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概说】

少阳指足少阳胆及手少阳三焦而言。少阳,为小阳,其抗邪能力远不如太阳与阳明有力。

从部位讲,太阳经走人身之背部,主表;阳明经走人身之胸腹部,主里;少阳经脉行于人身之两侧胁肋部,居于太阳、阳明之夹界,故主半表半里。由于少阳居太阳、阳明之中,外可从太阳之开,内可从阳明之阖,具有表里出入枢轴的作用,故有“少阳主枢”之说。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二者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发病时也常互相影响。少阳病不解,可内传于厥阴;而厥阴病当阳气来复时,邪气亦可外达少阳。

少阳发病,可有原发与续发两种情况:原发病是邪气直接侵犯少阳,论中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讲的即是少阳原发病的病因病机。续发的少阳病是邪气由他经传变而来,如太阳传于少阳;阳明传于少阳;厥阴转出少阳等等。

少阳病证也可概括分为经证与腑证两类:如见耳聋、目赤、头角痛、胸胁苦满等证,则为经证;如见口苦、心烦、喜呕、往来寒热、不欲饮食等证,则属腑证。但少阳经证与腑证常常混在一起出现。在治疗上,也不同于太阳、阳明的经、腑为病分而治之,而是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经腑之证为其特点。

由于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之不可,吐之不可,下之亦不可。因汗、吐、下之法既不能治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又不能疏利少阳经腑之气,反徒伤正气而易生变证,故少阳病乃有汗、吐、下“三禁”之说。

少阳病虽亦属三阳病之一,但本篇所列条文不多,这主要是由于少阳病的有关方证已在“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作过介绍,故不赘述。因此学习本篇应与有关内容相互联系,方能对少阳病的辨证与治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少阳之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76)

【解析】本条论述少阳病的提纲证。

“口苦、咽干、目眩”三证,是少阳胆腑有热的表现。少阳之气主升发疏泄,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邪犯少阳,升发疏泄的机能发生障碍,其气必郁。气郁则易化火,故出现少阳病的热证。少阳胆腑内藏精汁,其味最苦,今热气迫胆液上溢,必见口苦。凡见口苦,则多为肝胆火郁之证,确有其临床意义。若火热灼伤津液,则可见咽干;若少阳木火之气上扰,则可见头目眩晕。

口苦、咽干、目眩三证,均为病人的自觉症状,它属于少阳腑证的范畴。但据临床所见,凡口苦、咽干、目眩之少阳证,往往还有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证。因此,这三证只能说是少阳病辨证的重点,至于少阳病经证的特点,还必须和在“太阳病篇”的少阳病证结合起来体会,对辨证方为全面。

柯韵伯认为:“口咽目三者,脏腑精气之总窍,与天地之气相通者也,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正所谓半表半里也。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见,恰为枢之象。”他从口咽目的部位及生理功能,论证了少阳主半表半里及主枢的特点,值得我们参考。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77)

【解析】本条论述少阳病经证的治疗禁忌及误治的变证。

“少阳中风”,即少阳经脉感受风邪。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耳后,入耳中,下贯胸膈;手少阳三焦经,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风为阳邪,其性上行,少阳主火,风火循经上扰清窍,故耳聋、目赤;邪阻经脉,经气不利,故“胸中满而烦”。少阳病位在半表半里,非上非下,又无痰、食等有形之实邪,故“不可吐下”。误用吐、下,不仅对少阳之邪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要伤人的正气。少阳为小阳,本已抗邪力弱,若正气再伤,胆气虚损,其人则心悸而惊。

以经络循行部位为根据而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是中医学论治的方法之一。后世有的医家用柴胡剂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而取得疗效,其理论根据可能与本文有关。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278)

【解析】本条补述了少阳病脉证,并指出少阳病的治禁及误汗后的变证。

关于少阳病的脉象,“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都曾有过论述。如“太阳病篇”第156条说:“脉细者,此为阳微结”,这里的阳微结,就是少阳病;第105条谓:“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又提出了少阳病应见弦脉。本条可以说是综合了以上两条的精神,明确指出少阳病的弦细脉象。

伤寒、头痛、发热,本属太阳病证,如果脉浮,则属太阳病无疑。今见脉弦细而不浮,说明病不在太阳,而在少阳,故曰“属少阳”。属者,转属之意。因本为太阳伤寒,而后传入少阳,故不言少阳病,而言“属少阳”。病在表者当发汗,少阳为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曰“不可发汗”。如果误发少阳之汗,必伤胃中津液而成燥;燥热上扰则见语,故曰“此属胃”。此证或津液能以自复,则胃燥得润;或少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使“胃和则愈”。如果津液不能恢复,燥热不解,将进而耗伤阴血。阴血伤则心失所养,故见心烦、心悸之证。

以上两条,都论述了少阳病的治疗禁忌,前条讲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本条谓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语,甚至发生烦悸之证。《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对少阳治禁作了如下归纳:“少阳三禁要详明,汗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又提出少阳病还应有利小便之禁,对少阳治禁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少阳禁汗、吐、下、利小便,是言其常,而在小柴胡汤的和解基础上如兼用汗、下、利小便之法,则又是言其变。治疗少阳病证,如果能做到知常而达变,则就全面地掌握了治疗方法。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79)

【解析】本条论述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的证治。

本为太阳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致使邪气转入少阳。“胁下鞕满”,是少阳经气不利的反映;“干呕不能食”,是少阳气郁而胃气不和;“往来寒热”,是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而互有进退。此时如果未经误治,而脉见沉紧,沉则说明太阳表证已解;紧有弦之意,为少阳之脉,故知病邪已传少阳。因此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愈。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80)

