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孔子研究

第十二章 孔子人性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前章既述孔子之言教育者,则不可不知孔子之人性论。盖孔子以人之性大抵可以教育变化之也,请征于《论语》。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上)

朱子注“有教无类”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染之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张子论“人能弘道”曰:“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盖孔子虽未显言性善,然上二章实包性善之义,故可因教育使复于善也。

孔子从事于教育久,则知人性于事实不能无所差异,于是又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同上)

程子以此性是气质之性,而下愚不移者,才也。此以人性皆善,惟气质与才则有不同耳。然韩退之性三品说,当是原于上知下愚不移之意。且孔子又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盖孔子于性之善恶未尝质言,故自孔子以后言性者颇有异同,约分五派:

(一)性善派。孟子主之。其言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

(二)性有善有恶派。公孙尼子及世硕主之。《论衡》曰: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按,此即言人性可依教育变化。《孟子》所云:“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即是此派之说也。)

(三)性三品派。《孟子》曰:“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朱子曰:“韩子性有三品之说盖如此。”(《告子上》)

(四)性无善无恶派。告子主之。《孟子》引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同上)

(五)性恶派。荀子主之。《荀子》有《性恶篇》,以圣人化性而起伪也。

以上五派大抵皆出于孔子之后学,故述其略于此。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