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承气汤类概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承气汤类,包括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和麻子仁丸四方。调胃承气汤治阳明燥热初结在胃,而使胃气不和,可见谵语,蒸蒸发热,或不吐不下心烦等证。小承气汤治阳明病大便成硬而汗出较多,小便偏渗,或日晡潮热,脉反滑疾等证。大承气汤则治阳明病燥屎已成,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绕脐痛,或腹中胀满疼痛,谵语神昏,脉沉紧等证。麻子仁丸是由小承气汤加味而成,治胃强脾弱,迫津偏渗,小便数多而成脾约之证。

麻子仁丸方后,附有蜜煎导和猪胆汁导两种导法,则为欲大便而不出,肠燥而胃未实的一种措施。

一、调胃承气汤

【药物组成】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适应证】

阳明病不大便,蒸蒸发热,濈濈汗出,或腹胀满,或心烦、谵语,其人舌苔黄燥,脉滑数。

【原文】

第29条、30条、70条、94条、105条、123条、207条、248条、249条。

【方义】

大黄苦寒泄热,芒硝咸寒润燥,凡苦咸寒之药,本为泻下而设,然方中又加一味炙甘草,则使硝黄缓留于上,以和胃气为主。至于泻下肠燥,乃属其次。故陈修园称本方为“法中之法”,即“调胃”与“承气”两者并行不悖之意。

【选注】

柯韵伯:“邪气盛则胃实,故用大黄、芒硝。此自用甘草,是和胃之意。此见调胃承气,是和剂而非下剂也。”

【按语】

本方治阳明病燥热在胃,大便虽秘而未成硬,所以用炙甘草以缓硝黄于上,则和胃与泻下两用。凡大便秘结,而火热于上者,此方最宜。

【方歌】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尝;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医案选录】

李某长子,19岁。四月病伤寒九日,医作阴证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更医又作阳证,议论差互,不敢服药,决疑于罗。坐有数人,罗不欲直言其证,但细为分解,使自度之。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水,烦躁不得卧,能食而多语,其脉浮而数者,阳证也。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蜷卧,恶闻人声,或自引衣盖,不烦渴,不饮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迟者,阴也。今诊其脉沉数,得六七至,夜叫呼不绝,全不睡,又喜饮冷冰水,阳证悉具。三日不见大便,宜急下。乃以:酒煨大黄六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五钱,煎服。至夕,下数行,燥屎二十余块,是夜大汗出。明日又往视之,身凉脉静矣。

(摘《罗谦甫医案》)

二、小 承 气 汤

【药物组成】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去皮炙)二两 枳实(大者炙)三枚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适应证】

蒸蒸发热而多汗,或小便数多,则津液偏渗,大便成硬,证见烦躁,谵语,腹胀,舌苔黄厚,脉滑而疾。

【原文】

第208条、209条、213条、214条、250条、251条、374条。

【方义】

大黄苦寒,荡涤实热,攻下积滞,推陈致新;厚朴苦温,行气泄满;枳实苦寒,破结消痞。三药同煎而无芒硝,是为缓下之方。

【选注】

柯韵伯:“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又病去而元气不伤,此承气之义也。夫方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故名曰小。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煮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缓于制剂者,正以急于攻下也。若小承气则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以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

【按语】

小承气汤比大承气汤少芒硝,而枳朴的药量也轻,且又三药同煎,故为缓下之剂。虽主治阳明腑实证,而便不燥坚者为宜。

【方歌】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医案选录】

有人病伤寒八九日,身热无汗,时时谵语,时因下利,大便不通三日矣,非烦非躁,非寒非痛,终夜不得卧,但心中无晓会处,或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晓是何证。予诊之曰:此懊怫郁,二证俱作也。胃中有燥屎,宜承气汤。下燥屎二十余枚,得利而解。

(摘《普济本事方》第127页)

三、大 承 气 汤

【药物组成】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去皮炙)半斤 枳实(大者炙)五枚 芒硝三合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适应证】

阳明病不大便,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谵语,烦躁,腹胀满,绕脐痛、拒按,甚则神昏独语、如见鬼状,舌质红绛,舌苔老黄或焦燥有刺,脉沉实或沉迟有力。

【原文】

第208条、209条、212条、215条、217条、220条、238条、240条、241条、242条、251条、252条、253条、254条、255条、256条、320条、321条、322条。

【方义】

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泄热破结,推陈致新;芒硝咸寒,软坚化燥,并协同大黄排泻燥屎;厚朴苦温泄满,枳实苦寒消痞,二药通利肠胃之气,能助硝黄泻下燥屎。

【选注】

《医宗金鉴》:“诸积热结于里而成满痞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腹胁满急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硝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按语】

大承气汤为峻下之方,治疗痞、满、燥、坚、实俱备的阳明燥实证。硝黄泻下可去实,枳朴通气可去滞。四味合用,制大其服,通顺腑气,而有承上以继下,推陈以致新的作用,故曰大承气汤。

