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緯讖中的孔聖與他的門徒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韓非《顯學》篇。

這是計劃中的《孔學演變史》一書中的一章。無疑的,孔子問題是兩漢以來中國文化的核心問題;孔子問題不解決,則中國現在文化的動向無法確定。然而這也是無疑的,兩漢以來的孔子只是假的孔子而不是孔子的真相。至少,這可以説的,兩漢以來的孔子只是已死的孔子;他隨着經濟組織、政治現象與學術思想的變遷,而换穿着各色各樣的奇怪的服裝。不信,在最近幾年,孔子不是穿着不相稱的“中山裝”在摇摇擺擺的嚇人嗎?那末,現在發表這篇文章,命意也不過是在看看兩漢間孔子所穿着的怪裝,好使刁黠的政客舆忠厚的書生們清醒清醒點;同時希望研究原始宗教的謡俗學者,對於這裏所搜集的材料加以注意。

一 孔聖的誕生

當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間(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有一位少女,顔徵在,某天,曾在大冢的斜陂上游玩。——一説是大澤——她大概是玩得疲倦了;就在那裏睡覺。她忽然夢見一位黑帝請她去。她不能自主的跟着他去,居然和他發生性交。他並且告訴她説:她將來養小孩一定是在空桑裏面。這位少女醒來,回想夢境,似乎有些異樣的感覺。後來,她居然養了一位小孩,並且的確是生在空桑裏面。這位小孩就是我們的聖哲,孔子。因爲他是黑帝的後裔,所以稱爲“玄聖”,——“玄”就是“黑”的意義。 [1]

他,孔子,由這位少女撫養,漸漸的長大了。因爲自己有母親而没有父親,不知道應該姓什麽,於是某一天依照古代聖人的辦法,吹樂律以定自己的姓。他吹得“陰”聲,是以“羽”做“宫”聲,因此遂決定姓孔。 [2] 他是黑帝的兒子,和殷朝是同一祖先。 [3] “黑”在“五行”是屬“水”,“水”在音律方面的配合是“羽”,“羽”是“陰”聲,所以他吹律就知道自己是殷朝的後裔孔氏的子孫。 [4]

但另一種傳説,説孔子是有父親的。他的父親名叔梁紇。叔梁紇曾經和他的少妻徵在到尼丘山求子,感受黑龍——也就是黑帝——的精靈,因生了孔子。 [5] 總之,孔子是黑帝的兒子是無疑的。

二 孔聖的異表

孔子爲什麽名丘,字仲尼呢?這是因爲他的狀貌的緣故。據説,孔子的頭頂很像尼丘山,四周高,中央低。這叫做“反宇”;這是道德家,思想家的骨相。 [6]

但孔子的異表不止這一樣,孔子身長十尺,大九圍;坐着像蹲龍,立着像牽牛。他的儀表非常堂皇,發射出一種光彩,近看好像昴星,遠看好像斗星。 [7]

此外,孔子海口 [8] ,牛唇 [9] ,駢齒 [10] ,輔喉 [11] ,舌頭的紋理七重 [12] ,這些都是表顯一位説教者的面相。至於軀幹部分,據説是虎掌 [13] ,龜脊 [14] 。最特别的,是他的胸部。他的胸成方形,和“矩”相合 [15] ;並且有文字,據説是“制作定世符運”六個字 [16] 。

三 孔聖的使命

這黑帝的兒子孔子爲什麽在這春秋時代降生呢?换言之,就是上天爲什麽一定使孔子降生在周朝的末世,秦漢的前夜,所謂“春秋時代”呢?這是大有道理的。

依據“五行”説起來,夏朝屬金,白色;殷朝屬水,黑色;周朝屬木,青色,也可説是蒼色(見第245頁註2)。繼周朝而起的,應該是赤色的火,孔子有帝王的道德,有帝王的才幹,但是,不幸得很,他却没有帝王的命運。因爲他是黑帝的兒子,是“水精”,依據五行,他無法繼承木精的蒼帝的周朝。 [17]

那末,孔子不是白白的降生嗎?決不是的。他負了上天給他的很重大的使命。這使命,就是他應該替天下制法 [18] 。或者更確切的説,他的降生是替火精的赤帝的漢朝制法 [19] 。

照這樣説,孔子不是好像現在國内制憲專家嗎?對的;或者不是孔子像他們,而是他們正在學孔子。

孔子很明瞭這上天所給付的使命;他曾經翻覽古代的史記和“圖録”——這圖録是上天賜給古代的帝王而遺留在人間的符命——推算天象的變異,知道繼起的朝代是“漢朝”,大約距當時三百年間,就要興起來“改憲”,於是孔子就鄭重的負起這替漢朝“制憲”的使命。 [20] 因爲孔子是上帝的兒子,所以他是一位先知者或預言家。

孔子制憲成功,將起草好的兩部“圖書”——《春秋》與《孝經》——遺留下來。後來火精的赤帝兒子劉邦起兵,就拿着這上天留給他的“圖書”,也可以説是“符命”,滅秦,平楚,繼承木精的蒼帝的周朝,統一天下,於是天下人民直接在漢朝的統治之下,間接在孔子的“憲法”之下得了救 [21] !這都是上天特别安排好的天意!

四 上天的啓示之一——獲麟

孔子爲什麽曉得上天命他替漢朝“制憲”呢?這因爲上天曾經用各種的方法啓示他。

某晚,孔子忽然夢見豐沛一帶地方有赤色的烟氣升騰起來,他於是叫顔淵、子夏兩位門徒一同駕了車子去看。他們到了楚國西北的范氏廟,看見一個扒柴草的小孩在那裏毆打麒麟。他的前左腿已經打傷了,躺在那邊,這小孩取些柴草將他遮蓋起來。孔子招這小孩來,説:“小孩,你來啊,你姓什麽?”小孩説:“我姓赤松,名子喬,號受紀。”孔子説:“你也有些什麽看見嗎?”小孩説:“我看見一隻獸,好像麏一樣;羊的頭;頭上面有角;角的末尖又有肉;正從這裏往西邊走。”孔子説:“啊!天下已經有了救主了!這救主是‘赤劉’,陳、項輔助他,五星走入了井宿跟從着歲星。”這小孩將蓋在麟身上的柴草拿去,麟看看孔子。孔子趕近去看,麟垂下耳朵,嘴裏吐出了三卷書。每卷寬三寸,長八寸,有二十四個字。孔子拿來一讀,是説赤劉應當興起。原文傳到現在已經不完全,是“周姬亡,××赤氣起,×××火曜興,×××玄丘制命,帝卯金”二十四個字。 [22]

另一種傳説,説公元前四百八十一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春天 [23] ,魯國叔孫氏的車夫鉏商在山野裏砍柴,得到一隻麒麟。大家不認得他,以爲是不祥的東西,將他丢棄在五父的街道上。孔子的門徒冉有告訴孔子説:“有一隻麏,但是角上有肉,這大概是天下的妖異吧!”孔子説:“現在什麽地方?我打算去看看他。”他即刻動身,和他的駕車的門徒高柴説:“照求(冉有的名)的話説來,大概一定是麒麟吧!”到那裏一看,果然是麟。孔子説:“現今周朝將要滅亡,天下没有聖主,你是爲了誰出現啊?今天麟出來而被人打死,我的道完了!”於是他作了一首詩歌,説:“唐、虞之世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由?麟兮!麟兮!我心憂!” [24]

這兩種傳説雖表示兩種不同的意見,但無疑的,都是上天所以啓示孔子。

依第一種傳説,扒柴草的小孩得到麒麟,是上天表示漢要代周而起的意思。因爲麟是木精,所以麟的毛色是蒼黄;周朝是蒼帝的兒子,以木得王,和麟的五行正相配合。現在麟出來被人家打傷,這正是表示周朝快要倒霉了。並且打倒麟的是一位扒柴草的平民的小孩;柴草是燒火用的,火是赤色;這正是表示赤帝的兒子從平民間起來打倒這蒼帝的兒子周朝。 [25] 孔子自己是黑帝的兒子,他看見這上天的啓示,再精讀麟嘴裏所吐出來的圖書,已經很明瞭自己應該負替這將興的赤漢制法的使命了。 [26]

依第二種傳説,麒麟出來而被人打死,是上天表示孔子本人不能作帝王的意思。麒麟是聖王的祥瑞;現在没有聖王,而麒麟居然出現;這麒麟是爲孔子出現的;因爲孔子雖不是當位的聖王,而却是具備帝王的聖德的“素王”。 [27] 不過麟出而死,這正是證明孔子無法當位,所以孔子很感嘅的説:“我的道完了!”又説:“麟兮麟兮吾心憂!”

