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1009—1059)
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举茂才异等,不第。倡立盱江书院,从学者甚众。皇祐元年(1049)以范仲淹荐,试大学助教,嘉祐中,召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有《盱江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今存。
忆钱塘江(1)
昔年乘醉举归帆,(2)隐隐山前日半衔。(3)
好似满江涵返照,(4)水仙齐着淡红衫。
【注释】
(1)钱塘江:浙江流经杭州那一段的别名。(2)举:高挂。(3)日半衔:太阳沉落一半。衔,衔山,与山衔接,即半落。(4)好似:最好的是。涵:包容。
【品评】
写幻觉和写梦境一样,诗人都在努力表现那种若真若幻的感觉。曹植《洛神赋》写在他眼中出现的洛水女神,费了不少笔墨,也很出色,如“翩若惊鸿,蜿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之类,但最令人叹赏的,还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两句,因为人既不能在水上行走,而且水上更不会生尘。而曹植却将现实中的“罗袜生尘”与幻境中的“凌波微步”结合,便成为亦真亦幻,表达了女神下凡后在行动上的特色。李觏此诗写人在黄昏时船上醉眼朦胧中所见,满江白帆经夕阳返照,幻化成了无数身着淡红衫子的水仙。这就非常精确地写出了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不同于正常生活的幻觉或想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境来。再如元唐温如之《题龙阳县青草湖》下半云:“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银汉横空,星河倒影,醒时已见,这一印象的保留,使得诗人在梦中感到,所乘之船不在青草湖上,而在星河之上。由于星河倒影而梦见船不在水面却在星河之上,是幻。因人居船中,又以为梦境也如人体之有体积重量,可以直接压在船上,间接也就压在星河之上,则更是幻中之幻了。这就比李觏的设想复杂得多。但两诗以真幻交织,亦真亦幻见长,却是一致的。唐温如写得曲折,李觏则写得单纯。单纯永远是一种天然而成熟的美,它往往更难于构成。我们虽不必较量两诗的短长,但应当知道它们同中有异。
柳永
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少时不拘行检,流连坊曲,以歌词名世。在屡试不第之后,曾在词中表示自己鄙视朝廷赐与的功名利禄之意,触怒了仁宗皇帝。直到景祐元年(1034),才改名应试,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判官、定海晓峰场盐官、屯田员外郎等低级官职。有词集《乐章集》,今存。
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1)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2)牢盆煮就汝输征。(3)
年午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咸岛屿;(4)
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溜成卤。(5)
卤浓盐淡未得间,采樵深入无穷山;(6)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7)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8)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9)无非假贷充糇粮;(10)
秤入官中得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11)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12)虽作人形俱菜色。(13)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于不贫!(14)
本朝一物不失所,(15)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馀财罢盐铁。(16)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17)
【注释】
(1)煮海:将海水熬干取盐。营:经营,谋生。(2)寥落:稀少。(3)牢盆:煮盐用的盆。输:交纳。征:税款。(4)当时以秋季八月开始熬盐,先将近岸含盐的泥土刮起堆积,像岛屿一般。(5)溜(读去声):流动貌。(6)这两句是说,由于仅用日晒,温度不高,盐卤的含盐量也就不够,只好砍柴烧火加温。未得间:不合适。(7)未遑:无暇。(8)烁(shuò,音硕):溶化金属。这里借指烧柴。(9)潴(zhu,音朱):积水.飞霜,与上句成雪同义,均指白盐的形成。(10)假贷:借债。糇(hóu,音猴)粮:干粮。(11)这两句是说将盐卖给公家,价钱被压得很低,而债务利息却要得极大,往往借一还十。缗:穿铜钱用的绳子,一般以一千个钱穿成一串,称为一缗。(12)课:征收,这里是使其负担的意思。(13)菜色:饥色,饿人的脸色。(14)这句是希望之辞。母子比喻国家和人民。作者希望两方都富。(15)一物不失所:万物各得其所。(16)这两句是说休兵则国富,国富则可取消盐铁专卖,从而提高人民生活。辍(chuò,音绰):停止。(17)尔惟盐:《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即将治国比作烹饪,宰相比作调料。诗篇最后联想起古人这个比喻,希望当时的宰相也能发挥良好作用,使宋朝能变成像夏商周那样的理想时代。
【品评】
柳永是北宋时代成就很高的词人。在词的形式上,小令发展为长调慢词,主要是通过他的创作实践而实现的。将酒边花外男欢女爱的内容有机地融入了晓风残月中羁旅行役的所经所感,从而使词中所表现的景物更加广阔,所发抒的情感更加深沉,则是他在词的内容上的贡献。和其他词人基本上过的是官僚地主生活不同,他是一个江湖浪子,与城市平民有大量的接触,因而市民意识成为柳永的人和作品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他在《鹤冲天》词中认为“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种对功名利禄的大胆挑战,显然是统治阶级所不能容忍的;而他那种想将从温、韦以来由俗趋雅的词风扭转过来,回雅向俗,也同样不能被容忍。这便是何以古来多数人对柳永每多贬抑的缘故。他的价值观与传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也正由于此,柳永在他短期担任定海盐官时,才能将一般作家视而不见的事物突出出来。这是宋代少见的一首写手工业工人苦难的诗,可与唐李贺的《老夫采玉歌》比美而更为质朴。由此可见,柳永并不如许多人所想象的,是一位只知道玩乐的风流才子,他同时还是一位对苦难中的劳动人民具有深刻理解和同情,因而在这方面也是很值得尊敬的作家。
