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二、辨病发阴阳寒热纲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是以阴阳为纲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诸证。根据这一特点,把阴阳辨证大法,冠于六经辨证之前,是有其指导意义的。

凡邪气伤人,要了解病发部位,病变性质,只有通过辨证才能认识。要辨证则应先辨阴阳,才能抓住病的根本。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中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这就说明疾病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根本不外阴与阳两大类别。因此,掌握了辨别阴阳病证的规律,也可以说是掌握了辨证根本大法。

怎样辨别病证是属阴,还是属阳呢?《伤寒论》作了明确的回答:“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热与恶寒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证候,但这两个证候可以集中反映人体阳气的盛衰,抗邪能力的强弱。阳气有温煦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若阳气亢盛,能积极抵抗外邪,集于体表,就会有发热的表现;同时,由于阳气已被邪气所伤,处于不利状态,所以在发热的同时又有恶寒。恶寒,就是怕冷。病人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说明感受外邪,阳气虽被邪气所伤,但并不衰弱,仍然有力与邪气抗争,使病拒于外而不得入于内,故谓“发于阳”;若只见恶寒,不见发热,说明机体阳气虚衰,无力与邪气抗争,病变已入于里,所以说是“发于阴”。

由于阴阳统摄六经而为八纲之总纲,因此,掌握阴阳的辨证规律,对指导六经辨证及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般地说,三阳经病均有发热,表示阳气有余,邪气亦盛,正邪斗争激烈,其病变属表(或属里)、属热、属实;三阴经多不发热而恶寒,说明阳气不足,抗邪无力,病变属里、属寒、属虚。

阴阳盛衰可验之于寒热,已如上述。但寒热又有真假之分,不可不辨。如患者身大热,好像是阳盛热证,但反而想多穿衣服或多盖被子,说明身热是假象,是由于阴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于外所致,属于内有真寒、外有假热的阴盛格阳证,所以说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反之,患者身大寒,或表现为怕冷,或表现为手足厥冷,但他不想多穿衣服或加盖被子以取暖,这说明身寒是假象,是由于阳热郁闭于内,格阴于外所致,属于内有真热、外有假寒的阳盛格阴证,所以说是“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辨寒热真假,以患者身大热或身大寒,欲得近衣或不欲近衣,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是抓住了本质上的要害。但由于假象多见于重病患者,故在临证时,还应综合全面情况,方不至有误,如真寒假热证常伴见口不渴,或虽口渴但不欲饮水,尿清长,舌淡,脉大而软或数而无力等症;真热假寒常伴见口渴喜冷饮,尿黄赤,脉数,舌红等症。总之,只有慎重对待,全面分析,才能切实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