五 上天的啓示之二——血書

上天已經將麒麟向孔子啓示,恐怕他還延擱着不替赤漢制法,於是接着又有“血書”的啓示。

孔子曾向他的門徒子夏説:得麟這個月,上天一定有血書在魯國端門上啓示他。到了那時期,端門上果然發見血書,原文是“趨作法,孔聖没,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書紀散,孔不絶”。第二天,子夏去看,逢着一位路人,説端門上有血書。子夏到那邊去抄寫,血書變作紅色的鳥飛去,門上發見白色的圖,署名“演孔圖”,繪畫孔子作圖制法的形狀。 [28]

另一種傳説,説孔子已經作《春秋》,天才將“演孔圖”賜給他。這圖中有一塊大玉,刻有字,原文是“璇璣一低一昂,是七期驗敗毁滅之徵也”等字。并且傳説這話是孔子自己親口説的。 [29]

六 孔聖的憲法草案之一——《春秋》

黑帝的兒子,孔子,因獲麟與血書的啓示,曉得自己無法得位行道,只能替赤帝的兒子劉邦制法,於是開始寫作《春秋》。 [30]

他寫作《春秋》是非常鄭重的。先卜吉凶,得了夏殷的“陽豫”卦 [31] 。爲了《春秋》的曆法,又去研究殷朝的古曆 [32] 。爲了《春秋》的史料,又曾派遣門徒子夏等十四人到處搜求周代的史記,得了一百二十國的寶書(已見本頁註1)。

孔子爲漢制法,本可以寫些理論的書,如什麽主義之類,爲什麽一定要寫這帶有歷史形式的《春秋》呢?這因爲孔子以爲用空話來寫作,不如借史事來表見比較得深切顯明 [33] 。所以,《春秋》決不能作爲歷史看待,它備具“三聖”的法度 [34] ,陳述天人的道理 [35] ,改革當時的亂制 [36] ,表現王道的完成 [37] ,以顯示赤漢將興的天命 [38] 。所以《春秋》雖然依據周代的舊史,但的確是孔子新制的經典 [39] 。

這經典包含有許多微言大義,如所謂“三科,九旨” [40] ,“七缺,八缺” [41] 。又根據天象,分爵禄爲“三等” [42] ,分賞罸爲“七等” [43]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科”中的“三世”。

所謂“三世”,是説孔子假借魯國的十二公表示社會演進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爲“所見之世”,指昭、定、哀三公時代;第二階段稱爲“所聞之世”,指文、宣、成、襄四公時代;第三階段稱爲“所傳聞之世”,指隱、桓、莊、閔、僖五公時代。 [44] 這三世的每一世都以九九八十一年爲極限 [45] 。

《春秋》對於天變非常注意(已見第250頁註6),更其是日蝕。因爲孔子相信“天人合一説”,以爲君主應該通曉天文星象;君主如果聖明,天道自然得正,那末,日月也自然光明,五星也自然有度。太陽是君主的象徵,日蝕正所以表明君主政治的紊亂。《春秋》記載日蝕,先後共三十六次之多,這正是表示上天很譴責執政者的意思。 [46]

至於這部經典所以稱爲《春秋》,因爲這部書是孔子在魯哀公十四年春季開始寫作,到那年秋季九月完成,所以簡稱爲《春秋》。 [47] 《春秋》全書共計一萬八千字,其中間有重書複辭。孔子的門徒子夏平時雖曾對於《春秋》的用字提出疑問,但孔子完成以後傳給子夏和子游時,他們不能改换一個字,可見這部經典的謹嚴與完美。 [48]

孔子對於傳《春秋》的後儒也早已預先知道,他曾經説過:“傳我書的是公羊高。” [49] 後來漢代傳《春秋》的果然是他。

七 孔聖的憲法草案之二——《孝經》

孔子接受天命,爲赤漢撰著《春秋》以後,又從事第二部的著作,那就是《孝經》。《孝經》一篇,共十八章。這部書也是天地的喉舌,所以説明道德的要本。當時孔子的門徒曾子因記録《孝經》,對於經文的異同曾提出疑問,於是孔子告訴他所以作《孝經》的理由。孔子説:“我所以作《孝經》,因爲我只是一位‘素王’,有帝王的道德而没有帝王的禄位。我不能拿爵禄去賞人,也不能拿刑戮去罸人,所以只得稱説聖王的道理。”曾子覺得這話很嚴重,離開坐席,又重新坐下。孔子説:“你坐,我再告訴你。我主張和順謙遜,以避免災禍。我自己雖没有權勢,但可以假託古代的聖王,作爲自己的力量。我注意至德要道,以記載天子以下的德行。現在這經文中先提出我的字號‘仲尼’,以表示我的態度。又用‘子曰’兩字,以表示我是受了天命。又列你的姓名‘曾子’,以表示你幫助我共治天下。同時,我們還有《詩經》、《書經》兩部書以和這部《孝經》合作。” [50]

孔子對於他所制作的《孝經》和《春秋》同樣重視。他曾經説過這樣的話:“我的思想表見於《春秋》,我的行動表見於《孝經》。後人要想明瞭我褒貶諸侯的思想,可以在《春秋》裏去找;要想明瞭我着重倫理的行動,可以在《孝經》裏去找。” [51]

孔子將這兩部書作好以後,曾經將《春秋》親自傳授給他的門徒卜商;將《孝經》傳授給曾參。 [52]

孔子所以這樣着重孝道,根本的原因,由於他以爲忠孝是互相關連的;他曾經説過:“奉事兩親孝順的人可以將忠心奉獻給君主,所以君主尋求忠臣,一定要在孝子的門庭。” [53]

八 孔聖的告天

黑帝的兒子孔子既然接受天命,爲赤帝的兒子劉邦制憲,作好《春秋》和《孝經》以後,於是向天“告成”。某晚,孔子命他的七十二位門徒向北辰星鞠躬站着,命曾子也朝北捧着《河圖》、《洛書》等。孔子自己呢,先齋戒,簪上青白色的筆,穿上赤色的單衣,朝着北辰星禮拜,并且説:“《孝經》四卷,《春秋》和《河圖》、《洛書》等共八十一卷,已經慎重的寫好。”天上忽然有雲氣起來,白色的烟霧一直降到地。一條赤色的彩虹從天上下來,變作黄色的玉,有三尺長,上面刻有文字。孔子急忙的跪下接受來讀它。原文是“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十八字。大意是説劉邦在軫宿的分野北起事,後來要統一天下。 [54]

另一種傳説,説孔子將經典整理好以後,有一隻鳥飛來,化爲“圖書”。孔子捧着這圖書向天禱告,又有一隻紅色的鳥飛來停在書上,化爲黄色的玉。這玉上刻有文字;原文是“孔提命,作應法,爲赤制”等字,大意是説孔子應該爲赤漢制法。 [55]