至于柳永何以用古体诗而不用他所擅长的长调来写这种题材,也是不难理解的。作家们赋予某种内容以某种形式的时候,总是非常注意它们之间的适应性。谁都会为自己找双合脚的鞋,何况敏感过人的作家?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由签书淮南判官迁知鄞县。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于仁宗,主改革。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政,创青苗、水利、均输、保甲、免役、市易、方田诸法。为司马光等反对,七年罢相,出知江宁府。八年再相,九年复罢,封荆国公,退居江宁。有《临川集》一百卷,今存。
明妃曲(1)二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2)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3)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4)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5)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6)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7)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8)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9)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流至今。(10)
【注释】
(1)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元帝召幸宫妃,都要先看她们的画像。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被画得很丑,因此始终见不到元帝。后来匈奴与汉和亲,她请求前往。临走时,元帝才看到了她,知道了上述情况,就将毛延寿杀了。昭君到匈奴后,含恨而死。(2)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3)归来:回过来。丹青手:画师。(4)意态:风神。(5)以上四句写昭君远嫁匈奴,仍然热爱祖国,宫衣穿尽,雁信难传,十分悲惨。(6)“好在”三句是家人安慰昭君的话。毡城:指匈奴所居之地。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咫(zhi,音只)尺:极言其近。长门:汉别宫名。阿娇:汉陈婴的孙女,武帝的表妹。武帝小时很爱她,曾说:若得到阿娇,就要作一金屋将她藏起。后来阿娇虽然做了皇后,却因年久失宠,退居长门宫。(7)《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很多。这里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两:同辆。(8)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9)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宫女。(10)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品评】
在古代传说中,王昭君是一位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献身的妇女,又是一位不屑于为了个人地位而丧失品德的人物。所以历代诗人都非常同情地歌咏她。但王安石这两首却曾被人误解,受人攻击。朱自清先生在《语文续拾》中,曾对之作了正确而平实的说明,今摘要如下。
其论第一首云:“……细读这首诗,王安石笔下的明妃本人,并未离开那‘怨而不怒’的旧谱儿;不过‘家人’给她抱不平,口气却有点‘怒’了。‘家人’怒,而身当其境的明妃并没有怒,正见其忠厚之极。这里‘一去’两句说她久而不忘汉朝,‘寄声’两句说这么久了,也托人问汉朝消息,汉朝却绝无消息——年年有雁来,元帝却没有给她一个字。在国内几年未承恩幸,出宫时虽‘得君王不自持’,又杀了毛延寿,而到塞外几年,却又未承眷念,她只算白等着。家里的消息却是有的,教她别痴想了,汉朝的恩是很薄的;当年阿娇近在咫尺,也打下冷宫来着,你惦记汉朝,即便你在汉朝,也还不是失意?——该失意的,在南北都一样,别老惦着‘塞南’罢。这是决绝辞,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不过这只是‘家人’说说罢了。”
其论第二首云:“就诗论诗,全篇只是以琵琶的悲怨见出明妃的悲怨;初嫁时不用说,含情无处诉,只借琵琶自写心曲。后来虽然弹琵琶劝酒,可是眼看飞鸿,心不在胡而在汉。飞鸿有三义:句子从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来,意思却牵涉到《孟子》的‘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又带着盼飞鸿捎来消息。这心事‘汉宫侍女’知道,只不便明言安慰,惟有暗地垂泪。‘沙上行人’听着琵琶的哀响,却不禁回首,自语道:汉朝对你恩浅,胡人对你恩深,古语说得好,‘乐莫乐兮新相知’,你何必老惦着汉朝呢?在胡言胡,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这决不是明妃的嘀咕,也不是王安石自己的议论,已有人说过,只是‘沙上行人’自言自语罢了。但是青冢芜没之后,哀弦流传不绝,可见后世人所见的还只是个悲怨可怜的明妃;明妃并未变心可知。”
这一事例说明:文义的正确而完整的理解,对于评论是至关重要的,应当以意逆志而不能断章取义。
示长安君(1)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2)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3)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语应见雁南征。
【注释】
(1)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宋制:五品官之母或妻可封县君。(2)怆情:伤心。(3)嘉祐五年(1060)春,王安石在汴京为三司度支判官,伴送契丹使臣至北境,二月中旬返京。
【品评】
这是哥哥出差前与妹妹共饭的一席家常话,写得朴实沉着。作家所擅长的刻画手段与清丽作风,在这首叙述骨肉至情的诗中,完全没有展现,也可以说,全用不上了。首联虚写兄妹多年来的离合,哥哥出仕,妹妹结婚,必然使得他们分开,在心灵上产生沉重的负担,而相别三年之后的重逢,也没有给人欢快,徒然增加伤感。王安石写此诗时,才四十岁。《礼记·曲礼上》说:“四十曰强,而仕。”正当强仕之年而自称老,这是宋代有些文人心态老化的一种表现,所以他们常常以老为名,如吕渭老、潘邠老之类,触目可见。次联极语淡情深之妙。在前此的这类诗中,只有杜甫《赠卫八处士》一首可比。杜诗工于铺陈,王诗长于概括,而内容同样丰富,涵蕴无穷。三联写相逢又离别,尾联预计后来情事。据雁南征之语,或者文淑不久又将回到张奎当时所在的湓浦(今九江),所以诗人在奉使归来以后,也无缘再见到他的妹妹,只有靠鸿雁传书来通消息了。这和杜诗“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之语,可以互参。
