轻重下之。白舌亦有死证,不可忽视也。
《正义》曰:舌见白苔而滑者,此太阳并病。如太阳未罢,可冲和汤,或香苏散,或桂枝汤,有懊 者栀子豉汤。
舌见白苔而干厚者,此太阳热病未经发汗,过服寒药,或误饮冷水,抑遏其热而致也,先以姜桂彻其寒,而后以香苏散汗之。
舌见白苔而中微黄者,此太阳阳明合病也。如太阳未罢,双解散。如太阳已罢,选承气下之。
舌见白苔而外微黄者,必作泻,宜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舌见白苔而尖有黑刺者,此少阳阳明也。表未罢者,柴葛汤;表已罢者,选承气下之。
舌见白苔而满黑刺者,三阳合病也。里未实,柴葛汤加黄连;里已具,承气汤。津润者生,干枯者死。
舌见白苔而中有黑斑点乱生者,此少阳阳明也。有表者,凉膈散合小柴胡汤。里已具,调胃承气汤。身有斑者从斑治,化斑汤。
《舌鉴》曰:舌边干白,中心干黑者,此阳明腑兼太阳。因汗不彻,传至阳明所致。必微汗出,不恶寒。脉沉者,可下之。如二三日未曾汗,有此舌,必死。
若白滑苔而中心黑者,为表邪入里之候。大热谵语,承气等下之。倘食复而发热,或利不止者,难治。
《正义》曰:舌见白苔,俱成细圈子者,曾见冬月伤寒呕恶,误服白虎,脉伏,舌苔成圈,如白豹纹,用正气散加肉桂、丁香、炮姜,数服愈。
舌无白苔而冷滑,外证厥冷者,少阴也,四逆汤,或理中汤。
舌见白苔而腻滑者,痰也,二陈汤。
舌上白苔在右者,阳明也,人参白虎汤 《 正义 》 作在左者 , 阳 明也 。
舌上白苔在左者,少阳也,小柴胡汤 《 正义 》 作在右者 , 少 阳也 。
《舌鉴》曰:白苔见于一边,无论左右,皆属半表半里,并宜小柴胡汤,左加葛根,右加茯苓。有咳引胁下痛而见此舌,小青龙汤。夏月多汗自利,人参白虎汤。
《正义》曰:舌上白苔,或左或右,而余见黄黑,外症下利,痛引小腹者,脏结也。热盛者,桂枝大黄汤下之。无热,真武汤,十救二三。
《舌鉴》曰:黄连汤加附子。结在咽,不能语言,宜生脉散合四逆汤,十中可救一二。
舌上白苔,在尖者,少阳也,小柴胡汤主之。
舌苔根白而尖红者,太阳少阳并病也,小柴胡加升麻 《 舌 鉴 》 曰小柴胡汤加减 。
舌白无苔而明淡,外证热者,胃虚也,补中益气汤主之。凡言苔者,有垢上浮也,若无苔垢而色变者,则为虚也。
林慎庵曰:按《舌鉴》云,年高胃弱,虽有风寒,不能变热,或多服汤药,伤其胃气,所以淡白通明,似苔非苔也,宜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然以予观之,不止是也,此等舌俗名镜面舌,多见于老弱久病之人,是津液枯竭之候。五液皆主于肾,当用大剂生脉合六味治之,因而得生者多矣。
《正义》曰:舌见白苔,如煮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则饮冷之过也,四逆汤救之,脉不出者死。
《舌鉴》曰:此心气绝而肺色乘于上也,始因食瓜果、冰水等物,阳气不得发越所致,为必死候,用枳实理中,间有生者。
舌根尖俱黑而中白,乃金水太过,火土气绝于内,虽无凶症,亦必死也。
白苔中见黑色两条,乃太阳少阳之邪入于胃,因土气衰绝,故手足厥冷,胸中结痛也,理中汤、泻心汤选用。如邪结在舌根咽嗌,不能言者,死证也。
白苔中见灰色两条,乃夹冷食舌也。七八日后见之而有津者可治,理中、四逆选用。无津者不治。如干厚,见里证者,下之得泻后,次日灰色去者安。
白苔中见黄色两条,此阳明里证舌也。黄乃土之色,因邪热上攻,致令舌有变黄。如脉长,恶热,转失气,烦躁者,大柴胡、调胃承气下之。
舌尖白而根灰黑,少阳邪热传腑,热极而伤冷饮也。如水停,津液固结而渴者,五苓散;自汗而渴者,白虎汤;下利而渴者,解毒汤。如黑根多,白尖少,中不甚红者,难治。
白苔,尖灰,根黄,此太阳湿热并于阳明也。如兼目黄、小便黄者,茵陈蒿汤加减。
舌白苔如积粉,乃瘟疫初犯募原也,达原饮。见三阳表证,随经加柴胡、葛根、羌活。见里证,加大黄。
王晋三 曰:伤寒脏结证,舌上白苔滑者难治,戒之不可攻。而《舌鉴》论白苔十九证,皆汗下辛热之法。余阅历多年,未有能治之者。戊午岁,少阴君火,太乙天符 ,自春徂 秋,民病勿论三因,舌苔白者居多,有白滑、白屑、白粉之异。原其义,即《至真要论》热胜寒复,火胜水复,热极反兼胜已之化也。用炮姜、附子,则白苔厚而液燥;用苓、连,则手足冷而阳脱。余寻思,舌为心之外候,其色当赤,白为肺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侮其所胜,显系寒邪入肺,郁蒸见于舌,是卫实营虚,乃以大剂生姜汗泄卫,肉桂通营,佐以人参、当归、南枣,助营卫之正气,服之皆应手而愈,名之曰姜桂汤,宗仲景心营肺卫立方也。
