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霍乱是以呕吐、下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暴发性的胃肠疾患。后世医家又根据见证不同,分为湿霍乱与干霍乱两大类:即上吐下利,吐泻无度者为湿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但见烦闷不安,腹中绞痛,短气汗出者,为干霍乱。本篇所讲的霍乱,因以呕吐而利为主证,故当属湿霍乱。
霍乱病,多因饮食生冷不洁,或感受六淫之邪,而使表里之邪相并,寒热错杂,乱于肠胃,清浊相干,升降失常所致。仲景把霍乱病列于伤寒六经病证之后,是作为类证以与伤寒鉴别比较而设的。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397)
【解析】本条论述霍乱病的主要证候。
本条以问答形式,揭示了霍乱病的主证,并列于篇首,实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问:疾病中有称作霍乱的,其临床表现是什么?答:呕吐、下利且暴然而作者,即为霍乱。
霍,迅速、急骤之意;乱,即变乱之意。霍乱,即指暴然发作的疾患;霍乱以吐泻为主证,又含有挥霍撩乱的意思。因其发病急骤,吐泻交作,挥霍撩乱,故取名霍乱。此与现代医学所讲的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霍乱,概念不同,而其范围要广泛得多。早在《灵枢·五乱》中,就有了霍乱的名称,如“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并已明确指出了霍乱的病因、病机和主证。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远远居于领先地位,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398)
【解析】本条补述霍乱见证,并指出与伤寒的不同之处。
由于霍乱也是感受外邪引起,故亦可兼见表证,发热恶寒同时并见,是病在表;邪客于表,经脉不利,故头身作痛。病在表,若属太阳伤寒,只有当邪气内传,影响里气不和,脾胃升降失常之时,才见呕吐下利。今初病即见吐利并与表证同见,故不属伤寒而属霍乱。霍乱虽也是表里同病,但以吐利的里证为主。“自吐下”,即言病从内发,而不是受表邪的影响。病从内而外,表里不和,则吐利、寒热并见;若下利止,但见发热,说明里气虽和,而表证未解。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399)
【解析】本条论述伤寒与霍乱的脉证异同,而作了鉴别和比较。
伤寒表不解而又内传入阴经,则表里同病,亦可见身热、恶寒而吐利交作,证情类似霍乱。但若伤寒表不解,其脉必见浮紧。今初病即吐利,而脉反微涩,说明此证并非伤寒,乃“本是霍乱”为病。霍乱为病,“本呕下利”,发则吐利交作,速致津气大伤,故脉来微涩而无力。至于伤寒为病,则多是在四五日后邪传阴经之时,才见吐利。二者迥然有别,切不可将霍乱病误诊为伤寒而论治,此即所谓“不可治”之义。若霍乱吐利之后,其人欲似大便而不能,而仅见失气而已,此为吐下津伤化燥,胃肠失润所致,故曰“属阳明也”。因其并非传经之邪,故其病至十三日,当经气来复,津液得以恢复之时,则病可自愈。津伤转属阳明,虽大便必硬,但无其他腹满疼痛拒按、潮热、语等腑实燥热证候,故与阳明病的“胃家实”亦有所不同。
下利后,当便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400)
【解析】本条承上条,论述下利后的各种证候变化。
下利后,津伤失润,大便当硬。因不属阳明胃家实证,虽大便硬,但腑气尚通,胃气尚和,故能食而有自愈的机转。今初病即“不能食”,但“到后经中”,即过七日以后而“颇能食”的,反映胃气已逐渐恢复,如复过一经而继续能食,则过一日其病当愈,此与上条所述十三日病当愈之义相同。若到后经中不愈者,则不属津伤便硬之阳明,当考虑是其他的病证。
以上三条,可以说是本篇的总论。全面地论述了霍乱病的脉证特点和预后转归,并与伤寒病进行了鉴别比较,也对霍乱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以上三条内容分析,可以看出霍乱和伤寒有以下几点不同:
1.病因
霍乱多是六淫与饮食杂糅之邪干于胃肠;伤寒则是邪客于表,由皮毛而入,逐渐传里。
2.病机
霍乱是脾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胃肠机能紊乱,其病由内而外;伤寒则是皮毛受邪,营卫失和,其病从外而内。
3.脉证
霍乱初起即见吐利交作,脉来微涩;伤寒则是时过几日,邪转入阴,方见吐利。病初起,邪在表,脉来浮紧。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401)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服。
【解析】本条论述霍乱吐利致阳虚液竭的证治。
“恶寒脉微”,本为阳虚,“复利”是阳虚阴盛,必见下利清谷。若利止而见烦、热、手足温、脉数者,是为阳复向愈之证;今利止而不见阳复脉证,可知并非阳复阴退,而是津液随下利而竭,已无物可下,此即所谓“利止,亡血也”,治以四逆加人参汤回阳兼救阴。
四逆加人参汤即四逆汤加人参。用四逆汤以回阳,人参既可益气固脱,又可生津滋阴。故本方用于亡阳虚脱而脉不起,以及阳损及阴、阴阳两伤者,最为妥当。如凡四逆而表现为大汗不止,吐利无度而致阴液消耗者,均可施用。《伤寒论》中,白虎汤证见大烦渴不止要加人参;通脉四逆汤证见脉微欲绝,利止脉不出者也要加人参;本条的利止亡血亦加人参,联系起来可见人参不仅益气,而且确有生津补液的作用。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402)
理中丸方: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已上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解析】本条论述霍乱兼有表证的治法。