楼上
荡漾舟中客,徘徊楼上人。
沧波浩无主,(1)两桨邈难亲。(2)
【注释】
(1)沧波:江流。浩无主:形容波涛汹涌,没有定向。(2)这句是指舟中客虽有双桨,却无法与楼上人亲近。
【品评】
杜牧《南陵道中》云:“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红袖凭楼,为的是什么?诗人当然不知。她也许毫无心事,不过看看江景;也许在怀念远人,如柳永《八声甘州》中所说“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但正在羁旅中的作者,却不免引起自己的思家之情了。其后苏轼《蝶恋花》中也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与杜牧用意略同。它们都将自己介入了在旅途中偶见的情景,而产生了其来无端的遐想。而王安石诗中的舟中客和楼上人,则只是自己所见'的客体。在他同情的笔调下,一对两心相悦的青年因江上风波而耽搁了约会的情事,就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诗中并无遐想而只有同情,所以不同于杜、苏之作。
唐崔灏的《长干曲》当为王安石这类绝句所从出。在色彩斑斓的感情世界中,寥寥数笔,既备情事,又见丰神。
雪干
雪干云净见遥岑,(1)南陌芳菲复可寻。(2)
换得千颦为一笑,(3)春风吹柳万黄金。(4)
【注释】
(1)遥岑:远山。(2)南陌:南郊。芳菲:花草的香气,这里即指花草。(3)颦(pín,音频):皱眉,表示忧愁。(4)万黄金:形容数不清的初生柳叶所呈现的淡黄色。
金陵即事(1)三首选一
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併是梅。
【注释】
(1)金陵:南京古名。即事:就眼前有所触发的景物写诗,又称即兴。
北陂杏花(1)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2)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3)
【注释】
(1)北陂(bēi,音卑):当是小地名。(2)妖娆:娇媚。(3)绝胜(读平声):远比……为好。
【品评】
这三篇七绝诗都是写春天景物的。第一篇着重咏柳,第二篇合咏柳梅,第三篇专咏杏花。但在写法上各呈特色。
写柳,先从雪干雪净着笔,这显示严寒已经过去,明媚和暖的春天已经到来,千花百草都复苏了,人也就萌发了游兴。在南陌游踪中,诗人独钟情于初生的柳叶。古人多以柳叶比喻女子的眉毛,而他却反过来,以女子的眉毛比喻柳叶。千颦,指在漫长的冬天里,柳叶不能生长。一笑,指到了春天,柳叶一齐舒展。设想奇特,而又合于情理。
合写柳梅,先写周遭景物,与上首相同,而上首背景阔大,本首只及眼前,又自不同。所写之柳,为叶已尽舒之柳;梅,为正在盛开之梅,显示了已到浓春。也与上首有异。后半对结,柳则背人照影,梅则隔屋吹香,似是有意与观赏者保持着距离,从而赋与了它们以现实生活中有些羞怯的少女形象。
写杏花,是写临水的,所以岸上花身与水中花影同时出现在诗人笔下。王安石别有《杏花》五古云:“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洄。俯窥娇娆杏,未觉身胜影。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也通篇写临水杏花,侧重花影,而不着一水字,极工巧,极情韵,可以用来补充本诗。至于本诗后两句,是作者用来比喻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刚强性格,则是非常明显的。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1)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持。(2)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注释】
(1)和甫:作者的弟弟安礼的字。龙安:即龙安津,在江宁(今南京)城西二十里。吴氏女子:嫁给吴家的女儿。王安石的长女嫁给吴安持,封蓬莱县君,能诗,曾与其父唱和。(2)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
【品评】
作者别有《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洪迈《容斋续笔》,第三句原为“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将到字改为过、入、满等字,都觉不妥,改了十多次,才定为绿字。这是王安石做诗讲究修辞的一个著名例子。这一绿字,的确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植物变绿的催化作用。但细加比较,却还不如本篇“除却春风沙际绿”的绿字。因为在那句中,春风与绿色究竟是两样东西。诗写由于春风,江南岸变绿了。与前引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春风吹柳万黄金”思路相同;而这句则写出并非春风能使草木呈现绿色,而是春风本是绿色。因此它吹到之处,就无往而非绿色了。以为春风是有色的,这是诗人工参造化处。本诗写在《泊船瓜洲》之后约十余年,虽是将得意话再说一遍,但却非简单的重复。杰出的诗人不希望重复别人,伟大的诗人则是进一步力求不重复自己。
王安石诗有用典过僻、议论太多的毛病,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终究是一位成就很高的诗人。叶梦得《石林诗话》云:“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含蓄。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吴之振《宋诗钞》云:“荆公诗精严深刻,皆步骤老杜所得,而论者谓其有工致,无悲壮,……余以为不然。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这都是极有见解的话。读者如果能注意王诗的晚作和少作、今体和古体风味各有不同,自能识得其真面目。
王令(1032—1059)
字逢原,江都(今扬州)人。五岁时父母皆亡,而力学自立,授徒为业。识度高远,才思奇逸,王安石激赏之,娶以夫人吴氏之从妹。刘敞等亦皆推服。早卒。所著《广陵先生文集》三十卷,今存。
暑旱苦热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1)
人固己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2)
昆仑之高有积雪,(3)蓬莱之远常遗寒。(4)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释】