黄苔舌
《舌鉴》曰:黄苔者,里证也。伤寒初病无此舌,传至少阳经,亦无此舌。直至阳明腑实,胃中火盛,火 乘土位,故有此苔,当分轻重泻之。初则微黄,次则深黄,甚则干黄、焦黄也。其症有大热、大渴、便闭、谵语、痞结、自利,或因失汗发黄,或蓄血如狂,皆湿热太甚,小便不利所致。若目白如金,身黄如橘,宜茵陈汤、五苓散、栀子柏皮汤等。如蓄血在上焦,犀角地黄汤;中焦,桃仁承气汤;下焦,代抵当汤。凡血证,见血则愈,切不可与冷水,饮之必死。大抵舌黄,证虽重,若脉长者,中土有气也,下之则安。如脉弦,下利,舌苔黄,中有黑色,皆危证也。
《正义》曰:舌苔淡黄者,此表邪将罢而入里也,双解散主之。表未罢者,小柴胡汤合天水散。表已罢,大柴胡汤下之。
舌中心见黄苔者,此太阳阳明也,必作烦渴呕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合益元;表证已罢,调胃承气下之。
舌见黄苔而滑者,此身已发黄,茵陈栀子汤、茵陈五苓散。
舌见黄苔而涩者,此必初白苔而变黄,正阳阳明也,大承气下之,下后黄不退者死。身有黄者,茵陈大黄汤。
舌上黄苔在尖者,此太阳阳明也,表未罢者双解散,表已罢者调胃承气汤。其根红者为太阳,根白者为少阳,根黑者死候也。
舌上黄苔在根者,此邪传阳明也,身有黄者茵陈大黄汤,身无黄者凉膈散加硝黄,其尖白者桂枝大黄汤,小便涩者五苓加六一散及木通,姜汁服。又曰:根黄尖白,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凉膈散二合服之。脉弦者防风通圣散。
舌黄而上有隔瓣 ,邪毒深矣,急下之。或发黄,或结胸,或痞气,或蓄血俱有之,各随证下之。
舌上黄苔,双垂 夹见者,正阳阳明也,大承气汤。
舌见黄苔而中有黑斑者,此身有斑也,化斑汤合解毒汤,无斑者大承气汤主之。若见小黑点,是邪将入脏也,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舌鉴》曰:如脉涩谵语,循衣摸床,身黄斑黑者,俱不治,下出稀黑粪者死。
黄苔老极而中有黑刺者,皆由失汗所致,邪毒内陷已深,急用调胃承气下之,十中可保一二。
黄苔从中至尖通黑者,乃火土燥而热毒最深也,两感伤寒必死,恶寒甚者亦死。如不恶寒,口燥咽干,而下利臭水者,可用调胃承气汤下之,十中可救四五。口干齿燥形脱者不治。
舌黄而有黑滑者,阳明里证具也,虽不干燥,亦当下之,下后身凉脉静者生,大热脉躁者死。
林慎庵曰:尝见有姜黄色舌苔,及淡松花色苔,皆津润而冷,是皆阳衰土败之征,必不可治,是又古人所未言及者。
《舌鉴》曰:舌苔黄而舌胀大者,乃阳明胃经湿热也,症必身黄、便秘、烦躁,茵陈蒿汤。如小便自利而发黄者,五苓散加茵陈、栀子、黄连等治之。
舌根白,尖黄,其色倒见,必是少阳经传阳明腑病。若阳明证多者大柴胡汤,少阳证多者小柴胡汤,如谵语烦躁者调胃承气汤。
舌根黄,尖灰,不吐不利,心烦而渴者,胃中有郁热也,调胃承气加黄连。若舌见根黄尖白而短缩硬,不燥不滑,但不能伸出,症多谵妄烦乱,此痰挟宿食占据中宫也,大承气加姜、半主之。
黑舌苔
《舌鉴》曰:舌见黑苔,最为危候,表证皆无此舌。如两感一二日间见之,必死。若白苔上中心渐渐黑者,是伤寒邪热传里之候。红舌上渐渐黑者,乃瘟疫传变,坏证将至也。盖舌色本赤,今见黑者,乃水来克火,水极似火 ,火过炭黑之理。然有纯黑,有黑晕,有刺,有隔瓣,有瓣底红、瓣底黑者,大抵尖黑犹轻,根黑至重,如全黑者,纵神丹亦难疗也。
《准绳》 曰:纯黑之舌,有火极似水者凉膈散,有水来克火者附子理中汤。此虽死候,然薛立斋云有用附子理中汤而愈者二人,不可便谓百无一生而弃之也。余谓黑而涩凉膈,黑而滑附子理中,亦死中求活之法。或问火极而黑,何不用大承气汤?曰:病势已极,急攻必死,故反用凉膈,待阴稍生,阳少缓,乃可攻也。
《正义》曰:舌根起黑苔者,此死候也。咽不结可治,宜大承气汤。
《舌鉴》曰:凡见瓣底黑者,不可用药。虽无恶候,脉亦暴绝,必死。
刺底黑者,言刮去芒刺,底下肉色俱黑也。凡见此舌,不必辨其何经何脉,虽无恶候,必死,勿治。
舌黑中烂而频欲啮,必烂至根而死,虽无恶候怪脉,切勿用药。
满舌黑苔,干燥而生大刺,揉之触手而响,掘开刺底红色者,心神尚在,虽火过极,下之可生。有肥盛多湿热人感冒发热,痞胀闷乱,一见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后以小陷胸汤调理。