又另一種傳説,將“獲麟”、“血書”等啓示也混在一起,説:孔子因《孝經》已經作成,天道已經表現,於是齋戒向天報告。忽然黑色的雲從北極湧起,紫微宫星座的“北門”也開開,角亢兩星宿向北下落,天派遣司命星下來題書名,稱爲《孝經》,并題了“玄神辰裔孔某知元命,使陽衢乘紫麟下告地主要道之君”等字,大意是説黑帝的後裔孔子明白天命,將來還有麒麟會下來。後來,果然有麒麟出現,嘴裏吐出圖文。又有血書在魯端門出現,子夏去鈔録,只寫得十七個字,其餘的字消滅不見,化爲紅色的烏鴉高飛到青雲裏去。 [56]

九 孔聖的其他法典

除了《春秋》與《孝經》兩部法典以外,孔子又曾草定其他著作,總稱爲五經。這五經,運以天地的妙理,考以古代的圖籙,可以上比於三代聖王,可以推行於四海天下。 [57]

五經的第一部書是《詩》,這是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以後所删定的 [58] 。《詩》裏面包含有所謂“五際、六情”等的道理 [59] 。

五經的第二部書是《書》,這也是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以後所删定的(已見本頁註3)。據説孔子曾經求得黄帝的玄孫帝魁的書,一直到了秦穆公時候,總共有三千三百三十篇。——一説是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大加删訂,專取可以作後世法戒的,選擇一百篇作爲《尚書》——一説是一百零二篇——另選十八篇作爲《尚書中候》。 [60] 從這《書》裏面,可以考見上天賜給帝王的符命,如《河圖》、《洛書》等等。 [61]

孔子對於禮與樂,也非常注意,因爲他以爲這都是治天下的工具。他曾經因爲自己不得帝位,不能够制禮作樂,很感嘅的對他的門徒子夏説:“用禮治外,用樂治内,我是没有份了!” [62]

在古代帝王的音樂裏,他很贊美虞舜的“簫韶”樂。他曾經説:“簫韶樂温潤和平,好像南風吹來一樣。它的音律的感人,好像寒暑風雨感動萬物,好像萬物感動人類。”他并且由這聯想到道德問題;他以爲萬物、人類都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或誘惑,所以君子應該留意道德的根本涵養。 [63]

五經的第五部書是《易》。《易經》起源於伏犧,成就於周文王,演明於孔子。 [64] (又,見第271頁註7)孔子對於《易經》,曾經加以長期的研究,據説訂書的皮線和寫字的鐵擿斷了三次、竹簡上的漆書也模糊了三次。 [65] 因此,他能在《易經》裏發見了許多變化的道理。 [66] (又,見本頁註2)

孔子書寫五經、《春秋》和《孝經》的竹簡,長短各相不同;據説五經的竹簡長四尺,《春秋》二尺四寸,《孝經》一尺二寸。 [67]

除了這些經典以外,孔子又曾研究《河圖皇參持》和《雒書摘亡辟》,知道伏犧始作八卦,又預言亡秦朝的是胡亥 [68] 。

十 孔聖的史觀

孔子因爲撰著法典,對於古代史曾經有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見解。

他以爲皇、帝、王是人君因爲德行的高低而區别的三種稱號。德與“元”相合的稱爲皇;德與天相合的稱爲帝,天賜給他祥瑞;德合於仁義的稱爲王,天下的人民歸依他。 [69] 他又以爲三皇時代,只要説話,人民就不會違背;五帝時代,需要畫像,社會才能够順應;到了三王,定了肉刑和許多法律,才能制止刁黠欺詐。 [70] 所以他的歷史觀是主張退化的。

他對於堯、舜禪讓的故事,曾經説過下列的話。他説:他曾經聽説,帝堯帶領舜等游覽首山和河渚,遇見五位老人。第一位老人説:“《河圖》將來告帝期。”第二位老人説:“《河圖》將來告帝謀。”第三位老人説:“《河圖》將來告帝書。”第四位老人説:“《河圖》將來告帝圖。”第五位老人説:“《河圖》將來告帝符。”一些時光,忽然一條紅色的龍銜了玉版的圖書下來。這圖書裝飾得非常莊嚴,玉的函蓋,用金泥填封着。龍開口説話:“曉得我的是‘重瞳’啊!”(按相傳舜目重瞳)當時五位老人忽然都變爲流星,飛上歸入昴宿。正恍惚間,龍也不見了,只留下圖書。堯和太尉舜將這圖書打開,中有文字,是“帝樞當百則禪於虞”八個字。堯於是感嘅的長嘆着向舜説:“啊!舜啊!天位的列次現在是輪到你的身上了。做君主的方法,應該很忠誠的把握着那中庸的道德。這樣,那麽你的統治就可以窮極到四海,而天賞賜的禄籍也永遠在你了!”堯説了以後,就把帝位讓給舜。 [71]

關於唐、虞、夏間的政治,孔子曾經和他的門徒顔回討論過。顔回因爲夏、商、周三代的政教各有變易,於是問孔子説:“虞、夏時代怎麽樣?”孔子説;“政教以補救衰敗、改革混亂爲目的,所以稱爲‘治’。舜繼承堯,一切都依照堯的治道,没有什麽變改。” [72] 他的意思是説堯、舜、禹治道相同,所以“三教”應該從夏朝起。

關於周朝的史實,孔子曾經考查圖録,觀察五行,知道周文王姬昌是蒼帝的精靈。 [73] 他説:周朝始祖后稷的母親姜嫄感受了蒼帝的精靈,這在卦位是“震卦”。震能動而發光,所以蒼周伐殷的一定是姬昌。姬昌降生在岐山,成長在豐邑;人的形狀,龍的面,又長又大,被日精所保護,外表有一層青色的光彩。他後來當西伯時,蓄意想伐紂,只有十刻的時間,就把紂消滅掉。 [74]

十一 孔聖言行散記

孔子曾經拜老聃爲師。 [75]

孔子平素在鄉黨之間,將自己美好的道德保藏着,不使外露。 [76] 後來孺悲特來拜訪孔子,於是鄉黨的人才仰慕他的道義。 [77]

孔子對於“名”非常重視,所以水名“盗泉”,孔子也不用以漱口。 [78]

孔子不大説到“利”,因爲他以爲利每每可以損害行爲。 [79]

孔子對於政治,主張安静。他曾經作了一首詩歌説:“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尚在耳。”他以爲政治不是蟪蛄,叫叫“口號”就算了事的。 [80]

叔孫氏的武叔曾經毁謗孔子,説孔子説堯對於人民没有什麽功力。 [81] 他們不知道堯、舜的政治本來是無爲而治的。

當時,魯國叔孫氏、季氏的家臣時常據他們的采邑反叛,於是去請教孔子。孔子以爲家臣所以屢次叛變,因爲采邑有堅固的城池,家中可以保藏甲兵,根本的辦法只有把城拆掉。季氏居然聽從他的話。 [82]

孔子對於婦女道德,主張服從。他根據天象,以爲天、太陽是陽,地、月亮是陰。月亮隨着太陽走,所以婦人也應該服從着丈夫。 [83]

孔子非常博學。他明曉天文,知道占卜妖祥的法術;但是不是適當的人,雖是告訴他,也仍舊不肯明顯的説。 [84]

他知道《河圖》、《洛書》以及神蛇等祥瑞怎麽出現。他説:“上天將要降賜祥瑞的時候,河水先清三天,變成青色四天。後來青變爲紅,紅變爲黑,黑變爲黄,各三天。那時候,河水安静,天氣清明,於是《河圖》出現,而且必定有龍説話。他出現的日子,是三天、六天、九天、十二天或十五天一次。” [85]

他又説:“上天將要降賜《洛書》以應帝德的時候,洛水先温暖九天,後五天變成五色玄黄。那時候,天地清静,於是《洛書》出現,由靈龜背負着。他出現的日子是五天、十天、十五天、二十天、二十五天或三十天一次。” [86]