(1)这句形容太阳不肯落下。(2)河汉:银河。(3)昆仑:山名。古代神话中为西王母所居。(4)蓬莱:古代神话中的仙岛。遗:留存。
【品评】
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仁。“仁者爱人”,所以应当努力做到“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王令在本诗中指出:昆仑、蓬莱尽管是仙境中的清凉世界,但如果不能使天下人都脱离火坑,自己一个人又怎能忍心去享受呢?这就是他服膺儒学的表现。与之同时的韩琦,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苦热》诗中,也写道:“尝闻昆阆间,别有神仙宇,……吾欲飞而往,于义不独处。安得世上人,同日生毛羽。”虽气势逊于王作,而用意相同。黄季刚师的绝笔诗《九日独吟》云:“秋气侵怀正郁陶,兹辰倍欲却登高,应将丛菊沾双泪,漫借清尊慰二毛。青冢霜寒驱旅雁,蓬山风急抃灵鳌。神方不救群生厄,独佩萸囊未足豪。”1935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疯狂侵略的时候。这位曾经献身于辛亥革命的爱国学者的满腔忧愤,希望挽救祖国和人民的心情,跃然纸上,也与王、韩两诗思路一致而更加富于现实意义。因为自然界的苛刻和侵略者的虐杀奴役,当然是有区别的。
王令和李贺一样,都是生命短促可是对文学创作颇有成就的作家。艺术构思奇特,富于创造性,是二人所同。如本诗第一二两句,就与李贺相近。清风无力降温和夕阳还未落山,本属常见,但在诗人笔下却写成现在这个样子,就很不寻常了。可惜他们的生命过于短促,以致其成就受到局限。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补偿的损失。
晁端友
字君成,钜野(今属山东)人,无咎之父,叶梦得之外祖。生卒年不详。为苏轼、黄庭坚所称许。进士及第,为新城县令,有《新城集》,今佚。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1)
寒林残树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2)
小雨愔愔人不寐,(3)卧听疲马啮残刍。(4)
【注释】
(1)济州:即钜野。(2)这句指壁上灯光忽明忽暗。(3)愔(yin,音音)愔:犹默默,安静貌。(4)刍(chú,音除):草料。
【品评】
叶梦得《石林诗话》载黄庭坚曾经告诉晁无咎,其《六月十七曰昼寝》“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一诗的后半乃是由晁端友此诗的后半而来。叶梦得当时不懂风雨翻江的意思。一天,他在旅途中休息,听到旁边屋子里有声如风浪打船,起来一看,乃是马在槽中吃和水的草料时所发出的,才懂得了。他认为这只是黄庭坚的好奇,又说:“然此亦非可以意索,适相遇而得之也。”按任渊注黄诗云:“闻马龁草声,遂成此梦也。《楞严》曰:‘如重睡人,熟眠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此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此诗略采其意,以言江湖之念深,兼想与因,遂成此梦。”可见古人早已注意到生活中有此情事,所以不能说黄庭坚只是为了追求奇幻,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虽然同是马在吃草,醒时所闻与梦中所闻,反应自是不同,因此所写也必然有异。叶梦得认为黄庭坚将梦境写成这样,只是为了好奇,而袁枚《随园诗话》又进一步加以优劣,谓晁诗为“静中妙境”,黄诗“落笔太很,便无意致”,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两诗一写醒,一写梦,本来就不一样,因此不免以意爱憎。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庐山二胜二首
开先漱玉亭(1)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
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2)
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
馀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3)
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
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4)
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5)
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6)
【注释】
(1)开先:佛寺名,南唐中主李璟所建,在庐山南麓星子县境内。(2)这两句形容瀑布流过寺前青玉峡后,分为两股。(3)谼(hóng,音洪):大山沟。(4)这两句写月光下所见寺、亭和瀑布。(5)琴高:传说中的一位水仙,曾骑红色鲤鱼游戏人间。生:先生。古汉语中先生这一尊称也可单称先或生。赤鯶(huàn,音患)公:鲤鱼的尊称。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唐朝因皇帝姓李,李鲤同音,所以尊鲤鱼为鯶赤公,不准捕捉。卖鲤鱼的,判刑,打六十棍。(6)芙蕖:又称芙蓉,荷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清泠(líng,音零):水名,见《山海经》,这里借指开先瀑布。
栖贤三峡桥(1)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2)
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3)险出三峡右;(4)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5)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6)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7)
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8)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9)
玉渊神龙近,(10)雨雹乱晴昼。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注释】