舌见中黑边白而滑者,表里俱虚寒也,脉必微弱,症必畏寒,附子理中汤温之。夏月过食生冷而见此舌,则大顺、冷香二汤选用。
两感一二日间,便见中黑边白厚苔者,虽用大羌活汤,恐无济矣。《正义》曰:五六日见者,大柴胡缓下之。
黄苔久而变黑,实热亢极之候。又未经服药,肆意饮食而见脉伏,目闭口开,独语谵妄。医遇此证,必掘开舌苔,视底瓣红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
舌边围黑,中有红晕者,乃邪热入于心胞之候,故有此色,宜凉膈合大承气汤下之。
舌苔中心黑厚而干,为热甚津枯之候,急用生脉散合黄连解毒汤以解之。林慎庵曰:此名中焙舌,宜用甘露饮加人参、黄连为妥,或生料人参固本,凡加牛膝、元参、知母、地骨皮等治之。
舌中黑,无苔而燥,津液受伤而虚火用事也,急用生脉散合附子理中主之。
伤寒八九日,过汗,津枯血燥,舌无苔而黑瘦,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硬满,神昏不得卧,或时呢喃 叹息者,炙甘草汤。
舌至干黑而短,厥阴热极已深,或食填中脘 胀所致,用大剂大承气汤下之,可救十中一二,服后粪黄热退者生,粪黑热不退者死。
舌黑滑有津,边红,症见谵语者,必表证时不曾服药,不戒饮食,冷物结滞于胃也。虚人黄龙汤,或枳实理中加大黄,壮实者用备急丸热下之。夏月中暍多有此舌,人参白虎汤主之。林慎庵曰:此等舌有大虚之候,宜合脉症,审慎而施治。
《正义》曰:舌中心起黑苔者,此阳明瘟也,以大承气急下之,津滑者生,干涩者死。未伤饮食可治,脉沉微者难治。若黑色浅淡,尚有表证,双解散加解毒汤。舌尖起黑苔者,此少阴瘟也,凉膈散、大柴胡选用。无下证者,竹叶石膏汤。
舌尖白二分,根黑一分,身痛恶寒,曾 饮水者五芩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利者解毒汤。
舌苔黑晕二重而中心红者,阳明传厥阴,热入心包也,大承气汤。舌黑晕二条而中灰色,乃热传少阴,解毒汤加大黄。
舌无苔而中心淡黑冷滑者,少阴寒证也,四逆汤。凡见黑舌,须问曾食酸物及甜咸物否,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然润而不燥,刮之即退为异耳。此等惟虚证津润能染,若内有实热,舌即生苔而燥,又何能染及耶?若欲验 视燥润,临诊必先禁饮汤水,饮后恐难辨耳。
产后辨舌者,以心主血也。《经》云:少阴气绝则血不行。故紫黑者,为血先死也。
凡舌起苔须刮去,用薄荷汁拭之,再用生姜切片平擦之。拭之即净而不复生,吉;拭之下去而复生者,必凶也。林慎庵曰:黑舌苔须分燥润及刮之坚松,以定虚实为要法。
《正义》曰:视舌色虽有成见,亦必须细察兼症及脉之虚实,不尔,恐有毫厘千里之谬。
林慎庵曰:按黑苔舌有水竭津枯一候,不宜凉药,宜重用壮水之剂。世多习而不察,率投苦寒,遗人大殃。殊不知脉虚数,或微细,胸腹无胀满,口多错语,舌虽焦黑干枯,肿而生刺,乃真水衰竭,水不制火使然。大禁凉剂,惟以大剂生料六味地黄汤饮之。虚寒者,苔黑而松,加桂、附、五味子,则焦黑刺肿涣若冰释。
灰色舌
《正义》曰:灰色即黑苔之轻者也,与黑同治。兼有表者双解散,下利者解毒汤,内实者承气汤。但少阴寒证,亦见灰色,见在一二日者,无苔而冷滑是也,四逆汤主之,下利者理中汤。
《舌鉴》曰:灰色舌有阴阳之异。若直中阴经者,则即时舌俱灰黑而无积苔。若热传三阴,必四五日表证罢,而苔变灰黑也。有在根、在尖、在中者,有浑舌俱灰黑者。大抵传经热证,则有灰黑干苔,皆当攻下泄热。若直中三阴之灰黑无苔者,即当温经散寒。又有蓄血证,其人如狂,或瞑目谵语,亦有不狂不语,不知人事,面黑舌灰者,当分轻重以攻其血。切勿误与冷水,引领败血入心,而致不救也。
舌纯灰黑无苔者,直中三阴而夹冷食也,脉必沉细而迟。不渴不烦者,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救之。次日舌变灰,中有微黄色者生,渐渐灰缩干黑者死。灰色见于中央,而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蚘者,此热传厥阴之候,乌梅丸主之。
土邪胜水而舌见灰黑纹裂,凉膈、调胃皆可下之,十中可救二三。下后渴不止,热不退者,不治。