他又説:“君子也可以得有上天的祥瑞,那是像龍而没有角的東西,稱爲神蛇。他出現的時候,河水先清兩天,以後變爲白、紅、黑、黄等色,各兩天。他出現按着每日的時辰,就是今天是丑時出現,明天也是丑時出現。” [87]

他又説:“《河圖》、《洛書》以及神蛇在夜晚出現的時候,水中發現紅色的光彩,好像火花。” [88]

據説,吴王闔閭曾經想欺騙孔子,但終被孔子穿破。這故事是這樣的:太湖中洞庭山上的林屋洞天,是夏禹保藏真文的地方,也叫作包山。吴王闔閭某次登包山,命龍威丈人在山裏得到一卷書,凡一百七十四字。吴王不認識,派人請教孔子,并騙他説是紅色的烏鴉銜了這卷書送給吴王。孔子説:“從前,我曾經游玩到西海,聽見童謡説:‘吴王出游觀震湖,龍威丈人名隱居,北上包山入靈墟,乃造洞庭竊禹書,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長傳六百初,今强取出喪國廬。’我按據謡言,這卷書是龍威丈人在洞裏得到,現在説是紅色的烏鴉銜來,這我可不曉得。”吴王於是害怕起來,重新將這卷書放在原地方。 [89]

孔子對於鳥獸草木,也加以研究。他曾經對他的門徒子夏説:“羣鵒飛來,這不是中國的鳥。” [90] 又將糲米、粺米、 米、毇米、晶米分别得很清楚。 [91]

孔子因爲道不行,非常悲觀,曾經想隱居九夷,和鳳凰嬉遊;因爲鳳凰遇到亂世也要逃居九夷的。 [92]

後來,孔子死,用上天賜給他的那塊黄玉殉葬在魯國的城北。 [93] 他的墳四周方一里;他的門徒各將四方奇異的樹木栽植在這墳邊,枝頭多朝南。 [94]

十二 孔聖的門徒

孔子的門徒,也如孔子一樣,有許多異表。

據説:顔淵是山庭、日角 [95] ;或説:顔淵是月角,額角像月亮的形狀。他所以名淵,和這異表是有關係的。因爲月是水精,淵是水,所以他名爲淵。 [96]

子貢山庭,口邊繞有斗星 [97] ,所以他很能説話 [98] 。

曾子珠衡、犀角;(已見本頁註4)子夏、子張都是日角、大目 [99] ;南容井口;大公大夫鼻有伏藏 [100] ;澹臺滅明歧掌 [101] ;樊遲山額,月衡,且如孔子樣的“反宇” [102] 。

此外,孔子的門徒如仲弓、宰我、子游、公冶長、子夏、公伯周等,他們的手都有異表,這也是顯示一羣哲學家,道德家的骨相。 [103]

其中,子路最特别。子路的母親感受雷精而生他,所以他的性格剛强好勇 [104] 。據説,有一次,他曾經用脚將宰我從車厢裏踢下來。這事情是很簡單的:某次,孔子的一羣門徒經過朝歌這地方,他們對於名都够注意,覺得“朝歌”是早上起來歌唱的意思,是不合禮的。所以這地方,顔淵不停留,其餘七十位門徒也將眼睛閉着經過,只有宰我張開眼睛看看,子路大生氣,一脚將他踢到車下。 [105] 又有一次,子路因爲太鹵莽了,幾乎被人家扣留。這事情也是很簡單的:某天,子路和子貢一同走過鄭國的神社。神社的樹上有鳥。子路不問皂白,就在那裏打鳥。於是神社裏的人出來將子路拉住。幸得他的同伴子貢去説情,方把他放了。 [106] 後來,子路死在衛難。他臨死的時候,還將帽纓結好,以表示不苟。他死後,衛人將他斬作肉醤。孔子得到這消息,將肴菜中的肉醬蓋着不忍吃。聽見雷響,因爲子路是雷精化生,也覺得悲哀。後人所以常常忌雷,這是一種原因。(已見本頁註1)

這許多門徒中,孔子最贊美顔淵。他以爲他和顔淵幾乎交臂失掉 [107] 。

其次,曾子最有孝道。他時常請問安親的道理 [108] 。他聽見勝母的里名,也感到不安 [109] 。

又其次,仲弓很賢明而有條理,可以担任一國的卿相。 [110]

子夏曾經説過:孔子是素王,顔淵是司徒,子路是司空。 [111] 可惜他們師徒因爲運命不幸,都無法得位行道。

孔子死了以後,他的門徒子夏等六十四人共同編撰孔子的微言大義,以表示孔子是一位“素王”。 [112]

緯讖中關於孔聖的材料,這裏已大致搜集完備;但因此間書籍過於缺乏,不敢説没有遺漏;讀者如有所見,請抄示,不勝感激。

二二,三,一一於安慶安徽大學

原載《安徽大學月刊》第一卷第二期(一九三三年三月)

* * *

[1] 《春秋緯演孔圖》:“孔子母(顔氏)徵在游於大冢(《太平御覽》作澤)之陂,睡,夢黑帝使請己。已往,夢交。語曰:‘女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之中,故曰玄聖。”——見《藝文類聚》卷八十八,《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一人事部二及卷九百五十五木部一引。又《路史》前紀卷三,《後漢書·班固傳》註及《文獻通考·學校考》引,文義略同。“故曰《玄聖》”四字據《後漢書》註及《通考》補。

[2] 《春秋緯演孔圖》:“孔子曰:‘丘援律而吹,命陰,得羽之宫。’”——見《太平御覽》卷十六時序部一及《路史·黄帝紀》註引。《樂緯》:“孔子曰:‘丘吹律定姓,一言得士曰宫,三言得火曰徵,五言得水曰羽,七言得金曰商,九言得木曰角。’”——見《黄氏逸書考·樂緯》,據《大義釋名》第一引。《孝經緯援神契》:“聖人吹律有姓。”見《太平御覽》卷十六時序部一引。

[3] 《春秋緯元命苞》:“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蒼帝之子。”——見《禮記·大傳正義》引。

[4] 楊應階曰:“……《是類謀》云:‘吹律卜名。’又云:‘聖人興起,不知其姓,當吹律聽聲,以别其姓。黄帝吹律定姓。’《孝經鉤命決》云:‘聖人吹律有姓。’是吹律以定姓名,古蓋有之。……京房吹律改李姓爲京;蓋其法失傳,亦非唯聖能之矣。……孔子祖殷玄王,爲黑帝精。又孔子感黑帝精而生,爲玄聖,故吹律定姓名得羽。羽爲水;水色黑也。羽爲陰,故曰‘命陰’;‘命’即《(乾元)叙制記》所云‘(因象)箸命’也。‘羽之宫’者猶言‘羽爲宫’也。”——見《黄氏逸書考·春秋緯演孔圖》引。

[5] 《論語撰考讖》:“叔梁紇與徵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見《禮記·檀弓正義》引。

[6] 《春秋緯文耀鉤》:“首類尼丘山,故以爲名。”——見蔡復賞《孔聖全書》引。《禮緯含文嘉》:“孔子反宇,是謂‘尼丘’,德澤所興,藏元通流。”——見《白虎通》“聖人”章及《路史·高辛紀》引。

[7] 《春秋緯演孔圖》:“孔子長十尺,大九圍;坐如蹲龍,立如牽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見《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七人事部十八引。又《初學記》人部,《困學紀聞》評文章及《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三引,較簡略。

[8] 《孝經緯援神契》:“孔子海口,言若含澤。”——見《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七人事部八引。又《藝文類聚》卷十七引,文略同。

[9] 《孝經緯鉤命決》:“仲尼牛唇。”(牛或作斗)——見《白孔六帖》卷三十一引。

[10] 《孝經緯鉤命決》:“夫子駢齒。”——見《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八人事部九引。

