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三节 印刷术的发明及其普遍应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一、印刷术发明于隋代之说是不可靠的

1.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中载有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的一道诏,其中有“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两句,明代陆深的《河汾燕闲录》中把下一句改为“悉令雕板”,引以为印书之始,此后遂有人以此为根据而说在隋代已有印刷术的发明。其实,那诏令中的两句话,“雕”字是指雕塑“废像”而言,“撰”字是指编次“遗经”而言,这与印刷术是全无关系的。

2.英人斯坦因在1913—1916年从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盗窃去的中国古代简牍遗物当中,有带字的纸条一张,上写着:

(上缺)□自官私,延昌卅四年甲寅

家有恶狗,行人慎之。□□

延昌是高昌王的年号,卅四年当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

由于这张纸条上文字笔划多作方笔,且埋没土中年代已久,不易辨明其为印品或是墨迹,遂有人断言“这是现在所知最早印刷品之一。它大概是一个用作避邪用的揭帖,当贴在大门上”。

我们不能同意这一论断。因为,如果印刷术在第六世纪末年的西域已经这样普遍应用,则在中国内地的应用当更为普遍,事实上却丝毫无此等迹象。反之,由下一事例倒正可证明,其时的中国,印刷术断然还不曾开始应用。

3.《通鉴》卷一七六于隋文帝出兵伐陈之前(588年)记一事云:

三月戊寅,隋主下诏曰:“陈叔宝据手掌之地,恣溪壑之欲,劫夺闾阎,资产俱竭。驱逼内外,劳役弗已。……”又送玺书暴〔陈〕帝二十恶。仍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外。

“散写三十万纸”是一件极不简单的工作,如果印刷术在其时已经发明,甚至像高昌那样的地方已经普遍应用起来,则此时断无不用之理。然而隋文帝伐陈的诏书却还是“散写三十万纸”,而不是“刊印三十万纸”,这一确凿不疑的事件,当然可以确证其时尚无印刷术的发明了。

二、印刷术的发明应为第八世纪内事

日本皇室在770年曾用木板雕印陀罗尼(咒语)四种,板高约二吋,宽十八吋。文字多者为三十五行,行五字。其印品至今尚有存者。在其时日本文化全是自中国学去的,印刷术不能例外。日本的印刷术既是从中国学去的新事物,其应用自然要较中国晚若干年,依此推论,则中国之有雕板印刷术至晚应为第八世纪前半事。

三、印刷术的普遍应用

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元氏长庆集》卷五一《白氏长庆集序》)模勒即模刻,衒卖即叫买,持交酒茗则是拿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了。

由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的东西,首先还得做一些能应合劳动人民需要的事,亦即要为劳动人民服务。所以在835年前后,四川和江苏北部地方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当时有人说民间所印历书“已满天下”,可知还不只四川和江苏两地印造。然而唐政府(文宗时)却为此下诏,令“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理由是只有皇帝才有替天“敬授人时”的权力。

佛教徒法砺所著《四分律疏》,在第九世纪中叶(845年以前)也已有了印本,这是比之日历大得多的一种文书。到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司空图作了一篇《化募雕刻律疏》的文章,其刻本文集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下注云“印本共八百纸”,当是指这篇文章要印八百份的意思。为了雕刻律疏而须进行“化募”,则这一次的刻印规模必也相当的大。

现尚存世的一件最早的印刷品,是被斯坦因从敦煌搜劫去的一种《金刚经》卷子,卷末有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一行。此卷子共用七纸,纸高约一呎,长十六呎,第一页为木刻图画。画和经文都刻得相当精美。

黄巢起义时,柳玭跟随僖宗逃往成都,883年,他在成都书肆看到一些“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的书,和“字书小学”,“率皆雕板印纸”。柳玭以为这些书“漫染不可尽晓”(《旧五代史》卷四三《明宗纪九》引《柳氏家训序》),大约是因为其时印刷技术还不太高。也许因为当时士大夫还只欣赏抄写本,对于新兴的一些印本便有不屑一顾的神气了。

由上述诸事可见,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最初二百年内,它已经是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他们用以印行日历、佛经、白话诗、字典、相宅、占梦等“色类绝多”的实用书籍,到五代期内,后唐的统治者曾于927年由国子监刻印过《贞观政要》(见汪应辰《文定集》卷十《跋贞观政要》),而却一直还没有去印刷儒家的经典。故在其时冯道还说“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于是冯道和毋昭裔便分别向开封的和四川的政府建议雕印九经,统治阶级从此才大规模地对印刷术加以利用。

隋唐五代史讲义温课提纲

第一章 隋的兴亡

一、隋初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中央政治体制的改变。地方行政体制的改变。科举制度之所以建立。

二、隋初的重要经济措施:统一币制。减轻租赋和徭役。大索貌阅。输籍方法。隋初社会的繁荣和政府财政的富足。

三、隋灭陈后江南豪族的反抗和隋的出兵镇压。

四、隋的统一全国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隋政府经济实力方面的。表现在社会财富的积累方面的。对府兵制度的改变及其在社会生产方面所起的作用。

五、统一中国前后,隋廷对突厥的政策:分化突厥内部。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六、修建东都和开凿运河的历史意义。隋炀帝时的苛重赋役带给当时人民以无限灾难。

七、隋炀帝的穷兵黩武激起了农民大起义:隋炀帝把全国的人力物力都投入于侵略高丽的战争上。农民大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河北地区的原因。李密使瓦岗军的势力达于极盛。瓦岗军的失败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第二章 唐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一、李渊起兵反隋的物质凭借。由镇压农民军到招纳农民军。潼关以东的军事斗争局势便利了李渊的进取长安。