舌根灰色而中红尖黄,乃肠胃燥热。若大渴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转矢气者下之。如温病热病,恶寒脉浮者,凉膈、双解选用。
舌见灰黑色重晕,此瘟病热毒传三阴也。毒传内一次,舌即灰晕一层。毒盛故有重晕,最危之候,急宜凉膈、双解、解毒、承气下之。一晕尚轻,二晕为重,三晕必死。亦有横纹二三层者,与此重晕不殊。
灰黑舌中又有干刺,而见咽干口燥喘满,乃邪热结于少阴,当下之。然必待其转矢气者方下之,若下之早,令人小便难。
已经汗解,而见舌尖灰黑者,有宿食未消,或又伤饮食,邪热又炽之故,调胃承气汤下之。
舌尖灰黑,有刺而干,是得病后犹加饮食之故,虽见症耳聋、胁痛、发热、口苦,不得用小柴胡,必大柴胡或调胃承气,加消导药,方效。
淡淡灰色中,间有滑苔四五点如黑汗,此热邪传里,而有宿食未化也,大柴胡汤。
舌边灰黑而中淡紫,时时自啮舌尖为爽,乃少阴厥气上逆,非药可治。
红色舌
《正义》曰:凡黄黑白者俱有苔,红紫但有色而无苔也。舌有纯红者,此瘟疫将深之象也,谓之将瘟舌,用透顶清神散吹鼻取嚏,嚏即散义也。《舌鉴》曰:宜败毒散加减,或升麻葛根汤等治之。
舌中心见红者,此太阳证也,羌活汤汗之,有汗者小柴胡加减。
舌尖倍红者,此太阳证,羌活汤汗之,无表证者五苓散。
舌红而中见紫斑者,将发斑也,元参升麻汤。斑已见,化斑汤。舌淡红,而中见红赤点者,将发黄也,茵陈五苓散。
舌红而尖起紫疱者,此心经热毒也,黄连泻心汤,或解毒汤加元参、薄荷,兼服天水散,无尺脉者不治,战栗者亦不治。
舌红而碎裂如人字纹者,此阳明热毒熏蒸于膈上也,凉膈散主之。渴甚,转矢气者,承气汤。《金镜录》 曰:乃君火燔灼也 治法同 。
舌红而碎裂,如川字纹,外症神昏自利者,导赤散加黄连,再用生脉散加黄连、枣仁。
舌红而有刺者,内有停积饮食也,承气汤下之。刮之得退者生,不退者死。
《舌鉴》曰:汗后食复,而见红尖紫刺,证甚危急,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刮去芒刺不复生则安,再生则危。
舌红而内有黑纹数条者,乃阴毒结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筋丝样也。用理中汤合四逆汤温之,然须参外症与脉施治。
舌红而有重舌,或左或右者,此毒入心包也,须刺之出其恶血,服黄连泻心汤。表未解者,防风通圣散,更以冰片点之。
舌红而出血如衄,此热伤心包也,犀角地黄汤,或四生丸。林慎庵曰:二汤合用,加川连、生蒲黄,效更捷。
舌红而胀大满口者,此少阴阳明俱有热毒也,急刺去其恶血,以绿袍散加冰片吹之,服泻心汤。
舌红而强硬失音者,死候也。有痰者,胆星、橘、半等主之。内实者可下之。尝论伤寒不语属下证多,杂证不语同中风,治用黄茋防风汤,或人参汤加竹沥,大抵多从痰治也。
舌红而碎烂如虫蚀者,少阴瘟毒也,小承气二三下之可愈。
舌红而弄舌者,此热在心脾也,安神汤主之。
舌红而痿软不能言者,此心脾虚极,或有痰也,死不治,多加人参或可救。
舌红而战动难言者,此心脾两虚也,汗多亡阳者有之,多加人参可救。《舌鉴》曰:十全大补,或大建中汤选用。
舌红而干瘪者,虽能言,无恶候,亦必死,生脉散加减救之。
《舌鉴》曰:舌红,中见淡黑色而滑者,太阳瘟疫也。如恶寒,有表证,双解散合解毒汤微微 汗之,汗罢急下。如结胸,烦躁直视者,不治。
舌红,中有黑形如小舌,乃热毒结于里也。《金镜录》名中焙舌,用凉膈散、大柴胡汤。纯红,内有干硬黑色如小舌,有刺者,名里黑舌,调胃承气汤。
舌本红而尖黑,乃足少阴瘟热乘于手少阴也,竹叶石膏汤。
舌上出血如溅者,乃心脏邪热壅盛,宜犀角地黄汤加黄连、大黄。
口疮,舌短有疱,声哑咽干,烦躁者,乃瘟疫强汗,或伤寒已汗,而变此证,宜黄连犀角汤、三黄石膏汤选用。汗下太过,津液耗竭,而舌色鲜红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润而实干涸者 此名脱液 ,生脉散合人参三白汤等治之,津回者生,不应者死。
紫色舌
《正义》曰:舌见纯紫色或紫斑者,此酒毒也。有表者,升麻葛根汤;有斑者,黄连化斑汤加葛根、青黛。
《舌鉴》曰:伤寒以葱酒发汗,酒毒入心,或酒后伤寒,皆有此舌,宜升麻葛根汤加石膏、滑石。若心烦懊 不安,栀子豉汤,不然必发斑。
舌浑紫,而又满舌红斑,身有斑者,化斑汤、解毒汤,俱加葛根、黄连、青黛,有下证者凉膈散。
嗜酒之人,舌色或边尖常带青紫。酒后感寒,或误饮冷酒,头痛恶寒身热,舌紫而中见白苔,宜随证解表可也。
