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早出的注解本《红楼梦》中,有些条注解值得商榷。我曾为此写过一篇小文,经有关单位转给原注者,在新版中,都已修改了。其中有“大毛儿”一条,见第九回。现注云:
真毛的皮筒子如狐皮、貂皮、猞猁皮等都可以叫作大毛儿,但习惯多指白狐皮。
前者南方友人们偶然谈起,感到还不够清楚,这也是自然的。因南方天暖,不大穿皮衣,细毛皮货更少接触,所以觉得还有再稍微详细解说一下的必要。
皮衣、皮货分细毛皮货、粗毛皮货、大毛儿、小毛儿、直毛、弯毛等类,都是两两对照的。大毛儿是细毛皮货,顾名思义是对小毛儿说的。在皮货中,除去一般羊皮、兔皮、猫皮、狗皮等各种粗皮货外,珍贵的细毛皮货中,长毛可以御严寒的,习惯上都叫“大毛儿”。这要从高级皮货的加工工艺说起。古语说:“集腋成裘”,这话是从实际生活中得来,是十分生动的。因为任何狐狸皮,都不能整张地拿来做衣服,先要根据狐狸的身体各部分,一一割开来。先割四大部分:背上长方块,叫“狐脊”;身体两侧两块,叫“狐肷”;头颈下一大块,叫“狐膆”,四条腿叫“狐腿”,这是大的。还有小的,头上一块叫“狐脑门”或“狐脑颏”,两只耳朵叫“狐耳朵”,连最小的狐狸脚爪中心的一点点皮也利用起来拼成衣服,叫做“狐爪心”。因为所有的狐皮衣服,都是这样把整张的皮割开来拼制的,因而一件皮衣就要用许多张兽皮来拼。而且拼成皮衣的半成品即皮筒子之后,因所取的部位都不同,所以毛头也两样。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毛硬,有的毛软,有的重,有的轻,有的保暖力强,有的差。其中以毛长、毛软、最软、最暖的最值钱。所谓“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连两千多年前的圣人也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可见轻裘之为贵了。
仍以狐皮来说吧,毛最长、最软、最轻、最暖的部分是膆子,所以用同样一批皮张割开,分类缝制成的筒子,狐膆最贵,狐肷次之,狐脊更次之。以上三种毛都长,所以都可以叫做“大毛儿”。其他,狐腿毛不长不短,保温也很好,最耐磨,可以穿用数十年,十分实惠,但不算“大毛儿”。至于狐脑门、狐耳朵、狐爪心等,那毛就更短,更不算大毛儿了。所以说狐狸皮是大毛儿,笼统地说说还可以,如果认真起来,那只有狐膆、狐肷、狐脊三种才真是“大毛儿”。同样,其他一般不叫“大毛儿”的皮货,如灰鼠,都是短毛的。第五十一回写袭人母亲死了,要回家去,临走时来见凤姐,凤姐见她穿着“青缎灰鼠褂”,便说:“但这褂子太素了些,如今穿着也冷,你该穿一件大毛的”,可见,灰鼠不算大毛的了。但在第四十九回中写湘云的打扮道:
穿着贾母给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
这里又是“大毛黑灰鼠里子”,怎么灰鼠又变成“大毛”了呢?这里注意一个“黑”字,细毛皮货中,最大路的除去狐狸皮、貂皮而外,使用最多的就是灰鼠皮。灰鼠中有浅灰、有白针者,叫银鼠。如第三回写凤姐穿着“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其深灰稍泛紫色者,叫灰鼠,单取背上一块皮,不要腹下白色的皮,就叫“灰背”,这些都叫灰鼠。如第六回凤姐就穿着“石青深丝灰鼠披风”。另有一种比较稀少的灰鼠,背上的毛较长,是黑色的,腹下毛是烟色的,因比一般灰鼠毛长,所以叫“大毛黑灰鼠”。由此可见,在灰鼠中,也有叫做“大毛儿”的。这样来看,“大毛儿”完全是表示珍贵细毛皮货毛头长短的一个概念,而非专指某一种兽皮了。