既言霍乱,必暴然而作吐利,同时伴有头痛、发热、身疼痛等表证,则属表里同病,其治当根据表里寒热的不同病情而施以不同的治法。若以表证、阳证为主,即“热多”,见口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者,则治以五苓散,表里两解,通阳化气,利小便而实大便,且五苓散又有行制节之令的作用,能升清降浊而调脾胃。若“寒多”的,即以寒湿之邪为主,见口不渴,“不用水”者,即“自利不渴,属太阴也”的互义。则治以理中丸,温化中焦寒湿。
理中丸用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脾阳得复,寒湿得去,则升降调和而吐利自止。本方为治太阴虚寒证的主方,因其作用在于温运中阳,调理中焦,故取名“理中汤”。本方又名人参汤,亦治虚寒性的胸痹证。本方煎服法,有几点需加以说明:
1.原为丸剂,亦可作汤服,为一方二法。病缓需久服者,可用丸;病急或服丸效差者,应用汤剂。
2.服药后腹中转热,是见效的反映,“腹中未热”不效,可加量;仍不效,更见腹冷痛、畏寒、手足冷、下利清谷者,可加附子而脾肾兼治。
3.为增强药效,温养中气,服药后可喝热粥,并温覆以取暖。
4.若是中焦虚寒下利,又夹热见大便黏液不爽者,可加黄连,为连理汤;兼胃寒吐逆不止,可加丁香、吴茱萸,为丁萸理中汤;兼吐蛔者,可加乌梅、川椒,为椒梅理中汤。随证加减,临床均有较好疗效。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403)
【解析】本条论述霍乱里和表不解的证治。
霍乱可表现为表里同病。今“吐利止”,说明里气和,而“身痛不休”,说明表证不解。治“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消息,有斟酌之意,寓有灵活变通,随证选药的意思。为何用桂枝汤小和之?这是因为吐利之后,正气受伤,虽有表邪亦不可用麻黄汤类峻汗;再者,吐利之后,邪气已衰,也不需峻汗。此处用桂枝汤也不必啜粥及温覆取汗,可见所谓“小和”,尚有不令发汗之意。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404)
【解析】本条论述霍乱吐利以致亡阳脱液的证治。
吐利交作,更见汗出,说明真阳大伤,阳虚不固而外亡。阳虚不温四末,则手足厥冷。津液随吐利而外泄,则其病必由阳而损及阴。阴阳两虚不温、不柔,则筋脉失养,故“四肢拘急”。阳气大虚,弱阳被盛阴格拒而外浮,所以在畏寒的同时又见身热。本证虽为亡阳脱液之证,但因其液脱源于亡阳,故当先固散亡的阳气,治以四逆汤,亦阳气固,则阴液敛;阳气复,则阴液生之义。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405)
【解析】本条论述霍乱吐利后致里寒外热的证治。
“既吐且利”,即吐利交作,病当属霍乱。吐利津伤,小便当少而不利;今见“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说明吐利伤及下焦肾阳,阳虚不能固摄津液,以致津液下走外泄;不能温暖脾土,以致下利完谷不化而澄澈清冷。虚阳被盛阴格拒而外浮,从而形成“内寒外热”的真寒假热证。阳虚液少,不能充盈血脉,故见“脉微欲绝”,而似有似无。此为阳虚阴盛之重证,可先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以摄阴,如不效,再投通脉四逆汤亦意在言外。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406)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解析】本条论述霍乱吐利致阳亡阴竭的证治。
“吐已下断”,指不再吐利,即吐利停止。若吐利止而手足转温,则是阳复欲愈的佳兆。今吐利虽止,更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等证,说明此“吐已下断”并非阳复,而是吐利太甚,以致水谷津液涸竭,无物可吐而自止,无物可下而自断。阳气外亡,所以汗出而厥。阴阳俱虚竭,筋脉失养,血脉不滋,故见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治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在回阳救逆之中,兼以益阴和阳。
原书卷十为“四逆加猪胆汁汤”,赵本为“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应据赵本在“四逆”之前加“通脉”二字。通脉四逆汤可回阳散寒,通脉救逆。加猪胆汁有两个作用:一可益阴滋液,既可补益吐下之液竭,又可制姜附燥热劫阴之弊,此即所谓“益阴和阳”;二可借其性寒,以引热药入阴,可减少或制约阴寒太盛对辛热药物的格拒不受,此为反佐之法。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407)
【解析】本条论述霍乱病后胃虚,应注意饮食调养。
霍乱吐利发汗之后,胃气必伤。见“脉平”,即脉搏平和、正常,说明大邪已去,阴阳和合,病已向愈。仍有“小烦”,即微烦,是病后脾胃虚弱,未能节制饮食,进食多而不能消化,即所谓“新虚不胜谷气故也”。“新虚”,指大病初愈,胃气尚弱;“不胜谷气”指胃气弱而不能消谷。此不需用药,只要能节制饮食,注意饮食调养即可。
本条列于霍乱篇末,重申保胃气,存津液的防治法则,很有指导意义。
【小结】
本文共11条,前3条论述了霍乱病的脉证特点,预后转归,及与伤寒的主要鉴别点;后八条主要论述霍乱病的辨证论治。霍乱吐利轻证兼表且有水结者,可用五苓散;偏中焦虚寒,寒湿内盛者,可用理中汤。霍乱吐利,伤阳脱液,直至阳亡液竭,阴盛格阳者,可据情酌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霍乱吐利止而里已和,尚有表邪不解者,可用桂枝汤小和其外。霍乱初愈,正气未复,节饮食,慎起居等调养之法,很为重要,不可不知。
从全篇来看,本论所述之霍乱,多属后世所称之湿霍乱,而且以证偏寒湿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