嗜酒之人,伤寒四五日,舌紫,上积干黄苔者,急用大承气。如表未罢,大柴胡汤。《正义》曰:舌紫而中心黄者,酒毒在少阳也,柴葛汤。黄苔厚者,已入阳明也,加大黄下之。
舌边紫而中心赤肿干焦,足阳明受邪,或已下便食酒肉,邪热复聚。若赤肿而津润者,大柴胡微利之。若烦躁厥逆脉伏,先用枳实理中,次用小承气。《正义》曰:中心带赤者,酒毒在阳明也,柴葛加大黄、芒硝。
舌紫短而团 [1] 者,食滞中宫,而热传厥阴也,急用大承气下之。下后热退脉静,舌柔和者生,否 则死。舌淡青紫而中有黄湿苔,此食伤太阴也,脉必沉细,心下脐傍按之便痛,或矢气,小承气加生附子,或黄龙汤。
感寒之后,不戒酒食,而见咳嗽生痰,烦躁不安,舌色淡紫,尖生蓓蕾,乃酒湿伤胆,味浓伤胃,宜小柴胡汤。
舌全紫如煮熟者,乃热邪传入厥阴,至笃之兆,当归四逆汤。
舌色青紫无苔,且滑润瘦小,为直中肾肝阴证,吴茱萸汤、四逆汤急温之。
舌淡紫带青而润,中绊青黑筋者,乃直中阴经,必身凉,四肢厥冷,脉沉,面黑,四逆、理中救之。《正义》曰:脉沉面黑者不治。
舌淡紫而中心带灰,或青黑,不燥不湿者,为邪伤血分。虽有下证,只宜犀角地黄汤加酒大黄微利之。
霉酱色舌
《舌鉴》云:霉酱色苔者,乃饮食填塞于胃,复为寒邪郁遏,内热不得外泄,湿气熏蒸,罨 而变此色也。轻者,苔色亦薄,虽腹痛,不下利,桂枝汤加橘、半、枳、朴;痛甚加大黄,冷食不消加干姜、厚朴。其苔色厚,腹痛甚,其脉沉紧,其人烦躁,五七日,下之不通者,必死。太阴、少阴气绝也。
伤寒不戒荤腻,食滞中宫,致苔如酱饼,浮于舌中,如脉有胃气,不结代,嘴不尖,齿不燥,不下利者,可用枳实理中汤加姜汁炒川连。
舌苔霉黄色者,二陈加枳实、黄连。若苔干黄,更加酒大黄。舌苔揩去,复长仍如前者,必难救也。
霉酱色苔,乃黄兼黑色,为土邪传水,症必唇干口燥大渴,虽用下夺,鲜有得愈者。
蓝色舌
《舌鉴》曰:蓝色舌者,乃肝木之色发见于外也。伤寒病久,已经汗下,胃气已伤,致心火无气,胃土无依,肺无所生,木无所畏,故乘膈上而见纯蓝色。是金木相并,火土气绝之候,是以必死。如微蓝,或稍见蓝纹,犹可用温胃健脾、调肝益肺之药,小柴胡去黄芩加炮姜、附子理中、大建中等治之。如纯蓝色者,是肝木独盛无畏,虽无他症,必死。
妊娠伤寒观面色舌色法
《舌鉴》曰:妊娠伤寒,邪入经络,轻则母伤,重则子伤。枝伤果必坠,理所必然。故凡治此,当先固其胎,胎安则子母俱安。面以候母,舌以候子。色泽则安,色败则毙。面赤舌青者,子死母活。面青舌赤者,母死子活。面舌俱青,沫出者,子母俱死。申氏 曰:亦有面舌俱白而死者,其色不泽,其证多恶也。
《正义》曰:妊娠伤寒,舌色太赤,胎虽不死,须防其堕,急宜清热安胎,外用井底泥敷脐下,勿以舌赤胎未伤而忽之也。
如舌苔太重而黄焦,里证全具而宜下,以四物汤合大柴胡下之,或以小承气合四物加木香、砂仁可也,芒硝在所必忌 按 : 子死腹中者 , 又宜平胃散加芒硝下之 。
如真寒证,面白舌白而宜温,则四物合炮姜、桂枝、木香、砂仁、参、术等,或取姜汁入酒饮之亦可,但附子在所必忌。
《舌鉴》曰:孕妇初伤于寒而见面赤,舌上白滑,即当微汗以彻其表。如面舌俱白,因发热多饮冷水,阳退变阴所致,当用温中之药。若见厥冷烦躁,误与凉剂,则厥逆吐利而死。
妊娠面赤舌黄,五六日表证罢,当微利之,庶免热邪伤胎之患。若面舌俱黄,此失于发汗,湿热入里所致,当用清热利湿药。
妊娠面舌俱黑,水火相刑,不必问其月数,子母俱死。面赤,舌微黑者,还当保胎。如见灰黑,乃邪入子宫,其胎必不能固。若面赤者,根本未伤,当急下以救其母。妊娠伤寒温热,而见面舌俱赤,宜随证汗下,子母无虞。若面舌皎白,母气素虚,当用姜、桂等药。桂不坠胎,庞安常 所言也。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若在临月,则子得生,而母当死。
妊娠面黑,舌干卷短,或黄黑刺裂,乃里证至急,不下则热邪伤胎,下之危在倾刻,如无直视、循衣、撮空等症,十中或救一二。
叶天士《温热论》视舌法
温热邪留三焦,不从外解,必致里结,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必验之于舌。
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痛,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蒄、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也。