(1)栖贤:谷名,在庐山南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作者之弟辙《庐山栖贤堂记》有云:“谷中多大石,岌显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2)汉枚乘在一封上吴王濞的信中说:“太山之霤(同溜)穿石,……水非石之钻,……渐靡使之然也。”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水滴石穿。线溜:像线一般细的水流。(3)九地:地的最低处。九非实数,只是用以形容事物之最。(4)这句是说栖贤之险过于长江三峡。春秋时,中原尚右,楚人尚左。汉以来也是以右为尊为胜。(5)窦:洞。(6)飞狖(yòu,音右):行动如飞的狖。狖:猴类动物。(7)这两句写草木在石缝中生长。山骨:指石。(8)澒洞(hòng tóng,音讧同):这里指水势汹涌之貌。金石奏:古人以制造乐器的原材料为依据区分乐音,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音。此言水声如奏金石之乐。(9)潋潋:水波相连貌。彀(gòu,音够):拉弓,这里指桥身映水,如弓形的半月。(10)玉渊:潭名。栖贤谷中的水就流入这潭里。传说其中有龙。
【品评】
《庐山二胜》总题下有小序云:“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奇胜殆不可胜(读平声)纪,而懒不作诗,独择其尤佳者作二首。”庐山,古往今来的诗人画师不知道为它消耗了多少心灵和彩笔。苏轼来游,一方面认为它“奇胜殆不可胜纪”;一方面又“独择其尤佳者作二首”,这就显示了他在选择题材和主题时,注意到了避免和前人相犯,这也就是在考虑如何推陈出新的问题。可是在落笔的时候,他写的恰是开先瀑布与栖贤激流,都是水,而且都是庐山之水。这,又是故意和自己相犯了。可是,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两篇诗写得多么富于独创性。前篇前半从虚处落笔,对瀑布没有作过多的正面刻画,后半由虚转幻,化人间为仙境。在自己久谪黄州,至此环境略有改善,而前途仍然未卜的时候,诗人产生这种出尘之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后篇主要是正面刻画了激流之险以及自己与之相适应的广阔胸襟。观物既工,造语尤妙。其中如“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之写高山植物,真可谓体物浏亮,前无古人。这两篇是互相衔接的,可又各开生面。我们知道,在艺术创作中,不重复别人固然难,不重复自己则更难。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苏轼既考虑到避免和前人相犯,却又敢于故意和自己相犯。这正是一件事的两面,给人的启发可大了。
凤翔八观(1)八首选一
王维吴道子画(2)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3)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4)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5)彩晕扶桑暾。(6)
中有至人谈寂灭,(7)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8)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9)
摩诘本诗老,(10)佩芷袭芳荪。(11)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12)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13)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14)
交柯乱叶动无数,(15)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16)
摩诘得之于象外,(17)有如仙翮谢笼樊。(18)
吾观二子皆神俊,(19)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20)
【注释】
(1)凤翔:今属陕西省。八观:犹八景。嘉祐六年(1061)冬,苏轼任凤翔府判官。《凤翔八观》即作于任内。(2)王维,字摩诘,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仅次于李、杜的大诗人,亦工绘事,尤精山水。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大画家,为玄宗所赏拔,为改名道玄。(3)普门寺和开元寺均在凤翔。(4)手痕:手迹。(5)亭亭:耸立貌。双林:两株树,特指吴画中那两株娑罗树。相传佛教创建人释迦牟尼在灭度(死亡)前,曾在天竺(印度)拘尸那城娑罗双林下说法。(6)彩晕(yùn,音运):灿烂的光辉。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处。暾(tun,音吞):太阳升起。(7)至人:至高无上的人,指释迦牟尼。寂灭:指佛教的一种教义。(8)手自扪:自己以手抚胸,表示还未理解。(9)蛮君:指天竺的君长。鬼伯:犹鬼王。鼋:鳖类动物,头能伸缩。相传佛灭度时,信徒不分人鬼,都来听法致敬。(10)诗老:老诗人,尊称。(11)佩、袭:穿戴。芷、荪:香草名。此句形容王维诗风秀美,如佳人之佩香草。(12)清且敦:风格清秀而又浑朴。(13)衹(qí,音齐)园弟子:指佛徒。衹园是释迦牟尼另一说法处衹树给孤独园的简称。鹤骨:形容人的清瘦。这两句是说画家不仅写出了佛徒们外形的清瘦,也同时画出了他们内心的孤寂。(14)雪节、霜根:形容竹子所具的清劲品格,不是指其颜色。(15)交柯:枝叶互相交叉。(16)论:读平声。(17)象外:形象以外的精神。(18)仙翮(hé,音核):仙鸟。翮本指鸟羽的茎状部分,此以代鸟。谢:离开。樊:篱笆。(19)神俊:精神饱满,气势飞扬。(20)维也:古人缀在单名后的虚字,无实义。如李白称白也,杜甫称甫也,王维称维也。敛衽:对人整理衣襟以表尊敬。无间言:没有异义。
【品评】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云:“凤翔开元寺大殿九间,后壁吴道子画,自佛始生,修行,说法至灭度,山林、宫室、人物、禽兽数千万种,极古今天下之妙。”拿邵博与苏轼之作对照,我们不独可以看出邵为纪实之文,苏乃咏物之诗,因此繁简有别,而且苏诗所描摹的,正是这幅大壁画上最令人关注的情节,即佛灭度前说法的一幕。而对王维的画,则写人简而深,仅及佛弟子之清癯而内心的孤寂自见;写竹明而切,繁枝乱叶似乎都在摇动,但其脉络清晰,仍可一一寻源,也正抓住了画竹的特征。这首诗是苏轼早期的杰作之一,布局于整齐中见变化,风格于清新中含浑厚(也就是他所说的“清且敦”),而且还善于把握事物中具有典型性的细节。这些,不但体现了诗人的创作能力,也体现了他的鉴赏水平。
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品,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作品,固然意在宣传宗教,但同时也是艺术家艺术地认识生活并再现生活的成果。如这篇诗所写的王维和吴道子所绘制的壁画,其情节故事虽然是宗教的,但画面所呈现的风格却是雄放、绚烂、清新、浑朴的,其艺术构思所表达的生活真实是引人入胜的。在古典作品当中,类似情况很多,不可轻率地否定。
游金山寺(1)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2)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3)