[11] 《孝經緯鉤命決》:“夫子輔喉。”——見《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八人事部九引。

[12] 《孝經緯鉤命決》:“仲尼舌理七重,吐教,陳機,授度。”——見《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七人事部八引。

[13] 《孝經緯鉤命決》:“仲尼虎掌,是謂威射。”——見《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人事部十一引。

[14] 《孝經緯鉤命決》:“仲尼龜脊。”——見《太平御覽》卷八百七十二引。

[15] 《孝經緯鉤命決》:“孔子胸應矩,是謂儀古。”——見《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八人事部九引。又卷三百七十一人事部十二引,入《論語讖摘輔象》。

[16] 《春秋緯演孔圖》:“孔子之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運。’”——見《白孔六帖》卷三十引。又《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一人事部十二引,文略同。

[17] 《春秋緯》:“黑龍生,爲赤,必告示象,使知命。”——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又:“丘,水精,治法,爲赤制功。”——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又《孝經緯援神契》:“丘爲制法主,黑緑不代蒼黄。”——见《禮記·中庸正義》引。又《曲禮正義》引,入《孝經緯鉤命決》。

[18] 《春秋緯演孔圖》:“聖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顯天心。丘爲木鐸,制天下法。”——見《禮記·中庸正義》引。又《詩·魯頌·閟宫正義》引首兩句,入《孝經緯援神契》。《孝經緯鉤命決》:“丘以匹夫徒步,以制正法。”——見《公羊傳》哀十四年《疏》引。

[19] 《春秋緯感精符》:“墨孔生,爲赤制。”——見《後漢書·郅惲傳》註引。《春秋緯演孔圖》:“玄丘制命,帝卯行也。”——見《文選》班孟堅《典引》註引。又後漢《史晨碑》作:“玄丘制命帝卯金。”《黄氏逸書考》入《孝經緯援神契》(又,本頁註5可參考)。

[20] 《春秋緯漢含孳》:“孔子曰:‘丘覽史記,援引古圖,推集天變,爲漢帝制法,陳叙圖録。’”——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春秋緯保乾圖》:“孔子曰:‘漢三百載,升歷改憲。’”——見《後漢書·郎顗傳》註及《文選》王元長《永明九年策秀才文》註引。《孝經緯鉤命決》:“丘乃授帝圖,掇秘文。”——見《文選》顔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註引。又《文選·西都賦》註及《後漢書·班固傳》註引末句。

[21] 《書緯考靈曜》:“卯金出軫,握命孔符。”——見《初學記》卷二十七及《太平御覽》卷八十七皇王部十二引。又《太平御覽》加以註釋,説:“卯金,劉字之别。軫,楚分野之星。符,圖書,劉所握天命;孔子制圖書。”

[22] 《孝經右契》:“孔子夜夢三槐之間,豐、沛之邦有赤氤氣起,乃呼顔淵、子夏侣往觀之。驅車到楚西北范氏街,見芻兒捶麟,傷其左前足,束薪而覆之。孔子曰:‘兒,汝來,汝姓爲誰?’兒曰:‘吾姓爲赤松,名時喬,字受紀。’孔子曰:‘汝豈有所見乎?’兒曰:‘吾所見一禽,如麏,羊頭,頭上有角,其末有肉,方以是西走。’孔子曰:‘天下已有主也!爲赤劉,陳、項爲輔,五星入井從歲星。’兒發薪下麟,視孔子。孔子趨而往。麟向孔子,蒙其耳,吐書三卷。孔子精而讀之。圖廣三寸,長八寸,每卷二十四字。其言:‘赤劉當起日周亡。赤氣起,火曜興,玄丘制命,帝卯金。’”——見《搜神記》,《初學記》卷二十九,《白孔六帖》卷九十五及《太平御覽》卷八百八十九引。

[23] 《春秋緯》:“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赤受命,倉失權,周滅,火起,薪采得麟。”——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及《路史餘論·麏本説》引。

[24] 《論語讖摘衰聖》:“叔孫氏之車子曰鉏商,樵于野而獲麟焉。衆莫之識,以爲不祥,棄之五父之衢。冉有告孔子曰:‘有麏,肉角,豈天下之妖乎?’夫子曰:‘今何在?吾將觀焉。’遂往,謂其御高柴曰:‘若求之言,其必麟乎!’到,視之。曰:‘今宗周將滅,無主,孰爲來哉!兹日麟出而死,吾道窮矣’!乃作歌曰:‘唐,虞之世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由?麟兮!麟兮!我心憂!’”——見《公羊傳》哀十四年《疏》;又《孔叢子·記問》篇文小異;《古微書》收入《論語摘衰聖承進讖》,《玉函山房輯佚書》、《黄氏逸書考》仍之;今姑依引,待攷訂。

[25] 《春秋緯演孔圖》:“蒼之滅也,麟不榮也;麟,木精也。”宋均注:“麟,木精,生水,故曰陰。水氣好土。土黄木青,故麟色青黄。不榮謂見絏。”——見《初學記》卷二十九獸部及《太平御覽》卷八百八十九獸部一引。又《路史餘論·麟本説》引,文次序稍異。又《藝文類聚》木部引末句。《尚書中候》:“夫子素案圖録,知庶聖劉季當代周,見薪采者獲麟,知爲其出。何者?麟者,木精;薪采者,庶人燃火之意。此赤帝將代周。”——見《公羊傳》哀十四年《解詁》及《疏》引。

[26] 《春秋緯》:“麟出,周亡,故立《春秋》,制素王,授當興也。”——見《文選》班固《幽通賦》註引。《易乾鑿度》:“孔子曰:‘丘按録讖,論國定符,以《春秋》西狩,題釗表命。’”

[27] 《孝經緯援神契》:“麟,中央也,軒轅大角獸也。孔子備《春秋》者,修禮以致其子,故麟來爲孔子瑞。”——見《古微書》輯引。

[28] 《春秋緯説題辭》:“孔子謂子夏曰:‘麟得之月,天當有血書端門。’子夏至期往視,逢一郎,言門有血書。往寫之,血飛鳥化爲帛。鳥消書出,署曰‘演孔圖’。”——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八引。又《太平廣記》卷一百四十四,《文選·魏都賦》註、《魯靈光殿賦》註,及司馬紹統《贈山濤詩》註引,文稍簡異。《春秋緯演孔圖》:“得麟之後,天下血書魯端門,曰:‘趨作法,孔聖没,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書記散,孔不絶。’子夏明日往視之,血書飛爲赤鳥,化爲白書,署曰‘演孔圖’,中有作圖制法之狀。”——見《公羊傳》哀十四年《解詁》及《疏》引。

[29] 《春秋緯演孔圖》:“孔子曰:‘某作《春秋》,天授演孔圖。中有大玉,刻一版,曰:璇璣一低一昂是七期驗敗毁滅之徵也。’”——見《太平御覽》卷六百零六及蔡復賞《孔聖全書》引。

[30] 《春秋緯》:“哀十四年春,西狩獲麟,作《春秋》,九月書成。以其春作秋成,故曰《春秋》也。”——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春秋緯》:“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月,經立。”——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

[31] 《春秋緯演孔圖》:“孔子欲作《春秋》,卜之,得陽豫之卦。”——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又《儀禮·士冠禮疏》、《路史·炎帝紀》註及《玉海》引,文稍異。宋均注云:“陽豫,夏、殷之卦名。”

[32] 《春秋緯命曆序》:“孔子爲治《春秋》之故,退修殷之故曆,故其數可傳於後。”——見《晉書·律曆志》引。

[33] 《春秋緯》:“孔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見《史記·太史公自叙》及《史記索隱》引。