再舌黄或浊,须要有地之黄。若光滑者,乃无形湿热中具虚象,大忌前法。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证必无,或十之存一。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黄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纹,皆当下之,如小承气汤并槟榔、青皮、枳实、元明粉、生首乌等。若未见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湿聚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壅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
再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苦重之药当禁,宜甘寒轻剂可也。
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泄卫透营,两和可也。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菖蒲等。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即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
再色绛而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燥津液,即黄连、石膏,亦可加入。若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再看其后传变可也,慎勿用血药,以滋腻难散。至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津液,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闭心包也。
再有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不尔 ,瘀血与热为伍,阴遏正气,遂变如狂、发狂等证。若紫而肿大者,乃酒毒冲心。若紫而干晦者,肾肝色泛也,难治。舌色绛而上有黏腻,似苔非苔者,中挟秽浊之气,急加芳香逐之。舌绛欲伸出口而抵齿,难骤伸者,痰阻舌根,有内风也。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若舌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凉血清火为要。舌绛而有碎点,白黄者,当生疳也。大红点者,热毒乘心也,用黄连、金汁。其有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此肾阴涸,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缓则恐涸极而无救也。其有舌独中心绛干者,此胃热,心营受灼也,当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则延及于尖,为津干火盛也。舌尖绛独干,此心火上炎,用导赤散泻其腑。
再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当疏散之。若白而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就干也,勿忧之,再从里透于外,则变润矣。初病舌就干,神不昏者,急养正,微加透邪之药。若神已昏,此内溃矣,不可救药。又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当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轻,旋即生者险矣。舌苔不燥,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或有伤痕血迹者,必问曾经掻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为枯证,仍从湿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胀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而毒延口也,用大黄磨入当用剂内,则舌胀自消矣。