清代衣着因受满洲八旗苦寒地区之影响,特别讲究穿皮衣。《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的里外衣服全是皮衣。如第六回写凤姐:“紫貂昭君套”、“灰鼠披风”、“银鼠皮裙”;第四十九回写湘云:“里外发烧大褂子”、“大貂鼠风领”、“银鼠短袄”、“狐肷褶子”等,这都是由里到外,无一件不是皮衣。现在人想来,是很难想象的了,其实这都是当时的实际情况。自然珍贵细毛皮货,再配上鲜艳的刺绣绸缎面子,这都是亲贵豪门家中的衣着。一般人在冬天也总得有两件御冬的皮衣,那不过都是便宜的皮衣;最廉价而实惠的,自是老羊皮袄了。
在清代,从等级上分,有不同的穿用皮衣的规定。福格《听雨丛谈》云:
亲王、郡王而外不准服用黑狐。文职一二三品,许服毳外貂镶朝衣。武职三品弗及也。文四品、武三品,准服貂鼠、猞猁狲。五品至七品笔帖式、护军校,准用貂皮领袖、帽沿。八九品官,不许服貂鼠、猞猁狲、白豹、天马、银鼠。若侍卫、翰詹科道、军机章京。无论品级,均照三品服色……外毳之褂,公趋只准穿貂鼠、海龙。每岁十一月朔为始,二月朔止。杂色皮只充便服。
如按照《清会典》规定,不但皮衣有规定,皮坐褥都有规定:亲王用貂,郡王、贝勒猞猁狲,贝子用白豹,镇国公全赤豹等等,文武官一品用狼、二品用獾、三品用貉、四品青山羊等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珍在月台上铺了一个狼皮褥子负暄,这按品来说,够上一品的气派了。不过这条规定历来并不严格,而且狼皮也是比较便宜的皮张,所以一般人家也有用狼皮褥子的。狼皮最能隔潮气,即使泥地上铺狼皮褥子睡觉,也不会受潮,得风湿毛病。
皮衣本是防寒的,但清代豪奢之家,却把皮毛当作摆阔的东西。由珍珠毛、银鼠、灰鼠、狐腿、狐肷、大狐膆等逐次穿上去,到了冬天,即使天气不冷,也要穿许多皮衣,以夸耀他家的富贵,而且形成一种腐朽的风气。嘉庆时张际亮《金台残泪记》云:
西北早寒,凉秋九月,草上霜(裘名)翩然来矣。此后骨种羊、灰鼠脊、猧□腿、猞猁狲,因时递进。若遇风天倚笛,雪地传花,水獭海龙,如云低亚,太史紫貂,宰相元狐,不足言也。
这则笔记,写了当年穿皮衣的顺序,即自九月份即开始了。看《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贾母生毛病,请了太医院王太医来看脉,“贾母穿着青绉绸一斗珠儿的羊皮褂子”,这个“一斗珠儿”是什么呢?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版注解道:“一种细毛卷曲像一片珍珠似的白羔羊皮,又名珍珠毛。”这注解还稍欠确恰,因为这中间有个关键性的问题未说明。即这是未出生的羔皮,俗名“肚剥羔”。说起来是很残酷的,即母羊怀胎数月之后,快要生小羊时,将其屠宰,取出腹中小羊,取其皮贴在墙上,干后,集中去熟成熟皮,其毛雪白,一粒粒盘曲如珍珠,故曰“珍珠毛”,又叫“一斗珠儿”。如用同样办法,取名贵的黑色“骨种羊”的腹中羔制皮,其毛是黑灰色小圆圈,但毛尖都是白色的,因而叫“草上霜”,这就是《金台残泪记》所说的了。珍珠毛、草上霜是最早穿的皮衣,实际只不过等于夹衣罢了。
兽皮的种类很多,同一种类也有很多差别。以狐狸来说,有草狐、沙狐、火狐、青狐、玄狐、银狐等等。其中玄狐、银狐最珍贵。清代皇帝过生日整寿,如五十、六十等,东北各省要进贡玄狐,但有时也不易得到。西清《黑龙江外记》记嘉庆十四年,嘉庆皇帝颙琰五十岁万寿,贡品中应有九张玄狐,就因收购不到,缺了一项。狐狸皮分东口货、西口货,一个来自东北,一个来自内蒙,内地的狐皮比不上这些地方的。猎得的季节也不同,俗语云:“九月狐狸十月狼。”在九月间猎获的狐狸毛头最好。草地上的狐狸叫“草狐”,多为黄色,毛较粗糙,在狐皮中,最不值钱。沙漠中的狐狸,毛色灰白多,在狐皮中是极好的。仅次于稀有的玄狐、银狐。《黑龙江外记》云:
沙狐号倭刀,贵逊元(即玄)狐……沙狐生沙碛。所谓“天马”,盖“舔毛”转音,其腹皮也。乌云豹,其颏皮也。土人轻裘尚此。
第五十一回中写凤姐给袭人的“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石青”是颜色,“刻丝八团”是绣的形式和花纹样子,“天马皮”就是沙狐肚皮下的皮,白色,毛很长、很软,是十分高级的。“乌云豹”,是沙狐颈下皮毛的别名,因为它毛头最长、是青灰色,最轻,俗名“青狐膆”,是常用狐皮中最珍贵的。第二十回中,黛玉问宝玉:“怎么你倒脱了青肷披风呢?”这“青肷”二字,就是“青狐肷”,也就是沙狐肷。狐狸两肋皮毛轻软,而且面积较大,是高级狐裘中的大路货,统称“狐肷”。一般草狐、火狐,黄色皮,左右两肋拼在一起,毛头有黄有白,俗名“金银肷”。一种灰色草狐,两肋皮有白有灰,成斑点状,俗名“葡萄肷”。宝玉穿的“青肷披风”,是近似“葡萄肷”的灰色,但色较纯,毛较长。
第五十三回写贾珍“披着一件猞猁狲大皮袄”,实际也是类狐狸的一种动物,不过都出在寒冷的地方,尤其是吉林、黑龙江一带,皮毛淡灰黄色,很长很软。《黑龙江外记》说:“猞猁狲,国语(即满洲话)曰‘西伦’,转为‘舒伦’。虞者讳其名,称曰:‘威呼肯孤尔孤。’‘威呼肯’,译言轻也;‘孤尔孤’,译言兽也。”意思就是“轻兽”。这种皮又轻又暖,有的有斑点,很像“葡萄肷”。还有洋种猞猁狲,出在加拿大,但没有国产的好(按,“虞者”,掌山泽之官,见《国语》、《孟子》)。
第四十九回写湘云的衣服是“貂鼠脑袋面子”,貂鼠是很小的,比黄狼(即黄鼠,俗名黄鼠狼)大不了多少,全面用它脑袋上那点皮缝件皮衣,那是要用上百只貂鼠的。清代因为大臣要穿貂褂,规定东北吉林、黑龙江貂皮同人参等一样,要经将军、副都统等验选,选出一、二、三等贡貂之后,选剩下的才准猎户自卖。这些貂皮,都盖印并刖去一爪以为凭证,不然便是私货。猎户出售皮张,都是整张的,到了皮货商人手中,再由缝皮工人(俗名“毛毛匠”)缝制成各种衣服筒子。皮张不能用剪刀剪,只能用皮刀,像一斧头形的圆刃刀由背面割。兽皮是不规则形的,那割下来的小片的皮张,如膆子、脊子、脑门等等也是不规则形的。把这些割开的小片皮了,分类归在一起,膆子归膆子,脊子归脊子,腿归腿,然后再按类缝制各种筒子。缝制的时候,第一从背面,俗称“板子”,即革这一面看,在接缝处对针密密麻麻用丝或棉麻线缝在一起,针脚像现在的拉链一样,自然是越细密、越平整越好。但技艺的高超还不表现在反面,而要看正面的毛头如何。一色的如青狐膆、天马等,从正面望上去,要浑然一体,毛头平顺,像一张整皮子。杂色有花纹的,要把花纹拼接好,顺毛逆毛要拼好,最常见的是拼制红狐腿。狐腿的皮原是裹在腿上的,颜色不一致,割成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缝时要一排排对好,缝好后,成为黄黑相间的图案,是十分漂亮的,俗名“干尖”。像湘云那件“貂鼠脑袋面子”,那就更是要缝制成圆圈形图案的皮张了。缝裘时,高手艺人能把没有一个小铜钱大的零星皮子缝成皮袄,所以有“狐爪心”、“狐鼻棵”、“狐耳朵”等等,在毛毛匠手中,任何皮张都是没有废料的。这种工艺,过去东北女工最巧。《黑龙江外记》有一则云:“达呼尔女红缀皮毛最巧。尝见布特哈幼童服一马褂,雉头氄毛为之。均齐细整,无针线迹。”可以想见,这件用野鸡头上的细毛缝成的小马褂,绝不比宝玉穿的那件俄罗斯的孔雀裘差了。