[34] 《春秋緯説題辭》:“《春秋》經文備三聖之度。”——見《北堂書鈔》卷九十五及《初學記》卷二十一引。

[35] 《春秋緯握誠圖》:“孔子作《春秋》,陳天人之際,記異考符。”——見《初學記》卷二十一引。

[36] 《春秋緯》:“伏犧作八卦,丘合而演其文,瀆而出神;作《春秋》以改亂制。”——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

[37] 《春秋緯元命苞》:“丘於《春秋》,始於元,終於麟,王道成也。”——見《文選》班固《答賓戲》註引;又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註引,稍簡異。

[38] 《尚書緯考靈曜》:“丘生倉際,觸期稽度,爲赤制,故作《春秋》,以明文命,綴紀撰書,定禮義。”——見洪适《隸釋·魯相史晨祀孔廟奏銘》引。

[39] 《春秋緯》:“據周史,立新經。”——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

[40] 《春秋緯》:“《春秋》設三科九旨。”——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按:三科九旨,後儒解釋不一。依何休《解詁》九旨就在三科之内,“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是一科三旨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是二科六旨也。”“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天下遠近大小若一”,“是三科九旨也”。但依宋均注,九旨另在三科以外。“三科者:一曰張三世,二曰存三統,三曰異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絶。時與日、月,詳略之旨也;王與天王、天子是録遠近親疏之旨也;譏與貶、絶,則輕重之旨也。”

[41] 《春秋緯》:“《春秋》書有七缺。”——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按《疏》云:“七缺者:惠公妃匹不正,隱桓之禍生,是爲夫之道缺也。文姜淫而害夫,爲婦之道缺也。大夫無罪而致戮,爲君之道缺也。臣而害上,爲臣之道缺也。僖五年,晉侯殺其世子申生;襄二十六年,宋公殺其世子瘗,殘虐枉殺其子,是爲父之道缺也。文二年,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髠;襄三十年,蔡世子般弑其君固,是爲子之道缺也。桓六年正月己卯,烝;桓十四年八月乙亥,嘗;僖三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郊祀不修,周公之禮缺,是爲七缺也矣。”又按:《黄氏逸書考·春秋緯》輯引,多“八缺之義”四字,以爲:“隱元年,不書即位,君道缺。祭仲來,非王命,臣道缺。鄭伯克段,兄弟道缺。惠公,仲子,夫婦道缺,父子道缺。其八缺之義與!”

[42] 《春秋緯元命苞》:“《春秋》爵三等,象三光。”——見《禮記·王制正義》引。

[43] 《春秋緯運斗樞》:“《春秋》設七等之文,以貶絶録行,應半屈伸。”——見《公羊傳》莊十年《疏》引。按《黄氏逸書考》輯引而加以按語云:“《公羊傳》: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解詁》謂:周本有奪爵稱國、氏、人、名、字之科;孔聖加州,文備七等,以進退之。徐《疏》謂:必備七等之法者,正以北斗七星主賞罸示法,《春秋》者賞罰之書,故則之。引此緯之文及《説題辭》‘北斗七星有政,《春秋》亦以七等宣化’爲證。”

[44] 《春秋緯》:“昭、定、哀爲所見之世,文、宣、成、襄爲所聞之世,隱、桓、莊、閔、僖爲所傳聞之世。”——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

[45] 《孝經緯援神契》:“《春秋》三世,以九九八十一爲限。”——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按《疏》云:“隱元年盡僖十八年爲一世,僖十九年盡襄十二年又爲一世,自襄十三年盡哀公十四年又爲一世。所以不悉八十一年者,見人命參差,不可以齊之義。”“鄭玄曰:‘九者,陽數之極;九九八十一,是人命終矣。’”

[46] 《春秋緯感精符》:“人主含天光,據機衡,齊七政,操八極。故君明聖,天道得正,則日月光明,五星有度。”——見《後漢書·明帝紀》註引。按《注》云:“日明則道正,不明則道亂,故常戒以自飭厲。日食皆象君之進退爲盈縮。故《春秋》撥亂,日食三十六,故曰至譴也。”

[47] 《春秋緯》:“始於春,終於秋,故曰《春秋》。”——見《公羊傳》隱元年《疏》引。又,見第271頁註1。

[48] 《春秋緯》:“孔子作《春秋》,一萬八千字。九月而書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見《公羊傳》昭十二年《疏》引。《春秋緯元命苞》:“子夏問:夫子作《春秋》,不以初、哉、首、基爲始,何?”——見《爾雅序正義》引,《春秋緯》:“孔子曰:‘書之重,辭之複,嗚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見《公羊傳》僖四年《解詁》及《疏》引。

[49] 《春秋緯説題辭》:“傳我書者,公羊高也。”——見《公羊傳注序疏》引。《春秋緯演孔圖》:“公羊全孔經。”——見《初學記》卷二十一引。

[50] 《孝經緯鉤命決》:“《孝經》者,篇題就號也。所以表恉括意,叙中書名出義,見道曰著。一字苞十八章,爲天地喉,襟,道要德本,故挺以題符冠號。曾子撰斯問曰:‘孝文乎駮不同,何?’子曰:‘吾作孝經,以素王無爵禄之賞,斧鉞之誅,故稱明王之道。’曾子避席復坐,子曰:‘居,吾語女,順遜以避災禍,與先王以託權,目至德要道以題行,首仲尼以立情性,言子曰以開號,列曾子示撰輔,有《書》、《詩》以合謀。’”——見《太平御覽》卷六百十學部四引。按“言子曰以開號”句,注云:“若夫子所以自開於受命也。”

[51] 《孝經緯鉤命決》:“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欲觀我褒貶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倫之行在《孝經》。”——見《禮記·中庸》鄭注及《正義》引,又《孝經注疏序》引“欲觀”以下二句。

[52] 《孝經緯鉤命決》:“以《春秋》屬商,以《孝經》屬參。”——見《公羊傳》隱元年、哀十四年《疏》及《藝文類聚》卷二十六人部引。

[53] 《孝經緯》:“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見《後漢書·韋彪傳》引。

[54] 《孝經右契》:“孔子作《春秋》、制《孝經》,既成,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磬折而立,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齋戒,簪縹筆,衣絳單衣,向北辰而拜,告備於天,曰:‘《孝經》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謹已備。’天乃洪鬱起,白霧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爲黄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讀之,曰:‘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見《北堂書鈔》卷八十五,《太平御覽》卷五百四十二及《宋書·符瑞志》引,詳略各稍異。

[55] 《春秋緯演孔圖》:“孔子論經,有鳥化爲書。孔子奉以告天,赤雀集書上,化爲黄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爲赤制。’”——見《藝文類聚》卷九十九,《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二羽族部九及《路史餘論·麟本説》引,文略有異同。

[56] 《孝經中契》:“某作《孝經》,文成道立,乃齋以白之天。則玄雲涌北極,紫宫開北門,角亢星北落,司命天使書題號云:‘《孝經》篇:玄神辰裔孔某知元命,使陽衢乘紫麟下告地主要道之君。’後年,麟至,口吐圖文,北落郎服,書魯端門,隱形不見。子夏往觀寫之,得十七字,餘字滅消。其餘文飛爲赤烏,翔摩青雲。”——見《太平御覽》卷六百十及《路史餘論》卷五引。

[57] 《春秋緯演孔圖》:“孔子作法五經,運之天地,稽之圖象,質於三王,施於四海。”——見《初學記》卷十六、文部《太平御覽》卷六百零八學部四引。按陳立《白虎通疏證》卷九云:“謂《易》、《書》、《詩》、《禮》、《樂》爲五經者,此先秦之説。以時《春秋》有二:孔子未修之《春秋》,則藏於祕府,人莫能習;孔子已修之《春秋》,傳諸弟子,亦未著於竹帛也。……《御覽》引云:‘五經何謂也?《易》、《尚書》、《詩》、《禮》、《樂》也。’……《初學記》引云:‘五經:《易》、《尚書》、《詩》、《禮》、《樂》也。’”

