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百家争鸣”和史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我完全拥护党所提出的文艺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两个方针的贯彻实行,将使我国文艺和学术绚烂多彩地发展起来。

单就中国历史这门科学来说,前途是无限光辉的。

好比农夫,必须有足够的土地,然后工具和技术有所展布而大有收获。史学工作也一样,必须掌握大量史料,然后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予以全面的深入的钻研,依各人钻研的程度,得出切实的或比较切实的结果来。谁能对大的或较小的问题长期不倦地下刻苦工夫,谁就有可能经过数年而一鸣,或毕一生而一鸣,或师徒相传而一鸣,或集体合力而一鸣。这就是说,想在学术上一鸣,并不是什么容易事。我国历史方面的科学研究展开以后,利用难以数计的地下发掘资料、书籍、档案和外国有关中国的史料,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大小问题的专家。他们各以专长鸣于世,是个好景象。他们各以所长相互竞赛而“争鸣”,更是一个好景象。他们各以不同的看法相互批评而“争鸣”,推动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好景象。一个研究工作者竭毕生精力不一定能鸣出几次好声,可是,整个史学界积累起许多人切实的鸣声,也就赫赫有生气了。

这种各以学有专长而“争鸣”是好的。另一种则是以长于教条而“争鸣”,那就很不好。教条主义者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肯多看看多想想,却急于一鸣惊人。他抓住一些条文作为自卫的甲胄,又搬出一些条文作为攻坚的大炮,临时招募一些合适的史料作为摇旗呐喊的小兵,摆开阵势,大将军向空旷处俨然一马当先,连声猛喝谁敢和我大战三百回合。如果有许多这样的大将军连声猛喝起来,鸣则鸣矣,争则争矣,不过这只能叫做“潦岁蛙鸣”和“百家争鸣”完全是两回事。

要推动史学工作者按照“百家争鸣”的方针向前走,而不走“潦岁蛙鸣”的绝路,必须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因而有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是条文神圣的态度。前者得到进步,后者拒绝进步。

抱实事求是态度的人,或者限于看到的史料不够,或者片面地观察史料,或者不善于运用科学方法作分析,或者理解经典著作的原理原则有偏差,因而作出来的判断不符合事实。经过批评,使自己发觉病原,这时对批评者将感谢之不暇,有什么不可以改正?改正了就有进步。他们当然也免不了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但比较容易改正。

抱条文神圣态度的人,本来就不重视作为客观事实的史料,不管批评者指出的是什么事实,反正我的条文明明白白写在经典著作上,我既不伪造条文,那我就不能理睬你那些事实。所以,他对正确的批评也是不能接受的,任何反教条主义运动,对他说来都是不相干的,因为条文神圣不可侵犯。

归根到底,要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加强领导,鼓励人们树立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耐心启发陷于教条主义重围的人,逐渐觉悟,改变态度。这样,史学界的团结巩固了,力量增加了,大家一致努力,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也就有可靠的保证了。

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含有极为丰富的特点,只要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这些特点就会被发掘出来,成为中国史学工作者对人类历史的重大贡献。中国史学工作者奋发独立精神负担起这个责任来呵!

(原载 1956 年《学习》第 7 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