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一二 归墟五神山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从共工触山神话,自然地导致了归墟五神山神话;这段神话,见于《列子·汤问篇》,恰好列在共工触山神话之后。共工触山,既然使“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人们免不了要问:“百川水潦”所归往的东南大地又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于是《汤问篇》在紧接着触山神话的记叙之后,就来给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解答:

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减焉。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jiào),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着,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可暂峙焉。

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趋,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这个神话的开头部分不但解决了触山神话所引起的问题,并且由此还引出关于五神山、仙人不死、巨鳌负山、龙伯钓鳌等一连串有趣的神话,其设想真是恢宏幻奇。就在今天,我们读了这段神话,也还是觉得新鲜、活泼、生动。《列子》这书,固然不少人疑心它是晋人的伪书(可能即是注释《列子》的张湛所为),这段神话的某些构思,无疑也是受了来自西域的佛经的影响。但是,要说它全是伪造,也不符合事实。就《列子》这书本身来说,其大部分材料,也是取自先秦古籍,只能说它是真伪参半,不能说它全是凭空捏造。就拿巨鳌负山这段神话来说吧,《楚辞·天问》不是已有“鳌戴山抃(biàn),何以安之”这样的问语了吗?王逸注且引古本《列仙传》说:“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可见的确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神话故事。龙伯钓鳌虽未见其他古籍,但《庄子·外物篇》已有任公子钓大鱼的叙写,那情景也就与此相仿佛了。当然,归墟五神山神话的重点还在龙伯钓鳌,而龙伯钓鳌的精神所寄,也无非以此形容龙伯大人的身躯之巨伟罢了。诚如《列子》张湛注所说:“以高下周围三万里山而一鳌头之所戴,而此六鳌复为一钓之所引,龙伯之人能并而负之,又钻其骨以卜计,此人之形当百余万里,鲲鹏方之,犹蚊蚋蚤虱耳,则太虚之所受,亦奚所不容哉!”这段神话的被引用,可能就是为了阐发如注所说的哲学思想。而龙伯国大人,竟成了神话中一切大人的鼻祖。

《史记·封禅书》说——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归墟五神山神话,当即为此三神山神话演变而来。神话传说演变的通例,总是由简单而繁缛,由朴素而夸张。试将《列子》归墟五神山和《史记》渤海三神山的记叙相较,就可见到它们之间繁简朴夸的不同。别的姑且不论,单就几座山的地理位置而言,《史记·封禅书》说:“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列子·汤问篇》却说:“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名曰归墟,其中有五山焉。”由近而远演变之迹一望可知,绝没有先说得很远再说“去人不远”的道理。至于从三山增到“五山”,也是神话演变由简而繁的通例。后来又把所增的岱舆、员峤二山说是因龙伯钓鳌而沉没在大海里了,以至只剩三山。这不过是因三山早已为世所知,听得耳熟,“五山”自己站不住脚,只好既增上了,又在神话中自行减去,以就三山的古说。不了解情况的人乍看起来,还以为“五山”之说更古,其实不过是根据旧神话创造新神话的人们所施用的惯技罢了。

说到根据,归墟五神山神话的每个材料片段,倒都是有根据的。例如神话所说的“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所注的“大壑归墟”,大约就是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一语而来。《楚辞·远游》也有“上至列 (quē)、降望大壑”这样的话。可见大壑是自古相传百川注海的所在。五神山中增添上去的员峤,当即《海外南经》郭璞注“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的“员丘”的别写(员峤上亦有“珠玕之树,食之不老不死”)。岱舆未闻何据,不过南朝梁萧绮录的《拾遗记》卷十所记的八大名山中也有岱舆山,似乎别是一山,证明大家(《列子》的整理者晋张湛和《拾遗记》的原作者晋王嘉)都是根据传闻影响之谈而作了不同的描绘。至于五神山上的仙人都生有羽翼,能从此山到彼山,“一日一夕飞相往来”,则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已谈到过,南朝梁殷芸所著《小说》也说:“汉王瑗遇鬼物,言蔡邕作仙人,飞去飞来,甚快乐也。”证以现代发掘出土的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于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像的近旁,的确常饰有好些生翅膀的小仙人飞行于云端。可见归墟五神山神话,不管是祖述旧闻也好,或是作意新创也好,从其片断的材料看,确实都各有所本。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