中泠南畔石盘陀,(4)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5)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6)
是时江月初生魄,(7)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8)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9)
我谢江神岂得已,(10)有田不归如江水。(11)
【注释】
(1)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北。宋时还是长江中一小岛,因泥沙淤积,今已和南岸相连。寺在山上,旧名泽心,真宗初改名金山寺。(2)古人没有找到江源,都认为四川岷山是长江的发源地。苏轼是四川人,这时正要赴杭州做官,途经镇江。长江流到镇江一带,水面宽阔,古称海门,所以这么说。(3)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游金山,冬天水落,故就眼底沙痕,想见潮头之高。(4)中泠(líng,音零):泉名,在金山西北。盘陀:石大而多之貌。石盘陀,指金山。(5)羁愁:旅愁。归楫(jí,音及):回到镇江的船。楫:桨,代指船。(6)这两句上写江水微波,下写落霞返照。(7)生魄:有月叫生魄,无月叫死魄。魄,也写作霸。苏轼游金山看落日的那天,正是初三,故云。(8)原注:“是夜所见如此。”有些水生生物,身上能发出强光,苏轼所见到的也许就是这类生物。炬:火把。(9)顽:顽固。(10)谢:告。(11)如江水:古人的一种誓辞。苏轼指江为誓,告诉江神,他之所以未能弃官还乡,只因无田可耕,是不得已的事。
【品评】
宋神宗熙宁初年,正是王安石受到重视,其变法主张得以推行的时候。在政治上与王安石有歧见的苏轼被人诬陷,不安于在京工作,便请求外调,出任杭州通判。此诗便作于路过镇江之时。诗中的思乡之情,乃是受到一些打击,心中不无抑郁的反映。在古代诗歌中,怀归和失意两种感情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诗题为游寺,通篇寓情于景。其写蜀人远宦,写冬季来游,写金山特色,写登山望乡,都很分明。以下转入山僧留看落日,但以“微风”二句略作形容后,便将难见之江中炬火代替了常见之江干落日,从而抒其所见所感。至于炬火是否江神示意,则更不加以说明,留供读者推想。起结遥相呼应,不可移易地写出了蜀士之远游,而中间由泛述金山,进而写傍晚江干断霞,深夜江中炬火。笔次骞腾,兴象超妙,而依然层次分明。
此诗之不可及处或在于此。
法惠寺横翠阁(1)
朝见吴山横,暮色吴山从;(2)
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3)
幽人起朱阁,(4)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5)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6)
已泛平湖思濯锦,(7)更看横翠忆峨嵋。(8)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9)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注释】
(1)法惠寺:故址在今杭州清波门外,本名兴庆寺,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2)吴山:一名胥山,又名城隍山,在今杭州市内西南角。从,古通纵横之纵。它作纵字用时,应读粽。这里因与下文容字押韵,仍读丛。(3)故:本来。转侧:即辗转反侧,不断挪动位置。为君容:为你而打扮。(4)幽人:高人雅士,这里指法惠寺的和尚。朱阁:一般寺庙都以红漆涂饰,所以称为朱阁。这里指横翠阁。(5)千步冈:指白天所见横在眼中的吴山。帘额:门窗上挂的帘子,悬在上端,有如人额。(6)人言秋悲:战国时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即此所指。(7)泛:乘船。平湖:风平浪静的湖,指西湖。濯锦:即蜀江。传说锦在其中洗濯后颜色特鲜,故又名濯锦江,简称锦江。(8)看:这里读平声。峨嵋:山名,在四川峨嵋县西南。(9)悬知:预知。草莽化池台:即池塘化为草莽。
【品评】
此诗前半首先写诗人多次从寺中登阁,远眺吴山,因光照的明暗不同,白天看到它蜿蜒地横在眼前,而黑夜中则视线模糊,看不周全,但见高处,所以觉其非横列而系纵立。作者《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与此相似,可以互证。不过同是看出山形之变化,此篇是由于时间之有异,而彼篇则因为角度之不同而已。接着,在诗人想象中,吴山被人格化了。她犹如一位佳人,女为悦己者容,所以便在各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中,为能够爱赏她的人,作出千姿百态。作者《和何长官六言》云:“青山自是绝色,无人谁与为容?”又《次韵答马中玉》云:“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均与此诗同意。以下由写山进而写阁和建阁的人,却不从正面落笔。横翠阁自非一座空屋,说它空洞无物,乃是赞美建阁人虽然修起了这座美好的阁子,其中当然也有陈设,但并不影响他之无挂无碍,四大皆空。所以只余有情的青山横列阁外,似为之装饰而已。
诗的后半由于观赏杭州春天的美好景色,更加怀想难以回归的家乡。又由朱阁雕栏之易朽,想到光阴之短促,生命之无常,而致慨于若干年后,不仅自己早已去世,横翠阁也当不复存在。后人来游,恐怕只能找到仍然横列的吴山了。情致缠绵,有余不尽。
从布局上看,此诗前八句,五言,侧重写景;后十句,七言,侧重写情。前十二句,四句一转韵;中隔以雕栏二句,复以四句转一平韵为收,于整齐中见变化,而且声情相应。思乡的悲凉之感与处世的旷达之怀达到了巧妙的平衡。它与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的思路和风格都很接近。苏轼是欧阳修文学事业出色的继承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欧苏师弟诗学的传承关系。
荔支叹(1)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2)
颠坑仆谷相枕藉,(3)知是荔支龙眼来。(4)
飞车跨山鹘横海,(5)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6)
永元荔支来交州,(7)天宝岁贡取之涪。(8)
至今欲食林甫肉,(9)无人举觞酹伯游。(10)
我愿天公怜赤子,(11)莫生尤物为疮痏。(12)
雨顺风调百谷登,(13)民不饥寒为上瑞。(14)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15)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16)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17)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18)