我国近古穿皮衣,都是毛朝里穿,独有清代官吏五品以上冬日所穿貂褂,毛朝外缝制。最高级的紫貂,都用貂鼠脊背上的皮缝制,深咖啡色,毛有亮光。但一般不能用貂鼠颈下的皮。这要有特殊功勋的王公大臣,经封建皇帝特赏才能穿用,这叫“带膆貂褂”,这同黄马褂、三眼花翎一样,视作特殊荣誉。如未经特赏,胡乱穿用,那就犯了“僭越”或“违制”罪,弄不好要杀头的。缝完貂褂,剩下零碎的,用来缝制其他衣服,如第五十一回所说宝玉的“貂颏满襟暖袄”,湘云的“貂鼠脑袋面子”,都是缝完貂褂,剩下的小皮子经巧手艺人缝制的。湘云的大褂子,因为面子是貂皮,形同貂褂;里子又是“大毛黑灰鼠”,别名“扫雪”,据传这种小动物经过处,雪都会融化,可见皮毛之暖了。面子、里子都是保暖力极强的珍贵皮货,所以叫“里外发烧”了。
裘皮的种类、好坏差别、缝制工艺,都是一种专门学问,我只结合“大毛儿”一词拉杂谈谈,挂一漏万,聊资谈助而已。
另外,在崇彝所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中,对清代穿着皮衣之制度、次序,有详细记载,兹将有关者摘抄于下,用补前记之不足。
衣冠定制,寒暑更换,皆有次序。由隆冬貂衣起,凡黑风毛袍褂,如玄狐、海龙等,皆在期内应穿。由此换白风毛,如狐皮、猞猁、倭刀之类。再换羊灰鼠,再换灰鼠,再换银鼠。银鼠真者色微黄,奇贵。有以灰鼠肚皮代者,次者兔皮也,然最白。再换寒羊皮,即珍珠毛。皮衣至此而止。
以上这段,把清代穿皮衣的次序,由隆冬、即冬至以后,直到四、五九说起,直到天气回暖,换绵衣为止。除皮衣之外,还有皮帽子。即所谓之“冠”。其文记云:
绵衣用黑呢冠、珠毛(即珍珠毛帽沿),银鼠期用纵线冠,此种后来多不备,以其为期短且耗财也。灰鼠、洋灰(鼠)为中毛,冠用江獭皮。穿大毛衣服,冠用染貂,或染银鼠。至貂冠(五品以上始得用)而止。若海龙尾冠虽珍贵,不入正式也。
关于皮货的种类,作者也有十分详细的介绍:
貂皮以脊为贵,本色有银针者尤佳。普通皆略染紫色,不过有深浅之分。次则貂膆,即下颏皮。次则腋,俗称曰肷。次则后腿,前腿毛小则狭,不佳。下者貂尾,毛粗而无光彩。若干尖、爪仁、耳绒,皆由匠人缀成为褂。此小毛便服。狐与猞猁、倭刀,皆以腋为上,后腿次之,膆次之,俗称青颏、白颏。脊则最下,只能作斗篷用。猞猁有羊、马之别,羊猞猁体小而毛细,马猞猁既大而毛粗,故行家皆以羊为贵。倭刀佳者多黄色,闻有红倭刀,珍贵无比,然未之见也。狐肷名目极多,有天马肷,即白狐。红狐肷,葡萄肷,即羊猞猁;金银肷,青白肷等,不胜记矣。海龙虽名贵,只可作外褂,非公服所应用。其下者,如乌云豹、麻叶子,虽大毛之属,士大夫不屑穿矣。中毛衣较大毛不贱,真羊灰鼠与灰鼠脊子尤价昂,自昔已然也。若云狐腿、玄狐腿二种,不恒见,其价尤贵;二种皆带银针,有旋转花纹间之,极好看。
其所记皮毛种类,极为细致全面,极有参考价值,因此有关者均摘引之。崇彝,姓巴鲁特,字泉孙,号巽庵,别号选学斋主人,系咸丰时大学士伯葰之孙。伯葰字泉庄,一八五八年科场案为肃顺等权臣构陷,被杀。崇彝所著之《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清末掌议,极有学术价值,已故著名史学家邓之诚先生极推重是书,以为“当与《啸亭杂录》并传,非《天咫偶闻》等书所能望其肩背”。原为手稿,藏文如先生五石斋,余著文时,此书尚未出版,今为摘录补入,以补余文之不足。
再崇彝氏所记,直记到三十年代,是书乃其老年笔录者,或亦有记忆偶然失误之处,或亦有说法不同处,如其说珍贵皮毛“乌云豹”,“士大夫不屑穿”等等,或一时衣着流行之情况。并不是说“乌云豹”不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