二、唐初的最高统治集团接受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制定了一些对农民相对让步的政策:对土地的占有与使用规定了章程。租庸调的单位数量都较前代稍轻。基本上采用以“庸”代“役”的办法对农民也有好处。

三、统一集权的唐帝国依然处在北突厥的军事威胁之下。唐帝国进一步利用北突厥内部的矛盾。唐帝国出兵打败了北突厥。中国本部农业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继续发展从此获得了保障。

四、造成初唐社会经济繁荣上升的诸条件。小土地所有者在初唐社会经济上比重之加大。三省并立的行政制度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能。科举制度把地主阶级各阶层的优秀分子都聚拢在政权之中。唐初的军事制度为当时的农业生产保证了较多的劳动力。

五、唐太宗在位期内的“物阜民丰”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情况(即所谓“贞观之治”):太宗初即位时遭遇到灾荒。629年以来的“频致丰稔”。“马牛布野”。谷物价格低落。“几致刑措”和“囹圄常空”说明触犯统治阶级的刑网者甚少。“商旅野次”也说明社会秩序之安定。“行旅不赍粮,取给于路”说明各地民间的富足。对这一良好历史时期之出现应具有的正确认识。

六、新兴的关陇集团对山东旧族的压抑。关陇集团在对武则天的政争中被摧毁。

七、唐代前期“食实封”的制度。武、韦相继当政期内“封家”之多。潼关以东的富饶地区被封建贵族大量分占。“王赋少于侯租,入家倍于输国”。在封建贵族奴役下的一般被封民户。

八、唐廷为确保关陇地区的安全、为确保通中亚和西亚的商路、为防御西突厥和吐蕃而设置了“安西四镇”和武则天坚持确保四镇的政策。

九、玄宗初期的“铲革积弊”:对于“食实封”的贵族特权的革除。对于“伪勋”、“籍外羡田”、“浮浪户”的检查和处置。这些工作所起的作用。所谓“开元之治”的具体内容。

十、在开元天宝之间,兼并之弊已开始蔓延滋长,其原因何在?

十一、开元天宝期内(第八世纪前半)唐对吐蕃斗争的军事布署和物质凭借。在青海方面的斗争。在西域方面的斗争。

十二、开元天宝期内“外重内轻”局势之形成:中央政府军事实力的衰弱。节度使的设置及其职权之提高。

十三、唐对南诏的两次用兵。这一事件对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十四、唐帝国极盛时期国内交通事业的发达:陆路。水路。

十五、唐帝国的对外贸易:主要通商口岸。海舶和来华胡商之多。下碇税。海舶运来中国的货物。从中国运往国外的货物。

第三章 中唐、晚唐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

一、安史之乱:安禄山置身于唐帝国统治集团中的过程。安禄山权势之日益扩大。起兵反唐的物质凭借。这次战争的性质。

二、河朔三镇的设置。河朔三镇成为半独立的小王国。“藩镇连兵”以后“天下尽裂于方镇”。

三、安史乱后北方社会经济的萎缩:人口的锐减。潼关以东大生产地区的凋蔽。关中的荒残。

四、刘晏在转运工作上的整顿。对盐法的整顿及其效果。“巡院”、“知院官”和刘晏对于“食货轻重”的掌握和调配。

五、租庸调法和户税全都不能继续施行。780年确定了两税法。对于两税法的评价。

六、“甘露之变”:唐文宗诛除了宦官首脑陈弘志和王守澄。李训、郑注设计要把宦官杀尽。计谋的败露。宦官对大臣的杀害。从此唐廷行政大权尽入宦官之手。

七、牛李党争:两个派系的社会历史背景。两派势力的消长。

八、回纥:对李唐皇室统治权的继续有大功。对唐帝国的人民有大罪。

第四章 晚唐社会矛盾和唐末农民起义

一、唐末寄生阶级之日益庞大。寄生阶级和直接生产者的对比。

二、浙东裘甫的起义:其原因。其成份。

三、桂林戍卒的哗变。在北归途中转化为农民起义军。起义军的失败。

四、王仙芝和黄巢起义的近因。黄巢领导下的起义军终归失败的原因。

第五章 五代十国

一、从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初,三个军事集团在北部中国的混战。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归契丹。契丹兵马攻入开封。契丹侵略者对北方人民的残害。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唐代诗歌艺术高度发展的原因。

二、对于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评价。

三、对于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评价。

四、古文运动:客观条件有此需要。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把古文运动和道统运动结合为一。

五、传奇小说勃兴的原因。

六、印刷术的发明应在唐代。

隋唐五代史复习问题

一、说明隋代初年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

二、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权能之需要加强这两个方面,说明隋代所以建立科举制度的原因。

三、说明“大索貌阅”和“输籍之法”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四、隋灭陈后,江南豪族对隋的统治群起反抗(其原因,其经过,其结果)。

五、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隋代统一全国以后其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六、论述隋代修建洛阳为东都、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七、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侵略战争,怎样为当时的人民制造了无限灾难?

八、隋末农民大起义何以首先爆发于山东河北地区?

九、瓦岗军的建立。李密如何使瓦岗军的势力达于极盛?瓦岗军的失败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十、李渊的起兵反隋及其所以能够攻进长安建立政权(要说明其物质凭借、其军事实力之逐步壮大,和关东的军事形势给予他的便利)。

十一、唐初所规定的租庸调制(要说明其主要内容,要与唐以前的定额略作比较,要对“以庸代役”略作论述)。

十二、唐代初年为什么必须解决北突厥的问题?怎样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十三、造成唐代初年社会经济繁荣上升的诸条件。

十四、“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和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之出现应具有的正确认识。

十五、述隋唐统治集团对山东旧族的压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