[58] 《論語讖》:“自衛反魯,删《詩》、《書》,修《春秋》。”——見《文選·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註引。按六經次序,今文學派主張一,《詩》;二,《書》;三,《禮》;四,《樂》;五,《易》;六,《春秋》;詳見拙著《經今古文學》。緯學與今文學相通,所以現在《五經》次序先從《詩》起。

[59] 《春秋緯演孔圖》:“詩含五際六情。”——見《詩·關雎叙正義》及《文選·文賦》注引。按五際説見《詩緯氾曆樞》。原文云:“午亥之際爲革命,卯酉之際爲改正,辰在天門出入候聽。……亥爲革命,一際也;亥又爲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卯陰陽交際,三際也;午爲陽謝陰興,四際也;酉爲陰盛陽微,五際也。”又六情説見《漢書·翼奉傳》。原文云:“知下之術在於六情十二律而已。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貪狼,申子主之。東方之情,怒也;怒行陰賊,亥卯主之。……南方之情,惡也;惡行廉貞,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寬大,巳酉主之。……上方之情,樂也;樂行姦邪,辰未主之。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

[60] 《尚書緯璇璣鈐》:“孔子求得黄帝玄孫帝魁之書,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爲《尚書》,十八篇爲《中候》。”——見《史記·伯夷列傳索隱》引。又《尚書叙正義》引云:“孔子求書,得黄帝玄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爲世法者,百二十篇爲《尚書》,十八篇爲《中候》。”按篇數各異。

[61] 《孝經緯援神契》:“《易》長於變,《書》考命符授河。”——見《初學記》卷二十二及《太平御覽》卷六百零九引。注云:“授河者,授《河》、《洛》以考命符也。”

[62] 《禮緯稽命徵》:“孔子謂子夏曰:‘禮以修外,樂以治内,丘已矣夫!’”——見《後漢書·張奮傳》引。

[63] 《樂緯動聲儀》:“孔子曰:‘簫韶者,舜之遺音也。温潤以和,似南風之至。其爲音,如寒暑風雨之動物,如物之動人。雷動禽獸,風雨動魚龍,仁義動君子,財色動小人,是以君子務其本。’”——見《太平御覽》卷八十一皇王部六引。又《文選》嵇叔夜《琴賦》注、劉公幹《公讌詩》注引風雨二句。

[64] 《易緯通卦驗》:“蒼牙通靈;昌之成運;孔演命,明道經。”鄭玄於《通卦驗》注云:“蒼精牙肩之人,能通神靈之意,謂虙羲將作《易》也。昌,文王名也;又將成之,謂觀象而繫辭也。”《易緯乾鑿度》:“孔子曰:《洛書摘六辟》曰:‘建紀者,歲也。成姬倉,有命在河聖,孔表雄德,庶人受命,握麟徵,易歷曰陽紀天心。’”鄭玄注云:“建紀者,謂夫易爻六、七、八、九之數,此道成於文王聖也。孔表雄,著漢當興,以庶人之有仁德受命爲天子。此謂使以獲麟爲應。易猶象也,孔子以歷説《易》,名曰象也。”

[65] 《論語比考讖》:“孔子讀《易》,韋編三絶,鐵擿三折,漆書三滅。”——見孫瑴《古微書》輯引。

[66] 《易緯》今存《乾坤鑿度》二卷,《乾鑿度》二卷,《稽覽圖》二卷,《辨終備》一卷,《通卦驗》二卷,《是類謀》一卷,《坤靈圖》一卷,《乾元序制記》一卷,在緯讖中,保存最多。其中《乾坤鑿度》及《乾元序制記》兩種雖出宋代僞託,但其他各種中假借孔子名義以説《易》義的仍不少,擬另撰文。

[67] 《孝經緯鉤命決》:“六經策長四尺,《春秋》二尺四寸之策書之,《孝經》一尺二寸之策書之。”——見《通典》卷五十四引。

[68] 《易緯辨終備》:“孔子表《河圖皇參持》曰:‘天以斗視,日發明;皇以戲招始掛八卦談。’”鄭玄注云:“言以北斗之星視聽,而以日月發其明,以昭示天地。三皇、伏戲始卦以示後世之人,謂使觀見之矣。”又《易緯通卦驗》:“孔子表《洛書摘亡辟》曰:‘亡秦者胡也。丘以推:秦,白精也。其先星感,河出圖。挺白以胡;誰亡,胡之名行之。名行之萌,秦爲赤驅,非命王。故帝表有七五命,七以永慶,王以火代黑,黑畏黄精之起因威萌,虙犧作《易》仲,仲命德,維紀衡。’”按原文疑有誤奪,待攷。

[69] 《春秋緯説題辭》:“孔子曰:皇象元。逍遥術,無文字,德明諡。”——見《公羊傳》成八年《解詁》引。按《解詁》云:“德合元者稱皇。”“德合天者稱帝;《河》、《洛》受瑞。可放仁義,合者稱王;符瑞應天,天下歸往。”《書緯璇璣鈐》:“孔子曰:‘五帝出,受録圖。’”——見《文選》陸士衡《漢高祖功臣頌》註及沈休文《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註引。

[70] 《孝經緯鉤命決》:“孔子曰:‘三皇設言民不違,五帝畫像世順機,三王肉刑揆漸加,應世黠巧姦僞多。’”——見《公羊傳》襄二十九年《解詁》及《疏》引。

[71] 《論語比考讖》:“仲尼曰:‘吾聞:帝堯率舜等游首山,觀河渚,乃有五老游河渚。一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期。二老曰:《河圖》將來告帝謀。三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書。四老曰:《河圖》將來告帝圖。五老曰:《河圖》將來告帝符。少頃,赤龍銜玉苞,舒圖刻版,題命可卷,金泥玉檢封盛威,曰:知我者,重童也。五老乃爲流星,上入昴。黄姚視之,龍没圖在。舆太尉舜共發,曰:帝樞當百,則禪於虞。堯喟然嘆曰:咨!汝舜!天之歷數在汝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禄永終。乃以禪舜。’”——見《路史餘論》卷七引。又《藝文類聚》卷一,《太平御覽》卷五、卷三百八十三,《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註,任彦昇《宣德皇后令》註,《開元占經》卷七十二引,文繁簡各異。

[72] 《樂緯稽耀嘉》:“顔回問:‘尚三教,變虞、夏何如?’曰:‘教者,所以追補敗政,靡弊溷濁,謂之治也。舜之承堯,無爲易也。’”——見《白虎通德論》三教章引。

[73] 《春秋緯感精符》:“孔子案録書,合觀五常英人,知姬昌爲蒼帝精。”——見《太平御覽》卷八十四皇王部九引。

[74] 《春秋緯元命苞》:“孔子曰:‘扶桑者,日所出,房所立,其耀盛。蒼神用事,精感姜原;卦得震。震者動而有光,故知周蒼伐殷者爲姬昌。生於岐,立於豐。人形,龍顔;長大精翼日,衣青光。遷造西,十刻消。’”——見《文選》沈休文《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註及《太平御覽》卷八十四皇王部九引。宋衷註云:“姬昌之言基始也。昌,兩日重見,言明象……爲日精所羽翼,故遂以爲名也。木神,以其方色表衣。遷造西,蓋文王爲西伯時,西方造意,東入討紂。十刻之間,則消滅之,言聖人所向無前也。”

[75] 《論語讖》:“孔子師老聃。”——見《白虎通》引。

[76] 《論語讖》:“仲尼居鄉黨。卷懷道美。”——見《文選》沈休文《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註引。