再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者,口必甜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醒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若舌上苔如碱 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募原达出矣。
若舌无苔,而有如烟煤隐隐者,不渴肢寒,知挟阴病。如口渴烦热,平时胃燥舌 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润者甘温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无也。
若舌黑而滑者,水来克火,为阴证,当温之。若见短缩,此肾气竭也,为难治。欲救之,加人参、五味子,勉希万一。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炽,急急泻南补北。若燥而中心厚 者,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
舌淡红而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温疫病初入募原,未归胃腑,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为险恶之病。且见此舌者,病必见凶,须要小心。
凡斑疹,初见须用纸捻照看,胸背两胁,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又宜见而不宜多见。按:方书谓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然亦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断之。然而,春夏之间,湿 病俱发疹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红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脉不洪数,非虚斑,即阴斑。或胸微见数点,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阴盛格阳于上而见,当温之。若斑色紫,小点者,心包热也。点大而紫,胃中热也。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内伏,大用清凉透发,间有轻红,成可救者。若夹斑带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随其部而泄。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神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再有一种白 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湿热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也,必得甘药补之。或未至久延伤及气液,乃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当理气分之邪。或白枯如骨者多凶,为气液先竭也。
按 : 斑疹另有专论 , 似不涉四诊之内 , 然亦因色以定吉凶 , 故随笔附见于此 , 非全壁也 。 即前辨舌等法 , 皆当合症参观 , 不可全泥 , 庶无错误 。
* * *
[1] (luán):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