【注释】
(1)荔支:即为荔枝。本篇是为历代进贡荔枝这类弊政而发出的嗟叹,故名。(2)置:驿站,差官歇脚换马的设施。堠(hòu,音后):大路旁的记里程土堆,这里也借指驿站。飞尘灰:指人马奔驰,尘土远扬。兵火催:形容赶路紧迫,有如兵火。(3)颠、仆:摔倒。枕藉:死伤的人相枕而卧,倒在一起。(4)龙眼:桂圆。历朝进贡,主要是荔枝,但汉代曾两物同贡。(5)飞车:古代神话中的飞车。鹘:这里指一种快船。进贡荔枝,都用快马驿递。飞车既非世间所有,进贡也不用水运,所以这句只是说明为了早日送到荔枝,不惜想尽一切办法。(6)破颜:一笑。这两句是说为了博得美人的喜欢,情愿让人民遭殃。多年以来,莫不如此。(7)永元:东汉和帝年号(89—104)。和帝时,交州(今广东广西南部)进贡荔枝龙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差人或因奔命致死,或被猛兽伤害。临武(今属湖南)长唐羌,字伯游,据实呈报,和帝便取消了这一弊政。(8)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涪(fú,音扶):涪州,今属四川。(9)林甫:姓李,天宝时代的奸相,一意逢迎,对进贡荔枝的事毫不劝阻,所以人民恨不得吃他的肉。(10)觞(shāng,音商):一种酒器。酹(lèi,音肋):将酒倒在地上,古代的一种祭仪。这是说,未见后人纪念唐羌。(11)赤子:初生婴儿皮肤红色,故称。这里代指老百姓。(12)尤物:特别美好的东西,如荔枝、龙眼及下文提到的斗茶、牡丹等。疮痏(wěi,音尾):疮疤,这里代指祸害。(13)登:丰收。(14)上瑞:最大的祥瑞。(15)武夷:山名,在福建,著名的产茶区。粟粒芽:初春的芽茶,小如粟粒,极珍贵。丁:丁谓,真宗时曾任宰相,封晋国公。蔡:蔡襄,字君谟,以有风节著称,官至端明殿学士,曾著《茶录》。作者自注云:“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笼加:争求茶的佳品,以期超过对方。笼本指采茶用的竹笼,这里引申为搜求。(16)斗品:可供比赛的精品。官茶:向官家进贡的茶。宋代士大夫有斗茶的风俗,各出所得名茶,共同品尝,较其高下。(17)致养口体:《孟子·离娄》中曾说,奉养父母应当养志(随顺其心意)而不应只注意养口体(供应丰富的物质享受)。何陋耶:多么庸俗啊。古人视君臣如父子,所以这么说。(18)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父亲吴越王主动归降宋朝,被太宗称赞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说他是忠孝家。可怜:可惜。钱惟演晚年以使相留守西京洛阳时,曾将该地最著名的牡丹姚黄(最初由姚姓培养出来的一种黄色大花)进贡仁宗。
【品评】
《尚书·洪范》:“惟辟(君王)作威,惟辟作福,惟辟玉食。”历代统治者都认为自己政治上的威权和生活上的享受是应当成正比的。所以从古以来便有为他们提供远方珍物的进贡制度或风气,而一切有良心的人也都没有例外地对这种额外需索加以谴责。绍圣二年(1095),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初次吃到荔枝,既惊叹其美味,也不能不同时想到地方官向皇帝进贡这种尤物给人民带来的灾祸。唐人咏歌杨贵妃的诗很多,也颇有同情她的不幸结局的,但凡提及为了她的喜爱而贡荔枝的事,却同声指斥。杜甫《解闷》云:“侧生两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鲐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杜牧《华清宫》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苏诗中“宫中”二句,显然是受了大小杜的启发,才写得同样惊心动魄。诗中首十二句写汉唐贡荔枝之扰民,继以四句作议论,贯通前后。然后由古及今,感叹不但前代弊政未革,又复花样翻新,虽忠孝贤王风节文士也有贡茶贡花之事,以见这项弊政,有增无减。诗篇虽若叹古,实则讽今。不及贡茶贡花之扰民,而其扰民与贡荔枝无异,自在言外。
有美堂暴雨(1)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2)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3)
千杖敲铿羯鼓催。(4)
唤起谪仙泉洒面,(5)倒倾鲛室泻琼瑰。(6)
【注释】
(1)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荣宠。欧阳修曾为他作《有美堂记》。(2)顽云:犹浓云。(3)潋滟(liàn yàn,音敛艳):水波相连貌。凸(tu,音突):高出。(4)敲铿: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jié,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5)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6)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瑰(gui,音规):玉石。
【品评】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用传统的术语来说,是前赋后比。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次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自然凑泊。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豪,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也许苏轼当时正在有美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予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1)
七千里外二毛人,(2)十八滩头一叶身。(3)
山忆喜欢劳远梦,(4)地名惶恐泣孤臣。(5)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扶舟减天鳞。(6)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7)
【注释】
(1)绍圣元年(1094),苏轼以五十七岁的高龄,被政敌迫害,不断贬官,最后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名义,安置在惠州。这年八月七日那天,他开始乘船进入位于今江西南部的赣(gàn,音干)江。从江西万安到赣州,赣江北流,沿途有十八个滩,黄公滩最险,后讹变为惶恐滩。(2)七千里:当系指作者家乡距离赣江里程的约数。二毛人:头发兼有黑白二色的人,垂老的人。(3)一叶身:乘坐一叶扁舟的人,与上句二毛人均指老而被贬,冒险远行的自己。(4)作者自注:“蜀道有错喜欢铺,在大散关上。”(5)孤臣:被冷遇被贬谪的臣子。(6)天鳞:水流过江底石上所形成如鱼鳞的波纹。(7)知津:知道渡口所在。《论语·微子》载:孔子曾在途中向隐士长沮、桀溺问津。他们因为不同意孔子那种急于用世的主张,避免作正面答复,只说:“是知津矣。”(他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这里是反用其意。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