[77] 《論語撰考讖》:“孺悲欲見,鄉黨慕義。”——見《文選》司馬長卿《喻巴蜀檄》註引。

[78] 《論語比考讖》:“水名盗泉,仲尼不漱。”——見《藝文類聚》卷九、《太平御覽》卷六十三地部三十五、《後漢書·列女傳》註引。

[79] 《論語撰考讖》:“子罕言利,利傷行也。”——見《文選》鄒陽《在獄上書自明》註引。

[80] 《詩緯含神霧》:“昔孔子歌云:‘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尚在耳。’政尚静而惡譁也。”——見《古微書》輯引。

[81] 《論語比考讖》:“叔孫武叔毁孔子,譬若堯民曰:‘我耕田而食,穿井而飲,堯何有焉。’”——見《太平御覽》卷八百二十二引。又《路史後紀》卷十一引,文稍略,末句作:“堯何功力者。”

[82] 《春秋緯》:“以問孔子。孔子曰:‘陪臣執國命、采長數叛者,坐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季氏悦其言而墮之。”——見《公羊傳》定十二年《解詁》及《疏》引。按《解詁》原文云:“郈,叔孫氏所食邑;費,季氏所食邑。二大夫宰吏數叛,患之,以問孔子。……”《疏》謂“以問……墮之”是《春秋》説。

[83] 《孝經緯援神契》:“孔子曰:‘日者,天之明,月者,地之理。陰契制,故曰上屬爲天,使婦從夫放月紀。’”——見《周禮》天官九嬪註及《太平御覽》卷三引。

[84] 《春秋緯握誠圖》:“孔子明天文,占妖祥,若告非其人,則雖言之不著。”——見《黄氏逸書考》輯引。

[85] 《易緯乾鑿度》:“孔子曰:‘天之將降嘉瑞應,河水清三日,青四日,青變爲赤,赤變爲黑,黑變爲黄,各各三日。河中水安井,天乃清明,圖乃見。見必南向仰天言。見三日以三日,見六日以六日,見九日以九日,見十二日以十二日,見十五日以十五日,見皆言其餘日。’”鄭玄註云:“南之向天者,龍也。”又云“餘”字誤,當爲“陵之”。

[86] 《易緯乾鑿度》:“孔子曰:‘帝德之應,洛水先温九日。後五日,變爲五色玄黄。天地之静,書見矣,負圖出午聖人。見五日以五日,見十日以十日,見十五日以十五日,見二十日以二十日,見二十五日以二十五日,見三十日以三十日。’”鄭玄註云:“午者,龜。”

[87] 《易緯乾鑿度》:“孔子曰:‘君子亦於静,若龍而無角。河二日清,二日白,二日赤,二日黑,二日黄。虵見水中,用日也,一日辰爲法:以一辰二辰,以三辰,以四、五辰,以六、七辰,以八、九辰,以十辰,以十一辰,以十二辰。’”鄭玄註云:“以一日辰爲法,謂用其明日期也。……丑辰而無受者,期(明)日丑辰見。”

[88] 《易緯乾鑿度》:“夜不可見,水中赤煌煌如火英,圖、書、虵皆然也。”鄭玄註云:“英猶華也。”按此文本接本頁註2下,亦是孔子的話。

[89] 《河圖降象》:“太湖中洞庭山林屋洞天,即禹藏真文之所,一名包山。吴王闔閭登包山之上,命龍威丈人入包山,得書一卷,凡一百七十四字而還。吴王不識,使問仲尼,詭云赤烏銜書以授王。仲尼曰:‘昔吾游西海之上,聞童謡曰:吴王出游觀震湖,龍威丈人名隱居,北上包山入靈墟,乃造洞庭竊禹書,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長傳六百初,今强取出喪國廬。某按謡言,乃龍威丈人洞中得之。赤烏所銜,非某所知也。’吴王懼,乃復歸其書。”——見《古微書》輯引。又見《靈寶要略》及《越絶書》,文詳略各異。

[90] 《禮緯稽命徵》:“孔子謂子夏曰:‘羣鵒至,非中國之禽也。’”——見《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二羽族部十引。

[91] 《春秋緯説題辭》:“孔子言曰:‘七變入臼,米出甲,謂磑之爲糲米也。舂之,則粺米也。胏之,則 米也。 之,則毇米也。又 擇之,暘 之,則爲晶米。’”——見《古微書》輯引。

[92] 《論語讖摘衰聖》:“子欲居九夷從鳳嬉。”——見《初學記》卷三十、《太平御覽》卷九百十五引。宋均注云:“鳳遇亂則潛居九夷。”

[93] 《春秋緯説題辭》:“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魯城北。”——見《水經注》卷二十五泗水、《太平御覽》卷八百四珍寶部三引。

[94] 《禮緯稽命徵》:“夫子墳方一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植之,杪多南向。”——見《藝文類聚》卷八十八引。據《黄氏逸書考》輯,補末四字。

[95] 《論語摘輔象》:“顔淵山庭,日角;曾子珠衡,犀角。”——見《古微書》輯引。

[96] 《論語撰考讖》:“顔回月角,額似月形。淵,水也。月是水精,故名淵。”——見《文選》任彦昇《王文憲集序》註引。

[97] 《論語摘輔象》:“子貢山庭,斗繞口。”——見《文選》任彦昇《王文憲集序》註引。又《太平御覽》三百六十七人事部八引,文稍異。

[98] 《論語摘輔象》:“子貢掉三寸之舌,動於四海之内。”——見《文選》揚子雲《解嘲》註引。

[99] 《論語摘輔象》:“子夏日角大目。”“子張日角大目。”——見《古微書》輯引。

[100] 《論語摘輔象》:“南容井口”,“大公大夫鼻有伏藏。”——見《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七人事部八引。

[101] 《論語摘輔象》:“澹臺滅明歧掌,是謂正直。”——見《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人事部十一引。

[102] 《論語摘輔象》:“樊遲山額,有若月形,反宇陷額,是謂和喜。”——見《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四人事部五引。

[103] 《論語摘輔象》:“仲弓鉤文在手,是謂知始。宰我手握户,是謂守道。子游手握文雅,是謂敏士。公冶長手握輔,是爲習道。子夏手握正,是謂受相。公伯周手握直期,是謂疾惡。”——見《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人事部十一引。

[104] 《論語比考讖》:“子路感雷精而生,尚剛好勇。親涉衛難,結纓而死。孔子聞而覆醢;每聞雷鳴,乃中心惻怛。故後人忌焉,以爲常也。”——見陳耀文《天中記》卷二引。又《太平御覽》卷十三引作《論衡》原文。《古微書》輯入《比考讖》。

[105] 《論語比考讖》:“邑名朝歌,顔淵不舍,七十弟子掩目,宰予獨顧,由蹶墮車。”——見《水經注》卷九淇水及《續博物志》卷八引。

[106] 《論語比考讖》:“子路與子貢過鄭神社。社樹有鳥,子路搏鳥。神社人牽攣子路。子貢説之,乃止。”——見《博物志》。《古微書》輯入《論語比考讖》。

[107] 《孝經緯鉤命決》:“孔子謂顔淵曰:‘吾終身與汝交臂而失之,可不哀與!’”——見蔡復賞《孔聖全書》引,《黄氏逸書考》輯入《鉤命決》。

[108] 《論語摘辅象》:“曾子未嘗不問安親之道也。”——見《文選》嵇叔夜《幽憤詩》註引。

[109] 《論語比考讖》:“里名勝母,曾子斂襟。”——見《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七引。

[110] 《論語摘輔象》:“仲弓淑明清理,可以爲卿。”——見《文選》張平子《思玄賦》註引。

[111] 《論語摘輔象》:“子夏曰:仲尼爲素王,顔淵爲司徒。”“子路爲司空。”——見《北堂書鈔》卷五十二引。《太平御覽》卷二百零七引,子路作子貢。

[112] 《論語崇爵讖》:“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事素王。”——見《文選》劉子駿《移讓太常博士書》註、蔡伯喈《郭有道碑》註及曹顔遠《思友人詩》註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