大黄久煮,则泻下作用减弱。本方先煮枳朴,后下大黄与芒硝,则能加强泻下的作用。若下后,按脐周围仍然硬痛,而舌黄未去,是下之未尽,可以重复泻下。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医案选录】

予尝诊江阴街肉庄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身不发黄,胸不结,腹不胀满,唯满头剧痛,不言语,眼胀,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热上冲,此《阳明篇》三急下证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

大黄四钱,枳实三钱,川朴一钱,芒硝三钱。

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

(摘《经方实验录》)

四、麻 子 仁 丸

【药物组成】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炙)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厚朴(炙去皮)一尺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煎服法】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适应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阴气弱,阳来逼阴,小便偏渗而数,大便因之则硬,名曰“脾约”证。

【原文】

第247条。

【方义】

方用麻仁、杏仁滋润胃肠之燥;芍药味酸,善调脾家之阴;大黄、厚朴、枳实具有承气汤的意义,用以泻胃之燥热;白蜜为丸,则使峻药缓行,达成润肠通便之法。

【选注】

程郊倩:“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荫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便坚而粪粒小也。麻仁丸宽肠润燥,以软其坚,欲使脾阴从内转耳。”

【按语】

脾约证的大便不通与三承气证不同。它无潮热、汗出、腹胀满痛等证,而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临床上也可见到病人口臭,心烦,头晕等证。胃中燥热,不仅约束脾阴,又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反逼迫津液偏渗,以致小便频数。肠燥无液,故屎小而硬,干结难通。

【方歌】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医案选录】

一豪子郭氏,得伤寒数日,身热、头疼、恶风、大便不通,脐腹膨胀。易数医,一医欲用大承气,一医欲用大柴胡,一医欲用蜜导。病家相知凡三五人,各主其说,纷然不定,最后请余至。问小便如何?病家云小便频数。乃诊六脉,下及趺阳脉浮且涩。予曰:脾约证也,此属太阳阳明。仲景云:太阳阳明者,脾约也。仲景又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者,大承气、大柴胡恐不当,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主病亲戚尚尔纷纷,予曰:若不相信,恐别生他证,请辞,无庸召我。坐有一人,乃弟也,逡巡曰:诸君不须纷争,既有仲景证法相当,不同此说何据?某虽愚昧,请终其说,诸医若何,各请叙述。众医默默,纷争始定。余以麻仁丸百粒,分三服,食顷间尽。是夕,大便通,中汗而解。

(摘《伤寒九十论》证八十三)

五、蜜 煎 导 方

【药物组成】

食蜜七合

【使用法】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六、猪胆汁灌方

【药物组成】

大猪胆一枚

【使用法】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适应证】

上二方均适用于大便秘而尿色白,欲大便而又难出。

【原文】

第233条。

【方义】

蜜煎导法,对肠中津枯便结者为宜,乃润便通燥之法。猪胆汁灌肠,既导便外出,又能解毒清热,而两全其美。

【选注】

《医宗金鉴》:“阳明病,自汗出,或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大便硬而无满痛之苦,不可攻之,当待津液还胃,自欲大便,燥屎已至直肠,难出肛门之时,则用蜜煎润窍滋燥,导而利之,或土瓜根宣气通燥,或猪胆汁清热润燥,皆可为引导法,择而用之可也。”

【按语】

导法适合津亏便结,或初硬后溏,燥实未成,以及年迈体弱、阴血素亏而便秘不下者。应用时,当病者有自欲大便而又难出时,即导而通之为好。

【方歌】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泻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医案选录】

庚戌仲春,艾道先染伤寒,近旬日,热而自汗,大便不通,小便如常,神昏多睡。诊其脉长大而虚。予曰:阳明证也。乃兄景先曰:舍弟全似李大夫,证又属阳明,莫可行承气否?予曰:虽为阳明,此证不可下。仲景阳明自汗,小便利者,为津液内竭,虽坚不可攻,宜蜜兑导之,作三剂,三易之,先下燥粪,次泄溏,已而汗解。

(摘《伤寒九十论》证七)

门人张永年述其戚陈姓一证……陈姓始病咯血,其色紫黑,经西医用止血针,血遂中止。翌日,病者腹满困顿日甚,延至半月,大便不行,始用蜜导不行,用灌肠法又不行,复用一切通大便之西药,终不行。或告陈曰:同乡周某,良医也。陈喜,使人延周时,不大便已一月矣。周至,察其脉无病,病独在肠,乃令病家觅得猪胆,倾于盂,调以醋,借西医灌肠器以灌之。甫灌入,转矢气不绝。不逾时,而大便出,凡三寸许,掷地有声,击以石不稍损。乃浸以清水,半日许,盂水尽赤,乃知向日所吐之血,本为瘀血。因西医用针止住,反下结大肠而为病也。越七日,又不大便,复用前法,下燥屎数枚,皆三寸许,病乃告痊。

(摘《经方实验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