参横斗转欲三更,(2)苦雨终风也解晴。(3)
云散月明谁点缀,(4)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馀鲁叟乘桴意,(5)粗识轩辕奏乐声。(6)
九死南荒吾不恨,(7)兹游奇绝冠平生。(8)
【注释】
(1)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才到惠州,四年四月又贬琼州(今属海南)别驾,安置在昌化军(今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五月,才获赦北归,这时,他已六十五岁了。此诗是渡琼州海峡时所作。(2)参(shēn,音身)、斗:二十八宿(xiù,音秀)中的两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3)苦雨:下个不停的雨。终风:吹个不停的风。(4)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为美好。《晋书·谢重传》载:重在司马道子家作客,正值月色明净。道子认为极好,谢重却认为不如有点云彩点缀。道子开玩笑说:你自己心地不干净,还想将天空也弄得污秽吗?(5)鲁叟:指孔子。乘桴(fú,音浮):坐木筏。《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6)轩辕:即黄帝。《庄子·天地》:“黄帝张(演奏)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这句是以轩辕古乐比大海涛声。(7)九死:多次几乎送命。(8)冠(guàn,音贯):居第一位。
【品评】
苏轼在其政敌的残酷迫害之下,贬谪南方达七年之久,经受了无穷无尽的物质上的困苦与精神上的折磨,但他始终是乐观和达观的。这两首诗一写南去,一写北归,都不仅表达了他的达观和乐观,还同时表现了他的倔强和幽默。这些,正是他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而如我们所看到的,他的艺术又能使自己这些性格获得充分的体现。
举例来说,前篇上半,气势显得低沉,当他过那十分凶恶令人惶恐的险滩时,忽然回想到约四十年前,初从四川取道陕西入京赶考,经过错喜欢铺的情况。年轻时功名顺遂,原以为致君泽民,大有可为,而四十年的经历却告诉自己,那些想法只不过是错喜欢,而今所有的,则是垂泪孤臣的无限惶恐而已。这是对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却以唱叹出之,令人凄然欲绝。而下半第五六句则忽然转入开朗,以行船遇到顺风涨水,来暗示自己面对种种逆境不屈不挠,终能战胜它们,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顾虑的。第七八句以水手自喻,是对前第二第四两句的否定;又充满了自信,将上半的低沉情绪一扫而空。如此用意用笔,大阖大开,妙不可言。自己本因政治上迷了路,才被贬谪,而在贬谪中却还要自认知津,要与官充水手,未免离奇,但这正是苏轼之所以为苏轼。
比起前篇来,诗人在后篇中所体现的情绪当然更为豁达。上半篇融情于景,云散一联,用晋人典故来说明白己虽然长期被人诬蔑和陷害,但本来是清白纯洁的,所以现在终于真相大白,极为精切。第五句言迁流海外有年,愧未能在其地化民成俗,所以只能说有乘桴之事,而未能符孔子之心,因此不免遗憾。但就个人而言,却已饱览奇景,虽死无恨了。诗中没有怨,没有悔,而只是感到祸中得福,真是胸襟阔大,宠辱不惊。苏轼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民反抗庸俗风习和黑暗势力的精神支柱,也可以从这些地方看出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五首选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2)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熙宁五年(1072)作者任杭州通判时作,时三十七岁。望湖楼:在西湖边,吴越王钱俶建,又名看经楼、先德楼。(2)跳:这里读平声。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选一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1)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品评】
苏轼两度在杭州做官,给这个美丽的风景区留下了不少富有特色和情致的诗篇。即如这两首,前写由雨转晴,后写由晴转雨,而各极其妙。
前篇写黑云还没有来得及遮山,白雨却已入船。忽然一阵风来,它们又都成为过去,终于水天合一,一片宁静。雨下过了诗也做完了。一件事刚开头,就转到另外一件,诗论家所谓“语未了便转”,使读者眼花缭乱。苏轼以后,杨万里的创作中往往也透露出此种秘诀。对于这首诗,苏轼是很自负的,对于这一段生活也是很怀念的。所以后来他五十多岁再到杭州时,在《与莫同年饮湖上》一诗中写道:“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游湖遇雨,即使不说是扫兴,总也有些麻烦,但在后篇中,胸怀坦荡的诗人却能随遇而安,认为晴固好,雨亦奇,而且异想天开,将晴天的西湖比作淡妆的西子,而雨天的西湖则比作浓妆的西子,因而写出了千载流传的“欲把”二句。但西湖之美人人皆知,西子之美谁也未见,所以诗人虽然说以西湖比西子,事实上却是要人以西子比西湖。这一万口流传的比喻,与《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还有《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对读者不只是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这种由于思考而产生的奇妙比喻,乃是感情与智慧的结合,也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看来,这并无损而是有益于诗中所写人生和物态之美。
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数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但又能“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止”,和吴道子一样,“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缺点是用事过多,失于繁富,但这不过是白璧微瑕。宋诗到了苏轼,才走上了真正有异于唐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