【解析】本条承上文论述少阳误治变证及救治法则。

如果上述情况已经用过吐、下、发汗、温针等法,以致邪离少阳而使“柴胡汤证罢”,证见语,说明误治以后已变为坏病。至于具体治疗方法,则要观察其脉证的变化,而详究其根源,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此即所谓“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之理。

以上两条说明了三个问题:1太阳病不解,可自然传变而转入少阳;2误治变证不仅发生于太阳病,也可见于少阳病;3少阳病误治变证多端,很难以一种治法而概括全面,张仲景所谓“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是一个救治的原则。

以下从第281条至第283条,主要说明少阳主枢的临床意义。少阳之气,外合太阳之表,内从阳明之里,其作用如同枢纽。少阳主枢,不但是表里之枢,而且也是阴阳之枢。因此无论是表里同病,或是邪气由阳入阴的过程,都与少阳的枢机作用有关。如何保持少阳枢机和利,使邪气不能由表及里、由阳转阴;以及在三阳合病之时治从少阳,以解合病复杂之邪,以下三条不仅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也有着很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81)

【解析】本条论述以少阳病证为主的三阳合病脉证。

凡言合病,皆指阳经合病,关于三阳合病,前已有论述,如第232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的证治,因阳明的热证突出,故治疗专取阳明而用白虎汤。本条三阳合病,从其脉证辨别,则是重点在少阳,故当治以和解之法,使枢机利、表里和,则三阳病解。“脉浮大”,浮为太阳之脉,大为阳明之脉;“上关上”,即浮大之脉在关上部位最明显。仲景脉法称寸脉为“寸口”,关脉为“关上”,尺脉为“尺中”。所谓“上关上”就是说浮大脉象在于关部之上,反映了阳热之邪壅盛为甚。亦有注家认为关脉以候胆,“脉浮大,上关上”,反映少阳经的邪热气盛,此说似亦可以。邪热壅盛若扰于神明,则昏昏而欲眠睡,此之“但欲眠睡”要和少阴病“但欲寐”相区别:三阳合病,但欲眠睡,脉见浮大,上关上,是一派阳热旺盛之象;少阴病,但欲寐,脉见微细,是一派阳衰阴盛之证。二者虽均有但欲眠睡,但寒热殊异,虚实迥别。“目合则汗”,即眼睛闭上就汗出,亦称为盗汗。少阳为半表半里而主枢,关系人体阴阳表里出入之机。目合则阳入于阴,少阳本主相火,阳热内迫,则里热更盛。阳加于阴谓之汗,里热盛而逼津外渗,所以目合则汗。这正是少阳经有邪热的反映。本条所述三阳合病,仍以少阳邪热为重,文中虽未提及治法,根据病情分析当和解少阳之邪,而较为适宜。

曾治一16岁女孩,证见盗汗、口苦、大便干燥、心下憋满、烦躁、月经后期等证,诊为肝胆气火交郁,经用大柴胡汤加丹皮治之而愈。这说明凡有少阳火郁者,当首选疏肝理气清透火郁之法,即所谓“火郁发之”之义。现常用柴胡清骨散、青蒿鳖甲汤治疗骨蒸劳热、盗汗等证,就说明盗汗一证确有因少阳相火郁勃而致者,在治疗的时候,也只有配合清透少阳之品,如柴胡、青蒿使相火外达,方能切中病情,提高疗效,达到治疗目的。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82)

【解析】本条论述病邪由表传里的见证。

伤寒至六七日,而身无大热,说明表邪已去。其人虽身无热而烦躁不安,又反映了“阳去入阴”。阳指表而阴指里,邪已入里,故见烦躁不安之证。然与少阳枢机不利,不能枢转表里之邪有关。同时,邪气由表入里,又常以少阳为通路,因少阳为表里之枢的缘故。由是可见,若少阳枢机不利,由阳入阴,由表入里的病变,则不得实现。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283)

【解析】本条论述三阴不受邪的见证,说明少阳为阴阳枢机之理。

“伤寒三日”,仅为举例而言,不必拘泥日数。伤寒病已三日,按一般规律,三阳经已传尽,三阴经当受邪。而三阴受邪,太阴则首当其冲,因为太阴为三阴之始。太阴病应见腹满而吐,食不下等证候。而今“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表明脾胃之气调和。太阴脾气健旺,则少阴、厥阴亦不会发病,故谓“三阴不受邪也”。

本条的意义在于使人懂得:治疗疾病时,必须注意少阳之气的盛衰。只要少阳之气不衰,即可杜绝邪气入里传入阴经,为此,治疗少阳病,不仅能和解表里,而且能和解阴阳。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284)

【解析】本条论述少阳病欲愈的脉象。

“伤寒三日”,为假设之词,意指邪气已传少阳。少阳病,当见弦脉。反见脉小者,说明少阳胆热已衰。以脉断病,是小则病退之义。少阳,是为小阳,脉当弦细,如脉见细小而不弦,反映了邪气衰退,正气恢复,是病向愈的征象。所以说:“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85)

【解析】本条论述少阳病欲解的时间。

少阳之气通于春,春建于寅,是阳气生发之始。而少阳得其时则旺,则抗邪有力,故以寅、卯、辰为欲解的时间。

【小结】

本篇共10条。因在“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均已论及,所以本篇除补充了一些少阳经证与腑证外,还强调了少阳病在治疗上的禁忌等法,并举出了误治后的种种变证。最后论述了少阳作为表里之枢与阴阳之枢,在疾病传变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预防传变上的重要意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