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车,笼统地说,是骡子拉的车。这样叫实质上并不确切,因为这种车在过去习惯上也是叫做“轿车”的,它区别于现在还是普通的载物用的骡车,即过去习惯上叫做“敞车”,北方俗称“大车”的车辆。现在所说的骡车,是用骡子拉的专门坐人,有篷子、有帷子、有些像轿子般的车辆。
轿车的具体样子,在五十年代出版的小本《新华字典》上还有图,虽不十分细致,但可以看出个大体的样子。车是木头作的,一般用榆木、柳木、槐木、桦木等等,高级的可以用红木。分车辕、车身、车梢、车篷、车轴、车轮等六个部分。车辕是两根长木后连车身、车梢,是全车的龙骨。车辕部分长约三尺,车身五尺,后尾车梢一尺。嘉庆时人方朔《金台游学草》收有一篇《骡车行》,开头四句道:
厢二尺阔三尺高,轮双辕两八尺交,上复圆幕前帘飘,后余一尺为空梢。
这四句诗基本上把车的尺寸说清楚了。只是箱二尺阔少一些,即使按老尺计算,车厢的阔度一般也在二尺五以上吧。车辕前梢头部以铜或铁包镶,上下有竖插销,如大钉状,用以挂牲口的挽具。车辕前梢后约尺许处,钉有金属槽口,夏天用以插遮阳的撑竿,即《骡车行》中所说的“檐外莲茎竹对挑,高承青障阳不骄”是也。车身前沿靠辕处,外露一尺余,左右跨辕坐,可各坐一人。车身底部坐人处一般为木板,高级者木板处用极密的棕绷,再高级的用朱漆的细藤绷,基本上和床绷一样。有一条长矮凳,放在车辕处,不用时和车身一样平,用时拿下来放在地上作为女眷上车时垫脚的踏脚。另有一根方形木棍,平时也横放在车辕上,车停下来时,用以支住车辕,省得白白压着牲口。车厢有木架、有篷,顶部半圆形,用竹篾编制,以布裱糊后,拿桐油或广漆,里外油过,不怕雨淋。车厢尾部露出一尺多长的后梢,有横木档,木档上再钉金属饰件。可以捆绑行李等物,也可以面向后坐人。普通轿车,车轴都在车厢中部。轴亦木制,因重量正好在重心上,没有弹性,所以行走时震动很大。如果路再不平,人坐在车中是十分颠簸的。在清代同治、光绪之前,有一种大型的、车轴在车身后部,旁边开车门,类似西式马车的一种骡拉轿车,叫作“后档车”。震动小,坐着舒服,但车身重,要极为骠健的牲口才能拉得动。后来到了清代末季,这种车便慢慢淘汰了。俞曲园《茶香室丛钞》中道:
至旁开门后档车,道光年间三品以上大员皆乘之。光绪丙戌,余送孙儿陛云入都会试,此车竟不复见。
丙戌是光绪十二年,说明后档车在光绪十二年,即光绪初叶已经少见了。车轮也是木制,车辐十六根,轮框用硬质木板开笋头拼接为圆圈,用大铁勾钉钉牢。轮面遍钉大蘑菇头铁钉,车辋、即车轮触地的一圈,也密钉大头蘑菇钉,其制造工艺也是很复杂的。车身、车轮全部要用桐油或广漆油漆成荸荠色、栗壳色,即前面引文中所说的“清油”,也即《骡车行》中所说的“辕木左右檀梨雕,木俱施漆轮涂膏”了。讲究的轿车上面有不少金属饰件,最普通的是用黄铜刻花,高级的用白铜刻花,再高级的还有景泰蓝的、乌银的、乌银戗金丝的,如前辕包头、遮阳撑竿的槽口、车门帘钩、后梢大瓦陇钉等等,都是必有的饰件。
讲究完车,还要讲究拉车的牲口。第一要看骡子的年龄、几岁口;第二要看骡子的毛色;第三要看骡子的身材,是否适宜拉车,能否驯练成驾辕的好牲口;第四要看驯练、调教牲口的车把式如何?总之,骡子口要嫩,毛色长得要整齐漂亮,最好是纯色,如纯白、纯黑、枣骝红,身材要头扬、腰长,腿有弹性,在车把式驯练之后,跑起来能又快、又稳,听人指挥知人意。
元代萨都剌诗句道:“三月京城柳飞花,燕姬白马小红车。”这诗写的该有多么漂亮。所以车和骡子要配合得好,互相称得上,才能招人喜爱。清代百本张通俗唱本《阔大奶奶妙峰山进香》段子中有几句写车辆道:
吩咐来喜与老王,叫他速去套上车一辆,要大鞍儿搭后档,套上银鬃子带着荔枝黄,支上宝蓝洋绉的过凉帐,矮缎围子亮纱窗。
这种唱本写得非常通俗,生动细致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这就是那时最漂亮的轿车。“银鬃子”、“荔枝黄”都是骡子的名字,是因毛色而得名的。轿车在城里走短途,只用一个驾辕的牲口就够了。去妙峰山进香是出城,路较远,所以要两个骡子,一个驾辕,一个拉梢。像前面所引《红楼梦》第三回中的“翠幄清油车”,那只要驾一个牲口就可以了。那几句引文中所说“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二语,其“抬”字,不是一前一后抬轿子那样地抬,而是一左一右抬起车辕,把车拉到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